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分析(6篇)

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分析(6篇)

第一篇: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摘要:

该文通过分析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间的联系及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希望能够为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推动高校改革顺利完成。

关键词:

学分制;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自学分制引入到我国以来,选课这一环境在很多高校中均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名义上学生是在自主的进行选课,但实际上教学计划主要是由学校来规定的,这不仅抹杀了学分制的意义,同时也为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带来了困难。

1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联系

首先,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离不开学分制[1]。想要做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就一定要从学分制的改革入手,改革过程必须从内部进行,但作为组织个体,高校在内部改革方面存在缺乏动力的现象,而将学分制引入其中,能够很好的激励高校改革的欲望及动力,这对改革过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对学分制的应用还能够使高校清楚的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类型的倾向,这对于其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见,想要使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效果能够得到提高,将学分制引入其中十分必要。其次,学分制的引入离不开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这一基础。学分制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与选课制是分不开的,作为学分制的核心,选课制的实施效果如何在很大程上影响着学分制的应用效果。教学管理体制改革能够为选课制的实施提供必要的制度性保证,这是促使其能够被学生接受与应用的一个主要条件。完善的选课制能够最大程度的保留学生选课的自由,这就为其学习兴趣的提高提供了保证,此时,学校便可以对学生整体学习兴趣的总结,去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体制,从而使学分制的应用于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两者之间能够达到相辅相成的标准。最后,学分制的引入为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分制的顺利运行需要在自由的基础上实现,总的来说,学分制运行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学生能够自由的选择课程;学生能够自由的选择负责这一课程的教师;学生可以自主的对上课时间以及学习进度进行选择。因此不难看出,学分制从实质上讲属于一种选择机制,与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间是存在矛盾,这就对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学校以及相应负责人要分别从教学组织形式的调整以及教学资源的整合等诸多方面入手,为学分制的引入提供便利条件,这样才能使两者间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间的矛盾

2.1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组织结构间的矛盾

首先,学分制的核心在于选课制,而选课制的实施必须要以学生的自由为保证,但目前高校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并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这是导致两者间出现矛盾的主要原因因此,想要使学分制能够更好的被应用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就一定要消除两者之间的矛盾[2]。其次,学分制的应用往往需要教师开设跨学科乃至于跨专业的课程,但在目前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下,这样的情况非常不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造成了学分制与组织结构间的矛盾。再次,学分制的应用强调的是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当前的高校教学管理组织结构强调的则是各机构及体系间的共性,根据学分制的要求,学校在解决问题时需要达到快速准确的标准,但现行的组织结构由于需要分层管理,必定会导致其效率过低,这对于问题的解决十分不利。

2.2学分制与当前高校教学管理机制间的矛盾

高校教学管理机制即高校组织运行的规则,想要使高雄教学管理体制能够得到改革,就必须从其内部机制入手,这是改革的基础,同时也是改革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对专业的选择、选课制以及课堂管理制度等很多方面。对于专业的选择来讲,目前我国高校中对专业的选择工作多数都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完成,少数部分会在到校之后对专业进行调整。对于选课制来讲,目前我国高校主要将课程分为必选课程、限选课程以及任选课程三类,其中必选课程每个学生都必须选择,限选课程则对学生的选择进行了限制,只有任选课程赋予了学生足够的选择自由。对于课堂管理制度来讲,目前我国高校对于课堂的管理均十分严格,同时也存在考勤制度,对于学生上课的时间及地点都有明确的规定。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当前高校教学管理机制均为刚性条件,在自由方面存在很大程度的欠缺,而学分制要求的恰恰为学生的自由,这就使得两者之间出现了矛盾,除此之外,现行的管理机制从本质上讲属于计划机制,即一切都要在计划内运行,而学分制要求的则是给学生及教育以足够的选择自由,从本质上将是以选择为核心机制的一种制度,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矛盾是必然的。

