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论文范例

中医外科论文

中医外科论文范文1

(1)外科学总论部分有很多疾病都是依据中医学知识来治疗的

例如:麻醉方面,历史上曾有华佗使用中药汤剂麻沸散进行麻醉;外科感染方面,一些局部感染可以使用消肿散、鱼石脂软膏、芙蓉膏、黄金散和玉露散等药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消退肿胀;烧伤病人的护理方面,Ⅰ°烧伤使用京万红软膏治疗,II°烧伤使用湿润烧伤膏和麻油纱布包扎治疗;毒蛇咬伤使用季德胜蛇药治疗;肿瘤治疗五大手段其中就有中医的扶正祛邪、通经活络、化瘀散结、清热解毒和以毒攻毒方法。

(2)外科学分论中与中医学有关的内容包括乳腺囊性增生病可以口服逍遥散和小金丹等中药治疗

肠梗阻病人可以使用大、小承气汤,针刺双侧足三里等方法通便;痔疮治疗使用马应龙痔疮膏,苦参汤坐浴;胆石症治疗使用消炎利胆片、消石片、消石散等药物;胆道蛔虫病使用乌梅汤驱虫;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使用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尿石症使用金钱草颗粒利尿驱石;骨科病人护理涉及中医骨伤学知识;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采用中医推拿、按摩、理疗等方法。

(3)皮肤病和性病病人护理也涉及许多中医学知识

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就提出治疗湿疹采用“浸淫疮,黄连粉主之”的治疗之法;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可以使用中药雷公藤;系统性红斑狼疮采用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的方法,用雷公藤、青高素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治疗,还可口服火把花根治疗;色素性皮肤病(如白癜风)使用中药丹桃冲剂配合黄芪口服液治疗;银屑病可以使用一些凉血解毒、活血化瘀的止痒方剂(黄连解毒汤和五味消毒饮)治疗。

2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的优势

2.1培养护生人文素养

中医作为国粹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一脉相承。中医的诸多理念就是从我国古代哲学中衍生而来的,譬如阴阳五行理论、相生相克学说、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等。故《素问》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也。”指出学习中医者须通晓天文、地理和医道等。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渗透中医学知识,进而温习中医历史,讲叙如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中医名家的故事,无疑对提高护生人文素养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弥补医学院校人文气息薄弱的缺陷。

2.2促进护生身心健康,为护生人生导航

我校护生绝大多数是女生,在教学中讲授一些中医学知识,可以教会护生预防和治疗感冒、腹痛、痛经等常见病,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抵抗力。在讲授西医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古代中医名家的经历和治病救人的事迹,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吸引力。

2.3培养护生严谨的医学态度,树立整体护理理念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这与现代外科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在外科护理学课堂上讲授古代中医名家严谨的工作作风,对于培养护生认真的医学态度具有积极作用。现代护理注重整体护理,以实施护理程序为方法,恢复健康为目标,为病人提供计划性、连续性、系统性、全面的涉及身心、社会、文化综合因素的优质护理。中西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整体护理要求,对于促进病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中医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病人的经验,并且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历来讲究医护不分家,强调“三分治,七分养”,这也符合整体护理观念。

3外科护理学教学中中医学知识的渗透方法

3.1邀请中医护理学教师参与集体备课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集体研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订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的一系列活动。邀请中医护理学教师参与外科护理学教研室的集体备课,让其从中医角度阐述外科疾病治疗方法,而外科护理学教师也提出建议,希望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注入外科疾病中医治疗方法的讲解。这样的备课别出心裁,使教师受益匪浅。

3.2鼓励学生参加继续教育学院的中医职业技能培训

我校继续教育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开展了诸如中医按摩、中医针灸和中医推拿等项目的职业培训,并且可以授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和级别认定证书。应动员和支持护生参加这些培训,使护生医学技能多样化,成为拥有一本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多本职业技能证书的人才,而这些技能也可以在外科护理中得到应用,如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等。

3.3改革外科护理学教材,适当增加中医治疗和护理内容

目前,我校高职护理专业使用的外科护理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外科护理学》(2版),该教材实用性强,内容翔实,但缺点是对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方法介绍较少。可在“骨科病人的护理”章节适当增加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让护生了解中医治疗骨伤的方法;对肿瘤病人的中医护理方法只用一句话带过,没有详细讲解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和药物,护生普遍希望能适当增加这部分内容。因此,可在适当的时候编写校本教材,增加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内容,从而适应新形势下复合型护理人才需求。

