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范例

语言学

语言学范文1

英语教学与英语语言学关系密切。英语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如何营造有效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是当前英语教师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而英语语言学不仅能够营造合理语境,还可以提升课堂趣味性。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英语语言学和英语教学的特点。又在此基础上从词形学构词法、语音学、认知语言学等方面分析了英语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运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英语教学日益受到社会各层人士的关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国英语教育者及学者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也归纳出一套有效的英语语言学教学法。由于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教材大纲要求学生必须熟练的掌握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技能,因此,英语学习和教学就必须从英语语言学的应用本质出发。英语语言学全面、系统的揭示了英语的发展规律与功能。可见,英语语言学与英语教学联系极为紧密,若要提升英语教学效率,就必须重视英语语言学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1英语语言学和英语教学的特点

1.1英语语言学的特点

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的形成、发展、变化规律,了解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语言类型,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语言学主要包括语义学、构词学、语音学、构句学等。英语语言学主要是指西方国家所形成的语言规律及习惯。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英语语言学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在英语教学中若缺乏影响的知识背景和学习氛围,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英语语言学则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英语的发展和演变历程,并认识相关的西方传统文化。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充分了解英语的发展、演变的时代背景,以及语言特色,才能够为英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1.2英语教学的特点

英语教学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放松心情,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在教师墙壁上张贴海报、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改变课桌排列等方式,增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其次,英语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要求英语教学要从“教”转变为“学”。即在英语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能力和兴趣,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探讨方式,凸显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

2英语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1词形学构词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英语教学涉及到许多抽象、复杂的专业词汇,若要提升学生的词汇记忆效率,就必须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构词法规律。通常情况下,英语构词法包括派生法、复合法和拼缀法等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构词规律剖析课文中遇到的复杂词汇,进而更加快速、准确地记忆词汇。词汇教学时英语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反映英语词汇记忆枯燥无味,且记忆效率低下,成为英语学习的难点。而若合理运用构词法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从而提升英语词汇记忆效率。比如,运用词根记忆法提高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对单词archaeology,可以将其拆分为后缀logy和前缀archaeo,其中前缀由单词age演变而来,因此,archaeo表示“古老的”。再如后缀logy多表示“学科”,因此,心理学psychology、气象学meteorology、犯罪学criminology等都有这一后缀。学生若能够准确掌握这种词缀法,就可以将一些复杂的词汇拆分成前缀与后缀词根,进而简化记忆,提高单词记忆效率。

2.2语音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发音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位置。元音与辅音的学习是英语语音学的中心环节。掌握音标发音时学好英语的重要基础,音标能够帮助学生自主记忆单词和阅读单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语音学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音标,进而更加有效的记忆单词。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引入语音学知识。比如在学习元音音标[a:]时,应先从该音标的“字形”着手,它与字母a形状较为相似,就像人门张开的嘴巴,这种比喻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音标形态。此外,还可以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播放音标发音,引导学生观察发音时的口型,进而帮助他们纠正发音。

2.3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认知语言学是英语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它主要涉及语言的概念合成、转喻隐喻和范围等理论,主张从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解读语言。简单而言,就是指人们的语言表达习惯会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逐渐变化。比如,英语中就蕴含大量的隐喻修辞。这些隐喻多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教师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隐喻方式表达,以加深他们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掌握。

作者:李秋阳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教务处

参考文献:

语言学范文2

元音、韵母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在普通话中的韵母教学中,同样也离不开音位学理论。如ao、a、ai、ian中的a是四个音位变体,它们的发音是有差别的,留学生的音位系统与汉语不同,听觉的敏感度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学中重视如何既精简又明白的对音位a及其各项变体进行描述分析。发音动作也会致使发音的失误:在发卷舌央元音er时,应是边卷舌边发音,学生常常先完成卷舌再发音。复合韵母的教学,常常采用两种方法:析音法和不析音法。析音法是分音素教学:ai由a和i构成,先拼a后拼i,然后联系起来拼合。析音法的优点是分析可以形成分析音素的习惯,缺点是机械、割裂的学习复韵母发音。不析音的方法,如同样是复韵母ai,直接交予学生“爱”的发音,这样是发音整体性、协调性好,但是相当于一个新的发音,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我们在教学中多采用不析音的方法,原因是汉语的复韵母各个音素结合十分紧密,韵头、韵腹、韵尾不是割裂的独立发音的,而是舌位的逐渐滑动和口型的渐变。采用整体的发音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发音概念,在此基础上对比较复杂难以一步到位的描述清楚的韵母再进一步进行析音讲解。

声调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汉语声调的差别就是由嗓音高低变化而定的。如:第一声为高平调,第二声为中升调,第三声为降升调,第四声为全降调。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声调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尤为困难,因为对他们来说,声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以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为例,英语是以会话中的语调为基础(大部分表现为句调)而没有声调,所以声调学习对他们来说很是困难;同时,汉语的普通话有四个声调且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声调的掌握甚至比声韵拼合的掌握更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交际的可理解性和准确性。基于这种现象,汉语本体论中有许多关于汉语声调的详实的研究分析———往年有很多的非材料性分析(理论及应用,基于个人的经验、观点),近年来出现了较多的材料性分析(包括量化、质化等基于材料的研究)。正是这些从具体的汉语语言学的理论角度对汉语普通话声调不同侧面的描述(包括对汉语声调中的变调问题的研究)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进步。

在实践中,通常四个声调的教学中第二声和第三声最难,第二声单独念时问题并不明显,在词语中却常常升不上去被误念为第一声或降调。第三声的在语流中的发音问题又多于第二声。此问题在下文语流中的语音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中有详述。四声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习发去声时,受其母语强调重音的负迁移影响,爱用蛮力发去声,用力过度,显得很夸张。留学生侧重从嗓音的强弱来掌握去声,而汉语声调中的去声是相对音高的改变。所以留学生尽管发去声时音高的变化基本正确,但由于按其母语习惯加重了音强,有了突出强调的感觉。也就是说,学生在掌握第四声的发音时方法不完全正确。针对声调对留学生难学易错的现象,区别特征理论对声调教学也有启发作用。区别特征理论抛弃了以往把声调进行精确的调值描写的方法,把普通话的阴平的特征定为高,阳平定为升,上声定为低,去声定为降。用这四个特征区分四个调类。由于汉语的声调在实际的语词中存在变调现象,以往的过于追求四个声调的精准调值的教学法常常使学生在实际的语流中感到运用声调棘手,新出现的区别特征理论对教学有了新的启示。

语言学范文3

一、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们运用一项技能时,要同时处理各种信息。但由于人脑在一具体时刻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如果对一些信息的处理不够熟悉,就会导致整项技能的运行受挫。因此,学习一项技能就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增加各个环节的熟练程度,从而使各环节协调运行。语言与其他知识技能一样,同属于人类知识的范畴,因此二语习得过程同样也可由认知心理学理论来解释。语言学习者如何掌握新的语言信息,理论界有两种描述:一是控制处理与自动处理;二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一)控制处理与自动处理

