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报范例

体育学报

体育学报范文1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安全保障体系;必要性

体育运动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参与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同时还存在着诸多风险.近年来,频发的高校体育伤害事故及相关法律纠纷让高校、体育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苦不堪言.由于多方面的复杂原因,一旦发生体育伤害事故,高校和体育教师经常被推至伤害事故的风口浪尖,导致一些消极的规避措施应运而生,诸如铅球、体操等部分健身价值很高的项目被暂停开课.目前,安全问题已成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万无一失的运动场所,也不存在一套可预防所有伤害的标准化措施,即使是乒乓球这种室内运动,运动伤害也是在所难免的[1].因为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对抗性和挑战性,再加之大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性格特点,所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发生体育伤害事故在所难免,成为必然中的偶然.如何将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概率及伤害程度降到最低,于是构建一个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安全保障体系就显得迫在眉睫.

1构建安全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必要性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构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安全保障体系的必要性.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教学环境的特殊性和身体教育的特殊性两个方面.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才能顺利进行,体育教学也不例外.高校公共体育的教学环境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环境有着本质的区别.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操场或空旷的场地进行,其教学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开放,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首先,是来自于不同体育项目之间的相互干扰.由于大多数体育项目教学主要在操场上进行,同一操场上经常会出现足球、武术、健美操、散打、空手道等不同项目的几个班级在同时上课.由于不同项目技术动作和练习内容的差异性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他们往往会对其他项目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在课堂上东张西望,导致开小差现象较严重.其次,由于室外环境较空旷,再加之班级学生人数超额现象严重,常常导致站在队伍后排的学生听不清楚教师的课堂讲解.再次,还有部分学生潜意识里对体育课不重视,不愿意听教师讲解.也正是因为学生思想上的不重视和外界环境干扰的叠加效应,才无形中加大了伤害事故的发生概率.最后,体育场地、器材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例如有时由于天气原因导致场地积水及场地湿滑,此时很容易造成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发生.因篮球架年久失修引起的伤人事件也屡见不鲜.这里不再列举.也许大家会认为,羽毛球、乒乓球等隔网类体育项目,不易发生伤害事故,是相对安全的.其实不然,以羽毛球为例,虽然隔网类体育项目身体接触及对抗性较少,但是劣质的羽毛球拍却成为羽毛球教学中最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劣质羽毛球拍大多无手胶(手胶具有防滑作用)或手胶质量较差,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由于手汗较多,导致球拍整体从手中滑落或飞出去的现象,造成羽毛球拍杆伤人事故.由此可知,就连羽毛球这样的隔网类非身体对抗性体育项目都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可想而知,像篮球、足球、散打等这类身体接触较多和对抗性激烈的体育项目,出现伤害事故的概率更是成倍增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身体教育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学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身体和大脑并用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学生不仅要认真听教师讲解,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还要身体力行地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并进行技术动作的反复练习.以羽毛球教学为例,羽毛球教学大多在室内进行,由于室内场地有限,加之绝大部分学生是初学者,控球能力较差,在练习过程中无法准确地控制球的落点,导致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身体碰撞.虽然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已反复强调教学中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安全问题,但仍未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不检查球拍,使用劣质球拍,随意横穿场地的情况仍普遍存在,这些因素都是造成体育伤害事故的隐患.综上所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发生体育伤害事故在所难免,为了保障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合法权益,有必要构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安全保障体系.

1.2紧迫性

“健康第一”与“安全第一”的博弈格局决定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紧迫性.众所周知,“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学校体育发展中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体育运动本身的对抗性、健身性、挑战性与体育运动的安全问题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犹如天平的两端.在教学中如何做到不仅能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还能保障学生的安全,是摆在体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和难题.当然,大家都希望既能保障“健康”,又能保证“安全第一”,但是学校为了保证“安全第一”,将体育运动的激烈与危险画等号,把体育与安全变成对立的两端[2].由此可知,在体育“安全第一”的高压警戒线下,以及学校领导三令五申不能出教学事故的严令禁止下,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具体执行者和实施者,背负着巨大的思想包袱和心理负担.目前已有不少高校迫于安全问题的顾虑,取消了健身价值较高的体操及田径的部分项目,让原本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色彩.体育教学的魅力是通过多样的身体练习方式不断增强学生体质,而不是通过减少运动强度、运动量来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从短期看,确实减小了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概率,从长远来看,是以牺牲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代价的,这与国家提倡的学生全面发展背道而驰.综上,不管从学生的安全角度出发,还是从学生的健康角度考虑都迫切需要构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安全保障体系.

2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安全预防及保障机制

2.1安全预防机制

因为学校体育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发生往往防不胜防,所以建立和完善体育伤害事故安全预防措施不仅显得特别必要,而且应从国家、学校、学生和体育教师几个层面建立该安全预防机制,从而减少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率,保障学生的健康和安全.

2.1.1完善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体系

体育教学安全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校园体育伤害事故的纠纷不断,甚至不断升级.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学生及家长的维权意识逐步提高;另一方面,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导致体育伤害事故责任认定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依据.而学校是体育伤害事故的频发地带,急需相关法律法规为公共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二条指出:“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3]虽然该办法明确了在体育伤害事故中学校承担过错责任原则,但有时在各方均无过错的情况下,法院仍然会判决由学校、受害人和加害人按照公平原则承担责任[4].如果学校没有过错也要承担责任,这样就会无形中加重学校的经济负担,挫伤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导致学校采取一些消极措施来规避和减少风险,然而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处理伤害事故的民事纠纷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只是规章制度,仅作为参考,不具有法律效力.由于对体育伤害事故权责界定模糊,以及针对性的法律保障体系欠缺导致事故伤害发生后的“无法可依”[5].因此,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出台有关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法规,明确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伤害事故赔偿范围及标准等相关事宜,为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提供详实的法律依据,从而更好地保障事故中各方的合法权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日本等国有关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具有明确而完善的法律规定,我国可适当借鉴.

2.1.2构建校本体育教学安全教育系统

本课题组调查显示,有87%的学生对体育锻炼基本知识了解甚少,因此更谈不上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生命不息,运动不止.”这句至理名言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但真正能做到每周运动3次,每次运动在30min以上的学生却少之又少.因此,要不断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及安全问题的认识.建议各高校可结合本校体育公共课的开展情况,成立符合学校实际且操作性强的校本公共体育教学安全教育系统.以校园网为依托,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全校师生普及体育锻炼及安全方面的知识.线上利用方便、快捷的网络平台诸如手机报、QQ群、微博、微信等方式,线下采取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面授体育锻炼常识、安全知识和注意事项,例如定期为全校大一新生开展“科学健身、文明健身、安全健身”等方面的专题讲座.通过各种教育方式,让学生清楚体育运动的意义及存在的风险,并在思想上引起其高度重视,逐步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和生活化.