3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策略

3.1教学管理组织结构改革

权利的过度集中是导致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组织结构与学分制间存在矛盾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想要使矛盾得到解决,使改革过程能够顺利完成,适当的分权十分必要。首先,应改变校长与副校长通过教务管理部门对全校进行管理的这一组织结构形式,将权利适当分散到各学院,使学院能够成为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主体,从而使组织结构能够更加完善。其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系统,并对于系统内部成员的权利进行明确的规定及限制,既要使其能够有效的行使其权利,又要使其权利不至于过于膨胀,除此之外,学生的权利也应得到有效的保证,要使其能够有机会参与院内的民主决策,这无论对于学生民主权利提高或对于学分制的应用对具有重要作用。

3.2教学管理机制改革

对教学管理机制的改革主要应从自主学习机制的建立入手,所谓的自主学习机制,既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对课程进行选择,同时还可以自主的去选择教师以及上课时间,这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更好的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高校有必要以学分制为核心去对自主学习机制进行完善,使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这对于教学管理机制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4结束语

就现阶段看,学分制与我国高校当下的教学管理体制存在着固有矛盾。因此,学校及其管理人员必须要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要将权利适当分散到各院,同时积极建立自主学习机制,这样才能保证学分制的效果能有最大程度的发挥。

作者:牛娟娟 单位: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娄延常.完善学分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96(04).

[2]课题组.学分制与高等教育制度改革[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3(06).

基金项目:

2015年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资助项目“依法治省与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项目编号:A2015023)。

第二篇: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与改革

摘要:

目前,高校公共选修课已经被列入各专业培养计划中,课程数量逐年增加。但也存在课程内容设置单一、课程监管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笔者对目前国内公共选修课的现状进行深刻剖析,以促进国内高校公选课程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校;公共选修课;现状

目前,高校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国内各高校均设置一定学时的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1公共选修课内容设置现状分析

1.1公共选修课缺乏分类标准

哈佛大学选修课的构成比例是自然科学类课程占29%,社科类课程占31%,而人文类课程占40%。耶鲁大学将学生的非专业课程分成若干个学科领域,并规定学生在各领域内应该修习的课程门数或者最低学分[1]。国内高校多根据自身专业的不同要求理工类与文经类学生都要选修与自身专业互补的学科。由公共选修课内容设置来看均符合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但是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国内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都缺乏分类的标准,对于所开设的课程也只是进行了简单地划分。裴立震提出加强课程类型研究,明确课程分类的标准,既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前提,也是加强课程体系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没有科学的分类标准,很难在课程设置上达到科学的类属配置。

1.2公共选修课设置形式日趋丰富

目前,我国大学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基本上都是由学校和教师决定。流程是由教师提出申请,再由学校的教务部门审批。也有些高校是根据各个学院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从专业培养计划中提取出部分专业选修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方便其他专业的学生选修。因此,高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包括讲授的内容,选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等最终还是由校方和任课教师决定的。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对于公共选修课的设置高校应定期该邀请学生参与课程设置的探讨,赋予学生参与课程设置的权利,这也是了解学生知识需求动态和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措施。高校公共选修课主要以讲授为主,缺少实践和实习环节,因此学生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公共学修课学校还应加大对公选课的资金投入,对公共选修课开设的实验课和实习课要予以资金的支持,并给予学生评价好的公选课以适当的奖励,从而将其打造成精品课程。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国内一些高校除了教师提出开课申请外,还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合理的调配教师资源,动源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开设一些有前瞻性的公选课。2011年全国高等学校的师生比为1:17.42。严重失调的师生比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科目类型及其种类。为此高校还还可以邀请知名学者、行业领军人物以及社会精英做兼职教授或讲座教授,充实公选课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视角高度和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其本身的吸引力。慕课(MOOC)是最近新出现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来源于过去的那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和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结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课程的范围不仅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科,也包括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总之,公选课程应以学生需要为本,坚持文理渗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内容上,注意知识的时效性、先进性、实用性,开展跨学科的综合型和实用型课程,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学科视野。

