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管理对策探究(5篇)

学生教育管理对策探究(5篇)

第一篇:民航飞行技术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摘要】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民航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飞行员的职业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所以加强民航飞行技术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民航飞行技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瓶颈开始分析,提出了加强民航飞行技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以期为我国培养高素质飞行员做出贡献。

【关键词】

民航;飞行技术专业;教育管理;瓶颈;对策

1民航飞行技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瓶颈

1.1飞行技术专业学生欠缺民航法律法规意识

作为一名飞行员必备的职业素质就是遵循民航法律法规,只有在遵循民航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才能保证飞行员安全飞行,可见民航法律法规的重要性。现今民航飞行技术专业在读学生都希望自己可以实现飞行梦想,也在为这个梦想付出着相应的努力,但是他们过度的重视飞行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而忽视了对于民航法律法规的学习,更有甚者都不清楚飞行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也就是说飞行专业学生空有一腔热血学习飞行技术,但是却没有明白自己将来所要承担的责任以及肩负的使命。

1.2飞行技术专业学生欠缺学飞信心

近年来,飞行员的职业要求不断提高,飞行技术专业学生的淘汰比例也在提升。淘汰比例的提升给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带来许多压力,担心自己会成为被淘汰的对象,学生这种学习飞行的信心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飞效果。

1.3对飞行员的英语水平要求不断提高

国际民航的法定语言以及工作语言均是英语,而我国的民航业也参与国际竞争,所以我国飞行员也必须具备相应的英语水平[1]。现今我国有些航空公司对与外送学生有雅思或者托福分数的要求,学生如果没有达到航空公司的要求就不能够获得出国面试的机会。这就使得对飞行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不断的提高,学生即使通过了四六级考试以及陆空通话考试,但是在业务来往中不能够熟练的应用英语进行交流,也是不符合国际民航对飞行员英语水平的要求的。

1.4国外在训学生的教育管理相对薄弱

我国民航学校基本上都会在学生大四时将学生送往国外进行驾驶技术培训。在国外培训期间,学生没有专门的教师指导和教育,全要靠自己的独立能力。这就使得民航学校不能够及时的掌握学生在国外学习情况,只能通过学生干部的定期反馈,也就会使得学生在国外出现的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比如考试作弊、逃课以及顶撞教员等都会让学生面临着淘汰。

2加强民航飞行技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2.1创设多元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理想信仰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理想信仰能够给人以努力的方向以及前进的动力,责任意识是做好工作以及过好生活的必要保障,所以民航学校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理想信仰以及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具体做法是,民航学校应该创设多元教育情境,比如入学教育情境、榜样教育情境、未来教育情境等,在这些情境中让学生逐渐树立起自己的理想信仰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其中入学教育情境,学校可以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理想信仰与责任意识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白树立理想信仰与培养责任意识的意义与重要性,并让学生初步找到并树立自己的理想信仰,并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榜样教育情境,学校可以让学校高年级优秀学生与新生进行交流与探讨理想信仰以及背负的光荣使命,也可以让已经走向社会的进入飞行状态的优秀机长回到母校开展理想信仰与责任意识的座谈会或者讲座,让新生树立明确向上的理想信仰,深入体会自己身上将承担的责任的重大。未来教育情境,学校可以邀请航空公司的相关管理者或者领导在校开展讲座,给学生讲解飞行职业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分析飞行专业的优势,使学生的对专业的归属感以及荣誉感不断提升。这些教育情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仰并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2.2完善管理制度抓好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身心素质

民航院校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学生为本的理念,建设良好的学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同时要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办学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或者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管理规范,使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制度与规范来约束和保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生活态度。另外,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教育。任课教师要精心设置每一堂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效果;辅导员应该跟进学生的学习课堂,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一帮一活动,将学生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必须要严肃考试纪律,创新考试手段,是考试可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英语的学习上,学校可以开展各种与英语有关的比赛,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积极性,并且给予学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学校要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对于心理存有问题的学生,教师要进行积极的辅导与开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定期组织文体活动与竞赛,在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的同时也让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得到提升。

