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改革论文(5篇)

高校教学管理改革论文(5篇)

第一篇:高校教学管理改革问题与策略分析

【摘要】

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一直是近些年的教育热门话题之一,本问将针对高校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存在的突出性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改革措施,意在为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高校 教学管理 理念 模式

高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依托于有效的高校教学管理,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是高校确保优质教学的基础和保障,校内领导队伍必须要紧靠实际,转变教学管理理念,更新教学管理模式,有计划、有目标的构建出能够适应现代高校发展的教学管理体系,为我国培育出更优秀、更高端专业人才。

一、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突出性问题

1.高校教学管理方式及管理内容的滞后性。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教学管理的方式并没有真正做到与现代社会发展并驾齐驱,而仅仅是将原有的教学管理方式和管理内容照本宣读的延用到当下的教学管理当中,尽管这些常年累积的教学管理实践经验是通过本校的发展总结而来,但由于其中大部分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不能适应当代的高校教学管理,因此,大大降低了高校教学管理中师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高校作为高端专业人才的主要培育机构,相较于其它教学机构而言更具主动性和自由行,但由于教学管理方式和内容的滞后,使得自身的特有优势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从而无法进一步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教学管理方案。

2.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片面性及管理手段的单一性。

部分高校领导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片面的认为学生所学专业分数的高低就能够证明他们在这个专业上是否足够优秀,是否具有好的发展前途,从而忽视了对部分成绩落后学生的教学管理,没有真正做到采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综合的、全面的去评价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也是高校的评价机制与市场严重脱轨的一个重要表现。除此之外,高校教学管理手段的单一性最终导致其不能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学校延用的一些传统、老套的教学管理条令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的教育发展,这些管理条令不仅有碍与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还延缓了高校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步伐,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对于教学管理的评价标准也较为形式化,甚至有些高校并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因此,存在了大量漏评、错评、交叉评等,评价标准的模糊和缺失也大大降低了教学管理的评价效果。

二、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必要举措

1.高校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

高校教学管理理念主导着高校教学管理的方向和策略,影响着高校内部教学管理机制的应用,决定着高校教学管理实施者的管理手段。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科学合理的转变高校教学管理理念是顺应时展要求,在整理高校发展进程中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的同时,总结优秀、值得借鉴的教学管理经验,剔除陈旧、腐败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方式,并以当下的现代文化和时代背景为基调,提出更为科学、更为实际、且符合高校现代教学的新的管理理念。新型高校教学管理理念的提出与应用笔者认为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1)紧扣时代教育主题,强调以人为本。(2)一定要用长远的目光对待高校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3)明确教育目的,满足市场供需要求。因此,高校在转变教学管理理念的同时应使其置身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浪潮中,找到市场供需关系的平衡点,以发展的目光促进和实现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

2.高校教学管理方式的革新。

首先,数字化的教学管理方式最为现代教学最基本的管理方式之一,其在教学管理方式中的运用应当更为深入和全面;现如今我国已经真正步入到数字化时代,人们对数字化的运用也已经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因此,高校应当将自身在教学管理中已得到应用的数字化教学管理方式更为深入和全面的发展起来,实现对教学过程中各类数据的搜集、筛选、类化、整理和保存,以供在校领导和师生更为快速和便捷的查询所要利用的有效信息,除此之外,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还应当及时更新数据库,以保证最新的信息能够为高校领导制定教学管理方案及完善管理策略提供有利帮助。其次,以学分和学年为两大单位的并行学籍管理制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校内学生先是被以学年为单位进行分类,后再以学分为单位作为标准记录学生在校内的成长过程,不仅能够掌握学生在特定学年内修得的课程,还能够在其学分修够之后,依据学生修分的情况,选择既满足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又有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课程,使学生自身特点与其知识体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最后,采用双向考核模式对学生进行测评和考试;所谓的双向考核模式简单来讲就是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际两方面的考核,就我国高校目前的考核模式而言,通常都是将理论知识考试作为考核的主体,但随着市场对人才选择的变化趋势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市场越来越需要的是实践型人才,因此,纯理论性质的考核显然已经不能测评出学生的真正实力,这也就进一步要求各大高校在完善教学管理的同时一定要科学合理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并准确实现学生的学习定位,帮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作者:高嘉璐 单位:北华大学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婧.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问题试分析[J].品牌(下半月).2015(06).