4结语

中医外科论文范文2

(1)外科学总论部分有很多疾病都是依据中医学知识来治疗的,例如:麻醉方面,历史上曾有华佗使用中药汤剂麻沸散进行麻醉;外科感染方面,一些局部感染可以使用消肿散、鱼石脂软膏、芙蓉膏、黄金散和玉露散等药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消退肿胀;烧伤病人的护理方面,Ⅰ°烧伤使用京万红软膏治疗,II°烧伤使用湿润烧伤膏和麻油纱布包扎治疗;毒蛇咬伤使用季德胜蛇药治疗;肿瘤治疗五大手段其中就有中医的扶正祛邪、通经活络、化瘀散结、清热解毒和以毒攻毒方法。

(2)外科学分论中与中医学有关的内容包括乳腺囊性增生病可以口服逍遥散和小金丹等中药治疗;肠梗阻病人可以使用大、小承气汤,针刺双侧足三里等方法通便;痔疮治疗使用马应龙痔疮膏,苦参汤坐浴;胆石症治疗使用消炎利胆片、消石片、消石散等药物;胆道蛔虫病使用乌梅汤驱虫;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使用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尿石症使用金钱草颗粒利尿驱石;骨科病人护理涉及中医骨伤学知识;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采用中医推拿、按摩、理疗等方法。

(3)皮肤病和性病病人护理也涉及许多中医学知识: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就提出治疗湿疹采用“浸淫疮,黄连粉主之”的治疗之法;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可以使用中药雷公藤;系统性红斑狼疮采用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的方法,用雷公藤、青高素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治疗,还可口服火把花根治疗;色素性皮肤病(如白癜风)使用中药丹桃冲剂配合黄芪口服液治疗;银屑病可以使用一些凉血解毒、活血化瘀的止痒方剂(黄连解毒汤和五味消毒饮)治疗。

2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的优势

2.1培养护生人文素养

中医作为国粹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一脉相承。中医的诸多理念就是从我国古代哲学中衍生而来的,譬如阴阳五行理论、相生相克学说、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等。故《素问》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也。”指出学习中医者须通晓天文、地理和医道等。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渗透中医学知识,进而温习中医历史,讲叙如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中医名家的故事,无疑对提高护生人文素养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弥补医学院校人文气息薄弱的缺陷。

2.2促进护生身心健康,为护生人生导航

我校护生绝大多数是女生,在教学中讲授一些中医学知识,可以教会护生预防和治疗感冒、腹痛、痛经等常见病,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抵抗力。在讲授西医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古代中医名家的经历和治病救人的事迹,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吸引力。

2.3培养护生严谨的医学态度,树立整体护理理念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这与现代外科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在外科护理学课堂上讲授古代中医名家严谨的工作作风,对于培养护生认真的医学态度具有积极作用。现代护理注重整体护理,以实施护理程序为方法,恢复健康为目标,为病人提供计划性、连续性、系统性、全面的涉及身心、社会、文化综合因素的优质护理。中西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整体护理要求,对于促进病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中医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病人的经验,并且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历来讲究医护不分家,强调“三分治,七分养”,这也符合整体护理观念。

3外科护理学教学中中医学知识的渗透方法

3.1邀请中医护理学教师参与集体备课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集体研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订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的一系列活动。邀请中医护理学教师参与外科护理学教研室的集体备课,让其从中医角度阐述外科疾病治疗方法,而外科护理学教师也提出建议,希望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注入外科疾病中医治疗方法的讲解。这样的备课别出心裁,使教师受益匪浅。

3.2鼓励学生参加继续教育学院的中医职业技能培训

我校继续教育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开展了诸如中医按摩、中医针灸和中医推拿等项目的职业培训,并且可以授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和级别认定证书。应动员和支持护生参加这些培训,使护生医学技能多样化,成为拥有一本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多本职业技能证书的人才,而这些技能也可以在外科护理中得到应用,如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等。

