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工商管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摘要: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结合国家教育部关于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转型的要求,该类专业如何由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探索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以楚雄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为例,在深入理解应用型本科人才内涵的基础上,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入“产教融合”思路强化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工商管理类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应用能力培养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对推动一定时期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基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背景,对高等教育中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是一项有应用价值的理论研究。在国家教育部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推动下,楚雄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研究中,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通过开展研究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从人才培养方案、教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实习、专业技能训练、参加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等方面入手,突出问题引入、案例分析的应用型教材的编写和研究、突出应用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突出学生技能的提升,在促进了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同时,完成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内涵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新常态环境下,概括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三大特点:“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此背景下,劳动者素质优化、岗位创新能量聚集等高端要素成本上升,新常态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以下挑战:如何适应新经济增长方式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资源如何满足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等要求。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也就在培养模式、培养方式、培养过程、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内涵定义。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目标要求。坚持以服务地方、满足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强化应用性、地方性、重特色的学生培养内涵。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其办学目标应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中能准确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能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人才需求结构情况为:科研人才5%,研究设计人才30%,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人才65%。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对基层应用型人才需求比例增大。地方本科院校应主动适应本地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培养经济管理、经营服务等基层一线工作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为重点,培养出能到基层、企业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新常态下地方院校在专业建设中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积极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科研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中产业升级及经济创新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地方本科院校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及需求,根据学校实际,深入研究,优化资源配置并创新发展,体现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特色,通过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及专业办学影响力,同时促进专业建设的发展。

2.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既要重基础又要有特长,能与地方社会文化相互融合,要求学生具备一专多能型的专业知识结构、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一定的职业素质与执业能力、切实可行的就业取向及踏实的工作作风。但是由于现行的地方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2.1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与现实人才需求有差距

许多地方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各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国家的要求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高素质、高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小微企业、公司的现实人才需求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差距。

2.2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足

地方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虽然有着高层次学历结构,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及科学研究能力,但是缺乏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中所需的工商管理实战经历及经验。国务院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要求中提出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建设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从而明确了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并重的教师队伍。

2.3未明确产教融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思路

地方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大都未能紧密联系企业和生产管理一线进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没有充分利用好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许多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教育实际上仅停留在行业教育或岗位教育层次,无论在教育基本理念的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设置以及课程结构体系等方面,都未体现出产教融合的培养思路,使得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片面单一,能力不强,素质不高。导致地方经济实体对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满意度普遍偏低,在校学生对学校现状满意度也偏低,随着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形成的挑战,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因此,迫切需要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应引入产学研一体化培养的思路,尽快为地方经济主体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3.楚雄师范学院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楚雄师范学院是云南省的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经济与管理学院是该校唯一一个完全非师范性质的学院,拥有5个工商管理类的本科专业。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社会经济运行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经管学院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特色建设中,适应服务对象的需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企业内部管理和市场外部特征的变化及其带来的挑战,不断进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探讨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准确地进行学院的科学定位,让培养的学生能全面深度的融入区域发展、产业升级、城镇建设和社会管理。为工商管理类学生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提出工商管理类学生在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改进对策和建议。

3.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经管学院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中,突出了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注重应用性的特点,明确了在专业基本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懂得经济、法律和管理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在此定位下,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导,以实施动态的模块化教学为基本手段,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有效促进了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质量的提高。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工商管理类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与之匹配的师资队伍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才能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经管学院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实践能力培养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完善教师培养及培训体系。积极调动全体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参与工商管理类职业资格培训并获取相关资格证书,并鼓励深入当地各级各类行政管理及企事业单位开展科研立项、管理咨询、挂职锻炼、业务培训服务等各项实践研究活动,以此促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活动内容,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质量。同时按照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改革思路,经管学院也通过“引进来”的方式,聘请校外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经营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直接获取专业实践知识,促进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3.3引入“产教融合”的思路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推行“产教融合、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教育改革思路,是地方本科院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变化的一条重要路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思路可以有效地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职业、沟通、就业竞争等能力的提升。楚雄师范学院经管学院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积极对接地方行政事业和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好学校与行政事业、企业两类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十多年来与地方十多家行政事业、企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实现三方共赢。一方面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搭建了很好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课余、假期、实习期都可以直接到实习实训基地参与实践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知识面的拓展、自身发展潜力的挖掘、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给实习实训单位带去活力因素和积极的创新创造精神。同时学校与实习实训单位的合作中,可以完成相关科研项目的合作应用,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也真正实现了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经管学院在此期间,与楚雄州政府、楚雄州供销合作社合作完成了《楚雄州固基发展战略研究》、《楚雄州农村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与研究》等研究项目,项目成果在楚雄州推广应用并取得很好社会和经济效益;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经管学院师生还为楚雄市文化系统开发了“楚雄市文化市场管理系统”,使楚雄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文化市场的信息化管理,该系统至今一直在使用并由学院师生进行使用维护;另外还有很多学院师生与实习实训基地间基于产学研合作完成的各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均能有效应用于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这些合作成果也能实现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教学的反哺,如丰富了教学案例的撰写和应用,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4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按照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应深化体现行业企业发展、管理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建设要求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工商管理相关职业资格及学生就业需求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结合的原则,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形成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打破了传统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三段式的课程模式,设置了专门培养学生创业、创新实践应用能力的课程模块,该模块以必修课占较大比例的学分,同时强化其实践教学活动,设置时间从第一学期延续至最后一个学期,在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平台的基础上,建设和完善课程案例库,形成了“课堂理论教学———课余假期实习基地现场教学———实验实训和案例模拟与分析教学———学生自主性学习”四位一体的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课程教学体系模式。让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在四年八学期内持续完成,并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模块。该课程体系的优化使得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掌握的基础上,近几年获得了包括注册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电子商务师、网络工程师、营销经理人等上千份职业资格证书,并在全国大学生市场与分析大赛、全国高校校园财会知识大赛、全国大学生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等部级学科竞赛活动中多次获奖,就业率持续维持在95%以上。通过以上课程体系的优化,经管学院培养出具备一定特色和较强就业、创业竞争力,并具有后继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综上所述,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而地方高校在教育部转型发展的改革背景中,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了拓宽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楚雄师范学院经管学院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其他地方高校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张无畏 彭红丽 单位:楚雄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全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1(17):62—65.

[2]刘建准,王大海.工商管理类本科生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中学刊,2010,25(5):139—140.

[3]梁莱歆.新形势下培养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探索[J],高教与经济,2010(2):8—11.

[4]严欣平,陈显明.深化改革走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4(Z2):58—60;

[5]牟延琳.地方本科高校发展定位再审视[N].人民政协报,201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