2.1.3提高体育教师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由于受到当前评价机制的影响,体育教师为了晋升职称,他们更多关注的是科研成果和论文,以及如何带好运动队并创造好成绩,而对于教学则关注度不高,认为只要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不出教学事故就万事大吉.于是在教学实践中,部分体育教师由于责任心不强,加之对所授教学内容准备不够充分,未能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做出预判,导致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甚至有部分体育教师面对学生的体育伤害不知所措,以至于延误了医疗救治的黄金时间,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及时告知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则很多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因此,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责任心、安全意识、教学基本功和专业技能,要求体育教师严格按照体育教学常规,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在练习过程中有意识地预防运动损伤,才能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2安全保障机制

2.2.1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安全问题处理机制

健全和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体育正常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如何正确处理体育教学中发生的安全问题,这是有关方面和体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2015年教育部关于《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第十条指出:“学校应当主动公示体育运动风险防控管理制度、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等信息,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6]基于此,针对“贵校有没有出台有关学校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处理预案及细则”这个问题,本课题组根据安徽省地域分布情况选择了16所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4所高校未出台体育活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占87.5%;已制定体育活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的高校仅有2所,占12.5%.这样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虽然从宏观层面上对伤害事故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界定,但缺少详细的伤害事故处理预案.如果没有具体的处理预案,必然导致一旦出现体育伤害事故时自乱阵脚,甚至耽误医疗救治的黄金时间.为了逐步完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安全问题处理机制,建议各高校应严格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要求,由体育部门牵头组织相关的部门及医务人员进行研讨,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活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更好地保障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合法权益.

2.2.2提高体育教师的应急处理能力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组织者,同时也是预防和应对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第一道防线.针对“您工作后是否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安全急救技能方面的培训”这一问题,本课题组对安徽省16所高校的64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仅有7.8%的体育教师参加过安全急救技能方面的培训,有92.2%的体育教师坦言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安全急救技能方面的培训.这样的结果将会导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伤害事故发生时,现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尽管绝大部分体育教师在本科和研究生学习阶段大都接触过“运动医学”“运动保健”“运动生理学”等课程,但事实上大部分体育教师的安全急救处理能力还相当薄弱,安全急救技能还亟待提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学生发生呕吐、晕倒、抽筋、中暑、急性软组织损伤等情况,严重时甚至出现呼吸、心搏骤停,于是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学习并掌握掐虎口、掐人中、压迫止血、人工呼吸、胸部按压等基本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及时处理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常见体育伤害事故.

2.2.3完善我国学校体育保险制度

目前,学校主要是通过购买学生意外伤害保险来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但存在险种单一、覆盖面窄、理赔难,保障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意外伤害险中明确列出攀岩、武术、摔跤、特技表演等高风险活动属于除外责任.因而体育保险只能作为普通保险的特例存在,也可以认为,目前学校体育活动风险的客观存在与我国学校体育保险发展落后的现状已成为制约我国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目标实现的障碍[7].当前,高发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迫切需要国家组织相关部门及专业人士进行调研,逐步建立并完善专门的学校体育保险制度.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保险业之所以蓬勃发展,得益于其完善的法律基础.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等体育发达国家的做法,通过购买保险间接转嫁体育风险,让体育保险为体育活动保驾护航.此外,我国也可针对学校体育保险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或借鉴上海市的做法,由政府出资建立统一的学校责任保险制度,以达到切实减轻学校负担,保障学生体育权利的目的.

2.2.4建立体育伤害事故校园基金

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体育伤害事故专项校园基金,进一步健全体育运动安全保障机制,同时鼓励和动员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校园基金的保障范围应涵盖整个校园,并具有灵活、快捷、方便等特点,不论是体育课、课外活动、体育训练、比赛都将得到有效保障,最大限度地保障大学生的体育权利.该基金的资金可来源于校友、企事业单位、公司的募捐及赞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完善体育伤害事故校园基金,进而推动校园体育运动健康发展.

3小结

体育运动的健身性、对抗性和身体参与性,决定了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高发性.为了保障学生、教师、学校的切身利益,减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迫切需要构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体育安全保障体系.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安全保障体系由安全预防机制和安全保障机制两个子系统组成.该保障体系主要起到预防和干预的作用,通过有效的预防,减小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概率;通过有效的安全保障机制,解决学校、教师、学生的后顾之忧,从而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最终保障体育教学的健康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周红伟.我国户外运动安全保障系统的构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4(2):92-96.

[2]王岗,李卓嘉,雷学会.学校体育的目标:“健康”乎?“强壮”乎?[J].体育学刊,2016,23(3):9-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EB/OL].[2017-01-25].

[4]韩勇.学校体育伤害的法律责任与风险预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115.

[5]刘乃宝,严峰,杨铭.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归属与保障机制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5,36(1):91-95,1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EB/OL].[2016-12-29].

体育学报范文2

 