3.3改革外科护理学教材,适当增加中医治疗和护理内容

目前,我校高职护理专业使用的外科护理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外科护理学》(2版),该教材实用性强,内容翔实,但缺点是对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方法介绍较少。可在“骨科病人的护理”章节适当增加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让护生了解中医治疗骨伤的方法;对肿瘤病人的中医护理方法只用一句话带过,没有详细讲解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和药物,护生普遍希望能适当增加这部分内容。因此,可在适当的时候编写校本教材,增加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内容,从而适应新形势下复合型护理人才需求。

4结语

中医外科论文范文3

在外科护理课堂上,应用医学影视资料必须经过充分备课、科学设计,仔细筛选,保证内容科学、长短适宜,应用时机和方法合适,恰当的教学内容、正确的教学形式与合理的教学方法紧密结合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1.1医学影视资料的来源

外科护理的教学往往基于外科疾病,所以课堂教学时大多从疾病的概念、患者的评估即健康史、身心状况、辅助检查、治疗原则等多方面教授,在医学影视剧如医者仁心、医龙、心术等,健康类节目如中华医药、健康之路、养生堂等中蕴含着丰富的医学教学资源。这些资料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静下心来慢慢搜索、仔细筛选。资料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搜集:①上网搜索。网上资源丰富多彩,近年来随着大众对医疗及健康的关注,媒体上医学影视剧及健康类节目大量热播,医学影视资料非常丰富。②同伴共享。同伴包括本校专业教师及其他医学院校的同仁,教师交流与培训机会较多,在相互探讨交流中分享相关资源。③学生提供。学生尤其是往届护理毕业生多数在临床一线工作,更加关注医学方面的新动向新发展。将以上所得医学影视资料下载或收集后保存在电脑的某个文件夹里。

1.2医学影视资料片段的选取

为了使搜集的医学影视资料在外科护理理论教学中真正体现它的价值,必须对其精挑细选并作妥善处理。教师需将以上所得医学影视资料逐一观看,在观看过程中按照以下几个要求选择医学影视资料作为教学资源。

1.2.1材料切合教学目标

根据外科护理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理论教学中学生难以掌握的重点或难点,针对性地选择与之匹配的医学影视片段。当然在医学影视片段选取之前,教师需非常明确每个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及应达到的效果,还必须了解哪些是学生难以掌握或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准确选择影视片段。

1.2.2内容符合客观事实

用于教学的影视片段必须具有对医学知识作准确无误说明的性质。现在社会上医学影视作品良莠不齐,有些作品的故事真实可信,但有些作品为了追求“可视性”和“故事性”、提高收视率和卖座率,故意夸大了事实真相,有些则在医学方面的镜头一晃而过,过于简单。这就要求教师用专业的眼光对影视资料进行甄别,选择那些有真实生活背景的视频资料,舍去那些存在争议、尚未肯定、甚至歪曲事实胡编乱造的故事情节。教学内容只有科学规范、严谨缜密,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水平,才能防止学生对医学知识产生歧义或误解。

1.2.3时长符合教学设计

医学影视资料信息量丰富,所含医学信息片段有长有短,如电视剧每集长达四五十分钟,如果长时间在课堂上播放影视资料,教学就变成“放电影”。这样做,一方面会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另一方面学校不会允许,所以不可能将一集全部或大部分用于课堂教学中播放,以免冲淡教学主题。例如:电视连续剧医龙第1部第1集中只截取最后5min左右视频,医者仁心第5集只需截取关于手术室护士的手术配合部分约3min左右的视频即可。按照以上要求选择教学所需影视资料,将其截成教学视频片段,但需注意一部影视剧往往包含多条线索,经常有场景不断切换的现象,教师很难将所需视频完整剪切,此时教师可使用相关软件技术,将所需视频分别裁剪,再用软件将其合成连续的片段。将每个片段按照教学内容命名并在名称中注明时长,命名好后分门别类地存放在不同章节课件的文件夹中,在制作课件时再在插入视频的幻灯片上用接近幻灯片底色的文字颜色和较小字体注明视频名称及其时长,有利于在课堂上精确把握时间。

2医学影视资料的课堂应用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地用好、用足选取好的资料,是实现素材与教学对接的关键。教师对医学影视资料片段的使用一般采用以下3种方法:

(1)导入的形式:医学影视片段作为课堂导入播放,先入为主,首先给学生以视听的刺激。如开始讲授第十一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外科治疗病人的护理前,先播放“中华医药之冬生夏枯退甲亢”开头的一段视频,紧接着抛出“张女士出现了哪些奇怪的现象?到底什么病能引起这么多身体变化?”等问题,让他们稍作讨论后回答,然后进行新课讲解。作为导入的影视片段要求短小成章,紧扣教学主题,或具有悬念,或具有震撼力等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容易使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2)插播的形式:医学影视片段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并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利用视频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以此帮助学生释疑解难。这种形式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如准备好讨论的问题,是否分组等,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再结合教学内容组织讨论,学生就能依据影视片段和教学内容展开讨论,带来一个思维碰撞、独抒新见的过程。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影视片段,其内容必须紧扣当前教学的重、难点,并将内容展现的更为清晰明了。另外,影视片段所含的医学知识难度应适中,如太简单则一目了然,让人失去探索的欲望,就失去了讨论的必要;太难,则会让学生失去解决问题的信心而放弃讨论。如外科护理第十章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中关于“硬脑膜外血肿”的内容较少,但却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此时播放“oncall36小时”中因车祸昏迷的小男孩杜梓霖的影视片段,紧接着抛出“为何两名医生为小男孩是否多留院观察一天而争执?范医生为何看了他的视频后马上要求他回医院?”等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真正理解硬脑膜外血肿的特点。

(3)总结的形式:即在某个教学内容结束后呈现

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医学影视片段,作为课堂总结。如讲授完第十一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外科治疗病人的护理后,播放“中华医药之冬生夏枯退甲亢”中的视频片段,主要起复习作用,以帮助学生回忆、消化和巩固已学知识,甚至可以拓展知识面。健康北京、健康之路、中华医药等健康类节目中拍摄有真实而完整的医学案例及国内一流医学专家的讲解,这些节目的视频剪辑片段用于授课后的总结较合适,因为此类节目面向大众,讲解浅显易懂,条理清晰,内容科学完整,涉及医学前沿,往往附有简略的重点性的归纳。

3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自设教学感受调查表,共3个条目,采用二分类评分法,用于评价学生对于影视资料教学的感受。经过1个学期的教学应用,对现在正在进行教学的两个中专护理班1202班和1203班的119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

4讨论

4.1应用影视资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表1结果显示,100%的学生喜欢此种教学方式,92.4%和73.1%的学生认为该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及成绩。课堂教学中应用医学影视片段,可通过其生动的故事、浩大的场面,让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中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将影视片段与课堂讨论相结合,通过讨论学生可运用已学知识思考影视资料中的相关内容,即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相互碰撞,激发他们发生积极的探究行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4.2应用影视资料促进学生理解职业特点,提升职业素养

中医外科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西医结合为我国所首创,是一项伟大的实践,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已初具规模并取得较好成绩。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高级医师只有11077人,按全国人口平均每10万人只有中西医结合高级医师0.91人[1]。可见,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是非常迫切的任务。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是以西医学为主体的综合性医科大学,我们借助这一优势,实行强强联合和学科优化整合,同时实行中医药学院与中西医结合医院两院合一,使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1方法

1.1以“四个统一”的教育理念,把握“结合”的方向

(1)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纵观科学发展史,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医学家大都文理兼通,博学多才。近现代专业化的高度发展,导致科学与人文的分离。21世纪是信息革命时代,与之相适应,必须大力倡导自然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再次结合。我们在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加强与人文学科渗透,开设专选课7门,352学时,占总学时的8%,在内容上突出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同时加大人文类选修课的设置(99门)比例。(2)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统一。坚持学以致用,在教学中要纠正重知识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学习的倾向。培养学生在实践技能的掌握过程中加深专业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在实验课中,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和独立探索;在临床实习课中,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在老师指导下积极参与诊疗活动。结合学生的学习进程,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专设30~50项课外科研项目,内容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跨学科、跨专业自由组合,由老师具体指导。(3)经典传承与创新思维相统一。研习中医经典,是名医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在校园内努力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研习中医经典的氛围,提倡经典诵读,开展中医四大经典的知识竞赛活动。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往昔的经典也是源自古往的创新,要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本。指导学生充分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一切先进理论和方法,学习和研究经典,并从三个方面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即经典是实践,而实践的完善不会终止;经典是科学,而科学的发展不会终止;经典是理论,而理论的突破永远不会终止。(4)优势互补和方法融合相统一。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正视中医和西医两者之间差异的同时,更要强调两者的统一性,两者都是为了防病治病,维护人类健康。而要有效地使两者达到优势互补,必须重视两者方法和手段的交汇和融通。我们在指导学生时特别强调:中医以整体系统综合方法为主,西医则以还原逻辑分析方法为主。中西医结合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关键在于它有效地把握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即把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引入中医理、法、方、药的研究,吸取中西医两者之长而兼收并蓄。在课堂教学和临床实习指导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设置中西医交叉点上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积极设计中西医优势互补的方案,活跃他们的思维,同时也使他们受到方法学的训练。

