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初探(7篇)

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初探(7篇)

第一篇:高校教育管理新生家长期望调查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实地调查方法,对222名入学新生家长进行期望调查。调查发现:家长对高校的需求体现在对高校功能的需要,表现为学校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对高校形式的需要,表现为家长对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视;对高校外延的需要,表现为对学校氛围、宿舍环境以及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对高校的价格需求,表现在家长希望在既定的价格前提下,高校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能够提高。目前的学生家长具备较强的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与意愿,期待建立家校沟通的平台,对子女自立自强能力、品德修养等方面较为关注,对学生的期待趋向多元化。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高校教育管理;家长期望

1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高校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型,高校的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规模型向内涵式、管理型转化,学校的功能从塑造改变型向服务提高型转变,高等教育消费者的满意度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终极目标[1]。在我国,学生家长仍然是高等教育的实际购买者,主要由他们来支付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所需要的费用,因而,家长满意度应该成为高等教育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而培养出让家长满意的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家长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期望。了解家长的期望,满足并超越家长期望应该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2],但目前关于高校家长期望的研究比较少。本次研究就是通过调查,了解高校家长对子女和高等教育的期望,以期在了解家长期望的基础之上,探寻与家长合作,共同培养符合社会要求及家庭期望的合格人才的目的。

2参与调查的新生家长基本情况

为了充分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构建家校联系平台,形成合力,更好地做好新入校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本校卫生经济管理学院特对新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2015年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新入学学生577名,本次调查随机选取300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22份,有效回收率为74%,访谈家长16人,平均每个专业选取2~3名家长进行深入访谈。

1)性别结构。填写调查问卷的父亲比例较高。填写问卷的男性家长131人,所占比例为59%;女性家长91人,所占比例为41%。其中:孩子父亲为128人,所占比例为57.7%;母亲84人,所占比例为37.8%;爷爷3人,所占比例为1.4%;奶奶1人,所占比例为0.5%;其他亲人5人,所占比例2.3%。

2)地区分布。生源地所属地区,以城市社区为主,生源地的分布地区为城市、县城、农村的比例为5∶2∶3。调查显示:生源地在大城市的30人,所占比例为13.5%;中小城市83人,所占比例为37.4%,两项相加比例为50.9%。县城44人,所占比例19.8%;农村64人,所占比例28.8%。

3)文化程度。家长的文化程度较高,大学学历的所占比例最高为36.5%。具体为:小学及以下的7人,仅占3.2%,和硕士研究生以上的比例相同;初中67人,比例为30.2%;高中58人,所占比例为26.1%;大专43人,所占比例为19.4%;本科38人,所占比例为17.1%。

4)专业选择方式。在高考填写志愿方面,家长和孩子协商一致的比例最高,所占比例为41%,学生自己选择的占32.4%,孩子听取家人建议的比例为8.1%,服从专业志愿的比例15.3%,与其他人协商的比例为2.7%。

5)对所选专业的兴趣。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对所学专业有兴趣,其中:非常感兴趣18.5%,比较感兴趣51.4%,两者共为69.9%,其余为30.1%。

3调查结果

美国营销学家奥立佛(RichardL.Oliver)于1980年提出的“期望-实绩”理论模型是客户满意的理论模型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这是一种考察顾客是否满意所提供产品的最具有影响力的模式。该理论模型指出,顾客的期望为顾客评估服务实绩提供了一个标准:如果服务实绩符合或超过顾客期望,顾客就会满意;服务实绩越高,顾客越满意[3]。也就是说顾客满意的前提是了解顾客的期望。因而,为了提升家长对高校教育管理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满意度,必须了解家长在这些方面的期待。新生家长的期望反映了家长对子女成长与发展的关注,对学校办学环境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的关注。本文中新生家长的期望分别通过其对子女的期望以及对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期待两方面来展现。

3.1新生家长对子女的期望

3.1.1对能力提升方面的期望

家长最希望大学生提升的能力是自立能力,所占比重为43.7%。其次为交往能力38.3%、学习能力36.5%、组织管理能力19%和语言表达能力16.7%(多选)。访谈对象三是这样解释的:“现在的孩子自立能力普遍都很差,学校要从这个方面着重培养。就拿我家孩子来说吧,在家里就属于那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类型。因为之前我们一直都对孩子的全部重心放在学习上,并没有在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方面放多大的关注,希望学校可以在这个方面多投入点精力,想一些方法。”

3.1.2家长的关注点

1)家长关注重点。对进入大学校园的子女,家长最关注的事情中,品德修养排在第一位,所占比重为43.5%,其次是身心健康、能力提升、学习成绩、个性完善和人际关系和谐。

2)家长对子女学业的关注。学习依然是整个大学阶段的重点任务,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有什么样的看法?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担忧,不担心孩子学习的家长仅占2.3%。家长对孩子大学阶段学习的担心主要表现在:学习的主动性不足,占37.4%;自控力不够,占21.6%;学习方法不正确,占20.3%;学习基础差,占4.6%。

3)家长认为子女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家长担心子女在大学期间遇到的困难比较多元化,认为会遇到的困难为: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占22.4%;性格内向害怕与人沟通,占21.2%;离开家人产生情绪,占16.7%;个性较强影响交友,占11.4%;欠自律染不良行为,占11.3%;沉迷网络对时间管理不善,占10%;对金钱财务管理不当,占6.8%。访谈中家长是这样表述自己的担心的:“希望学校在管理方面,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如何处理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多给新生们一些心理方面的指导。尤其是孩子们离开了生活近二十年的父母,在以前平时的生活中都被过分的宠溺,各自的个性都比较明显。所以说尤其担心孩子们处理与舍友之间关系的问题。”

3.2家长对家校平台建设的期望

期望建立家校交流沟通平台,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动态。访谈对象八这样说的:“希望学校能够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实时子女在学校的各种情况,包括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希望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周期性地与在校老师进行沟通与交流,老师与家长能一起相互协助,教育子女,使他们能够茁壮的成长。”

3.2.1家长认为高校教育依靠的力量

家长认为在大学期间,学生成长和发展主要依靠的力量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家长的看法较为客观和理性,大部分家长认为需要家长、学生和学校三者的共同的努力占54.9%,但依然有27.9%的家长认为主要靠学生自己,18%的家长认为靠学校的管理制度。

3.2.2与学校的沟通方式

1)家长期待的沟通频率。半数以上的家长表示会经常和班主任、学业导师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情况。家长表示会经常和班主任、辅导员联系,所占比例为51.9%,偶尔会联系的比例为34.2%,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不联系的比例为8.1%。

2)家长期待的沟通方式。家长期望与学校的沟通方式以电话交流为主,其次是微信,接下来分别是QQ交流、电子邮件交流、期望子女转达,邮寄书信的频率最低,为1.9%,详见表2。家长期待的交流方式和目前大众熟悉的交流方式一致性较高。

3.3家长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需求

有研究者分析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表现在4个方面需求的满足,首先是功能需要,即高校的教育育人的功能以及高校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第二是形式需要,即高校的知名度;第三种是外延需要,高等学校顾客接受高等学校服务,都会考虑到服务是否周到、是否快捷、是否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和文化需要等问题;最后一项需要为价格需求,指的是接受高等教育需要承担的成本。从本次调查反馈的资料来看,家长对高校教育管理的期望表现在对高校的四大需求满足的期待。

