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范例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范文1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科研管理是对各项科学研究的管理与服务,它所涉学科众多,文、史、哲、管、法都有所涉及。可以说,科研管理是对于“知识”的管理。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是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一环,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对于科学研究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的科研管理,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新形势新时期,社会科学研究事业高速发展,其重要性日益突显,这对科研管理工作相关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既要求在思想政治素质上与党的各项规章制度相一致,也要求对所涉及专业知识有尽可能更多的了解。因此,科研管理工作者应当时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时事政治学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精准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特别是与科研管理工作相关的政策法律更应熟记在心,同时,在科研管理工作中要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时刻保持敏锐的政治警觉性,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

作为科研管理人员,一定要热爱这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强烈的事业心,才能有崇高的敬业精神,才能确立高度负责的立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科研管理工作是科研工作的服务者、协助者,是科研工作主体的后勤服务部门。如果说,创新性是科研工作要求的话,那么,服务性就是对科研管理工作的要求。但是,这种服务性要求科研管理工作的崇高与奉献,可以说,每一项科研工作,都少不了科研管理工作者的默默付出,但科研成果所为作者带来的各种名与利,却统统与科研管理工作这一幕后英雄无缘。可以说,科研管理工作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这样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科研管理工作必须要有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必须要有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耐得住寂寞与清贫,看淡名与利,只求奉献,不重索取。同时,科研管理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理解科研人员,要树立服务观念,坚持求真务实、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尽一切可能,积极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热情,使之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多出精品。在当前形势下,积极利用国家繁荣发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大好形势,顺势而为,积极主动为科研工作者争取横向委托课题、部级课题以及各项联合资助课题等,全方位为科研工作提供综合服务。

3.锻炼统筹能力,努力提高科研管理组织能力

新形势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繁荣发展,使得科研管理工作的内容也日渐繁多,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必须提高统筹能力,正确处理常规工作与紧急任务的关系,在把握总体工作的基础上,抓住重点,主次分明。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除了必须掌握的管理技能和知识外,还应该熟悉一些具体的科研管理组织业务,如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包括课题申报的制度、程序以及填报要求;在科研成果管理中,要把握成果的相关鉴定评估要求,熟知各类经费的使用原则与监管制度等,掌握成果评奖的原则以及奖励办法等。特别是针对科研立项,科研管理人员要掌握国内外科研研究动态及已有成果的发表情况,掌握各种与科研课题有关的信息,在宏观上为课题承担者提供客观的引导与相关的科研建议。

4.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创新,与之相关的管理本身也需要不断创新。实践证明,科研管理工作墨守成规不可行,要随着不断发展的科研工作新态势,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和服务范围。也就是说,与科研主体的内容创新不同,科研管理工作需要的是管理的创新。科研管理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研管理的相关工作还没有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管理,各种文字、信息处理等,便凭手工操作,致使效率低下,造成了人、财、物、时间等方面的浪费,更为重要的是,手工操作使得各种信息处理不及时、不全面,造成了时效性与全面性的缺失。新形势下,科研管理工作日益信息化、自动化,科学研究工作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这对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为重要的要求。适应这种新变化,科研管理人员必须改变传统观念,重新认识科研管理工作的“管理就是服务”的管理理念,求主动、求全面,告别过去那种呆板落后的被动式管理,转变为自动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主动、灵活、高效的现代管理方式。科研事关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生存和发展大局,是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进行内涵建设的关键环节。因此,科研管理工作要有新举措和新思路,科研管理人员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在工作中探索新方法,研究新思路,不仅需要完成改革性的工作,还需要完成很多建设性的工作。

5.不断更新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本文的论述中,所谓科研管理,主要是指对科研工作,包括科研计划、课题研究、成果转化等各种科研工作的管理。科研管理是对科研工作的管理与服务,困此,它是对于“知识”的管理,这就要求科研管理工作必须本身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结构素养和一定的管理技能。也就是说,科研管理人员除了具备其所管理服务的相关科研工作的基本知识素养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先进的管理能力,掌握先进的管理手段。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高度发达,新的发明和知识门类层出不穷,跨学科研究、新学科的开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互渗与影响,使得各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展现在科研管理工作者面前。要对变化了的科研工作进行管理与服务,科研管理人员只是停留在之前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注定要无所事从,因此,必须要与时俱进,同科研工作者一样,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地吸纳新的知识,扩展知识结构,同时,学习新的与科研管理工作相关的知识门类,如统计学、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可辅助科研管理工作的学科门类的知识,从整体上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综合素质,这是现代化科研管理工作适应新的科研工作的必然要求。

6.掌握国家有关政策,提高信息收集分析能力

科研管理工作要想做到全面系统,对于信息的收集与分析能力必不可少。具体而言,第一,熟练掌握情报学方法,善于在各种会议、法制法规、广播、报刊以及网络等媒体信息中收集与科研工作有关的信息,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将与科研工作有关的知识信息及时反馈给科研人员,以有利于其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注重知识积累,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科研管理人员要及时对自身所辖属的科研基本知识和学科发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熟悉国家对于相关学科知识的政策法规,注重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的掌握,并从中归纳出有用的信息,以及时反馈给科研人员。因此,科研管理人员要时刻、密切关注、追踪国家科研领域的方针政策,并与之保持高度的一致,同时还要进行相关的业务学习,以便知识更新,跟上社会科学研究的步伐。第三,科研管理人员要具有理解和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科研管理最终要落实于执行力上。执行力的达成,需要正确理解国家政策为前提。因此,对于国家政策的把握与理解能力,是决定一个科研管理人员,特别是决策性的管理人员是否合格的标准。要成为一个能够正确理解政策,并能够认真执行的科研管理人员,就必须认真学习、领会、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要学习与科研工作密切相关的,如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关政策。只有对政策及有关法规条文及时了解,才能迅速地对科研管理工作的相关问题做出有效的反应,才能更好地明确科研管理方向,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把好关,才能在竞争中稳步发展,逐步壮大,立于不败之地。

