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本核算优化分析(3篇)

企业成本核算优化分析(3篇)

第一篇: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优化

摘要: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是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措施,对保证企业稳定、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要想扩大自身竞争优势,就需要促进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以会计成本核算作为着力点,加强经营成本控制力度,科学配置各项资源,以实现发展战略目标为根本目的,在减少企业财政支出的同时,提高经济收益,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优化策略

会计成本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运营过程,包括原材料选购、产品加工、成本销售等众多环节,涵盖了人工费用、材料费用、设备费用等多项资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及复杂性特点,工作难度较大、工作任务量繁重。综合现阶段我国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整体情况来看,实际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困境,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较低,不利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存在较大的财政风险问题,所以必须探寻有效路径,对现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模式进行优化。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概念及重要性

1.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概念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是指按照资金的性质及用途,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费用进行分类,以货币为单位,对各项支出进行计算与核对,生成相应的成本资料。然后以成本资料作为主要依据,判断资金实际使用情况是否与成本预算编制相吻合,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及市场动态,对财务管理方案进行调整。

2.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对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将成本核算结果作为决策依据,以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为最终目的,制定符合企业特点、顺应市场形势的成本控制方案,提高成本控制方案的可行性。其次,通过开展会计成本核算,可以对企业成本控制成效进行客观评价,判断成本控制方法是否符合企业实际发展需求,为后期成本控制提供了可靠参考。最后,会计成本核算是借助专业的方法完成的,可以有效加强成本控制力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促进企业的规范运行和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内部环境保障,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不够科学

当前,很多企业对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建设不够重视,没有及时对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仍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传统落后管理制度,会计成本核算方法科学性较低,不符合市场经济特点,难以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会计人员在选用核算方法的时候不够严谨,对不同核算方法的适用范围不够明确,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成本核算方法不够科学,无法满足实际核算需求。并且,会计成本核算部门独立性不强,大大降低了核算方法的科学性,不利于成本核算的规范进行。

2.会计成本核算内容不够全面

很多企业没有树立全面成本管理理念,会计成本核算重心偏重于生产环节及内部,对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等环节的成本核算不够重视,无法保证会计成本核算对企业生产运行环节的全面覆盖。并且,大多数企业都重视材料费用、人工费用、设备费用等实际资产的成本核算,没有将知识及科技等无形资产考虑在内,缺乏对企业运营成本的综合考虑。另外,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企业需要对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这就会产生环保支出,增加企业成本,但是很多企业都没有将这一部分费用纳入到会计成本核算中。这些都是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内容不全面的具体表现。

3.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因为企业对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视力度不足,所以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岗位的入职门槛相对较低,在聘用工作人员的时候,没有对其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部分企业存在“托关系、走后门”的聘用现象,无法保证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另外,企业不注重对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和思想教育,工作人员对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不够熟悉,责任意识不强,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较低。

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优化策略

1.提高核算方法的科学性

科学的核算方法是确保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精准、有效的基础前提。首先,企业应该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准,构建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要求会计成本核算人员明确不同核算方法之间的差异性,确保核算方法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出生产经营成本,为成本核算提供制度保障,按照规章制度科学、严谨选择核算方法。其次,企业在对会计成本进行核算的时候,应该根据市场经济特点及企业自身发展情况,按照企业资金性质及用途,重新划定核成本核算范围及核算标准,对比不同核算方法之间的区别,选择最为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确保成本核算方法能够适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模式。

2.完善会计成本核算内容

要想充分发挥会计成本核算对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就需要确保核算内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应该树立全面成本管理意识,及时对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创新,将企业生产经营所有环节所产生的费用,全部纳入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内容中,包括实际资产、无形资产以及环保支出等各项费用,对成本预算及实际支出进行综合性对比。同时,应该将信息技术应用与成本核算工作,构建信息化成本管理控制系统,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及费用支出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并存储,并时刻获取市场动态情况,设置成弹性成本范围。

3.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高素质、高水准的工作队伍,可以有效提高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所以就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在选聘成本核算工作人员的时候,企业应该设定严格的上岗要求及考核标准,按照考核章程和流程对应聘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准确评定,杜绝“走后门、拉关系”入职现象,提高整体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另外,企业应该定期对成本核算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培养其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学习新的会计知识、核算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完善自身的不足,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最后,还需要加强工作人员思想教育,强化其责任意识和岗位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自律性,端正其工作态度。

结束语: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就需要提高对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视力度,针对实际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探索一条有效路径。通过提高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完善会计成本核算内容,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等策略,可以实现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合理优化,为促进企业的良好、稳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作者:赵蕾 单位:云南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学红.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20):221-222.

