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建学生教育管理创新

校企共建学生教育管理创新

一、创新背景与意义

中国传统的高职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学生思想素质不高、动手创新能力不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校企共建模式的学生管理实施,改进了高职教育培养现状,缩短了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培养周期。在校企共建模式下,开展学生教育管理摒弃枯燥的说教,转向生动可见的实践教育;寓教于乐的课外活动,转向实战性的实践活动;优秀企业人的影响力贯穿德育教育始终;提高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社会企业认同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校企共建模式下,通过共同努力实现总体教学目标提高,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二、基本思路

新形势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与舆论导向,与现代企业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潮流。本院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校企共建模式下的学生教育管理思路:突出一个教育重点,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巩固两个德育阵地,即校内德育教育阵地和校外德育教育阵地;注重从三方面校企融合,即学习情境与企业工作融合,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融合,创新校园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融合。通过校内与校外两个育人阵地开展学生教育管理育人工作,通过6大方面具体实践校企共建模式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三、基本方法与内容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点

随着世界全球化以及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加快,社会生活以及社会文化更趋多元化,社会价值观念也随之出现了系列冲突和深刻变革。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很容易出现迷茫和困惑。中共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到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涵盖了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为学生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对高职学生生源渠道多种多样,知识层次差异较大,明辨是非能力偏弱,人生目标模糊不清,自律意识相对较差,不良习惯总体较多等特点。学院在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注重四方面的结合。

1.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制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课堂,做到“入耳、入脑、入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机制。鼓励在课堂教学中有选择地涉猎一些与教育主题联系紧密的文化资源,同时大力提倡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校园生活,让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在2014年学院科技体育节、文化艺术节为主要载体基础上,通过校歌、校旗、校徽、学院文化标识征集,组织“书香溢满校园经典照亮人生”读书、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歌唱祖国好风光,践行核心价值观”合唱比赛,以及摄影、书画作品展等形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全面活跃学生文化生活,让更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精神内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2.骨干学生和全体学生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中的学生骨干以及学生党员的作用,通过组织筹划多种形式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的教育、纪念、娱乐活动,如八宝山革命公墓扫墓、学雷锋志愿服务、红十字会志愿献血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以较为自然、真切的方式,参观、接触、解读和体味核心价值观,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注意把这种教育扩展到每一位学生,按照“人人都参与,人人受教育”的原则,让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精神扎根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避免出现那种“学生党员骨干教育多、全体学生教育少;在纪念节日时教育多、平时教育少”的局面,形成传统、形成规模、形成系列、形成特色,向全体学生延伸。

3.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实践相结合,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2014年,邀请93级128名学生重返校园,开展了“致青春———93校友联谊会活动”,进一步弘扬老校友正能量,激发在校生新活力。组织6批次160人次青年志愿者到石景山、门头沟两区下属三家社区“青年汇”开展对接活动,为社区开展了“吉他弹唱辅导、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文艺表演”等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1200人次开展石景山游乐园实践服务活动,参观首钢厂区、开展体验首钢转制、重温钢城历史等活动,组织330人次学生到社区、京台小学支教宣讲核心价值观。近几年,先后开展社会实践等校企共建活动30余次,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为感性的氛围中自觉提升思想境界,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灵的净化与精神的洗礼。

4.现场体验和网络传播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要营造好文化传播和教育的氛围,创新文化育人机制,为青年文化的健康发展服务。从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中挑选一些易于青年理解、乐于接受的文化元素加以提炼升华,创作文化精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的原则,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文化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注意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在青年文化建设当中抢占网络制高点,利用青年对网络使用频繁的特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文化。学生教育管理利用网络平台,达到快速、高效的目的。学生活动如学生优秀宿舍评选等采取网上投票,团委建立学生微信群,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引导网络阵地,使先进的思想文化成为网络阵地的导向,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导权。

(二)巩固校内德育教育阵地和校外德育教育阵地

1.巩固校内德育教育阵地

学生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培养德育意识,而德育意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接受一定的教育并经过学习和锻炼逐渐形成的。德育过程是教育与实践的过程,要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为此,坚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才会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高职学生的德育实践教育可以分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和网络育人三个方面。