[2]王志凤.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4(S4).

第二篇: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摘要】

新形势下将理论与实践、知识转化与二次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工作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进步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根据当前地方教学型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决策的开放性、民主性、计划内容的多元性、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建构。使应用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高校 教学 管理 模式

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之一,应当使应用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教学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规范教学秩序,既掌握某一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包含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非技术知识。

一、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概述

教学管理工作及其模式是在动态的、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完善的,在知识被运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注重知识的有用性。提高院系的管理权限引进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运用科学原理,善于将思想、理论、原理、知识转化为操作的行为。

(一)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

高校教学管理应当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在分析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和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完善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应用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创新工作。灵活多变地运用知识和技术进行设计和策划,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紧跟高校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具备知识转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合理分权提高院系的管理权限传统教学管理模式。

(二)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

高校教学管理归根到底是为教学服务的,主要体现在不断更新能力和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二次研发能力。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必须在对传统教学管理模式进行科学扬弃的基础上进行,以应用为主并以基本理论、原理为原则对教学工作各个环节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系统控制的过程。市场的需求决定了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内容,充分掌握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教学工作各要素的新变化、新要求。

(三)改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并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集中统一、有章可循、易于操作的特点,不断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增强决策的开放性,计划内容的多元性、多样性,发展同社会实践工作部门、工厂、企业的合作培养。避免政出多门、任意行事,所学知识对实践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为具体。增强宏观的规划和指导职能,积极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改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更侧重于机械性、经验性思维,进一步形成知识产权和专利的有力保障。

二、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对这种集权式、行政命令式的体制做出改革,使得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齐头并进。引进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并进行创新。将一部分管理权力下放到院系,强调知识、技能的有机结合和无缝链接。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培养具有复合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从科学合理分权并提高院系的管理权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以应用为主并在应用中进行不断地创新。

(一)全面贯彻将科学原理应用到科学实践的原则

在教学改革措施和教学评估标准,编排、安排授课人员等环节中,全面贯彻将科学原理应用到科学实践的原则。增强民主性和人性化,改善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形式单一透明度低,人为因素明显的缺点。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已成为时代必然。增强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传统的延续、历史经验的积累以及主观的决断,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优势,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强调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密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以促进教学管理更加良性和高效运行。

(二)引进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进一步形成知识产权和专利的有力保障

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必须以开放的态度,借助学校的科研、师资力量加强生产、教学及人员培训等工作从实践中优先选拔优秀人才。充分运用网络化手段在教学和管理中引进系统科学的控制现代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促进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增强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使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明确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进而实现专业教学理论。进一步推行弹性学制,使得专业的设置面向社会实际需要。完善学分制教学培养模式,将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充实到课堂教学中。逐步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克服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教学管理问题。

(三)激发、吸引师生参与教学管理,坚持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

全面建立相互监督与制约的管理运行机制,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在现代教学管理模式中,有利于减轻学校负担并调动学生积极性。新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要强调行政权威性,全面考虑规模、层次、水平、方向等因素。建立完善配套的宣传、咨询、反馈、监督和评价机制,使得专业的设置面向社会实际需要。充分发挥一线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评价作用,建立实学、实练、实用的实践教学模式。在保持必要的统一性的前提下突出教学的个性化要求,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模拟训练进而理解并掌握基本理论问题。

作者:李晓楠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建强.论高校教学管理的特点[J].株洲工学院学报,2014(9).

[2]胡晓春.建立教学管理监控体系,促进学校新发展[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4(4).

