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原则及措施

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原则及措施

【摘要】开放式大学校园建设给校园交通安全带来诸多隐患,本文从管理制度、道路现状、交通标识、交通工具、安全意识等多角度调研分析了高校校园交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要遵循“合法化、人性化、规范化、服务化、教育化、规律化”等“六化”原则,构建新型的校园交通管理模式,优化道路设计,提高师生校园交通安全意识,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齐抓共管,实现校园交通安全、畅通、和谐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校园;交通;安全;措施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各高校纷纷建设新校区,校园面积大幅扩大,“千亩校园、万人学子”的高校比比皆是。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社会需要高校建设开放式校园,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共享空间和活动场所,满足社会人员需求,实现高校与社会的深度交流融合。开放式的校园内人、车骤增,给校园交通安全带来了诸多隐患,也给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解决校园交通压力,使“人、车、环境”和谐,创建“平安”校园刻不容缓。

1高校校园交通的现状及特点

(1)管理制度不完备。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尚未有统一的校园道路安全管理制度,鉴于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文化各有差异,因此各高校的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并且管理者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一套严格、详尽的执行流程和规范,法治水平尚待提高。

(2)校园道路狭窄。为突出高校教书育人的主要功能,校园设计过程中,“唯美”和“育人”的理念一直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校园道路的设计局限于疏散人流的单一功效,人为限制了车辆的通行。表现为道路众多,但大多是狭窄曲径通幽的小路,道口多,拐弯多,道路布局非直线系数较大,校园内“集中爆发性”的人流不易分流,局部交通容易产生拥堵。

(3)交通标识不完善。据调查,绝大多数高校校园内车流量大的路段设置有交通标识牌和减速带,而在偏僻路段,如学生宿舍楼门前、急弯处缺少交通标识及减速带等交通安全设施,即便个别位置有交通标识,但设备及人员的短缺,使管理部门很难第一时间发现并制止超速或违规现象。

(4)交通工具多样化。校园面积的增大,导致学生生活区和教学区距离较远,很多学生自行配备了自行车甚至电瓶车。共享单车作为我国新四大发明之一,因其可达性好,经济适用的优势,成为校园交通一大风景。有些学校为方便师生,甚至在校园内开通了通勤电瓶车,再加上校内公务用车、各式各样的经营用车、教职工私家车等,一时间,校园内各类交通工具共存,在方便师生出行的同时,也给高校交通安全带来诸多隐患。

(5)安全意识淡薄。据调查,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在校外还是挺注意交通安全的,但一进入校园就放松警惕了,毕竟校园内机动车相对较少。由此不难看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还是比较淡薄,在校园出行中,人不避车,并排行走,有一定的盲从心理。教职员工在校园中,思想上也容易产生麻痹和放松,随意性较大,车不让人,超速行驶,随意停放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校外车辆进入学校后,管理监控措施落实不到位,也会加剧校园道路交通管理的难度。

(6)交通管理权责不明。我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中,均没有校内交通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而《道路交通安全法》中也没有具体授权交通警察管理校园内交通安全,这使得校内交通管理处于法律法规的盲区。据了解,许多高校都设有保卫处或公安处,代表学校制定校园交通管理规定,行使交通管理职责,但因其没有执法权,难以处理校内发生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这让学校保卫处交通科的工作处于一种尴尬境地。交警有执法权,却没有时间和精力进入校园管理交通。

2加强校园交通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合法化。校内交通安全管理规程的制定,应遵守国家及教育部关于校园环境的相关规定与制度,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体现其作为执行法规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2)人性化。在校内交通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要考虑到人性化的因素。任何带有强制和规范色彩的规定,在执行过程中,必然有与个人行为存在冲突和矛盾的地方,这就需要权衡利弊,在规定的细节上彰显其理解与宽容的人性化色彩,从而使被执行人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理。

(3)规范化。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涉及面广、随机性较强,管理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面临种种复杂多变的情况,需要管理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严格遵守规范,按照相应的工作流程一步步执行。杜绝随意处罚或违规处罚,有效化解因交通安全引发的矛盾纠纷。

(4)服务化。在工作意识上转变观念,认识到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并非居高临下的奖惩处理,而是在切实保障学校师生员工人身安全的基础上,所必须采取的互动性工作交流。要强调服务理念与服务质量,弱化强制性治理色彩,既可以赢得师生的理解与赞同,更便于将来工作的延伸与强化。