2.3进行准军事化管理,强化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要注重通过各种平台来宣传民航法律法规以及飞行行业知识与要求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法律法规意识以及遵守飞行规范。另外,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准军事化管理,将学生的生活活动、宿舍卫生、仪表着装以及行为举止都做以军事化要求,同时设立相关检查小分队,来监督学生对于军事化管理的执行情况,将学生的日常表现的考核结果进行公示,并设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来约束与规范学生的行为,强化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另外,通过定期开展党建活动,积极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以及榜样作用,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以及合格政治素质,进一步的清湖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保障学生顺利实现飞行梦想。

作者:王鹤霖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建辉,高健.我国民航飞行技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瓶颈及对策研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95(02):79~81.

第二篇:“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探析

【摘要】

“90后”大学生是当今大学的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这一群体是未来走向社会的中坚力量,针对这一群体的特点,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如网络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以促进“90后”大学生在思想上紧跟党中央、国务院对青年人的要求,把握时代的脉搏,最终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90后”指的是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群体,“90后”一词是“80后”的延续和派生。当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有着相同之处,但是,“90后”大学生自身又有着鲜明的个性与特殊的需求。有人称“90后”是“垮掉的一代”,认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道德责任,崇尚物质享受。然而,当前高校在校大学生已经全是“90后”,与此同时,他们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对象。如何根据“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何对这一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怎样的对策增强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课题;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和创新的主要方向。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一)自我意识很强,集体意识较弱

在校大学生处在的年龄阶段在17至23岁之间,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同一性vs同一性混乱”,刚入校的“90后”大学生恰恰处于这一时期,所谓同一性就是对自己身份的确认和认同,进入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由于要重新将新的经验同化或顺应到已有的自我经验中,即需要重新定位,寻求自我,学会独立生活,所以,往往自我意识很强,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寻求自我的过程中,往往自身的需求与集体的要求相互矛盾,一些学生往往牺牲集体利益,满足自己的需要。“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同时认为,18-25岁的青年处于“亲密感vs孤独感”时期,对于高年级“90后”大学生,正好处于这个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想要亲密,但是又不知如何获得,往往又把自己封闭起来,脱离集体。集体意识淡薄。

(二)相对成熟,又不稳定

从成熟的发展角度来说,“90后”大学生无论从心理到生理各方面均已接近成熟,但是这一成熟时相对的,完全成熟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当前,“90后”在校大学生仍然处于青春期阶段,心理学家霍尔称青春期是暴风骤雨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不稳定的时期。

(三)创新意识很强,抗挫折能力较弱

改革开放,尤其是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空前繁荣发展,对“90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90后”大学生思想新颖、思路开阔、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由于父辈的努力奋斗,使他们的成长道路大多较为平坦和顺利,因为所受挫折少,基本上是在庇护的情境中成长的,加之对父母的依赖,抗挫折能力较弱。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路径

(一)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了解学生的需求,紧跟学生的思想动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在不违背思想教育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合理的选择,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尊重学生。让学生愿意接受管理,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一些思想观念。

(二)注重言传身教,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性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90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是重要的引导者和协调者。“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追求独立平等,思维活跃,追求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因此,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结合其思想特征,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以达成有效的双向沟通模式,从而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和亲和力。这样既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确实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公正、客观、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

(三)注重网络教育,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当前,“90后”的一代可以成为生活在“网络”中的一代,他们很小就开始接触虚拟网络,很多交往是在网上进行的,“网虫”成为好多大学生的代名词。大学生在网络上交友、学习、消费等,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发展和形成受到网络的深刻影响。网络上有很多良好的资源,但是也有很多糟粕。网络交流具有匿名性,广泛性,及时性的特点,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对“90后”进行不法煽动,思想上进行洗脑。所以,占领“网络”这个宣传交流阵地就是占领对“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阵地。各高校应建立本学校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和网页,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公开课、微课,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公众微博,关注学生论坛,规范学生论坛,引导舆论趋向,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把网络作为宣传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四)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高校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始终是重要的通识课程,这一课程的开设是“90后”大学生思想建设的重要平台,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而应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以及其他各科各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遵循党和国家的各项政治思想路线,弘扬社会主义主核心价值观。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点采取“90后”大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潜移默化的在思想上教育学生,老师应该在原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例如翻转课堂、MOOC,让学生参与教学,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也应不断学习,了解“90后”大学生,尊重大学生,坚决遵守教书育人的原则,不误导学生,让学生在思想上充实,而不是成为消极的“愤青”。