信息处理模式认为人在处理信息时,受两种因素影响:一是人给予一项任务的注意力;二是处理信息的熟练程度。McLaughlin区分了两种信息处理方式:(1)自动处理,通过大量的实践形成,信息的处理几乎不需要注意力;(2)控制处理,信息的处理需要使用较大的注意力资源,而且相对较慢,但可以向自动处理转化。控制处理只能短暂激活记忆中选择出来的信息节点,通过不断练习,控制处理转变成自动处理,这时自动化的技能程序才能被储存在长期记忆中。当环境需要提取他们时,人们无需注意力的参与很容易就能把它们提取出来。McLaughlin认为,一旦习得这种自动化的技能,它就很难消失或被改变。第二语言的学习就是不断地练习,由控制过程向自动化过程转变。Brown试图把McLaughlin控制处理、自动处理和注意力这一模式应用于解释二语习得的诸多方面.Brown将这些最小的基本单位描述为人们对语言形式(语法、语音、语言规则等)的处理和注意,并认为儿童二语习得完全是由集中于语言形式上的,即无意识的注意(基本单位C和D)构成。而多数成年二语习得者在课堂内的语言形式学习需要经过基本单位A与B和C的组合后,再过渡到D。因此,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使大量的控制处理向自动处理转化的过程。

(二)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Anderson指出陈述性知识是“知道是什么”,具体形式如单词、事实、规则、一系列时间的记忆等,可以陈述出来。程序性知识是“知道怎么样”,属于潜意识范畴,能积极地促进以陈述的方式储存的数据与事实进行重组。根据Anderson的理论,可以将语言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认知阶段:语言学习者参与有意识的活动,获得的知识在本质上是典型的陈述性知识。(2)联结阶段:人脑努力编辑加工陈述性知识,使之逐渐程序化。(3)自动阶段:语言学习者的表现依赖于潜意识,完全或更加自动化。Anderson认为一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差别之一就是语言学习者所达到的学习阶段不同。一语习得者达到的是自动化阶段,而二语习得者一般只达到联结阶段。虽然一些二语习得者经过练习习得了很高程度的程序性知识,但他们并没有完全达到自动化阶段。如果第二语言教学中只是把有关的语言规则,即陈述性知识,告诉学生,并不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往往还在于如何训练和培养程序性知识。口头表达的过程就是说话者运用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向听话者提供有意义的信息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说话者说话时几乎没有准备的时间,说话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决定说什么、怎么说,这一切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如果说话者不能迅速做出反应,即使已掌握了大量陈述性知识,整个交流也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培养口语能力不能只停留在陈述性知识的层面,而应更多地使陈述性知识逐渐程序化。因为程序性知识可以直接操作执行,不需要解释和思考,即不再需要从记忆中提取有关陈述性知识,记忆的负担减轻了,操作也就熟练了。

二、认知心理学理论对口语教学的启示

认知心理学理论充分肯定了语言学习者大脑内部处理语言的积极作用,有力地说明了二语习得是学习者逐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过程。这种阐释也同样对口语教学有所启示。

(一)尽可能多地创造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机会

认知心理学理论揭示了提供足够练习机会的重要性。语言知识的自动化与程序化要求语言学习者必须通过大量实践,逐渐使控制处理向自动处理转化,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因此,要改变传统英语口语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和语法讲授为重点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参与,尽可能多地增加口语表达的机会,通过大量的口语实践,逐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应联系课文,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创造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如描述某个生活经历、旅行活动或兴趣爱好,提出某种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等。在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活动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而是把已学得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用于实际交流,主动地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在口语教学中加强语块运用

语块是英语中一种特殊的多词词汇现象,介于传统的语法和词汇之间,通常是固定或半固定、模式化了的块状结构,是以整体形式习得并长期保存在记忆中的范例,在使用时直接提取、无需语法生成和分析。如在表达意思“信不信由你,他的梦想成真了。”如果学生每个单词单独表达,必然会反复加工思考,延长句子生成时间。但如果学生记忆中已经有了Believeitornot/cometrue等语块的存储,在使用时直接提取,那必然会提高语言学习的自动化程度,缩短句子生成时间,提高交流效率。

三、结语

语言学范文4

1.1商务语言的研究范畴

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人才流动与交往,扩大了商务活动领域与范围,而作为媒介的语言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人们开始对普遍运用的商务语言这个语言变体给予极大关注。针对语言的这种变体和运用领域范围,国内的语言学家对商务语言的发展及其特殊性开始展开研究,2005年黎运汉出版了《商务语言教程》,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商务语言的功用和特点,涉及内容有:商务语言表达与领会的原则,商务语言使用的规律,营销语用策略,商务谈判用语策略等,并将商务语言作为一个专门功能分语体加以整体研究。他对商务语言的定义如下:“商务语言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而是全民语言在商业领域交际中形成的一种言语变异,具有自己特点和风格的一种言语体式”(黎运汉2005:29)。其实,商务语言是一种动态的言语表现,它包括一切语言的商务性功能与特征。就目前我们所能接触到最常见的语言取向而言,有商务汉语、商务英语、商务日语、商务俄语、商务法语、商务德语、商务韩(朝)语、商务西班牙语等等,在现实中,这些语种的商务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除了操本族语人员使用外更多地是为那些非本族语人而言的,都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譬如:商务汉语主要针对汉语为非母语的人群,商务英语是针对那些英语为非母语的人群,希望通过这种商务语言的学习使得那些非母语的使用者或从业者能够在商务领域中掌握专业词汇与表达,消除语言障碍,完成交际任务及目的。因此,很多学者从语言的词汇入手,对其构成方式、特征、类别属性等进行分析或对比研究,探讨其中的特征与规律。就商务汉语而言,由于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对汉语词汇构成的偏正、动宾、联合等形式并不陌生,它们是主要的构成类别,但如果进一步研究就会发现一些其他方面的商务词语特征,诸如复合词比重较高、大量缩略词语、外来词主要来自日本等。