2公共选修课实施现状分析

2.1公共选修课选课系统的有待完善

孙芳据调查得出,华北某高校接近1/3的同学在选课之前对该门课程的内容并不了解;1/2的同学有一些了解;仅有少数的同学对所选课程有较深的了解。郭德侠对北京某高校调查中发现,有76.1%的学生认为学校公选课的选课模式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即电脑选课系统在学生选课集中时段经常不能登录,而且预选、补退选比较麻烦。由此,学校应对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有详细的课程介绍,并且在选修课之前要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选课,并且应减少和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采取有力措施避免学生逃课。

2.2严格公选课的审批程序

由于公共选修课开设的课程数目较少,学校对于公共选修课的质量把关不严,大学公选课的审批在很大程度上是例行手续而已。一些教师常常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工作随意开设或取消课程,使得教师在其所开设的选修课内容方面没有做太多的研究,使选修课的质量得不到保证。目前高校选修课出现冷热失调的现象非常严重。冷热失调的现象也导致了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下降,教师上课热情不够的现象。此外,职称较低、就业时间较短的青年老师是目前公共选修课的主要教师群体,青年教师由于工作压力、科研压力,家庭压力较大以及教学经验不足,难免会降低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枝量。

2.3改变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消极态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育的核心,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公选课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不少大学生对公共选修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逃课、选而不上的现象严重。此外,部分学生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和教师管理的严格性来选择课程而不再以自己的长远发展需要和兴趣为主要标准,将公共选修课看成是专业学习的一种补充。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将成为公选课发展的羁绊。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端正大学生学习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使之充分认识公共选修课对自身素质提高提高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应该促使大学生理解目前国内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环境,减少消极抱怨情绪,把握学习的机会,用真正有用的知识武装自己[2]。

3结论

我国公共选修课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在课程质设置、质量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大学公共选修课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国内的学者对于公共选修课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尤其是在课程设置、实施、管理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

作者:刘玉莲 肖雪梅 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参考文献:

[1]裴立振.泰山学院公共选修课实施现状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34-45

[2]马锦云.简论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公选课建设[J].教育与考试,2013(2):88-91.

基金项目:

甘肃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改革的研究。

第三篇:高校艺术教学管理改革必要性

【摘要】

高等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个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根据教学实际、学生情况、学科发展、社会变化等种种情况调整、改变的过程,对于艺术院校的教学尤为如此。本项目结合广播电视编导、动画、戏剧影视美术等各专业在教学流程中具体的课程设置及流程,以教学管理为脉络,从高等院校中艺术专业教学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着手,通过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及适应国际发展趋势等不同渠道,通过具体的课程、学科、教学、师资等具体问题,从本学院具体实际出发,探讨艺术类院校中以具体项目带动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而体现高等艺术本科教育体系中适应社会发展及国际趋势,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最终培养目标。

【关键词】

教学管理;艺术院校;教学改革

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的高等本科院校中的艺术教育起步较晚,因而,通过高等院校培养的艺术类人才的专业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提升学生的教育品质,是当今高等本科院校艺术教育中应关心的首要问题。而在实质上,高等院校间教育水平的竞争其实就是教学品质的竞争,从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而言,这需要从学科建设、师资养成,乃至生源等诸多方面来进行改变和增进。而本文只是针对高校艺术教学管理过程中显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提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探讨具体教学改革开展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日新月异,随之相关的高等院校中的艺术类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获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是,在艺术院校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随着显露,其中一些上升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艺术类院校的教学中,主要集中在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局限,与市场及社会的接轨等几个方面。首先,在高等院校的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中,普遍存在课程内容系统化程度不足,同一专业内部专业性课程设置存在重复的现象;而在公共课及基础课的设置方面,则存在着课程更新的时效性不高,落后于时代的种种问题。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中,由于实践类课程设置比例偏低,使得未能凸显出其在课程乃至今后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有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的教学设置缺憾。在另一个方面,由于教学手法的单一和并未与时俱进的发展,则局限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接受,与社会市场的高速发展相比,与高等院校现在面对迫在眉睫的发展要求相比,这种教学手法中的局限就尤为突出。所以,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变革需要提到艺术类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而通过这些方面进行的革新也会带来迅捷而有效的成果。