1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1号、2号文件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为各高校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指明了方向。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实践环节的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从性质和类型来看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要求,又要具备职业教育的特性,也就是说,高职教育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系统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学用结合、学创结合。   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优劣决定着高职教育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研究与探讨实践教学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2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地位薄弱,缺乏计划性   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近年来各高校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附属的状况并未彻底改变。目前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虽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但总体来看,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均衡的状况。在最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仅占总学时的13%左右,而且没有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开展实践教学的目标。   2.2实践教学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   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实践教学的开展比较随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具体表现: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教师的个体行为和目标而定,没有统一的安排;虽然把第二课堂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但没有与各阶段的教学有机地结合,第二课堂没有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作用;技能培训内容安排随意性大。   2.3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不统一,缺乏科学性   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教学的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沿用应试教育类型、学科式的,特别是对实践性教学考核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缺乏科学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而且没有明确告知学生实践性教学要考核的内容、标准和方法。依然以书面考分论英雄,技能考试分数在课程总分中所占的比例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和技能的掌握。   2.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是不配套的,不是数量不足就是实习项目不全、实习内容不完整,有些院校根本就没有指导实习实训的教师,还有一些院校本身还没有相应的实习实训基地就一哄而上开设专业。存在着布局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大家不考虑本校的办学实际,盲目上所谓的热门专业,实质上影响了自己学校办学特色,同时又人为地造成了一种无序的竞争,整个教学质量也受到很大影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和专业的建设,尤其是影响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3构建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3.1强化实践教学计划的管理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管理是保证其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文件,是组织实施实践教学过程、安排实践教学任务、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依据。由于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其教学计划的制定,除要遵循实践教学的一般规律外,还要围绕突出体育保健康复特色这一基本要素,按照科学的程序,围绕实践教学的内容,运用战略思想来制订。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由系具体负责实施,教务处督促落实,并根据实际及时发现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根据社会、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适时进行修订完善,最终使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保持相对稳定。   3.2适应社会需求,编写实践教学教材   市场需求为实践的导向,编写合适的教材,规范实践教学内容,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这也是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建设。在内容结构和特色上,突破传统模式,突出素质和能力教育,突出实践能力训练,适应社会上行业的要求,在实践教学教材内容上以实践能力训练为主,分列不同模块内容,介绍不同的实践方式;结构上按实际操作步骤进行,使实习实训容易或接近实际,及时增加超前或新潮的实践训练内容,以分析实际案例或实际操作为实践教学教材的特色部分,编写教材时吸收保健按摩师、营养师、保健娱乐俱乐部经理、健身健美指导员参加,使实践教学教材与行业同步发展。   3.3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首先通过分析调研,结合本校实训状况,确定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指标应尽量定量化,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   3.4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开展校企合作教育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高职专业不仅要有与普通教育一样的教学条件,还需要一定的实习场地、训练场地和各种设备,即校内外实训基地。高职高专院校要依据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全面规划,加大投资,逐步实施,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模式。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此外,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尽可能争取和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依托行业、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师生搭建一个平台,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学习成长。#p#分页标题#e#

体育学报范文3

 

1教材现状分析   1.1体育保健学课程分析   体育保健学课程的教学在很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学习运动医学知识的基础,同时又是对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的运用和巩固。从性质上讲,它既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很多院校中所采用的教材大多是由首都体育学院姚鸿恩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蓝本进行讲授的。该教材结构比较严谨、内容较为翔实,知识比较丰富,是可以充当教科书来使用的。但该教材较多的注重于教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任课教师不能有效地传授相关的体育保健、康复运动处方、康复评价等理论知识。另外,现有的体育保健学教材也使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难以把握教学中的重点[3]。   1.2体育保健学教材整体编排结构分析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体育保健学》的结构主要包含了健康、运动环境、运动营养、运动与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体格检查、运动性疲劳、医务监督、运动性伤病及其体育疗法等相关内容,从整体结构上来看分析,其内容主要由体育卫生、医务监督、运动创伤和医疗体育等构成,其教材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比如不同年龄、性别,不同健康状况和不同运动训练水平的解剖生理特点,二是有关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竞赛的医务监督工作及其运动性伤病的防治、急救与鉴别、诊断、处理等为主要内容[4]。从其结构和相关内容来看,在对相关知识的安排时,有关运动能力的测试与评定、有关体育锻炼的医疗保健和运动免疫促进保健等相关内容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另外,对于保健按摩相关知识的组织方面的内容阐述相对较少,且论述相对较为狭隘。   2实用体育保健学教材结构体系分析   2.1体育保健学教材改革势在必行   科学实用的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课教师能够根据科学实用性的体育保健学教材的提纲,实施有效地传授相关的体育保健、康复运动处方、康复评价等理论知识。《实用体育保健学》教材的改革对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与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作为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应当主动适应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加快和加大自身的改革步伐。   2.2实用体育保健学教材编排结构分析   实用体育保健学的内容安排主要涉及了体育保健学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简史的介绍、体质健康与保健、运动营养与保健、运动能力测试与评定、运动性疲劳、体育训练和/或锻炼的医疗保健、运动性疾病、运动性损伤、医疗体育、运动免疫与保健、保健按摩、不同人群的体育卫生、运动环境与保健和养生保健等相关内容。内容的安排上在体质健康与保健知识的介绍方面主要包括了体质健康观的形成、运动对体质健康的影响、运动与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国民体质监测及其评价标准、体质健身指导等内容。与前人编写的教材相比主要体现出较强的可操作性,并增加了国民体质监测及评价和健身指导等的内容。   运动营养与保健的内容安排增加了了营养膳食、运动补剂和营养与体重的评定等相关内容,而且在编著过程中也突破了原有教材的就知识而论知识的“牢笼”。运动能力的测试和评定内容主要涵盖了运动医务监督的理论、体格检查的方法、内容、形式、检查中的注意问题、几种问题的医学分析,另外主要介绍运动员的体格检查、心肺功能及机能评定的方法与指标,并结合不同的运动项目来分析运动员体格检查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等。体育训练和体育锻炼的医疗保健的那日哦那个借鉴了《实用运动医学》的相关知识,增加运动心脏学的相关内容。医疗体育也称为运动疗法,在对该部分内容的编排时,更加注重在原有教材中将医疗体育的理论基础、方法手段与慢性伤病的介绍基础上,增加了其各基础学科的理论依据,为其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就其功能评定、常用设备及方法和分科进行的医疗体育进行分析阐述。在对保健按摩内容的组织上,更加强调了按摩的应用与实践,以及相关常见运动性疾病的按摩康复。另外,对实用体育保健学的内容安排上,更加考虑了我国养生学的发展,所以内容的安排包括中国养生学的理论与知识、特点及中国传统养生的方法、现代养生理论、骨病防治及康复、中老年人养生保健等,为今后科学的保健与实践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基础。且对内容的篇章安排中注重了对学习目标的明确,更加注重通过篇章内容的概述,为学生和任课教师在学习新内容之前,首先对所教授内容提前有所了解。   2.3实用体育保健学教材编排特点分析   实用体育保健学教材编排上以篇章为主线,贯穿了整个教材的始末。在内容的组织上选择了实用和前言的教学内容,较全面地介绍了体育保健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突出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实践。   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上,删除了一些相对较为浅显和其他学科基本知识的阐述内容,增加了当前研究的前沿问题,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编教材在注重利用实用性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更能够为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根据科学实用性的教材提纲,实施有效地传授相关的体育保健、康复运动处方、康复评价等理论知识。   2.4实用体育保健学内容设计实用性分析   新的课程教材将最新的课程理论引入教材的编制当中,在教材编制的目标模式的基础上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取代以原先的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使体育保健课程目标、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评价等更加科学、实用和具有针对性,同时教材的编写也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课程管理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鼓励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更加注重教育理念的转变,使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科学衔接。 #p#分页标题#e#   3小结   科学实用的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课教师能够根据科学实用性的体育保健学教材的提纲,实施有效地传授相关的体育保健、康复运动处方、康复评价等理论知识。

