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论文范例

工商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范文1

1.实践性强

工商管理专业在实践性方面较强,学生获取的知识仅仅在实践当中才存在活力。可是因为教育资源的限制,阻碍了其在社会实践中的教学可能性。使用案例教学,能够将社会实践的真实状况如实体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真实感、投入感,犹如置身其中一般,培养学生的辨识能力、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自身的欠缺所在,提高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获取更多的知识。事实证明,案例教学法对于提升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良好的作用。它能够令死记硬背变成理解和操控。案例教学法通过显著的实践性成功处理了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问题,有效完成了理论知识朝着实践能力的提升。

2.较强的启发性

案例教学是通过具体的案例着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总结、理论来阐明一些管理学理论。案例探讨的过程,并没有准确答案,为了让学生完全解放头脑、随意发挥,案例探讨可以勇敢假设,能够通过不同层面找出答案,这不但较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还可以建立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师生互动,共同成长

以往在教学当中,老师作为传授人员,学生是被动的接受人员。而对于案例教学而言,老师学生的关系变为互补,相互扶助,这样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参与度提高,在阅读和分析案例乃至课堂探讨方面发挥出积极性。老师在案例教学过程里一直处于主导作用。不但要选择好内容,还要在课堂的探讨中让所有学生积极发挥出自己的能力,获取最大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激发了课堂氛围,这一层面是传统教学形式无法对比的。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力非常有利,还能够提升老师的教学能力,最终实现共同成长、提升教学品质的目的。

二、教学实践中对于案例教学的应用

1.提高老师实务经验

案例教学身为一种技巧性和难度性较强的教学形式,需要老师不但具备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度和探讨的能力,可以引领学生对案例理论的提高,让其对案例内所涵盖的问题获取更深层的理解。可以在课堂中引入较多的真实案例进行探讨,通过讲解,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并且让学生了解到企业真实运营执行的过程里能够发生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体现出案例教学的效果。

2.锻炼学生的事务工作能力

对于这方面,可以通过案例分子报告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学生分组,自行选择想要分析的公司,通过报告纲领以及框架执行分组报告。当报告完成以后,学生可以通过小组报告内容进行探讨,对于报告内容所提及的信息来源、内容、模式进行探讨,并且在报告过程里需要学生进行评分当做小组报告成绩。透过案例分析探讨,学生能够体会到所有小组报告内容的深层意义,之后通过老师引导其他同学提出各种问题,通过小组成员进行回答。学生一定要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里具有的问题,乃至对案例理解和理论方面的收获,最终构成完整的书面报告。

3.案例教学法学生教评成果

学校每学期末会进行一次老师教学评鉴,以此来掌握学生对于课程老师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式的认同感,通过教学评鉴的方式判断教学品质的程度。通过课程教学方式就是讲案例教学法进行课程讲解,通过教学结论看出学生对老师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获得的学生认同,通过教学评鉴的结论也能够了解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在工商管理系的教学是相对较好的教学形式。

三、案例教学法的工商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设定

首先,案例设定和选择。教学大纲是通过学科内容和体系乃至教学规划的标准编排的教学文件,通过纲领的方式制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知识、技能的范畴、深度及体系结构,教学进度乃至教学方式的基本需求。案例的设定及选择必须通过课程大纲进行,对于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编辑和使用,只有把知识点正确的运用,才能够较好的同理论教学相结合。其次,教学组织和编排。案例教学法在组织过程里通过各自性质的案例进行划分,针对引导型案例,应当提早将案例材料教给学生,方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学生通过探讨后,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并在发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再次,学生审核和评论。针对学生的审核和评论,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其一,将所有小组探讨过的案例以及发言状况的评论,作为70%的成绩,通常通过老师直接通过学生表现给予评论。其二,对所有学生在探讨中的表现打分,占总成绩的30%,通常由组长依据学生在案例探讨中的表现评价。

四、结束语

工商管理论文范文2

国内的创业教育研究多从创业教育本身的规律、体系、特点来展开,对于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涉及不深。在创业教育的实操和模拟阶段中,有关团队建设与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与销售、财务管理与融资等,均与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紧密相关。在创业计划书中的相当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和技能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不可或缺。如此看来,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具有天然的适于创业教育的特点,有直接的构成创业教育的部分,因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某种程度的契合。然而,这是表面上的观点,深入探究却未必贴切。更重要的是,在明确了创业教育必须融入专业教育的观点后,二者如何相互融入,成为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重点。

2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困境

已有的诸多研究将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把二者视为紧密结合、彼此融通和相互渗透的关系。但我们需要分析创业教育关系紧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差异和困境。

(1)内在悖论

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正在全世界迅速发展,但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向和方式的观点却不一致。现有的创业教育经常以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为依托,必定绕不开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知识。而从理论深层分析,两者有着内在的悖论。库拉特科认为创业学是商学院的未来,创业学专业的相关教员正转变为领导人角色。商学院教育领域有一个相当有趣的辩证法:控制和创新,即服从于创造,他们是互相矛盾的两种方法,可以归类为不同的思维体系。服从导向的管理学科(如金融、会计)与强调创造和创新的创业学之间存在理念上的巨大分歧。澳大利亚的创业学教授凯文•凯德尔认为创业学教育摆错了位置,它好典型的大学商学院的教育不协调,无论是在教授课程的方式上,还是在评估方式上。新的领域必须拓展到管理学或者工程学领域之外,或许甚至是大学之外。创业学教育家戴维•伯奇认为,商学院教给你的恰恰是创业学的反面;基本上来说,商学院是教你如何为别人工作。欣德尔甚至质疑创业学专业是不是应该在商学院教授,提出创业学属于在任何地方都可教授的课程,只要那里具备了具有创业的天才想法和对待创业的正确态度。从形式上看,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属于工业时代的产物,细化的分门别类学习,而创业教育具有后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特征,强调资源整合、持续发展等。工商管理类专业大致沿着工业时代思维——工具主义——专业细分——显性有边界——传统教育模式——聚集模式的模式进行,而创业教育则是根据后工业时代特点——人本主义——专业融合——隐性无边界——创新教育模式——辐射模式的路线展开。

(2)现实困境

目前的创业教育的课程资源贫乏,内容零散未成体系。加上教材西化的倾向,不能与国情相符合,导致理论单薄,无法支撑创业教育的体系化开展。首先,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已有研究成果从数量上、质量上处于初级阶段,创业教育系统理论薄弱,导致理论研究尚不能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教学实践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其次,高校的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教育,未能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更无法做到以创业教育来统领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如能将创业和创业教育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特色来构建,本来就相当不容易,二者相互有机融入更加艰难。再次,高校的创业教育多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教育,只注重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误以创业竞赛、创业报告代替创业教育。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从“点”上展开,相应地学生就失去自身专业优势的有利依靠。必须清醒地看到,创业教育决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进行,因为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不能如同具体的技能那样传授,而需要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涵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积累才能潜移默化地生成。