7.实现科研管理现代化

社会科学范文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第一、社会科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恩格斯曾经说过:“缺乏对革命理论的兴趣,是缺乏革命精神的体现。”实践证明,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没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全面武装,就不可能有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倾向,一些人的价值观念趋于市俗化,货币拜物教,重利轻义等道德滑坡现象有所发展,一些领导干部的全局意识淡化,小团体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时有抬头。   改革的攻坚阶段使每个公民的个人义务和责任加大,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蹭加了个人就业和收人的不稳定性,对照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所留下的深刻印象,使得一些群众在思想上陷人迷茫和困惑,甚至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发生动摇。所有这些使得理论的武装、舆论的导向、信仰的确立显得愈加重要,而这正是社会科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社会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快速。   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正深刻地改变着经济、政治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也深刻地改变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我们的国际环境,各个门类的新兴社会科学应运而生。如经济科学、除传统的理论经济学和部门经济学外,现在又出现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土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等,其他门类的社会科学也都发展了许多分支。其总的发展趋势是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宽,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   第三、社会科学的交叉性越来越明显。   社会科学的这一特点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联系的。可谓社会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社会分工的细密,二是相互联系的紧密。一个人单独完成一件产品是小生产,许多人许多部门共同完成一件产品是大生产。表现在社会科学上就是各门学科的互相渗透和交叉,这不仅表现在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也表现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这种渗透和交叉的结果是出现了许多“边缘科学”,如数量经济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等等。   第四、社会科学的实践性越来越强。   如果说自然科学向生产力的转化周期越来越短,那么社会科学也已走出书斋和学院,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现在的社会科学既重视宏观问题的研究,又重视微观问题的研究;既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又重视应用和对策理论的研究;既重视历史问题的研究,又重视现实问题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成为社会科学发展的主旋律。   面对社会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一切严肃的有责任感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努力学习,更新知识,同时要深人生活,调查研究,不仅要发现问题,而且要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不断增强马列主义的理论勇气,敢于开拓进取。   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回报社会,服务群众,用正确的理论宜传和武装群众。使邓小平理论成为全党全民的指导思想,这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光荣而神圣的历史责任。

社会科学范文3

 