3.3.1对高校功能的需要,体现在学校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1)希望学校加强在学生学习方面的管理工作。大学是学生求学阶段的重要时光,学习方式的改变需要学校方面的正确引导。家长希望通过晚自习制度、网络时间限定以及学习方法的讲座等措施提高子女对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如某访谈对象九:“学校应该从各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们的学习,孩子们刚进入大学可能还不是很适应大学宽松的学习氛围,所以希望学校可以加强监管,使同学们明白到大学课堂学习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孩子们在学习方面也需要学会方法,对自己能有个清楚的定位。所以希望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交流,让孩子与优秀的学长学姐以及老师交流,从而获得一些学习的经验与方法。”

2)希望学校提供学生接触社会的平台,开展能力提升的活动。大学的目的是培养建设社会的专门人才,因而家长希望大学能够给孩子提供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平台,并希望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多举办一些提升学生能力与兴趣的活动。

3.3.2对高校外延的需要,包括对学校氛围、宿舍环境以及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

1)对学校的迎新接待工作总体上满意度很高。家长认为学校的迎新接待工作安排井然有序,志愿者服务热情,而且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听取家长的意见等举措非常好。访谈对象五:“就从今天学校的迎新工作来说,学生管理工作很好,各项工作都做得很到位。学校不仅给予新生家长周到的服务,还给予了我们发表看法的机会,能看出学校的管理是多方面的。”

2)对宿舍的设施和卫生情况的满意度比较低。家长对宿舍设施陈旧、宿舍卫生较差、宿舍安全措施等方面满意度较低。访谈对象二:“对这个大学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学校的卫生工作欠佳,特别是住宿的条件,还有一进宿舍到处都是垃圾。希望贵校能够重视这一方面的问题,毕竟学校是将来的人才的发源地。当然,除了卫生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外,学校有一些硬件设施也有待提高。洗浴间、宿舍窗户的纱窗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希望贵校可以尽快维修,毕竟良好的硬件条件是保障孩子们在学校生活、学习的基础。”

3)加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的教育。家长希望学生的管理工作能够进一步深入学生心中、贴近学生生活,更加关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访谈对象十四:“除了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如果你心里有什么烦恼,要学会向他人倾诉。”

3.3.3对高校形式与价格的需求

相比功能需要和外延需要,对高校的形式与价格的需求比较单一,因为高校的形式与高校价格变动性较低,在有限的求学阶段,高校的知名度提升较为困难,高校的价格更多地受制于管理高校的部门,而非高校自身。

1)对高校形式的需要,表现为家长对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视。希望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体现中医药特色。访谈对象十一:“南中医作为一所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院校,希望学校在今后的课程设置方面,可以侧重一下医药方面的知识。个人认为南中医的经管类专业相比较其他综合学校还是有其独特的优势的。除此之外,我想很多孩子都是对医学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来填报南中医的,侧重医药方面的课程设置不仅可以满足孩子的兴趣,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对高校的价格需求,表现在家长希望在既定的价格前提下,高校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能够提高。高校的收费标准是国家统一规定的,在既定的价格标准下,家长对高校的需求体现在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上,以提升对高校投资的性价比。所以,家长对高校的需求要求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更贴近学生实际。访谈对象十三:“总体而言,大学的学费不算贵,在这方面我们没有其他的要求,只是希望学校能够提升服务水平,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点,也有其缺点,希望学校能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大学阶段获得成长”。

4结论与思考

家长期望是从教育消费者的角度反映其对高校教育需要满足的意愿,是高等教育深化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的视角,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发现:

第一,高校家长具备较高的参与高校管理的能力与意愿。目前,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较高、表达能力较强,对孩子未来发展寄有美好的期待,所以特别愿意将自己对高等教育的想法直接和学校进行沟通。希望学校能够搭建家校交流沟通的平台,及时掌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等方面的情况,实现家校联合共同培养学生。

第二,对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和品德修养的关注是家长共同的心声。大学以前的学习阶段,家长和学校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考试能力,学生自我照顾、自我服务的能力缺乏锻炼的环境与氛围。进入大学后,家长所担心的是学生的自立能力,因而希望高校重点培养。德才兼备是衡量人才的标准,离开父母、进入大学校园的子女在大学的品德行为的修养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

第三,学生的学业依然是家长重点关注的问题。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考上大学不再是家长的终极目标,在家长和学校的高压下,升入大学的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家长对此依然缺乏信心,主要担心的是子女学习主动性的问题。

第四,家长对子女的期待趋向多元化。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希望孩子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栋梁之才不再是家长的唯一目标,希望子女身心健康、快乐成才、安逸稳定等价值目标逐渐成为不少家长的追求。

作者:魏翠妮 沈永健 刘红艳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苏榕娜.“满意”视野中的高等教育质量观[J].教育探索,2006(8):62-63.

[2]茹宗志.顾客满意: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新追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6):111-113.

[3]王卫东,汪纯孝,岑成德.期望、需要、服务实绩与顾客满意程度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1999(1):13-14.

第二篇:云服务混合式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

云服务平台的不断完善为高校教育管理的改革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本文从基于云平台的O2O混合式高校教学管理、科研信息管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以及高校行政管理等角度出发,分析了基于云服务平台的线上线下的混合式高校管理如何整合教育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人生观,优化工作流程,提高信息资料的无误性,增强信息处理的时效性,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

【关键词】

云服务平台;O2O混合式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模式出现,其中的O2O即OfflineToOnline,是一种线下到线上、离线到在线的模式,一般来说指的是商家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使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平台,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但是O2O并不是单单指电子商务方面,它包含各种方面,只要是涉及到线上或者线下,都可以说是O2O。既然O2O的包含范围很广,将O2O运用到高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中,也是一种新的体验。网络提供了管理者很多线上了解各类信息和调研信息真实性的机会,结合线下对教学、科研、学生思想及行政服务等方面运行状况的调研,即O2O线上线下功能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应用。但是高校的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有一定的私密性,所以在云服务平台上不仅需要公共云,更需要私有云的服务。公共云和私有云平台相结合,两者形成的O2O云服务平台将更高效地服务于高校教育管理。王玉芬和郭晓娟认为,教育资源是高校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整合高校教育资源,既可以应对高校扩招所形成的对教学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与教育投入增长不足、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所形成的矛盾,又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改善,提高大学生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1]。朱晓蒙认为进行高校教育资源整合,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在计算机中仿真和搭建了Hadoop平台,设计了云服务平台,由它来显示和存储数据,各个高校的网络管理人员负责把信息发送到云存储系统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2]。陈松认为,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为了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需确立“以人为本”的战略主题。这就需要树立公共服务观念,转变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方式;构建共同价值基础,促进多元主体参与高等教育管理;深化社会服务责任,实现高等教育的“依法管理”[3]。乔玉婷,鲍庆龙和曾立认为促进高等教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才能使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并从大学功能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三个方面探讨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4]。王敏认为,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的关键在于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育质量评价体系[5]。钟晓流等着眼于探究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有效教学设计模型,分析了翻转课堂当前的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相关的技术工具等;并将翻转课堂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思想以及本杰明•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进行深度融合,构建出一个太极环式的翻转课堂模型,并根据模型的组成和流程给出了实施的关键要点[6]。李逢庆等认为在线教育将成为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型路径,提出在线教育所必须要解决的学习质量监控和认证、在线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以及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等三个问题的初步构想与建议,其中提出用云服务解决在线教育平台的技术障碍[7]。吴淑苹提出了MOOC模式下的云学习环境框架[8]。徐苑苑针对开放课程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构建了云计算环境下开放课程应用的模式。基于模式设计并实现了一个云计算环境下的大规模实时互动学习系统[9]。聂锦涛等结合“好知乐教育云平台”开展了“先学后展,当堂探究”的双课堂教学模式,“双课堂”教学中“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传统环境下难以实现的参与式教学、个性化教学、多样化发展和优秀资源共享,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也让课堂的教与学充满情趣,推进学校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10]。罗先辉等认为学生在线修学分、教师利用在线课程资源进行“课堂翻转”等在线或混合教学方式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并以“网易云课堂”为例研究了教师通过免费云平台开设在线课程的平民化建设方法[11]。郭春才等构建基于岭南师范学院未来教育空间站的O2O应用模式,实现人际交互和课堂交互。而处于该学院未来教育空间站核心的云数据中心,能够实现云服务、云存储、云资源分配、空间站管理等功能[12]。