[2]董浩.试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2016,(12):18-18.

[3]范晓燕.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所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3):00136-00136.

第二篇:信息化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我国各类企业开始将信息化发展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发展起来的各类信息系统,将信息化管理融入企业发展与决策中去成为可能,未来的企业成本核算工作也将会由信息化环境下的数据应用进行辅助与监督。针对这样的信息化环境,钢铁企业产品的成本核算应该形成一个完善的核算体系。本文通过对目前企业中钢铁产品成本核算现状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信息化环境下钢铁产品成本核算的相应体系构架,进而研究总结出使该方法得以通过相应软件及数据应用来实现该体系的具体途径。并通过相应实例的验证分析,对所构建的信息化环境下钢铁产品成本核算体系进行确认,使相关企业都可以在成本核算方面构建信息化管理途径。

关键词:

信息化;成本核算体系;钢铁产品

就目前的市场与企业竞争程度来看,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均呈现出几乎饱和的状态,企业若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市场中寻得一个稳步发展的位置,在保证企业核心生产力的基础上,控制成本成为了各个企业最为重视的发展关键。成本核算方面的管理在整个企业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1信息化给企业成本核算带来的影响

根据目前已有的数据显示,一个企业主要生产环节的成本消费情况和这个企业对生产环节的控制与调制息息相关。因而结合信息化的环境可以给企业的成本核算控制方面带来巨大的益处。

1.1信息化为成本核算注入活力

企业每天要面对各类的信息与数据,而这些数据与信息背后隐藏着大量的内容,信息的冗余会拖累整个生产链的数据反馈,而信息化的手段就可以实现对企业成本核算方面的深入了解,从而实施有效控制,为原本的产品成本核算体系注入新鲜血液,增添能量。

1.2信息化成本核算提高生产效率

企业生产链在进行运作的过程中,资源的流动与变化会不断形成成本方面的逐级累积,一旦企业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与技术将成本的动态形成过程明确的实现再现与分析,就可以有效地对企业内部成本核算方面的经济活动进行掌控,从而实现最大程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与过度消耗,进而实现提升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率与生产效率,在保证核心生产链的质量与数量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消耗,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同时有利于科学化的长久发展。近年来,在信息化环境的影响下,钢铁企业开始逐步应用一些较为现代化的生产模式进行内部管理,这些模式复杂高效,以柔性、敏捷性制造系统为代表,更是有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在钢铁企业中也崭露头角。根据以往的数据分析,钢铁企业内部的生产与运作,涉及到物料的复杂流转与交替,相应的数据信息极为多元化、多维化,但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是,钢铁产品成本核算体系方面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不能够真正符合目前信息化环境中成本数据的更新交替进度,使企业无法从庞大的数据库中选取或抽提有实际意义的相关信息,而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不够明确,成本相关信息的精准性没有后盾保障,进而无法对钢铁产品成本进行进一步控制。

2当前钢铁产品成本核算的特点

钢铁企业产品成本的形成多数是在整个生产环节中不断累积出来的。根据既有的钢铁生产工艺来看,物料在整个生产链中的良好流动是整个生产过程中信息与资源得以流动的源动力。只有在保证生产链可以生产出一定数量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成品时,才能保证企业内部对各种资源以及生产力投入使用产生实际意义,才能真正为企业带来经济价值。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资源流动、经济活动以及信息传递过程,而这三者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相互交错,同时存在正向与逆向的流动状态。一般来讲,企业的直接原材料以及人工雇佣及生产费用都统一计入成本核算当中去,而原材料通过企业生产线逐渐演变为半成品,进而形成精致的成品,在生产过程中成本消耗也随着生产链进行转移,不断承接上游环节,将成本核算内容融入到下游加工中去。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钢铁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具有以下特点。