1.2以“三个整合”的保障方式,夯实“结合”的平台

(1)优化组合,整合学科。我们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中医、西医、理工、人文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实行学科联合,致力打造中医药优势学科。从具体工作上讲,是在中西医学科体系、人才培养、技术方法等方面的优化组合,主要目的是加强中西医发展平台建设,为跨越式发展奠定布局合理、发展潜力大的学科基础。目前,学校中西医结合学科群还包括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4个,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中医药局重点专科2个。我们积极转化学科优势为教学优势,以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积极创办名牌、特色专业建设。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团队是部级教学团队;同时还有中医药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广东省名牌专业2个,广东省特色专业2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广东省精品课程2门,逐步形成了完整优质的中医药教学体系。(2)培养引进,整合队伍。为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紧紧围绕中西医人才培养需求,学校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实施了长期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人才培育工程。采取了院校培养与在职培养相结合、普遍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国内培养与国外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着眼培养素质全面、专长明显的新型师资。有计划地组织中医药中青年教师学习现代医学有关知识,选派骨干赴国外深造;选派中医硕士攻读西医博士学位。目前承担中西医临床专业教学的共有280多名教师,中医药专任教师107人,60多名教师已成为有中西医双重知识结构、有中西医双重执业资格的复合型教师。(3)因材施教,整合方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结合中西医临床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行“三制”:公共课程标准制,即按统一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和考核;拓展课程选修制,设置专业选修课26门和公共选修课293门,学生最低要选680学时,占总学时的20%,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能力培养导师制,为把优势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优质科研资源更好为教学服务,学校设立了本科生创新基地专项,本科生课外科研专项和本科生指导老师制度。

1.3以“六个注重”的教学改革,渗透“结合”的过程

(1)教材建设注重规范。在应用全国统编教材的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的建设,近年来,学院主编教材6部,副主编教材5部,参编教材11部,主编的《中医舌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被卫生部列为医学院校的正式教材,《中医外科学》被教育部列为21世纪的网络课程教材。“十二五”期间,学院又成为科学出版社组织的西医院校中医药类教材主任委员单位,承担系列教材中9本教材的主编任务。另承担主编规划教材1部,副主编教材6部。(2)课程建设注重精品。学校在逐步优化课程体系的同时,系统开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信息资源,搭建多功能信息教学平台,注重打造精品课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现有部级精品课程6门,其中中医类1门;广东省精品课程12门,其中中医类2门;校级精品课程18门,其中中医类7门。(3)资源建设注重共享。在学校庞大的数字资源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中西医学专用的数字教学平台,并形成网络化。目前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相关平台有7个资源库、23个双语教学网站、12个专题学习网站、36个精品课程网站、6部多媒体课件、8部视听教材、70门网络课程。(4)教医研产注重互渗。大学注意把教、医、研、产有机地结合,注重互相渗透。充分利用大学多学科合作的科研资源优势,积极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热情。“十一五”期间,获省级以上中医药课题164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5项,获资助经费6200多万元;获省部成果13项,其中一等奖2项。积极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医疗成果融入教学。如“脉搏图研究”成果,进入《新编中医诊断学》教材;“慢性头痛的研究”成果,进入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教材。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近5年,承担中医药教改项目71项,其中部级3项、省部级12项,经费500余万元;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上市中药新药如三九胃泰、正天丸、壮骨关节丸、尿毒清等科研成果,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其专业思想,激励其创新精神。(5)能力培养注重系统。针对中西医临床医学实践性强的特点,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基本方法训练设置计算机、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机能学实验、形态学实验等,专业技能培训:设置中医诊断实训、针灸推拿实训和西医技能实训、医患沟通实训等,以及安排在不同学年实践课程的三段实践法,打牢学生专业技能。社会实践设立学生社团、本科生创新基地33个,开放科研实验室、立项资助学生课外科研177项。设计寒暑期社会实践计划。培养方案中规定必须获得4个创新学分才能毕业。再是通过院士讲坛、杏林论剑等系列讲座和活动进一步启发学生创新思维。(6)教学方法注重融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新的先进的教学方法的引进和多种方法的融合,将PBL教学法、SP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床边教学法、双语教学法、野外实训法进行有机的结合,较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结果

