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培育探究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培育探究

摘要:随着现代酒店业的快速发展,酒店现有的人才已不能满足酒店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是湖北省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性人才,专业对口率逐年下降,尤其近几年已经降至30%以下。面对这样的情况,积极探索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思路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酒店专业人才;市场培育;探究

近年来湖北省酒店人才的使用与培养日渐成为制约湖北酒店业继续壮大与提升的瓶颈,积极探索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解决这一瓶颈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1湖北酒店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

1.1酒店行业概况

目前酒店管理类专业人才的供给与市场的需求差距巨大,尤其鄂西生态圈旅游人才呈现结构失调、总量不足、层次偏低的现实问题。据国家旅游局和教育部统计显示,全国五星级以上的酒店超过1100家,经济性酒店更是数量庞大,而目前的高职院校每年培养出的酒店专业的人数远远小于行业的需求,加上专业的对口率小于30%,实际上就业的人数就更少。[1]人才的需求已成为每个酒店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1.2湖北市场的具体情况

实践调查显示:目前酒店急需的高职类酒店专业人才的部门分别为餐饮部(含宴会厅)71.5%、前厅部64.3%、康乐部59.6%、营销部51.4%、人事部32.3%、总经理办公室30.1%、客房部10.2%。酒店不同管理岗位的工作实践经验要求也不同,一般高层管理人员需要10年以上工作经历。中层管理人员需要4-5年工作经历,基层管理人员需要2-3年工作经历,这说明酒店行业的管理者不仅是对学历有要求,更重要的是对工作实践经验有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想要胜任管理岗位,必须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基层服务与管理岗位的锻炼。通过对学生离职率的调查发现,一部分毕业生对这样的晋升时间都是没有信心的和耐心的,他们选择了在毕业后离开该行业工作;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这种晋升机会在湖北的酒店会很慢,而在外地则机会很大,因此他们选择毕业后会离开湖北,在外省酒店行业就业。根据以上调研数据统计,目前五星级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发展迅猛,但是中间的二星到四星酒店处在挣扎的阶段[2]。中低端城市酒店不能吸引酒店管理人才,而湖北省的酒店无论是大、中、小型酒店都吸引不了人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南地区在校生规模最大的旅游学院,在为湖北省酒店行业提供的专业人才数量仅占培养学生的1/3左右,而2/3的学生流向了省外。

2存在问题及原因

2.1学历教育的投资与回报率不对等

一直以来所有的高校都希望教育要为地方经济服务,而当老百姓真正投资教育于酒店行业的结果是什么呢?从不同酒店的招聘来看,无论是武汉还是省内,无论是高品牌高星级酒店还是经济连锁酒店,比如洲际酒店、东湖宾馆、华美达酒店、7天酒店等不同品牌的酒店无一例外提供的岗位均是基层服务人员,起薪一般在2000-2200左右,相对武汉起薪较高的高星级的万达瑞华酒店,也只在2500元左右;本土的社会餐饮企业一般会为毕业生提供的工资在2700左右。而湖北一般公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学费每年4000-6000元左右,加之每年的住宿费1320元左右,每月生活费1500元左右,三年均约63000-70000元左右,如果学生毕业后一月只换来的是2000元左右的工资,那么教育的投资与回报是完全不成正比的,学生就不会就业。同时酒店在社会上招聘的没有大专学历的服务人员,与从事过正规高等教育的酒店管理专业科班学生享受同等待遇,那么学生的心理接受不了这种情况,那么最终的结果也只能够是学生离开该行业,这不仅对酒店企业造成人才流失,也会使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显得十分尴尬。笔者认为如果要解决好本土人才流失问题以及投资和回报成正比的这个问题,相对于本土的酒店,省外的一线城市的酒店,尤其是高品牌的酒店如万豪酒店集团、雅高酒店集团的做法则值得学习。比如为了区别于社招和高校毕业生,企业可为高校的毕业生提供的岗位是管培生岗位或者储备主管岗位,并且为个人定制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本土酒店为更好地吸引优秀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留下,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需求问题,酒店企业还必须和高等院校校企紧密合作,尽早对人才进行储备。如果行业企业不解决好教育的投资与回报问题,那么学院办学就会受到质疑,这也必然会影响专业的发展,这对于市场和企业也是损失[3]。

2.2新业态下酒店整体行业处于供给侧的转型期

在新的业态下,全国无论是高星级高品牌酒店还是经济型连锁酒店,都处于供给侧的转型时期,高星级高品牌酒店越来越重视客户体验和服务的提升,经济型连锁酒店越来越重视信息化、智能化,而中小型酒店则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论实力不如高星级酒店,论创新,不如经济型酒店,这类酒店该如何转型?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又该如何选择?成为酒店专业人才市场培育的新思路。随着生日宴、百日宴、升学宴、寿宴、婚宴市场不断升温,给经营一直惨淡的三星、四星酒店提供了机会,如何为这类酒店提供智力支持,提供中、高层专业管理人才、如何更好地为这类酒店企业提供服务,已成为从事高校酒店专业的教师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政府管理部门在这方面应该起到桥梁作用,为企业和高校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应该为这类合作提供政策,起到导向作用[4]。

