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论文范例

风险管理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范文1

随机收集我院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2013年1-12月)住院患者900例,男533例,女367例,年龄22~74岁,平均(48.11±2.29)岁。收集风险管理后(2014年1-8月)住院患者900例,男547例,女353例,年龄20~75岁,平均(48.24±2.33)岁。风险管理前后所选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①风险管理培训:定期组织相关护理人员参与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措施、职业教育等,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强化其服务意识,树立起“以人为本”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意识。分层次组织相关护理人员开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其法律意识,并增强其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将护理风险管理作为日常护理项目。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积累临床资料、不定期开展临床检查以及护理查房,分析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训,准确识别、评价并处理风险问题,如输错血、用错药、患者摔伤、褥疮以及导管脱落等。加强对护理薄弱不安全因素的筛查及评估,寻找避免或者控制风险发生的方法并持续进行质量改进,确保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③风险管理的实施:a.组建风险监控小组:由科室主任、护士长以及护理人员组成风险监控小组,主要职责为分析、评估并预测潜在风险,同时制定相应的防范和处理措施。b.侧重风险点管理:针对急诊室、手术室等医院主要风险点,一旦发现风险应迅速处理。c.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强化“三基三严”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专业技术水平。d.落实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护理管理以及风险管理制度,并建立标准化风险防范和抢救措施。e.纠纷处理:及时回应并妥善处理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各类疑问,对于其不满以及投诉需迅速做出回应以及协调处理。

评价标准:①护理综合质量:定期对各科室开展护理综合质量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危重患者护理、病区管理、急救药品及器械管理、护理文件书写、消毒隔离、护理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护理“三基”理论以及技术操作考核等,总分100分。②护理投诉事件:统计任何原因所致患者对护理工作不满,并投诉至科室负责人处、护理部或者医院等事件。③风险事件:统计在开展护理工作中风险事件发生率,包括输错血、用错药、患者摔伤、坠床、褥疮以及导管脱落等。④护理满意度:采用科室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开展风险管理后,患者的投诉率、风险事件发生率较风险管理前显著降低(P<0.05);风险管理后患者的满意度较风险管理前显著提高(P<0.05),见表1。风险管理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比较:风险管理前,综合护理质量评分(91.09±3.15)分,开展风险管理后,综合护理质量评分(97.16±2.62)分,风险管理后较风险管理前显著提高(t=44.445,P<0.05)。

三、讨论

风险管理论文范文2

(一)研究现状

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是在企业人力资源重要性日益引起重视,人力资源风险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由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发展而来,强调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进行风险管理,防范人力资源管理中风险的发生。然而,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和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完善统一的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形成,学者们目前的研究主要从如下两个部分展开。

1.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识别

申超提出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是指由于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和对人力资源的不善管理而造成用人不当或人的作用未能有效利用或人员流失给组织造成有形和无形损失的可能性。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识别的前提是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种类和形式进行全面的了解。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力资源风险种类进行了划分,戚姚云提出按层次划分为人力资源理念风险、管理制度风险和管理技术风险。朱向洪提出按是否对人力资源造成人身伤害划分为人身伤害风险和非人身伤害风险。李广斌提出按企业的职能划分为生产系统中的人力资源风险、财务系统中的人力资源风险、营销系统中的人力资源风险等。王薛刚提出按风险的可预测程度划分为可预测风险、部分可预测风险和不可预测风险。江玮提出按风险的表现形式划分为人力资源流失风险、人力资源贬值风险和人力资源消耗风险。申超提出按人力资源管理进展划分为人力资源的获取风险、投资风险、使用风险和保护风险。黄洁娟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来自于人力资源管理各个阶段,具体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分析风险、招聘风险、绩效管理风险、薪酬管理风险、培训管理风险、员工关系管理风险等。

2.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防范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防范就是针对已经识别出的风险问题,蒋欣提出防范的具体措施以及对这些具体措施的实施过程进行必要的监控。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防范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策略。一部分学者提出了从3个层次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防范的看法。蒋欣、杨乃定提出按照企业在进行风险防范时能动性的大小,防范活动可以分为决策、制度和法律3个层次。决策层面公司在进行风险防范时主动性最大,可控性最好,强调对决策人行为进行规范和提高其决策的水平和业务素质。除此之外,王建提出从理念、制度和技术三个层次防范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一些学者借助企业风险管理的框架,提出从4个阶段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防范。刘凤英构建了涵盖风险识别、风险预估、风险决策和风险控制4项内容的风险管理体系。魏光兴认为最常见的4个阶段是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

有学者仅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的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蒋欣分别针对招聘风险、绩效考核风险、培训风险和员工泄密及侵占公司利益风险等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乐章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防范可以从6个策略入手,即风险回避策略、风险保护策略、风险转移策略、风险减轻策略、风险自担策略和保险策略。一些学者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来进行风险防范。江玮提出企业要避免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需要建立必要的预警机制,包括对企业人才流动的预警、人力资源学历与职称预警、人员健康和年龄情况预警、人员工作态度预警等。赵凯从劳动关系管理、职业退休管理、绩效考核管理和员工培训4个方面构建了包含绩效考核结果偏差率和岗位培训合格率等指标的指标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企业人力资源风险防范涵盖面很广,学者们从各种角度和层次提出了风险防范的措施和建议,大至企业管理理念和法律,小至各风险的预警指标。然而,不管是三层次论、四阶段论,还是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阶段的风险防范和风险预警来看,现有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都主要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为了最大化企业的利益或最小化企业的损失来进行的,其中员工的角色大多时候仅仅是风险的来源和风险管理的对象。比如,在绩效考核中采取强制分布法来防止考核失控,降低考核机制风险;通过采取“接班人计划”或配备随时可以接替关键岗位员工的二号种子选手来减轻人员流失的风险;在培训前与员工签订协议来试图防止员工受训后跳槽;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企业对员工缺勤率、离职率等指标的重视程度也常大于员工满意率等指标。可以看出,企业在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中更多地把员工作为“防范”的对象,忽视了源于员工内在的风险成因,未能充分发挥员工在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二、心理资本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较之于现有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基于心理资本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关注在招聘阶段对员工心理资本进行识别,在绩效和薪酬管理中对员工心理资本进行利用。从员工的角度出发,通过员工心理资本的识别,开发和利用,可以调动员工积极性、成就感和培养员工组织认同感,让员工从被动走向主动,同企业一起来有效防范人力资源管理风险。

(一)心理资本概述

心理资本是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直以来,心理学都致力于研究如何治疗心理疾病和帮助人们变得快乐,然而,患上心理疾病的人并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Mar-tinSeligman等发起了积极心理运动,号召改变从负面导向的视角,转而从帮助健康的人变得更幸福和发挥人的潜能角度来展开心理学的研究。后来美国学者FredLuthans也是从这个角度提出了心理资本的概念,即心理资本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目前关于心理资本的概念可以大体归纳为3个观点:一是以Letcher为代表的特质论,特质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的内在特质,具有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特点;二是以Luthans为代表的状态论,状态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依不同工作环境而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可以有效改善工作绩效,具有可开发性;三是以Avolio为代表的综合论,强调心理资本为特质论和状态论的综合体,具有类状态的特性,既相对稳定也可开发。目前综合论是主流。

对心理资本结构的研究有二维度的、三维度的、四维度甚至多维度的。目前最主流的还是Luthans提出的四维度学说,即心理资本由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4个维度构成,并基于这四个维度开发和编制了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心理资本问卷(PsyCapQuestionnaire,PCQ-24)。其中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在特定的工作情境中,认为自己能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发挥能力以实现特定目标的信心;希望是指在成功的动因与路径交叉所产生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乐观是指个体的归因风格,乐观的人倾向于将积极的结果归因于持久深入的内部原因,将消极的结果归因于暂时特定的外部环境,从而始终保持积极的情感并富于创造性;韧性是指个体能从逆境、挫折、困难、压力中得以适应、恢复和成长的能力。