1基于云平台的O2O混合式高校教学管理

O2O混合式教学管理主要是通过网络和现实世界学生与学校督导及听课教师等对教师所授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还包括为了教师能够合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理论和校内实训的课程安排等。如何更好地体现教师教学的真实水平以及学生学习的真实程度和合理化课程设置及任务安排等,是教学管理人员所要思考的内容。建设教务信息化服务系统,对线上线下的工作起到更好的帮助。

1.1教学任务管理

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下达和教学任务安排,涉及到的教师数量和课程门数很多,而理论课的教室数量和实践课的实训室数量又比较有限,如何合理安排非常重要。而优化的云服务平台信息化教务系统可以通过各个院系线上线下的任课教师的要求按照相应时间段和有限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系统也会将每位教师教学任务的下达和安排详细地记录在教师的私有云上,同时,每位学生能够通过公共云看到相关教师的教学任务,学生的私有云中也会自动存储这些信息,从而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和教学任务的快捷程度。

1.2专业建设管理

通过O2O系统将各专业建设信息系统的提交到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有助于信息存档,更有助于检查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方便随时随地查询各专业建设情况。在进行权重赋值后,系统可以计算出各专业建设成绩。同时,考虑到专业建设管理的数据安全,由相关管理人员专门管理此系统,限制用户的使用权限,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

1.3网络教学管理

教师利用云服务平台或其他网络教学平台授课,同时利用微信或其他聊天工具接入的云服务平台进行在线作业及课堂、课后教学管理,引导学生针对某知识点或作业进行线上线下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授课的相关数据将会存储在教师用户的私有云中,学生上交笔记、作业、问题等也都会以数据的形式记录在学生账户的私有云中,这些数据将是高校对教师授课情况和学生听课情况的一个考核依据。

1.4实践教学管理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专业不同,实践环节的过程不同,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考核标准。而多样化的云服务平台和物联网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给予指导。教师和学生可以将一些合适课程的优质资源分享到公共云上,学生上传的资源需要通过授课教师的审核,教师和学生上传的相关资源数据也会存储进各自的私有云上,凭借这些数据可以测算教师和学生的相关活跃度。

1.5教学评价管理

教学管理者基于独立的云服务平台在线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既可搜集在云服务平台上教师的线上账号下或课堂评价区域学生反馈的教学信息,又可收集借助于独立运行的在线评价系统中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信息,以及在各门课所设在线教学质量评价的匿名区,针对某门课的授课情况进行评价内容等,实现多元化评价。

2基于云平台的O2O混合式高校科研信息管理

高校科研信息管理主要是针对各级项目的申请、立项和结题、经费报销使用以及论文论著等信息的管理。高校的科研信息数据大,线下管理工作量大,容易出现管理失误,而利用云服务平台进行O2O信息的审核查验,可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2.1基于云服务平台的项目的申请、立项、结题信息O2O管理

为了避免项目信息的缺失,出现虚假申报信息的出现,课题申报人在申请课题时,要求将申报书扫描到云服务平台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申报功能,同时线下盖章备案,这样就为后续课题的申报以及相关的科研考核职称评定等提供了真实的信息内容;项目立项或结题后,科研项目工作人员应该分门别类将立项或结题信息录入系统,同时立项或结题原件扫描保存到文档中,立项或结题原件的复印件线下存档。将单纯的线下存储管理,提升到线上共同管理。

2.2基于云服务平台的O2O项目经费使用管理

不同种类和级别的项目,其经费使用和审批手续会稍有不同。为了确保经费使用的合理合法性以及查询历史经费使用的需要,各个项目报销的原始凭证需要扫描进入到线上的经费使用管理系统。经费使用审批结束后,如果被批准报销,则系统自动将审批后允许报销的信息转入财务系统申请报销经费额度,然后通过财务系统自动划转入申请经费报销的账户。提高了科研管理效率和财务报销效率。

2.3基于云服务平台的O2O论文论著信息管理

云服务平台具有很强的搜索能力,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对论文论著进行O2O规范化管理。云服务平台可以将高校与期刊或者杂志以及出版社连接起来,在高校工作的职工如果在合作期刊或出版社上或教材或专著,该论文或教材或专著在第一时间自动接入高校的科研管理系统,这样可以避免出现造假现象发生,或者信息后置问题。在职称评审或申报奖项时,主管单位根据信息关键词搜索直接通过云服务平台核实真伪。在实现无纸化办公的同时,降低了信息的不透明性。

3基于云平台的O2O混合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主要包括记录学生的相关情况、培养学生相关认知能力以及对教师工作情况的考核。利用云服务平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管理工作进行O2O的信息管理,便于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高效管理。

3.1考核内容量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考核内容量化困难,而云服务平台可以接入以前学生学习的学校或者家庭所在管理部门的网络以及公安部门的相关网络平台,如果有突出的贡献或者明显的失误,通过这些网络平台都可以了解到,有利于了解这些学生的总体状况。后台由平台超级管理员使用其最高权限限制平台普通用户的使用权利,保证学生的相关数据不被人恶意篡改。

3.2培养学生相关认知能力

管理人员或者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可以在云服务平台搜集国内外的各类警示信息、思想教育视频和励志资讯及影视资料等,通过现实的生活案例、教师课堂在线与相关视频资料等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对品行的认知、对公益的认知以及对个人言行对社会影响的认知等,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关爱他人的精神。

3.3考核教师的相关工作情况

另外,通过云服务平台,管理人员既可以了解到各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及品行反馈,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授权品行历史档案以及在校情况及社会活动等的表现,间接督促了学生对自己言行的反省。

4基于云平台的O2O混合式高校行政管理

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准确性、保留性及交互性,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直接反映着这所学校的管理水平。而云服务平台的大数据,又为学校运营成本的降低带来了较大的机会。通过云服务平台的高校O2O行政管理信息平台,各部门工作人员经过授权可以将资源共享到公共云上,让其他各部门都能得到资源,这样就降低了不同部门的同一信息的重复性、不完善性和不一致性等。同时提高了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

5结论

在高校中使用O2O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将这一模式运用到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可以把线下的管理工作,以数据的形式上传到互联网上,以互联网云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线下的工作保障和线上的信息传递,提高高校教学、科研、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水平。高校使用O2O模式进行教育管理,就必须进行云服务平台的设计以及后期管理:一个新的云服务平台的完善需要很长的时间;在学生和教师中间使用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才能够让学生和教师熟练掌握平台使用方法;同时,对于这个全新的O2O模式信息管理云服务平台,需要人为的规定相应的平台使用规定;并且后期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平台用户信息的安全和平台技术的开发,这些新系统的相关问题需要高校进一步去解决。

作者:郭宪 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玉芬,郭晓娟.云计算对高校教学资源影响解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4(5):111-113.