一、艺术类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下,在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着的一些教学教育规律,并不适用于艺术类高校教育的教学设置。比如在办学理念中照搬本科一般学科的教学理念,并未突出艺术类专业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进而按照就业为导向不断调整的办学思路;而且,还存在以提高考研率为目的,脱离实际的教学办学方式。这就脱离了基本的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更何况针对艺术类院校的教学改革而言,都是存在问题的。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与对高等教育中艺术类院校的定位不恰当密切相关联的,因而,如何对高等院校中的艺术类学科进行准确定位,进而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等进行彻底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艺术类高等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艺术类高等学校从创立就与其它类型的院校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这就要求艺术院校从教学理念、学科设计、科研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等很多方面与其它专业院校有所区别。那么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因为为了适应社会日益变化的需要,以实践为主,以培养应用能力为目标是大势所趋,这就使得艺术类院校必然需要通过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进而设计不同的培养模式,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学校与社会的结合,通过提高师资力量,用作品及对社会的参与度来考察,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才能够正确树立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正确途径与方法,在这样的准则中,进而需要在日常细节及学年计划以及学科规划中进行具体的应用和实施。根据教育规划的基本纲要,我们明确可知,在未来十年乃至更久的时间内,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仍然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艺术教育正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西方成熟的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往往以通识教育的形式成为了各教育环节中的基础层面,而艺术教育在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所承担的主要功能,也主要立足于智力开启、体验情感以及娱乐性的获得等几个方面。因而,在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培养模式的前提下,高等院校中的艺术教育要从品质的养成、知识的获取以及技能的掌握等几个层面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教育质量,这也就对学生及教师都提出了构建全面提升艺术素养的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有针对性的制定政策和实施,切实提高在高等学校艺术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的实效。这也是高等院校中艺术学科进行教学改革及发展的一条捷径。艺术类院校都应该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协作攻关,各创特色。由此可见艺术类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当下,在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中,不仅国内,国际上的教育交流也日趋频繁。在对外对内的比较中,对于高等院校艺术类教学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方面。本文只从课程设计、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和解决方法的简单提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中,仍然需要大量的实际效果进行检验,并不断调整。在从学科建设到培养模式,从学生生源到教师培养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中,我们首先要提升对高等院校中艺术教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从源头出发,从基础着手,通过教学管理环节中的教学改革为高等院校中的艺术教育获得更多的可能。毕竟,教育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文化传达、经济提升等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准备与必备条件,因而,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大趋势中,对于高等教育的各个角度和方向而言,都任重而道远,对于高等院校中的艺术教育设置也是如此。因而,在看清问题的同时,要求高等院校的艺术学科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教学改革探讨,以在实践中找寻到最适合自身、时代、国家、乃至民族发展的最佳途径。

作者:郑婧怡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第四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1.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善

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及城乡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投入不均衡,教育资源的失衡也使得不同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不尽相同,因此出现了教育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城乡差异,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偏远地区的高校由于交通条件差、网络环境不稳定、开发力度不强等因素,难以很好的获得国家财政经费的支持,其教学设施十分简陋,即使国家进行了一定的投入,也很难支撑高校的信息化建设。

