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交往中自发形成的,它以感情来维系成员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只要人们有共同的兴趣、观点、感情等,在适当的情况下,尤其是有交往机会的情况下,他们就可能形成非正式群体。学校中“小圈子”等,以及一些没有名目但却实际存在的情投意合的群体都属此类[1]。在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学生的升学压力小,而面临的就业压力在入学后的一两年也相对较小,所以,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跟普通中学比较而言是宽松的,学生有着更多的时间与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这为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而当非正式群体一旦在班级中形成、发展起来,对班级的管理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2]。

1职业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结合当代实际,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主要受以下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1.1客观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广泛。教育体制改革要求“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职业学校要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需要“重实际动手能力”的人,使得学生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生活模式,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来多方面锻炼和发展自己,因而自发结成各种类型的群体,如书法协会、演讲协会、篮球协会等。同时,同一个毕业学校、同一个区域、同一个寝室的学生由于相处的空间距离比较接近,交往机会比一般同学多;或者家庭背景相近,父母是同事或朋友,家庭经济状况、文化教养相似等原因,也容易促成友谊、结成伙伴[3]。

1.2主观因素的影响

1)共同的兴趣和志向。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倾向。入校后,职业学校学生基本摆脱了沉重的升学压力,各方面的兴趣和爱好都得到了充分发展。同时,职业学校学生一般思想已渐趋成熟,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追求和明确的专业定向,容易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志向型友伴群。因此,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共同的目标追求,容易使一部分同学除学业以外还有共同的语言,进而志同道合,聚集在一起[4]。2)依附心理和交往的需要。对于职业学校新生而言,在远离父母亲友、失去家庭依托的情况下,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生活,在一段时间内会感到无所适从,心理上难免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了群体的优势。依赖于自己的小群体,可以免受其他同学的欺侮,有安全感,因而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3)从众和模仿心理的影响。职业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还存在一种盲从状态。入校后,各种新观念和社会思潮的冲击,各种信息的广泛涉猎,都给不同背景的学生增添了新的思想活力。部分职业学校学生思想开放,喜欢索新猎奇,喜欢广泛接触社会。而现代传播媒体如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影视情节及明星使得一些学生出于好奇和羡慕而竞相模仿。还有些学生看到同班或同一宿舍中某个有影响的同学或自己的好友加入了某非正式群体,也相随参加。这种“随大流”的情况在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扩展中也是常见的。由此可见,职业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形式,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不可替代性。

2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造成的影响

2.1积极的影响

如果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则有助于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群体成员之间非正式接触、交往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类似的心理基础、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构成理解的共同基础。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思维的一致性,客观上有助于群体成员相互理解、沟通和配合,能起到一种特殊的激励和鼓舞作用,能造就团结融洽的合作气氛,为班级正常运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时的非正式群体本质上可以作为对正式群体的积极支持,它在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2消极的影响

当非正式群体的价值取向与班级目标不一致时,非正式群体往往给班级带来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群体成员对非正式群体的认同超过对班级正式群体的认同。群体的成员面对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首先考虑的是成员的喜好和利益,如果群体成员的目标与班级的目标不一致时,他们往往对非正式群体的认同超出对班级的认同,并且利用群体的力量跟教师较量。在一个非正式群体中,往往有些不成文的规范约束着群体成员,这种规范是自觉的,对每个成员有很大的约束力。如果违反了这种规范,就会受到强烈的群体压力甚至受到孤立或被群体所抛弃。所以,每个成员都会把自己的行为自觉地约束到群体的行为中来。更何况在群体中还有一个被全体成员所公认的“领军人物”,他在群体中有着相当高的威信和影响力,成员对其言听计从。这种带有负面影响的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对个人、班级带来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不关心班级群体,只关心自己的小群体,班级活动适合自己需要时则积极参加,反之,则貌合神离,接受班级的规范和约束是勉强的,容易出现不守纪律的行为。非正式群体成员往往会认为“法不罚众”,犯错误的又不止我一个,无所谓;而对班主任而言,可能会顾忌到是否打击面太大而采取一种息事宁人的态度,结果就会滋长了他们的坏习惯而影响到整个班级班风的建设。第二,造成学生中蔓延荒废学习的情绪。俗话说:白饭好吃书难读。对于知识基础不扎实,没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与习惯,发现不了学习乐趣的一部分中职生来说,在学校学习课本的理论知识是相当乏味与难受的事情,久而久之,不喜欢学习,不想学习的情绪就会形成。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是持这样一种态度,对学与不学觉得无所谓,对上课时教师的提问,只说一声“我不会”就坐下了。如果只是个别学生持这样的学习态度时,对班级的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当这些荒废学习的个体形成非正式群体之后,对班级的其他个体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对班级的教育管理也是极其不利的[4]。

3中职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中职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管理者应该正确认识,并能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消极作用,对于破坏型群体,经引导教育无果后应果断瓦解。

3.1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因为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不同,所以在协调和引导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方法,扬长避免,发挥所长,使其成为班级建设的正能量。支持并保护积极型群体,关注中间型群体,发挥其积极作用。积极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是积极向上,有健康的兴趣爱好,这种群体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因此要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在班上树立良好的学风和班风,使学生有机会发挥所长,增强归属感和成就感,但是这种群体也有小团体思想,有时思想比较幼稚,目光不长远,热情过火,因此除了要支持保护外,还要给予必要的正确引导,使之与正式群体协调一致,为班级建设添砖加瓦。同时要允许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并引导其确定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化消极为积极。关注他们的存在,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并把他们的兴趣和主要精力引到班级正式群体中来[5]。

3.2注意对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引导

中职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尽管不像正式群体那样有明确的组织机制,但一般都有一个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核心人物一般有能力强、性格随和、不计较、开朗外向等特点。他们在群体中起着榜样、调节和领导指挥作用,他们的这种地位和作用是群体成员在交往和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所以,对核心人物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对非正式群体的“领导”,我们可以用真挚的关爱之情感动他们,用简而易懂的道理教化他们,并且做好“身教”的榜样作用,充分发挥人物的优势特长,并为班集体建设服务。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来影响其他成员,促使大多数成员积极进取,并且身心都能健康发展。

3.3强化正式群体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由于中职学生生源的特殊性,作为班主任,更应该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能够在班集体里感到温暖和爱,如果学生处在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中,那么参加或组成非正式群体的可能性就降低了。因此,班主任在对班级正式群体进行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想方设法满足学生合理的健康兴趣爱好或者公益等方面的需要,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和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感到“心理平衡”。其实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保持正式群体的活动,多下工夫使正式群体开展的活动更加多样,有新意,有层次,学生参与的机会增加,正式群体在学生心中就不会弱化,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同时在活动中,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相互接触,互相了解、沟通,关系更加密切,还有助于非正式群体在目标和行动上与正式群体趋于一致,从而使非正式群体能够融入到正式群体中。

4小结

除了做好上述工作外,还应该与家庭、社会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实现对非正式群体的全方位教育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学生在正式和非正式群体中和谐一致,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中职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及其双向功能,区别对待,使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协调一致,互相补充,让每个成员都能在群体中拥有归属感和满足感,只有这样,学生和班级才能真正的“张扬个性,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许文惠.重视中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及教育引导[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12):112-113.

[3]刘深廷,于宝春.职业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教育引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40-42.

[4]魏新奇,孙庆林.怎样使学校非正式群体发挥正功效[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8):15-16.

[5]樊珍会.中职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水产学校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5(2):91-93.

作者:尹辉 单位:皖北卫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