2.1生产呈现混合流程型,成本构成复杂

由于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既包括原料的处理,又包括半成品的轧制以及成品的精加工,因而一般将其定义为混合流程型的工艺类型。钢铁企业一般会采用分段作业的方式,将生产,运输,贮藏等生产链环节进行时间与空间的分散,因而成本形成的过程并不完全统一,使得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经常出现多种形式共存的状态,使得成本构成极为复杂。

2.2原材料成本占据成本形成的重大比例

不同于市场的其他类型企业,钢铁企业是一种资源消耗型的企业,因而大部分成本的形成来源均来自于生产链中原材料的选购。一般来讲,钢铁企业生产链的各个环节中,后续加工所花销的成本仅仅占到四分之一,而最初的冶炼过程所消耗的原材料基本不低于四分之三,对于加工过程中的成本消费,制品坯料的成本更是高居百分之八十,因而可以看出在整个钢铁产品生产链中、原材料,或是坯料的成本花销占据了整个成本花销份额的巨大比重,成为了生产链中成本控制核算不可忽略的部分。

2.3物流关系复杂,成本形成难以还原

从整个钢铁产品的生产过程来讲,整个生产链中的物流、资源流以及信息流相互交错穿插,这使得成本的消耗来源过于多元化,追踪成本形成过程相对困难,而成本的具体转移又取决于资源的流动方向与具体途径,最终难以对资源消耗进行准确追溯。虽然整个钢铁行业存在其固有的生产规律,如钢材、钢坯、钢锭之间的逐级转化,但企业内部的物料以及生产环节极为复杂,整个生产环节无法做到完全不受外界干扰,一些不确定因素经常存在,不确定事件常有发生,这些变动参数使生产工艺不得不进行相关的调试与变动,如此一来,不同批次的产品必然存在差异,这种情况下的成本消耗往往难以追查,但实际情况又与其估算相差甚远。

2.4成本核算过程过于动态

从最初的材料到半成品,再到最终制品,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很多种制品状态,这些不同的状态相互衔接形成了完整的生产链,满足了企业对目前市场需求的供给,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库存产品的增多会加重企业内部的成本压力,对企业的经济运作产生不良的影响,最终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所生产产品的数量与种类均是不确定的,所以整个钢铁企业的生产链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另外,即使工艺相同,不同批次,不同规格的产品也肯定存在着成本差异,这使得整个成本核算的控制极为不容易。

3钢铁产品成本核算体系架构

本文研究并讨论构建了一种符合当前钢铁产品成本核算需求,体现当前钢铁企业成本核算特征的体系,在信息化环境的背景下,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既有数据,遵循着钢铁企业成本资源消耗的成本核算原则,实现该钢铁产品成本核算体系最大程度的符合当下钢铁企业的真实需求。

3.1资源归纳集中

如上述提到,整个钢铁产品生产链中涉及到成本消耗的过程,包括多个不同的环节,如原材料的选购,相应配件的采买,对一般固定资产考虑到的维修与护理,乃至相应设备的折旧费用。同时还包括了雇佣工人的薪水与酬劳等。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企业将以上内容所产生的经济活动花销,均算作成本形成的途径。一般以某一个生产周期为固定时间标准,将此周期内部的相应资源及经济业务通过一定的归类与调配,将不同用途,不同种类的资源进行整合管理,选择合适的集结点,以便于日后对成本控制的过程可以明确追溯到成本形成的根源,根据不同集结点进行相应的合理资源分配,避免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变动影响预测水平与真实结果的对照。

3.2原材料成本核算

将经过上述归集整合的相应资源,以原材料为项目单位整理到整体钢铁产品的成本核算当中去。由于目前存在着钢铁企业在正常生产作业中会交替使用多种原材料问题,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主观的操作或者记录上的误差,使得原材料在理论上的使用与剩余数量,与真正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使钢铁产品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出现并不明确的项目。与此同时,最初的预算无法全面考虑到每个时期的市场动态发展,在整个生产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很有可能面对钢铁原材料市场的经济变化,使不同批次的原材料间存在一定的价格差异。因而一个适合当前钢铁企业的钢铁产品成本核算体系,应当通过资源的分类归集,进行直接与差异的复合型供给,以解决在钢铁产品成本核算过程中出现的差异问题。

