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实验室安全管理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课题.在调研国外高校和企业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人(组织体系)、法(制度规范)、防(专业防护)、保(环境保护)、育(教育培训)、查(安全检查)等6个要素组成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介绍了清华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基于六要素模式的探索实践.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

国务院于2015年10月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于2017年9月公布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实验室安全管理如何实现世界一流、为学校全面发展保驾护航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同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培养人的安全素养也是重要的任务.遗憾的是,国内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难以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要求,比较国外一流高校和现代化企业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实验室安全建设落后于教学科研事业的发展,安全意识淡薄、观念陈旧、安全素养较差,主要表现在重科研产出、轻安全投入,安全管理机构职能不强、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不深入、程序规范建设不重视不落实、人财物资源不配套等,造成陋习顽疾难以根除.近年来,高校普遍加强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但安全管理模式尚处在初级阶段,完整性、系统性不强[1G3].研究并探索出适合我国高校特点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很有必要[4].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和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基础上建立的环境、安全与健康管理体系(Environment,HealthandSfetay,EHS)在美国高校和企业运行了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以为我国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有益参考[5].本文借鉴EHS管理体系和欧美企业的管理模式[5G8],从组织体系、制度规范、环境保护、教育培训、专业防护、安全检查等方面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在清华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进行了实践.

1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六要素

一般来说,安全管理模式应当包含主要要素,简洁而具有可操作性.基于EHS体系建立的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如德国拜耳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模式见图1,体现了简洁有效的管理目标,除了一般实验室安全,也覆盖了环境保护、职业健康等因素.实验室安全涉及化学、生物、辐射、特种设备等各个专业领域,涉及环境保护及人为操作等诸多问题.我国高校在目标定位、体制机制和社会历史环境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欧美成功运行的EHS体系不能简单移植,需要从培养人的根本任务上去审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围绕高校培养人的根本目标,针对实验室安全问题,需要建立组织体系,并以制度规范约束各方行为,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实验室安全素养,强化安全检查来落实整改.围绕人(组织体系)、法(制度规范)、防(专业防护)、环(环境保护)、育(教育培训)等主要方面着力,以查(安全检查)来监督落实,形成管理闭环,形成六要素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以此6个要素建立的模式见图2.人、法、防、保、育、查等6个要素互相关联.其中,人是最活跃的要素,管理者和参与者需要职责明晰,权属明确;法是进行实验室教学科研活动及实施管理的依据,是施行实验室活动所遵循的规则,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保障;防是按照具体专业领域的不同要求,开展针对性措施,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保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保证环境、职业健康的必要措施;育是实验室人员提高实验室安全技能、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查是贯穿整个管理过程的常规手段与必要保证.

2清华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六要素模式的实践

清华大学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践中不但关注人、物安全,而且高度重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从贯彻落实高校培养人的根本任务的高度,按照人、法、防、保、育、查六要素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了实践.

2.1组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组织体系决定了模式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分布,也影响着管理目标的制定与实现.«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中对组织体系做了明确表述[9],要求对责任、职能、资源等做出合理布局.清华大学根据实际建立了实验室安全三级管理体系.

2.1.1设立职能更加全面的顶层组织

为了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加强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顶层设计、指导与协调,清华大学将原来只有1位学校领导参加的实验室工作委员会调整为有5位学校领导参加,主管实验室工作的副校长任主任,主管学校安全保卫、科研、教学、资产、文科建设的副校长分别任副主任,协调各方面工作.实验室与设备处、科研院、教务处、保卫处、资产处、发展规划处等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成员参与.实验室与设备处是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下设技术安全办公室和辐射防护办公室.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实验室安全管理日益复杂,要求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多.考虑到化学安全量大面广的特点,于2017年初新设立了化学安全办公室,考虑生物安全的特殊性,同年依托生命学院落实成立了生物安全办公室,并组建了18人组成的实验室安全督导组,形成了“四室一组”的组织架构,全面加强了校级实验室安全管理力量.

2.1.2落实中间实体单位的管理责任

院、系、所、中心等二级教学研究机构作为实施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二级主体单位,成立了党政主要负责人作为双组长的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本院系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各院系均指派一名班子成员分管实验室安全工作,负责组织本单位实验室安全队伍,开展安全条件、责任体系和规章制度等建设工作;组织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事故处理演练、隐患排查和监督整改工作;、上报实验室安全工作相关信息等工作.同时,院系设置由具有专业知识和安全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的安全助理岗位,协助分管领导承担实验室安全具体管理工作.

2.1.3基层单位实施责任措施

实验室(院系所属研究机构以及实验室)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基层单位,其负责人为本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指定实验室内一名工作人员为安全员,协助开展相关安全工作.项目负责人(含教学课程任课教师)对本项目(课程)在实验室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并安排防范措施,指导有关人员做好安全防护.要求在实验室学习、工作的人员遵守相关规定,接受安全教育培训,配合实验室安全责任人、安全员和项目负责人(实验课程任课教师)做好安全工作.在该责任体系中,学校与院系签订“学校实验室安全责任书”,院系与实验室负责人签订“院系实验室安全责任书”,实验室负责人与进入实验室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学生、外协人员、访问学者等相关人员签订“安全责任告知书”.通过这样的三级管理组织模式,保证“垂直管理,责任到人”.