3创业教育的显性开发融入

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包括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创业教育至少可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在显性层面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二是在隐性层面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

(1)创业教育的层面

完备的创业教育具有某种层次性的特点,并非在一个点、一条线或一个面上展开。创业教育具有某种纵向的层次性,大致包括创业思维层面(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层面(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理论、经济法、税务及知识产权等),创业能力层面(企业运营、组织协调、团队管理、组织策划),创业模拟层面(创业设计、沙盘决策模拟等)。每个层面均可由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来体现和落实,亦可提升学生的投入度。

(2)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共性

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均具有明显的外向性,即眼光向外才有效果。这种外向性表现在教师视野和实践的外向性,专业课程体系的开放性,以及学生实践的外向性。美国高校教育创业模式的典型三种模式中的“聚集模式”是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主要面向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学生。课程内容表现为高度的系统化和专业化,创业教育的师资培养、经费筹措、课程设置等事宜都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负责、组织和实施。

(3)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

创业教育是工商管理类教育的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在创业教育的创业知识层面和创业能力层面的一部分有共通之处,因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可以创业教育为专业支撑,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创业教育的载体。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是按照学科门类或技术领域划分的,重在传授工商管理类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制定展开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课程评价等。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完全可能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特色,反过来塑造专业教育,并按照不同教学阶段强化课程实践。

4创业教育的隐性渗透融入

创业教育在思维层面呈现出持续性、隐蔽性的特点,学生独立意识和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意志品质无法靠显性的课程知识单独承担。

(1)隐性渗透的内容和方式

隐性渗透的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方式,更加具有现实性。创业教育不只是创业知识、能力,先导性的创业的思维和心理准备必不可少。我们的创业教育首先要强化创业意识、捕捉商业机会的敏锐程度,对创业激情和理性的理性关系的把握,保持创业者必须的好奇心、兴趣、激情、理想,使学生始终保持自我探索,摒弃心态而保持风险意识的底线思维。这些内容可以渗透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大部分课程中,以创业教育作为主线,会使得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立刻饱满起来。另外,对于创业管理而言,某些行业的知识属于隐性的知识,只有身处那些行业中才可以领得到,因而,隐性渗透的创业教育方式在这些方面更好的作用。

(2)创业教育目标的实际达成

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中,只有少数人能创业,而创业的学生中能有所成就的会更少。因而,不能把创业成功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受到的创业教育训练首先是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方面的,这是一种思维状态的提升,是对市场环境的把握和机会捕捉的敏锐度训练。需要让学生懂得创业的高风险收益特点,懂得把技术、思想商业化,构建商业模式的方法,创业思想落实到团队中并成为团队文化的运行方式等等。总之,除了培养创业意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懂得创业的思路和方式,成为学生专业思维体系的一部分,为整个社会积累创业智力资本的存储量。

5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对策

(1)创业教育师资的开拓

事实上,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比普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师要深入而全面,除了较高的文化素质,还要具有强化的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解决企业运营实际问题能力、市场策划能力,才能完成创业教育的教学的任务。创业教育的教师应在具有较高受教育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具有创业教育的专业关联性,最好是具有创业实践、企业咨询经历,与社会和企业联系的交流能力、对学生的服务意识,乃至某方面的创新能力。简言之,创业教育应具备创业学和创业管理、教育学和教育管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地将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中。从创业管理角度看,创办企业离不开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风险控制等因素的制约。有过创业和咨询经历的企业家往往具有正反两方面的环境认知和经验总结,对于创业共性的问题会有贴切的指导。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在企业管理、运营,财务和风险管理方面具有良好基础,是指导创业和企业经营的导师;对于非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加强创业项目的策划运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传授。因而,创业教育开展的师资,很可能需要由富有经验的校内外指导者构成创业咨询团队。同时,应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进行创业实践的机制,包括培训、激励和创造条件,以鼓励高校教师创业。

(2)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靠岸”

从创业教育到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课程显性开发和隐性渗透方式,就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若不与行业相结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指向性,无论从学生就业还是专业建设,都容易导致方向模糊。没有方位感的教育,必然导致迷失,如大海上的航船缺少目标,缺少前行的动力。因而,从这个角度看,以创业教育为方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指明航向,密切结合行业、企业热点“靠岸”。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学生毕业之前就能对某些行业特点、规律有常识和经验,对某些行业的供需价格、供应链、销售渠道等有相关了解。

(3)运用商业计划书

工商管理论文范文3

摘要:依据当前我国在工商管理人才方向的发展状况可知,该方向技术水平的提升需要借助具有开放性的现代教学模式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培养目标,丰富培养内容,创建多维培养成果评价体系,形成评估规范标准,打造最优化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工商管理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营及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价值体现贯穿在企业诞生、成长与发展各个阶段。其中,在工商管理活动中,企业工商管理人才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换言之,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是工商管理活动的中间力量。对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论述工作中,主要包括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企业管理理论这三方面的内容。针对此,本文作者首先对企业工商管理的概念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并阐述了其对于企业的实质意义与重要性,之后分析了我国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上的发展现状,结合实际情况与未来发展需求,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不断探索研究,旨在提高我国在该方面发展的整体水平。

一、对企业工商管理的简要概述

当下,对于现代企业管理领导层来说,企业工商管理已经成为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基础,它直接关系到领导层在企业的正常运行与发展上所能体现的管理价值,指导着领导层运用现代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进行企业管理,做出企业经营决策。企业工商管理的实际目的是壮大企业的无形资产,创立企业文化,维护企业形象,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通常企业工商管理在企业中的主要管理对象是经济,这其中具体包括日常工作、人力资源、企业会议、市场营销等各项组织活动,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并实现新突破,大幅度加快工作效率。保证企业各项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力求获得更高、更稳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合理利用资源,优化人员配置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日常运营中可以做到统筹兼顾,合理的规划控制工作流程,保证基础环节的运行,减少工序,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同时,实现公司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实现工作任务的高效下达,杜绝资源浪费及不合理分配现象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对于任务配置的满意度。

2.掌握市场需求与动向

在进行企业管理工作中,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当提前对相关市场做好考察走访工作,为后续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充分熟悉市场需求与走向,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也有很大的好处。企业管理人才能够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运营环节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补救,引导正确的运营路径,降低错误成本,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起到引航的作用。

3.与员工拉近距离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有权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管理规划,创建奖惩制度与行为标准,充分了解员工的特长,针对个体优势对员工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真正让其发挥自身价值才能成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热情,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当员工遇到困难或瓶颈时,帮助他们寻找努力方向,走近员工,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对公司的意见,针对具体情况调整岗位薪资,让员工感受到公司及领导的关心爱护,使之更加乐于为公司做贡献。