3.3在制产品的成本流转追溯及核算

钢铁产品原材料在经过一定程度的加工后,会按照市场要求制作成不同规格、拥有不同性能的各类产品,随后再转移到生产链的下一个环节去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加工,这样的过程使得生产作业水平从集中处理变化到离散加工。随着整个加工过程的推进,物流以及资源流的转移,会伴随着制品成本的流转,随即出现一般所说的成本流转追溯问题。在企业不将半成品或是成品按照生产工艺转移到下游环节进行继续作业的过程中,信息化的管理成本核算体系应当以生产物流以及销售管理物流为基础,对上游的各个环节进行衔接性的成本核算信息整合,实现对制品成本形成的追溯与核算贯穿于整个工艺生产链。

3.4特殊品成本核算

各个企业在完善各自主体竞争生产力的基础上,一般都会考虑到对特殊品的成本核算与处理。比如在主体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不足参数大小的尾料,不适宜继续生产实用的切头或是原材料产生的碎屑。当然这些特殊品也包括生产线上没能达到生产实质标准的残次品。这些特殊品对于每个企业来讲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这一类特殊品大量出现,势必会引起企业较大的损失,不仅影响了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大大影响了实际工厂的生产效率。对这些特殊品的不合理处理也会影响整个钢铁生产产品过程的成本核算工作。因而对其核算的时候一定要紧抓其自身特点,不仅仅要严格按照种类进行归纳整合,对每一个项目进行详细的损失摊销,更是要从根本的生产工艺来寻找问题的根源,降低这些特殊品的产生,并且对该类已经产生的特殊品进行合理控制与利用。对特殊品的成本核算分析应该立足于对其信息化环境下的数据应用,以物资及相关资源的消耗作为特殊品成本核算的基础,以上述所得的管理成本核算体系所供给的相应信息作为保障,将成本、质量、物流等相关参数进行融合的定性,才能真正地挖掘出特殊品产生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成本的浪费与损失。

4结语

经过课题研究所构建出来的信息化环境下钢铁产品成本核算体系可以在相关的钢铁企业继续实行与应用,为钢铁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基础,对钢铁企业细化并明确成本核算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工作业的工作量内容,同时大大降低了主观操作的核算失误,使得钢铁企业内部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关注度放在核心竞争生产力上,促使企业更加完善成本核算的规划与管理,从根本上提高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作者:马艳辉 单位:通化市长泰城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方蓓蓓.作业成本法在T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6.

[2]孙运艳.面向订单生产钢铁企业结转成本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3]崔发婧.信息化环境下钢铁产品成本核算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4).

[4]崔发婧.基于生产物流的钢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5]周舜.钢铁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

第三篇:企业高职院校成本核算对象研究

摘要:

与平普通高等学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上有其特点,与企业有很多相似之处。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功能和成本核算的目的,将向学生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作为成本的核算对象,和高职院校的基本功能一致,同时也符合人们基于企业视角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可将高职教育成本对象细化为教学系部、实习实训基地和各类培训项目等主要成本核算对象。

关键词:

成本核算;高职教育;会计核算;成本对象

成本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消耗的各种资源的货币表现,即对象化的费用,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去理解。广义的成本是为做一件事情、完成某一任务、达到某一目的而付出的代价;狭义的成本特指产品的生产成本,即制造成本。从事的经济活动内容不同,成本的含义也各不相同;不同的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不同,成本的构成内容也各不相同。

一、企业的生产成本及成本对象

在企业会计的成本核算体系中,确定成本对象是首先要确定的一个问题,也是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由于企业所属的行业、管理模式、生产规模、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成本的核算要求等方面的不同,成本的核算对象也各不相同,但核心都是产品、产品的集合或产品的拆分。它可以是所生产产品的品种、按订单的批次、按生产加工的步骤等,也可以是某个产品的类别或者是某个特定的产品、项目、工程等等。由于成本核算对象的不同,既使是同样的成本要素,所核算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根据WTO“服务贸易协定”规定: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以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教育贸易服务范畴。这充分证明职业教育应该归纳于市场经济范畴,应该进行成本核算。按照财政部2012年12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要求,“高等学校应当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1]。因此高职院校根据其教育教学的特点,完全可以参照企业对其教育活动进行成本核算。