体育学报范文4

在以培养语用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交际教学法作为主流的当下,为何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语用能力方面仍然不容乐观?语言教育是一个综合多项要素在内的复杂性过程,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在合理的教学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完整的教学活动框架体系来实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这一教育体系中,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模式、教师职业素质、教材、教学评估、课堂活动设计、教学硬件水平等直接决定或影响教学效果。

1.指导思想与教学模式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功能主义语言观为背景的交互型教学模式开始进入课堂,这一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用技能,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针对交际型教学理念的需求,我国在这一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将说和写的能力培养纳入教学目标,英语教材的编写也添加了说和写的内容,更注重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口语成为评价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尽管如此,以结构主义语言观为指导思想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仍然流行于众多高校的英语课堂。这一思想认为语言是由语音、词汇、短语、句子等各个单位由下至上逐级构成的一个符号系统,它是一种自主的内化体系,并以独立于外界事物的状态存在着。在这一语言认识的指导下,大学英语教育更注重教师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以语言构成规则(词组、句法)的分析讲解为主,这造就了阅读先于写作、听先于说的教学模式。虽然多数教师能够意识到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碍于教学环境等因素仍然倾向于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

2.教师职业素质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招生规模显著扩大,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对英语教师的需求激增,这就导致师范类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高校英语教师数量要求,有相当多的教师来自于综合性大学,在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教育的情况下直接走上教学岗位。而以交互型教学模式为主的语言课堂尤其需要教师能够巧妙地设计课堂表达活动并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那么没有师范教育背景的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极有可能无法灵活运用教学技巧,缺乏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基本技能,不善于关注学生情感或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样一来,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便无法顺利完成。

3.教材与测试评估

“在外语教学中,使用合适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修订完善的同时,大学英语教材也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逐渐从传统的“课文阅读—语法知识—词汇练习”模式转向“交际功能—语法结构—文化知识”,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否能真正理解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和目的?是否能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教材内容适当地删减或增补?是否能判断所用教材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笔者在对高校英语教师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受到学时数及课堂人数的影响,为数不少的教师仍然以课文分析和词汇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而省略交际训练和写作技能训练部分。毫无疑问,这样的选择仍然将语言教学局限于理解技能的培养,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目前,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是英语教学的主要评估手段,虽然客观上能够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漏洞,根据学生成绩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但以考试为主的评估手段也会带来负面反拨的作用。例如,教师和学生都可能以考试为指挥棒,考什么学什么,考什么讲什么,最终导致学生视野狭窄,无法培养语言综合能力。以四级考试为例,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仍然占有相对较大的比例,这就导致一部分教师在大学英语读写课上以分析课文语法结构为主,忽视写作这一语用能力的培养。

4.教育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大学英语教学也因此更为多样化、生动化。在读写课中,教学课件的使用能够有效节省板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听说课中,网络版软件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将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结合起来,改善教学模式。但是,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过度关注图像及感官效果,缺乏对多媒体教学价值的理性认识,反而使得语言课堂教学成为以PPT为背景的“填鸭式”教学,同样无法起到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效果。

二、基于语用能力培养的教育反思与策略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育从指导思想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到教材与测试评估的修订与完善,再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都取得了一定进步,也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但是教育机构及教师主体在贯彻落实这些成果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反思和探索。

1.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健全教师培训机制

从大学英语教育对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如何实践大学英语改革所推行的教学大纲和指导思想关键在于英语教师。因此,如何成就优秀的英语教师,使其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切实贯彻语言教育的指导思想成为关键的课题。如前所述,我国大量英语教师毕业于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在教育理论及教学技能方面相对较为薄弱,这就要求高校在建立教师长效培训机制的同时,尽量为教师创造语言教育专业提升的条件。例如,与语言教育研究专家合作,定期举办语言教学艺术、课堂管理、教育心理学等讲座或学习班,帮助教师认识先进的教学理念,了解指导思想的课堂表现形式;建立一对一的新老教师联系机制,促进教师间交流与合作;以制度的形式鼓励教师在教学技能和教育改革上的研究探索,加大对语言教师交流访学的资助力度。

2.探索多元化教学评估模式,有效减除单一应试模式的负面反拨效应

评估是教学活动的检测系统,“教学离不开评估,科学的评估可以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反馈,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现行大学英语教育中,我们仍以考试测验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校级英语等级测试等。单一应试模式以成绩作为教学质量的评判标准,这种“一刀切”的评估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师而言,也会由于考试成绩指标的压力而忽略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技巧的培养,课堂教学以考试为导向,局限于以理解能力为主的培养模式。相对于单一的终结性评估而言,形成性评估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活动表现的监测,从课堂观察、学生成绩档案、教学日记、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非测试性评估活动中,教师可以更好地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根据具体环境设计有效的课堂实践活动,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3.优化语言教学软环境,提升语用培养方案的可行性

自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推行三十余年来,英语教学从传统的“教师—黑板—粉笔”逐渐转向“教师—多媒体课件—自主学习系统”,课堂活动也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模式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但是,目前在多数高校英语课堂中存在着教师与学生比例失衡的现象,语言教学大班授课的形式严重影响教师课堂实践环节的安排,学生的交际训练无法得到有效监控和意见反馈,甚至流于形式。除此之外,大学英语教师工作量大的问题普遍存在,繁重的教学任务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念的实践、对课堂活动的设计,以及对教材教法的认知。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的学习在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良好的课堂环境是确保英语教学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师生比例的问题,为教师实践科学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才能将“注重语用能力培养”这一思想落到实处。