2.2制度规范的研究与实践

国家与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是制定实验室安全相关制度的依据.清华大学分三级制定制度和相应规范.

2.2.1校务会议审议制定一级制度

一级制度是根据学校章程制定的学校基本制度以及重要管理制度.校务会议于2017年初审议制定了“清华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就管理体系与职责、管理任务与要求、事故分级与分类特别是责任追究方式与程序等内容做出了规定,依此实施校级层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

2.2.2校级实验室安全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制定二级制度

二级制度是根据学校章程或者一级制度制定的具体管理办法.实践中,校务会议委托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制定和修订了“清华大学化学安全管理办法”“清华大学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办法”“清华大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清华大学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办法”,和一级制度一起构成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本依据.

2.2.3职能部门制定三级制度和技术规范

三级制度是根据一级或者二级制度制定的配套工作制度和程序性规范.实践中,学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授权职能部门(实验室与设备处)制定了“清华大学实验室危险化学废物处置实施细则”“清华大学气瓶安全管理办法”“清华大学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具体指导各院系、各实验室安全建设和管理行为.与此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技术规范的建设.之前,“什么事情不行”在规章制度中说得比较多,但“怎么做就行”不明确,导致实际工作中,各院系、各实验室的实验室安全建设和整改缺乏可操作性.为此,学校组织力量开展了相关研究,起草了“清华大学化学类实验室建设和安全评价标准”“清华大学危险实验操作规范要求”“清华大学实验室废水废气排放标准”等技术规范的标准.各院系、各实验室也依据学校制度制定了适合自己特点的各类制度、操作规范、技术标准等文件.这些文件,与学校的三级制度和技术规范一起,搭建了管理模式中“法”的完整体系.

2.3专业防护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专业防护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涉及化学、生物、辐射、电气、消防等多个领域.

2.3.1化学安全管理

针对普遍存在的危险化学品来源不掌握、存储不规范、使用过程无痕迹、废液处置不及时等安全隐患,学校采用PDCA(策划—实施—检查—改进)过程方法进行循环迭代,在建立信息系统、修缮改进化学品库房、强化用气安全、整治内外设施等方面持续推进各项工作,切实提高了实验室化学安全管理水平.经过前期试点运行,学校已全面实施化学试剂网上信息系统审批采购.通过该系统,可以清楚所有危化品的来源、流向、使用情况,建立了细化到实验室每个房间、每个负责人的危化品重大危险源数据库,绘制出重大事故隐患电子分布图.同时,对1963年建成的化学品库进行了修缮改进,增加了监控等技防措施,增设了废液暂存库,可以完成危险化学品尤其是管制类化学品采购审批通过后的临时储存与上门配送任务;通过微信、电话预约的方式,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队伍主动上门收取废液.对化学实验中的气瓶安全问题,专门组建了气瓶管理专家组,立项并资助有气瓶的院系实施气路改造,实现危险气体集中供气,减少了气瓶数量,减低了安全隐患.

2.3.2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是指避免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10].当前生命学科迅速发展,生物安全也愈发需要专业化管理.1985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联合组成了一个非正式的关于生物技术安全的特设工作小组,开始关注生物安全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也就生物安全出台了一系列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要求.清华大学高度关注生物安全,由生物安全办公室,专门负责协调生物安全的管理工作.目前学校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实验室多达120个,均属生物安全一级和二级实验室,每天产生大量生物废弃物垃圾.对于动物尸体等特殊的生物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处理办法,由专门持有资质的医疗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对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实验器材和耗材等一般生物废弃物,学校统筹建设了实验室生物废弃物统一处理平台,统一配发生物废弃物收集袋,主动上门收取生物废弃物,对生物废弃物进行集中高压灭菌处理,最大程度降低生物废弃物对于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2.3.3辐射安全管理

环保部门对辐射安全的管理有特殊要求.清华大学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11],由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实验室与设备处、保卫处参与,实验室与设备处下设辐射防护办公室,挂靠核能与新能源研究院,承担全校辐射安全的日常管理.拥有和使用辐射类设备的8个院系100多个实验室,均成立辐射安全管理小组,由各院系主管院长(系主任)、辐射安全员和各实验室负责人组成.辐射防护办公室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及时制定和修订“清华大学辐射防护工作管理规定”“清华大学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及职责规定”“清华大学人员健康管理和培训制度”等辐射安全管理规定,设立源库统一管理,提供辐射防护与安全工作条件,统筹辐射工作人员综合管理和专业培训,较好做到了“涉源单位100%检查到位、放射源数量100%账物相符、安全隐患100%整改到位、违法行为100%依法查处、废源废物100%及时收贮”.