[2]朱晓蒙.基于云存储的高校教育资源平台[D].西安科技大学,2012.

[3]陈松.新公共服务理论视野下高校教育管理创新[J].改革与开放,2013(8):46-48.

[4]乔玉婷,等.“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5,38(4):83-87.

[5]王敏.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与机制创新[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92-93.

[6]钟晓流,等.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58-64.

[7]李逢庆,赵建民.教学信息化:一场走向在线教育的革命[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5):67-71.

[8]吴淑苹.MOOC课程模式下云学习环境研究[J].软件导刊,2013(3):191-193.

[9]徐苑苑.云计算环境下的开放课程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10]聂锦涛,方斌.云教育环境下的“双课堂”教学模式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22):34-35.

[11]罗先辉,等.基于免费云课程平台的在线开放课程开设方法探究———以网易云课堂为例[J].信息化建设,2015(11):160-161.

[12]郭春才,金义富.基于未来教育空间站的O2O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6):24-30.

第三篇:高校教育管理大学生隐私权研究

摘要:

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也迫在眉睫,然而高校中一直存在着侵权现象,也存在因过度维权导致高校教育管理陷入困境的情况。学校的依法治校意识还比较薄弱;依法治校的法律制度和学校规章措施还不健全,其中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与大学生隐私权产生了冲突,造成了大学生隐私权被侵犯,故而可就此设计协调高校教育管理权和大学生隐私权的相关措施。两种权利的协调原则主要为利益衡量原则,协调的依据为法律规范和高校规章制度的建设,协调的实现靠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的提高,以期建立高校与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关系。

关键词:

高校;教育管理权;大学生隐私权;法律意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中存在着多种法律关系,如行政关系、民事关系等,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也迫在眉睫,然而高校中一直存在着侵权现象,或过度维权导致高校教育管理陷入困境。学校的依法治校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依法治校的法律制度和学校规章措施还不健全,其中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与大学生隐私权产生了冲突,造成了大学生隐私权被侵犯。本文重点探究了高校教育管理权和大学生隐私权的冲突,并就此设计协调二者权利的相关措施,以期建立高校与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关系。

一、两种权利的概念解析

(一)高校教育管理权内容和主体

1.高校教育管理权内容

《教育法》第28条明确规定,学校“行使权利包括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规定,高校享有对学生的教育权和管理权。教育权包括教学的一系列活动,如上课、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成绩考核、成绩记载等;管理权包括学籍管理、宿舍管理等其他行为管理。基于教育权和管理权,高校需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个人信息、个人的活动、相关家庭信息等,因此高校享有一定的知情权。

2.高校教育管理权主体

高校中存在着多重关系,如教学关系、行政服务关系等,其中具有高校教育管理权利的主体包括科任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校医务室医生、辅导员助理等。

(二)大学生隐私权

中国民法和侵权法领域的学者均认为,隐私权所保护的权益既包括他人对其私人信息、私人事务或者私人生活所享有的不被公开披露的隐私权,也包括他人对其私人生活所享有的不受侵扰的隐私权[1]。魏振瀛教授认为隐私权的内容为侵权法所列举的权益类型:一般认为是他人身体资料、过往经历、两性生活、私人通讯、网络资料和银行账户等[2]。张新宝教授认为,隐私权是指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不受干扰和私人信息保密不受非法收集、刺探或者公开的权利[3]。本文认为,隐私权所要保护的权益为私人本身具有隐私性质的因素以及私人所处环境具有隐私性质的因素,具体说来,就是私人信息秘密及私人生活安宁两个方面。前者包括私人信息中具有隐私性质,不愿被刺探、公开的信息;后者指私人生活空间不被监视、监听、窥视等侵扰性行为破坏。大学生隐私权具有狭义概念和广义概念,广义概念指大学生与一般自然人一样,不作为特殊群体,享有的隐私权不受克减,而狭义概念指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因受高校教育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范围内隐私权受到一定克减。因此,大学生隐私权可以定义为,在遵守高校合法合理的教育管理权的前提下,享有的私人信息中具有隐私性质的信息不被刺探、公开的权利以及私人生活空间不被监视、监听、窥视等侵扰性行为破坏的权利。实践中,大学生隐私权体现在如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精神状况、成绩、家庭经济情况、宿舍生活空间、情感状态等。

二、高校教育管理权和大学生隐私权的冲突表现

(一)教学管理方面

大学生在校学习是第一要务,学习成绩包括了平时课业成绩、期末成绩、补考成绩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学英语B级考试、计算机考试以及职业技能考试成绩等。学生考试成绩无疑是学生个人隐私,有些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佳或不及格会产生忧虑,甚至发展为心理疾病,不愿意被公开是学生的隐私权利。然而目前部分高校为了减少通知的程序和便于统计学生相关数据,将学生的成绩视为简单的数字和电子版文件,进行全校性各班之间的随意传送,学生成绩完全暴露在公开场合。高校的职能之一为培养人才,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大学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辅导员职责之一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过程中无疑会问到学生的发展目标和未来规划,如是否继续升学或求职意向何处何从等。然而有些学生把自己的升学和求职意向视为隐私,不允许辅导员过问或其他教师了解,也不允许将此信息公开,这种情形之下存在学生对于自身隐私权理解的错误,同样也造成了高校教育管理的困难。

(二)生活管理方面

生活管理主要集中体现在宿舍管理。宿舍管理可分为单独的宿舍管理以及宿舍走廊管理。现在部分高校检查宿舍会有两种方式,第一是宿舍有学生在的情况,固定时间检查或不固定抽查;第二是宿舍没有学生的情况下,找宿舍楼管要钥匙后,自行开门后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宿舍卫生、宿舍是否有违章电器等。第一种形式由于学生自身有在宿舍,且固定时间检查时学生明知宿舍将接受检查,对于自己隐私的物品有义务主动隐藏收集,如果暴露在可见范围内,应视为学生默认可以被看见,不视为隐私内容;而若不固定抽查的话也可能产生学生隐私被侵犯情形,如学生正在查看自己的快递或信件,被检查人员看到具体内容,因为享有隐私权可期待利益,则可能产生隐私权被侵犯。第二种形式由于学生不在宿舍,学生对于自己宿舍物品具有隐私权可期待利益,学生的隐私物品极易被检查人员看到,造成隐私权受侵害。宿舍走廊是否安装监控、安装监控是否合法,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部分高校为了宿舍安全管理,在走廊位置安装了监控,然而却引来了争议[4]。争议者认为走廊安装监控侵犯了学生在走廊这一私人空间的隐私权,而另一方则认为走廊属于公共空间,为了监控违纪违法犯罪行为,安装监控可有效监督并事后救济。争议的焦点在于走廊是否属于学生的私人生活空间。因此,宿舍走廊是否安装监控是高校教育管理权和大学生隐私权的又一冲突之处。

