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成本核算研究

计算机成本核算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建立和会计电算化的普遍使用,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成本核算已经是在必行。在此环境下,文章通过计算机技术构建了成本核算系统,此系统主要包括制定标准成本模块、实际成本数据采集模块、成本核算差异分析模块三部分,文章对此架构进行的详细的论述,同时还论述了成本核算的具体流程。经过具体的使用可知,和传统手工进行成本核算相比,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准确性和科学性也大大提高。

关键词:

计算机;成本核算;数据采集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现代会计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盈利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企业运营成本是企业能够盈利或者说盈利多少的关键。所以企业对成本管理也越来越重视。成本是经济核算的基本内容,也是各类商品流通价格制定重要的依据[2]。可以说成本核算过程基本涵盖了企业所有生产活动的数据。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成本核算的相关数据进行相应的决策,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提高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的利用率。从而实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提高企业盈利的目的[3]。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计算机技术几乎涉及到了方方面面,计算技术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还改变传统的企业的运营模式。所以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成本核算势在必行[4]。

1成本核算电算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要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就必须要进行成本的核算和控制,这就要求企业想尽一切办法,使用尽可能多的手段进行科学的成本核算。

1.1成本核算电算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已经成了现代管理的重要工具。很多先进的国家在经济管理领域中对计算机的应用是非常多的。从原理上来说,成本核算不一定要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但是为了企业能够更好地进行预测和决策,必须要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5]。成本核算要用到非常复杂的数学计算方法,常用的有投入产出、排队论和非线性回归等。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参数和约束条件是非常多的,而且有些参数是多次应用,每次的约束条件又是不同的,所以如果全部通过手工进行计算,不但花费太多的时间和人力,而且计算的结果也不准确,存在一些误差也是不可避免的[6]。计算机的重要优势就是能够快速、准确地处理大量的数据,这些就是用手工进行成本核算无法比拟的。即使有些比较简答的成本核算可以使用手工的形式完成,但是如果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成本核算的运算也可以极大的提高处理的速度和工作的效率。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在我国也得到快速的发展,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性能都得到提高,同时计算机的价格也在不断地下降,很多国际通用的软件也进行了很好的汉化,计算机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会计电算化一样,成本核算电算化是企业发展的趋势。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的进行成本核算[7]。

1.2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要求成本核算电算化

尽管我国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晚,但是在企业中的应用发展是非常快的。现在企业基本都有较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从最原始的单机版已经发展成了网络应用,现在的电算化技术已经非常的成熟。经过充分的调查可以看出,我国的电算化会计系统也存在一些重要、普遍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成本核算还没有完全通过电算化技术进行。如果只是通过电算化技术进行简单的代替工进行记账、算账、报账,这样是无法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的,特别是在我国劳动能力比较便宜的环境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单纯核算型的会计系统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才能很好地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就说必要进行成本核算电算化。先进的计算机计算不但可以很好地完成财务会计的各项核算工作,同时也应该能够实现预测、分析、规划、控制和辅助决策等功能。可以说一个完成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应包括两部分重要的内容,一个是进行常规的财务管理,另外一个就是要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的成本核算[8]。

2计算机在成本核算中的应用方式

随着计算技术在会计学中的应用,在不改变成本核算的内容和职能的情况下,还能够更好地完成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评价等功能。计算机现在已经成为现代化的管理工具,不但能够进行快速准确的成本核算,同时还可以输出相应的报告,进而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最终实现即时有效的风险控制,充分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实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9]。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单位都把电算化财务会计管理系统。成本核算只是财务会计中的一个分支,成本核算的数据来源与财务会计基本相同。两者的最大区别是财务会计是按会计制度规定的科目进行分类汇总,属于比较全面的一个财务管理,但是成本核算只是利用财务管理的数据进行专门的成本核算管理,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实现大量、详尽的成本核算。在通过计算机进行运算的时候,只需要把成本相关的数据信息输入到系统中,就快速准确的得到成本相关数据信息[10]。