4.熟悉财务运营状态

资金周转与财务收支平衡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经济效益无法满足发展需求时,企业将面临倒闭的风险。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管理人才来说,掌控企业的资金流动,熟悉企业的财务运营状况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以此能力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三、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

1.工商管理教育模式落后

纵观当下工商管理教育模式,大学中对学生的应试教育还是采取固有的教育方式,其传统管理理念已经在学生的心中根深蒂固。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下,学生们对于工商管理的思路及理解已按照理论知识的学习逐步形成,想要短时间内进行教育模式及思想的转变是有难度的,因此,我们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难以适应社会的行业需求。经过传统管理理念的灌输,他们在工商管理工作中不会举一反三,观念与思路保守;对自身的能力缺乏自信,对岗位的职责不明确,不能在工作中融入自身的见解。经过传统工商管理培养熏陶的人才,心理更容易满足,思想观念简单,对于工作的理解只是单纯的解决问题。他们对于问题的隐患发现不及时,面对困境,心理素质过差,导致无法采取理智的措施。

2.对知识领域定位不准确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上认识不清,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简单定义就是知识领域广泛、专业性强。针对院校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可以发现很多弊端,也就是说理论知识基础与实际技术混为一谈,对企业的工作程序有较大的阻碍。为了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必须把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与企业管理的需求结合起来,并对学生进行自身能力评估,从而培养学生的目标性和科学性。

3.教育与实际相背离

众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设置与实际教育上存在严重的漏洞,其中一个就是专业领域的学习与实际企业管理工作差异过大。根据相关资料调查结果显示,国内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存在偏重性,对于整体课程内容有侧重点的细化分解,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既定的重点方面认知度较为突出,而对于市场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等模块的认知实力偏弱。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依靠全面型的人才,在某一方面能力突出并不一定能够获得优势,要在保证优势特长的基础上,全面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技能,才能保证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体现价值,获得更多机会。当下,具有侧重性的课程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人发展,在面对社会选择与实际工作中,因为专业面的限制,不仅自己失去竞争优势,还使得自身岗位没有发展空间。当下很多企业实行轮岗制度,单一领域的强势无法满足企业内部的真正需求,所以很容易被企业淘汰。

四、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对策

1.教学模式改革与优化

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通过备课,对课程主线条有了一定的掌握,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而且属于被动学习。面对强行灌输的方式,学生很难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也比较刻板,没有发挥空间。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变革,我们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采用引导的方式,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模拟演练企业管理场景,使学生真正体验实际工作,对于企业管理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再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估,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引导他们勇于实践。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

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相结合是完善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进步,符合企业要求的全面型人才。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实践经验的机会,理论上增设相关科目,课堂上进行模拟实践,强化学生的意识。同时学校应当建立更稳定、更具前景的校企合作关系,在保证理论课进步的基础上,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时间,将实践成果作为考核依据。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表现更加出色。

3.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高校中开展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增多,修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学士、硕士、博士生数量逐年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所以各高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上要秉承脚踏实地的原则,不能只局限于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也要兼顾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使他们作为高级管理者的储备军,在实践中逐步发展成高级管理者。这样才能更加适应和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

4.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不能只注重提升学历,而疏忽综合素质的培养建设,优秀的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不光要拥有专业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人际交往能力及管理水平。管理者在工作中会起到导向作用,他的责任心和敬业程度、工作效率会直接影响整个团队的员工,所以我们也要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知识普及的同时,加强职业精神建设工作投入力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为企业输送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双向优良的人才。

五、结束语

在企业的高速发展中,工商管理人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变革工商管理人才教育模式,优化教育机制,丰富教学内容,才能实现全面型人才的实际储备。

参考文献

[1]吴西萌.工商管理人才创新培养现状分析及改革探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2):34.

[2]卢长征.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及现状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4):146.

作者:张德顺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

第二篇: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

摘要:在近些年,我国的现代化企业正快速发展,我国在工商管理类的人才培养方面也加大了力度,工商管理类的人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不断发展,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人才培养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而本文就是根据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如何提高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水平和她们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

因为我国企业的现代化建设在加快,对于工商管理类的人才也有了更大的需求量。企业中工商管理类的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信息管理这方面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要求这些人才要能够团队合作,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工商管理类的人才和企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必须要重视工商管理类的人才培养。

一、工商管理类的人才培养现状

(一)高校在这类人才培养上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类的人才时,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教材更新而造成的,大部分的高校教材没能及时更新,就导致教学和实际不符,学生们无法及时得知最新的信息。而且,学校培养工商管理类的人才时,没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实际能力,所以,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不强。这些问题都会给我国培养工商管理类的人才带来严重的影响,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必须要意识到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没有定位

我国在培养工商管理类的人才时,没有明确的定位,企业在培养这类人才时,认为将这些人才培养成企业中的高级人才就行了,没有对培养这类人才进行明确的定位,也没有将理论人才和技术人才有效地区分,这样也就不利于培养这类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因为工商管理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够符合社会的发展了,对其人才培养的定位也没能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我国在培养工商管理类的人才时,教育模式也需要进行改变。

(三)培养方法不够创新

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在快速发展,使我国在国际贸易、经济、金融等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企业也在发展,而企业要想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企业管理者就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对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促使企业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但是当前,我国企业中的管理者都不具备创新意识。企业管理者依然是使用着以往的工商管理方式,没能和现代社会相接轨。所以,为了能够确保企业可以在经济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快速发展,就需要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意识,使这些人才能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合理地应用,可以将理论基础和实际互相结合,不能再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应该寻求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管理方式。

二、企业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

为了能够满足市场需求,需要为人才培养制定出合适的计划,而这就要根据不同的管理专业来培养学生们的应用能力,从而促使这些人才能够满足管理部门的要求。对工商管理类的人才教学时,需要设置合适的课程,取消不必要的课程。工商管理类的人才需要能够适应社会需求,而这就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制定出合适的培养计划。因为工商管理类的人才在企业中担任的职能有所差别,所以,就需要对工商管理类的专业课程进行划分,通过板块式的教学模式,促使管理人才能够更接近企业的需求。

(二)加大对这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为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企业为了能够在现代化市场中继续发展,就需要加大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需求,促使这类人才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时,必须要注重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他们应该时刻对工作保持热情和创新精神。对于工商管理类的人员,他们需要对自己的管理知识不断地更新,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手段。在设置培养这类人才的应用能力的课程上,要重视向他们灌输专业知识,注重理论基础和实践工作的结合,促使他们可以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创新。在培养这类人才时,还要对培养计划进行创新,激发出培养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以上的培养方式,企业一定可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管理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提升工商管理类人员的职业素养

要求企业的工商管理类人员不仅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还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工商管理者应该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发挥出自身的工作耐心和责任心,在面对种种问题时,能够及时地解决,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这些方面都是要求工商管理类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逐渐培养出来的。但是我国的企业在招聘工商管理类人才时主要还是看他们的学历,没能对他们工作能力等方面有足够的重视。所以,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时,还需要培养他们的职业培养,高校也要为他们灌输职业素养、职业精神这些方面的内容,并进行相关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其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商管理类人才。所以,企业必须要强化对这类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使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参考文献:

[1]袁君.论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及现状的分析[J].中国外资,2013,(04):274.