(五)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内部形成的独特的、能够为其全体成员认可和共同遵守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思维方式、思想作风的总和。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属于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但是每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有一个共同点,即必须遵守国家的思想政治路线,校园文化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在这条主线上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是精神文化建设。其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讲座

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形式是课堂,但是仅仅通过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大学生主要学的是专业课和其他公共必修课,以及一些选修课程。所以,利用课堂外一些互补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讲座的形式是大学中进行学术交流,学术传播的重要形式,可以在大学生中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充分弥补在课堂上对学生思想政治的缺失部分。

2.开展主题日活动

可以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重大事件纪念日,如国庆节、五四青年节、抗日战争开始和胜利日,以及开学和毕业典礼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日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3.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的自发组织,是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最好形式。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多数学生就根据不同的爱好加入了不同的社团,实质上,社团就是一个同质性朋辈群体。在社团中,大学生往往能够找到归属感,这样大学生就对社团的宣传,社团其他成员认可。学校管理社团的领导机构可以利用这一点对在大学生开展社团的活动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结论

总之,“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一项庞大而浩繁的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根据新的形势,新的动态调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要把“90后”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崇高理想、志存高远,品德高尚、意志坚强,视野开拓、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就必须贴近“90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和精神诉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沟通性、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其中,网络教育模式就是一个新思路。

作者:刘杰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永春,李洁.“80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10;180(5):76-78.

[2]刘芳玮.“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探究.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3):54-57.

[3]侯大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2

第三篇: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摘要:

校企深度融合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有效举措。本文研究了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策略,对于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校企深度融合;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大学生就业日渐市场化,企业用人要求随着竞争力的加大而不断提高,如果大学生仅仅掌握一技之长,不能在职场上游刃有余地开展工作,是很容易被淘汰的。而大学生胜任本职工作,必须要提升其职业素养与能力,只有实现产教融合,实现校企间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管理的创新改革,才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才能有效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因此,在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开展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1依托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标准制定学生教育管理目标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国家的支持下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很多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学生教育管理目标定位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只关注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只考虑学生能否去做这个工作,认为只要能够进行人才的对口培养,学生的就业率就可以得到提升,但学校很少真正关注学生就业后的发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高职学生在毕业后对口就业的能够达到90%以上,但在一年后,能够坚持在岗位上做下来的学生不到30%。很多企业反映在实现对口人才培养后,学生能够较好的上手工作,但学生缺乏创新,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学生的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都存在不足,学生的工作耐心严重不足。因此,在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学校要能够基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制定学生教育管理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明确教育管理目标,明确学校和企业的职责,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的规划,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才能得到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才能不断得到提升。

2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平台构建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保障人才的有效培养。基于校企深度融合,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企业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包括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公共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精神和通用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沟通管理能力。而专业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现在,高职院校中的很多专业都是新开设的,与社会需要联系紧密,在课程设置中,学校要能够对这些新开设的专业进行研究,要保障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的创新性和社会实用性。避免出现简单的罗列课程的现象,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现象。另外,对课程内容的定位要准确,要根据行业需要进行课程内容的合理取舍,不断更新企业行业案例内容、工作规范内容等等,要实更新企的深度交流,专业教师要充分深入到行业中去,不断学校岗位知识,提升自身的教育管理能力水平。基础课程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专业知识的需求情况,核心专业课程设置要能够与行业需要接轨,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综合知识能力需求情况进行设置,要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体系的丰富与完善。要结合学生工作需要,制定每门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素养目标,保障课程设置的可行性、明确性和科学性。只有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平台构建课程体系,保障课程内容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前瞻性,才能有效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水平,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