三、结束语

体育学报范文5

体育活动不同于文化课教学,学生有受伤的风险,常见的损伤有骨折、脱臼、韧带断裂、肌肉拉伤、肌肉擦伤。其风险源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管理方面,如安检教育力度不够、场地设备陈旧等;(2)体育教师方面,如教师不作为、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安全保护措施不够、教学组织不科学、超出大纲要求、讲解示范不够等;(3)学生自身方面,如学生技能不足、不守课堂纪律、学生特异体质、第三者同学过失、保健知识医乏、不按要求学练、睡眠饮食间接导致等;(4)其他方面,如其他单位或个人过失、活动本身的危险、体育教材竞技化、自然界不可抗力等[1]。为了应对这些潜在的风险,学校只能尽全力防范于未然。比如培养安全意识,增强学生体质,减少伤害事故;完善硬件设施,建立安全措施,消除事故隐患;促进教法研究,合理安排负荷,防治运动损伤;建立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应急处理制度等[2]。然而,体育活动自身的规律决定伤害难以避免。比如足球、篮球等项目不可避免的要身体对抗接触;单杠、双杠、吊环、鞍马、平衡木等体操的评分标准本身就与惊险程度相衔接,再加上学生生性好动的心理个性及身体某些组织的特殊解剖位置,如:膝、踝、掌趾关节的生理特点使之极易发生各种运动伤害。因此可以说,运动损伤是体育的天然副产品,学生也正是在损伤中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增加经验、成熟技艺的。所以我们应该正视体育活动的风险,而不是因噎废食停止体育活动。

二、引入中小学生体育险的必要性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是人类生活中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的或然风险。对于或然风险,保险是全世界普遍的应对方法,也是转移风险、补偿损失的最佳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2条明确了保险的定义:“本法所称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国人的保险意识有所增强。目前中小学生普遍参加的保险有学生平安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农合险,有的家长还给学生买了其他的商业保险。另外学校为了规避法律风险,大多数学校都购买了校方责任险。然而这些保险都不足以保障体育活动的风险,无法解除学生及学校参加体育活动的后顾之忧。以学生平安险为例,学平险的内容包括意外和疾病身故、意外伤害费用报销、疾病和意外住院报销。但是其免责条款身为苛刻,其明确规定,意外伤害责任不包括被保险人从事探险活动、攀登运动、武术比赛及摔跤、足球、体操等高风险和高对抗性运动等。我们应特别留意“高风险、高对抗性运动等”这一概括定规定,往往成为保险公司推诿责任的霸王条款。此外,如果学生因运动而伤残,需要安装及购买残疾用具如假肢的费用,还有学生体检、疗养、康复、治疗费用也不在理赔范围,而上述免责条款恰恰与体育活动的风险相冲突。再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农合险为例,该险种只对住院费用报销,而中小学生体育活动中出现的伤害有许多不需要住院治疗。虽然现实中许多人为了获得赔付而小病住院,浪费医疗资源。但学生时间宝贵的很,没必要的住院耽误了学生的学业。最后再谈一下学校责任险,学校责任保险是指“在学校组织的校内外教育活动中,因为学校及其教职员工的疏忽或过失导致的学生人身伤亡事故的赔偿中,学校依法应当承担的全部或部分直接经济赔偿责任,通过学校投保,由保险公司予以承担的一种保险制度”。也就是说学校责任险实行的是过错原则,只有在因校方过错而导致学生受伤的情况下才赔付。而体育活动中,许多伤害都是在正常的、合理的,对抗中发生的,如足球、篮球项目中,摔倒、磕碰在所难免,很难说是哪一方的过错导致伤害的发生,所以学生也无法从学校责任险中获得救济。还需要强调一个很让人担忧的问题,目前学生们所参加的保险都不包含精神损害的赔偿,这确实是当前险种的缺憾。

所以,为弥补上述险种的缺憾和不足,有必要开发、设计一种全新的中小学生体育险,以弥补事故所造成的损失,从而化解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压力。我们可以借鉴一下体育保险比较成熟的国家的经验。例如日本有“学校灾害互助支付制度”,该保险的对象是高中以下的各类学校中的儿童和学生,根据不同情况收缴一定的保险金。该制度支付保险金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学生的伤害事故一定是在“学校管理下”的事故。这种保险一年只需交纳几百日元,一旦在体育活动中受伤或者造成后遗症甚至死亡,就可以得到医疗补贴及上千万日元的赔付金,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学生参加学校体育活动的后顾之忧[3]。

三、中小学生体育险的设计和开发

有风险才有保险,有市场和利润才有保险公司的跟进。保险企业竞争力与生命力的源泉在于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适时开发新的保险险种,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实现自身的盈利[4]。中小学体育险的设计与开发应该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1)补救其他险种的不足,为中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提供保障;(2)满足保险公司盈利的需求。因此,我们粗线条的勾勒出该险种的蓝图:中小学生体育险的投保人可以是学生家长或校方,他们需要保险公司确保中小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受到的一切轻重损伤,都能从保险公司获得相对应的救济。该救济可以是住院费用,也可以是门诊的费用;既包括学生康复、疗养的后续费用,也应包括安装及购买残疾用具如假肢的费用。既包括肉体上可见的赔偿,也应包括适当的精神赔偿等。理赔手续应该进一步简化,做到及时、尽快赔付。最后一点,保费应在合理的、可承受的范围内。

而保险公司一方当然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肯定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保险企业要经过市场调研,收集收据,做出风险评估,从而对该险种的前景做出预判。保险业开发一种新的险种首先要考虑,应有大多数单位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但无大多数投保人遭受实际损失。由于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才有对未来生活不安定的忧虑,才有可能产生投保的动机。同时,保险经营的科学依据是概率论与大数法则,因有大多数同类人投保,才可以以大数优势预知未来损失的程度,这样既可以科学厘定费率,又可以将损失由众多危险单位分摊[5]。通过前期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保险公司才能确定保险费率、预计保费收人、成本及利润、投资收益率等。当然,保险公司也需认真考虑该险种市场化的风险以及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等。

目前有必要参加中小学生体育险的学生,应当是那些喜欢,并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以“是否喜欢并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为题”做粗略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喜欢并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占到学生总数的1/3左右。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做“2007年中国青少年人口详数”调查研究显示,小学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为10564万人,初中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为5736.19万人,高中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为4527.49万人。全国中小学生总人数约2.08亿。1/3的学生也达到近7000万人,即便将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排除在外,也仍是个相当可观的数字,说明保险公司有规模相当可观的消费者群体。再从学生体育活动受伤的概率来分析,也就是保险业所关注的风险评估,表面看来因体育活动受伤的风险很大,实际上体育活动中最常见的伤病是皮肤擦伤、扭伤、肌肉拉伤等,涂点碘伏、红花油之类短暂休息几天就能自愈。真正大的伤病如骨折、韧带断裂,甚至伤残的概率很低,毕竟中小学体育活动与竞技体育有着根本不同。所以,学生因体育活动受伤的概率要小于中学生意外伤害险的概率,并且意外伤害的风险已经包含了体育活动受伤的风险。