二、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及成本对象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是指高职院校在教育活动中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它包括广义教育成本和狭义教育成本两种含义。广义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是指培养一个高校学生,国家、家庭和社会所耗费的全部费用之和。狭义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是指高职院校从自身角度计算的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能用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本文教育成本即为狭义教育成本。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是指按照相关核算对象和核算方法,对高职教育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和计算。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科学合理地确定高职院校的成本核算对象。基于企业视角,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对象也应是高职院校的产品。但高职院校或高校的产品是什么?过去有过激烈争论。有的认为高校的产品是学生(或毕业生),有的认为高校的产品是学生知识和技能(劳动能力)的提高,有的认为高校的产品是其所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2],与此相对应,高职院校的成本对象就分别有“学生”、“提升的知识和技能”、“高等教育服务”等,也有的将“教育成本核算单元”作为成本核算对象[3]。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办学功能和成本核算的目的决定着成本核算的对象,将向学生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作为成本的核算对象,和高职院校的基本功能一致,同时也符合人们的基本认知。核算对象可以按服务的具体名称或项目设置。如,提供的服务是住宿和管理,可以“住宿”作为成本对象;提供的服务是“教学”,就以“(某系部、某专业、某年级等等)教学”为成本对象。服务的核算期可以是一学年、一个日历年度、一个学期、一个培训期等等。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成本核算对象可以以教学系(部)、专业、班级、实习实训基地(车间)、专业课程组、教科研项目(或其他项目)、典型工作任务、优质课程建设、社会培训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学生等等为范围进行核算。如“某系部某年教育成本”、某专业某学期教育成本”等等。高职教育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培养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师资配备、实验手段、教学设备、实习实训要求等有差别,因而培养各类学生的成本费用不尽相同。在很多时候,为了说明教育成本的高低并使之有可比性,我们会经常使用单位教育成本。由于高职教育产出的多样性,按在校生人数或毕业生人数计算的“生均教育成本”就成为常用指标。高职院校的首要功能就是人才培养,因此高职院校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就如企业一样,要计算出“单位产品的成本”,即“生均成本”。这样的成本计算对象,既可以掌握生均办学成本,作为争取生均拨款和制订收费标准的依据,也可以用于对比各专业办学成本的高低,作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效益的依据。

三、高职院校确定成本对象的基本原则

由于高职院校教育产出的多样性,其成本核算的具体对象就呈现出多样性。一所高职院校具体将什么作为成本核算对象,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考虑学校管理的需要。科学地确定成本对象的目的,就是要将各个不同的“服务对象”的成本准确地核算出来,为上级管理部门和学校决策服务。因此,满足管理的需要是确定成本对象的最基本的原则。会计核算上要可行。成本的计算要以完整的、准确的原始记录为依据,如果各项基础工作做不好,必然使成本的计算不可行,或者即使勉强计算出来,作用也不大,甚至是虚假的成本。符合教育教学的特点。由于成本计算对象的多元性,因此科学合理地选择符合教育教学特点的成本对象,才有利于管理。有些看起来可以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由于不符合教育教学特点,意义也不大。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实际需要,逐步细化成本核算,开展学校、院系和专业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等核算工作。

四、教学系部的教育成本

(一)以教学系部为成本对象的必要性

教学系部作为一级机构,甚至是一个独立核算的教学组织,是高职院校向学生和社会提供教育服务直接的、主要的承担者,和企业的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一样,既是收入的主要创造者,也是人力、物力、财力的主要消耗者。故在高职的院系二级管理中对系部采用企业化管理是最佳选择之一[4]。因此,在计算成本时,以系部(教育服务)为成本核算对象就成为必要。教学系部具有独立性、稳定性、核算基础好、针对性强等特点。按教学系部进行成本核算有较好的会计基础,不需要另行组织核算,只需要在原有财务管理的基础上按系部进行分类核算即可。其成本核算的结果,既可以直接用于部门的成本控制,为降低教学成本服务,也可以作为学校对系部进行二级核算的依据。