3成本核算系统的构建

成本核算模块数电算化会计系统必不可少的模块之一。因为企业性质的不同就造成了生产流程、产品成本构成和成本核算方法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要想实现成本核算模块的统一是不容易的。现在成本核算的方法是比较多的,使用比较多的是标准成本和差异计算方法,相比而言这两种方法也相对容易实现基于电算化成本核算的统一[11]。通常在使用这两方法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还可以很好的实现管理会计核算与控制。成本核算系统主要包括制定标准成本模块、实际成本数据采集模块、成本核算差异分析模块三部分。(1)制定标准成本模块此模块的功能是通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自行设定,设定的内容主要是产品品种和各产品的直接成本构成。各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就可以通过此模块计算出各产品的标准成本,这一项数据也是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责任评价的依据。此模块也是成本核算最基本的数据。(2)实际成本数据采集模块此模块是进行成本核算的关键模块,其主要的作用是把从材料核算模块采集到的具体数据信息进行处理,采集到的信息主要是产品、直接材料实际的用料数量和上个模块计算出来的实际成本。同时还要把各产品的各工序发生实际直接人工工时与成本进行准确地采集。除了完场以上的功能,还必须要把制造费用实际发生额采集出来。在此模块中有两项数据需要手工输入到系统中,其中一项数据是各产品本期完工入库量,另外一项需要手工输入的数据是期末在产品数量。这样就可以为成本差异分析提供保障[12]。(3)成本差异分析模块此模块是成本核算功能实现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和分析,具体实现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完成管理会计中的差异计算。控制成本是企业盈利的最基本的保障,此模块可以把产品的各种材料的各种差异进行有效的分析,主要包括用量差异、价格差异等,同时还可以把各工序直接人工差异分析出来,这些差异主要包括工人效率差异、工资率差异等。各车间制造的费用差异也必须要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主要包括效率差异、耗费差异、生产能力利用差异三个主要的差异。通过对这些差异的分析就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为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实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13]。第二方面:成本核算二次分配。在每个月月末的时候可以把成本差异全部转入当月产品销售成本,同时还必须要把存货与产品销售成本间进行分配。成本核算是个非常复杂的计算过程,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会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仅如此,通过计算机进行成本核算得到的数据和通过人工进行成本核算得出的数据相比更加科学更加准确。

4结束语

现在我国经济正在迅猛的发展,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财务管理系统中,成本核算部分是财务管理系统一个核心的模块。因为企业的目的就是盈利,只有很好地控制成本才能更好地盈利。科学有效的成本核算数据信息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正确的决策,避免企业出现不必要的成本,为企业更好地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文章论述了成本核算电算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还着重论述了成本核算系统的构建和成本核算的基本流程,构建的成本核算主要包含定标准成本模块、实际成本数据采集模块、成本核算差异分析模块三部分。通过具体的实施可知,通过计算机进行成本核算,可以得到更加正确有效的数据信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

作者:刘力 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余绪缨.当代会计科学发展的大趋势[J].厦门大学学报,1992,49(1):35-46.

[2]王平心.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ABC/ABM在中国企业的典型应用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651-1661.

[3]刘希宋,方跃,邵晓峰.作业成本法机理模型实证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678-681.

[4]江希.成本会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13.

[5]张浩,任南.钢铁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30(6):1521-1526.

[6]宋旭东,翟坤,董丕明.基于J2EE架构的信息查询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5):131-133.

[7]汪方军.基于作业的企业资源成本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24(5):35-40.

[8]邓为民,孙树栋.两级作业成本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39(2):38-41.

[9]侯建刚.作业本管理的最新趋势[J].财会通讯,1993(5):37-381.

[10]马铁双.浅议工序加工费的分配对企业决策的影响[J].科技资讯,2006(27):191-193.

[11]陈萍.钢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综述[J].当代经理人,2006(21):211-313.

[12]刘莹,黄仕,王伟.钢管行业成本核算管理软件的开发[J].钢管,2009,38(4):66-69.

[13]乔保科.宝钢成本核算体系的实践探索[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9(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