(二)心理资本的作用

心理资本能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对工作充满希望且乐观的员工会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并为此做出计划,工作积极主动,不易出现缺勤和消极怠工的现象。拥有高自我效能感和韧性的员工对自己充满信心且能从容应对挫折和挑战,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工作压力,降低离职率。Luthans和Avey在研究中证实了心理资本与员工心理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Larson等的研究证实员工的心理资本对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有显著的积极影响;Avey认为现实性乐观和希望与员工的自愿和非自愿旷工有负面影响,心理资本对员工缺勤行为有消极影响;同时,Luthans等证实心理资本作为一个整体较之其各个单独因素对员工工作态度的预测能力要高,并且,心理资本对员工工作态度的预测力要高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心理资本能改善员工工作绩效。国内外对此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Luthans等学者在对中国员工进行的研究中,证明员工无论心理资本作为整体还是其各个单独因素都与工作绩效有正相关关系,中国学者仲理峰的研究也有相似的结果。在对心理资本的纵向研究中,Perterson等学者证明心理资本是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会同向影响员工的绩效。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通过对员工心理资本的开发来正向影响员工的绩效。通过对员工自信、乐观、希望、韧性等优秀品质的培育和开发,可以使员工在面临挑战、挫折和各种工作压力下做出积极的回应,变压力为动力,激发其工作热情,以此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自从心理资本的概念被提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但主要是在改善员工态度和行为以及提高工作绩效方面。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诸如员工流失、商业机密泄露、员工自杀等,如何从心理资本的角度对人力资源风险进行管理值得去思考和探索。

三、基于心理资本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模型

(一)人力资源风险

本文考虑到心理资本的使用范围,采用黄洁娟的过程论观点,将人力资源风险按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阶段分为如下几类。

1.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风险

做好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帮助企业预测在未来的环境变化和经营目标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化和新要求,提前做好准备。因此这个环节若操作不当,则可能导致组织结构和各项人力资源策略无法有效支持企业战略,从而影响企业绩效甚至导致战略失败,损失不可估量。其中的工作分析环节也相当重要,其结果是人力资源管理后续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如果出了差错,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将会陷入困境,其风险不可轻视。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其质量和效率对而后的环节影响深远。在该环节中由于外部宏观环境或特殊事件的影响,会有招不到人的风险,对一些企业就会造成停工或开工不足的损失。而相比较招不到人,更常见的损失也不小的便是招不到对的人。由于信息不对称、招聘官自身素质不够、招聘方法和测试技术不当而招进来的“不对的人”,进入企业后因不能有效进行工作会很快离开,这使企业不仅浪费了在该员工身上所花费的招聘和新员工培训成本,还包括重新招聘员工的成本。最后,若招聘官自身形象不好、举止不当会产生企业形象受损甚至触犯法律法规的风险。

2.培训和员工关系管理风险

关于培训的风险,首当其冲的便是培训后人员流失的风险。企业为了提高工作绩效常常投资大量资金进行培训,然而培训后的员工常有跳槽的情况出现,这给企业的培训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为培训后员工的流失不仅仅只是损失了花在该员工身上的费用,还可能并发固定客户的流失、工作氛围的混乱、员工情绪波动、企业信誉受损和商业机密泄露的风险。除此之外便是培训本身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培训内容不当、培训效果不佳所带来的培训费用利用率低下的损失。在员工关系的管理中,企业对员工有保护的义务,包括对员工的劳动权利、人身安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保护,如果处理不当则会产生人身安全风险、员工跳楼自杀的风险和各种劳动纠纷风险,轻则造成经济上赔偿的损失,重则触犯相关法律法规,最终影响企业形象,带来不可挽救的损失。

3.绩效和薪酬管理风险

企业如果建立了有效的、合理的、得到员工认可的绩效管理体系将会大大提升其生产力。但现实中很难实现,不恰当的考评方法和不符合实际的考评结果常常会使员工工作积极性下降、渎职甚至离职。比如有的企业倾向于根据员工级别和工作年限来评定待遇,其真正业绩和工作能力并不能得以体现,使得新员工积极性受挫,甚至引发官僚习气。在薪酬管理中,薪酬制度的不合理变化或过低的基本工资会给员工带来压力,影响其安全感和对组织的信任;不公平的奖惩制度会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带来员工消极怠工和流失的风险。

(二)基于心理资本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及模型

在工作分析中引入岗位所需心理资本的分析,并在招聘中据此对应聘者进行心理资本的考察,可有效降低“招不到对的人”的风险。企业在工作分析中综合分析各岗位对任职人员的心理资本要求,并分级量化,可为其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更有效的参考和方向。每个岗位因其独特性对任职人员都有不同的要求,除了体现在知识和技能上,也体现在心理资本上。比如销售岗位因其难免会常碰壁,对员工从挫折中恢复的能力即韧性会有所要求;服务岗位主要从事沟通工作,而沟通主要是情绪的沟通,因此会需要比较乐观开朗的员工;中基层管理者如果总是对下达的任务没有信心和希望,必然会影响下属的斗志;一些特殊岗位,比如项目经理,除了要有希望,还得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这样才能敢于承担责任,接受挑战。因此,企业在进行招聘时可以通过对应聘者心理资本的测试和心理资本与岗位的匹配来选拔出更能适应和胜任岗位的员工,减少由于“招到不对的人”带来的损失。

将心理资本的内部循环效应引进绩效和薪酬管理中可有效提升员工工作绩效,并减少因为考核和工资发放的不公平所带来的员工积极性下降、消极怠工和员工流失等风险。在绩效目标的制定阶段要充分考虑员工的自我效能感,最好由组织和员工共同商量决定并量化,作为考核的依据。考虑员工自我效能感后共同制定的绩效目标使员工相信自己能够很好地完成,从而充满希望,并着手制定计划来一步步实现该目标。在绩效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此时管理者可以提供资源支持和精神上帮助,引导员工对失败做出正确的归因,使其始终保持乐观的状态。通过不断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员工的韧性会大大提升。如此通过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的内部循环和螺旋上升,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会得到提升并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并高效地工作。当然要保证心理资本内部循环良性运行的前提是企业在绩效考核时根据共同制定的量化的绩效目标进行真实地考核,并辅以相应水平的薪资和晋升机会等激励。

企业通过着眼长期利益,对心理资本进行培训,可有效改善员工心理素质,形成特有竞争优势,减少员工受训后流失和员工自杀等风险。许多企业往往只注重短期效益,只对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培训,然而积极心理资本才是知识和技能得以发挥的内在动力,许多员工在接受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后出现跳槽的情况也正是企业未对员工的感恩、敬业和组织认同感等心理资本进行培育所致。因此企业通过对心理资本进行干预和培训可使员工获得积极的心理品质,形成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并对组织产生认同感,以减少员工在培训后流失以及因消极悲观情绪而自杀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在工作中通过组织内部的交互影响,员工的积极心理资本可能会凝聚为组织的积极心理资本,从而形成组织独特的竞争优势。基于以上描述,建立了基于心理资本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模型。该模型主要由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处理和风险控制四大流程组成,处于中心的心理资本及其内部四要素的循环为风险分析和风险处理提供支持和依据,处于外层的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则是风险识别的来源,风险控制也是根据各模块的关键风险指标来进行的,如图1所示。

(三)基于心理资本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流程及策略

1.风险识别

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在有限的人力成本下实现人力资源各模块协调有效的运作,降低人力资源风险,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为了实现该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需要对各模块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做好准备。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可能出现的风险在上部分已经做了归纳,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关注重点将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登记,并进行监控。

2.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的内容包括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的影响程度和风险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据此对风险进行排序,确定风险的优先顺序和重点处理对象,最后确定关键风险指标,便于风险实施情况评估和风险控制。对风险发生可能性和风险指标的衡量已有许多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定性的方法有专家调查法、排队法和风险地图等;定量的方法有标准差法、蒙特卡罗方法、关键风险指标管理等。

3.风险处理

根据基于心理资本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部分的分析,风险处理可根据具体风险及其表现方式从如下方面入手:在工作分析中对岗位所需的积极心理资本进行分析,并分级量化,形成更全面更准确的任职资格要求;在招聘中参照包含任职者心理资本要求的职位说明书,并考虑其与岗位的匹配度,在笔试环节采用心理资本量表或改良的问卷对应聘者进行测量;在绩效管理中,通过绩效计划、实施、考核、反馈4个阶段的安排、帮助和激励实现员工心理资本的内部循环上升,最终改善工作态度和绩效;在薪酬管理中,除了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公平的薪酬分配,还应注重保障员工基本的生活需要,以缓解员工压力,增加安全感,提高组织认同度;在培训中,可以根据Luthans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对心理资本的4个要素进行开发,比如通过帮助员工体验成功,寻找榜样经验来培育自我效能感,通过引导员工对目标与路径进行设计,并帮助克服障碍来进行希望的培育,通过一些拓展训练项目训练员工的归因方式并对员工树立积极的期望来培育乐观,通过向员工输入各种积极信念和极限压力磨练法培育韧性;在员工关系管理中,在EAP(员工帮助计划)的基础上发展PCA(PsychologicalCapitalAppreciation,心理资本增值)计划,在帮助员工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关注员工的优势和潜能,重视预防和引导工作,培养员工的积极心理资本,使员工通过自身积极的心理状态来应对问题。