1.2商务语言对商务英语语言学建构的启示

在此之后,国内的学者为了构建商务英语学科的学理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探索,尤其对商务英语学科理论的上游学科学理,即商务语言学理论进行了探讨。张佐成(2008)认为建立商务语言学将是商务英语发展的最终目标,他是从分析商务话语的角度对商务英语发展的最终归宿画上了商务语言学的句号。林添湖2012年在“第二届全国商务英语学科理论研讨会”上提出,商务英语学科的理论体系建设可以朝着构建商务语言学的方向推进,并把商务语言学构建成应用语言学范畴内一门完整独立的交叉型应用学科。在借鉴国外学者对商务语言学所下定义(Daniushina2010)并全面分析与阐述商务语言学可行性的学理基础上,林添湖(2014)呼吁学界同仁关注并努力建立商务语言学本体理论体系。毋庸置疑,在商务语言的基础上构建商务语言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与垂直隶属关系,是一脉相承的。正是从这层关系和角度,商务英语学者开始寻找并构建商务英语的核心理论支撑。国内学者对商务语言学的建立构思体现了新世纪人们对商务环境跌宕起伏所带来的语言变化的重视,有利于开拓语言学发展的新领域,对商务英语语言学的构建提供了新思维、新路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目前中国环境下商务语言学的构建包括两大语言方向,一个是汉语方面的,一个是外语方面的,在外语多语种方向里包含英语,也就是说,商务语言学涵盖的面非常广,商务英语语言学的构建只占商务语言学的一部分,对于我们商务英语学科的理论构建来讲,商务语言学研究的面过大过多,而作为独立的商务英语学科,构建商务英语语言学核心理论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不过,商务语言学的发展成果又会毫无疑问地促进与丰富商务英语语言学的发展,两者关系密切,有合而不同之特点。

1.3目前面临的问题

遗憾的是,目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商务语言学词条,除上面提到林添湖这方面的论文外几乎查不到有关该词条的相关论文,显示该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况,而从我们商务英语目前的研究状态、研究成果、研究进展、研究目标和研究人员构成看,以我们的长项去开拓商务英语语言学理论比较适宜,可以省去大量的人力物力,直接走上一条时间短任务完成快的路径。商务语言学的构建需要大量研究人员从事相关项目的研究,需要语言学界同仁的共识,需要不同语种的研究者从各自的语言研究领域共同的参与,需要一个漫长的研究过程,更需要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作为支撑,所有这一切非英语及商务英语研究者在可见的时间内所能完成及达到。当然,我们希望有此能力、有此兴趣、有此研究方向的英语老师积极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与研究,不过,我们欢迎并期待着有更多的汉语语言学家的参与,对商务语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构建起坚实的商务语言学理论体系,从而丰富商务英语语言学的本体理论内核,完善学理体系。

2商务英语学科脱胎于专门用途英语

2.1商务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共同属性

就目前而言,商务英语之所以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专门用途英语是因为它一方面具有两者的共性特征和功能,另一方面人们是从语言教学角度上来审视商务英语。在国外商务英语的教学目的并非是要学习者学习精通某种特殊的语言规则,而只是通过语言学习获得一种交际工具,认为商务英语不是普通英语,而是专业英语,是一种具体的商务语言,因而被看作是一种专门用途语言。国外商务英语教材的编写与教学就基本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参见李朝、赵函2006:47-57)。

2.2商务英语涵盖的知识面

商务英语中的商务范围虽然很广,涵盖面宽,但从其商务活动的范围应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大方面:(1)商务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譬如国际商务理论与实务、国际商务环境与机构、国际商务准备工作与市场准入条件、国际商务策略与运行等宏观知识,同时还要有对经济全球化、国家政策变化因素、文化差异、对外直接投资、外汇市场与全球资本市场、国际商务组织与企业战略、国际贸易进出口实务、全球营销和企业产品研发、全球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企业会计及其财务管理、商务谈判策略、国际商法、国际物流等中观知识(李朝、刘芳华2008:30-39),进而包含分散在上述中观里的微观知识项与知识点。(2)围绕商务展开的相关活动,譬如:安排工作日程、宴请、商务交流、公司介绍、订车船机票、迎来送往、社交活动,甚至包括商务人员日常生活等具体事务。那么,商务英语中的英语就应该体现描述上述内容的语言,对商务英语的学习者而言,就要达到上述商务知识的基本掌握和熟练的英语表达技能,从而达到商务知识与英语输出技能两者的统一。从商务英语本科的层次上看,上述涵盖的商务知识都应该属于该领域概括性的、基本性的,有些甚至是常识性的知识,是普通商务英语层次,根据200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英语知识与技能的比例在该专业复合成分中占有60%,商务专业课程占30%,跨文化交际课程占10%(张武保2011:8),上述商务类内容在课程设置量上只占40%,这就必然要求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对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有所选择而不是面面俱到。当然,因学校之间的师资差异、地域差异、培养人才的规格差异等,在具体的商务知识传授方面会有较大的不同。据了解,目前有的地方可能连基本的要求也未必能够达到,而有的学校则可能达到了较高要求,进入到专业商务英语层次,甚至有的学校因无法分清商务英语培养规格的上限与专门用途英语之间的差别而拐入到专门用途英语培养序列上。

2.3喻商务英语为“树林”、专门用途英语为“树”

商务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对很多人来讲是雷同的,或至少是同类,但它们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李朝、万玲2011:132-134),其实就好比树林与树的关系一样。2013年11月在黑龙江大学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商务英语学科理论高层会议上,作者针对商务英语学科的界限与专门用途英语之间的区别提出了树林与树的比喻。在我们生活环境里人们到处可以见到树,然而树与树林是不同的,树的范畴是个体,是某个树或某种树,虽然树林是由树组成的,但有可能是某一种树,也有可能是几种不同种类的树混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片树林。每一颗树的形状与大小是截然不同的,但无论如何它是一个整体,是一颗独立的树,就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样,是完全靠自身的地理位置及生存环境来生长的,与其他的树与树种毫无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颗树都有类似的外形特征,但同时也有与其它树差异的独特特征。树林的范畴不一样,它的构成首先是数量的众多,不是单一的一颗树,其次树林或都是由同种树或都是由杂种树构成,也就是说,能够形成树林的条件与规模是在一定范围内或区域内,无论是同种树还是异种树,这些树都能够共同生存与生长,它可以是人类种植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专门用途英语中的“英语”犹如树皮,树皮依附着树(具体某一专业)构成一个整体“树”,没有了皮树就不能称之为专门用途英语,因此,树皮(英语)对树(具体某一专业)很重要,只有将两者结成一体(树)才称其为树(专门用途英语),否则是死树或木头(即没有形成专门用途英语的某一专业),其作用与功能完全不同。商务英语学科就如同上面所指的由不同树种构成的树林(商务英语),商务英语的形成是建立在多种不同学科及专业(即具体不同种类的树)基础之上的,其中就包括专门用途英语的合理内核,但又不同于专门用途英语这棵单树的功能,就像树林与树的关系一样,有着明显的区别。商务英语借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框架,这样从研究对象到理论基础,商务英语与专门用途外语都存在区别(吕世生2013:23-24)。两者的关系既是密切的,同时又有差异,不能混为一谈,在对待两者问题上,尤其是在构建独立的商务英语学科过程中,我们对概念理解不清就会导致学科建设上的盲目与学科界限的模糊,或者雷同于专门用途英语或者将自己的研究范围无限扩大。