1.2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软件开发水平低、适用性较差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软件开发水平低、适用性较差的状况普遍存在,给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许多障碍。例如,有些高校的数据库系统难以兼容较高性能的应用程序,无法正常实现应用程序功能的使用;数据准确性低,数据的使用费时费力;信息化软件开发水平低,性能较差,功能单一,缺乏程序性与规范的操作流程;部分信息化软件适用性差,操作过程繁杂,不能长时间使用,且其更新换代成本较高,为学校教学管理费用支出增加了压力。

1.3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信息管理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的绝大多数教学管理人员缺少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即只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而数据分析、数据汇报、数据利用等工作则很难胜任。此外,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管理能力不足,即只能进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而缺乏较高的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对使用率较高的应用程序和信息化软件难以进行使用及系统维护,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种种不足延缓了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给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

2.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途径

2.1更新教学观念、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

我国高校应剔除传统教学管理观念中不合理的部分,积极树立先进的教学管理观念,秉承现代化、信息化、创新化的教育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管理过程,形成教师-学生相互合作的管理模式;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进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学校领导及教师要极力配合,进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此外,高校要加大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及技术投入,形成高效运行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确保各项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动员全校师生参与信息化建设,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教学管理实践活动环节。

2.2明确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

为响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号召,培养信息化人才,我国高校必须进一步明确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首先,高校应建立以信息技术系统为支撑的教学管理网站,宣传信息化管理理念,普及信息化管理知识。而后,高校应极力丰富信息管理网站的功能,进行教学管理平台的创建,对教学系统、教务教情、学生状况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提高信息管理效率与质量。此外,要借助计算机网络的强大功能,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确度,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2.3转变教学职能,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体制

教学管理信息化内涵丰富,既包括教学管理应用程序的使用与维护,也包括教学机构、组织部门、管理体系、运行系统的设立、运行及完善。传统教学管理体制缺乏灵活性与变通性,难以有效地处理繁杂的教学事务,且缺少敏感和畅通的信息传递体系,因此,以教务处为领导、指挥核心的教学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系统性。高校要加大教学职能转变力度,切实开展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将教学管理的部分权利转让给其他教学部门的人员,合理分配教学管理任务,建立责任归咎制度,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体制,增强信息传递沟通的敏感度与有效性,将信息管理工作均匀下放,建立以教务处、教学管理中心、教务处理中心三者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制,实现教学管理权利的制衡,避免出现专权的现象,防止重大教学管理决策的失误。

2.4培养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

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必备的要素之一,对于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及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现实性的作用。因此,高校要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其信息化水平及计算机应用处理能力。一方面,教学管理人员要掌握过硬的信息化知识,如数据库创建及运用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信心管理系统维护能力,以此适应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要求。另一方面,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及管理思想,能够切实分析学生的需求,使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服务于学生的进步及学校的长远发展。此外,学校可以积极引进优秀管理人才,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重视人事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科学分配,明确各自的教学管理职责。

3.结语

针对目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落后、软件开发水平低、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欠缺等问题,我国高校应从转变教学观念、健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明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改进教学职能,建立教学管理体制、培养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设计开发适用的教学管理软件等方面出发,进一步改革管理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响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号召,为培养信息化人才、促进信息时代良性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王世德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第五篇:高校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对策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和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高校的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中存在着授课语言、课程设置、导师机制和留学生个人习惯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是由高校招收机制、管理制度不健全、文化差异等原因造成的,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应当从教师队伍、监督及反馈机制、多元化课程、跨文化交际等方面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文化差异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尤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近年来,发展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教育不仅是反映高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对促进和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国际交流都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高校的留学生教学管理中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得到正视及解决,就可能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甚至会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如何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保证来华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实施,成为了目前高校急需探询和解决的难题。