一是活动育人。活动育人要取得实效就要遵循学生主体原则,真正被学生乐于接受。为此,在活动中要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充分考虑学生内在需要,高职学生的内在需要是丰富而又具体的,只有根据其需要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被学生自觉地接受,起到活动应有的教育目的;活动中要让学生当主角,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高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展示自己的愿望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可能,在希望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渴望锻炼和培养多方面的能力,为自我教育提供了内在动力。在遵循学生主体原则的基础上,活动育人可分为普通活动育人和专业活动育人两大部分有序推进。普通活动育人是指通过适用于全体学生的活动,培养学生普遍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素质。例如,2014年学院开展读书系列活动,倡导每名学生读一本好书,书写一份读书心得,参加一次班级读书推荐、朗诵和演讲比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几年来,学院积极推进“名生工程“建设,相继下发《关于加强“名生工程”建设开展育优、选优、推优、用优工作方案(试行)》和《“名生工程”实施方案》,按照选优标准、选优程序以及选优办法等推进名生工程建设,已评选推荐了三届12名名生,组织交流学习活动,在学生中起到引领示范效果。“名生工程“建设已经成为学生工作的一项品牌。专业活动育人是指通过适用于专业学生的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本领。几年来学院持续开展技能大赛,每年有几十名学生在全国、北京市专业竞赛中获奖。通过技能大赛,加深学生对职业工作的认识,增强责任感。通过围绕专业基本技能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提高专业技能和本领的同时,加强对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通过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岗位实践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

二是文化育人。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活动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校德育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加强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即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出“三性四化”即科学性、教育性、实用性和绿化、美化、净化、特色化。在教学主楼前设置“翱翔”徽标,激励学生成长成才;教学区统一颜色,营造学习氛围;开展绿化美化活动,发挥环境育人作用。2014年,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修订了《班主任工作管理办法》《首钢工学院学生考勤管理办法》《首钢工学院班主任平安奖评比办法》等,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用制度建设规范学生管理行为。在此基础上,利用校园OA管理平台,及时、传送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健康行为习惯,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强化学校的“三风”建设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广播室、电子屏、黑板报、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行为导学,舆论监督的氛围,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三是网络育人。21世纪是网络世纪。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又能促进德育工作,趋利避害的关键在于对网络的认识和把握。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将网络为我所用,发挥出网络育人的功效。首先,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提供物质保障。2014年,学院在女生公寓安装网线,实施一学期后,在三栋男生公寓全面实施。目前,校园网络已实现学生公寓全面覆盖。其次,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队伍。学院大力发展网管中心,对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人员积极培训,让他们了解网络、运用网络,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为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提供保障。第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构建校园网学生管理服务平台。不仅宣传国家大政方针,反映学校的发展变化,而且开展、宣传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如优秀学生事迹展、本校刊物《耕耘》杂志电子刊物等。

2.巩固校外德育教育阵地

德育教育因其自身具有的长期性、实践性、复杂性和反复性等特点,决定了对校外德育的依赖性。针对高职学生,从学生家庭、实训岗位和社会活动三个方面开展德育校外教育。

一是校外家校联动教育。学校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相接轨。2014年暑假,学校组织人员到部分困难学生家庭走访,并且联系学生所在社区、村委会等机构,密切与学生家庭间的联系。学校定期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参观交流。建立“学生家庭学校联系手册”,要求每个班主任与本班学生家长定期沟通交流,让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意义以及开展相关工作的方法和步骤,征求他们对德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代表参与对学生德育教育的评价与管理。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德育综合表现,利用家校间网络、电话等平台及时与学生家长商讨,进一步改进教育学生的措施和方法,实现学校和家庭道德工作的一致性。

二是校外实践岗位教育。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要经历职业指导课程、社会实践、校内实习实训和企业定岗实习等环节,不断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学校将职业道德规范及相关德育内容融汇在这四个过程中,逐步对学生开展有层次、递进式的职业养成教育,职业成才教育和职业创业教育。通过学生与实践岗位的近距离接触,零距离实践,让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认识、体会、感悟道德的力量。近几年,学校在广泛开展实习实训基础上,还加大实践岗位活动的组织力度,如组织开展了团城演武厅志愿服务、八大处公园志愿服务等。