4.风险控制

风险管理论文范文3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产科产妇30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50例,分别予以风险护理管理(观察组)和传统护理管理(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0-32岁,平均年龄26.1±6.2岁,初产妇100例,经产妇50例,经阴道分娩80例,剖宫产分娩70例;对照组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7.2±7.1岁,初产妇84例,经产妇66例,经阴道分娩91例,剖宫产分娩59例,两组产妇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产妇自愿参与本次实验调查。

1.2护理管理方法

观察组予以风险护理管理措施,包括四个阶段,分别为风险识别、评估、处理以及管理效果评价。首先风险识别,是对已存在的或是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识别和归类,并分析原因的过程。成立风险护理管理小组,对过往诸多风险事件进行分析统计,界定高危事件、高发时段、易发人群和环节,对之前发生和以后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制定防范措施。其次是对风险进行评估。在风险识别的前提下,评价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以及能出现的损失程度。风险危险性=风险严重程度×风险频率,经分析发现,存在的风险包括产程的观察和处理、病房内消毒灭菌、医护工作人员与产妇的沟通和应变能力。护理风险处理是在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前提下制定处理发生事件的相应有效措施,是风险管理的核心。保持住院氛围温馨良好,病房内整洁美观;合理摆放病房内物品,避免危险物品接近产妇和新生儿;对患有并发症产妇需特别护理,防止发生意外;探视制度需严谨规范化,提高各类物品消毒灭菌,避免发生交叉感染,从小事做起,保障产妇的住院环境达到理想水平。提高产妇和新生儿护理质量,对产妇身体情况每天进行评估,保持真诚、热情的服务态度,对产妇和家属所提出的疑问给予耐心的回答和解释,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制定产妇产后下床活动计划安排,并予以一定协助,同时,为了产妇泌乳正常,指导其进行正确的乳房按摩。保证新生儿护理工作的严谨认真性,注意护理新生儿脐部、口腔和眼部等敏感部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衣物、痰液或各种机体分泌物阻塞呼吸道,发生危险。对科室内护理人员进行沟通技能培训,加强主观人文关怀护理思想,注重语言修养,保证与患者可以用心沟通,从己出发,换位思考。认真履行护理义务,对需要告知事宜需及时与患者和家属交流,不得刻意拖延,尊重产妇的权利。护理人员定期组织会议,进行护理质量讨论、典型个案分析,提高责任心。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培训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工作路径,培养预见风险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加强考核制度,不仅对专业技能考核通过,更要注重安全管理和法律意识。定期对我科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方可持证上岗。定期检查本科室应急方案具体落实情况,提高护士风险防范和应急意识。对照组则仅予以传统常规护理措施。

1.3疗效分析

比较2组护理后产妇满意度情况以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满意度情况包括整体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护理服务质量(好、一般和不好)、医院设备环境(好、一般和不好)和治疗效果(好、一般和不好);护理风险事件包括护理缺陷、护理纠纷和意外事件。试验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于产妇出院前进行单独填写,并当场收回,所有问卷均收回,全部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理后产妇满意度情况比较

观察组整体非常满意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护理服务质量好92.0%明显高于对照组78.7%,医院设备环境好70%明显高于对照组36.7%,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护理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中护理缺陷1.3%显著低于对照组11.3%,护理纠纷0显著低于对照组10%,意外事件0.6%显著低于对照组6.7%,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风险管理(RM)是近年来最新开展的管理学科,其定义为在一个确定存在风险的环境中,将风险降至最低程度的管理过程,包括对风险的识别、量度、评估以及制定相应有效的应变方案,保证最低成本前提下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经过临床长期研究,将风险管理与临床护理工作相结合,并应用于我院产科护理工作之中,本文就风险护理管理和传统护理管理进行对比分析。我科护理人员充分发挥风险护理管理技能,定期进行相关培训和学习,并制定考核制度,持证上岗,保证护理服务质量,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制意识和专业水平,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识别、评价和处理风险的能力。转变护理工作,从被动到主动,显著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又一定程度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我科以预防为中心,系统进行评估已有和潜在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关有效措施,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风险管理能够将医疗活动的主体与服务对象有效结合,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建立了和谐的护患关系,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明显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上述结果中可见,观察组整体非常满意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护理服务质量好92.0%明显高于对照组78.7%,医院设备环境好70%明显高于对照组36.7%,护理风险事件中护理缺陷1.3%显著低于对照组11.3%,护理纠纷0%显著低于对照组10%,意外事件0.6%显著低于对照组6.7%,数据中发现,观察组在各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

4结语

风险管理论文范文4

1.国家税务法律的不健全

目前,国家颁布的税务法律还不健全,税务法律的有关内容还存在瑕疵。在依据相关法律条文的规范下,企业制定符合本企业特点的财务制度和税务处理制度,并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有关的国家法律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有关企业税务风险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该文件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文件的内容很呆板,实际操作性不强,该文件给出了具体的税务风险管理的原则和岗位职责,也包括具体的监督和改进机制以及信息管理的内容。但是每一个企业的行业性质、经营特点、企业规模不一样,在笼统的制度规定下,进行实际的税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不可行的。

2.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力度不强

在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控制中,还有一些企业没有组建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没有具体的税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人员开展工作,税务风险的管理更是无从谈起。当真正发生税务纠纷事件时,企业的领导者不知道从哪里可以发现税务风险,更别说找到税务风险发生的原因和如何降低风险,这也给税务风险的善后工作制造了困难。目前,税务风险的控制主要是定性的指标,可信度不强,说服力较弱,因此,应该建立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税务风险控制的定量指标。目前,企业还不存在反映企业全面税务信息的报表,企业相关的税务信息大都是在财务报表中找到,财务报表中一般会有营业税金及附加、应交税费和所得税费用等会计科目,但是这些会计信息的反映一般比较笼统,不具体不详细,不能达到税务风险管理的要求。因此,企业可以考虑建立完善的税务量化指标,从而加强对税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3.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人才不足

目前,我国的税务风险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是借鉴国外的研究经验,适合我国国情的税务风险管理控制的理论研究还很不成熟,税务风险管理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随着税务风险案例的不断涌现,现在的企业管理层已经注意到税务风险管理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有些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与控制上已经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但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缺乏拥有税务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在税务筹划和风险控制方面。另外,有的企业设置了税务风险管理的专门的岗位,但是这些职位的岗位要求很高,有的企业招聘不到具备专业资格的人才,从而出现这些职位形同虚设的现象。

二、企业完善税务风险管理控制的对策

1.增强对税务风险管理控制的重视

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税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税务风险的重视。管理者应该增加税务风险的管理意识,防范风险的发生,只有增强风险防范的意识,提高警惕,才能及时的发现风险,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企业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及时处理税务风险外,还应该不断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做好宣传工作,不仅要求财务人员重视税务风险,还要要求其他职员重视提高税务风险的意识。尤其是房地产行业更应该加大重视,规模大、利润高的房地产行业涉及8个税种,包括金额较大的土地增值税。2014年税收专项检查大幕已经拉开。在往年的税收专项检查的数据统计中,房地产行业成了查补税款的“大户”,有些年份甚至占到全部查补税款数额的一半。

2.不断完善税务法律制度

为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企业的税务风险,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符合单位经营特点和业务规模的税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目前,正在实行的是2009年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随后有地方的海南省国税局以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标引导帮助大企业建立完善税务风险内控机制,以及广东省茂名市地税局三措施提升大企业防范税务风险能力等地方性的政策指引。但是,这些税务风险法律制度,不能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要求。另外,企业应该依据相关税收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税务风险管理控制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地传输税务风险信息。

3.增强税务风险的控制力度

企业应该进最大可能控制风险,最大化降低损失。在税务风险发生前做好风险防范措施;当企业面对税务风险时,应该及时地找到风险发生的原因,找到应对风险的方案。增强税务风险控制强度时,首先是确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健全税务风险防范机制,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控制作为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以采用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的开展、进行税务检查等一系列工作,并客观处理税务风险,针对不同等级风险实施不同的、实用的风险管理应对方案。企业可以采取资金储备的方式应对税务风险,在风险发生时,利用储备资金应对资金紧张的压力,同时,企业也可以提高银行信用,这样才能保证及时的筹集到资金。

