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教育管理分析(4篇)

我国大学生教育管理分析(4篇)

第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管理

一、高校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以及高校的连续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上升,2014、2015年更是达到727万、749万的峰值,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造成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因素在于:第一,现有的职业教育模式陈旧,缺乏系统的大学生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实践活动。如今大学生多是90后,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能动性,管理模式如果仍然沿用“知识多、教育少,规范多、引导少,管理多、服务少”的模式,势必会影响他们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达不到素质的全面拓展。第二,对市场需求反应脱节。企业更注重知识的实践,只有把握知识、技术发展的动向和社会需求才能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校企之间往往缺乏沟通和了解,信息渠道不畅通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第三,教育内容、方法、手段滞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化、多样化,使大学生不再满足象牙塔式的学习生活,不再满足原有的学习及信息获取模式,而是积极主动通过各种多媒体渠道学习、获取知识,积极投入学校内外的各项学习实践活动,扩充知识、提高能力。如何引导大学生进行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成为新形势下的严峻课题。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科学性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当前,多数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只停留在“大学适应性教育”层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也仅仅局限于“就业政策”的解读或面试技巧的学习层面,并没有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深入的职业发展规划教育。

二、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发展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学业、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指学生个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状况,科学选择与制订未来职业生涯目标,并制定为之行动的具体方案的过程。大学生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纳入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来,但是,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我国高校学生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研究和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并没有引起各大高校的重视。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总觉得职业生涯规划离自己很远,即便是开设了类似课程,也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因此,从大学生入校那天起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国际借鉴及目标有效性分析》指出“大学生学业规划是指大学生从自身特点和兴趣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需求,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制订大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步骤和方法等”。美国对于大学生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注重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美国哈佛大学曾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学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专题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在校大学生群体中具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人仅占3%左右。我国对高校大学生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直都有研究,比如,张恒亮、唐瓷、董元、温多红等人就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对自己的学业、职业进行规划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自我,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得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学习,以及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对学生进行学业、职业规划还能够推动高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提高高校的管理技巧和管理水平,为社会培养现代化新型人才。总而言之,基于大学生学业、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对大学生开展此类教育,不仅对大学生本人,而且对高校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我们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学业、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真正体现出高校教育的意义。

三、加强大学生学业、职业规划实践,提升就业竞争能力

大学生学业、职业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规划必须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积极探索一条针对性强、由浅入深、师资指导性强、贯穿大学学习始终、融入各种职业体验的新路子。

1.学业、职业规划贯穿大学学习始终

把大学生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入大学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从新生入学开始直到大学毕业,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做到“人人有规划、四年不断线”。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大一阶段,我们要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训练,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而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在未来就业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方面,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二、大三阶段是学生就业准备阶段,这一时期可以专门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学科特点,帮助学生进行初步职业规划、职业拓展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自律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入职必备素质;大三、大四阶段基本属于职业定位与职业规划阶段,经过大一、大二系统化专业化的专业课程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并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方向有了基本认识,接下来就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职业定位与职业规划了。此外,还需要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并要逐步落实。

2.面向社会和市场调整学生学业、职业教育内容

教师应面向社会和企业对学生进行学业、职业教育内容调整,补充各学科的新理论、新知识,增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际的高校专业设置中,明显存在着与社会相脱节的现象,所设专业结构也难以真正与市场人才需求相结合,因此,我们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以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及时加强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训与学习,在日常训练中加入更多的实习和实训环节,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还可邀请企业知名管理人士和专家进入校园,让学生了解企业和市场的需要,从而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做好知识储备。

3.注重规划,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双向选择”就业模式的运行和竞争性择业的进一步深化,更加凸显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在现实择业中,那些只知道学习的应试型人才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一些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则成为企业优先选择的对象。因此,高校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要对自己的大学生涯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并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而不是成为学习的书呆子。教师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规划,以大学生活规划为例:大一时,大学生刚刚进入高校环境,大学环境与高中环境截然不同,这需要大学生重新认识和适应大学生活,对自己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大二、大三时,学生对学校环境、班级环境、专业特征等都有了一个比较好的认知,是时候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了,确定职业目标以后,要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努力,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充电学习,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并将自己的个人实际与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创造和发挥自己的个人魅力;大四时,学生马上就要踏入社会了,因此要着重对就业形势、就业技巧、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培训和学习。在学好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高等教育必然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紧缺型人才。为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学业、职业规划教育,进一步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同时也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