1存在的问题

1.1授课语言缺乏统一规范

高校来华留学生进行专业学习,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语言问题。在课程教学中使用什么语言进行授课,成为留学生教学管理难以解决的问题。内地高校的留学生教育普遍采取的都是汉语授课,因此对来华留学生语言基础有一定的要求,例如要求完成语言预科班或者HSK汉语等级考试的成绩。但大部分学生汉语基础差,课程中的专业词汇量达不到要求,跟不上汉语教学的学习进度,以至于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个方面,高校对来华留学生开设的全英文项目,对授课教师的英文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高校中部分年长的教师出于年代的原因,英语水平不足以实现全英文授课甚至与留学生流利地交流沟通都存在困难;而英语水平较好的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科研。这种两难局面是基于授课语言的选择,给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带来了难度。

1.2课程设置不能兼顾所有学生的水平

高校的留学生教学管理模式大多是遵循“趋同管理”的原则,在教学环节的设置安排上趋同于中国学生的教学管理模式。但是,留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理论基础和科研水平。面对留学生参差不齐的专业基础,国内高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很难做到全面兼顾学生水平,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还有部分留学生反映可选择的专业课程范围太窄,不符合他们的预期。因此,针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高等院校如何更加完善地优化课程设置,成为内地高校更好地发展留学生教育,提升国际化程度的又一重大难题。

1.3监督与反馈机制未得到充分发挥

虽然近年来来华留学生的人数增加,招生范围扩大,但是相较于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留学生教学管理还是呈现年限短,经验浅的现状。我国关于来华留学生的政策和法规仍然不健全,解决不了日益出现的新情况。很多高校的留学生管理系统不完善,规章制度不详细明确,遇到具体的问题不能针对性解决,使得高校留学生教学管理存在漏洞。例如,来华留学的海外学生反映导师在科研指导方面存在英语水平不过关、指导留学生经验尚浅、对留学生不负责任等问题。很多高校及学院并没有明确地制定关于留学生导师资格选聘的办法,所以出现部分没有海外经历、口语水平不高或者资历不够的教师滥竽充数的情况,造成教学管理中出现导师与学生不能有效地沟通交流、导师不负责任等问题的出现。

1.4文化差异导致教学管理困难重重

来自不同民族文化和语言环境的留学生,长期在本国文化的熏陶下,来到一个不同的语言、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新环境,遇到问题留学生会自然地运用本民族惯有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理解。由于文化差异的因素,难免产生认识和理解的偏差,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尤其是在理解和执行学校规章制度方面。同时,有些国家的留学生在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容易产生随性散漫、无视纪律等行为习惯,通常表现为时间观念差;上课迟到、旷课;自控能力薄弱;不遵守纪律;不参与教学活动等等,这些问题成为留学生教学管理无法顺利实施的阻碍。

2对策

针对目前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高校应该立足于自身具体情况,坚持以学生为本、发展国际化的原则,因地制宜地优化留学生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1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留学生教师团队

一所高校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好坏,首先取决于留学生教师队伍素质及教学水平的高低。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团队不仅是留学生教学管理的关键,更是其最基本的保障。所以,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留学生教师团队是至关重要的。提高教师招聘和晋升的要求,增加资格审查中国际化所占比重,鼓励教师进行自我进修和提升。给予教师更多出国任教和访问的机会,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使之更好地了解国外高校留学生教学和管理的情况。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借鉴国外优秀做法和经验,提高自身水平。同时聘请国外知名教授、专家来校讲学授课,加强其与本校教师间的交流,提升教学过程中的国际间交流,从而保证整体的教学质量。另外,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开设留学生特色课程或者项目,例如中外合作教学班,注重国际化课程建设,吸引更多地留学生优质生源。

2.2因地制宜地安排教学活动和设置课程

因高校招生机制的弊端,在校留学生水平和层次存在差异性,这就要求高校在课程设置时要综合考虑留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留学生学习程度、学习年限、学习层次等不同,开发适合留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学习课程,因地制宜地安排教学活动和课程设置。留学生相较于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更具有主动性和活跃性。针对这些特点,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留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的授课模式,改由学生为主导,发挥留学生的优势,加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读书沙龙或者学者讲座活动,充分调动留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学生的角度去改变以往教学活动难以安排,课程设置不能兼容的问题。除课程学习之外,还可以组织一些留学生特色活动。例如,根据留学生的文化特点,开展民族风俗活动,让留学生更加自信地展示本国文化风俗,增进与中国学生及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认识。