2.3社会服务辐射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

目前高校的社会服务较强,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该院的师资队伍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社会培训教学经验,但年培训的项目却不多,尤其对本土酒店的社会服务项目很少。社会服务资源和对象主要是国家教育部、教育厅、劳动保障中心、兄弟院校等。究其根源,政府的支持和关注度不高。比如中低档民营酒店、社会餐饮业、农家乐、酒吧培训基本上服务质量没有保证,也没有具体的行业标准,这类市场很容易被政府忽视,但是如果真的忽略了,湖北省服务行业的质量是很难提高的。因此如何调动高校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院校智力优势,为企业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为中小酒店、餐饮行业提供在职员工服务标准培训,成为政府部门需要考虑的急迫问题,因为这不但为酒店行业提供经营流程诊断,而且让他们能够更加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3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3.1建立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

目前全国酒店每逢年末年初,都会出现大批人员离职和人才流失。究其根本原因大部分与年终奖、升迁等激励机制有关[5]。具体调查数据如下:在对年终奖发放满意的问题上,65%的酒店员工选择了不满意,21%的酒店员工选择了一般,只有14%的酒店员工选择了满意。据调研,每年高端酒店不少从业人员的年终奖同比下滑30%~70%。经济型酒店虽受冲击有限,但不少店长和管理层全年收入是来源于年终奖,如果年总奖下滑太大,他们将与员工区别不大,因此也选择了不满意,而普通员工认为,年终奖已经是收入的一部分,发多发少,感受千差万别。不发放年终奖的酒店是人力资源管理有问题。现实中酒店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一般由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加班费等几个方面组成,运用年终奖等浮动薪酬、差别福利的方式更好地激励高绩效员工,留住有潜力的员工已成为企业薪酬福利发展趋势。对此,酒店要建立合理、规范和确保激励性的年终奖管理方案,结合不同人员类别,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清晰的考核责任制,总之酒店在年终奖发放上既要顾及员工的心理期望值,同时也要维护企业自身的利益,只有把这两者兼顾好了,年终奖才能起到奖励和激励的作用。

3.2用工要求必须经济收入、岗位相匹配,“私人定制”人才发展计划

据统计,70%以上的酒店感叹招不到人,他们认为酒店招聘的难度上升,24%的酒店认为招聘难度与去年差不多,只有6%的酒店认为招聘难度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现在酒店招聘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酒店迫切需要有丰富酒店管理从业经验的高学历的专业性人才;另一方面,在实际招聘时,文化程度往往是放在最后,而外在条件、语言能力等因素却放在前面。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都具备酒店实习半年至一年的工作经验,但在真实的应聘过程中,许多酒店都选择忽视这点,认为大学生应该从基层开始。酒店把一名有学历、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毕业生和一名社招的高中生、中职生甚至初中生放到同一起跑线上进行比较,这严重打击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加之又没有指定发展计划,更使得许多大学生面临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升迁的问题。因此人才流失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因此酒店为了留住人才,在人才选聘时,应该对有学历、有经验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岗位和经济收入,并对更优秀的人员量身订做属于他们的“人才发展规划和升职计划”,这样才能最终留住酒店真正的有用人才。

3.3政府参与校企合作,建立酒店管理人才高校储备库

酒店专业人才的供给同产业发展的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职业人员的储备严重不足。因此,这需要政府为了提升酒店人才培养的质量,多为高等院校与酒店企业提供政策并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加大酒店专业招生比例和人数,给酒店管理专业提供更优惠的政策;为了防止培养的酒店人才流失,鼓励高校建立酒店管理人才储备库,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和资金。因为就目前而言,湖北省的大、中、小型酒店都吸引不了人才,尤其在就业中的学生流失量最大,所以笔者建议企业能够真正融合到高校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育中,在酒店管理人才高校储备库的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建议政府多为高校提高提供社会培训的机会。

3.4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

对酒店业来说,想要根本上解决人才问题,关键是要自己学会“造血”。不能总依靠引进外援来解决,酒店作为高等人才流向的终点,酒店的管理者必须认识到留住人才是酒店兴旺发展的动力之源。在人才的需求、培养上应避免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急功近利。对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应采取人治而不是法制的办法。酒店首先应该在大学生入职之初,就根据企业的未来需要和其个人特长,导入该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找准自己的定位。其次酒店应认真落实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建立科学的人才录用、培训、晋升等机制;最后酒店应根据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建立人才发展、储备战略。随着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国家对旅游经济的重视,酒店专业化人才“国产化”的步伐也日益加快。笔者建议酒店行业的管理部门能够牵线搭桥通过鄂西旅游生态圈的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共同培养本土酒店管理人才,提高本土酒店服务质量,同时建议湖北省酒店行业的管理部门给高校的培训体系提供支持,将酒店服务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为在职员工提供有效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彭宜佳,闫秦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3).

[2]刘燕燕,赵永波.高职酒店管理人才校企结合对接模式探讨[J].青春岁月,2012(2).

[3]杨昉.浅谈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4]马永佳.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J].中国商贸,2013(11).

[5]唐倩.关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8).

作者:王英哲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