三是校外社会活动教育。社会是培养和检验德育工作的大课堂。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与相关社会部门建立联系,与派出所民警取得联系,通过设立兼职的“法制副校长”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与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管理部门保持联系,了解和研究学生课外、校外的思想行为动态和表现,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倡导、组织学生投身于社会生活,参与各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希望工程、志愿者行动、送温暖、手拉手、扶残助困等活动,培养为人民服务思想。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学习各种专题展览,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温暖衣冬”爱心捐助、与银河嘉业公司合作组织“环莲石湖”健康生活宣传体验活动。组织新生军训,让学生在风吹雨打中锻炼成长,使学生纪律性、意志力得到增强。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小组,让学生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增强毅力和能力。

(三)做好三方面的校企融合

校企融合是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和必由之路。学院依托企业各方面的优势,在企业教育培训、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学生社会实践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本着紧紧扎根区域,建立对接产业的动态适应机制,注重校企融合即学习情境与企业工作的融合,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融合,创新校园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融合。在培养模式、育人标准、人才评价机制等各方面与企业系统对接,使企业文化、行业文化、产业文化逐步渗透到教育工作。多方位地开展实践工作,做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学生成功成才为宗旨的培养岗位实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最终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强化技能实践应用为目标的全新人才培养理念。

1.工作流程高效率,实现学习情境与企业工作的融合

职业教育学习情境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基础,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了德育平台,发挥了企业导师的德育教育作用,通过课堂进企业,促进职业环境的熏陶。通过导师讲座,促进职业道德的引领;通过专家展示台,促进科学素质的培养。通过企业奖学金,促进职业理想的形成。近期又增加了新的校企合作项目,北京引力高科教育集团和首钢工学院信息工程系联合共建的动漫制作实训基地,在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技能培养和提高就业质量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甲骨文(首钢工学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本院成立,软件项目流程意识得到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获得锻炼和提高,团队意识得到加强。近几年,各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引入校园,通过学习情境的学习模式掌握工作流程提升效率,提升在校学生步入社会的竞争力。

2.管理流程高标准,实现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融合

企业需要对德育工作有一定的评估,为此学校建立起相对应的评估制度,将德育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统一起来,科学管理德育工作。建立以考核评估为基础的德育工作考核机制是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新标准。通过加强企业考评,深化学校考评、校企综合考评,实现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融合。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融合使学校管理产生质的变化,赋予学校企业的本质,依据企业的相关模式管理学校。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融合是指使学校具有了企业的本质,使学校成为生产性的单位,将教育活动当作生产活动,以企业管理生产的方式管理教育活动的现象。学校与企业分属于不同的社会板块,有着不同的使命与目标,这种不同性决定了其管理方式与理念的不同。因此,二者能够相互借鉴,但借鉴不等于简单地移植,更不是“等同”。结合实际情况,依托首钢大型企业背景,开展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融合,提高了学校管理标准。2014年,按照企业需要,新制定下发了一系列制度,下发了《班主任平安奖管理办法》,通过制度建设引领班级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修订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调整了班主任津贴,进一步细化了班主任工作职责。拟定了《工学院学生考勤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学生出勤管理。为满足学生公寓上网需求,制定了《学生公寓上网管理办法》,加强网络管理。

3.文化建设高水平,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校企合作模式必然会带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改进。学生在学校文化的氛围中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接受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等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做人。在学生管理模式上,参照企业组织模式设置班委,以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行“班长负责制”。参照企业特点进行班级策划,按照企业制度制定班级规章制度,结合企业和专业特点规划班级活动,以项目的形式组织班级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毕业后更快适应企业的工作。加强实践育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是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近两年,首钢工学院与石景山游乐园、八大处公园等单位开展校企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立了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融合。仅在2013至2014学年安排1200多人次学生利用清明节、“五•一”、“六•一”、端午节、暑假等到石景山游乐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受到石景山游乐园好评,20余人获得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受到表彰。

四、结语

通过一段时间探索与实践,学院先后与首钢总公司各厂矿、北京北冶、航天二院、迁钢公司、甲骨文(首钢工学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石景山游乐园、团城演武厅、银河嘉业房地产公司等单位合作,学生教育管理融入企业实践,提高了企业对学生的认可度,摸准了企业用人的需求点,转变了学生管理思路,提高了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和社会认同度,2014年学生就业率99.16%,专业对口率64.02%,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周伯久 张卫国 李大维 单位:首钢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