接下来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保险费率和保费来源。鉴于上述数据和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中小学生体育险的保险费率以不高于学生意外伤害险费率为宜。关于保费的来源,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小学体育不仅仅是学生们自娱自乐的活动,还担负着祖国下一代整体身体素质提高的重任。同时,做为竞技体育金字塔的的基石,中小学体育还肩负着我们体育强国的重任,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大国情节,也就是说中小学体育理所当然的具有有公益的性质。所以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保费的来源可以采取政府财政补贴与自费筹措相结合的手段,比如家长和政府补贴各占1/2,具体的比例可以根据当地经济水平另行斟酌。另外,全世界通行的做法是,对于高风险、低利润的行业,政府有必要在税收方面予以减免,所以可以考虑对该险种的税收给予政策扶植。除了财政的支持外,我们还可以从社会多方面筹措资金弥补缺口,例如大家熟知的“中华全国体育基金”,虽然该基金主要用于专业运动员方面,受益人为中国现役和退役运动员,其专项基金也用于运动员文化学习、医疗与伤病救助、再就业培训、后备人才培养以及运动员和教练员奖励等方面。但是随着专业体育走向市场化,省下的部分资金完全可以拿来补充中小学体育险的资金缺口。另外我们可以鼓励设立各种民间体育基金,部分支持中小学体育险,对捐助个人和企业给予表彰和财税方面的优惠政策,2011年万达集团5亿元巨资赞助中国足球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另外随着体育市场化的深入,足、篮、排、乒乓球、羽毛球等,深受大家喜爱的项目职业化、市场化效果很好,单项体育协会也从职业化、市场化中受益匪浅,积累了不少资金,中国足协、篮协等早已从需要国家拨款的清水衙门变成能自我造血的盈余部门。以中国足协为例,仅从中超联赛中的盈利每年就达5000万元。这些单项体育协会的资金完全可以用于扶植中小学体育险,开展体育活动,如2009年4月,为响应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中国足协就自筹资金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支付全额保险。再关注一下体育,“体彩”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体彩从无到有并逐步壮大盈利颇多,分出一部分资金支持中小学体育险完全有可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预判到中小学生体育活动险应该是一种很有市场前景和盈利空间的险种。但作为新生事物,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通常新险种开发和设计完毕,不宜立即全面推广,而是在某一地区进行试销,以便了解市场的潜在需要,据此作出相应决策,我们可以将中小学体育险走先试点再推广的路子,力争稳妥的普及该险种。

体育学报范文6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杭嘉湖平原东缘,濒临杭州湾,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旅游之地、核电之城”著称。县域总面积107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58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88平方公里,岛礁0.48平方公里。境内陆地海岸全长53.48公里,是浙北海岸最长的县(市),辖4个街道、5个镇、105个行政村,常住人口近42万。全县中小学校39所,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4所(小学21所、初中13所),高中阶段学校5所(普通高中3所,职业高中2所)。全县中小学义务教育段学生36168人(其中小学24878人、初中11290人),高中教育段学生9524人(其中普通高中4928人,职业高中4596人)。全县中小学专任教师3488人,其中小学教师1536人,中学教师1952人;全县共有专职体育教师237人,兼职体育教师77人,缺额25人。体育器材达标率为100%。

二、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教育局建立以局党委书记、局长为组长,局党委成员为副组长,教育局各科室负责人和学校校长为成员的体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基教科,负责体育教育的具体日常工作。

(二)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体育课程。

我县义务教育段各学校根据《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2015年修订)》,1-6年级体育与健康每周课时合计约710分钟(1-2年级4节,3-6年级3节),7-9年级体育与健康每周课时合计约310分钟(3节),高中体育与健康每周2课时。为保证“每天不少于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除了每天正常的体育课之外,学校还实施了大课间活动和冬季长跑运动,时间为30分钟,另有许多学校开设了体育校本和拓展课程,增加了运动时间,培养了兴趣,发展了特长。

(三)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在去年教育部对我县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复核抽查的基础上,我县以教育部的要求为基准,早谋划、早布置、早落实今年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要求各学校根据教育局的统一布置,11月至12月中旬,对全校所有学生进行测试,并将测试成绩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网。12月中旬,县将组织督导组对各校体质健康测试情况进行督导复查。次年3月,对测试成绩进行公布,并对测试成绩优秀的学校进行全县表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1.加强师资配备。全县现有专职体育教师237人、兼职体育教师77人,专兼职教师基本满足体育教育教学需求。专职体育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2.开展教研活动,加强师资培训。切实抓好新聘体育教师的岗前培训,认真落实体育教师全员参与国培、省培计划。完善学科教研联组制度,建立县、片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积极开展体育教育学科教研活动,以研代培、以研促培、研训结合。2019年,组织开展县级以上体育与健康学科教研活动15次,培训教师1256人次;小学片区体育学科教研活动8次,培训教师240多人次;中学学片区体育学科教研活动6次,培训教师150多人次。

(五)保障经费投入和设备设施配置。

2019年,全县体育工作经费共投入948.29万元。其中,体育场地建设经费支出687.71万元,体育专用器材购置经费支出146.87,体育工作经费支出113.71万元。各校的体育器材设备严格按《浙江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基本要求配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器材设备全部达标,达标率100%,切实推进了我县区域内体育教育均衡发展。

(六)以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运动素养。

1.以创带建,积极开展体育类创建活动。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截止2019年11月,我县已成功创建部级足球特色学校6所,省级足球特色学校6所,省级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个,省级体育特色项目学校6所,市级高水平学校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1个,市级体育特色项目学校9所。大力发展高中体育教育,2019年,普通高中高考体育本科录取17人,较2018年增加3人。