作者:厉华杰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第二篇:大学生教育管理精细化模式

一、文献综述

2004年,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纲领性指导意见(中发〔2004〕16号),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高校党组织建设)提出具体的举措要求,引导工作向精致、精细化方向发展。随着精细化管理理念在企业的广泛使用和推广,这种理念很快地被应用到其他的领域,特别是高校当中。精细化管理是高校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趋势和要求,精细化管理理念在高校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渐入人们的视野,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办公室工作、后勤管理、经费管理等方面,在学生工作方面更为广泛,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就业工作等,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在高校党建工作方面,有的研究者认为精细化管理符合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需要,并提出夯实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要“思想建设制度化、组织建设目标化、作风建设载体化、制度建设体系化、考核评价科学化”。具体到学生党建工作,精细化管理贯穿于整个学生党员发展、教育全过程,具体体现在目标管理、制度管理、党员发展过程、党员管理的精细化。现有学界对高校党建工作精细化的研究并不多。从CNKI中国知网网络平台查阅当前对大学生党员“精细化”教育管理的研究文章,以“篇名”为“大学生党员精细化”查询,没有搜索到相应的研究文章;从万方数据服务平台,以“篇名”为“大学生党员精细化”查询,仅查阅到《实施学生党员精细化管理扎实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一文,因此该领域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精细化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党员素质水平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

二、大学生党员精细化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精细化管理理念,最早来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企业,一种追求细节、注重过程和效果的管理理念。它因其高效率、规范化、精致化等特征深受企业青睐,是在现代工业化时代诞生的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该理念也被逐渐借鉴到其他工作领域中。精细化的核心追求是,精和细。北京汪中求细节管理咨询公司的首席咨询师汪中求教授,被誉为“中国精细化管理第一人”。他认为,精细化管理就是系统解决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关键环节及其主要控制点的匹配性,“精”就是要抓好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而“细”则是把握好关键环节中的主要控制点。它的优点在于注重分解、细化,使每项工作、每个环节化繁为简,责任明确,从而实现规范化运行。大学生党员“精细化”教育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领域的重要体现,其内在本质就是因材施教、分类管理教育理念的延伸和深化。大学生党员“精细化”教育管理就是在常规的党员发展、党员教育的基础上,对工作的过程监控、工作规范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对党员成长全过程进行规范化跟踪培养,对各种类别的个体进行分类指导,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管理,加强党性修养,进而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党员精细化教育管理,实质上就是精细化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种科学的实践和尝试。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党务工作者在统筹规划、过程管理、服务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他们根据先进理念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素养、转变服务理念、强化立德树人。一方面是改进当前工作现状的迫切需要。从全国形势来看,高校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比如:在发展党员上,重数量轻质量,过分看重学习成绩而轻视学生的政治表现、思想觉悟,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班主任、任课老师、辅导员的协同考察培养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在党员教育管理上,过于强调“集中式”的阶段性教育,缺乏长期教育机制,入党前教育多,入党后教育不够重视。很多高校对学生党员管理的方式过于单一、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特别是流动党员管理机制还不健全。在体制建设上,缺乏科学健全的监督机制、学习培训、考评等机制,退出机制落实不到位。在队伍建设上,缺乏专职的学生党务工作队伍(基本都由辅导员兼任),过多依赖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参与管理,业务不够规范、水平有限,学生党员的骨干力量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三型”目标的党的建设要求,并要求包括高校在内的党的基层组织,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中共中央十分重视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的建设和政策的制定,相继颁布和出台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对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专门指导性意见。

三、大学生党员精细化管理的“三化”要素分析

从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出发,结合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大学生党员精细化管理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组织体系、方式方法、保障机制,基本特征是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一)规范化的组织体系

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套规范性的组织领导体系。首先,是成立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党组织贯彻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党建工作组织领导,强化领导责任,明确学校党委书记、分管校领导、党总支书记、分管副书记、党支部书记的职责,构建一个责任明确的工作组织网络。其次是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人员配备不足和过分年轻化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面临的通病,而克服这种问题就需要加大人员配备力度,在学校二级学院层面上建立由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副书记、党务秘书,加上兼职的辅导员队伍(主要兼任党支部书记)组成的较为齐全的党务工作队伍。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系统的党的业务知识专题培训,进而打造一支党性原则强、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敬业、奉献精神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再者是做好科学规划。中央对大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或指标要求,各高校在此基础上,应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指导意见或工作规划。特别是新建、合并、升本的高校,由于原来的基数较低,常常陷入突击发展的尴尬境地,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