3语言经济学的理论视角

3.1对语言经济价值的关注

社会发展与需求促进学科交叉、产生与发展,社会需求给学科带来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从问题着手会使交叉学科构建有着明确的任务目标,以任务为牵引将不同学科的人员为解决同一个问题而集中在一起,大家有了共同努力的方向才会在学术思想和方法的交融下培育出交叉学科的知识萌芽(陈晓芳2013:77)。无论是经济学界还是语言学界的学者现在越来越关注语言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分别从各自的视角对两者的价值予以探讨,但各自的研究侧重点及服务的对象是不同的。

3.2以语言经济学理论内核构建商务英语学科

从国内外语学界和商务英语学界对语言经济学研究方面的考察,如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切入,发现该领域的研究既有理论方面的探讨,也有将该理论用于实践方面的。语言学界较早系统介绍语言经济学的许其潮(1999:44)写道,由于其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故当时语言经济学的研究主要以服务国家和以提升新移民人力资本为目的,研究范围相对集中于从经济学角度评价国家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而语言经济学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则采用的是经济学里的“费用-效益分析法”,并把经济学的论证推理方法应用到语言问题上。国内商务英语学界学者较早提出语言经济学理论精髓吸收到商务英语学科的是林添湖,他将“人力资源理论”(林添湖2004:35)作为商务英语学科的六个理论支撑之一;2006年和2008年莫再树等分别发表了两篇以语言经济学视角探讨商务英语的论文,提出了以该理论来探讨与评估我国商务英语教育的模式与效用问题(莫再树2008:70);刘白玉和窦钰婷(2011)以语言经济学视角将相关理论运用于品牌翻译实践中去;吕世生(2013)论述商务英语的三个理论命题,即语言具有经济属性,制度属性和人力资本属性,其中对商务英语人力资本特性给予了详细论述;田兰(2013)从语言经济学的三个主要视角(语言作为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探讨了商务英语教学,论述了语言生态位、认知生态位、生物文化生态位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启示,王立非、李琳(2013)在统计分析国内外商务英语研究状况后发现经济学期刊发表的商务英语论文约为语言学期刊的3倍,说明越来越多的非语言学家进入到商务英语的研究中来,开始重视商务英语与经济的关系,并从目前国外语言经济学研究的热点现状分析中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构建商务英语语言学的合理内核(王立非、李琳2014:8-13),提出了英语的经济价值,英语作为人力资本要素(收入、地位、企业国际化),博弈论中的语言要素等语言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3.3发展趋势

2009年由国内经济学界倡议、联合语言学界共同举办了首届语言经济学论坛,经济学界和语言学界的专家学者围绕语言投资、语言经济、语言规划等议题参与了论坛讨论,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兴起为商务英语学科的学理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内核,为我们研究商务英语学科的学理打开了一扇窗户,开拓了视野。但其发展瓶颈是同时通晓两个领域的专家太少了,导致隔行如隔山,交流起来比较麻烦,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程度上无法使其发展的速度与步伐得到提升。因此,提倡大力加强师资建设,引进或培养两者皆通型人才。

4商务英语语言学的核心理论构建

4.1商务英语学科的理论根基

构建商务英语的学科理论体系是确保商务英语学科长久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是语言学延伸与拓宽发展的必然。一般地讲,语言学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语言学项下还可以分为一般语言学与具体语言学,应用语言学项下还可以分为一般应用语言学与具体应用语言学,而一般语言学所研究的是“人类语言的一般性质、结构与规律,语言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以及语言学内部的分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一般应用语言学主要研究如何将语言学的原理和研究成果运用于与语言活动有关的其他一些领域中去,特别是运用到语言教学中去。———具体应用语言学的任务是为某一类具体的应用而对某种或某些具体的语言进行研究”(许余龙2005:7)。商务英语是新兴应用交叉学科,应用性是其得天独厚的本质属性,按照上述语言学的分类,其研究的范围主要属于具体应用语言学,以商务英语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对在商务领域范围内运用的英语语言进行研究,因此,商务英语的理论根基毋庸置疑是应用语言学范畴内容。

4.2商务英语语言学本体研究

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与拓展,语言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其项下有很多分支,既有本体分支又有跨学科分支,譬如:语义学、语用学、词汇学、音系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法律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等。王立非等(2013)认为商务英语语言学的本体理论体系包含有商务英语词汇学等13项内容,并以此展开相应研究。从语言学整体结构上讲,应该先有商务语言学上游学科,后有商务英语语言学下游学科,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商务语言学的研究无论是从量上还是从质上看还没有有效建立起商务语言学这个学科的迹象,面对这种状况,时不待我,我们可以先从商务英语语言学理论构建入手,然后由下游至上游发展商务语言学,当然也可以同时研究,这样两者的发展互为影响,能够更早更快地发展起来。

4.3商务英语语言学定义、研究范围和对象

那么,商务英语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和定义是什么?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成形的定论,针对商务英语研究的对象与特征,我们是否可以给商务英语语言学下这样的一个定义,即商务英语语言学研究商务英语环境里的商务语言,英文表述为:ThestudyoflanguagewithreferencetobusinessinEnglish-speakingenvironmentiscalledBusinessEnglishLinguistics。商务英语语言学研究的范围与对象是旨在研究与揭示英语这种语言在商务领域或商务活动中运用的情况,特别是通过考察语言的这种变体与商务跨文化影响之间的关系,对商务语言的变异现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或说明,为语言学在商务语境下存在的变异现象提供强有利的理论解释。因此,商务英语语言学研究的内容自然包括:(1)把商务环境作为我们考察的特定起点,把商务语言当作一个商务问题或商务资源来研究;(2)把商务语言作为具体的研究内容,考察商务环境与商务文化对商务语言的影响,揭示商务英语的本质。这样有效解决了语言与经济、商务等研究目标的问题,避免了研究目标顾此失彼与彼此脱节的问题。对商务英语语言学进行研究同时也说明,一方面可以拓宽语言学的领域,丰富语言学的内容,适应语言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语言学的一种反思,反思过去人们对这种商务语言现象的研究过于疏漏,没有引起语言学家足够的重视。

5结语

语言学范文5

巴金先生《家》的英译本中的语言色彩极为浓重,包含很多的语言艺术,展示出了不同国家的语言在进行转换和翻译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些东西,要注重语言的简洁化、易懂化、个性化、形象化,让翻译的英语更通俗易懂。

1.简洁化的语言。

与其他文体相比,小说的语言更要求简洁化,让读者能够读懂,所以在进行具体的阐述词语及句子意思和语言表达的时候,简洁化的语言可以强化语言的艺术效果。而且《家》这部作品是一部话剧,更要求语言的简洁、简短化,这样不仅能够节省时间,还能够去除很多的细节性的陈词滥调及“零碎”的词语,让语言的组织更为精致、简练,通俗易懂。比如觉新和瑞钰在新婚之夜发现床底下的孩子时的对话,在进行翻译时巧妙的运用“sorry”这个单词简洁的表达出人物话语的言外之意。