(5)教育化。一个好的校园交通环境,需要师生员工共同维护,对校园交通秩序进行治理和整顿的同时,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给予教育层面的影响与引导,使校园交通安全成为一项全校师生学习和掌握的技能,一种从认知贯彻到日常行为的行为规范。可采取开设教育课程、现场讲解、动员大学生维护交通秩序,以及对新生进行安全教育时加入校内交通安全相关知识等方式,使教育化职能充分发挥作用。

(6)规律化。校园道路交通中,人群特点比较单一,道路相对简单,要在长期的校园交通管理工作中,针对不同时段、不同地点乃至寒暑假校园交通数据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特点探索相应的规律,以及与事故隐患之间的潜在联系,重视工作的提前介入,使工作效能大大提高。

3强化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1)构建新型的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模式。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以构建“安全、畅通、和谐”的交通秩序为目的,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结合校园设施配备、功能特点、特殊情况、作息规律等因素,制定出一套与校园学习生活同步关联的制度。《交通安全法》第七条指出:“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应当加强科学研究,推广使用先进的管理办法、技术、设备”。充分利用校园实时监控手段,增强交通事故预防及隐患排除能力。在现有的校园网络监控系统的基础上,利用其覆盖面广、时效性强、信息反应快的特点,从中抽离组合成一套独立的“校园交通实时监控系统”,由专人值守并负责信息整合汇总,并与校园110巡逻车实行联动机制,实现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智能化,提升校园交通管理工作的效率。

(2)优化道路交通设计。根据学校道路现状,充分考虑校园主干道、次干路及支路的交通流分流情况,优化道路交通设计,科学制定交通规划,消除拥堵隐患。构建以步行为主的校园道路交通系统,在机动车交通干道,合理规划并设置人行道,避免造成人车混杂的交通局面,有效避免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3)完善校园交通设施。道路交通标志是机动车规范行驶、停放的导向牌。完善的交通标识,不仅让行人和车辆明确前进方向,还能提醒车辆和行人在特殊交通环境下,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有效减少校园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邀请交警部门专家对校园道路进行实地考察和统计分析,对交通标识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置,在宿舍与教学区之间的主要通勤道路上设置禁行区或限行区,在必要位置设置限速、转弯、禁停、禁鸣、禁行等交通标识,采取铺设减速带、画指示线等防范措施,有效指引行驶方向。

(4)持续强化校园交通安全教育。利用网络、校报、班会、专题活动等载体和活动形式,从培养师生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和意识入手,大力开展校园交通安全法规的学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交通安全学习氛围,提高师生员工的交通安全知识和交通安全意识;大力提倡“文明校园,文明出行”的理念,协调学生组织和社团以演讲、讨论的方式组织积极参与“平安校园”实践活动,全面推动校园交通安全教育工作高质量、多层次、全方位地发展。

(5)加强与校内外各部门的联系和配合。对内,与学校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校园交通安全工作分析研判会议,分析校园内交通安全事故的原因,群策群力,共同做好校园交通安全工作。对外,强化与当地职能部门(交警、派出所民警等)的联系与配合,建立交警驻校机制,由公安部门派驻警力驻守校园,加强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工作力度。可采取编制民警带队、辅警驻点的方式进行管理,弥补高校校园交通管理部门在执行力上的先天不足,既可以凸显社会力量对校内交通管理的支持力度,同时也把社会上的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全方位覆盖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消除盲区,提升学校交通安全管理水平。

(6)建立校园交通安全应急预案。校园内一旦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就会涉及公安、交警、保险公司等部门的介入,还要对上级主管部门及时进行汇报,做好和当事人家属沟通和在校师生的安抚等工作,头绪繁多。在人员密集的校园内,如果处置不当,极易造成混乱局面,恶劣影响。建立应急事件处理预案,相关工作同步开展,分别应对,做到制度、人力、物力和组织的全力保障,确保在第一时间内做好抢救和消除隐患工作,有效掌控事态的发展变化,及时消除恶劣影响,便于事情顺利解决。

4结束语

良好的校园交通秩序,是营造和谐平安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清醒地认识到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特殊性、长期性,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构建新型的校园交通管理模式,优化道路设计,提高师生校园交通安全意识,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齐抓共管,实现校园交通安全、畅通、和谐的目标。

作者:徐方全 邹积强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