(二)科学化的方式方法

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既要坚持党员发展的标准毫不放松,又要根据时代和结合个人成长需要,积极探索并采用科学化的工作方式方法。一是新载体的搭建。现在是个网络的时代,网络是把双刃剑。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方式,努力建设一批既能发挥主流思想教育又能贴近学生、思想性和趣味性有效融合的教育管理平台。二是新阵地的拓展。要立足于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充分发挥教职工的力量,构建全员育人的网络格局。要把党的组织深入到教育工作的各个地方,在教研室、实验中心等单位设立教职工党支部,在学生公寓、高年级班级、学生社团中设立党支部,努力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三是新方法的探索。随着大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党员队伍不断扩大和90后学生的特点,原有的教育管理办法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情况的需要,需要坚持继承传统与与时俱进相结合,培育、创新新方法,比如实施党员学长制,即从高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党员作为低年级的学长,协助辅导员做好低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党员责任区,以班级、宿舍、社团、实践基地为单位,分配给相应的积极分子或正式党员,列为他们的“责任区”,在实践中开展教育管理;采用党建导师制,将专业学习的导师制向党建延伸,安排具有党建工作经验且综合素质较高的党政管理干部、专任老师等担任导师,对学生党员开展相应的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党员的能力水平。

(三)制度化的保障机制

制度建设是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党员精细化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中,建立健全各种工作体制机制并制度化,这是提升高校学生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障。

1.考核检查机制。

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和院系党组织贯彻落实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考核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党建工作专项检查;建立目标责任制度,细化工作指标,按岗定责,逐级分解任务,把工作落实到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个人,对未能完成目标或工作出现重大问题的,要进行组织谈话并追究其责任。

2.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二级党组织建立学生入党前、入党中和入党后一整套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具体包括“入党启蒙教育”“入党积极分子教育”“预备党员教育”“正式党员教育”以及“毕业离校教育”五方面。特别是要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再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避免党员出现党性松懈现象。

3.学习教育培训机制。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因此要把学习培训作为党员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通过党章学习小组、党校、党课、培训班等方式,加强理论学习、党性教育、法制教育、反腐倡廉教育,构建科学有效的党员学习教育培训机制。

4.党员考评、监督机制。

按照党章要求标准,制定党员考核指标体系和党员准入制度,健全党员考核评价、监督管理制度、激励保障党内考评、监督制度。可以通过设定可量化的标准,包括党员的日常修养、业务素质、工作成绩、群众评价等内容,对党员的综合素质进行一个规范化的衡量,确保党员能够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履行党员义务和执行党的决定,并能起到模范示范作用。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大学生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力量。新的形势对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鉴于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工作的现状,将精细化管理运用到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中去,构建一套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有效打开一个新的局面,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苏忠钊 单位:厦门理工学院学校办公室

第三篇:大学生柔性管理与教育管理运用

一、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成为了教育热点。当前,年轻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表现出鲜明的个体化特征,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充分意识到这种新情况,采取柔性管理理念,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情感需求,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从本质上来说,柔性管理理念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实际上就是让教育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从而提升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柔性管理理念及其特点

柔性管理理念是一种以人们心理与行为规律作为基础的管理思路,主张对受教育管理对象采用心理说服的方式,而不是用外在强制力来组织意志,引导人们逐步把这些组织意志内化为自己的主观行为。它的本质就是基于人的主观意识与内在潜力而实行的旨在唤起人们自觉行动的终极管理理念。它始终围绕着人,以人为核心,关注人与人的不同需求,充分体现了对人主体性的尊重。柔性管理理念的基本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教育管理对象始终围绕着具体的人。这种人有着不同的情感需求与心理想法,身处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因此,柔性管理就是要处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以及社会与学校的关系等。这就是说,柔性管理理念是以人作为核心,回归人类社会。第二个特点就是教育管理方法是多样化的。柔性管理最开始针对企业管理,后来才逐步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的活动空间变得无限大,不容易受到约束。那么,为了适应大学生各方面的变化,柔性管理就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管理方式。第三个特点就是教育管理过程应该尽可能地保持稳定性与动态性。这就是说,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变化情况及时做出调整,让柔性管理更具时代进步性。同时,高校也应该保证教育管理者队伍等方面的相对稳定,组成一个高效的管理团队。第四个特点就是教育管理效果要具有实际塑造性,要通过为大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把各种组织意志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化想法,从而让大学生在柔性管理下不断完善自我。

三、柔性管理理念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现状

1.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关系处理不够恰当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但是,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化。当然,这种不明确的关系并不是由于高校或大学生本身的问题,主要是因为高校里的三大权力主体间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权力系统。一旦处理不好三者的关系,柔性管理就会处于劣势。因此,当前不少高校多采取的是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

2.没有真正树立起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主体性地位

首先,大学生并没有真正树立起自主管理的理念,仍然依从于学校规章制度来监督自己。其次,大学生没有确定真正的主人翁身份,无法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也无法提升自己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就说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柔性管理并没有真正帮助学生树立起牢固的主体性理念。