4.培养高素质的税务风险管理控制人才

现在,在高校的课程中已经出现了税务筹划方面的课程,但是,讲授课程的教师一般是做理论研究的学者,并没有实际的税务处理经验,税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的经验更是欠缺,并且课程讲授的对象主要是高校的学生,受众面较窄,税务风险管理的人才输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众多企业的需求。另外,税务风险管理的工作要求高,需要改专业人员必须具备财务和税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税务风险识别、管理、控制方面的知识。税务风险管理人才还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的学习和了解最新的财税政策,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税务风险管理控制的工作中去。

三、结语

风险管理论文范文5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江西康宁医院2012年1月-12月未实施风险管理的精神患者150例设为对照组,再随机抽取2013年1月-12月实施风险管理的精神患者150例设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78例,女性72例,年龄33~68岁,平均(36.42±5.12)岁;观察组患者,男性80例,女性70例,年龄37~70岁,平均(35.25±6.07)岁。

1.2方法

1.2.1加强护理人员躯体疾病的知识培训

精神科患者多为老年人,又多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躯体疾病,患者的主诉能力较差,增加了精神科护理的难度。因此,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躯体疾病的知识培训,内容包括:胰岛素的注射方法、判别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处理低血糖方法等。

1.2.2提升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

定期组织精神科医护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要求护理人员严格书写护理记录,保证护理记录的“真实、及时、准确、具体”,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应将病情及时告知其家属。注意护理记录的存档备案,提高证据意识,强化法律意识。早、晚间护理人员都需要对病房进行检查,一旦发现违禁品应立即收缴,贯彻一日一小检,一周一大检的工作制度。

1.2.3注重合理用药,避免药物中毒

对于精神科患者,临床主要采用精神疏导加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大,对于患有低血糖、心脏病、冠心病等躯体疾病的患者尤为明显,最为普遍的就是锂盐中毒事件。在对精神科患者实行护理的过程当中,需要注重合理用药与个性化用药,建立护理表格,记录患者用药后的躯体反应。

1.2.4加强“三无”人员的护理

对于警察局与民政局送来的“三无”人员,按照诊疗制度,全部进行艾滋病与乙肝病毒检验,明确患者是否存在毒瘾,避免发生科内感染。

1.2.5强化对重点患者的护理

部分精神病史长且病情严重的患者容易出现伤人、自残的冲动,因此要将此类患者安排在方便观察护理的床位,护理人员每隔15~20min巡房一次,做好巡房记录,避免发生意外事件。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以派发问卷的方法调查患者家属对于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总分100分,>80分为满意,79~60分为基本满意,59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9.0进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意外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意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家属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风险管理论文范文6

一、简述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理论

多个企业组成的一个企业联合体就是企业集团,它的控制中心和基础分别是产权和经济技术或经营联系。而集团企业复杂的组织管理结构和涉及到多个行业的经营模式,使得集团企业中同时存在着多个经济主体,这也意味着企业集团面临的风险比单个企业大的多。

(一)形成集团公司的理论

1.制度经济学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理论都是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分支。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理论分别站在交易成本和的资源配置立场上,阐述了企业代替市场、企业集团代替单个企业的所具有的合理性。交易成本分为取得信息的成本、谈判成本、契约成本、根据契约进行监督的成本等,本质上等同于制度成本。交易成本会因为市场失去控制和不完善的制度和法律导致交易成本增多,只有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产权制度、市场中介制度才能降低交易成本。

2.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就是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分相互合作,因为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通过管理、经营和财务方面的合作产生协同效应,能够不断更新内部结构和功能。而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企业集团,财务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分布不均的,只是在企业集团方面会表现的更加明显,但这同时也有利于企业集团获得更大的财务协同效应。

3.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指的是单位生产和效益成本随着组织经营规模的逐渐增大而逐渐减少和逐渐提升的一种经济现象。企业经营成本包含了机器设备成本和管理成本等固定成本,所以规模越大企业,经营成本相对来说就越低。企业规模扩张有外延式的规模扩张和内涵式的规模扩张两种方法。外延式的规模扩张是通过加大对生产的投资,达到扩张经营规模的目的;内涵式的规模扩张是通过重新利于现有资源,达到扩张经营规模的目的。在不顾及企业管理能力的情况下,企业规模理论上是可以无限扩张的。

4.范围经济理论。

范围经济理论指的是经济效益在一个组织增加产品品种或种类时所得到的提升。范围经济由多个单个企业组成企业集团来建立,由于各企业都有储存资源,这类资源包含了专利技术、管理能力和机器设备在内的无形和有形资源,各企业可以利用自己不同资源所具有的工艺、技术等优势,通过相互合作和规范化的管理使剩余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发挥这些优势的最大效用,最终达到减少生产成本和增强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二)管理财务的理论

1.契约理论。

企业集团是通过契约在市场和企业之间建立起来的一个组合体。企业集团与单个企业相比,在开始建立签订契约时,子公司有信息优势,母公司可以进行逆向选择,就是因为信息上不相符,所以契约更加不完善;而在实行契约的过程中,不相符的信息会又会导致子公司的道德风险。因为信息不相符,出现了契约不完善的问题;而又因为契约不完善,出现了道德风险问题;而又因为道德风险,出现了控制权力分配的问题,这连环引出的问题就是企业集团管理财务的逻辑步骤。对于企业集团来说,因为母公司是第一层和终极出资者,母公司才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所以控制财务主体的权力的分配权应掌握在母公司的手里。

2.理论。

理论指的是母公司管理代表关系,分配控制权力,并协调各子公司出现的利益冲突问题。而各子公司都有其独立的法人,他们有权出钱授权经营者来管理企业。企业集团内部所有的子公司通过产权联系在一起,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经营成本,但各子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开的,因为子公司只需要将自己的财富所具有的效用最大化,而母公司则需要发挥各子公司财富的最大效用。

二、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和控制模式

(一)集权型财务管控模式

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就是母公司负责整个集团的财务会计机构设置权、重要的人事安排权,以及投融资决策权、资金运作、资产处置、利润分配、预算管理等财务决策权等,而子公司只需要管理日常的财务活动和规划短期财务活动。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等同于直线职能制结构,都是现代企业结构组织形式中职能高度集中的一种模式。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是根据功能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分为无数个职能部门,并统一指挥和集中控制各部门,每个部门有自己的垂直管理系统,但由于受到企业上级领导的直接管理,所以各部门都很难独立。

(二)分权型财务管控模式

分权型财务管控模式与集权型财务管控模式不同,却等同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母公司只负责包含会计制定制度权、预算管理权、投融资审批权等在内的重大财务项目决策的审批权,而子公司则负责日常的财务管理的决策权。集团总部只会在乎财务方向和战略制定,基本上不会干涉子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活动。母公司认为每个子公司都是投资中心和利润中心,集团总部只需要对子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活动进行预算和绩效考核,就能间接控制子公司。

(三)相融型财务管控模式

相融型财务管控模式可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由集团董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负责制定和实施公司战略并协调企业集团经营目标的总公司决策层;第二层级是集团总部职能部门层,其中财务部和计划部门分别负责集团公司融投资活动和公司战略的执行;第三层级是事业部层;第四层级是子公司,负责某项生产任务或服务的成本中心,不完全是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

三、提升集团公司财务管理能力的方法

(一)制定融资审批制度,严格管理对外融资

融资风险是集团遇到的最大的财务风险,所以统一担保和融资都是至关重要的。各子公司需要将自己的融资计划和具体融资工作上报给集团公司,经过集团总部的审核和集中资源的全面考虑后,再将融资资金分配到各分子公司,最大限度的发挥各子公司用资峰值的差别,站在整体的角度上考虑融资时间,不断增多与银行谈判的筹码,并有效利用各银行之间的相互竞争,降低经营成本。

(二)制定项目审批制度,严格管理投资

项目的投资是很重要的,一个集团公司投资哪个项目就决定了他们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实现,所以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必须三思而后行。集团公司可以成立一个专门投资战略部门对投资项目在事前进行评估、事中进行分析、事后进行监控,确保所投资的项目符合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并要求企业各部门严格按合同办事,实现集团公司的最大价值。