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战略意义,针对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面临的形势,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多渠道、多角度探索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从而全面提高全民族哲学社会科学素质。   一、加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战略意义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发展先进生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学问,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指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是自然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经环节。繁荣发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自然科学进步的基础,只有依赖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价值导向,自然科学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造福于人类。   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既可以为现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重要的是它将为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营造良好的思想和精神氛围。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先进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对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极为重要。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伟大的民族精神要始终继承与发扬光大,就要依靠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特别是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与传播。   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趋势。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文盲率较高,且基础教育还不能适应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公民素质偏低。公众的科学素养偏低,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推进社科普及,有利于培养公众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形成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风尚;有利于公众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民主法制意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自觉性,提高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能力;有利于公众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际关系,在全社会确立符合社会主义伦理要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道德规范;也有利于公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品位和质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必将在更高层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新时期社科普及工作的形势   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的全面交流与渗透使社科普及工作任务异常艰巨。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不仅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把各民族文化带人了全面的交往中,使文化的经济功能和政治渗透功能紧密结合。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个不可逆转的世界大潮,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管是否愿意,都要自觉不自觉地融人其中,否则,就会失去生存的空间。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首先,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人类的普遍交往,使得不同文化之间,尤其是东西方文化之间大大增加了相互了解的机会;同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以及其他方面的文明成果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为不同民族的人们打开新的文化视野,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环顾世界,审视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以便采取相应的政策推进文化的发展。其次,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丰富的文化资源。   当然,经济全球化也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首先,某些西方大国仍然坚持冷战思维,推行“西化”、“分化”战略,从而加剧了东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其次,经济全球化虽促进了人类的普遍交往,但同时也宜扬了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思想、文化帝国主义思想,传播了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种种歪曲和攻击,支持海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甚至是邪教分子进行颠覆活动。   为此,我们必须正视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结合中国实际,加大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大力宏扬民族优良传统,在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同社会转执时期矛质凸显,和谙社会建设对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人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确保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环节。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分析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工具,对协调个人惯性与社会变化、润滑发展中的社会和谐关系,具有特别的意义。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宜传和普及,让哲学社会科学走进百姓生活,让人文精神渗人千家万户,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和谐社会建设迫切需要广大社科工作者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针对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释疑解惑,舒解公众的不良情绪,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民众法律意识,培养公民法律理性,从而增强公民通过正当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和自觉性,促进社会的有序与稳定;通过人文社科知识讲座和报告会,向大众阐释和谐文化精神,倡导人文关怀,养人心志,育人情操,以文化育和谐。#p#分页标题#e#   信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社科普及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网络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产生了并正在产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正在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写着社科普及工作的历史,使社科普及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宣传形式的综合性将增强社科普及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网络的开放性、现代性将为实现社科普及工作科学化、现代化提供前提条件;网络有助于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要,增强社科普及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的超时空、全天候性,有利于社科普及工作的经常化;网络的等时共享性、即时播发性和快速传播性,将大大提高社科普及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社科普及工作来说既意味着机遇,也意味着挑战。其一,网络增大了舆论管理、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控制的难度;其二,网络传播方式对社科普及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其三,网络传播方式迫切要求社科普及工作者转变传统的社科普及工作理念和思维。   回立法滞后,经费无保障,社科普及工作未得到应有重视。与自然科学相比,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立法相对滞后,哲学社会科学的宜传和普及基本处在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状态。由于长期以来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哲学社会科学普及的重要性尚未被全社会充分认识和重视,一些人将“科普”仅仅理解为自然科学的普及。尽管很多有识之士近年来都在呼吁,要加大哲学社会科学传播力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人们人文社会科学素质,但在实际工作中,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往往被置于无足轻重、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地位,严重制约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其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没有真正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其专项经费目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列入同级财政算,使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制度建设和长期发展计划难以得到完善和落实。   闪会众对社科知识雷求增长较快,社科普及产品供给不足,会众获取社科知识的梁道不畅。   经济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和变化,使公众对社会科学知识的需求在迅速的增长,尤其是经济学、管理学等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社科知识。虽然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社科普及工作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但社科普及工作仍然没有摆脱困境,社科普及的形式、内容、方法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哲学社会科学普及资源缺乏有效地组织整合,其宜传和普及仅限于一定的范围,不能有效地夜盖社会各个层面,难以满足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与广大人民群众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三、搞好新时期社科普及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问加强社科普及工作自我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重视社科普及的良好氛围。搞好新时期的社科普及工作,首先要普及的是有关“社科普及工作的重要性”的理论和知识,我们要通过各种宜传手段和方法,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包括繁荣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发达的自然科学,也应该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促使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重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   目以社会普遥关注的热点问题为重点,扩大普及内客的洒盖面。社会在发展,新生事物在不断涌现,人们需求的知识内容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社科普及工作者要深人实际,面向大众,善于抓杜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普及工作。一方面,要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理论宜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统一思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我们也要注意社科普及不能等同于党的思想政治宜传工作,社科普及应该有更广阔的舞台和更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社科普及工作要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原则,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为导向,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标,不断拓宽普及知识面,把社会科学领域不断更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纳人到普及的内容。要使社科普及工作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起到引领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闰创新方式方法,实施社科普及品牌战略。   目前,社科普及形式多采用办学、办班、讲座、知识竞赛、展览、编写普及读物、在刊物上开辟科普专栏、成果交流、科技咨询、信息服务等。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展,新颖的普及形式将会不断出现。我们应该根据普及工作的不同对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普及形式,而不能仅仅拘泥于某一种或某几种固定模式。只要适应社会和大众所求,方法适宜,路子对头,任何普及形式都可以探索。   网络的优势是明显的,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现代性、全天候性、等时共享性等特点。我们要充分利用它的优势和特点,运用社科普及网站、网业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独具特色的网络社科普及,占领网络宣传主阵地,宏扬网络宜传主旋律,引领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主流文化。   做好新形势下的社科知识普及工作,还有一个比较成功且值得推广的方法是打造立得住、叫得响的公益性品牌,以凝聚力量、聚集人气。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等品牌节目,能够有效起到激发学习兴趣、掀起学习热潮的效果。   回拓宽经费来源梁遗,建立德定的社科普及经费保津机制。稳定充足的经费来源是搞好社科普及的重要保障。首先,要积极争取政府加大投人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科普经费列人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人水平,改变当前很多地方一搞活动就要“请示、化缘”的尴尬局面。#p#分页标题#e#

社会科学范文4

 

我们正在进人21世纪这个崭新时代,将是人类社会发生前所未有深刻变革的时代,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振兴的时代,也将是哲学社会科学获得大发展的时代。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从关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前途和命运的战略高度,积极投身于新世纪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探索的伟大事业,努力繁荣社会科学,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更快发展。   繁荣社会科学促进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是要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前晗性角度,重视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一是要认识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二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相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受重视的程度显然总是差一些,境遇往往不令人乐观。二是要认识到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可轻视,更不可替代。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像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文艺学、法学等,本身就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正是社会科学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重要性,以及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促使许多国家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不重视社会科学的做法。   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也迟至20世纪60年代初,才受到政府和一些公益性基金会的真正重视和较大规模的经费资助,从而得到较大发展。三是要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空前活跃时期即将到来。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加快,交通和通信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把我们生活的地球变小了。曾几何时,有人把巨大的地球看作一个“村”。这一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好处,同时也使我们不得不面对大量的新问题和潜在的危险。诸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都市化问题、跨国犯罪问题等等,已经十分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有的甚至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探索这些问题解决的办法,是时代赋予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同时,也预示着社会科学研究新时期的到来。   繁荣社会科学促进社会发展的具体实施关键,是要抓住重点,深人实际,开拓创新。一是必须深人研究、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最伟大的理论成就,就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21世纪社会科学界最重大的理论课题,就是不断总结本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深人研究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特征、新变化,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科学地回答并解决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问题。二是必须深人探索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改革进人攻坚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了关键时期,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下大气力研究和探索如何解决下列重大问题:   ①我市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②如何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合理高效地配t有限的资源,使市、县属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充满生机和活力?   ③如何建立和完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加快依法治市的进程?   ④如何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⑤如何保障政策发展进程中的社会稳定?   ⑥如何科学制定我市“十五规划”,并使之得到顺利的贯彻实施?   总之,面对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社会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要进一步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为党委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服务、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进一步坚持尊重知识、珠重人才、改进方法、造就一支高家质的杜会科学工作者队伍,进一步贴近时代、联系实际、为实现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作出杜科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社会科学范文5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制度构建