3校企深度融合完善教育管理制度

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是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保障,学校要能够积极建立以过程管理为主的质量控制体系,明确学校各职能部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学生顶岗实习中的职责和任务,通过完善教育管理制度,调动各部门人员的教育管理积极性,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另外,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学生实习指导教师与辅导员的力量,学校要通过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提升指导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明确他们的职责,使他们不仅能够做好学生专业知识的指导教育工作,还要能够做好学生的思想、心理教育工作,能够全程对学生进行跟踪服务,关注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激励,使学生能够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有效实现角色的转换,适应新的工作,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要通过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提升专业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使专业教师能够有效承担其实习指导的责任,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专业实践指导,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能够有效应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学校要完善学生定岗实习相适应的督导运行机制,建立学生的信息管理体系,对学生实践实习进行有效督导管理。要完善学生教育管理考核制度,通过考核,定期对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进行反馈,学校企业共同努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保障学生能够不断成长,增加才干。

作者:邱薪颖 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冰.解析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才智,2014,(9).

[2]唐娟.现代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分析[J].亚太教育,2015,(13).

第四篇: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优化

摘要:

高职院校如何发展学生党员,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培养人才的必经阶段。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为优化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提出科学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1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现状

(1)学生党员思想觉悟不高。90后学生群体,活泼开朗,充满阳光,但由于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其影响较大。纵观目前大学入党积极分子,很多学生党员思想意识薄弱,不熟悉党章,部分学生虽然入党了,但心中根本无党组织,没有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另外,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并非真心为党组织、为国家做贡献。

(2)部分党员素质较低。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先锋队,应该是品学兼优的积极分子。但如今高职院校的党员素质不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造成学生党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原因如下:首先是高职院校在挑选党员的时候,仅仅根据学生的绩点进行挑选。其次,部分班级推荐党员,是辅导员个人批准,难免出现个人主观偏好。因此难以选拔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党员。

2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问题

(1)缺乏完善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就业等方面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较多问题。缺乏完善的学生党员教育制度,这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比较普遍的情况。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特有的学制机构,很多学校仅仅重视党员的发展,对党员的教育比较缺乏,出现比较明显的“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缺乏完善的制度,就会导致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缺乏原始动力。

(2)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比较单一。要做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仅仅依靠传统的理论培训是不够的。纵观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主要是通过“党课学习”“党员培训”等。但对于90后的年轻群体来说,单纯理论培训显得枯燥无味。

(3)学生党员比较分散,管理不容易。高职院校基本每个学员都有一个党组织,组成人员是每个班有1到2人代表。进入大三准备毕业的学生党员,管理困难。一方面,在组织党员开会的时候,部分学生党员却已经到各个地方实习,无法出席党会议,实际中很多学校还是选择了“人性化”处理方式。另外一方面,给党员传递信息或者发放学习材料的时候,也有一定的困难。部分党员更新了联系方式。党务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也会影响到对这些毕业学生教育管理。