(三)制定资金使用计划,合理审批资金计划流程

集团公司的资金不仅数目大,还很分散,所以需要制定缜密的资金使用计划,把资金使用的每一个细节都规划清楚,并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计划行事,做到资金的统筹调配合理化,发挥集团资金的最大价值,为集团带来更大的利益。集团还要制定严格的资金审批程序,使集团的每一笔资金用到实处,防止出现挪用资金等违法行为,使集团资金管理更加规范化,更好的服务于集团。

四、结语

集团公司如果想要有效的管理财务风险,就要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理论和管理模式,并真正的运用到实际操作做,通过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不断提升各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减少经营成本,最终实现控制财务管理风险的目标。

作者:林丹磊 单位:福建省商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第二篇:企业并购流程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一、企业并购流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的类型

1.企业在并购前评估的风险

企业在计划决策并购之前,要考察并购的外部环境和并购双方的内部环境,对并购环境做出最客观合理的评价,判断自身是否具备并购的财力和物力。整个并购过程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对目标企业估价,寻找并购的合理价格是最耗时、耗力的事情。并购企业过于乐观地估计目标企业资产的市值和未来的盈利,容易导致并购企业支付过高的价款,最后承担巨大的风险;目标企业目前运行良好,但是未来能获取的经济利益不一定能够满足过高的买价,这些都是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如目标企业使用虚假的财务报表,评估方法不正确以及不尽职调查所带来的信息风险等,都会引起预测偏差或失误。

2.企业在并购中融资和支付风险

企业在完成并购谈判和价值评估后,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大量的交易资金。但是不同企业的贷款能力存在着差异,如果不能合理的安排债务资金的还款结构,就会导致企业在并购融资后陷入财务危机。采用不同的支付形式对企业带来的风险效果不同,不适当的支付结构会对企业的整个运营和整合阶段造成巨大的压力。选择正确的支付方式能够控制支付结构,增加企业的收益,分担企业的财务风险。

3.企业在并购后财务整合风险

并购后企业不仅要归还前期的债务,还要进行经营和管理的整合,容易产生偿债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等。严格的说,并购整合风险并不属于财务风险,但是关系风险管理的效果和财务管理的质量。

二、企业并购流程中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1.企业价值评估财务风险管理

目标企业隐瞒或不主动披露企业经营信息是财务风险发生的一大原因。开展尽职调查是并购签约和决策前最重要的程序,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尽职调查主要是为了调查和求证并购的相关信息,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签署相关的法律协议和聘请有经验的中介机构。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是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最主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合理地利用财务报表信息能够有效的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使用的价值评估方法各有优缺点。我国惯用的价值评估方法没有包括资产的时间增值与协同增值,导致主并购企业忽视了目标企业的价值提升空间和盈利的潜力。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难以估算协同价值,原因在于协同价值涉及的因素较多,过程较为复杂,且各个因素间又会相互影响,所以构建适合我国并购现状的评估方法能够实现企业整体价值的提升和发现盈利的潜力。

2.融资与支付的财务风险管理

为了实现并购企业短期自有资金充足,首选的融资方式就是内部融资。在并购需要的资金较大时,可以选择合适的外部融资。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单一或组合的融资方式,同时并购企业的风险意识也是影响融资方式选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单一的支付方式容易导致财务风险大大增加,采取灵活的支付方式,绕开现金支付的局限,不仅能够减轻企业的资金负担,而且能够规避一些潜在的债务风险。在并购活动中,如出现由于资金不足导致的财务风险,可以通过规划并购资金需求量、主动与债权人达成偿还债务协议的方式规避风险。

3.后续整合的财务风险管理

为了防止企业在后续整合中出现财务风险,企业可以实时调整企业融资结构,降低短期偿债风险。企业通过并购的优势和信誉,减少短期贷款,增加长期资金融入项目,能够使企业很好地拓宽企业资金来源。企业还要增强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并且通过优化整合资产与负债,防止出现目标企业的资产利用率低和充斥不良资产的状况。创新整合组织机构与机制,才能实现主并购企业经营策略能够与被并购企业的财务制度更好的融合在一起。科学的监督管理被并购企业的资产、负债和利润等情况能够实现并购双方财务资源有效整合的目标。同时,委派财务主管行使主并购企业的财务权利,能够最直接的控制目标企业的财务运行。

三、结束语

随着欧债危机对全球并购市场的影响,并购呈现出缓慢的增长速度。但在同一时期,中国的并购市场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整合速度加快的环境下,实现了并购数量增多和并购金额不断增长的繁荣发展。由于企业并购是一项高投资风险大的投资项目,其中财务风险尤其突出,且财务风险伴随着并购流程不断变动。因此,并购企业需要增强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意识,使主企业和目标并购企业实现双赢的局面。

作者:谭金花 单位: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

第三篇: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一、建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意义

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是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功能体系,它由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及风险管理流程组成。当前,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发展空间和融资渠道更加广阔,一方面为企业获取更大利益,扩大经营规模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另外,变化莫测的市场和金融环境,也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在这种环境下,现代的诸多企业,为了充分发挥获取规模效益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构建一套完备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建立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可以监控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能够预知财务危机。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通过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大量财务会计信息,企业的管理层可以监控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其次,建立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控范围的水平,避免财务失败。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大多数企业不同程度的进入资本市场,加之投资一些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这使得企业很难完全避免潜在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使得企业的重大决策都必须履行严格的程序,由于受到风险管理体系的约束,企业涉及资金的重大决策必须有财务人员的参与,可以有效地避免决策活动成为领导的盲目行政决策行为。

二、广播电视网络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构建合理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其根本目的是提高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整体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由三个(组织架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流程)相互联系的有机部分组成,三者通过企业价值管理和价值信息流程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1.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是企业风险管理所依托得对象,具体指公司管理中具有风险管理职能的权利机构和工作岗位。合理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是企业执行既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的基本保证。就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来看,专门从事财务风险管理的机构和人员都普遍缺乏,“各自为政”的现象大量存在,为企业带来了许多潜在的危机。构建支持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迫在眉睫。组织架构的建立一般依照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高层介入。企业的董事会要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承担风险最终责任,经营层也应该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我们应尝试制定首席或高级风险官(CRO)制度,设置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首席风险官,使财务风险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二是独立性。即风险管理部门不应当受制于主管生产经营和市场交易的高层领导,或受到生产经营和市场交易的影响。三是集中管理。企业将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各类风险及风险交互作用产生的风险集中到一个更加专业的部门管理,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规避风险。

2.建立健全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是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有效有序的的保障,因此,必须建立一系列全面的监控制度,以确保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些制度主要包括有: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财务风险预警、资金管理等。

2.1财务预算与激励约束机制。

财务预算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所开展的一系列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预计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资金收支等资金运作预算的总称,一般的预算活动包括预算编制、预算调整和预算执行与考核。对于广播电视网络公司,预算管理能够全面地规划、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经济关系和相应职能,使之服从企业经营目标的要求。许多企业都存在道德风险问题,财务控制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尤其值得警惕。建立以业绩考核为核心的激励契约机制和约束机制可以有效地降低得到风险问题。激励和约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既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能规范其行为。

2.2财务风险预警与资本集中。

财务预警机制是通过企业财务指标确定财务危机预警线,监测企业财务状况,发现企业财务风险,并提出防范措施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及时地防范风险,维护企业资产安全。科学的资金管理方式能够规避企业财务风险,成立企业资金结算中心,可以实现资金集中管理,提高集团财务管理能力。资金结算中心是企业内部各成员资金往来结算、资金调拨的内部职能机构,它可以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规范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业务流程即风险管理的具体操作程序。一般按照环境分析——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风险控制——信息和沟通七大步骤进行。环境分析就是考察影响企业当前经营的各种内、外部环境并预估其作用。目标设定是基于环境分析的事实,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长短期目标。风险识别可根据客观资料或是历史经验来做出判断,没有统一的方法和工具。风险评估是分析潜在风险和存在弱点,估测风险造成影响的过程。企业可采用基线评估、详细评估和组合评估的方法。对于每一个风险,企业都应该制定相应的风险反应方案。管理者应该从整体风险和组合风险的角度,通过对企业成本和收益的有效分析,确定风险管理策略。风险控制是管理者所采取的以消除或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的各种措施和方法。风险信息和沟通可以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增强企业风险的免疫能力,逐步形成企业特有的风险文化。