3.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管理没有衔接好

当今世界是多元化的,大学生面对日益复杂化的社会现实出现了一些心理困境。总体来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为此,高校也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心理健康管理方法,但是依然与大学生的行为管理相脱节。这就使得柔性管理工作过于偏重大学生行为的改变,反而忽视了心理管理。

四、柔性管理理念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有效运用

1.我们既不应该单纯地使用柔性管理理念,也不应该只是片面地运用刚性管理理念

这是因为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对柔性管理理念进行恰到好处的运用。首先,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并理顺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关系。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二者实际上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在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应该只运用刚性管理,否则将会使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显得过于呆板乏味,大学生也会在严格的规章制度下难以自由化发展,师生间难以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当然,高校也不应该只运用柔性管理理念,而把刚性管理抛在一边,这样,大学生就很容易陷入到自由散漫的另一种极端当中去,容易滋生出不良的校园风气。因此,高校在把柔性管理理念进行运用的同时,应该把刚性管理摆在一个基础性地位,然后围绕着柔性管理理念来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与价值,引导大学生形成一种管理自我行为的自律习惯。

2.充分体现出大学生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体性地位

当前,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日益增强。这就需要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尊重并维护好大学生的合法权利,这也是柔性管理理念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切实得到应用的基本要求与重要条件。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者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在实施柔性管理理念的时候,必须首先具备先进的思想观念与科学的思维方式,然后才能够以自己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来更好地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其次,高校教育管理者还应该做好自我管理工作,尤其是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与情绪,尽可能地让自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做到言传身教,做一个有亲和力的教育管理者,让学生更好地接近和接纳自己,缩短彼此间的距离感,这样,更有利于管理者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此外,高校还应该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校园氛围,让大学生的合法权利诉求得到充分的尊重与认可。柔性管理理念将为大学生的合法诉求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真正让教育管理工作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先进管理理念。

3.利用现代化的媒体工具来拓宽柔性管理的平台

首先,高校可以通过诸如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来吸收更多的信息,从而构建一个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网络化平台,在网上一些刚性的管理制度,为柔性管理打下坚实的制度化基础。然后,高校把柔性管理实施成功的案例在网上,让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的查阅,为柔性管理理念在大学生心目中得到认可创造一定的有利条件。其次,高校还应该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工具的互动性能,在校园里构建一个互动性强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平台,让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为柔性管理理念的顺利实施提供信息资源方面的支持。当然,高校还应该充分把握好新媒体的个性化特点,为大学生构建一个合法诉求表达的有效平台,真正让柔性管理理念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取得新进展。

作者:骆云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微博文化思政教育管理

1微博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意义

微博文化是随着微博的应用和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它能扩展信息传播范围,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对具体工作开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1)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

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微博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微博不仅覆盖面广,而且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时,应该转变思想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发挥微博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新思政教育管理思路。

(2)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微博的传播及时、迅速,所包含的信息丰富,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料。因此,具体工作开展时应该注重微博文化的利用,发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效果和优势突出、明显的特点,有效辅导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时效性。

(3)推动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利用微博文化开展思政教育管理,本身就是工作的创新,顺应时展和需求。微博文化能吸引年轻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载体,创造环境,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需要,推动该项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利用微博文化,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策略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工作者未能认识微博文化的重要作用,思想观念落后,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影响工作效率提升。今后应改变这种情况,合理和有效利用微博文化,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水平提高。

(1)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微博平台。

注重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微博平台,为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可以成立微文化工作室,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微博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构建官方微博,将学院、班团支部、社团协会等纳入组织体系当中,并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品牌栏目,例如“学习两会精神”、“中国梦学子梦”等,为思政管理工作开展创建平台。加强微博平台建设,更新和完善相关内容,提高关注度和订阅量,并且学校和学院开通运行微博平台,增进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对学生进行指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促进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2)挖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微博文化内涵。

要求专业任课老师和专家为学生讲解新媒体专业知识,加强微博建设,校园微博运行报告,推动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通过微博平台,能为学生与学习、生活、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排解困惑,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可以开办心理咨询工作室、小微在线等栏目,通过微博私信互动方式,咨询、指导和帮助广大学生,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还可以出版校园微博文化思想建设指导丛书,挖掘微博文化内涵,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

(3)建设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舆论阵地。

利用微博的沟通和信息传播优势,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更全面了解学生动态,发挥微博成为掌握校园舆论的工具作用,增进师生联系,提高管理水平。注重对微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有意识地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思政教育管理。发挥微博传播速度便捷的特性,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指导各院系、党团支部、辅导员、班委开通微博,举办特色教育活动,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创新主题和形式,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3结束语

信息技术发展和微博文化出现,给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带来一定影响,但同时也带来机遇。目前微博文化已经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将微博文化与思政教育管理结合起来,创新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作者:孟瑶 单位:成都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