第三篇:系统思维特征对高校教学管理分析与思考

摘要:

基于系统思维的视角,简要论述系统思维特征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表现及相关启示,以期对高校教学管理的思维范式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系统思维 高校 教学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是整个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做好这项工作并保证其实效性,能够极大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高校教学管理的涉及面相当广泛,涉及到的管理问题也复杂多样,同时教学管理更是需要各个环节上具体的人员来操作协同完成,从管理思维和管理观念上需要教学管理者进一步探索教学管理的内在规律,做到活学活用。当今时代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也对教学管理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造成了日新月异的影响,这些因素带来的种种问题,要求我们在高校教学管理方面能够总体把握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变革。《系统思维智慧》书中认为系统思维模式是一种整体观和全局观,是管理思维与管理观念上综合认识对象的思维方法,它体现在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及其内在联系上,“所谓系统思维方式,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方式能够使人的思维立体化、多向化和动态化。高校教学管理以系统思维模式作为指导,将有助于全面认识教学管理系统的各个方面及其内在联系,以使教学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一、高校教学管理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符合系统思维的特征

高校教学管理的基本职能与核心内容就是为教学活动服务,为达到人才培养终极目标,实现高效的教学秩序和保持良好的教学运行环境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实质内容。因此,作为高校人才培养重要途径的教学管理,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符合系统思维的特征,概括如下。

1.整体协调性特征。

系统思维的整体性是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从整体来把握及综合性考虑,始终把整体放在第一位。教高司《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中提出“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基本建设的管理”。高校的教学管理不仅应重视教学部门之间的全面管理,还应重视独立教学部门的内在管理问题;不仅要重视各部门教学管理的整体需求,更应重视整个高校的总体教学管理趋势,以更好地适应高校的全局利益。高校教学管理的优化与改革实施以来,多数高校的实践经验已验证了“校—院—系(教研室)”三级建制管理模式的优势。校级管理层面处于全面负责地位,发挥指导与决策作用,具体体现为高端决策、宏观调控和目标管理等职能;院级管理层面处于指导运行管理地位,具体负责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运行管理;系(教研室)管理层面是最基层的教学科研组织,主要承担教研与学科建设工作。上述的各级管理者汇总成一个层层递进、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整体。仔细分析下教学管理系统的整体框架就会发现,虽然校、院、系(教研室)各层级自身内涵不同,需要面对的外部环境也不尽相同,但在整体目标上是—致的,都是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而相互协调、相互维系和有序发展,以使这个系统得到最优化组合。

2.结构秩序性特征。

系统性思维也要求密切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系统的整体性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对系统结构秩序问题的把握,说明既要从组成要素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要从结构的角度考虑问题。整个高校培养人才的教学管理过程具有结构秩序性,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的计划安排、教学的过程实施、教学质量与评价体系和各项工作的反思总结等方面。有效的教学管理是一种针对性、规律性、计划性、目标性的协同管理,需要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正确分析影响教学秩序的各种因素,以使组成教学系统各部分的组织结构与秩序更加合理。年复一年的常规化教学管理系统无疑是一个有秩序的规律性运动过程,如何将其运行优化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管理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之本。

3.动态多样性特征。

系统思维的一个重要本质特性就是系统自身的复杂多样性,也就是系统会有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高校教学管理过程的动态发展涉及到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人才结构需求的变化、高校办学模式的变化、学生群体的动态变化、教师群体的素质变化等,这些同教学管理系统相关的外界环境和内部诸因素始终处于变化状态,需要对各种各样的动态变化要素做到考察周全和充分,随时关注其对教学的影响,及时调整和采取相应措施,落实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全程把握教学质量管理的重点。所以说,如何保持高校与时俱进的内在活力,对高校教学管理动态多样性的深刻认识,是超前把握上述种种多变因素的重要前提。

二、系统思维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启示

信息时代的社会变革对高校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高校教学群体的内部生存环境如学术性管理、服务性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等也在更新变化中,需要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随时调整和跟进,以适应丰富多变的外界环境。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传统的思维模式,使得教育观念的创新并不是顺风顺水的推进,有些问题的改进依然需要多数人持续不断的努力,如决策和计划的封闭性;计划内容的高度统一性;计划执行的强制性;评价分析的形式化等问题。在深化高校教学管理中,系统思维方式对高校教学管理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

1.管理权限和管理重心的适当调正。

在高等学校能否做好“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工作,是能否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应相应强化系级教学管理职能。将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决策机构的集权式体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集权和分权同时存在并各有权重,具体而言一是增强校级层面的高端决策和宏观规划作用;二是强化院级层面的基本运行、基本建设和指导职能;三是下放部分管理权力,提升系(教研室)工作的创造性和执行力。