[2]陈小芳.企业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J].才智,2013,(15):263-264.

[3]姚晖.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

作者:邢凡尔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第三篇:企业工商管理职能与实施

摘要:企业工商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人员配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企业工商管理系统性强,作用巨大,实施也绝非易事。尤其是处于新时代下,对于企业工商管理的要求更高。本文针对企业工商管理不同职能间的联系,探讨如何使企业工商管理更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并设计一套较为完备的实施方案供广大学者参考。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职能;实施

一、企业工商管理的定义与内涵

(一)企业工商管理的定义

企业工商管理是包含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企业工商管理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企业工商管理如何分类

企业工商管理在不断的发展进化中已经分出了三个类别。分别是:基于战略管理属性的企业工商管理、基于管理理论属性的企业工商管理、基于管理心理学属性的企业工商管理。其中,它们按照重要程度分类也是由上到下,它们分别掌握三个不同领域的管理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三)企业工商管理的原则与底线

企业工商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两大基本原则。它们分别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动态管理原则。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从事实出发。从问题的本源出发,从实际出发,才不会被事物的虚假蒙蔽了双眼而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与指导。只有坚持动态管理的原则,才能保证企业工商管理在流动的企业中得以运作。才能实现企业工商管理优势的最大化。

(四)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企业工商管理在企业正常运转中有两大重要作用,企业工商管理能够组织与监管企业运营过程,企业工商管理能够及时并准确地分析与判断市场活动。只有企业运营过程得到了具体的组织与有效的监管,才能推动企业工商管理的正常运行,只有市场活动受到了准确的预断,才能紧握一个企业生长与发展的生命线。

二、企业工商管理各种职能与各种职能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简述企业工商管理的管理职能与引导职能的区别与联系

企业工商管理的实施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基础与前提条件。它对于调控企业的走向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企业工商管理部门必须发挥好此职能的优势,把握企业生长方向。而企业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先实现对与相关部门的引导。

(二)简述企业工商管理的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的区别与联系

企业的宗旨是服务,实现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实现服务。在管理职能的调控之下,企业的服务职能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企业工商管理的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是密不可分的。

三、我国企业工商部门在应用与实施企业工商管理时遇到的问题

(一)我国仍缺乏建立并完善的工商管理体制

好的制度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前提。而我国目前缺乏健全的企业工商管理体制是我国应用与实施企业工商管理路上的巨大问题。具体体现在企业管理内容过于陈旧,无法适应新时代的企业变革;企业管理受到地域制约严重,不能很好的发挥企业工商管理的作用;企业工商管理体制中的漏洞为不法分子违法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我国对于素质强、创新能力高的管理人才供不应求

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可是,因为种种原因造成了我国人才极度匮乏的现象。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是由于两大问题,企业培训机制的不健全;企业培训岗位与人才分配不均。

(三)企业工商管理部门执法力度令人担忧

当今企业工商管理有关部门的执法手段不尽人意,不同地区存在地域保护现象干扰执法的进行。我国企业工商管理并没有完备的内部管理体系作为坚强的核心。没有强大的内部核心机制必然导致企业无法在发展的道路上走的长远。

四、新时代下企业工商管理应该如何实施的具体攻略

(一)唤醒企业工商管理部门的企业工商管理意识并加以培训,对企业工商管理职员学习专业知识与积累岗位经验加以指导。首先,加强对于管理人员各方面能力的挖掘,并逐渐健全人员个方面的能力发展。其次,在培训过程中注意因材施教,灵活施教。最后,招聘与引进新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思想决定行为。企业要想在发展的道路上取得突破,就要先从思想上取得正确得指导观念,从企业的内部出发,实施有效的创新手段,全面改革企业的发展之路。并落脚到部门的管理意识之上,逐步改变庞大的管理体系。

(二)改善企业工商管理人员的不规范作风,充分施展企业工商管理职能的影响

加强企业工商管理的职能管理可以使企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认清未来的发展方向,握住发展的大旗,走向未来之路。此外,企业工商管理加强职能管理还可以防止企业走上不法经营或者使违法犯罪之路。在工作时做到法律规范,行为规范与互相监督。

(三)提高企业工商管理部门各方面的协调力度

提高企业工商部门的办事效率,加强各方面的协调性。具体各企业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细则,提升职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明确个部门分工,明确各部门责任。使个部门真正实现统一、协调的运转。为企业发展的繁荣昌盛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五、总结

一切体制应当以企业的实际发展为基础条件,使企业工商管理职能发挥出它的强大作用,加强职能管理,建设企业工商管理的诚信机制并进行管理与反馈,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提高企业的守法意识。

参考文献:

[1]王英.新形势下施工企业工商管理职能分析[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2).

[2]陈静.对新形势下企业工商管理职能的研究探讨[J].经济管理者2015,(33).

工商管理论文范文4

在传统的工商管理学科中,教学方式总是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一是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其二是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书本上的知识不能满足现在快速发展的社会。根据这两点问题,本文提出了虚拟公司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有了新的变化。

二、学生虚拟公司

在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虚拟公司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它是一种由人创造的仿真经济模拟环境,在90年代引入我国,在大学中开始实施教学。虚拟公司对真实公司进行结构功能方面的仿造,将真实数据作为其原始数据进行运用。在教学中进行虚拟公司的开展,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与需要加入到各个公司中,对不同岗位进行选择。通过大量资料的查找与模拟业务开展,使学生通过感性与理性具体认识经营管理的内涵。虚拟公司进课堂,使学生长期处于模拟职场的环境中,可以锻炼学生的配合能力,形成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理念改变

对教学方式等进行全方位改革,从教师为主的理论课堂转变为学生为主的实践课堂,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和自学能力,通过培养其合作精神,形成积极主动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通过对虚拟公司的仿真实践,达到提升专业技能、提高专业认知和增强团队意识的目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不做决定性的引导。以此形成新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二)实施过程

虚拟公司作为一个教学平台需要深入到大学的每一个学期中,对课程体系重新设计和编排,打破原有的教学计划,成为一个相互促进的系统式教学方法。

1.实习阶段

也就是在第一学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不熟练。进入虚拟公司,首先对其环境进行熟悉,通过交流了解基本的业务岗位职能。对管理模式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对类似的现实企业进行了解,利用讲座等形式,对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进一步专业性的关注,提升同学的专业素质水平,提高学习兴趣。