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现象多发,且集中于科研体量大、科研活动活跃、学术影响力大的科研机构和人群。但由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制度建设起步较晚,科研诚信治理并不十分有效,严重影响学术秩序,破坏学术风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研诚信建设问题,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着重强调“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将学风建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2018年5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统一部署科研诚信建设工作。世界各国科研诚信治理实践证明,制度建设是推进科研诚信治理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制度建设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制度建设情况,为有效开展科研诚信建设和治理工作提供思路。

一、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制度建设现状

综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实践来看,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机构以及科研机构分别或联合,以科研行为规范、科研诚信建设指导意见、学术不端行为处理规定制度规范等形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规范科研行为,推进科研诚信建设。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就管理机构而言,由分治走向共治

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管理制度分散于各个部门和各类科技计划管理制度中。高校为科研活动的主体,因而科研诚信管理制度以教育部的规范性文件居多,如教育部于2004年8月印发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教社政函〔2004〕34号)和教育部社科委学风建设委员于2009年7月组织编写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各高校也制定了各自的指导性文件,如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类研究生学术规范》(2008年9月24日)。2019年5月,、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委联合出台《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建设实施办法》(社科办字〔2019〕10号),明确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分别负责各自系统的科研诚信工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工作提供了统一的国家标准。

(二)就制度种类而言,以宏观指导文件为主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制度主要分为科研诚信建设相关指导意见、科学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科研信用管理制度细则。科研诚信建设指导意见类政策文件较为集中,自2018年5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各省、各部门纷纷出台地方指导性文件,系统谋划科研诚信建设工作格局。科学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为代表,该类文件以引导与劝诫为原则,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者自我约束,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提供基本技术标准。科研信用管理制度细则以诚信案件调查处理制度为主,如南京大学《科学研究行为规范与学风建设管理办法》(南字发〔2009〕116号),明确规定了科研诚信管理机构、科研失信查处程序和处罚规定。

(三)就制度内容而言,侧重事后管理

科研诚信工作体系、科研诚信规范、科研诚信评价、科研失信惩处、科研诚信信用档案管理构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制度内容框架。科研失信调查惩处制度是科研诚信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如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教社科〔2009〕3号),明确科研不端行为的几种表现;等7部门出台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建设实施办法》专门针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科研失信行为进行了界定与阐释,填补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科研失信行为受理查处规则的空白。相较于科研失信调查惩处制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教育、科研诚信信用档案管理文件并不多,往往与各类科技项目管理相统一。

二、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制度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制度体系已经初具雏形,但是学术失信问题仍频繁发生,除学术抄袭、学术造假等显性的学术失信行为,还存在一稿多投、不当署名等大量有待界定的隐性问题,科研诚信治理效果并不明显。

(一)管理机构功能弱化,缺乏统一机制

一是存在内容冲突。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庞杂,内容繁多,涉及到教育、出版、党校、社科院、政府机构等多个系统,各部门依据各自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各自的科研诚信规范和管理办法。相较于自然科学的制度体系,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由于缺乏统一统筹协调,科研诚信制度规范并不统一,在一稿多发、复制比例界定等方面甚至存在内容冲突。二是存在适用冲突。各类科研失信主体往往存在多重身份,在具体适用各类管理规范时,各机构部门适用的标准、程序和相关的失信责任等并不十分明确,存在简单化、机械化现象。三是管理部门功能弱化。由于科研诚信案件多发于第三方举报,极易引起舆情反映,在具体案件处理过程中,由于案件处理成本高,常有“责任”让位于“利益”和“人情”的情况,科研诚信管理部门功能相对弱化。

(二)制度不够细化,缺乏配套措施

我国关于科研诚信相关制度和规范都强调了科研诚信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许多要求,而科研诚信建设是个系统性工程,落实相关工作离不开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科研诚信教育、科研诚信档案管理等配套制度与措施。而现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制度中原则性、规范性规定居多,而科研诚信评价内容、科研诚信教育内容和方式、科研诚信档案管理程序等操作层面的规定几乎是空白,不利于科研人员形成清晰的科研诚信意识,更不利于具体制度的落实执行。

(三)依赖他人举报,缺乏事前教育

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组织制定科研行为规范和开展相关教育培训,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制度体系偏重事后管理,以失信惩戒制度居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科研诚信制度更偏向道德范畴,且缺少统一的强制性规范,科研失信成本低,科研诚信意识较弱。纵观我国科研诚信案件,也多为他人举报,相关政策文件只能在事中、事后起临时的补充作用,宣传教育作用甚微、随意性强,突显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教育制度仍不完善,科研诚信自检自省机制匮乏。

三、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制度构建的对策建议

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建设既是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科研究人才队伍发展壮大的需要。建构科研诚信制度体系,需要协调推进制度建设与调查处理规则,正确处理学术自律与监督管理的关系,以科研诚信信息化建设推动科研诚信评价。