2.教学决策管理的科学性转变。

高校教学管理包括教学决策系统、教学反馈系统及教学监控系统等,应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注重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如及时调整和转变管理者的传统管理方式,借鉴成功经验,关注现代化技术手段运用,建立科学、规范的决策体制,建立起完善的教学制度体系,以实现全方位有效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3.教学管理全员参与和权力均衡的机制建立。

高校教学管理的均衡机制是建立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涉及的人员有教师、学生和管理团队,三者相互之间需要多一些理解、包容、支持与合作。一方面,教学工作必须以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为重;另一方面,教师无疑也是高校教学的主体;而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同样是高校的重要一环,只有在他们的良好服务和支撑下,才能保障教学秩序高效、有条不紊地进行。因此,全员参与的教学管理多方制约机制,将学生置于主体性地位,教师处于主导性地位,教辅人员处于协同性地位,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学生和教辅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教、学、管三方齐心参与教学管理,教师和学生,拥有充分的决策、监督等参与权力,并取得教辅人员的支持合作,才会对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有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

4.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优化完善。

高质量、高水平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实施和控制,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离不开一整套全员性、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高校教学管理可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进行质量监控,如通过提高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过程的效率,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控制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点,来将这套操作系统健全完善和不断优化,实际上就是对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有效监控,提供了保障基础。

三、结语

高校教学管理在新形势下必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可以看出,系统思维特征在高校教学管理方面的体现,不但包括整体协调性、结构秩序性和动态多样性,同时可以延伸为创新性和超前性,这些都与高校教学管理在新时期的整体趋向是高度一致的。对系统思维特征的解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探讨学习和借鉴的有益启示。

作者:雷电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袁劲松.系统思维智慧[M].山东:青岛出版社,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EB/OL].(1998-04-10)[2015-09-23].http://www.bsuc.cn/html/special/pg/xzzq/2013101632799.html.

[3]杨雪宾.由机械到适应:高校教学管理的思维变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3(4).

[4]吴春岩.论高校教学管理的特点[J].科学教育,2008(2).

第四篇:高校教学管理目标管理应用

【摘要】

目标是推动该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动力,通过目标的制定和分解将任务与目标结合,将人和物相结合,将学校发展与个人成长相结合,增加学校管理的有效性。本文在分析目标管理内涵的基础上,探究目标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的有效策略,促进学校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

目标管理 高校 教学 主体 实现

一、目标管理的内涵分析

目标管理理论是由美国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来的,以目标的设置和分解、目标的实施与完成情况的检查、惩罚为手段,通过员工的自我管理来实现企业经营目的一种管理方法。目标管理运用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指的是学校领导层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时代的形势,制定出本学校的总目标,然后在学校按照院系和班级逐层落实,要求各级教学管理负责人根据学校的总目标制定目标体系和实现的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的完成作为考核的标准。目标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

学校目标的制定者又是目标的执行者,目标是由校、院、系、教研室等部门共同制定的,也是这些部门落实实施的,通过目标将各层次的人员结合起来,管理相关人员的行为,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结合起来,把学校的总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结合起来,提高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

2.目标管理强调成员的自我管理。

目标管理将任务转化为目标体系,各教学层次的人员完成任务的过程是实现目标的过程,重视发挥人的作用,将目标作为“人”和“事”的联结,独立自主地实现目标,完成任务。每一层的教学管理人员都有着各层级的的目标,目标的实现是每一个成员自我管理自我努力的过程。

3.目标管理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

目标管理通过分目标对教师进行考核,教师完成分目标的情况和取得成就的大小是教师参与考核和评价的基本依据,这能够充分地调动教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影响良好的学校环境。目标管理的成果是由每一个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的,学校领导层是按照目标执行能力进行测定的和评价的。

二、目标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目标管理是要通过目标的分解和实施来完成学校的任务,完成各阶段的目标,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的策略:

1.合理分解,建立目标体系。

大学管理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功能耦合系统。需要管理者在充分分析生源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以培养目标为总目标,引导各层级管理人员制定各层次的分目标,同时根据各阶段的现状和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分目标,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必须把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把总目标和各层级目标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目标体系。在目标分解制定的过程中应坚持均衡协调、刚性和弹性的原则。均衡协调的原则指的是目标在分解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权责分明,每一个院、系、教研室都有相对独立的目标任务,同时各组织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合作,避免出现管理死角和交叉管理现象,杜绝各管理部门的纠纷,以影响目标的实现。目标的制定和完成是学校的刚性要求,是学校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就需要学校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实行弹性管理,留一定的调整余地。

2.制定实施计划,签订责任书。

无论是学校总体目标还是各层次之间分目标的制定,都需要召开教职工大会展示设计内容,在吸取员工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得到认可后,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职工的身上,明确各自的责任,签订责任书。责任书的内容包括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目标的内容,包括项目、权限和条件、进度安排、权数和奖惩等。责任书的签订是要每一个职工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本学期的目标,明确自己是学校的权力主体,也是学校的任务执行人,建立职工的主人意识,也树立职工的责任意识,是每一个职工都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责任书的签订也让每一个职工明确学校的评价标准,职工进职称的依据,教师业绩的衡量都清楚明白的显示给教师,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3.完善管理机制,积极实施目标。

实现目标是目标管理的核心环节,其实现需要高效的管理机构。为了使各级管理目标与每一个人的目标结合起来,既不互相干扰又能相互促进总体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一个学校组织一个高效的管理机构。目标是固定的和机械的,但是学校是不断发展的,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需要面对具体的情况,这些需要管理人员的协调和灵活处理,而处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目标实现的水平。同时,目标的实现需要科学授权,合理分工。现在高校教学管理的组织烦杂,事物繁多,作为学校的总体负责人校长,并不能更亲力亲为去完成每一个任务,实现每一个目标,需要依靠各层级的力量。面对新的形势,加强和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科学运用目标管理方法,依靠目标分解,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大学教学管理的思考与研究,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大学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目标管理以目标的设置和分解、目标的实施与完成情况的检查、惩罚为手段,通过员工的自我管理来实现企业经营目的一种管理方法。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运用目标管理,需要通过合理分解,建立目标体系;制定实施计划,签订责任书;完善管理机制,积极实施目标,促进学校总目标的实现。

作者:李晓红 单位:宁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洪.目标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山东社会科学,2003,03:144-145.

[2]高瑞龙,马怡.基于目标管理的大学教学管理创新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7:32-33.

第五篇:高校教学管理目标管理探究

摘要

“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给高校校外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文章分析高校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对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作了多方探究,确保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科学、安全、有效地推进。

关键词

互联网+校外实践教学 新媒体

高校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是大学生到未来职业场所进行职业体验和综合训练的过程,包括观察和学习相关从业技能和规范、体验职业工作的心理要求和特点等。它既是培养大学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劳动意识的最佳途径,又是高校了解地方、研究地方、服务地方最重要、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目前中国社会已进入经济转型期,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技术、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的紧密结合,推动了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培育产生了基于“互联网+”的新教育理念、新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互联网+”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呈多样化和动态化趋势。复杂的互联网环境和互联网的自由、开放、包容等特性,给高校教学活动各环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高校校外实践教学改革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高校要加强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帮助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因价值取向错乱和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偏差,突破大学生就业难的瓶颈。[1]当前,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及时沟通与联络。手机等时刻在线的新媒体使信息获得与信息表达在移动中合一,使依托新媒体及时化解校外实践教学过程带来的问题成为可能。“新媒体具有双重性,它增加了社会的复杂性,而它们又被用来管理复杂性。”[2]因此,研究“互联网+”时代通过新媒体工具做好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途径,对解决高校培养人才与市场要求“一公里之遥”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未能与时俱进