2.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开始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对虚拟公司也有了全面的了解,成为其正式员工,开始进行各种工作。当学生对所接触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就能够感受到自己对本专业一些知识领域涉猎的匮乏,会对自己未来的工作、知识掌握、素质提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专业知识的课程中去。这种情况下,教师进行课程的讲授、专业案例的分析、特殊问题的解决等,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竞争阶段

通过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在工商管理方面也有了自己的认知,在管理方面也会产生独特的见解,这个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通过职业规划的形式将自己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中,参与虚拟公司之间的竞争。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业计划,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不断进行改善和发展。在这段时间,课程方面的设置主要以选修和专业课为主,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和技术支持进行公司的组建发展与竞争。

4.过渡阶段

从虚拟向现实的过渡。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同企业一起组建成一个小组,对虚拟公司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合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计划的制定。外来企业也可以根据虚拟公司情况进行人才选择,达到虚拟与现实的接轨。一些同学还可以通过调研和实践等手段对市场进行分析,在社会的支持下,达到创业的目的。

三、学生虚拟公司特点

(一)突出专业性

工商管理的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思维开放性、业务能力创新性与商业道德领悟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是针对知识进行强逻辑性的传授。虚拟公司实际上是对社会进行校园化的缩影,使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变近,适应市场需求。

(二)强调系统性

虚拟公司改变了原有的教学体系,提出了工商管理的第三层发展,是在人才培养和制定培养计划之后的再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辅助教学,同时做好了教学的收尾工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三)体现新型教育理念

以生为本,在虚拟公司中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学生通过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毕业后能够达到企业入职的标准,顺利度过应届毕业生的尴尬期。通过学生的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知识讲授过程中提高了自主权,使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

(四)促进教学能力构建

在虚拟公司的创建过程中,不能依靠老师单独的能力,在教学中也要采取团队模式,教师也要根据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辅导教学,使教师能够对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学生在成长的同时,教师也在不断地进步。

(五)促进创业

对于大学生创业,学校和社会都给予很大的支持。通过在大学期间对实践能力的锻炼,使学生接触到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提高了综合素质,培养了创业能力,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有信心地在创业的道路上发展。

四、结语

工商管理论文范文5

1)在实践目标方面,各个实践课程总体培养目标清晰

但各个具体实践环节的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却缺乏有效界定,导致实践教学过程缺乏有效控制。

2)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在实践课程设计方面往往存在着内容的重叠,或者部分知识的缺失。

3)各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规范的教学内容和计划。

这也是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最严重的问题。一门实验课程往往只有简单的教学大纲,并没有规范的、明确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对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缺乏研究讨论,教学实施环节因教师而异,差异较大;而且教师引导有限,放羊现象严重,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未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4)现行的考核体系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成果。

目前的学生成绩主要依据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未明确实践环节所占的考核比重以及具体的考核方法,教师对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成果的考核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定仍然是基于传统的理论学习的考核方式,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

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提升思路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梳理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过程,提出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优化思路。

(一)指导思想

系统性思考和设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调研界定工商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综合考虑各专业之间的关联性,设计相应实践课程;构建课程质量标准体系,规范标准化实践过程,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二)实践教学内容优化

充分调研,界定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精心设计与之匹配实践课程和环节。所谓职业能力,指的是从事某种职业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在职业活动与发展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笔者通过企业调研、专家访谈等形式,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目前就业岗位所需能力以及若干年后职业发展能力进行统计与提炼,最终界定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经营计划与决策能力、人力资源规划能力、物资采购与客户管理能力以及战略规划与管理能力四个方面,围绕职业能力设计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三)实践教学过程优化

1、实验准备阶段

1)精心设计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细化实践课程目标。

目前大多数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实践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大多数实践教学课程仅仅制定了该课程的目标,而对整个实践课程过程中的目标缺乏控制。因此,教师应精心做好实践环节设计和安排,不仅明确课程培养目标,还应当进行目标细分,将整个实践过程细分成若干个环节,制定出每个环节的阶段性目标及实训方式。比如《战略研究与规划实训》课程,就可以细分为调研和资料收集、环境调查、分析与评价、战略分析与决策、战略规划与计划、撰写总报告以及总结与考评六个阶段,每个阶段详细列明具体的训练内容、训练时间和训练方式,并明确各阶段性成果。

2)准备相关资料素材。

为保障实践效果,作为教师课前必须做好相关的资料准备,比如《采购管理课程实训》中招投标采购环节训练,教师应准备不同行业企业的各种招标文件帮助学生加深对招标书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提供背景企业方面,尽量选择当地知名企业或者学生感兴趣的企业,在实训之前将相关资料发给学生,要求认真研读。

3)构建科学合理的全过程、全方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以过程为导向,建立各阶段考核指标体系,在考核指标选择方面,除了对专业知识和效果的考核外,应适当增加考核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思考、团队协作,服务精神等方面指标,并清楚描述各指标标准,形成课程评分表。

4)加强沟通。

为了加强实践过程把控,教师课前可先与班委、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该班学生基本状况,为实践课程分组分工、重点控制打好基础。

2、实验实施阶段

1)合理分组、恰当分工。

实践课程的开展一般以小组或者项目组的形式展开,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可采用“自由组合”与“教师微调”的方式对是实践学生进行分组,在组内分工方面,可指定或学生自我推荐形式产生组长或项目经理,具体任务由组长或项目经理根据组内成员特点恰当分工。

2)组织培训、授权管理。

实践课程强调全员参与,团队合作,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授课特点一般是学生较多,教师在重组织和过程控制中的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可以采取组长负责制形式进行管理,对各小组组长或项目经理进行培训,明确组长或项目经理的职责权限范围,授权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考勤、激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主动性。教师从旁指导,做好监督和协调。

3)定期考核、阶段控制。

做好阶段性成果验收提升整体实践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学生实践效果必须定期验收。对于有实质成果的实验可采取提交相应材料的方式进行,比如《战略研究与规划实训》,在环境调查、分析与评价阶段,要求学生提交《战略环境分析报告》;对于没有实质成果的环节,可组织学生进行发言汇报,与其他小组分享实验过程中的体会与收获。

3、实验考核阶段

1)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公正客观进行成绩评定。

管理类实践课程的考核仅仅是知识应用的考核,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按照构建的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考勤、团队合作、阶段性表现以及最终成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

2)最终成果的考核可以采用“书面报告+口头汇报”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整理汇报,学生对于整个实践过程和环节能够进一步总结,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3)在成绩评定主体选择方面,可以由教师和各小组组长共同组成。

各小组组长对其他小组的成果进行评分,评分的同时可以吸收借鉴其他小组的亮点;另外,各小组组长也要对本下组其他成员的表现进行打分,组长对于各自成员的表现比教师了解更加深入,打分将更加准确客观;教师对于各组成绩以及各成员成绩做最后的把握和调整。

