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级管理思考(3篇)

高校班级管理思考(3篇)

第一篇:高校班级管理新媒体发展影响及对策分析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极具弹性;它既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又是一个技术性的概念。狭义的新媒体是指通过数字技术以有线或无线技术传播的新兴媒体,主要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为代表;广义的新媒体包括大量的新兴媒体,既包括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也包括传统媒体运用新技术和新媒体融合而产生或发展出来的新媒体形式,如:电子书、电子报纸、交互型网络电视(IPTV)等。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班级管理的特点、新媒体发展对高校班级管理的影响及对策,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班级管理的特点

新媒体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主要传播渠道,其出现和发展给高校班级管理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由于新媒体在技术上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思想建构上具有独立性和自由性;交流上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使用上具有趣味性和技术性,使得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班级管理具有与传统班级管理不同的特点。

1.1开放性

基于新媒体背景下进行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跨越了教室的藩篱,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它以数据库为中心,以新媒体技术(手机飞信、腾讯QQ、人人网、微博、微信、易信)为载体,以网络为中介,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式班级管理形式。新媒体背景下,教师和学生每个人都可以是管理者,也可以是被管理者。

1.2交互性

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班级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手机飞信、腾讯QQ、人人网、博客、微博、微信、易信、论坛、电子邮件等多种新媒体技术,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家长、老师与家长之间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从而可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个性化交流。这种交流是交互的,可以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促进沟通和了解,使受教育者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引导。

1.3趣味性

基于新媒体背景下进行的高校班级管理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集数据、文字、图形、动画、影音等多种元素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为班级管理增添了许多色彩和情趣。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了解,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体验,真切地感受老师精心设计的教育内容,教育变得形象生动,使学习变得趣味横生。

1.4技术性

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班级管理,要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不断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和媒介素养,从而更好地开展班级信息化建设,将传统的班级管理向信息化转变,用新媒体技术来促进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班级的管理效率和信息化水平。

1.5无屏障性

基于新媒体背景下进行的高校班级管理,由于信息的和使用空间更加自由,网络传输的便捷性和不受时间空间及资讯的限制性(无屏障性)有效地延伸了班级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保持及时迅速的沟通和了解。

2新媒体发展对高校班级管理的影响

当前,互联网和手机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高校班级管理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1新媒体技术对高校班级管理带来的发展机遇

2.1.1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新媒体背景下的班级管理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能动性、趣味性、无时空限制等个性特点,这些特点充分迎合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运用新媒体了解到了更多的新事物和新思想,激发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比如,大学生经常运用腾讯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积极参与班级管理,表达自己对班级事务的想法。

2.1.2有利于加强班级形象的宣传和风采展示。

可利用新媒体技术,如通过制作班级DV有效宣传班级形象,通过班级微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班级活动,展示班级成员风采,丰富班级文化内涵,增强班级成员对班级的归宿感和集体荣誉感;再比如班级中开展的一些特色活动,可以通过班级微博、官方QQ平台及时,供同学们评论转播,扩大班级活动的影响力,同时为班级活动资料的收集和存档提供方便。

2.1.3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

随着新媒体的逐步发展和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通过手机QQ、移动飞信、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即时交流成为可能,网上交流和网下交流两种形式相互补充,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

2.1.4有利于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现代管理学理论认为,只有实行全员管理,整体的力量才能得到发挥,个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新媒体背景下的班级中的学生更加乐于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在各项活动中勇于展现自己,敢于实践自己,把自己当作是班级的主人,具有强烈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更加有利于班级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目标的实现。

2.2新媒体技术对高校班级管理带来的严峻挑战

2.2.1新媒体发展冲击着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

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及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拓宽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空间,提升了班级管理的时效性。但是,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话语权分散,信息传播是非线性、多中心的传播,这势必会弱化班级的凝聚力,分散班级管理的力量,影响班级管理的成效。