三、广电网络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运作的配套措施

1.建立广电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现代科技手段越来越发达,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建立广电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已然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要注意的是,财务数据必须真实完整,建立在不实数据之上的财务管理势必与企业的真实情况发生背离。

2.建立闭环的实时网络信息系统。

实时网络信息系统有利于对财务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跟踪,真正发挥对风险的预警功能。监管人员在获得被监管企业的信息后,利用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可方便及时地掌握被监管企业的财务现状,以及时得到预警提示。

3.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报告制度。

建立财务风险报告制度就是定期将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结果上报给企业管理层。财务风险报告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及时获取风险信息,并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同时,对增强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意识,并把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日常管理也大有裨益。

4.深化企业的文化建设。

如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文化建设对广电网络企业的风险管控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周杰 单位:天津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

第四篇: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风险管理研究

一、财务管理的风险

1.财务管理风险

财务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由于一些因素使企业最终的财务成果与刚开始预期的经济目标存在着偏差,是企业存在收益上的不乐观以及不稳定。众所周知,企业的运行是离不开资金的,所以,企业的管理方面尤为重要,它贯彻整个企业的运行,一方面出现差错就会产生不可预料的风险。

2.财务管理风险的特点

财务风险是一种交换性风险。在一个企业运行过程中,资金是运营的载体,也就在企业的资金这个载体上进行转换、变换。企业的运行要经过筹金,投资,成立,运行,收益。在这些阶段上,财务风险无处不在,这些过程中,财务管理至关重要,一个方面出现错误就会使得整个系统出现问题,一步步的错下去,风险也就在这其中交换,等到最后的收益分配阶段,财务管理风险才最终得到释怀。财务风险是一种流动性的风险。就如同企业运行中,财务管理是一种交换性风险一样,财务风险也是一种流动性的风险,企业是不停的在运作,资金在运转,就会在财务管理方面造成认知的不同。企业的资金在供给方面有可能会不足,造成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对财务管理方面造成很大的不便。财务风险是一种整体性风险。在财务活动中,整个企业的运作都会联系在一起,一个财务出现问题就会给剩下的步奏带来了困惑,风险就会大大提高。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它无处不在,也就会利用它整个的存在运行过程中,与管理联系在一起,更好的为财务服务。

二、财务管理的风险科学防范

1.财务人员的改善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离不开财务人员的监管和操作,但是,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只有保证了财务人员的认真态度和负责任的心态才有可能大大降低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风险。在每天的企业运行过程中,财务人员负责财务的记录和报告,他们是财务的管理人员,只有在这方面做好,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很大的方便。某市的一个小型企业财务人员就是自家的亲属,在慢慢的运行过程中,公司慢慢亏损,结果面临破产。在财务人员方面要狠狠的把关,因为这是降低财务风险的关键。

2.监督部门的监督

人无完人,机器有时也会出错,更何况人呐。在财务管理人员方面做好,就需要好的监管人员的监管,本来财务问题一直很复杂,再不进行好的监管只会是系统瘫痪,无法扶正。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过程中,财务方面是比较隐私的,不对外公开,这就与我们所支持的民主监督相互违背了,这就更加需要我们的监管部门认真负责,监管到位,切实保证财务的管理问题,降低风险。

3.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对财务管理起着很大的作用,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仅包含财务管理方面,还包含着企业财务人员的选拔与任用,监管财务信息等。制定相对应的管理体系,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个人素质,主管部门要针对性的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快速接受新事物,新的管理信息模式,降低财务风险;在完善的基础上,建立奖罚分明的管理体系,对违法违纪的要严加管理,要保持财务管理的安全性和权威性;还要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使财务信息出现问题时可以有章可循。

4.财务信息的部分公开,促于群众监督

一个企业的财务问题是企业的私密,不能进行外漏,确保企业的安全性。也就是这样的问题,导致了财务管理风险大大提高,在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财务信息一直是处于保密阶段,但这样做并不是真正的保护了企业的安全,在新的时代,财务公开是促进民主理财的重要手段。公开要保证及时,内容要具体,程序要保证规范性,这样更加促进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保证了企业正常运行,大大降低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风险。

三、结语

风险管理论文范文7

一、相关概述

伴随着外部生产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化,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企业能否顺利实现自身发展战略,推动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效果和效率依赖于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者应当将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设计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来加以落实,确保其职责明确、上下沟通顺畅、分工细化,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风险管理的组织完善有效。在风险管理实践中,企业业务部门风险属性跟风险管理部门的属性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进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时,紧密结合本单位管理实际和特点,完善自身风险管理机制,最大程度发挥风险管理部门的效用。

二、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工作重点

当前,企业风险管理基本上都是实行全员风险管理,在风险管控过程中董事会、经理层、财务部门、市场部门以及审计部门等都会参与其中,风险管理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这也意味着企业职工以及管理层在风险管理中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全员化风险管理正越来越成为趋势。上述这些风险管理参与者都是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参与因子,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上需要在上述参与因子中做好风险管理责任的细化和落实工作。一般来讲,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设计工作应当重点围绕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一是明确风险管理相关责任主体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地位以及作用,建立完善风险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经理层、业务部门、财务部门以及董事会等之间合理进行权责分配;二是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合理选择集权式管理模式以及分权式管理模式,完善各个风险管理岗位的职责以及人员配置。

三、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设计原则分析

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设计时,需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来实施:第一,全员参与原则。企业风险管理涉及的面比较广,影响因素也比较多,要确保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就需要企业全员职工的积极参与。将企业所有职员都作为风险管理的影响者以及参与者,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进行风险管理的配合及协调工作。同时在进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时还需要充分结合各个部门、各个层级的定位和职能发挥,通过编写风险管理手册来进一步明确责任,切实将风险具体细化,落实到位。第二,权责明确原则。确保权责明确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关键点。在权责的划分明确上一般会涉及到部门职工积极性发挥和主动性以及权利限制等。在这一方面要确保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杜绝人为操纵现象的出现;合理分工,减少职责的重复和遗漏;对权限层级进行明确划分,严格规定风险管理层级限额并加以贯彻落实。同时,还需要确保报告线的完整性,需要根据企业管理关系以及自身业务的复杂程度合理安排报告线的长短,确保企业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得本单位风险管理情况。第三,信息畅通原则。在设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时,需要确保信息畅通无阻,并减少信息流动成本。下级组织应当能够向上级沟通风险暴露情况以及政策执行情况,上级组织应当可以及时向下级传达相关政策和策略,各个部门之间应当保持信息畅通,加强信息共享。要避免信息流动的复杂化,减少信息流动干扰。

四、企业业务部门风险管理模式选择分析

对于业务部门来讲,实施风险管理的组织问题会涉及到集权模式以及分权模式这两种,在集权式风险管理模式下,企业集团总部的风险管理负责人负责处理企业的大部分风险管理事务,而在分权管理模式下,企业具体子部门、子公司的风险管理经理人会日常处理本单位、本部门的风险管理事务,并据此向总部风险管理经理进行汇总报告。集权式风险管理模式能够实现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达到经济规模化,有助于减少高层管理者跟风险经理之间的信息障碍,确保企业风险管理政策的一致性,但是这一模式会削弱公司其他风险管理部门以及职员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视。分权式风险管理模式的优势是在实现风险集中管理的基础上,能够对本单位的风险成本进行细化,并具体到各个具体的管理部门或者业务部门,明确责任,有助于风险管理政策的落实和贯彻。能够提升各个具体业务部门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在日常的风险管理过程中,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具体执行中所出现的各种风险管理问题,进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便于风险管理活动下放到具体执行部门。但是这一模式也有着自身的不足,就是在缺乏有效沟通渠道的情况下,企业高层管理部门可能难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把握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分公司的风险管理事项,很容易导致公司上下层政策沟通不畅,出现政策不一致性,进而影响到风险管理政策的整体效益和效果。

五、结语

总的来讲,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对于企业强化自身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完善风险管控系统,规避风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际管理中,企业所处的内外经营环境的差异也决定了不同的企业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上也有所不同。正是基于此,企业管理者需要结合自自身管理实际和行业特点,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并确保其有效性,解决好企业风险管理中风险管理委员会设置组成、风险管理模式选择等相关问题,在进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上体现出全员管理、职责明确等原则,增强风险信息的流动性,为企业的长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作者:胡小兵 单位: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广饶分公司