2.易懂化的语言。

《家》作为一部话剧,讲求的是人物的对话要呈现出艺术的最佳效果,因此,必须在文学表达上需要让人物的对话让观众能够听懂、理解的了,实现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语言特点,因此需要将英语口语的易懂口语化的直观表达效果体现出来,这是英译本小说的一个尤为突出的特点,对于话剧剧本在翻译时要把汉语中特有的短句、谚语用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3.个性化的语言。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他们个性化的特点,在对一个人或是一件事进行表达时,需要研究每个情节的展现特点和每个人物独特的一面,认识不同层次阶级人物的语言特点,《家》的英译本就特别注意把握这一点,对每个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都进行了研究,然后用幽默恰当的语言和英语中的不同时态将其翻译出来,利用不同的单词展示了每个人物及每个场景的特点。

4.形象化的语言。

话剧的剧本需要用语言、动作、表情、场景氛围将每个人物和场景形象化的表示出来,在汉语中有各种不同的词语可以形象表示出这些特点,在英译本中已经注意了这一点,通过运用一些语气词来表现出这些特点。比如在翻译冯乐山对新房布置的看法时,通过运用“Imustsay”这种语气词来形象表现“atrueaesthete”展示出这个人物的反面特点。

二、巧妙运用的文化词语

1.习语的翻译。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的行为、语言有不同的行为特点,所以,在文学作品中,需要将这些不同人物的行为、语言特点通过文字表现出来,小说中的汉语习语就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但是汉语文化博大精深,而且英语与汉语在使用时有很大的不同,在用英语对汉语作品进行翻译时,必须要让英语国家的读者能够理解这些不同,才能理解作品中的人物语境及特点。比如英译本中对习语“赴汤蹈火”的翻译是“togothroughfireandwater”,这两个习语在表达效果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但是英语国家的读者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和我国读者的理解不一样,所以,英语国家的读者不仅要理解这个习语的表面意思,还要加深理解,从而让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更全面。

2.俗语的翻译。

在成功的文学作品中俗语的运用是一大亮点,但是将汉语俗语进行英文翻译却很难,因为英语词汇、句子和中文语句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语气的表现上也不一样,所以在英译本中俗语的翻译很难。比如“一连武装的兵居然连几个徒手的丘八也捉不到,哪个舅子才信!”这句话中“哪个舅子”是一句骂人的话,表达出来的语气很强烈,用英语进行翻译时要将这种强烈的语气表现出来,在英译本中,利用“whatfool”这种感叹的词汇将这种强烈的语调表现了出来,而且还有很大的强化作用,让读者能更好的理解这段话传达出的意思。

3.委婉词语的翻译。

巴金《家》中通过很多的委婉词语将一些比较枯燥的语句生动化,生动的表现出人物特点,而且巴金先生还对这些委婉语进行了精细化的处理,让作品更加生动,但是这却使作品翻译成英语有很大的难度。在英译本中翻译者通过对词汇的转移带动来将这种委婉生动的词语表现出来,让读者能更好的理解作品。比如对“污眼睛”的翻译,在汉语中本意是指一些东西不堪入目,但是作者为了加强作品的口语化和易懂化,故意用了这个词语来表现中国旧时代的妇女对一些不好的东西比较含蓄的表达方式,如果将其翻译成“弄脏眼睛”是错误的,而英译本中用了“dirty”这个单词虽然能够表现出一些正确的意思,但不能将整个句子的本意表现出来,所以会误导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不能将中国文学的语言之美呈现给作者。

4.宗教词语的翻译。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对宗教的理解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内容的具有混合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的神既包含本国的也有从其他文化中借鉴过来的外国的神。而在对《家》作品中的一些宗教词语的翻译,英译本中做得并不是很突出,不能很好的表现出作品要传达的那种情感,有些都直接忽略掉了或是直接不翻译,有些的翻译在中国读者看来翻译的却很牵强。比如“两扇大门在里面,门上各站了一个手持大刀的顶天立地的彩色门神。”中对“门神”的翻译直接忽略了,没有进行翻译,这就让这句话翻译成英语就很不完整,让很多读者都理解不了这一场景。在对“拜菩萨”这个宗教词语进行翻译时,英译本中只是按照字面意思将其译成“pray”,中国读者看到时会很难理解这句话,译文没有将作品原文中的意思完整的表达出来,会影响读者对这句话场景及氛围的理解。

三、形象生动的语音词汇

1.拟声词的翻译。

用来描绘自然界中的不同声响特色的词语就是拟声词,它可以让文章更生动,而且能增强语言的魅力及美感。但是英语中的拟声词与汉语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想把汉语中的拟声词完全翻译成英语是有难度的。比如对作品中的“打喳喳”的翻译,英译本中是“playingroughandtumble”,这种翻译很形象生动,将新婚之夜新娘与新郎亲热的场景完美的表现出来,展现了不同语言的魅力。

2.头韵的翻译。

在短语或是句子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单词的首字母辅音的重复就是头韵,它可以让句子更有节奏感,更富有诗意,增强句子、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在英译本中将这种头韵的美感翻译的很完美。比如将“哭哭啼啼”翻译成了“wailingandweeping”,用这种动名词来将沈氏当时的悲惨状况完美的表现了出来,极富语言美感。

四、多样的句法修辞

1.比喻的翻译。

比喻是文学作品中比较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明喻和暗喻,能够增强语言的艺术美。比较明显的连接词就是“像”、“似”、“变成”,英译本中将其译为“like”,渲染了气氛,也展现了英语的简洁之美。比如,“我们就像隔开的两个坟墓里的虫一样,谁生谁死,谁也不知道,永远见不着天日,永远出不了头”译成“Wearelikewormsintwoseparatetombs,notknowingwhethertheotherislivingordead,neverseeingthelightofday,neveremergingfromthedark.”,“likewormsintwoseparatetombs”形象的表现出了觉新和梅芬永远不能在一起的那种痛苦之情,虽然英语中没有比喻这个修辞手法,但却并不能阻止通过词语的灵活运用来展现出这些修辞手法,展现出了英语词汇的强大力量,一个单词能够很好的阐释一种修辞手法所传达的情境和人物性格特点。

2.排比的翻译。

将一些结构上相同或者是相似的、语气一致的一些词语或句子组合到一起的修辞手法就是排比,它能够增强句子的语气,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比如,“我结婚那一天,我托觉慧带给你一封信,在那信里,我喊,我叫,我要你听,听着我———可你当天就走了,一声不响就走了”,这句话中的“我喊,我叫,我要你听”有同样的结构,表现出了觉新的愤怒之情。在英译本中,翻译人员通过认真综合全面的分析,把原文中的三个并列结构翻译成了两句,“Ibeseechedyou,imploredyoutolistentome”,从表面上看这三句变成两句,省略了一句,但是并没有降低原句的表达效果,甚至译文的表达效果要比原文强烈很多,更能让读者感受到觉新当时的愤怒之情,这就是英文中省略句的强大力量,虽然与汉语句子相比,看起来句子少了或者是句子成分不完整了,但是却能将汉语想要表达的那种情感更加强烈的表现出来,这就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魅力。