2.2.2新媒体发展影响着班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

在新媒体背景下,同班级的学生可以更多地利用QQ、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进行网上交流和沟通,人际交往更加便捷和广泛。但是,如果过度使用手机和电脑等新媒体工具进行虚拟人际交往而疏远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交往方式虽开放多样,但动机却不再单一[1]。长此以往,会使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呈现出“虚拟化、冷漠化、低俗化”的特点,极有可能导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产生情感疏离、心理信任危机及人格障碍,导致个人产生紧张、孤僻、冷漠等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形成人际交往障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从而影响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2.2.3新媒体发展左右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推广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和价值观念。新媒体的发展深入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随意性使得大量不良信息泛滥,进而造成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期的大学生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价值取向困惑等问题。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较传统媒体环境下更加复杂,从而加大了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

2.2.4新媒体发展考验着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及其传播的信息对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日益增大,与此同时,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调查了解,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重视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教育问题,使得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的认识比较模糊,媒介素养水平(是指人们面对传媒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制造、思辨性反应能力等)不高。但是,在现实的班级管理中,往往要求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水平,积极有效地利用媒体信息和学习资源,从而更好地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因此,新媒体发展考验着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对高校班级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3新媒体背景下加强高校班级管理的对策

针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班级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提出加强高校班级管理的对策。

3.1思想引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大学的细胞和行政管理的基层单位,高校的班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加强高校班级管理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实现“创先争优,人人成才”的目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心理咨询、实践锻炼、自我教育等和班级管理的方法是相通的;在效果上是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的。因此,加强高校班级管理应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从而达到育人的实效性和长久性,共同促进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

3.2开拓创新,增强广大学生“六种意识”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班级管理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笔者认为,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需强化90后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集体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等多种意识,以身作则,在新媒体传播中起到良好作用,让他们热爱班级,以实际行动为班级的发展和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生理学上,意识脑区指可以获得其它各脑区信息的意识脑区(在前额叶周边);心理学上,意识是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

3.3突出特色,开展“六型班级”建设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班级管理还要依托良好的班级建设,在工作实践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辅导员工作经验,提出了在新媒体背景下开展“六型班级”建设,即:健康型班级、民主型班级、学习型班级、制度型班级、服务型班级、数字型班级建设[2],打造班级特色,从而实现“创先争优,人人成才”的班级目标,有力促进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

3.4提高效能,搭建班级管理信息化平台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班级,需要充分利用腾讯QQ、微博、微信、爱班级软件(班级管理系统)等新媒体平台,提升班级日常事务管理的时效性和信息化水平。比如: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款专门为高校辅导员独创的班级管理神器———爱班级软件,笔者亲自试用,感觉效果非常不错。爱班级软件主要功能包括:校园通讯录、班级考勤、请销假、意见箱、通知公告、谈心谈话、宿舍检查、班级活动和晒生活等。它专注于大中专院校辅导员的班级、学籍和宿舍管理,通过营造一个宽松的实名+匿名的师生互动氛围,让辅导员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情况,降低学生安全隐患,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生管理,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3.5制定目标,逐步实现“两个转变”

笔者在学生工作当中,结合班级的特点与所带学生共同制定了“创先争优,人人成才”的工作目标。并且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实现先从班级向班集体的转变,再从班集体向先进班集体的转变。在此过程当中,共同促进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

4总结

总体而言,新媒体的发展和运用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新媒体,创新班级管理新思路,完善班级管理新体系,切实加强高校班级管理,开展“六型班级”建设,从而促进优良班风学风的形成,促进高校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作者:李融 苏琰 单位:肥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系巢湖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凌风,陈文亮.当代大学班级自我管理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2):96-98

[2]杨林.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策略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1):275-275

第二篇: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工作黄金圈法则启示

摘要:

当代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由于受到其管理主体及教育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高校辅导员的管理难度和管理效果呈现出反向变动的关系。本文以管理理论中的“黄金圈法则”为依据,对如何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班级管理活动效率进行了探讨,以期对高校辅导员的常规管理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