(一)促进联动,构建共治工作体系

统一的领导机制和工作体系是制度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纵向管理上,全面梳理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管理机构、行业协会组织到高校科研院所的职责任务,形成协同共治、职责明确的多层次治理体系,避免因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出现职责越位、缺位现象。在横向制度层面上应当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协调与信息共享机制,明确责任机构、协作方式、监督保障制度和资源配置,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推进科研诚信建设一个标准贯穿始终,一种行为统一评价,一个案件多方联动。

(二)强化落实,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建立系统化的科研诚信长效管理机制,既要建立健全科学统一的科研诚信制度规范,也要完善配套政策,构建成熟完备的科研诚信制度体系。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制度改革,将科研诚信纳入评价制度,重视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和自身发展,摒弃将学历、论文数量、获奖情况等作为科研评价唯一标准的单一评价方式,细化人文科学、社会学科、智库等不同领域的评价方式,优化科研环境。出台覆盖科研管理者、组织者、科研人员等全部主体的科研诚信制度规范,明确科研诚信监督管理的权责和办法,统一科研诚信评价标准,为各方主体提供管理和行为依据,保证制度落地落实,保障具体工作的实施开展。加强科研诚信信息共享应用,推进科研诚信信息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科研诚信信息采集、记录、应用、评价等管理制度,明确实施主体、程序和要求,打通从中央到地方的科研诚信信息联通,将科研诚信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科研诚信管理提供信息支撑。

(三)加强教育,构建预防和自律机制

社会科学范文6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面对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理论创造、学术繁荣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历史使命与当代价值,科学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未来走向与创新路径,为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进一步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著书立说、建言献策,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努力做到不负历史担当、不负时代使命、不负人民重托。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具有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个根本问题上坚定不移。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凝结时代精华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学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学深学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贯穿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学术评价等各环节,把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真正融入哲学社会科学中去,努力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研究者、传播者和践行者,书写研究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经典,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新贡献。

三、坚持问题导向,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社会科学范文7

经典实用主义以社会科学介入现实问题的解决,从而形成的社会科学哲学思想的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实用主义真理观:为信仰服务。对一个命题的判断通常有真假两种结果,实用主义学者的评判标准不再是“符合论“”融贯论”或是“多余论”等,而是一种某种意义上的一致。这就意味着只需要谈话诸方在他们共同的信念下认为某一个理论或某一类思想可以达成一致就可以了。在那之后,实用主义被搁置了很久。但最近,甚至是在更早的时候,它又被恢复了它在美国的地位。其实,这是可想而知的。实用主义这次的回归不仅保持着经典实用主义的传统,还带来了新的内容。实用主义的包容性越来越强,可以使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这就不难解释它的生命力。新实用主义的思想主要是以罗蒂为主的后哲学思想。他的思想把许多学科都包容了进来,尤其是文学、政治和道德伦理。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学科有了可以冠以“科学”的合法地位。在很多时候,罗蒂认为文学、政治或是伦理道德比传统社会科学学科还值得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实用主义,不仅在美国站稳了脚跟,而且在美国的外交手段中,我们可以不断地看到他们的实用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功利的、利己的,同时还是开拓的、探索的。二是实用主义研究方向:以人为本。实用主义的魅力是当你使用这种方法论时候,你会感到很轻松,很有效。它的研究永远是一种向上的力量,这应该与它的理论渊源有关。在实用主义哲学中我们永远都抹不掉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子。这样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或是其他物种都遵循优胜略汰、适者生存的原则,所以我们的研究就会越来越复杂同时也是向上的。在实用主义的思想中,我们同时还能清晰地看到以人为基础,尤其以人的兴趣和情感为出发点的唯意志论的影子。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在实用主义中可以找到。

实用主义很注重的是研究某一问题的兴趣,以兴趣为出发点,便可以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达到有效的目的。同样来自于唯意志论的观点,即对人本身的考虑很重视。这点达成共识:“人类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进行思考的生物。当我们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的时候,那些把自然科学作为研究对象的大部分理论原则便不能使用。”因为,研究人类不能仅仅通过对某一个社会背景下的他们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推而广之。我们需要在特定的时期、背景、文化中判断他们的行为,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语言所表达的观点,而理解这些语言的重点便是语言的环境。因此,对于研究社会科学的学者来说,实用主义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个方法会让我们在了解我们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同时,变得开心、有趣和更有上进心。实用主义方法论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三是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实际且多元。实用主义作为一个哲学学派,他们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是有些观点属于实用主义的范畴,尤其体现在对社会科学研究中。许多哲学学派一直以来都信奉自然科学研究框架下的社会科学研究。因为他们认为“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应该模仿自然科学。其实他们赞同了价值中立原则,认为历史学家或社会科学家应该不带有个人感情和价值导向来研究社会现象。”

但无论是实用主义学家皮尔士的科学主义、还是詹姆斯的意识流、还是杜威的工具论都充分地证明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无法做到价值中立或完全客观。因为,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类行为、人类的生活习惯或是他们的信仰,都没有办法摆脱掉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能够影响他们的信仰。而生活环境和信仰都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种观点在某种社会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而在另一种背景下则是无解的。比如,我们常常看到:一个男孩子在路上看到一个吸引他的女孩子,通常会上下打量一番,然后看着她的眼睛微笑。而对方也会为自己被关注而感到骄傲。如果换个场景,结果就会大相径庭。假如刚才的行为我们在美国的黑人区做一次,估计那个男孩子就难逃一劫。因为在那里的社会背景下认为盯着不认识的陌生女孩子看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甚至是一种轻微的性侵犯行为。因此,我们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一种通用的社会行为准则。