3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优化途径分析

(1)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虽然学生党员大部分是比较自觉积极,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不加强制度建设,容易造成部分学生散漫违纪等,所以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是做好党员工作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完善学生党员考勤制度的建设。在日常的党组织召开的各种会议,具有一定严肃性,原则上是不能请假,但是在实际落实中,很多学生党员无故缺席各种学习与会议,这是违反了党规。所以学校在召开各种党员会议及学习的时候,要做好考勤制度。例如要求学生党员按手指摸签到,对于个别无故缺席的党员要进行登记并给以教育批评,严重者按照违规处理。其次,完善党员的考核制度,除了日常考勤,还要加强对学生党员日常工作的积极性,包括志愿服务、三下乡、在校纪律等,制定量化的考核体系。加强对学生党员递交的材料,尤其是学习报告与心得总结进行检查,并作为考核重要标准。对于考核不及格的党员,要进行批评教育。最后,完善学生党员管理制度,作为党务工作人员要及时更新党员的相关信息,尤其是联系方式以及通讯记录,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2)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多元化。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学生党员也一样,要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就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为此,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培训方式,激发学生党员的积极性。首先,加强信息技术在党员培训中的应用。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社会,教育信息化也是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党员播放各种视频(思想教育类),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时间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以播放《建党伟业》等电影。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还通过“在线学习”、“远程培训”等,这样可以增加党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节约现实开会的成本。培训方面,还可以制作党员微课,对于在外面实习的党员能够通过微课巩固学习相关知识。其次,加强实践的培训。在保证理论培训的前提下,还加强学生党员实践学习。例如建党日等重要节日,组织党员到一些红色革命基地参观学习,了解建党的历史以及伟人,提升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同时,要组织学生党员积极参加“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等,提升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3)提升党务工作人员的素质。要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还要提升党务工作人员的素质。高职院校的党务工作人员,不仅是行政人员,很多时候也是教师,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表就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党务教师,就要提升个人的素质。首先是思想道德素质,党务工作人员,要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方针路线,提升个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加强对党章的学习。其次,党务工作人员,要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另外,党务工作人员,要提升个人的沟通能力,加强与学生党员沟通,定期跟学生党员联系,关心他们的成长。

4结语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依然存在着素质不强、思想觉悟不高等问题,通过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多元化、提升党务工作人员的素质。

作者:鄢丽钊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

参考文献

[1]谢海燕.高职院校党员教育实效性研究[J].雪莲,2015,(36).

[2]李晓堂,唐文,许红星.高职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云平台的构建[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第五篇:学生教育管理思想及启示

摘要:

陈嘉庚在对教育管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有效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思想。学生教育管理思想以其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等特点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倡导的有教无类的平等思想对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基于此,本文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

学生教育管理;德育;有教无类;素质教育

引言

陈嘉庚的学习教育管理思想对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其得到了教育领域的认可和应用。本文主要对陈嘉庚的高校学生管理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进一步挖掘出该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对教育实践的重要意义,以此来有效促进高校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升教学管理质量。

一、陈嘉庚学生教育管理思想的构成

1、“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是陈嘉庚非常重视的。陈嘉庚一再强调,学校教育“不但要教其识字而已,其他如知识、思想、能力、品格、实验、体育、园艺、音乐,以及其他课外活动,均需要注意与正课相辅并行”。不主张学生像“机械一样”地“死读书”,“读死书”。他认为,德乃人之发展之根本,认为“教育不仅读书识字,而尤以应养成德性,裨益社会”“为人有道德毅力,便是世间上第一难得的奇才”因此尤为重视学生德育的培养,甚至于讲品行的好坏作为奖助学金发放的依据。为了提高学生的智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充足的实验室和实习场所提供给学生;他还认为“应有健全之身体与精神,方可为社会服务,荷国家仔肩”,为了使体育活动发展正规化,课外活动普遍化,他花重金聘请体育专家来学校指导教学。纵观陈嘉庚一生的办学活动,德智体全面发展是他一直坚持的一个办学宗旨。

2、“有教无类”的平等教学观点

“有教无类”的平等观念在陈嘉庚招收学生的工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当时女子入学人数少这一情况。他认为男女平等,积极鼓励女生入学接受教育。还为女孩入学接受教育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不但创办了专门接受女生的女校,还在创办厦门大学之后,明确规定要招收女生。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种思想是十分可贵的。另一方面是招生不限制地域,筹办厦门大学后规定“大学生不分省界”,在福州、上海、新加坡等地设置招生点,以此吸纳不同地区的优秀学生。与此同时,为了鼓励穷苦学生入学,他为贫寒学生提供资助,并着力招收来自农村的“贫寒子弟才志相当者”,在各方面给他们以优待,使得很多贫苦失学的学生可以继续学习。他还根据专业和学科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招生政策,对于紧缺专业,食宿全免;为了鼓励学生选择师范专业,他到贫困地区招生。这种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的多渠道灵活招生办法保证了学生来源,也为培养多方面的人才提供了保障。