黄金圈法则;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会扮演两种角色——管理者或被管理者。管理者是凭借其职务权力和个人技能,组织、协调、激励他人实现组织共同目标的人。在大学高校这个组织系统中,班级是最为基层的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搭建了基础平台[1]。辅导员作为班级组织的管理者,承担着班级建设、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组织学生等重要使命,是学生人生中的导师、学习上的助手、生活中的朋友。辅导员的班级建设工作是完成这些使命,扮演好这些角色的重要载体。高校班级管理因其组成主体与教育体制的改革,呈现出群体相对稳定性与学生个体流动性并存,群体目标一致性与个体目标差异性并存,自治性与依赖性并存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导致当前高校班级建设出现诸如班级凝聚力降低、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管理活动日益复杂等问题。如何更有效地对目前多变的班级组织实施管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班级活动以进而实现班级建设的目标,是值得当前高校班级组织的管理者——辅导员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管理理论中的“黄金圈法则”为依据,对如何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班级管理活动效率进行了探讨,以期对高校辅导员的常规管理工作有所启示,帮助高校辅导员有效提高管理效率。管理学理论家,领导力哲学第一人SimonSinek的理论指出:“世界上所有杰出的管理者或组织在取得成就的过程中的思考、行动以及交流的方式是完全一样的。而且恰好是同一般人相反的”[2]。这一理论在他的黄金圈法则中得以体现。“黄金圈”由三个要素构成:从外向内分别为“是(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所有人都明白自己“是(做)什么”,部分人明白“怎么做”;少数人知晓“为什么做”。其中的“为什么做”并非是“利润”、“名望”等结果导向,而是指向某种“信念”。这种信念可以是微观的,如早起的理由;也可以是宏观的,如组织存在的原因。对于“黄金圈法则”中的三要素,大部分人是从外向内进行思考,先抓住最清晰的事情——“是(做)什么”,然后再考虑“怎么做”,最后考虑,甚至不考虑“为什么做”。而杰出的管理者和组织则恰恰相反,从内向外思考,从“为什么做”指向“是(做)什么”。

1陷入困境,传统管理方式“高能低效”

针对某高校2012-2014级的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75%的学生承认自身的班级荣誉感是缺失的;60%的学生认为入学之初对班级的期望值较高,而目前降低较明显;当被问及与“班级”关联度较高的词时,“班规”、“班委”、“规则”、“被迫参加的班会”、“无感”等词出现频率非常高;78%的学生认为只有在自己犯错误时,才会被辅导员约谈;59%的学生认为辅导员更像是学校的基层法官。该调查数据从侧面反映出,当前高校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工作出现了问题。就“黄金圈法则”三要素而言,同普通企业组织管理者相类似,传统的高校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工作思路是由外向内的指向,即遵循从“做什么”开始,到“怎么做”,再到“为什么做”这样的逻辑顺序。按照这种顺序,高校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工作主体的内涵可做如下说明:班级是一个大学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什么),辅导员通过组织学生在这个班级中参加各种活动,丰富和充实学生的大学生活,让学生体验并认可自己的组织成员身份(怎么做),这些班级活动能带给学生更多的归属感,如同纽带将学生联接在一起(为什么做),从而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大多数高校辅导员按照这样的管理思路在进行班级管理活动。因此,他们在与班级组织建立关系之初便倾向于迅速地形成班委组织以协助他们进行班级管理活动;即刻出台班级管理条例,以便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形成较为正式的约束力;规范地按学校相关要求组织班级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这种管理思路和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方法能够降低组织的不确定性,使管理活动更有条理。但是,在这样的管理框架下,学生会感受到班级的隐形束缚,逐渐改变其参与班级活动的动机,最终使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都受到消极影响。这种传统的管理思维和行动模式的后续表现是学生在入学一段时间之后,开始频繁缺席班级活动,辅导员对学生信息的获得越来越困难,班级管理工作到后期契约感逐渐增强,人情味逐渐减少,辅导员的精力投入和产出出现反向变动关系,班级管理工作陷入困境。