(二)教学系部的费用要素

教学系部的教育费用是教学系部直接和间接用于本系部学生教育服务的全部费用,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直接费用是指由系部经费列支或由学校经费列支的,能直接认定为本系部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费用。间接费用是由学校经费列支的用于学校公共建设或支出,应由本系部分摊的教育费用。

1.系部直接费用。

系部是学校基本的教学业务部门,承担的工作量大,费用要素繁杂。主要包括:教学业务支出,包括专业建设经费、课程建设经费、实习实训教学经费(含耗材、专兼职实习指导老师经费等等)、日常教学费、教科研工作经费、实习实训指导与检查、教学水电、教学调研考察、教学业务费,教学设备折旧费等。人员支出,包括工资、绩效工资、津补贴、专兼职任教师课时津贴、加班费用、师资培训与进修费、差旅费、教师企业煅炼等。办公费用,包括邮电费、印刷费、办公耗材、小型教学设备维护维修等。学生管理支出,包括寝室管理、心理健康、各类学生社团、创新创业、学生奖助支出、招生工作经费、毕业生就业指导等。

2.系部间接费用。

系部的间接费用就是由学校支付的需要按一定标准分配到各系部,由系部最终承担的各项公共费用。间接费用要素主要包括:学校公共教育费用。是指由学校列支的在教学、教辅、学生事务和其他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专业建设费、课程建设费、师资培训费、实习实训基地(车间)费用、教科研经费、教师社会实践费、图书资料费、数字化校园建设费等。学校公共科研费用。是指高职院校为完成所承担的科研任务而发生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学校公共行政管理费。是指高等学校为完成学校行政管理任务在校级发生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由学校统一负担的工会经费、诉讼费、中介费、印花税、房产税和车船使用税,行政管理人员工资福利、管理费、精神文明、招生就业、财务管理费用、“三公”经费等。后勤保障费。主要包括后勤管理人员工资福利等个人支出、物业管理、安全保障、水电费、维修费等。基本建设费及折旧。主要包括教学用房、后勤保障用房、体育场馆及设施、校园美化绿化、其它基本建设项目等。离退休费用,是指高等学校负担的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方面的各项费用。其他公共费用,是指高等学校无法归属到本条上述费用中的其他各项费用。主要包括:对附属单位的补助、上缴上级支出、财务费用、捐赠支出等。间接费用的分配。高职院校发生的公共费用,应当按照合理的分配标准在各受益对象之间进行分配,即费用分配或成本分配。分配按“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确定,受益多,应承担的公共费用就多;受益少,承担的公共费用就少。因此,公共费用分配的核心就是科学合理的确定分配的标准,要求选用的分配标准能够反映受益者受益的程度。在以教学系部作为成本核算对象时,费用分配就是按一定的标准将学校一级的公共教育费用分配计入到各教学系部。分配的时期可以是月、学期、学年或年度。系部应分配的教育成本=全校公共支出教育费用总额÷分配标准分配标准是影响系部教育成本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分配标准,其成本分担的结果也不相同,有时甚至差异较大。利用教育成本的目的不同,成本的分配标准也就不同,也即由于教育成本目的的多元化带来教育成本分配标准的多元化。分配标准可以是学生人数,也可以是非税收入、教学时数、资产投入额等等。因此在进行成本分配时,要灵活地加以应用,不能固定不变地采用一个分配标准。成本分配只有遵循多元性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成本在学校决策中应有的作用。

3.系部教育成本的核算

系部教育总成本=系部直接费用+分配计入的间接费用系部生均教育成本=系部教育总成本÷该系部学生实际人数以实际学生人数为标准,而不是以注册学生人数或其他学生人数为标准进行分配,主要是使成本计算的结果更加客观、真实。

4.系部教育成本的绩效考核。

在对系部教育成本进行绩效考核时,既要考核总教育成本,也要考核生均教育成本;既要考核实际成本,更重要的是要考核其实际成本与定额成本(或必要成本)之间的差异。如学生教学和生活水电费支出,不同系部各不相同;同时,在评价时应以必要(定额)水电费支出为准。