一是高校缺乏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校外实践教学管理理念。校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不明,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体系不科学,专业培养目 标定位不清晰。二是应用型高校院系过分重视学术型人才而忽视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偏重学术性导向,忽视与学科专业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和职业训练,存在严重的“重学术,重理论,轻实践,轻教学”倾向,使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人才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一方面学生找不到合适岗位,另一方面企业招工难、出现人才荒等现象。三是人才培养方案无特色。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未突出专业岗位能力目标及创新能力目标;忽视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与专业之间的有效对接。一项对1239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80%的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不满意,“79%的学生认为大学里学不到有用的东西,77%的学生认为大学所学东西与现实脱节”。[3]

(二)实践教学基地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一是缺少高校、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位一体参与共建的,充分体现规范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的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二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未能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导、以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为依据。三是有些实践基地与生产应用、技术开发、管理服务不一致,学生无法得到系统规范的专业和岗位能力训练,他们主要在重复性劳动和操作岗位上实习,参与解决企业在生产技术创新或经营管理方面实际问题的机会少之又少。四是未能利用互联网工具整合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资源,未做到借助新媒体及实践基地平台与政府、企业进行有效沟通,实现网络化管理。

(三)校外实习学生思想和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部分实习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图安逸、怕吃苦。他们在职业角色变换过程中缺少安全感,经常处于紧张焦虑中。有些学生把网络混同于现实,出现认知不清、信念不强、情绪不稳等与心理因素相关的发展性心理问题。一些实习学生的思想及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四)指导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高校缺乏既具有“互联网+”理论水平,又具有创业经历、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校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能满足校外实践教学改革需要,指导教师与学生在新媒体素养方面不对称,部分教师未具备应用新媒体技术科学有效指导学生的能力。

二、问题成因分析

(一)人才培养的理念有待改进

高校领导对“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战略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滞后,对“互联网+”时代给办学方向带来的挑战缺乏相应的敏感度,尚未形成借助新媒体及校外实践教学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构想。

(二)教学基地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

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亟须大量校外实习基地。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建设和选择良好而又稳定的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校外实践教学较难回避和化解的困难,如: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地方政府支持力度较小,可共建的企业、部门较少;尚未形成确实有效的人才培养环境;许多企业自负盈亏,经济效益不高;有些企业不重视甚至拒绝大学生实习;学生实习的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数处于技术和管理创新的低端,生产、技术水平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实习基地缺乏校、地、企三位一体的信息系统,等。

(三)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化过程

实习学生大多分散在企业或学校,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人际关系相对复杂、角色转化过程不顺畅等造成了种种不适,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其产生心理落差,新媒体时代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化助长了他们对网络的依赖。“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的无界性、网络表达的自由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使他们的思想状态不可能随时处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之内,给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四)指导教师培养政策滞后

高校缺乏应对“互联网+”时代的选择、培养和考核优秀实践教学教师的有效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高校教师对校外实践教学能力、动手操作技术能力不注重,参与校外实践教学指导工作积极性不高,在应对新媒体的冲击时反应迟缓而且缺乏头绪,等。

三、应用新媒体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途径

(一)搭建网络平台,构建校外实践教学智能管理系统

“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需要整体性、战略性思维。高校要更加注重互联网平台的运用,如,利用大数据分析调整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互联网+”思维丰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涵。“用户思维”是最重要的互联网思维,它要求把用户需求体现在“价值链”上的每个环节。这种思维应用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管理理念中,就是以学生成长和特色发展为原则,精心设计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确保校外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的作用。一是依托校园智能网建立一个完整、统一、技术先进、高效、稳定、可靠的校外实践教学网络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校外实践教学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校外实践基地管理系统。系统以物联网为核心,凸显信息的智能化采集与传输、智能化处理与控制、智能化显示与推送,使全校各部门、各子系统的校外实践教学信息融合互通,有效解决管理中信息更新滞后、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该平台利用平板、手机等多种介质,实现跨平台、多途径地将有用的信息及时推送给相关管理者,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建立移动应用平台、移动应用信息展现、移动应用在线咨询、移动应用图书馆、移动应用教学服务等新媒体。二是建立高校官方针对校外实践教学的微信公众帐号和微博平台,通过微信、微博,让相关部门领导及时了解校外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校领导与学生互动交流提供服务。三是构建包含三大基本模块在内的校外实践教学网络系统,建立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内仿真实习实训系统,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技能训练方案。系统包含外语交际能力训练、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信息资料采集处理能力训练,以学科基础课和通识课为主的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以专业拓展课、专业方向课、专业主干课为主的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以训练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为主的综合技能训练模块。通过网络终端,学生能够在信息化校外教学实践训练平台上对自己的各种实践能力和各个实践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反思。