2打破传统,以“信念”为抓手助力提升管理效率

领导者特质理论指出,优秀的管理者应具有一些特定品质。这一理论忽略了管理活动中“共鸣”的重要性。集各种优秀品质于一身的有潜力的管理者,如果在执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传递出能引起“共鸣”的理念,其管理效率不会高,管理效果不会好。生物学研究指出,人类大脑的三个主要部分与“黄金圈法则”中的三要素是相互匹配的。大脑皮层负责人类的理性、逻辑思考以及语言功能,对应“是(做)什么”这一最外部的圈层。中间的边脑部分,负责信任与忠诚、行为与决策等情感行为,对应“怎么做”和“为什么做”这两个内部圈层。当按由外向内的“黄金圈”顺序交流信息时,接受者可以先接触到如特征、优点、事实等信息,但大脑的活动特性决定这些信息属于最外圈层的刺激,不足以激发行为。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传统的高校班级管理中,学生能够理解各类规则向其传递的“遵守什么、参与什么”等信息,但他们不一定照做。而如果按由内向外的“黄金圈”顺序传递信息时,这些信息则直接与控制行为的边脑交流,由于边脑控制决策行为而非语言,因此信息接收者可用理性地思考。按照这样的逻辑,如果信息发出者对“为什么做”这一圈层的定义是模糊不清的,则很难赢得信息接受者的支持,进而对其动机作出积极反应。现代商业社会管理活动的目标不仅是将产品或服务卖给需要它们的人,更是希望将产品或服务卖给喜欢他们的人,或者说卖给同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拥有共同信念的人,消费者买的不是产品,而是信念。现代组织的雇佣目标也不仅仅是雇佣需要一份工作的人,而是希望雇佣同组织有共同信念的人。现代社会各类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是否具有相同的信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管理活动能否顺利开展。高校辅导员的班级管理活动与之类似,现代辅导员更需要做的是在管理活动中将积极的信念传递给学生,让信念引导学生。首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做”,然后通过具体活动的开展(怎么做)来验证信念。这种管理理念能使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活动更轻松更有效,同时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灵感和创新思维。从内向外,由“为什么做”开始,这种方式强调了现代管理活动中信念和精神力量的强大,拥有正向精神力量的学生能够自觉、自主地对学习和生活进行规划,能够主动地与班级形成联系,无须过多硬性的规则约束。真正优秀的班级,班级规定只是辅助,真正将学生联接在一起的是这个班级所代表的精神和信念。在针对某高校的调研中,坚持按自内向外的“黄金圈”要素进行管理的辅导员所在班级,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各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集体荣誉感、班级归属感等同传统班级相比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奇怪,内化了这种管理理念的班级组织是一个能够给学生传递积极信念的组织,在这样的组织中,学生能够冲破规则,大胆探索,最终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各种问题并从中获益,这是对“为什么做”最好的诠释;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班级组织需要制定一些原则性的条款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面临的挑战,并且辅导员需要有一个团队(班委会)来传递这些班级理念,学生需要组织聚会,形成思维的碰撞,衍生出相互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这是对“怎么做”的诠释;经历了这些环节磨练的学生才能够真正有所成长,才会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才能尝试申辩地看待问题,才能成为能成为更快适应未来复杂社会的人,这解释了“是什么”。

3小结

与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相比,按照“黄金圈”三元素由内向外进行班级管理的班级,凝聚力更强,学生学习自觉性、集体荣誉感更高,辅导员班级管理工作效率也更高。为了培养出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应选择更为柔性的管理方式进行班级管理,在构筑班级管理框架时尝试从“为什么做”出发,给学生传递积极的信念,助力学生的大学生活。

作者:杨樱 郑羲 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艳萍.当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

[2]西蒙.斯涅克.从为什么开始[M].海天出版社,2011.