(三)服务管理

服务管理主要指高校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精神或物质方面的便利,如困惑疏导、勤工助学、心理咨询等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容易产生冲突的主要体现在特殊学生群体。特殊学生群体指身体残疾学生、贫困学生、心理疾病学生、情感困惑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等具有特殊情况的学生。特殊学生因为具有区别于一般学生的特殊性,信息具有敏感度,隐私性,需要得到高校的尊重和保护。

1.教育扶贫。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下文简称“贫困生”)。贫困生认定工作首先要求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实行民主评议。认定需要民主程序,参与评议及认定人员范围广,上至学校领导、下至班级学生,申请的学生应如实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根据教育部、财政部文件《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学生在申请时应认知到相应条件及程序,需要对涉及个人隐私如个人或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来源、状况等进行一定让渡,学生隐私权此时应受到相应的克减。然而,克减具有相对性,在评议、认定以及公示过程中,各方主体应对学生隐私情况进行保密。[5]实践中,由于贫困生需提供各种证明家庭经济困难的材料,且材料需经同学、教师评议,分为困难与特别困难两级进行公示,存在部分真实困难的学生为了不被贴上贫困标签,个人情况不被外人所知,个人隐私信息不让渡,而不愿意申请助学金;而部分并不困难的学生,伪造贫困证明材料,虚假申请最终获得助学金。可见,国家助学金工作中存在着高校教育管理权与大学生隐私权之间的冲突。

2.心理咨询。

高校是一个小社会,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个体,有的学生遇到挫折无法自行克服,会向辅导员或科任教师或心理咨询专业教师求助,心理咨询中极易出现隐私权被侵害的情形。当前社会道德滑坡,推责意识强烈,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很多心理咨询师、辅导员或班级心理委员会将与学生的对话进行录音、录像、做记录、存档。[6]一旦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信息泄漏,就会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当然也有例外情况,如求助者产生轻生念头或患有严重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应根据具体情况,告知家长,联系其他方面力量共同协助避免学生产生轻生行为,或由家长尽早带去就医诊治。实践中,的确存在学生的轻生念头或身体疾病困惑在咨询后被第三方知道,而产生了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加大了高校教育管理方面的难度,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高校教育管理权和大学生隐私权的冲突原因探析

(一)意识层面

1.法律意识不高

高校教育管理权利主体在行使权利时,为达到教育管理目的,忽视或无视大学生隐私权保护问题,法律意识不高。有的大学生对于隐私权认识存在误区,把不应视为自身隐私权的信息或行为视为隐私权而对抗高校教育管理主体,造成冲突;也有大学生对于自身隐私权认识不清,任人随意侵犯。

2.职业道德缺失

高校教育管理权利主体如行政人员、教师、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个人隐私,滥用自己的教育管理权利,在获得学生隐私信息时没有行使保密义务,职业道德缺失。

(二)制度层面

1.法律规范不明确

《侵权责任法》第二条只是规定了隐私权的概念,该法律文本并没有对隐私权做完整的制度性规定,缺少了隐私权的概念界定、分类、权利的行使方式和保障措施等规定,也没有对各种隐私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做出明确规定[7]。因此,中国侵权责任法关于隐私侵权责任的规定仍然是高度原则、十分抽象而难以适用的。中国侵权法的隐私侵权责任构成要件规定不明确,大学生的隐私侵权责任更无处可寻。

2.学校规章制度不完善

学校规章制度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学生的基本依据,对于可能在高校教育管理权和大学生隐私权产生冲突的领域没有作出完善的规定,高校一方无依据可循,大学生亦对自身隐私权范围认知模糊。

(三)行动层面

1.行为程序不正当

高校在行使教育管理权利时存在程序不正当情况,如学生成绩不可在无任何保护措施下进行转发;检查宿舍卫生、安全时不可在学生缺席的情况下进行,学生在场也应提前通知,检查时至少有两人同行;对学生进行可能涉及个人隐私的交谈时应保证无第三人在场,或应选择安静场所进行交谈等;学生隐私信息在让渡给部分主体时,不可以被主体进行不适当的公开,如在公共场合谈论,或作为典型案例归档等。程序正当是实体正当的前提,只有保证程序的正当性,才能最终实现两个权利之间的协调平衡。

2.档案管理不妥善

实践中存在高校教育管理主体对于学生的个人档案如个人具体成长学习信息、个人健康状况、家庭状况,学生咨询记录,学生成绩等档案材料被随意存放的现象。没有进行保护保密措施,档案处于易被翻阅的状态。此种情况下,便会造成大学生隐私权被公开的侵犯行为。

四、高校教育管理权和大学生隐私权的协调

两种权利协调的宗旨是教育管理好学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协调的原则主要为利益衡量原则;协调的依据为法律规范和高校规章制度的建设;协调的实现靠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的提高。

(一)参考利益衡量原则

当教育管理权与隐私权发生冲突时,不论哪一个权利受到保护,另一个权利则必然受到侵害,限于法律的秩序价值,必须作出优先保护的权利方。目前,唯一的理论共识可能是精神性的法益较财产性的法益有明显的价值优越性。因此基于人格尊严而衍生出来的精神性质法益的隐私权,其位阶便高于具有物质性质法益的教育管理权。然而大学生隐私权当然不只是精神性的法意,在其申请国家助学金时,可视为也是一种具有财产性质的法意,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大学生隐私权是精神性法意而永远应优位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权这一物质性法意,或者反之。个案的具体情势对衡量两种权利的先后顺序有深远的指导意义。[8]德国学者阿列克西用“权衡结构”理论说明了隐私权个案之法益衡量的妥当性。其将侵害程度分为三个层级:轻微、中度、严重,以此来衡量两个法益的侵害强度,以此做出判断。但是,如何判断侵害程度是一个重要问题,隐私权因为存在主观认识较多而客观认识较少,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因此必须建立一种大多数人在面对隐私权保护层面的共识,这可借鉴美国的客观标准“合理隐私期待”。

(二)提高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权利主体应提高法律意识,可加强对自身权利的认识,并评价自身行为是否合法,以此来行使和维护高校教育管理权和大学生隐私权。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属于自律范围。高校里教职工需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尊重学生个体,关爱学生,主动维护学生权益,提高职业道德有利于维护大学生隐私权,因此也能更好地行使高校教育管理权,以达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三)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定和高校规章制度