在使用实用主义的方法论研究社会科学中,有两位学者起了重要作用。第一个人是库恩,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为实用主义这个不能体现严格意义上的理论的理论提供了成为科学理论的基础条件。因为库恩对那些“反常”的理论提供了自我修正的条件。我们的社会科学理论在不断地“前进”,但如果仅仅因为他们不符合某种严格的逻辑框架就剥夺了他们生存的权利,显然是不公平的。只有当他们的理论内核真正的“坏掉了”,我们才可以宣判这些理论的不可存在性。而在这里,我们认为的内核不能再使用的标准是:实用主义的理论无法让我们的问题变得更加容易解决。就像各大学派一直在争执的主观与客观的区别。第二个人是罗蒂,他的种族中心主义为我们研究社会科学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例子,这样的现象在社会实际中比比皆是,还有很多奇怪的、我们无法理解的、可能与某种宗教信仰有关的现象。当我们面对这样一群与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相差很远的人并与之交往时,又该怎么办?罗蒂的办法是以自己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为出发点,与对方沟通。我认为,这个办法可能不是最快的沟通方式,但一定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我们的信仰和观念不一定要强加于对方,只需要找到可以达成共识的信仰和观点即可。找到共同点会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对方的行为和语言有帮助。

这样的理论和实践框架更有理由让我们相信实用主义在研究社会科学的问题上并不在意理论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合,而是否能有效地成为行动的向导、是否能有效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否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实用主义学家们不在意社会本身是什么样的、应该是什么样的,他们更关注的是现在的生活环境是否是居住在这里的人类想要的,如果不是就听从内心的呼唤,向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努力改造。他们信奉的是这样的信仰,就像爱因斯坦说的“:有很多时候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想象力无限而知识有限。”按照实用主义的思想这句话是真的,因为他们还信奉另外一句话,就像皮尔士所说的:“每一个真值的句子都是为某一种信仰服务的。”而在这里,人类的兴趣就是他们的想象力的向导,他们在这样的想象力的条件下探索社会科学,就像经典实用主义哲学家所认为的那样:实用主义哲学剖析社会科学是需要我们以人类需求为本,以兴趣为出发点,以效率为落脚点。在这个问题上罗蒂———新实用主义的代表,延续了实用主义探索社会科学的精神,在新时期展现出他与前辈和同时期社会科学研究的哲学家不同的新特点。

二、新实用主义中的社会科学哲学:为社会科学哲学发展扬帆

20世纪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似乎越来越不能很好地处理实际问题。一种继承并发扬经典实用主义的新实用主义油然而生。新实用主义继承了经典实用主义的主要精神,即以人类需求为出发点、以兴趣为研究起点、以信仰为真理的判断标准、以效果为检验理论的最终标准。在我们可以找到的参考文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新实用主义有它特有的理论观点。而新实用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当属罗蒂。罗蒂的实用主义思想与经典实用主义思想的联系和区别是清晰可见的,尤其他提出的后现代哲学思想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他的后现代哲学思想不仅颠覆了我们对哲学基础地位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他的理论给了我们新的视野。所以我们选择对他的观点进行说明和解释,后现代哲学的思想可以基本代表新实用主义的理论特点。后现代哲学思想主要强调语言哲学的重要性。他不太重视经验对哲学的重要影响,而是注重我们的语言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正像他自己赞同哈贝马斯那样:“交谈理性代替了主体核心理性”。交谈、互动的研究方式,不仅表现出对杜威和詹姆斯的思想的继承,同时也看到罗蒂把研究重点放到了沟通的语言中来。罗蒂的后现代哲学思想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是个人主义与整体论的完美结合。研究社会科学哲学的学者对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并不陌生。尤其在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还是整体主义的问题上多少都有分歧。社会学家涂尔干坚决支持方法论整体论。坚持整体论的哲学家必然会忽视个体在整个社会中的影响力;而很多经典实用主义哲学家都偏向方法论的个人主义,非常注重个体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忽视整体的作用。但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我们需要找到的是社会背景下的社会规律或是较为普遍的特征。但鉴于社会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我们在此讨论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或是整体论就十分不妥。罗蒂在他的后现代哲学中认为:“把个人的自我创造和社会的团结同等对待,是同等有效的。”[5](P47)在这里我们可以说他把这个问题的界限弱化了,也可以说他把个人主义的研究方法和整体论的研究方法分别做了限制性的解释,即社会的发展是由个人做的,但个人的才能和价值需要有社会的发展来体现,在不同范围讨论不同的内容。

二是实用主义真理观的进一步发展。在上文我们已经对实用主义真理观有所讨论。对于一个句子的真值的判断通常以是否符合某种信念作为标准。因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结构会带来不同的信念,虽说这个会随着该地区的人类的不断认识的变化而变化,但信念还是有较强的稳定性。信念来自于我们对一个事物的习惯性认识或习惯性行为。这种习惯性的行为有时候会带来一定的惰性,习惯于这样认识和行为的人不再会为更先进的发展而劳烦。罗蒂在这里指出了他的有所改进的真理观:真理便是可以指导我们成功的与世界打交道的那些句子所支持的信仰。“成功的”为我们的信仰提出了检验性的标准。较以往来说是不同的,按照他的思想我们需要与世界打交道,每个社会背景和文化结构下的人类是另一处人类需要打交道的对象。打交道时虽然要以自己的信念为出发点,但只有那些可以与对方达成共识的信念才能算是“成功的”。