五、总结

语言学范文6

 

教育语言学作为一个学科领域肇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教育语言学(EducationalLinguistics)这一术语是美国语言学教授B.Spolsky在1972年哥本哈根第二届应用语言学年会上宣读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来的,用以指语言与教育的交叉研究。Spolsky认为教育语言学是一个以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为模型的术语,它描述的是语言学这一学术领域与教育学这一实际学术职业的交叉学科。[1]P1教育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是有关教育与语言关系的所有问题,研究核心是语言在语言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是一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从语言教育实践的实际需要出发,利用相关理论与实践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语言教育者与语言规划者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教育语言学往往被看作是利用诸多相关学科如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以及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中的语言所进行的跨学科性研究。近年来,它更是被看作是采用生态的、超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正规、非正规教育中出现的与语言有关的问题所作的研究。教育语言学的超学科属性使这门学科呈现出更多的特点,也为本学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超学科性的涵义   处于一个各种智力活动活力发展、充满生机的时代,教育语言学获得了充分发展并逐渐成熟,尤其是在语言研究领域见证了Fisherman对语言所作的社会学研究和Hymes的交际民族志学研究,在主张消除学科之间的界限,采用整体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具体问题的学术氛围及社会背景下,教育语言学发展成为一门以问题为导向,具有超学科性质的学科领域。[2]P2   Spolsky认为教育语言学虽然研究的中心是与语言有关的问题,但是必须综合利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才能获得对具体问题的全面理解,也正是在这里第一次播下了教育语言学超学科性的种子。   Halliday在论述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时也指出,要使用“超学科的(transdisciplinary)”而不是“跨学科的(interdisciplinary)”或是“多学科的(multidisciplinary)”字眼,因为后两个术语表明研究者仍然把各学科作为进行智力活动的场所,正确的做法却是要创造一种新的形式去取代它们,这种新的智力活动形式,是以主题而不是以学科为导向的。拿外语教学来说,外语教学涉及到不止一门学科的内容知识:至少要有心理学、社会学和语言学。Halliday主张对外语教学进行超学科的研究,并且指出:研究的目的不是仅仅创造一个具有各学科特征的智力活动的混合体,而是要更进一步,把各个学科有益于解决问题的因素都综合起来,这样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就是以主题为基础的(theme-based)。他解释说,所要解决的主题不是由内容来决定,而是由考察问题的角度来决定。因此,在教育语言学领域所进行的智力活动的中心任务不是要去在各学科的内容知识领域之间架设桥梁,而是综合各种具体的研究工具(当然这些研究工具往往是以各学科为基础的)来共同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 跨学科、多学科与超学科的核心的区别就是它们的出发点不同:在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中,出发点往往是本学科的已知知识,通过在各学科之间架设桥梁来获得对某个问题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方法是优于以往从单一学科的角度去研究问题的方法的。但是,在教育语言学的超学科性的研究中,研究是从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语言与教育的主题开始的,然后利用研究者所占有的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以及其它学科的知识资源来分析、解决它。用Halliday的话说就是,智力活动所进行的场所不是在各学科领地内,而是取而代之,围绕要解决的具体语言教育问题来展开。因此,超学科研究者就像一个画家,利用他调色盘上研究工具的不同光谱勾勒出一幅多维度的生动画面。   二、教育语言学超学科性所呈现的特点   (一)教育语言学:研究广度与深度兼备   正如Hornberger所论述的那样,从根本上说,教育语言学的特点就是它与很多学科关系活跃,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oriented),专注教育中或与教育有关的以语言为中心的所有问题,这门学科的研究既有分析问题的广度,又有研究的深度。[3]P17   教育语言学的核心特征就是它是语言学与其它学科的接口。正如Spolsky所讲,教育语言学是从具体的问题出发,然后向其它学科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它的学科范围就是语言学以及相关语言学科与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的交叉。[4]P2这门学科所探讨的问题广泛,所采用的研究工具也很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语言学是漫无目的地在“研究的海洋中随意漂流”,而是它是多元中心的、多方法的和多层次的。也就是说,教育语言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很多,解决它们,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教育语言学领域内,有很多涉及面广泛的工作要做,因此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广泛;同时,解决问题需要有专门知识的个人进行缜密的研究,因而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深度。教育语言学者们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途径进行研究,有的关注微观层面,有的关注宏观,还有的介于其间,从而获得对于个人、语言、社会和教育的一个整体的、超学科式的认识。   实际上,Spolsky的教育语言学“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oriented)”与Halliday的超学科性的“以主题为基础(theme-based)”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任一情形下,研究者都不能简单地把各学科的知识直接应用到具体问题中去:在教育语言学研究中,研究者从具体的一个与语言与教育有关的问题出发,然后综合利用他所拥有的知识储备中的研究工具来探讨问题的解决。因此,教育语言学的研究工作要在或跨越多个学科门类中去进行,如人类学、区域研究、教育、外语、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这也正是人类语言学的先行者EdwardSpair所主张的语言学研究应当采取的方式,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讲,教育语言学继承了广义语言学的研究传统。例如,教育语言学世界三大流派之一的澳大利亚教育语言学流派,就牢牢抓住这门学科超学科性的特点,采用了上述研究方法。  #p#分页标题#e# 总之,在教育语言学的旗帜下,普通语言学与其它社会科学如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相结合,共同解决在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中与语言习得、语言使用、社会语言环境有关的所有问题。   (二)教育语言学:研究与实践的自反性   教育语言学以主题为基础的学科特征也彰显了它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研究与实践的自反性(research-practicereflexivity)。在教育语言学领域所进行的研究不单单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知识,而是要去解释和解决在正规、非正规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研究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对实践产生影响;然而这也是个双行车道,正规、非正规教育的实践活动恰恰为研究提供了源动力,教育语言学研究的课题并不是仅仅出自研究者的大脑,而是来自他们与语言教育实践的紧密接触和联系。在教育语言学中,研究与实践相互依靠,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从一开始,教育语言学就关注教育中影响语言使用因素的研究,目标就是构建一个有关这些因素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以推动从语言习得到语言计划等各方面的发展。很显然,孤立一门学科的努力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因此,教育语言学将继续沿着超学科的研究路子走下去,不受制于学科门类的界限,全心全意致力于它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超学科性对教育语言学学科发展的指导—生态研究的美好前景   作为一个具有超学科性质的学科领域,教育语言学应该把语言学各方面与其它社会科学相结合,然而遗憾的是,正如Gee所提醒我们的那样,目前来看,语言学对教育施加的影响远远不够,教师们对语言及语言学知识的了解程度远远落后于现今教育中语言研究的发展水平。   Gee在论述了功能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理论各自在主要教育领域所起到的作用后,举例说明了一些我们对教育中的语言的确已达到的认识,包括:要关注语言在帮助孩子获得一种学术语言新形式中所起的作用,教师需要理解学生带到课堂上的不同的语言与文化资料,以及了解语言的形式与意义在课堂交往中的相互作用。正如他的教育语言学前辈一样,Gee主张我们要在已知语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做出更大的努力。人类语言学家DellHymes也支持这一观点,他之所以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院的院长,是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需要改变我们对语言的看法,以及探讨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学校中的语言。   世界人口的日益多语化,使世界教育体系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在多语主义、多元文化日益显示出其社会与经济优越性的今天,研究语言与教育的关系变得异常重要;语言与教育的关系越复杂,所要进行的研究也就越复杂,超学科的研究也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虽然,教育语言学在建立之初就是沿着这样的一个路子在走,但是要建立一个真正统一、一致的知识体系,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教育语言学家们也都一致认为:教育肩负着“培养语言恰当性”的一份社会责任,但是,如何在大规模的水平上实现这个目标,现在还缺乏战略性的对话,教育语言学似乎还缺乏一个清晰的发展路线。教育语言学要成为一门系统的专注语言与教育所有问题的学科,就应该去认真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无论从微观、从中间、还是从宏观的层面。如此一来,生态研究的方法在这个领域将会有很好的前景。   虽然,生态研究在社会科学中已不新鲜,但只是近来才在教育语言学领域显现其重要性。生态研究的方法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语言学各方面的研究,从个人层次的语言习得到课堂教学法再到语言政策的制定,比如,Leather和VanDam的EcologyofLanguageAcquisition也是Kluwer教育语言学系列的首部集合了语言习得语境因素研究的作品,另外,Hornberger的“ContinuaofBiliteracy:AnEcologicalFrameworkforEducationalPolicy,Research,andPracticeinMultilingualSettings”一文,强调了多层次的分析方法在建构、实施和评估双语、多语教育计划中所起到的作用。这些成果反映了生态研究的不同侧面,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对于语言与教育的任何方面,孤立的研究都不会达到有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研究在超学科的教育语言学研究中将会占据中心位置。   与早先谈到的教育语言学的核心特点相一致,教育语言学领域内所进行的生态研究也是以问题为导向和超学科性的,以主题为中心的整体观将推动这门学科扎实向前迈进,同时也坚定了它借鉴多学科来全面探讨语言在教学与学习中作用的决心。总之,教育语言学在其不长的发展历史中,一定会坚持其核心原则,同时又会不断满足持续变化世界中研究与实践的实际需要。