第二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一、财务风险内涵及其管理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企业在其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各种显性和隐性的风险,可能造成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失,具体的包括企业资金、企业商品、企业利润以及其他的企业原有资产,这些方面遭受损失,将会给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危害,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自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企业的财务风险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要完全预防和消除是不可能的,这是由供求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组合因素造成的必然结果。虽然不可完全预见和避免,但是企业可以高效的管理来有效规避财务风险,这也就是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意义。通过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可以对各项财务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还能够在资金流动的过程中进行实时的监督和预警机制,从而帮助企业在第一时间内发现财务危机和预防财务危机,并能够在遭遇危机时选择风险最小的解决方式,以将企业的财物损失降到最低,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类型

根据企业的运行特点,可以将财务风险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筹资风险

不管是有限责任制企业还是股份有限企业,其在运行的过程中都会有一定的融资活动,即在企业资金缺乏时向社会机构和社会企业寻求资金支援。这一活动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信用风险和完工风险以及其他的各类风险。以完工风险为例,企业在开展项目时与融资方约定了完工时间,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却可能无法按期竣工,因此给企业财务带来损失。

2.投资风险

企业除了融资活动之外,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会选择对外部企业进行投资,也即将本企业所有的财产投入到其他企业或者其他工程项目之中。这一举措的主要风险在于项目方,因为作为投资方企业并不能实际主宰项目的进度,也不能直接参与项目的有关决策,因此在进行投资时存在一定的经济风险。

3.资金流动性风险

资金流动性风险是企业无法支付足够的必要资金如债务以及无法应对过多的资金增长等等带来的风险。俗称资金流动困难。在企业的运转过程中,资金流动风险是和企业的生产进程和销售进程密切相关的。由于资金的流动是建立在企业项目和业绩的基础上,因此规避资金流动性风险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严格的管理体系。

三、企业现行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不足之处

通过对财务风险概念和类型的基本分析,可以确定财务风险存在的必然性和防范的困难性,但是最大的风险往往来自于企业管理内部漏洞。总而言之,现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是大多数财务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

1.企业决策体系造成的财务管理漏洞

众所周知,企业一般可分为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在独资企业中,企业的财务决策大权掌握在拥有者一人手中,而此人可能并不具备相应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而造成财务漏洞。合资企业也是一样,拥有者的过度干预会给财务管理增加直接的经济风险。总而言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矛盾增加了财务风险的发生几率。

2.财务风险管理程序的不完善

在企业走上正轨后,一般都会形成内部的财务管理体系,但目前的情况是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只是一个空壳子,在其运转的过程中会产生种种困难。比如相关统计机构的人员配置不合理,以及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佳等都是属于财务管理体系的内部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就不能提高运行效率。

3.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财务管理体系的运行除了体系内部的制度保障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执行力。在相关的规章制度完善之后,如果没有具体有效地执行措施,就会永远停留在制度层面却无法切实地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效益。此外,由于执行力不够,工作人员就有可能偷工减料,或者马虎大意,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4.企业财务监督体制不健全

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是相辅相成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另外一个层面就是相应的监督体系,只有具备完善的监督机制,财务管理才能在相对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行,而这一点通常为大多数企业所忽视,以致在很多财务风险是由于机构内部的监督不力造成的,这一点值得企业领导人的深思。

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加强措施

在对现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之后,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综合解决财务风险中的不足之处,以规范财务风险管理,避免和减少企业的财务危机。

1.建立财务预算和预警机制,规范资金流动

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前,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预算和预警机制,预算机制是为了对财务流动进行合理规划以及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评估,财务预算管理又可分为短期财务管理和长期财务预算管理,预算和预警机制属于短期管理的范畴。而财务预警机制则是为了对财务风险有所防范,在未形成大规模的财务危机前制定出合理的规避决策,以降低企业财物损失,维护企业经济效益。

2.建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预防财务风险

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是在决策初期,对项目的盈利指标、偿还指标以及风险指标等等进行综合评估的一个指标体系,该体系的存在能够为企业提供有效地分析数据,从而帮助企业领导人在综合各类因素的基础上做出正确决策和应对措施,并对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形成一定的预见意识,通过对指标数据的分析及时地调整有关进度,规避财务风险。相对于财务预警机制这属于长期的财务管理措施,立足长远,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3.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各个环节,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执行力

财务风险管理只是企业内部的一个系统或者一个部门,不具备具体的决策权,在运行过程中又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这一状况不改变,财务风险管理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因此领导人必须意识到财务管理部门的重要性,依据财务部门提供的数据并结合专业人士的风险评估,做出正确决策。此外,还应完善财务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确保各个环节工作人员的执行力度。

4.完善财务风险管理监督体系,减少财务漏洞

在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调整之后,还必须完善监督体系,使每一个环节的数据分析和决策制定都在有效地监督体制之下进行,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比如在融资过程中,要对企业与资金来源方的经济往来进行有效监督,确保交易过程的纯洁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融资风险、投资风险和财物流动风险三种基本的风险类型,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很多企业存在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执行不力以及监督体制不健全等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必须建立财务预算和预警机制,规范资金流动;建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预防财务风险;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各个环节,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执行力;完善财务风险管理监督体系,减少财务漏洞。如此多管齐下,才能有效规避财务风险,降低企业经济损失。

作者:张入考 单位:重庆竞盟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第三篇: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探讨

一、国有企业法律风险产生因素

要控制国有企业法律风险,提升法律风险管理效率,首先要明确法律风险的类型以及在日常经营发展过程中,都有哪些会导致法律风险的问题。从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发展情况来看,产生法律风险的原因主要包含下述几方面;首先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如果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容易导致制衡机制失效。部分正处在转型期的国有企业在决策、执行以及监督等诸多方面的运作都不够清晰,有许多运行方式都不规范,没有形成有效运转与相互制衡机制,导致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缺少保障。法律意识淡薄,也是导致违法经营频繁发生的问题之一,部分企业经营人员缺少法律意识,对依法治企的认识不够深入,所以在进行一些决策的时候不会按照法律的要求来进行,而是凭借自己的主观印象来完成,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因为经济利益而违反法律要求,导致企业处于高风险状态。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一些企业的内部机制不够健全,在管理上存在缺陷,会直接影响企业内部管理质量,使管理脱节,最终产生法律风险。法律事务管理能力薄弱与合同管理不够严格,也是影响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一些企业因为经济原因及内部体制结构的原因,没有成立法律顾问部门,也没有相应的法律顾问制度,所以法务机构的职能有限,并且顾问队伍不够充实,也缺少相应的可用于法律风险管理的资源。而合同属于企业最为重要的一种民事活动方式,如果不能妥善的处理合同问题,极容易产生法律风险。部分企业在签订合同之前没有对合同内容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导致后期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各种违反约定的情况,这些情况会导致合同双方产生纠纷,进而产生法律风险。

二、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措施

1.选择合理的法律风险防范方式

因为不同的法律风险不论是在性质方面还是在后果方面,都是存在一定差异性的,会对企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必须要选择最适合国有企业发展的法律风险防范策略。常见的法律风险防范策略包含风险避免、风险转移、风险控制以及风险容纳这四种,在选择防范策略的时候需要从风险的具体情况、企业的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控制成本和控制效果等多方面入手,明确防范策略。如果方案的风险比较大,可以适当地使用比较严格的防范措施来控制风险,如果风险类型属于无法避免的风险,可以选择减少风险负面效应的方式来面对。对一些既可以迎接又有一定概率躲避掉的风险,可以通过转移策略来处理,将企业风险通过转移的方式转嫁到其他的主体身上,减少负面影响,如果风险比较小,不会对企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则可以通过谨慎接受的方式来解决。

2.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及原则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执行主体是企业内部工作人员,所以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保证组织体系的科学性,促使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正常运行。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推广法律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方式构建总法律顾问制度为中心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设立法律风险管理部门,为企业配备专业的法律顾问,构建科学化法律风险组织体系,提升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质量,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将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当成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一部分看待,使其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可以和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相互适应,提升战略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可以适当地融入到经营管理活动当中,使其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相互适应。通过全员参与的方式让企业所有工作人员都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使其参与到法律风险管理中,并履行相应职责,承担责任。将次序改进作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点,企业需要坚持合法性以及可行性原则,以此为基础进行法律风险防控。