1.类型化大学生隐私权以及隐私侵权行为

中国高等教育法律规范应将大学生隐私权纳入其中,并进一步将其类型化为大学生个人信息隐私权、大学生生活安宁隐私权。张明安认为中国侵权法应当对隐私侵权予以区分,明确将隐私侵权分为侵扰他人安宁的隐私侵权和公开他人私人事务的隐私侵权。借用张明安对隐私侵权的分类,中国大学生隐私权受到侵害的情形同样可以类型化为侵扰大学生安宁的隐私侵权和公开大学生私人事务的隐私侵权。前者指侵权人在无正当理由情形下进入被侵权人具有隐私性质的场所,或者偷听、偷录、偷拍具有隐私性质的谈话和活动,并因此使被侵权人的安宁生活被破坏或者精神遭受打击的侵权行为。后者指高校在没有获得大学生许可或者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以让人高度反感、让人无法容忍的方式公开披露大学生的私人事务、私人事实,并因此使大学生遭受精神痛苦或者财产损害的隐私侵权行为。明确大学生隐私权有利于大学生捍卫自己的权利,将大学生隐私权和隐私侵权行为进行分类,可以使得高校和大学生双方知道自己行为的边界,以及界定行为的性质。[9]若大学生欲提起隐私侵权之诉,司法机构在判断是否侵权、如何赔偿之上将有明确的法律指导,即有法可依。

2.完善高校规章制度

法律应要求高校制定规章制度,因此大学生在接受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才能对自己所享有的权利义务有所了解,如大学生在哪些方面、哪种程度享有大学生隐私权;同样,高校也将知悉自己的权利义务范围,更加明确如何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教育管理。一是制定高校教育管理可能涉及大学生隐私权的正当程序。如成绩只能发送给学生本人和辅导员、班导师,学生本人之外获得学生成绩的、不应再随意转发;规定检查宿舍必须二人同行,履行事先告知程序;安装监控应有明示公告,让师生知悉监控时间、范围。二是制定档案管理相关规定,建立档案保管保密制度。严格执行档案收集、整理、保管、鉴定、提供利用与销毁等有关制度和规定,确保其完整、系统和安全。如大学生个人具有隐私性质的信息应严格收集、整理,专柜保管,附上密码锁;提供利用仅能依据“目的明确原则”提出,不可随意传阅。[10]三是明确规定接受心理咨询的教师或心理委员在心理咨询中应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及保密例外原则,需要保密的内容包括:心理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暴露的内容,心理咨询过程中与求助者的接触过程。在没有征得求助者同意的情况下,不得随意透露上述信息,也不得随意打探求助者与咨询无关的个人隐私。

3.畅通补救渠道

畅通补救渠道指对于已经发生的侵权事件,应明确大学生的隐私权补救渠道,并依法或依规章制度可以得到救济;另外补救渠道还应指对于滥用高校教育管理权的主体进行相应责任追究。因此可借鉴侵权法中责任承担方式来规定补救措施,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以上承担方式可单独适用,也可合并适用。对于滥用高校教育管理权的主体可进行高校内部行政处分,如降级或停薪留职或扣减一定奖金,取消评优资格等处分,严重者依据法律处理。

作者:林晓萍 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参考文献:

[1]张明安.侵扰他人安宁的隐私侵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15-27.

[2]魏振瀛.民法[M].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51.

[3]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第二版.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238.

[4]褚宸舸,朱骞,郑欢.论高校管理权与大学生隐私权的冲突[J].法学教育研究,2010(11):301-312.

[5]刘端端.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中的隐私权保护[J].高校辅导员,2013(1):23-26.

[6]廖深基.关于心理咨询侵犯大学生隐私权问题的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4):81-84.

[7]王利明.隐私权概念的再界定[J].法学家,2012(1):108-120.

[8]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400.

[9]张俊英.高校贫困生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4(3):23-29.

[10]廖深基,叶玉仙.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隐私权保护[J].高校辅导员,2013(6):8-12.

第四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团体辅导应用

【摘要】

团体辅导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与治疗手段,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方式,在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实施,有利于对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有利于大学生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团体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团体辅导;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效用

“团体辅导”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它是指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认识他人、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注重场景和团体活动环节的创设,强调参与者在团体中的切身体验,并以此来强化参与者对于团体、他人和自身的认知,进而达到通过交互作用,改变思维和行为模式的目的。由于本身兼具矫正性和建设性两方面的功效且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团体辅导在心理咨询、企业团队打造、团体交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等领域也有着日益广泛的应用。就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而言,团体辅导的实践应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对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当前,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沉迷网游、逃课、酗酒等不良行为习惯日益蔓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如何纠正学生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学生教育管理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矫正起来难度也很大。有的高校采取严厉的奖惩制度,对学生的行为加以约束和限制;有的采用目标导向机制,通过设定目标,引导学生做出改变。这些模式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由于活动形式缺失、只重结果,忽视了对最为重要过程环节的把控,实际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团体辅导不仅强调系统性,而且重视具体环节的设计和实施,有效地弥补以往矫正模式的不足,可以在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中得到良好地应用。高校在实施不良行为习惯矫正时,可以将类型相近的学生集中起来,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干预和帮扶。在这些团体中,积极创设宽松的氛围,由每个参与者讲述并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聆听其他参与者的讲述。这样一个过程,能够使参与者更多地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更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及其危害。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工作者进行指导,依托于团队的力量,由参与者共同探讨并设置具体的改进办法,并发挥团队内互相督促的机制,推动每个参与者积极改变自我,从而达到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

二、有利于大学生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人际交往困难、自我效能感低等问题在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程度轻重存在个体差异。仔细探究这些问题,有些是由客观的因素造成的,有些则是由学生自身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引发的。解决此类问题,关键在改变认知。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过程中,团体辅导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一些学生遇到难以应对的困难时,往往会觉得自己遇到的困难是独一无二的,不切实际地放大困难程度,自怨自艾,自我效能感下降,陷入消极、被动的境地。团体辅导可以使这些学生在团体交流互动中了解到别人遇到的困难,并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进而反思自身遇到的困难。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自己遇到的问题不比别人更糟,有了自己和别人一样的情绪体验,从而消减困难对心理造成的压力和影响,保持身心的健康。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困难的学生,他们往往在思维模式和与人交往的技巧方面存在欠缺,其中前者更为突出。虽然有些学生会主动寻求改变,但由于缺乏安全而宽容的实践环境,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团体辅导通过设置游戏和互动环节,鼓励参与者大胆交流,并积极创设宽容、接纳的团队氛围,为他们留下犯错的余地。在交流中,他们以往的一些错误做法依然会出现,但是宽松的交往空间可以有效消除他们对于错误引发的后果的顾虑。团体辅导模式下,他们能真正平静地对待自身的问题,通过反馈,进一步思索、调整,从而提升人际交往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

三、有利于学生团体凝聚力的增强

高校校园里学生团体种类很多,有些属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架构,例如,班级、学生会,有些则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范围延伸,例如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等。这些团体往往因一定的目标结合在一起。团体凝聚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团体成员对于团体的认可程度和归属感,进而影响团体目标的达成。团体作为学生的集合体和单元结构,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学生团体自身的凝聚力也对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针对一些学生团体凝聚力差、组织机构涣散,表现不佳的情况,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充分重视团体凝聚力的塑造,在这些团体中开展团体辅导。通过选取适宜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使得参与者在团体协作中完成活动环节,切身体会团体的力量和重要性,从而强化团队意识,增强团队凝聚力。

四、有利于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提升

适应能力是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走向社会所不可或缺的。适应能力可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自我反思、调适得到锻炼提升。相较于聚餐、开班会、做游戏这些常见的互动方式,团体辅导活动目标清晰、明确,活动环节也更为科学和高效,活动效果也可通过过程的控制,得到强化和放大。团体辅导可以通过情景创设和活动方案,推动学生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并引导成员积极思索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团体的关系,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去适应环境。此外,这个过程还有助于团体成员之间的彼此了解和互信互助团体氛围的培养。团体辅导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工作手段,推动了工作的开展。然而,团体辅导的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应用方法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各高校要立足对于团体辅导的深刻认识与了解,选取有效的团体辅导方案,围绕着可行性和实效性进行调整,将团体辅导用活、用好,真正将团体辅导的功能最大化,从而提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能。

作者:张荣杰 何涛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晶,王海萍.团体辅导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5(06).