语言学范文7

祝克懿《互文性理论的的多元思维特征》首次将互文性理论中“多元”思维特征作为与“互动”并列的思维特征提取出来,对其进行论证分析,从语篇语言学的系统、关系、层级观等角度切入,深入讨论了互文性理论的多元思维特征。聂仁发《有关语篇结构的几个概念》将语篇的宏观结构分为基于内容的事理结构、主题结构、文体结构和基于形式的普遍结构,并简略探讨了这几种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施麟麒《孟子的话语理解观———“以意逆志”新解》对孟子关于话语理解的名言“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作了较详尽的考辨分析。杨亦鸣《言语障碍的神经机制研究》介绍了神经语言学与言语障碍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历史,并从中英文阅读障碍跨文化对比、汉语成年口吃者词汇加工的ERP研究、语音与聋人词汇阅读三个方面展示了语言学与科技结合的良好前景。李怡《跨文化语用研究语料收集方法———观察记录vs角色扮演》以汉英“请求”言语行为跨文化对比研究为例,探讨了观察记录和角色扮演作为语料收集的两种方法收集的语料差异、各自的优劣及适用领域。周毅《社会符号学视野下文人画语篇结构及成因》从语言符号、视觉符号与社会文化情景的互动关系来探究文人画。周明强《埋怨性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探析》讨论了埋怨性话语标记(如“真是的”“、何必呢”等)的语用功能。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建设、汉语研究和教学法

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围绕着汉语本体、教师、学生、技术保障、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五个方面,结合丰富生动的案例阐述了这个学科目前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周小兵《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应用语言学》分析了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现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发展等重要问题,介绍了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近年在该领域的拓展。王建华《语言经济学视野下的汉语国际教育》认为汉语不仅是一种人力资源,也是一种经济资源;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一项语言文化事业,也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经济价值。陆俭明《要加强语言信息结构的研究———重新认识“把”字句》以语言信息结构理论为依据,针对以往“把”字句教学中的释义局限,重新定义把字句的语法意义及对汉语国际教育句法教学的功用。马真《要加强词语的用法研究》以副词“按说”、状态词“好端端(的)”、“反而”、“一概”等为例,指出外国留学生词语偏误出现的部分原因,是词语用法研究的缺位和辞书注释的缺陷(缺乏语义背景),强调了加强词语用法研究的重要性。税昌锡《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体标记事态分布研究》梳理了“了”、“着”、“过”等体标记教学的历史,借用过程哲学将事件看作随时间展开的动态过程,建立了一个事件过程的事态结构模型。吴应辉《美国沉浸式汉语教学的现状、特点与思考》全面介绍了沉浸式语言教学的概念和历史、美国沉浸式汉语教学发展现状、美国沉浸式汉语教学的主要特点。严慧仙《文化认同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及其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启示———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从文字、画面、声音三个方面对《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及加长版宣传片的多模态文本进行解码,解读该片所表达的文化认同特征。沈阳《关于汉语规范化的若干问题》阐述了汉语规范化的理论问题,也对当下语言生活实践出现的不规范乱象进行了批评。胡云晚《政府门户网站背景下的语言规范观》通过对浙江省101个地级市、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政府门户网站的语言监测表明,政府门户网站语言失范率奇高,远大于传统纸质媒介。并提出要实现政府语言的规范表达的相关策略。赵翠阳《异形词社会使用调查与〈现代汉语词典〉两版整理规范研究》通过对北大的CCL语料库(现代汉语)、人民网语料以及国家语委的现代汉语语料库的语料考察,整理分析了四类异形词。杨同用《词的功能与语文词典的词性标注和释义》着重对词的功能与词性的关系、功能变化与词义的关系、词的功能变化对语文辞书词性标注和释义的影响等进行了讨论。

三、结语

语言学范文8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隐喻;英语习语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交流愈来愈频繁,英语已不再是单纯的一门学科,它逐渐成为日常交流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语言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词汇是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核心部分,单词组成句子,但是习语这种语言表达不能从单个组成部分的字词来理解,否则会造成阻碍彼此交流顺畅的沟通。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语言理论,对习语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一、认知语言学