4)教师最好实践课程的总结和评价。

不仅仅是单纯成绩的公布,教师应该对实践课程过程中各小组、各成员的表现进行概括总结,中肯评价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诸如态度、团队合作、只是理解等各方面的表现,肯定突出表现,指出不足。尽量做到关注细节,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过程的重要性。

三、总结

工商管理论文范文6

1.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

工商管理类课程最基本的一个特点就是活动性。工商管理类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工自然科学类课程,也不同于一般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理论都是来源于对成千上万工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概括、总结、提炼和抽象,都是最具实际活动性的课程。正是因为来源于企业和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实际,使得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知识虽然是理论,但又不是一般的纯理论或纯学术问题,而是与实际情况存在极其紧密联系的应用性理论。与此相适应的就是,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就不仅仅只是知识点、基本原理等的识记理解,也不是如计算机、测绘、画图等一样的某一具体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应该注重其实际活动性,主要是注重与课程的理论应用性相关联的、工商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专业能力素质的养成,诸如专业阅读能力、专业信息收集能力、专业分析提炼归纳能力、专业写作能力、专业表达沟通说服能力、专业策划能力、专业组织能力、专业人际能力等等。一般学生和不少青年教师,尤其是缺乏工商企业实际锻炼经验、从校门到校门的研究生或青年教师,不少认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比较务虚和空泛,虽然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很多,但大多变成了讲故事,忽视或没有认识到该类课程教学需要达成的正是培养切合工商企业实际需要的能力素质,也没有把对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认识,上升到系统性的扩展学生上述诸多方面专业能力素养的层面。

2.工商管理类课程特点与形成性考核的契合性。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需要达到的目标,是工商企业实际所需的诸多种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而这些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采用实时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去训练。另一方面,形成性考核的特点正是注重过程、注重参与,注重过程参与中知识、技巧、能力、情感、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习得和养成。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工商管理类课程具备的特点、同这一特点相适应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形成性考核的特点具有天然的契合性。这一天然契合性为我们探索基于形成性考核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提示了有益的方向。

二、基于形成性考核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从注重过程参与中综合素质的习得和养成出发,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基于形成性考核的非传统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

1.注重阅读的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是无论如何强调也不为过的。工商管理类学生以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阅读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计划、总结、会议纪要、公司方针政策、调研分析报告、市场信息文献等各种材料。因此,在该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阅读能力尤其是专业阅读能力的训练是极其必要的。要运用广泛的阅读训练的教学方法,通过快速阅读、慢嚼阅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自主阅读、任务阅读、专业阅读、业余阅读、精深阅读、泛览阅读、专门专题阅读、博闻广看阅读、教材阅读、专著阅读、学术论文阅读、财经评论阅读等等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的阅读训练,培养锻炼学生广泛的信息搜集、分析、提炼、综合、归纳、演绎、抽象等能力。

2.注重表达的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类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大量面对的是开放式、非结构化、动态性、人际谈判型的企业工作环境与沟通模式,具备较强的表达说服能力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提倡多问“为什么”。要通过采用提问回答、案例讨论、观点发表、三分钟演讲、五分钟辩论、谈判情景模拟、招聘面试实训等形式各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分析演绎、归纳总结、概念抽象等能力,锻炼经管类学生提出观点、收集论据、进行说服论证的专业表达能力。

3.注重写作的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类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尤其是想提升或上升到一定的管理层次,是需要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必然要面对不少专业写作活动。因此,仅只训练会阅读、会表达还不够,还要具备一定的形成文字、形成理论的专业写作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课外经典阅读等方式,要求学生写专业小论文、专业调研报告、专业心得体会、专业财经短评等,锻炼学生的专业语言写作能力。

4.注重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法。

在当今的社会化大生产和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工作环境中,工商企业的大多数实际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各部门、各项目团队、各科室小组的团队分工合作,相互协调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但现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强调个性和自我,对团队合作的观念比较模糊。通过团队论文写作、团队调研报告、团队情景表演、团队困难解决等注重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对工商管理类学生形成团队观念意识、明白如何在一个团队中提升自我、发现自我价值、如何分工合作、如何互利共赢等都是很有作用的。

5.注重职业素质养成的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类学生以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表现出优良的职业素养,是需要经过大量和长期训练的。比如办事严谨,原则性与灵活性恰当平衡,工作与说话有条不紊,事情安排轻重缓急,职业形象明朗干练,精神风貌灵敏有主张等,都是工商企业商务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职业素养。而当代大学生实际上有不少养成的日常行为习惯是比较自由散漫,或者粗心大意,或者“差不多就好”,有时候甚至是玩世不恭的,精益求精的职业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因此,需要在注重过程参与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这不仅是让学生具备工商管理类专业所需的一些基本职业素养意识和能力,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也都是极其有益的。

三、结语

工商管理论文范文7

(一)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战略的缺失

办学模式单一,缺乏内部自有型产教融合平台。许多院校目前仍仅仅是一个人才培养机构,没有自己的实体产业,这使其办学资金来源单一,只能靠学费滚动发展;另外,没有形成多元化经营的产教集团,也没能形成自有型产教融合平台,无法实现产教集团内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直接输送到本集团的实体企业,进而也无法实现无缝对接。

(二)工商管理专业品牌意识的欠缺

1.品牌形象的可识别度不高

从形象识别理论(IdentitySystem)来看,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三者的可识别度均不高。特别是行为识别(B)I直接与产教融合相关,识别度不高直接原因在于产教融合领域工商管理专业的行为识别(B)I没有做好。

2.品牌定位不明确

工商管理专业办学特色不明显的原因是品牌定位模糊,社会只知道有工商管理专业,但每个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均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而独特的印象,或者不能说出一所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与另一所的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

(三)高职院校课程评价体系与职业工作过程脱钩

1.课程体系中的低仿真率与低时间配比

一方面,仿真效率的低下,仿真体验的缺失。许多高职院校为重点建设工商管理专业而大力兴建商务实训中心,但其仍然是从书本到软件、从教室到教室的改变,仍不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职业体验。另一方面,产教时间分配比例不合理。简单统计学生在学校课堂和在职业岗位上的时间比例,高职学生大学三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在了课堂,而用在工作岗位上的时间屈指可数,这是一个亟待扭转的局面。