(二)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实习经费不足、缺少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的现实困境中,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愈发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建构一个由地方政府统筹、社会各阶层组织参与的有力、有效的外部社会支持系统。著名的“维斯康星思想”的基本内涵,就是大学必须参与所在州(地方)政府的具体社会事务,将全州作为自己的教学场所;大学与州政府应密切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互惠互利。[4]一是高校应依托智慧校园网,建立专门服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网络平台。高校应用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全面实现校内外所有实践教学基地管理规范化、信息化,提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通过互联网平台,贴近企业、服务社会,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科研项目,以实现合作双赢为目的。在网络平台上,高校可与所有相关企业交流先进的管理理念,探究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和科研难题,把先进性、职业性和综合性融入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中。二是高校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网络平台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请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把校企、校地合作作为一种基本制度。高校可以通过专家网络在线课堂、技术人员操作视频在线浏览,让学生与企业专家在网上平台互动,解决专业上的疑难问题,观察和学习有关从业技能和规范,体验职业工作的心理要求和特点,加强真实情境的职业体验。

(三)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建立联络平台,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

一是利用大数据建立实习学生档案数据库。综合分析每个学生的信息,实现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借助新媒体,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使运用新媒体手段建立起来的风险应急机制发挥可靠、有效的作用,让新媒体在校外实习学生“思想指导,方向引导和心理疏导”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5]二是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工作室。互联网上交流的隐蔽性和平等性能有效地缩短管理者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学校管理者通过微信、微博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确保决策层对学生在校外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帮助学生转移情绪,将实习学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科学决策。

(四)依托互联网构建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双师型”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

一是促进“双师型”指导教师转变管理观念,转变教育方法。在“互联网+”时代,指导教师对信息垄断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教师的知识权威和话语独裁受到挑战。因此,指导教师要学会摒弃话语霸权,与学生平等沟通,特别是要帮助学生培养独立的新媒体批判意识和理性分析新媒体信息的能力。指导教师要学会更有技巧地应用新媒体掌控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成为网络心理咨询师。二是提升“双师型”指导教师的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应用能力。高校要重视校外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如,通过MOOC、大学精品课视频对教师进行网上培训;要求指导教师通过网络自我学习,培养互联网思维能力,研究“互联网+”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新特点,在学生网络交流平台上传递正能量,成为“意见领袖”;指导教师要善于在新媒体平台上及时掌握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并利用新媒体工具及时解决问题,采取防范措施有效地控制事态的发展。

(五)利用互联网站和大数据系统建立动态的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监控系统

高校利用新媒体和网络平台在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以及信息传递的多层次、全方位功能,设计网上问卷、专题座谈、实地走访,收集校外实践教学运行的动态信息,确保信息反馈信度高、公正性强、高效及时;通过数据分析形成对校外实践教学质量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和监控;针对大学生课外实习活动中问题较为集中的重要方面和环节,定期进行分析、研判和评估;对可能引发事故、造成伤害的问题进行预警,确保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与培养目标协调,质量标准与人才培养质量观一致,全程监控与分层监控相结合,使得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监控工作处于“多元聚焦”之中。总之,高校对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工具的有效运用,为“互联网+”时代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根据实践教学活动各阶段特点,充分利用大数据系统,分析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各环节存在的问题,通过校外实践教学过程的改革,帮助大学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培养勇于打破常规的开拓精神、钻研学问的精进态度,使大学生的技能与市场要求相匹配,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作者:黄晓农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谢维和.对口与适应———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两种关系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9.

[2]姜进章.知识创新———新媒体时代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0.

[3]本刊评论员.培养应用型人才: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重大调整[J].教育发展研究,2009(15):扉页.

[4]王宝星.威斯康星观念的诞生及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51.

[5]郝秀芬,许秀文,黄金辉.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