[2]王斌.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影响因素解析——以四川某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为例[J].成功(教育),2011(09).

[3]韩晓雨.团体辅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9).

第五篇:高校外部性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

摘要: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众多,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学生工作的重要方面,同时也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本文分析了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外部性效应,并从外部性理论视角下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外部性;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一、外部性的含义及分类

外部性最初在经济学领域提出,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的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影响,却没有为此承担义务或取得回报的现象。根据外部性的表现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可对外部性进行分类。根据外部性的影响效果,可以将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正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外部经济就是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有利影响,但它并没有得到补偿的现象。外部不经济就是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不利影响,且它没有付出任何成本的现象。

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外部性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概况。

高等学校特殊学生的教育管理是目前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教育所面临的重大挑战。高校扩招使得高校特殊学生群体问题日渐突出,其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尤为严峻。本文所指的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全日制学生。经济困难是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最主要问题,由经济问题导致的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心理压力往往会让经济困难学生自卑、孤僻,不仅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还制约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外部性分析。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外部性是指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行为对其本人以外的其他个人及组织产生的影响。经济困难学生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乐观,勇于直面生活的困难,自立自强型,另一类是备受经济困难压力,自卑孤僻,直接影响到学习和身心健康,脱离校园生活“主流圈”型。前一类经济困难学生的外部性主要是正外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自立自强的榜样,发挥榜样作用。(2)有利于营造积极进取的氛围,带动周围同学奋发进取,共同进步。(3)利于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资困工作的开展,利于学校的教育管理。(4)前者往往会在兼顾学习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校内外兼职来增加自我收入,有助于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后一类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大多会因为自身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生活拮据,吃穿用度与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有很大差距,从而导致自卑心理。其外部性主要是负外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负面情绪会影响到周围同学,部分同学的积极性会受影响,严重者还会出现群体效应。(2)增加了老师及学校的工作,老师及学校除了要对其进行经济帮扶,还需要特别解决其学习压力、心理压力等其他方面的问题。(3)加重家庭负担。

三、建议措施

首先,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资困的正外部性。高校建立完善的资困体系是资困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以勤工助学为主导,“奖、贷、勤、补、免”五位一体,资助与育人紧密结合的资助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临时补助等的作用。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资助切实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减轻经济压力,有助于他们在校期间正常的学习生活。其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外部性。加强广大学生,特别是经济困难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自立自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提高心理素质,引导他们不向生活低头、不向困难弯腰,敢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除此之外,还要多给他们人文关怀,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其所需和真实想法,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心怀感恩之心,乐观面对生活。再次,发挥自立自强学生的正外部性。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中充分挖掘自立自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作为典型进行宣传,引导广大贫困生学习。再次,发挥家庭的正外部性,减少家庭负外部性。加强与经济困难学生家长联系,将学校资困工作情况告知家长,汇报学生在校表现,让家长协助学校的教育管理,通过高效暖心的家校联动来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最后,减少经济困难学生负外部性。坏习惯、消极氛围较之好习惯、积极氛围更容易形成和发挥作用,因此要特别关注已经存在“恶性循环”的经济困难学生,减少其负外部性的影响,通过资助、谈心谈话、学习帮扶、心理咨询等多种途径将其负外部性转变为正外部性。

作者:亓文娟 孙菁 单位: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乐志强.论高等教育外部性的含义、特征与表现[J].当代经济研究,2006(11)

第六篇:高校创新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

创新教育是时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对高校教育管理也有着重大影响,针对目前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应该本着创新理念,对其进行改革。文章从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管理手段、师生管理和校园文化几方面入手,分析了创新教育视阈下,如何做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

关键词: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教育;网络信息

引言

有创新才有发展和进步,教育亦是如此。国内高校传统教育虽然能够规范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但管理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实效性,以至于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被抑制,实践能力较弱,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如今,国内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创新实践作为重中之重,受到广泛关注。在创新教育理念下,如何对高校教育进行科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

一、教育观念创新

思想观念转变是行动改变的前提,高校教育管理需要有科学的指导理念,所以要想实行创新教育,加强学校管理,必须先从教育观念上加以创新。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包括教学、课堂、学生、人才等基本因素,在此对其逐个展开分析: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传统教学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导致多数学生只会空谈理论,却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去。创新教育视阈下,高校教学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倾向于学生素质、能力、方法的培养,调动其主动性,从‘学会’升级到‘会学’。所谓创新,其实是人们充分拓展个体主体性特征的过程,需要主动参与教学,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第二,转变课程观念。课程选择和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取知识的程度,且与其思考方式和创新意识也紧密相连。我们知道,传统的高校课程主要是按照专业进行划分,更不合理之处在于各科专业之间缺少联系,所以即便是传授知识,学生接收的也只是专业内的知识,最终导致知识结构单一,信息量匮乏,思维不够灵活,且过于狭隘。创新教育则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倡专业之间交叉跨越,尽量达到融合,形成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第三,转变学生观念。在过去的教育中,学生大多是被迫学习,独立思考和自己选择机会不多,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丧失主动性,遇事缺乏主见。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高校纷纷重视起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权力上也有所放松,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在这种较为宽松的环境中,既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化,对学生的尊重,又能够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第四,转变人才观念。高校是为社会培育人才、提供人才的主要机构,当前时代需要的是复合型、实用型高素质人才,所以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调整改善。比如重视人才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等。

二、教学模式创新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各方面都有限制,比如学生眼界难以拓展、缺乏实践体验的机会。而现代科技发达,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多种可能,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进行教学,同样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介绍几种当前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

第一,主讲+聘请式教学。现代教育提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就业难现象在当下成了社会焦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到社会工作环境中,而多数企业并不愿给太多时间让毕业生去磨合适应。从教师的角度看,由于精力和能力有限,很多教师擅长校内教学,同样也是缺少实践经验,必然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很多高校都采用“主讲+聘请”的教学方式,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后,往往会聘请社会企业的高层领导或者优秀人才到学校举办讲座,作为实践者帮助学生分析行业现状和未来趋势,分享各种信息成果,使学生加深知识理解,能够提前了解行业特征,熟悉工作氛围,最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第二,线上+线下式教学。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是现代教育的一个亮点和一大突破,丰富了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微课程为例,在高校内有着广泛应用,传统课堂时间多在45min左右,纯粹的知识传授极易使学生感到疲倦。而微课程是指教师提前将重点知识进行高度精简化,录制成微视频,通常都在十分钟以内。既可以通过网络组织学生学习,并予以相应的指导,也可以上传至网络供学生下载,反复观看,课堂时间则用于解决疑问和学生探讨交流。比如某英语教师开设了微信公众号,经常与学生互动沟通,或者传一些英语语音文件,吸引了大批粉丝。