第三篇:积极从众心理加强高校班级管理思考

摘要:

通过介绍校园中大学生的从众现象,剖析产生积极从众和消极从众的原因,提出采取班情分析、文化建设、朋辈引导、线上线下阳光跟帖等措施,加强积极从众心理引导,将学生积极从众心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

关键词:

积极从众心理;班级管理;心理暗示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5]。通俗地说,就是别人怎么我就怎么样,俗称“随大流”。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从众现象主要体现为:个体由于特定群体的价值导向压力或者群体的某种奖惩手段而做出的心理妥协现象。大学生群体年轻、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常常急于表现自我,显示与众不同,但是他们心智不成熟,很容易会在自己的认知、判断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符合其所在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行为方式[2]。这就是校园中的从众现象。利用大学生的积极从众心理做好班级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同时是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班风的重要契机。

一、大学生从众现象分析

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生活在校园之中,但学校又不同于完全的社会。在这里,他们年龄相仿、心理相似,共同生活在一个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共同成长成熟,共同学习生活[2]。因此,在行为模式和价值观上很容易相互模仿学习和跟随,从而产生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2]。在班级中,学生通常的从众现象分为积极从众和消极从众。积极从众,比如学习从众、纪律养成从众、诚信考试从众等;消极从众,比如攀比从众、旷课从众等不良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从众现象主要来源于:(1)群体性因素。学生大部分时间都会生活在学校中,他们在学习、集体活动中通常都会以班级为单位。由于班级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强[3],当群体意见趋于一致性时,往往促使个人产生从众心理,产生从众行为。(2)情景因素。从众“在客观或心理上模糊的情境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他人的确定行为为准则做出与他人一致的行为或行为反映倾向”[4]。情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增强了人们对他人确定行为提供的信息的依赖程度,从而导致从众心理的发生。(3)个人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学生接受的家庭教育、个人人格特征等方面。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做事没有自信、缺乏主见,在受到群体的无形压力时,容易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在班级中,从众的积极表现方面:有助于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有助于学习他人经验,避免盲目自信;有助于规避风险和取得进步。在班级中,消极的方面主要是不利于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与创新能力,使人没有主见,墨守成规,甚至有时候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二、将积极从众心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

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认为,从众是理性行为。他认为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其成员经过理性的权衡后将自己行动的部分控制权转让给了他人[1]。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大学生的理性,暗示积极从众。1.运用积极从众心理前提—做好班情分析做好班情分析是做好一切学生工作的基础前提。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学习场所,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能够在各个方面融入到班级组织中。做好班级情况分析有助于了解每个同学所处的集体心理位置,有助于找到班级心理舆论中心,有助于将积极从众心理作用发挥到最大。2.运用积极从众心理做好班级管理从众心理既可带来积极作用,又会产生负面作用,高校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从众心理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第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熏陶。和谐、宽容、重教、重人的大学文化氛围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举办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良好的校风使学生进校便感受到无形的学习竞争压力,产生认同感,增强从众效果,形成良性循环。第二,发挥优秀“朋辈”作用,由点带面,做好传帮带作用,逐步形成积极从众心理,形成健康积极向上风气。大学生初入校园,接触最多的是学长、老乡、奋斗在一线的年轻的辅导员们,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优秀“朋辈”的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判断是非能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信心和意志力,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4]。第三,重视“官方组织”和“民间组织”,引导线上、线下舆论导向,号召阳光跟帖。在班级中,官方组织就是指团支部、班委的选举建立。团支部、班委是一个班集体精神力量的核心,选好、用好、培养好学生干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从众心理,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民间组织是指由于兴趣爱好或者地域原因而逐渐形成的组织。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善于引导民间组织的舆论领导人,使其发挥积极模范作用,使群体风气逐步趋于一致,形成积极从众心理趋向。

三、总结

做好学生的心理引导,加强心理暗示,利用学生的积极从众心理做好班级管理。良好的班风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抓住一切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慢慢培养并形成这种班级精神,班级自然而然就成为他们的精神之源[3]。

作者:刘敏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

参考文献:

[1]吕信恩.从众心理在大学生道德自律养成中的应用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

[2]李君亮.从众心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3):65-67.

[3]邵敏.班级管理巧用“从众心理”[J].科教导刊,2012,11:161-162.

[4]王燕,王辉.正视大学生从众心理与其有效利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12(29):28-30.

[5]储召红.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集群行为的研究[A].第二届中部心理学高峰论坛[C].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