2.以赛代训,积极组织参加各类体育赛事。

(1)认真组织全县青少年体育比赛。今年,在县级层面上,组织了中小学乒乓球、田径运动会、篮球、游泳、足球、短式网球、羽毛球等比赛。

(2)积极参加市级及以上体育竞赛。积极组队参加市级田径、排球、篮球、乒乓球、游泳、赛艇、足球、体操、柔道、击剑、跆拳道等比赛,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尤其在啦啦操、足球,篮球等项目上。在小学女子乙组足球比赛中,我县百步小学获得一等奖;在小学女子乙组篮球比赛中,我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获得冠军;在市啦啦操比赛中,我县向阳小学、博才实验学校等获得一等奖。

3.不断加强和完善教练员、裁判员的培训管理工作。为了提高裁判员和教练员的业务水平,我县2019年共组织270多人次教师参加了县、市、省、国家的足球、篮球、田径、游泳等项目的培训学习,参加篮球三级裁判考试有60多人。

(六)探索评价制度,促进体育教育规范发展。

加强过程监控和年度考评。每年对所有初中、小学进行体育学科教学质量监测,及时掌握全县中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质量,并每年组织1次全县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专项督查。同时将体育课程开设、阳光体育实施、体艺“2+1”活动开展、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的配备率、大课间体育活动和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等列为中小办学水平考核评估指标。同时,依据普通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探索学生体育素质评价标准、测评指标和操作办法,探索学校体育工作等级评估。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一是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全县专职体育教师数量虽然较上一年有增长,但与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距离,全县专职体育教师缺额为25人,且农村学校体育课兼职现象还较为突出。下一步将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体育学报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分析

在进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时候,怎样才能良好地落实教学质量的监控以及测评模式“以人为本”,这是目前高职学院必须思考的问题。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高职学校主要的培育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一、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与弊端

(一)在实施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教学中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打造高素质教育队伍。但是,目前我国一些高职学校并没有充分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校中“以人为本”只存在于表面,“以人为本”正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难点。“以人为本”就是将学生放在首位,在价值取向评价中,尊重和理解教师,高度重视教师的进步和发展。站在因果关系的角度来讲,事物的发展都是因为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内因是发展的基础,确定了事物发展方向,外因则为事物发展的外在条件,起着加速或延缓的效果,外因则是依靠内因发挥作用。所以,高职学院教师积极性的培养,应该由学校管理人员在内因以及外因上着手,在进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创建时,应该不断优化有关的制度,使其能够发挥促进的效果,积极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师能够将教学任务作为自己献身的事业,而不是简单的工作。

(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观念陈旧

就目前来看,教育观念陈旧是主要影响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首先,很多教师只是将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来完成,并没有体现其主观意义的教育效果,常见的实践形式包括了见习和教育实习,教师很少将实践教学置于学校课程的设置体系内,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实践教学只强调技能训练,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层面很少涉及,教育既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也需要注重高效性,但是学校或许注重教育质量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最后,在整个学前教育专业相关体系建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专业化平台,就当前环境来看,实践教学未以“行动”“实践”为平台,从而引导学生将书本、外显的公共性的知识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做有效转换,并将其纳入个人教学经验,不过缺乏有效的专业化引导,手段也比较陈旧。

(三)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跟形式比较单一

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建构中能够启发学生的专业化训练项目仍旧比较缺乏,教育实践是一个验证环节,需要做合理的知识牵引。目前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形式上除了课程理论授课外,就是实践活动教学,并且实践活动教学主要以见习与实习两种形式存在,而在其中没有别的教学形式,并且这些教学普遍都存在一个诟病点,比如说教学时间短、不连续,有些重点环节被舍弃,很多重要知识不能深入研究。

(四)专业化教学条件的缺乏

就目前来看,学前教育专业缺乏专业化教学条件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这里所说的专业化教学条件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学前专业缺乏专业化的教学师资团队,很多教师虽然能够胜任理论教学,但是学前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并且需要将两者做有效融合,但是很多学校缺乏这样的教师;二是缺乏专业化的实习基地。很多教师授课仍然采取课堂为主,并且注重理论知识基础,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关专业化的实训基地也比较缺乏,比如相关设施仪器,或者专业化程度不高等,最为严重的是很多学生是在临近实习前才落实实习点,甚至有的还要学生自己解决实习问题。因此,缺乏专业化的实训基地以及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五)学前教育专业缺乏有效的规范管理和评估体系

任何教学活动都需要专业化的质量评估体系,这样才能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不过就目前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中常出现教学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评价不科学等问题。站在宏观的角度来讲,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导致学期教育专业的开展出现各种问题;站在微观的角度来讲,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因此,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随意的现象,同时没有制度化的全过程监督制度。

(六)实践教学条件缺乏

缺乏实践教学条件主要是指实践基础不足,实践教学教师整体水平较低。学校缺乏实验培训模块,学校外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许多高校的大多数教育实习都是在他们接近实习之前实施的,有些甚至要求学生解决他们自己的实习问题。然而,他们缺乏教育界称为“入学”的教育实习基地,同时,高校教师理论上很强,但他们对实践能力的关注不够,所以他们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缺乏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是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七)实践教学缺乏整体的规范管理和评估

相关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十分不健全,相关的评价体系也不科学。因此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如果不能有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就不能有效地提升相关管理体系以及评估系统,我们应当有效地构建教学整体管理规范以及评估体系。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分析

在高职学前教育中,实践教学是有效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并且还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在高职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将幼师的教学能力最为主要的出发点,将幼儿园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作为基础,建立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的相符合的、将幼师专业能力为中心、和理论教学相补充的教学保障体系。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体系中,应该坚持将培养岗位的需求充当主要的教学实际目的,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实践教学的目标制度极为关键。高职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质量保障系统,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综合实际技能和使用型的教师”的总体目标进行密切联系。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专业的学期教育人才

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知识和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让学前教育的学生能够拥有幼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不但需要学习基础的内容,并且还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能够使用学习的知识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只有具有专业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稳定前行,持续发展。

(二)改革学前教育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学前教育过程中,专业教师往往采取讲解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拥有专业的幼师能力和素养。讲解专业理论知识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高职院校应该强化和幼儿园之间的合作,采用“产学研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专业知识并良好地使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在幼儿园体会幼师的工作内容和教学环境,和学校的制度教师一起组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全面认识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指引学生开展幼儿游戏,让学前专业的学生能够和将来的工作充分接触,并积累实践的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为后续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方向。

(三)强化实践教学组织和管理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强化管理指导,是实践教学体系稳定发展的基础内容。此外,管理与指导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制度进行开展。高职学校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环境和条件、学生的培养目标等制订有关的管理体系,例如,《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方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训练标准》等,明确了解实践教学的开展目标,完善教学过程,充分了解大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责任,形成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保证校内外的活动能够得到顺利开展。并且,应该积极关注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多学科、多层次评价体系。