1.认知语言学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迄今为止,认知语言学被分为第一代认知语言学(正式学派)和第二代认知语言学(意义学派),它们都主张研究人类语言,探索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在理论演绎和描述性分析方面取得了最大的进展,但其理论和方法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只有进行更深人的研究,才能理清认知语言学的完整理论体系。语言提供了一个了解认知功能的窗口,提供了对思维和思想的性质、结构和组织的洞察,认知语言学不同于其他语言研究方法的最重要的方式是,语言被认为是反映人类思维的某些基本特性和设计特征。

2.认知语言学的作用与影响。对于中学英语来说,认知语言学对于单词的记忆理解从及阅读翻译,均有重要的帮助作用。词汇的学习在英语吾言学习当中具有+分重要的作用—单词是学生进行一系列英语学习的基础,有效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可从短时间内高效率地帮助学生储存、记忆单词;此外,认扣语言学可以促进读者在进行阅读、翻译时对信息进行适当的补充与完善,由于中学生的单词词汇量不尽相同,在阅读译文时有些学生会漏掉细节等关键信息,因此,“翻泽补偿”就显得特别重要,它帮助学生将作者的认知世界与学生本身翻译所建构的认知世界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对阅读的文章、翻译的进一步理解。

二、中学英语习语教学

1.英语习语。习语一般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惯用语等固定词组或定型语句,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本身具有词汇多义、隐喻等特点,并且习语与这个国家的文化习俗、社会传统等具有密切联系,对于我国中学生来说,熟练掌握英语习语意味着要对西方国家的历史、人文熟练精通,但是这一点对于中学生来说很难做到。中学阶段涉及到的英语习语通常是由已经学习过的简单词语组成的一个句子,但是在翻译时却不能完全按照单词的原本意思来翻译,必须要灵活添加或者改变。例如:Abadbeginningmakesabadending一一不善始者不善终,若是按照单词意思进行直接翻译,则是“一个坏的开始导致一个坏的结束”,这样显然不如“不善始者不善终”更加顺畅;再比如:Abadthingneverdies.按照单词意思直接翻译,便是“一件坏的事情永远不会消失”,但是翻译成“坏事遗臭万年”则会更符合中国人的阅读语法与习惯。英语习语在中学英语阅读中会进行简单涉猎,因此对英语习语进行简单的学习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外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扩大学生们的知识视野。

2.现阶段中学英语习语教学现状。教师在进行英语习语的教学时,可以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身边实例出发,例如,在教育学生认真学习、刻苦努力时,可以说Youmustreapwhatyouhavesown.——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或者Ayoungidler,anoldbeggar.——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临近假期,老师让学生们注意安全,可以通过Dumbdogsaredangerous.和Barkingdogsseldombite.来提醒学生,第一句的意思是“哑巴狗最危险”,第二句意思是“吠叫之犬不咬人”,这两句都是英语谚语,再结合中国的古话“爱叫的狗不咬人”,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老师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再例如,临近过年,学生们内心都期待收到红包,这时候老师可以适当的引入这方面的知识:redpackets简单直观,直接翻译为“红包”,除了翻译外,还有一种比较复杂的表达方式:Cashwrappedupinredpaper,symbolizefortuneandwealthinthecomingyear.直接翻译为“现金包裹在红纸里,希望接下来的一年里有好运与健康”,结合中国的传统习俗,自然而然翻译红包的意思。

三、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在中学英语习语教学中的应用

1.原型理论与英语习语。原型最初用来解释自然界的事物,后来被引人认知语言学用来释义。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原型理论对于中学英语习语的学习与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生在面对一个英语习语时,会不自觉地根据自己以前掌握的知识和积累的阅读经验来确定主语、谓语、宾语等等句子结构,并以努力找出原型读者以此中心进行翻译。以Anoldhandisagoodguide.这一习语为例,直接按照词汇翻译,则是“一个老的手是一个好的指导”,语言根本不通顺;若是学生知识丰富,就知道oldhand可以翻译为老手艺人、熟练者,整体便可以翻译成“老手艺人是一个很好的指引者”,如果学生有丰厚的经验,便可以得出“老马识途”这一翻译。(2)对英语习语文本的原型进行分析,能够帮助学生确定习语的意图性、情景性等特征,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如:Likeadrownedcat.原型词语翻译为:像一只淹没的猫,而结合原型与情景,便可以得到另一种更贴切的翻译:落汤鸡。(3)学生面对习语时,要学会进行原型词语与具体词语的转换,对于原型的了解有助于对习语文本的把握,原型理论为学生的翻译、写作提供了基本的策略,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和学习习语。例如symbol意思为象征、标志,是名词,遇到symbolize这个单词,若是不记得意思,可以意思去往symbol的意思上靠,能比较容易的得出单词的意思:“作为……的标志”。

2.隐喻与英语习语。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翻译是一种思维活动,二者有不少共通之处。认知语言学家的结论为:隐喻是认知工具,是一种思维方式;一些语言单位、象介词、多义词及短语动词,是通过隐喻来扩展其意义的。这一过程把看似不相干的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动词的各种意义串联起来。隐喻理论有助于英语学习者系统地理解词或短语动词的各个义项之间的关联,有助于记忆词汇。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有关学习的隐喻在描述学习过程时起着关键的作用,此类型隐喻反映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各种关系,能够揭示学生们的学习目的及学习方法。英语习语本身具有词汇特征、隐喻表达方式以及相关的文化和社会属性,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习语习得速度慢,教学效果相对不理想。由此可见,传统的习语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习语教学需求。Lakoff&Johnson(1980-1993)提出了著名的概念隐喻理论,这一理论为习语习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即习语的意义是可以识别和分析的。Gibbs(1990)的研究结果表明。习语主要是由概念隐喻引起的。Kovecses&Szabo(1996)和LiFuyi(2003)都在实证研究中证明了概念隐喻可以提高习语的教与学,这些研究为习语教学策略的改进提供了有价值的补充和完善。因此,如何将概念隐喻应用于习语教学是本文的重点,其最终目的是为今后习语教学的质量改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3.构式语法与英语习语。构式的研究始于对习语的考察,Fillmore提出一个语法构式就是一个形式习语,Goldberg(2003)明确提出任何具有高频度的表达式都预备了一个构式。构式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语法构式可以用来表达人类生活的基本意义,而语用信息被整合在语法构式中,因此,构式语法与语用学可以进行融合研究。例如:Ascoolascucumber(坦然自若)、Inhotwater(进退维谷)、Likefather,likeson(有其父必有其子)、callitaday(完成工作)、warmthebench(坐冷板凳)等等,这些习语表明一个复杂结构的整体意义并非完全来自于各个词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独立于词义之外的自身意义。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