3、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观点

陈嘉庚主张“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学校”,强调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主导地位。他认为千军虽然容易取得,但是一将却是难求,领导和老师是创办既具特色又能培养人才的学校的关键。所以他很注重对教师的培养。不但创办了许多师范学校,以便可以培养优秀的教师,而且还重金聘任优秀教师,送教师出国进修,以此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的建设;聘请品学兼优,有管理经验的人出任校长,并明确职责权限,让校长统管校政;在学校的具体管理中,设立委员会和会议,实行民主决策,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在提高教师积极性的同时,还利用教师和学生的直接关系,更好地管理学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这都强调了教师的优秀品格对学生的影响。每一位教师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肩负者。陈嘉庚要求教师要有人格魅力,用知识去教育学生,用人格去塑造学生。这种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与我国当今所提倡的教师要“教书育人”,塑造青少年的美好心灵和灵魂的理念不谋而合。

4、“群育”教育观点

所谓“群育”,指的是培养群性的教育,是我国近代史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理念。陈嘉庚对此教育理念非常重视,并结合我国教育实践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在陈嘉庚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中,群育思想是重要的一环,其主张“课外活动之实施,在积极地引导学生,使其自觉实践”。为此,陈嘉庚斥资建设了图书馆、科技馆、美术馆、俱乐部、体育场等多种活动场所,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娱乐环境,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在办学过程中,陈嘉庚成立了诸如音乐、戏剧、美术、书法、数学等多种专题研究会,供人们进行讨论和交流。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构建了乐队、救火队、宣传队等团队,以此来为群众服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社会活动、群育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不但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工作能力,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团队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陈嘉庚学生教育管理思想对学生教育工作的启示

如今的国际竞争不仅是人才的竞争,而且还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但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比,我国的学生创新能力不足,教育质量低,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平等。与此同时,我国的教育工作一直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缺失的问题。这严重地影响着国家的进步和持续发展。人口整体素质低也不利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良好形象的树立。怎样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更好地解决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陈嘉庚的教育理念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1、倡导素质教育

我国传统的教育,即应试教育,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采用机械化教育方式培养学生,造成了学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畸形关系,使学生身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脱离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产生了极大的弊端。当今我国倡导素质教育,这和陈嘉庚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适应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注重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自主独立地进行学习,获取新知识;注重社会公德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的培养,使学生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地发展。它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以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人才。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将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实施少年强国和人才兴国战略,这又可以看做是与陈嘉庚的“教育兴国”理念的遥远回响,也可以看出陈嘉庚教育理念的超时空性和现代性。

2、重视重塑大学精神

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大学教育的进步,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大学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在这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背后,大学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引人深思。大学“自由之精神,独立之品格”情怀的失落,学术的腐败,集权化的大学管理体制带来的消极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与世界的接轨。“做人最要紧是有是非……无是非就不算是人。辨明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5]这种极富人文精神的情怀和倾资兴学的爱国激情,对当前大学中普遍存在的大学精神的缺失既是一种警醒,又是一把标尺。我国大学人文精神虽然得到提倡,但物质与精神,科学与人文之间相互协调的关系还远远没有达到。而陈嘉庚的观点对大学精神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3、重视并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且分布广泛,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从而导致教育不平等现象严重。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之后,农村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人数越来越少,以北京大学为例,农村学生在近二十多年中比例下降了大约20%,农村学生大部分考入名气比较不好的一般院校或者职业技术学校。而且随着学历的提高,城乡的差距也在逐渐增大…这是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应对的一个极大挑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对陈嘉庚的学生教育管理思想有了更系统清楚的认识。而其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教育的发展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而教育对社会的促进和人的塑造却又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前人的教育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国际接轨,使我国的教育更具有国际挑战性,以此更好地指导我国当前教育的发展。

作者:张瑞芳 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庄丽榕.陈嘉庚教育的思想基点及成因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

[2]邓达宏.近代闽南华侨捐资兴学之人文路向———兼论陈嘉庚先生办学思想[J].福建党史月刊,2010,(04).

[3]陈洪林.试论陈嘉庚的人才培养理念[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2).

[4]雷克啸,章炳良.陈嘉庚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J].中国高教研究,19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