(四)改革学生的评价方式

在高职学前教育中,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往往是通过考试进行评价的,在学生完成相应考试以后就能获取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这是展示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单位、社会评价的重要依据。学校应该不断革新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将学生的评价融入学习和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在校内进行教师考核评价,在校外实践活动,采取幼儿园单位、指导教师、家长、自我评价更各种评价方式混合开展。从学生实践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活动策划与组织、出勤率等方面开展评价,并且还应该将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进行有机结合,经过对各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对学生综合表现进行总的评价。

(五)研究性教育实践

在上述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安排科研任务,如制作观察记录,写作经验,教育叙事和教学反思,特别是在高年级,安排两周的时间到幼儿园进行全面观察和参与。在上一学年,学生需要在学前教育科目上写毕业论文,才能进入综合教育和科研阶段。这不仅是对学生从事教育和科研的直接帮助,也是学前教育未来工作的指导和反思。

(六)整体性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是对幼儿园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全面检查和测试。实习时间可以安排一个学期,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理论,在高校教师的指导下,在幼儿园等领域独立完成各种活动,如游戏实践,幼儿园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医疗保健实践等。

参考文献:

[1]陆珊珊.刍议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

[2]郭丽.高职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体育学报范文8

关键词:电子书包应用;小学;英语教学

电子书包试点实验教学正在不断地扩大,作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产物引进课堂,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挑战。2018年4月16日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通知中提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提升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总体要求中提出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的重点是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创设丰富情境,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小学英语学科不同于以母语为教学语言的其他学科,英语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陌生、难以理解,同时学习起来也很枯燥。电子书包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英语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各年级段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运用电子书包创设丰富的情境,将抽象的英语语言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英语语言的学习直观、生动,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利用电子书包给学生推送外国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增强互动,激发学生积极地用英语表达

电子书包环境下,教师通过电子书包的“课堂互动”向学生交际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小组内创编对话,并分角色在小组内进行对话交流。小学生都喜欢得到教师的赞赏,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在课堂中比较喜欢电子书包中的“抢答”功能,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积极地用英语进行表达,增加学生使用英语语言表达的输出量。电子书包中的“点赞”功能,可以给表现好的学生“点赞”表扬,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学生在鼓励、合作与竞争的环境中,能积极地开口用英语表达,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后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书包再进行交流、练习,除此之外还可以搜索资源、自我检测、发帖互动[1]。

(三)内置电子资源,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听力训练仅限于在课堂上以集体、集中的方式进行。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有的学生能听懂,有的学生听不懂,而且在课堂中听力训练有限,通常进行的听力练习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听力长期得不到训练,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从而也影响语言的输出,造成学生无法开口说英语。运用电子书包,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课后可以通过自己平板电脑中的电子课本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听读模式进行反复听读。此外,电子书包中还提供了免费的电子课本下载功能,学生可以下载各个年级段的电子课本进行学习,不断地积累英语语言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二、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功能运用单一化

电子书包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将电子书包的教学功能与英语教学内容相融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实施英语教学,丰富教学活动及增强学生学习活动。但通过对课堂观察及实际调研发现,电子书包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而只是将电子书包当作传统的媒体工具,播放歌曲、PPT、电子书包的教学功能用得较多的就是“抢答”与“点赞”。教师较少利用电子书包进行课前推送学习资源、设计丰富的课堂学习活动、课后在线作业及实施个性化辅导。

(二)课堂互动活动较少

师生互动对小学英语学习成就存在着显著的影响[2]。电子书包应用于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电子书包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情境,增强师生间交流及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并能够在恰当的语境中运用英语语言。但电子书包在教学实践中互动形式单一,主要以传统的师生互动为主,学生之间互动活动少,人机互动活动也较少,主要的互动活动是学生将学习成果“拍照”上传。应用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主导,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利于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习得。

(三)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丰富

电子书包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新课标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电子书包的交互性,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分别利用电子书包进行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并通过班级空间进行组内讨论,同时对问题进行解答,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后,组内成员利用自己的电子书包通过电子黑板,汇报成果,供其他小组同学交流讨论[3];创编对话,通过电子书包传递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创编对话,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学习活动。在电子书包的试点教学实践中,教师担心学生在课堂上乱点、乱画或随意地操作平板电脑,而将学生的平板电脑锁屏,以达到控制课堂纪律的目的。控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应思考如何应用电子书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提升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措施

(一)教师应充分掌握电子书包的教学功能

教师充分掌握电子书包中的各项教学功能,能够灵活地将教学内容与电子书包所具的教学功能进行融合,优化英语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帮助教师充分掌握电子书包的教学功能,可通过以下途径:学校方面可以通过与省内的高校结对,将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或是对当前电子书包进行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请进学校,开展电子书包方面的培训。教师只有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教师方面,目前电子书包试点教学已在一些发达的城市中的中小学率先开展多年,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师应走出去,观摩优质的教学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

(二)教师应提升应用电子书包的教学设计能力

应用电子书包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设计,考虑如何将电子书包与英语教学进行整合。教师应学习英语新课标的理论,明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设计中。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选择适合于电子书包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电子书包的教学功能进行融合;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呈现情景让学生角色扮演、微视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编对话等,强化教学内容的重点,突破难点,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选择适合电子书包应用的教学方法,既要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要包括学生学的方法。

(三)教师应提升应用电子书包的教学实施能力

要发挥电子书包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教师应具备应用电子书包的教学实施能力。首先,教师要熟悉教师终端电子书包的教学功能及操作运用,包括课前预习与新课导入、新知呈现与巩固、布置作业及辅导;交互一体机设备中,各个按键的功能及其操作,保证各个教学环节顺畅进行。其次,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做好应用电子书包的准备工作,通过运用各种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活动,有效地进入学习与实践。教师要对学生运用电子书包的课堂行为进行监控,对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最后,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组织多样化评价方式,如利用电子书包的评价功能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评价、组织学生之间互评等。

参考文献:

[1]徐显龙,苏小兵,吴永和,王新华.面向电子书包应用的课堂教学行为模式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2).

[2]刘向永,李傲雪,付奕宁,姜沛雯,王萍.基于电子书包的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分析———以“Howareyou”单元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