3.拟定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经营关系比较复杂,要掌握法律风险控制措施,就必须要通过比较严格的法律风险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法律控制的正常进行。可以根据法律风险管理部门以及企业日常运行的实际情况来拟定风险管理办法,将风险管理制度、评估制度以及相应的预防、解决措施落到实处,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强化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国有企业的高层领导人思想会对企业日常运行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需要转变领导人的思想,引导其走向正确的方向,让高层领导人员从根本上认识到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使其全面了解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日后发展特点,不仅要在制度上重视法律风险防范,也要在思想上重视法律风险防范工作质量。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从以往的工作经验来看,法律风险管理工作与企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不够明确,所以许多国有企业对这一点都不够重视,导致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发展滞后。上文从多个角度入手,详细阐述了如何提升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效率,旨在提升国有企业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李佳峰 单位:华能重庆珞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第四篇:风险管理理论分析油田企业成本控制创新策略

一、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所谓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去认识风险,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各种风险应对理念、管理方法、技术措施和各种手段,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从风险管理的概述来看,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就是控制,因而风险管理与成本控制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而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成本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成本控制,能够使企业成本管理与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使成本管理更具控制性,特别是由于风险管理具有识别、分析、评价等功能,因而能够更好的对成本进行有效的分析,进而能够更好的控制成本,特别是油田企业成本风险管理具有其特殊性,油田企业是没有围墙的工厂,生产工厂分散,且地下储量伻估、地层生产特性、原油价格波动幅度无法完全撑握控制,进一步增加了油田企业成本控制风险,因而应当将风险管理理念作为油田企业成本控制的基础;另一方面,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成本控制,能够对成本控制的目标性进行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特别是通过对财务报告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分析,进而使成本控制更加有的放矢,从而使企业成本控制取得更好的成效,提升经济效益和成本控制效率。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油田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是成本控制缺乏风险管理的生态环境。基于风险管理的成本控制,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而最为重要的则是要形成风险管理文化。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各级各类油田企业都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和成本控制,但成本控制环境仍然不够优化,特别是从管理层来看,很多管理人员还没有将成本控制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因而缺乏对成本控制风险的识别和分析,导致成本控制缺乏有效性。再比如,目前我国一些油田企业由于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着权力异化和逆向运作的问题,导致一些油田企业成本控制存在形式主义,缺乏全面、全程和全员控制的合力,必然出现成本控制不力。二是成本控制缺乏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监督评价是风险管理的“五要素”之一,也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抓好监督评价,才能使成本控制更具成效。但从目前我国一些油田企业来看,还没有将监督评价纳入到成本控制体系当中,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漏洞,特别是监督评价执行力不强。比如,某油田企业尽管制定了很多成本控制制度,同时也要求各方面要落实好成本控制制度,但由于缺乏监督评价机制,没有对成本控制的各方面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导致成本控制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效,很多制度被束之高阁,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监督评价。三是成本控制缺乏风险管理的评估模式。风险评估对于有效控制风险,并根据风险评估做出正确经营策略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而风险评估应当成为油田企业成本控制十分重要的方面。尽管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油田企业都建立了风险评估机制,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一些油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缺乏对成本控制的风险评估,没有将成本控制纳入到“价值链”管理体系当中,将“成本控制”变成了“资金控制”,由于盲目的降低成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反而增加了成本,这一点应当引起油田企业的高度重视。

三、基于风险管理的油田企业成本控制的创新策略

1.优化成本控制环境。

要想抓好基于风险管理的油田企业成本控制,油田企业必须进一步优化成本控制环境,特别是要将全面控制、全程控制、全员控制“三全原则”纳入到成本控制体系当中,建立多元化成本控制体系。这就需要油田企业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关系,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度,既要提升各类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又要强化他们的成本控制理念。油田企业还要高度重视成本控制组织体系建设,将风险管理纳入到成本控制当中,制定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预测性和务实性的成本控制规划,并根本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成本控制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使成本控制规划始终符合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还要配备相应力量的成本控制人员,加强对成本控制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特别是要教育成本控制人员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时刻绷紧风险管理这根弦,使成本控制人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能够形成风险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有机融合。

2.完善监督评价机制。

油田企业在开展成本控制过程中,应当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成本控制的监督评价机制,提高成本控制的实效性。这就需要油田企业在开展成本控制过程中,要大力加强监督评价机制建设,从企业长远和战略发展出发,进一步优化成本控制组织结构,使成本控制组织机构更加健全和完善,同时要形成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油田企业还要正确处理好权力分配,既要建立“分权机制”,又要形成“监督体系”,既要发挥总公司的监督作用,又要发挥各部门和分公司的执行作用,通过二者的相互结合,确保成本控制形成统一性和协调性。油田企业还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成本控制和目标、责任、奖惩、激励、约束等运行机制,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将成本控制关进制度的“笼子”,并在提高执行力方面狠下功夫,确保在制度执行方面不出现任何风险。

3.建立风险评估模式。

对于油田企业来说,成本控制是一项重要工作,但最为重要的就是企业在建立“前置”防范模式,在开展成本控制之初建立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这就需要将风险评估作为成本控制的重要运行模式。这就需要油田企业要明确“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开展成本控制方面,应当将成本控制的各方面风险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在满足生产经营的基础上做好成本控制,而不是一味的追求“低成本”。企业要建立成本控制“价值链”管理模式,将成本控制融入到采购、生产、经营、销售、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进而形成成本控制的科学模式,真正实现成本控制的目的。

四、总结

风险管理论文范文8

1.战略管控型。

母公司利用控股权支配从属公司重大决策和经营活动,追求资本增值和区分战略板块、业务板块的多元化发展。

2.财务管控型。

母公司通过资本运营手段指导、监控从属公司,对从属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执行过程不过多关注,以实现财务目标为终极目的,以财务指标考核、控制为主要手段。

3.运营管控型。

采用运营控制型管控模式的集团,对集团资源高度集中、企业经营活动的统一并优化。从战略规划到实施,从生产经营活动到业务管理,都要纳入集团管控范围。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运营管控型是最集权的管控模式,而财务管控型又是最分权的管控模式,而战略管控型则介于两者之间。随着集团管控管理模式的不断演变,有的集团又将战略管控进一步细化为“战略实施型”和“战略指导型”,前者偏重于集权而后者偏重于分权。

二、组织架构和发展战略管控

1.集团公司组织架构管控。

组织架构包括集团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部门机构设置。建立统一、合理、高效的组织架构体系是实现集团有效管理的关键,在管理控制体系中起着“骨架”的作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通常存在以下潜在风险:治理结构形同虚设,企业缺乏科学决策和良性运行机制,有可能导致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公司战略规划;内部职能部门设计不合理、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缺失、互相推脱、效率降低等问题。所以,集团公司必须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并确保其行之有效地运行。主要手段如下:一是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内部管控是一个系统工程,设立集团公司的公司治理体系,要从内部控制角度考虑建立一套相互分离、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公司治理体系。要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体系,制定完善的决策体系和议事规则,执行和监督职能相互分离、相互制衡。二是合理设置内部部门,分清职责。在部门内部运行过程中一经发现有存在职能重叠、缺失或运行低下的问题,要及时调整部门架构,通过制定公司组织架构图、业务流程标准、部门职责说明、岗位说明书等手段,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做到各司其职、权责明确。

2.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管控。

公司发展战略是指企业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对未来发展的定位和预测。集团公司要做到统一发展,必须要有共同的发展战略,集团内各成员单位在共同的战略指引下制定经营计划,以确保集团整体战略的实现。通常情况下,集团公司在董事会下设战略委员会,负责公司的发展战略制定工作。战略委员会要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趋势、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结合自身情况和资源,制定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董事会审议发展战略后提交股东会批准实施。

三、集团公司的财务管控

财务是公司发展的命脉,因此,实行集团公司的集中管控必然要做到对财务的集中管控。随着现代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集团公司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和财务共享中心实现对集团内单位的财务集中管控。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科目体系、统一的会计核算处理系统、财务报表合并系统、统一的现金管理平台、预算管理体系、内部审计体系等。著名的GE公司(通用电气公司)通过与银行网银支付系统对接的现金管理平台,将子公司资金每日下班前定点上划,集中大量资金利用北美与欧洲的时差进行“隔夜”资金运作,资金运作是按小时甚至分钟计算的。这样,产生了不小的资金利用收益。近年来,大型集团公司纷纷采用财务共享中心模式进行财务管控。它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子公司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统一拿到总部进行,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作为一个财务管理平台,仅需设专人负责票据的收集、扫描及上传工作。这样做的优势:信息统一和集成;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提升财务决策水平等。

四、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