2.3.4环境安全管理

实验室环境安全管理主要包含废弃物处置、实验室基础设施的环评(基础环境)、实验项目的环评(活动控制)、职业健康保护等方面.清华大学对实验室新改扩建以及相关实验设施进行环境的安全评价;同时研究了不同专业实验室对人员的危害,加强了辐射、生物、化学、特种设备等专业类实验的劳动保护措施.除了前述的化学废液处置,针对普遍关注的废水废气排放情况,为掌握具体情况、为进一步治理提供依据,学校按照北京市«DB11/307—2013水污染综合排放标准»针对化学、化工、医学院、生命学院等重点院系所在的楼宇,就废水水质有机物综合指标、重金属指标、微生物指标、理化指标pH与电导等一系列指标进行了检测,按照北京市«DB11/511—201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对上述楼宇的废气非甲烷总烃、挥发性有机物、特殊无机污染物、金属等一系列指标进行了检测,获取了多批次数据,用于指导实验室废水、废气的安全治理.

2.4安全教育管理

高校实验室的实验任务变化快,探索性实验越来越多,实验人员尤其是学生的流动性大,管理人员更换频繁,导致实验人员技术水平和安全素养参差不齐.加强实验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格外重要.学校不仅在化学、化工等重点院系开设了必修课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而且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实验室准入制度,所有拟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外协人员,必须参加网络实验室安全考试,合格后方能进入实验室工作.对实验室安全员,学校制定了定期轮训计划,也鼓励他们参加国家或地方的组织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分专业分主题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所管理实验室的安全知识.对实验室安全管理领导,包括主管安全的校领导、职能部处领导、各院系党政负责人及分管领导在内,都要求参加校级的安全知识培训和考试,合格者发给证书,考核结果计入各院系年终绩效评价.与此同时,学校加强了安全培训教材、课件的积累和优化,更新编制了实验室安全手册,制作了实验室安全操作视频,除了线下课程外,还推进建设实验室慕课,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实操结合的模式,完成立体培训体系.

2.5安全检查管理

实验室安全管理离不开安全检查,卓有成效的安全检查管理模式,可以落实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要求,发现实验室实际存在的安全隐患,更可以借此找到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制度、实施方案中的不足,进一步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12].实验室安全检查中,培养建立一支能打硬仗的安全检查队伍至关重要.要提高安全检查质量,安全检查人员不仅要能指出常见的、反复出现的安全问题,还要能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因此安全检查人员的专业水平十分关键.学校组织了由在职实验技术人员和退休实验技术人员混编的实验室安全督导专家组,分为6个小组,坚持“五个一”的工作模式,即每周进行一次安全督导,每月组织一次工作研讨,每月出一次实验室安全工作简报,并在校内信息门户网站上公示,每月一次整改回头看,每学年所有实验室检查100%覆盖.这些定期的、制度化的安全检查对实验室安全起到了良好督促作用.与此同时,学校在寒暑假前、法定长假前、校庆前以及每年的12月等特定时间段,都组织开展院系实验室安全自查、学校职能部门安全检查、校领导亲自带队检查等活动.在实验室安全检查中,学校始终坚持“发现问题不放过、隐患即事故”的原则,非常重视复查和整改.督导专家每月的检查报告除了网上公示外,还会发放到相关院系和实验室,要求一定时间段内自行整改.整改时限到来时督导专家还会前往复查,如果复查发现未整改或首次检查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学校会下发整改通知书,要求相关院系提交整改方案、限期整改、完成整改报告,学校组织专家复查后仍未整改到位的,封闭实验室直到整改验收合格.通过上述6个方面的实践,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初步实现了6要素安全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安全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与教学科研事业发展的协调,继续在安全管理深度上推进,是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

3结语

国内外高校有不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但在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制度建设、安全检查以及化学、生物、辐射、特种设备等专业方面的管理模式有共性的地方,也有适宜自己特点的内容.本文仅就学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重点工作中所进行的实践,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认为人(组织体系)、法(制度规范)、防(专业防护)、保(环境保护)、育(教育培训)、查(安全检查)等6个要素构成的管理模式对推进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和管理有切实的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8):148G170.

[2]朱菁萍,刘红军,冯志力,等.探索实施“一三三管理模式”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成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0):3G6.

[3]孙晓志,李春鸽,张社荣.天津大学实验室安全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9):8G11.

[4]陈世清.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

[5]黎莹,胡谷平,蔡涛,等.借鉴美国主流高校EHS体系建设我国的实验室安全文化[J].大学化学,2015,30(2):15G21.

[6]韩方珍,曹咏,冯蜀茗,等.中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启示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452G455.

[7]阮慧,项晓慧,李五一.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4G7.

[8]田德美,夏伟.美国犹他大学化学实验室管理及借鉴[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7):262G265.

[9]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8001—2011[S].2012G02G01.

[10]世界卫生组织.实验室[Z].生物安全手册,2004(ISBN:9241546506).

[11]环境保护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8号[Z].2011G05G01.

[12]冯建跃,金海萍,阮俊,等.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指标体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2):1G10.

作者:艾德生 黄开胜 马文川 郭英姿 周玉杰 江轶 朱立 单位: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