三是大哲学的概念。实用主义在研究社会科学时候都很清楚他们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心理学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但其实这些学科都有较为严密的逻辑、严谨的思想和他们独有的名词及属性。他们同样是由被系统化了的、抽象化了的概念和定义组成。比如《社会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心理学原理》这类的书籍,它们包含了作为这一学科共同的、普遍的、较为一致的内容。因此,这些学科知识内容与研究方法不同,但它们同样来自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它们的研究对象相对稳定。相比较而言文化、艺术、伦理和政治中人的主观意识参与的较多,对于文化、艺术、伦理和政治的研究理论性更为弱,但地域性和社会背景的限制会更多,这样的研究更加符合实用主义的精神。当然,罗蒂并不局限于对哲学认识论的扩充,还有对方法论的丰富。他更加欣赏用文学批判的方法来与世界和不同的人类打交道。他认为:“实用主义的复兴超过了哲学的界限,还涉及文学的批判、社会政治问题而较少地关注自然科学。”这个思想与罗蒂反基础主义的思想,在逐步瓦解哲学的基础地位,从而更加突出人类情感和交流的重要性,最终侧重于文化及政治的研究。

四是以语言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正如之前所提到的,罗蒂所强烈支持的交流方式和沟通手段都是为了了解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结构下的人类生活,从而可以有效地解决发生在那里的社会矛盾,最终促使社会进步、生活幸福。因此,语言在他的研究中是关键性的研究对象。这个特点也是新实用主义与经典实用主义标志性的区别。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经典实用主义与新实用主义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最重要的是经验;后者最重要的是语言。”这与他的反本质主义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罗蒂的研究目的并不是要找出实际与应该的区别、本质与现象的区别,最终找到实际和本质,而是忽略此问题,找到对话中我们要表达的意思是否是我们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意思。

如果想了解对方语言中的真正含义,就要了解表达人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结构。对于研究人员而言便是要了解这其中的差异,为我们的语言环境提供这种差异。找到了差异就找到了冲突,找到了冲突就找到了矛盾。当我们解决矛盾之时就是我们达到共识之日。这样我们即可顺理成章地找到对话中的共同点,进行有效的沟通。不难看出,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思想其实就是用文化的思想来丰富哲学的内涵。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实用主义方法论下的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一定会在保持中心思想不变的情况下丰富并蓬勃发展。实用主义方法论下的社会科学哲学承载着历史使命比其他哲学学派对社会科学哲学的使命要丰富、多样并且有效。因为实用主义的方法论基调就是为解决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的。他的检验标准并不是理论的严谨性和思维的逻辑性,而是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少可以采用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实用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就像是一本生活百科,它是一种工具书,更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它会为我们带来阳光般的色彩。

三、未来实用主义中的社会科学哲学:为社会科学哲学升华保障

基于对经典的和新的实用主义社会科学特征及其哲学思想的概括总结,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实用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其研究和发展趋势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实用主义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内容极为丰富。实用主义本来就是一个包含范围十分广泛的方法论,用它来研究社会科学不难想到它的范围会扩大。这里不仅仅体现在研究内容的扩大,还有研究方法的扩大。从研究的学科内容上来说,经典实用主义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局限在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方面。但新实用主义的社会研究已经拓展到文学、伦理学、政治学等方面。可以说在以后的研究中还有可能拓展到其他领域。只要社会中存在行为和思想的地方,都会是实用主义方法论下所要研究的社会科学学科。以后的发展趋势势必会向着更加注重人的情绪、欲望、梦想等人类特有的方向发展。这与所谈的中国梦是一脉相承的。“梦”就是实现民族复兴、增强民族自信的梦,这个梦是现实的,是可以实现的,推而广之,世界的“梦”也会实现的,关键要立足于“人”。在对这些学科的观点上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并行观点。这些观点可能是相互交织并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因为这是由社会科学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可能会认定某种理论是正确的,因为它的确为我们的社会问题带来解决方案;但我们很难说哪个理论是错误的,因为不同的社会背景为那些在其他一些社会背景下无法解决问题的理论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只要它存在,就有生存的权利。”从研究学科的方法论上来说,实用主义的理论渊源非常丰富,这就不难看出它的方法论是开放性的。用实用主义研究社会科学的哲学家们都兼有另外的“身份”,因此,其他的研究方法也为实用主义研究社会科学注入了活力。不仅如此。同样是由于社会学科的特殊性,笔者不难看到研究各个学科的学者们同样具有研究他们那个学科领域的方法:比如,教育学方法论、法学方法论、经济学方法论。自然科学也有这一特点,但是社会学科在这个问题上体现得几乎是淋漓尽致。

第二“,对话模式”的社会科学哲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实用主义方法论下的社会科学哲学是灵活的、丰富的并且是包容性极强的哲学,所研究得出的理论也是开放的。一种“对话模式”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方法来源于詹姆斯意识流原理,发展于杜威的生物体间的互动理论,在罗蒂这里演变成为较为具有文化特色的“文学批判”模式。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什么样的载体,最终都呈现出一种“行为———反馈”的模式。与其说是一种对话,不如说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来自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结构下的思想碰撞。这种碰撞是明显的、最直接的交流。有了最直接的碰撞,才能有最深刻的解决方式,解决后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就会达成最有效的共识。这种共识是有益于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当然,这样的对话不仅仅体现一种思想的碰撞,还显示出语言对我们研究社会科学的重要性。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表达方式,我们要通过语言研究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但同样也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对于语言的研究还会有较大的困难。在苏格拉底时期,我们认为“:如果语词能够完全模仿事物的本性,我们就得到完善的语言,然而世界语言却总是由约定来加以补充。”