2.3完善留学生管理制度,加强监督与反馈机制

良好的高校留学生教学管理,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保障。建立健全的留学生管理政策和制度,在处理留学生教学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时,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例如,对于留学生旷课和迟到早退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旷课次数过多,该课程学分取消,需要重修。也可以引进竞争机制,赏罚分明。如果成绩表现优异,可以给予奖学金。同时,还需要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对每一位授课教师进行课程评教,并将学生的评价结果与建议反馈给授课老师,使其能够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建立导师监督机制,评价导师的指导成果,如果导师指导不佳或者不负责任,可以取消其留学生导师身份。

2.4加强跨文化交际中的有效沟通,减少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加强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及管理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教学管理中,认识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了解民族文化对留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影响,针对不同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特点,总结规律,积累经验,找出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解决因文化差异所引起的问题。这不仅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需要注意的要点,也是留学生的教师团队需要学习的地方。可以有意识地加强与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掌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族风俗、风土人情等相关知识,避免在留学生的管理工作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便于教学管理的推进实施。

3总结

高校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留学生教学管理,不仅是发展留学生教育的首要要求,也是高校推进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留学生教学管理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任重而道远,高校需认清新时期下留学生教育的形势,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事业,规范教学管理,健全管理体制,提高教学质量,将留学生教育发展成为构建中外友好往来的桥梁,促进我国高校的国际化进程。

作者:于青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车慧.新形势下优化高等学校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策略浅析——基于辽宁师范大学的留学生教学管理[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2]李黎,毛继归,王濂.民族院校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初探——基于贵州民族学院来华留学生的教学管理[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6).

[3]李琳.谈如何做好高校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J].黑河学刊,2007(3).

[4]刘子睿.谈如何提高新时期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质量[J].华章,2013(23).

[5]夏青.对来华学历留学生实施“趋同教学管理”模式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9).

第六篇:高校网络技术体育教学管理发展

摘要

主要阐述了网络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确保体育教学管理真正实现网络化。以期通过努力,找到促进网络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得到进一步应用的可靠策略,从而为相关人士提供部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网络技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必要性;现状;发展前景

当前,计算机已经开始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网络技术已经开始被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中。

一、网络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普通高校开始扩招,伴随着扩招而来的是普通高校的教学规模日益扩大。传统的人工选课等教学管理方式无法满足体育教学的管理需求。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开始渗透到教育领域中。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应用网络技术不仅减轻了体育教师的工作强度,还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所以,网络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高校体育网络建设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部分高校已经具备了属于自己的校园网络。校园网支撑着体育教学和管理,校园网和校园体育网站的建设情况影响着体育网络教学管理的可行性。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教育部门要求各大高校构建校园网络。通过分析当前的调查数据了解到,我国的高校基本上都构建起了校园网络。校园网络的建设有助于体育网络的建设,但是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体育网站数量较少,并且质量不高。由此可见,开发体育网络教育、挖掘体育网络的管理功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网络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1.网络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悄然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当前,选项教学方法成为很多高校公共体育课用到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是,从教学内容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上来讲,其还是存在着不足之处。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教学内容是由三大球、武术、健美操等常见的运动项目组成的。此种设置教学内容的方法,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相关的规定中了解到,高校公共体育课为两年必修课学制,所设置的学时为144学时,基本上每周要上一次体育课。所以,如果单纯依靠体育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是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再加上在课堂上,教师仅仅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忽视了教学指导、教学组织等,这浪费了一大部分课堂时间。当将网络技术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这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体育网络教学由于其丰富的教学内容、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等因素而受到了众多学生的喜欢。网络体育教学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一种延伸,其让学生在平时的课余时间也开始进行体育锻炼,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同时,借助网络交互技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的某一个动作技能,规范学生的动作。