2.没能形成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和教材体系

一方面,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以书本为重的教育现状没有改变。教师无法跳出学生培养中的书本模式,调查发现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构成中,高层管理者以及教授、研究员等高职称者大多为50后,他们是刚刚从公立高校退休后被聘请到民办高职院校的;对于60、70后的副教授、副研究员等中坚力量的教师还没到退休年龄,仍留教于公立高校;而低层次的富有改革创新意识的80后讲师、助教虽一直就职于高职院校,但其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既无话语权也无决策权,这就导致了对学生的评价仍然沿袭了以前的围绕课程进行的方式。另一方面,唯教材论思维挥之不去。目前的高职院校的教材虽然经历了章节式、模块式、任务导向式等改革,但真正对应到工作过程中时,没有与之对应的教材体系也无法实现产教无缝对接,而在工作过程中需由企业一方另行开发培训教材。这两方面的现状导致评价学生的标准仍然是考试成绩,这对学生的职业工作过程没有帮助。课程评价体系与学生的职业工作过程脱钩,最终也折射出目前高职教育中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偏离高职教育宗旨的。

二、分析与原因探究

(一)产教融合中的职业院校发展与专业发展战略SWOT分析

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目前面临的环境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和威胁同时增加,但威胁的增加速度大于机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优势在减少、劣势在增加、威胁在扩大,只有机会对其发展较为有利。因此,高职院校发展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危机与风险最大。于是,对于高职院校根据波特战略原理应当选择ST发展战略,即进一步扩大优势同时不断攻克威胁。具体表现为不断推进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突出强化专业特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积极建设产教融合平台,多元化经营打造产教集团,大力发展自有实体企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应当选择WO战略,如表1所示,即应着力攻克劣势及时抓住机会,以专业特色建设为根本紧抓国家鼓励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契机。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产教对接需求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产教融合对接中,参与各方有着深度的、潜在的需求。只有将各方的需求明晰,并进一步促成各方利益需求的相交,才能整合其力量推进产教融合向更深的方向发展。

1.高职院校“以产养教,以教促产”需求的分析

高职教育要做好,高职院校自身先要职业化,即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同时也要保证自己能够很好地生存与发展。产教融合在国家层面是为了使产业和职业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融合,进而促进社会发展,这进一步促进了职业院校的竞争和优胜劣汰。在高职院校层面,对于个体的职业院校而言,如果没有在国家大政策背景下主动出击,积极构建自有型产教融合平台,那么其在未来职业教育市场上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将急剧下降。高职院校创收的需求。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资金欠缺、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是导致其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面对分流整合、淘汰激烈的职业教育市场,高职院校的发展宗旨逐渐地由单一的人才培养变为“育人+生存”,在做好教育的同时积极创收,多元化经营自办企业“以产养教”是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发展的新思路。

2.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与公立本科的做法基本雷同,最终培养的人才在实践能力上与公立高校本科毕业生处于同一水平,同时高职生的知识储备不如公立高校的学生。进而,在就业市场上面对大企业、知名企业、国企、跨国企业,公立高校毕业生“公立本科”和“名校”的光环背景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被歧视+低竞争力”的双重障碍面前,大多被排挤和分流到小、微、弱、差的企业当中。面对这种现状,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与其与公立高校展开正面竞争不如直接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小微企业培养管理者和创业者。而且,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厌学而又头脑灵活、对自主创业兴趣更浓。创业教育不仅是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潜在需求,更是此专业打造专业新特色推进产教融合的现实需求。

3.高职院校学生对职业体验与企业对熟练工的需求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在真实的职业体验中获得的,职业体验是获得职业能力的桥梁。学生需要的是真实的或仿真的工作情景,以及以实操能力和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职业能力。企业需要“顶用”、“好用”、“马上用”的熟练员工,这一需求有两个途径可以满足,其一是招聘跳槽来本企业的员工;其二是接纳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后者更具有可塑性和工作活力,企业对产教融合中培养出的人才更加青睐。

4.企业的潜在需求

企业在发展中,面对转型升级或者在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新系统时往往需要对在职员工进行再培训,许多企业自建培训部门,这是一笔不小的成本,面对产教深度对接,为了节省开支企业有较强的动力将这一业务外包给职业院校。另外,企业可以反过来将高职院校作为自己的产品销售市场,许多高职院校都已成为万人大学,存在巨大消费潜力。企业的市场调查与预测、产品推广、促销策划等都需要来自高职院校权威的指导,而且可以完全外包给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去做。在现实中,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中面临的供给是一种被动等待的供给,也是外在力量主宰的供给,高职院校本身不拥有自主权和决策权,因而目前的高职院校面对产教融合的困境无能为力。这也暗示着未来高职院校亟需自己开发内在的或自有的产教融合平台,自己掌握推进产教融合的主动权。依据现实状况,剔除其他次要因素近似地画出校企产教融合供需关系图即图1、2,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工商管理专业创业需求、学生职业体验需求、企业对熟练工以及员工再培训的需求都很旺盛,但满足这些需求的供给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几乎不变的水平,表现为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要减小供给曲线的斜率,使其与需求曲线的变动同步且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同时要向右上方移动供给与需求曲线的交点,使整个产教融合市场向上发展。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评价体系成本—收益分析

1.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比例分析

对学生用课程评价并不是完全错误的,但完全以课程成绩评价学生却是错误的。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和就业,进一步便是与之对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因而,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核心指标。如广东工商职业学院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工商管理专业总学时2444,但专业实践学时只有384,实践与理论比约为9∶50,因而导致对学生的考核也遵循这一比例,这也是该校目前正在改革的重点。

2.工作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的时间成本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产教融合并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能力的链接。对工商管理专业而言,管理与商务知识为“叶子”,计划、组织、人事、营销、财务、控制等能力为“主干”,这种结构是现实工作岗位和过程的写照。因而,也映射出工商管理专业的改革同样要符合现实管理工作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的结构关系。从职业倒逼的角度看,对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从事的是一般基层的管理岗位,其对知识的广博性、深邃性要求不高,对学生的知识要求只是职业岗位“够用”为度。从长期观察与分析发现,工商管理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比约为4∶6,那么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在知识与能力的时间分配比例上也应当服从4∶6,如果这一比例越大,则学生付出的时间成本就越高,且对其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中的收益也越不利。学生、家长和教师苦苦纠结于学生的考核模式。这三个利益相关者深陷于传统的考核方式而不能自拔。根本上源于其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误解误读,没有厘清职业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用获得知识的多寡对学生的成败进行评价,是包括家长、社会、学校长期无法释怀的传统,上述评价体系花费了大量的教育成本却收益甚少,21世纪的今天,知识经济已成为大势,如今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评价,应当转向学生如何将知识变为发展经济的能力以及商务工作的能力,这才是对该专业学生评价的正确方向。

三、结论

经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推进工商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在工作过程中深度对接:

(一)构建高职院校自身职业化发展的平台

集团化办学,打造产教融合的内部平台。首先,以企业化的理念推动自身发展和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应当采取多元化发展的思路,成立产教集团发展教育的同时也发展实体经济产业,采取多元化经营的思路,用其他产业的收入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以职业教育输出的人才促进实体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其次,采用“引进来”战略,将企业引进至学校内部创建校内产业园、科技园,为企业提供办公以及部分生产场地,使企业行政总部设立于校园之中,这样在物理上拉近了校企融合的距离。高职院校既保障了自己的生存发展也使产教融合的主动权和决策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将工商管理专业打造为“中小微企业家的摇篮”