洛克对词语的认识给了我们新的启示,他认为“:一个词语的意义不是要表达这个事物本身,而是要表达说话人的观念”。这样的描述对我们是有利的,因为对话交流的意义本身就在于要有效沟通,达到基本共识,在有限的范围内找到社会的基本规律和内在本质。而洛克这样的解释与新实用主义的“词语的意义仅限于对话范围内”的观点是一致的。很显然,这样的研究方法将会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社会科学的主要指导思想。“科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神秘的词语。很多非专业人士感觉它离人类生活和日常活动很远,因为,当我们一提到“科学”一词时,首先想到的都是难懂、生涩的专业名词,严谨的理论思维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那些只有为数极少的人才有天赋碰触到的神秘领域。其实,这是很容易理解的。按照实用主义的思路分析,首先,很少有人对那些领域感兴趣;其次,那些领域的专有名词当下记得,因为不常用所以随后就忘记;再次,能够有严谨的逻辑一定不与繁杂的生活打交道。但实用主义方法论下的社会科学哲学便不再让“科学”神秘,他们会使得“科学”亲民化。

“科学”知识本应该为人类生活服务,很多人认为“在大部分的时间里,科学家们通常会把精力放在理论的争辩中,至于可行性的问题,他们考虑的略微少。”实用主义则不同。他们并不对“现象是否反映本质”的问题争论、也不为“当一个人说话时候牵动了多少块肌肉”这样的问题而烦忧。当他们研究孩子的教育应该着手于他们感兴趣话题的时候,就奠定了这样的基础:要想使孩子们做出卓有成效的事情,兴趣是起点,当他们找到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时,他们自然会为成功找到最有效的路径,而这个路径就是“对话”,对话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方法论理念把“科学”带到了生活中,而随着实用主义方法论在研究社会科学的道路上广泛运用“,科学”就会俯下身子与他的“子民”亲密接触。综上所述,实用主义方法论下的社会科学哲学是一个十分有活力的分支学科。它不仅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最有效的“工具”,进而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为我们的思想提供养分,让我们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尽可能多地拓展视野。

四、实用主义社会科学哲学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再也不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有声战争,而是以市场和国民生活水平为主的无声无息、无硝烟的战争。在这个战争中所有的国家都在奋力保卫自己的经济领地并以此为依托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掠夺。这是经济实力的比拼,更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实用主义的方法论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就算没有战火,也要知道战争其实已经悄然开始。这个现实让我们明白,在处理与别国之间关系时候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我国的经济基础,对他国的实力有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生活在本国的百姓对经济的发展体会最深。因为,经济的发展会给国民带来快乐。怎样能够使国民生活得快乐,同样也是实用主义解决社会问题的课题。在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也需要“对话”,但首先我们要站在同一个对话的平台上。那么,平台的高低取决于我们的经济实力。具体而言,涉及到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两个方面。然而,怎样才能做到那只“看不见的手”对市场自身发展既有约束又有自由,也就是宏观调控怎样才能做到不对市场自行发展进行过多干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国民幸福和快乐。

我们的经济理论研究也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国富论》还是《经济学原理》都体现着这一研究目的。而我们的经济理论指导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实践来完善经济理论。无论怎样,经济理论是一种方法,它告诉我们要切实发展,以国民生活的幸福感为一切理论研究和政策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发展即开放,我们同样要抱以开放的态度来发展经济。例如,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大量的资源,而这些资源从来都是国家严控的范畴。但是我们很清楚,多种方法的比较才能为资源开发选择到价值最大化的方法。这就需要政府抱以开放的态度来接受私人或团体优秀的经营理念。与此同时,我们深知资源是有限的,重商主义不能完全流入资源领域,这就需要宏观调控这只看不见的手对该行业进行调控。无论用怎样的方式,我们都要在科学的经济理论指导下努力发展经济,国家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保证经济体系健康快速的运行、其实我们都已经体会到这样的好处。在这种既有外界压力,又有内在需求的环境下,深入研究经济理论更加有必要。

社会科学范文8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和生命力在于创新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古今中外,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形成、一个学科体系的构建、一项学术成果影响力的产生,都是由于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独到的建树和创新。党的五中全会在擘画“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时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既包括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的创新,也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一定要适应时代要求,把推进理论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力争以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彰显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力,以发展着的理论研究、指导、引领发展着的实践。

二、社科创新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

新时代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具体的研究工作中。在涉及政治原则、政治立场的重大理论问题上,始终保持同党的基本理论和党中央要求高度一致,不可须臾偏离。同时,要突出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如何及时发现我国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风险、矛盾、困难和问题,以科学的理性思维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化解矛盾、防范风险、破解问题的可行之策,是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的崇高使命。近年来,省委党校在科研工作中充分发挥党校优势,彰显党校特色,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山西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对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努力使思想走在前头、研究处于前沿、成果进入实践。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发现问题本身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我们要深入实际,发现“真问题”,提出正确的疑问,从而聚焦问题研究提出解决办法。

三、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