五、实习实训基地(车间)的运行成本

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落实学生在基地实习实训期间的各项教学任务,重点是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培养训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的技能性、职业性和实践性,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实体,它的主要产品是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虽然它不以盈利为目的,但降低经营成本、实现收支平衡不仅是一个经济学上的要求,也是节约办学成本,维持培训基地良性运转的基础。因此,实习实训基地也是高职院校成本核算的重要对象之一。

1.实训基地的类型

高职院校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有不同的类型。按建设和营运主体,可分为学校自建自营运和校企共建共营运两种模式;按生产和实训的比例,可分为纯实习实训型和生产性实习实训型两种模式。纯实习实训型基地,主要是运用模拟设备或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普通实验型、验证型实习实训,或者真实的生产设备没有用于生产,没有产品或生产的产品没有价值,其耗费不能从产品中得到补偿,因而营运成本较高;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以真实的生产设备,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生产真实的产品”,其生产的产品出售后有一定的收入,可弥补一部分费用,冲抵一部分成本。模式不同,费用的分摊、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方式也就不同。

2.费用及成本类型

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的成本按成本费用的归属不同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按成本的承担者不同可分为系部承担的成本和学校承担的成本。按成本的属性不同可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高职院校用于实习实训基地的,可入账的、看得见的实际支出。它们的特点是有形的成本,一般成本会计计算出来的成本都属于显性成本,也是大部分人在账面上能看到的成本,如实习实训设备及折旧、设备维护维修费、原材料、水电费、实习指导教师工资福利等。隐性成本是相对于显性成本而言,是一种隐藏于高职院校、系部或校内各部门等经济主体总成本之中,具有一定隐蔽性,游离于财务监督之外的成本。形成的原因较多,如决策失误、学生技术熟练程度低、废品率高、水电失控、擅自调整和改变实训计划、设备闲置率高等,它是由于经济主体有意或无意的行为造成的。显性成本有明确的对象和目标,容易发现和控制;隐性成本则不易被发现,是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关注的成本。

3.费用要素

实习实训基地的费用要素主要包括:(1)人员经费,包括专兼职实习实训教师工资、福利费、资金、津贴和补贴,交通补助费,社会保险等“五险”,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按协议和规定支付给学生实习实训报酬,其他支出等;(2)生产经营费用,包括固定资产及折旧、设备维护维修费、专用教学资料、水电费、燃料及动力费、实训耗材、辅助材料、基地内部运输费用、包装物、低值易耗品、销售费用等;(3)管理费用,包括实训基地专属办公费、日常支出、邮电费、印刷费、排污费、招待费等;(4)财务费用,包括专项资金利息、税金、罚款等。

4.成本计算

实习实训基地成本,从性质上看,是实训基地所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直接承担成本和间接分摊成本”之和。从要素角度看,实习实训基地的成本是上述各成本要素之和。采用要素法计算出来的成本,是实训基地的实际成本,其中包含了合理成本,也包括了不合理成本。

5.成本控制

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营运成本是其一定时期内总教育成本的一部分,并最终转化为生均教育成本,成为影响生均教育成本的重要因素。在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实习实训教学占重要位置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成本控制。特别是在系部未实行二级核算的情况下,更为重要。由于不考虑成本因素,系部管理的实训基地费用大量转嫁到学校公共成本上,虽然使得系部经费得以控制,但仍总体上加大了培训成本和办学成本,提高了全校的生均教育成本。

六、培训项目的成本

高职院校除进行全日制人才培养之外,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服务区域经济、为地方开展各级各类社会培训,如工人技术提升培训、企业管理培训、消防培训、农村人才培训等等。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高职院校开展的各类社会培训是可以盈利、也应该盈利的。因此,对其进行成本核算也是加强对高职院校各类培训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1.培训项目成本