1.个性化订制创业型工商管理专业

以“创业+就业”的模式,为学生打造创业孵化平台。首先,建立创业孵化中心打造创业型专业。广东工商职业学院目前已经建立自己的创业孵化中心,不仅为本校学生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提供优越条件,而且将校外企业项目引进来孵化并推动运行。其次,打造电商创业平台,目前该校已建立了电商创业实战平台,提供158个实战席位,采用以实战业绩淘汰制来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也成功申办为“广东省创新创业示范校”。

2.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中小微企业家摇篮”的品牌形象

在形象识别理论(IdentitySystem)的指导下,以行为识别(B)I为核心,以理念识别(M)I和视觉识别(V)I为两翼,树立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中小微企业家摇篮”的品牌新形象,加大宣传力度。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视为未来中小微企业主来培养,鼓励并支持其创业,以企业家精神、素质、能力为内容培育学生,在整个专业中形成创业文化。

(三)创建工商管理专业360°职业能力量化评价体系

工商管理论文范文8

有效整合资源发挥高校与企业各方优势,最终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和模式是关键。从目前已有的实践来看,校企联合培养MBA研究生有以下四种典型模式。

模式一:双导师制。

所谓双导师制的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在学校和联合培养单位各选定一名导师,校内导师偏重于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学习的指导,联合培养单位导师负责研究生专业技能的指导,两位导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这种培育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弥补高校自身师资的不足,而且能够加强高校和企业界的联系,让学生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书本外的实践经验。该项目实行“1+1”双导师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学员和企业零距离接触,根据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提升实战能力。双导师培养模式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得到实践,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协商MBA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科研选题等,在校企双方共同的努力下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模式二: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基地”以高校名义招收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位授予在高校进行,而学位论文可由企业导师指导并在“基地”完成。高校在企业等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中遴选导师,企业导师享受高校导师同等学术待遇。这种让学生积极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工厂等单位,加强同他们的合作的培养方式,对于MBA研究生来说是一种职业训练,特别强调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实战观摩、分析与决策技能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接受知识与技能、目标与愿望等方面的挑战,更具有职业竞争的实力。

模式三:校企项目合作。

这是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与企业之间就某一具体科研项目展开合作。因为这种模式程序简单、针对性强,所以被较多地应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课题就是研究生的科研选题,高校调整学生的培养方案,制定符合项目需求的教学和实习实训体系。校企项目合作,对于MBA学生来说是一系列的实践锻炼,在进行合作课题研究中,更加明确学习和实践的方向和重心,做到有的放矢,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学位论文的质量也能得到显著提升。这种模式的难点在于合适的项目不太容易找到,适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校企之间的合作不够稳定,往往随着项目的完成而终结,导致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不具有连续性。

模式四:接受企业委托定向培养研究生。

这种模式是指高校受企业委托,为其培养管理人才。企业会选派积极上进,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业务骨干进入高校深造,以期日后更好地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企业委托方与高校培养方之间、企业委托方与接受委托方之间分别签订委托培养合同。委托生的培养经费和工资或助学金由企业提供,毕业后学生重回企业。这些学生除了在高校接受系统的理论教育以外,还直接将来自企业最新的课题带入学校,在高校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其培养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证。我国高校每年都会招收大批委培研究生,但是该模式往往会因为委培学生资质条件的参差不齐和攻读MBA的基础和动机等复杂原因导致培养效果不佳。

二、校企联合培养MBA存在的问题分析

纵观上述几大主要模式,可以发现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且具有互补性,但是它们都存在着共同的问题。首先,无论哪类培养模式都离不开高校和企业间的合作,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得高校与企业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缺少连续性,造成教育资源不能够有效得到配置,使得高校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也不能对企业所紧缺的人才形成有效的满足,形成高校和企业存在对人才培养观念的较大分歧,而且这种分歧已经逐渐固化下来,造成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浪费现有的教育资源。其次,联合培养模式都离不开导师,无论是校内导师还是校外导师,他们对联合培养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可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考查导师的培养水平,特别是对于校外导师的考查。由于校内导师长期扎根于学校科研与教学的工作一线,他们的业绩是比较容易考核的,但对于校外导师,他们的时间不固定,而且其科研及教学水平在短期内不易衡量,同时对于校外导师又不能强制约束,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有很大的差别,要形成更加和谐的教育培养方式,还需要有更多的制度保障。最后,校企联合培养MBA的动力不足,对高校和企业来说都缺乏有效的激励,同时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各种模式都有优点和不足,在联合办学体制还没完全成型、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高校在寻求合作企业时处于被动位置,很难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而企业会基于某种考虑而被动答应。校企联合的双方对合作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同,可能会导致沟通渠道不畅通,遇到问题时没能有合适的运行机制来解决问题,导致合作培养名存实亡。同时,在进行双导师、共建培养基地或者项目合作培养的过程中,也会存在因为没有建立统一的联合培养标准,对校外导师的考核不规范,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或缺乏校企合作特色等而造成课程执行不力、科研成果归属权等问题。

三、校企联合培养MBA机制的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校企联合培养MBA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并且每种模式在实践中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如何发挥校企各方优势,切实做到多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关键在于从全程入手,切实加强基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主要建议如下。一是要注重把握研究生招生质量。为保证质量,研究生招生要宁缺勿滥,特别是注重研究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强化研究生的责任意识,在招生之前应大力宣传招生规则,认真考核每个生源的入学条件,不仅仅考查学生的入学成绩,还要从态度、认知能力、责任感等方面进行考核,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二是慎重甄选校企合作伙伴。对于校企合作项目和校企共建基地模式,应从提高学生个人综合能力方面考虑,选择注重实际能力应用型的企业,建立与企业的良好互动,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参观,关注企业的用人动向和用工标准,建立企业的人员档案,充分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培养课程或合作项目,既要发挥企业对培养基地或合作项目的建设作用,又能体现高校的科研能力,使得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达到高校、企业与学生共赢的良好局面。三是坚持高标准遴选企业导师。特别是对于校外导师的遴选问题,不能拿校内导师的标准来要求他们,遴选标准可以先从简单的设置开始,再逐渐扩大到深层次的考核标准,比如导师教学效果的体现或导师对科研成果指导的贡献等方面。对校外导师候选人要进行专业知识、教学指导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创新型思维等方面的考核。密切关注其教学过程,给予支持和肯定的同时,提出意见让其修正,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建立导师评价体系。四是狠抓各项日常管理工作。逐渐完善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政策支撑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以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把好科研论文和学位论文关。应明确联合培养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解除企业在核心技术项目上进行合作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联合培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