2.网络技术在体育教务管理中的应用

在高校体育教务管理中应用网络技术,主要是依靠体育教学管理系统软件来实现的。学生、教师、系统管理员都享有不同的操作管理系统的权限。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享有查询、选课等权限;对于教师而言,他们享有录入成绩、查询等权限;对于系统管理员而言,他们享有公布成绩、建立数据库、编排课表等操作权限。

(1)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是按照软件设计来开展,对于各自访问者、操作者而言,其专门设置了权限。为什么会设置权限呢?究其原因在于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在高校体育工作管理中,体育课管理系统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该系统还可以借助窗口来构建网页,并且体育活动的简介、网络作业等信息都到这一网页上。另外,借助体育课管理系统可以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所组织的体育社团活动。

(2)课程管理

在网络系统中,高校教务处可以构建课程数据库,其中课程数据库中要包括以下的内容:课程名称、学时、内容、学分、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要将每位学生的学籍信息与课程信息子系统相联系起来,并以报表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便于其对各个课程的教学情况有了全面、准确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的设置体育课程。

(3)学生管理

通过网络系统可以管理高校所有专业的学生。通常情况下,要借助校园网络来从学生管理系统读取出每位学生的数据。只要学生在网上注册并点击课程,才可以选课和上课。相反如果学生没有在网上注册和点击课程,其是无法选课和上课的。这一功能的出现有助于管理每位学生的学籍,也以便于及时修改、查询学生的学籍信息。另外,也可以运用计算机辅助管理软件,该软件可以分类处理数据、快速的评判数据,这不仅为制定体育教学计划提供了参考依据,还为确定老师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4)选课管理

现阶段,各大高校往往是按照运动项目来设置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他们所喜欢的体育课。这种课程设置不仅满足了每位学生的兴趣需求,也与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遇到了问题,比如:学期初的分班和到学期末向各个院系报送学生的成绩。由于学生的数量较多,这就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现在通过运用网络管理系统就轻而易举的将这些问题解决掉。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学生可以二次选课,也可以退课,教师也可以随时查询选课的实际情况。

(5)成绩管理

每个学期体育课上的学生可能来自于不同的院系,所以到期末录入体育成绩时就比较复杂,经常会出现错录、漏录的现象。然而,利用网络技术来录入学生的体育成绩,既减少了错录、漏录的现象,又可以快速的给学生的成绩排序。同时,还可以筛选、统计学生的成绩,这样一来便于老师直观的看到各个专业学生的成绩分布情况。在网络系统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好、姓名以及成绩等信息都下载下来。每位体育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成绩输入密码,在他人不知密码的情况下,不能随意更改内容。在学期末,老师要核对自己所录入的每位学生的成绩,核对无误后,点击确定,此时成绩生成,并且输入到网络中。此时学生上网就可以查询到自己的体育成绩。除此之外,各大高校还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来管理学生的课外体育项目、学生的健康情况、高校的体育场地以及体育器材等。

四、网络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的发展前景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借助网络技术来管理高校体育教学成为一种趋势。网络技术不仅为高校体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又给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其往往是从外部来获得最新的信息,以此来谋得发展。然而,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学管理水平日益提高,此时要更新管理手段,推动教学办公向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现阶段,很多行业的办公开始向着网络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也不例外,其也应该向着网络化、标准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五、总结

当网络技术被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时,这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让体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同时,网络技术的应用,规范了体育教学的管理工作,更新了教师的教学方法,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激发起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作者:贾克俭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宁,刘传勤.浅谈网络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发展[J].当代体育科技,2012,(32).

[2]于志浩.浅析高中体育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

[3]丁俊,胡启良.网络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03).

[4]樊汶桦.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信息化教学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