三、管理手段创新

任何教育形式或文化,都必须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社会环境,才能够存活发展。当前社会已迈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信息网络技术渗透到各个领域,各高校要想实现创新教育,提高管理水平,就必须引进高新技术,逐步实现现代信息化管理。而且,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陈旧的观念和模式显然已不适用,应当体现出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先进性,走在时代前沿,培养出当下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信息登记是个庞大的工程,利用计算机网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高校都建立有网络教学管理系统,涵盖了专业教学计划、最近新闻动态、学生籍贯、教师信息等诸多模块,方便检索查询,可降低工作的失误率。在网上对教师进行点评,利用相关软件加以分析,可以更客观、更真实地了解教师的综合能力。具体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吸收,受益颇多。在人本理念指导下,目前各高校多半实行的是弹性教学管理制度,与信息技术更是密不可分。比如学分制,学生必须了解学分制度和学习要求,时时了解教学内容和学习进度,熟悉考试流程,能够查询成绩和教师信息,最适合的方法就是建立教学信息服务系统。另外,还有公共课选择、课程调度等,若没有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极易出现各种混乱,而且效率低下。

四、师生管理创新

虽然有各种制度和技术辅助,但教育管理的主体还是人,所以人的能力和素质始终不能忽视。首先,高校领导阶层应该把握全局,多多关注教育管理人员,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除了专业知识,还应熟悉教育管理规律,具备足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丰富的经验。高校内部也有很多部门,就像是一个企业,需要精心管理,才能保证各个环节正常运行。管理人员应该接受严格的培训和考察,使其自身能力可以接任岗位,并定期对其进行考核,保持不断学习的工作状态。采取奖惩制度,对于表现优秀的管理人员,要予以晋级的机会,把管理者的工作能力与其薪资待遇和未来规划联系在一起,在内部形成良性竞争,促使管理人员不断进步。其次,教师在创新教育实施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与管理人员相似,教师其实也属于教育管理人员。新形势下,对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比如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包括信息素养、实践经验等。要满足这些要求,就必须给其动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提高薪酬待遇,提供晋升机会。此外,如今学生数量骤增,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思想观念趋于复杂化、多元化,甚至有些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发生了重大改变,无疑增加了管理难度。各高校也注意到了这些变化,所以正从传统的管理者,逐步过渡为服务者和引导者。如何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还需经受时间检验,比如明确各部门职责,实行负责制,彻底落实学校政策和各项管理制度;适度放权,鼓励学生自己管理,为其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会上网,网络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交流、宣泄心理压力。因此,上级管理者可转变管理方式,在微博上、QQ群中和学生多多沟通。当然,网络是把双刃剑,需要管理者投入更多精力,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五、校园文化创新

校园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价值观念都有着直接影响,而且校园文化也能反映出高校的教育水平,因此学校应积极建设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管理者可在创新理念指导下,通过网络平台信息的与交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比如在校园网论坛上推广学校社团活动,一些体育活动、团队活动的信息。利用网络平台和工具,对高校开展的各种活动进行宣传。如文艺晚会、学术报告、人文讲座。在宣传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可采取网上投票的形式,让学生们选出感兴趣的活动,如辩论赛、绘画展、摄影展、音乐节等。同时开放活动官方微博、微信等通道,让学生们对活动做出评价和反馈。

六、结束语

高校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现代化新型人才,而人才的成长和培养需要有相应的环境,这就要求必须创新教育管理。同时,创新是时代教育的重点方向,对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有着重大现实意义。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所以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在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校现代化教育管理。

作者:程甫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袁亚敏.当前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与创新机制研究[J].时代教育,2014,22(15):108-109.

[2]巨彦鹏.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25(6):13-16.

[3]黎宛萱.试论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的高校教学管理[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29):143-144.

[4]姜敏.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探索[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0(29):123-124.

[5]赵泽鹏.“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J].继续教育研究,2010,23(5):135-136.

[6]卢正平.关于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研究[J].卷宗,2012,20(4):35

第七篇: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思考

【摘要】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创新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创新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在教育改革进程不断深入的今天,为使高校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进行教育管理创新。本篇论文主要对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思考

高校教育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高校教育能够较好、较快的进行发展。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以及教育改革进程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也应当有所创新,从而才能促进高校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1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1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有利于解决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就目前来说,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仍旧存在诸多问题,教育管理机制具有较多的弊端,对这些弊端进行简单的概括与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单一;第二,教育管理缺乏民主性与科学性;第三,教育管理模式比较落后、陈旧;第四,教育管理理念比较落后;第五,教育管理制度与教育管理体系缺乏。只有进行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才能使上述问题更快、更好的得到解决。

1.2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符合时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若是高校教育管理不能实现创新发展,就很难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占得先机,也就是说,高校教育管理只有实现了创新,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才能有效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符合时展的要求。与此同时,高校教育管理如果想要得到创新,就必须有创新型管理理念的指导,只有改变以往的、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才能使教育管理水平、教育管理质量得到不断提高,才能促进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更好的贡献。

2关于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思考

2.1教育管理内容的创新

从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来看,全面实现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来说,全方位地改革现有教育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当首先对教育管理内容进行创新。为实现教育管理内容的创新,必须要在继承以往教育管理优秀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推陈出新,还要不断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教育管理经验,将其与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为己所用,才能切实实现高校教育管理内容的创新。教育管理内容创新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力度,通过不断强化思想教育实践工作,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第二,可以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质为出发点,提高教育管理内容的创新性,还可以推动知识的不断更新,从而可以在侧面激发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以及创造能力。

2.2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

虽然就目前来看,我国现有的教育管理制度可以满足当前需求,但从长远目光来看,必须要对教育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对于高校来说,教育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教育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可以使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不断朝着制度化、科学化以及高效化的方向进行发展,也有利于高校教育管理效率、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对教育管理制度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仔细划分权责,可以在各个院系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实现有效的教育管理,不仅可以明确不同部门的权责,还可以大大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民主性、开放性与透明性。此外,也要在教师管理工作中纳入绩效考核,从而可以加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业务能力,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3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

从辩证法角度来说,行为方式取决于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体现着思想观念,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为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必须从理念入手,对教育管理理念进行创新。为实现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需要针对目前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主要根据,制定规范的、科学的、创新性的教育管理理念。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教育管理理念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才能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才能使教育管理内容得到不断丰富,最终促进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4教育管理评价机制的创新

为完善高校教育管理,还需加强对教育评价管理机制的创新,不断对管理评价机制进行创新,有利于使教育管理制度更加合理、严谨,也有利于使各种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扩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空间。其所评价的主要内容是自身的教育管理质量,其主要目标是使教育管理效率与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创新教育管理评价机制,有利于全方位的考核教育管理制度,从而能够使教育管理体系更具有合理性、科学性,从而可以使高校教育管理的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符合时展的要求,有利于解决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促进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实现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必须对教育管理内容、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理念以及教育管理评价机制进行创新。

作者:吴小军 单位:钟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胥海军.对地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8):65~66.

[2]谭志勇.关于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现状及机制创新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0):114~115.

[3]赵婧.构建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思考[J].知识经济,2016(0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