培训成本是指高职院校承担社会功能,在各类培训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包括培训之前的准备工作、培训实施过程以及培训结束之后的效果评估等全部活动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按其与培训对象的关系,可分为直接培训成本和间接培训成本。直接培训成本是指在培训组织实施过程之中,直接用于培训者与受训者的一切费用的总和,或者能够直接认定是用于某个培训项目的费用总和。如培训教师的费用,学员的往来交通、食宿费用,教室设备的租赁费用,教材印发、购置的费用,以及培训实施过程中的其他各项花费等。间接培训成本是指在培训组织实施过程之外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的总和,或者是几个培训项目共同耗费的费用的总和。如培训项目设计费用,培训项目的管理费用,培训对象受训期间工资福利,以及培训项目的评估费用等。间接培训费用需按一定的标准分摊计入不同项目的培训成本。

2.培训项目的成本要素

(1)招生费用。包括招生人员工资福利及提成、市场调研与开发、广告及宣传费用、通讯费、差旅费等;(2)管理费用。包括办公经费、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物业管理费、水电费、通讯费、差旅费、招待费、学员食宿费及交通费等;(3)教学费用。包括教学人员工资福利费、教室等教学场地费、水电费、设备设施折旧、教材费、资料费、培训耗材、教育设备的折旧费等。(4)其他费用。如缴纳的有关税费、违约损失等。

3.核算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虽然目前《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但考虑到核算成本和利润的需要,培训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归集费用,核算培训成本。(2)不考虑机会成本。(3)以项目为对象核算。培训成本的核算应以“项目”归集和核算培训费用,计算培训利润。不能按会计期间把不同的培训项目揉在一起核算。以“项目”为对象进行成本核算,可以了解培训总成本的构成,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情况;有利于对不同的培训项目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做出正确的选择;有助于合理确定培训项目在设计、实施、评估和管理上资金的分配比例;用于分析比较项目培训资金使用情况;便于进行成本控制,进行“成本———收益”的对比分析。(4)合理成本原则。合理成本即必要成本,是完成培训任务所必需的额定成本。在企业会计中,对于成本有严格的规定,哪些能进入成本,哪些不能进入成本,能进入成本的额度或比例都有严格的规定,对于不合规、不合理、不合法,超定额或超标准的费用不能进入成本。如“回炉培训”费用、超标准课时津贴、超标准接待费用、超标准的招生及其他费用等等。

4.核算方法

(1)按收入的百分比计算成本。即根据经验、当地的消费水平或者根据计算确定每项成本项目占培训收入的比例,来核算培训总成本的一种方法。如,根据计算,某培训班招生成本占收入2%-3%,教师成本占收入20%-30%,教室、设备设施、耗材成本占收入15%-20%,管理成本占收入10%-15%,则培训总成本为收入的47%-68%,培训净利润占收入的53%-32%。这种方法的优点:一是成本所占比例直观明了;二是根据比例确定成本,在不同的收入下,成本会自动调整。缺点是没有考虑固定成本问题,有些成本不会随着收入的变动而变动,如教室租金、管理人员的工资等。(2)按费用要素核算成本。即将各成本要素相加,得到总培训成本。培训成本=招生及宣传成本+管理成本+教学成本+其他成本培训净利润=培训收入–培训成本–税费或=培训收入-固定成本(房租、水电、人员工资、设备设施折旧等)-变动成本(如销售人员提成、奖金等)该方法的优点:考虑了固定成本问题;可进行盈亏平衡分析,通过以上公式能测算出月盈亏平衡点,并以此进行培训成本控制。缺点:要事先确定成本定额,不直观,不利于控制成本,有些成本项目事先可能会因为考虑不够产生遗漏。

5.绩效评价

高职院校开展的社会培训项目应按照企业成本核算的原则进行经济效益评价。经济效益是指某个社会培训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之比。在具体评价时既要考虑收入因素,更重要的要考虑净利润因素。如果在核算过程中,将不应列入成本的费用项目计入成本或者将超定额费用计入成本,都会影响到培训的最终效益。因而科学、合理的确定培训项目的定额成本是对社会培训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的重要基础。

作者:田平 单位: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EB/OL].

[2]王建刚,周显.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基本前提、对象和原则[J].理工高教研究,2006(5):56.

[3]孙建成.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象研究[J].财会通讯,2010(6):55.

[4]杨晓冬.公办高职院校二级系部企业化管理的探讨[J].管理观察,2009(07):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