2.1学科建设质量和教学能力明显提高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先后成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是华南地区唯一一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国家重点学科。2012年中西医结合基础成为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学科,2012年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成为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有广东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部级教学团队、国家精品课程、广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名牌优势专业“中西医结合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的中西医结合基础教学基地,也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七年制本科生交流基地。

2.2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中西医结合学生在掌握中医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基础上,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近两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执业医师通过率高出全国近30个百分点,处于全国前列。本科生在2008年、2010年连续两届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金奖上,2012年再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银奖和“评委推荐特色奖”的佳绩。刘祯同学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是广东省5位获奖者中唯一一名本科生代表)。获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

2.3逐步形成完整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十一五”重大教改项目及中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国家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项目资助下,我们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公开发表相关研究论文59篇,主编或副主编出版《中西医结合导论》《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等教材11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也成为广东省中西医临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相关研究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3讨论

培养模式要体现“结合”方向的正确性。为“结合”营造了一个宽、厚、深、新的结合方向。宽,就是能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体系内理解中西医;厚,就是能在宏观认识和微观认识的层面中研究中西医;深,就是能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视野下认识中西医;新,就是能在经典继承和重点突破的路径中发展中西医。培养模式要体现“结合”平台的先进性。中西医结合需要先进的平台,充分利用综合性医科大学优越的现代医学教育环境基础,显示一种学科有优势、队伍有水平、方法有集成的先进平台。培养模式要体现“结合”内涵的深刻性。综观国内外中西医结合的教育实践,大多停留在量的相加上,“结合”充其量是个“混合物”,只有量的变化。这种“结合”所追求的是互补、渗透、融合,使“结合”成为“化合物”,从而产生质的飞跃。综上,现代医学教育环境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2,3]。为了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中西医结合教育教改方向上把握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统一、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统一、经典传承与创新思维相统一、优势互补和方法融合相统一的教育理念,在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平台建设方面加强了学科优化整合、师资培养整合、教学方法整合,在中西医结合教学教改过程中,渗透了教材规范化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资源共享建设、教医研产结合、系统能力培养、教学方法融合等等。初步的探索和实践表明,学院的中西医结合教育教学整体有一定提高,学科建设质量和教学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逐步形成完整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宁,林琳.理论创新与自我批判———对当下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审视与思考[J].中医杂志,2015,56(24):2074-2078.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未来五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预测分析[J].教育研究,2015(5):20-37.

中医外科论文范文5

一、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概况分析

为初步窥探该学科期刊引用网络结构,笔者统计了学科内期刊2004至2008年度引文数量、被引次数及自引次数,归一化后求的综合值,结果如表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期刊的引文数量、被引次数及自引情况及期刊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均影响到期刊的引用网络结构,其中除期刊自引次数与期刊引用网络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外,其他指标均呈正相关关系,为了保证数据对引用网络结构影响的一致性,笔者对自引次数归一化值进行了数据处理。观察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26本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综合值呈现出明显的层次现象:(1)《中国妇幼保健》位于第一层次,其引文数量、综合值排名均列第一,表明该期刊网络结构最为复杂、稳定,与其他期刊交互频繁。(2)位于第二层次的为综合值位于0.6左右的三本期刊,分别为:《现代预防医学》、《中国公共卫生》、《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说明其期刊引用网络结构较为复杂,期刊发展较为成熟。(3)综合值介于0.4和0.6之间16本期刊归为第三层次,该层次内综合值变化幅度较小,网络结构相对简单。该层次内《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被引次数、自引次数均为学科内最高,表明该期刊单纯注重本期刊的发展,吸收信息渠道单一,网络结构稳定性偏低。(4)其他6种期刊则隶属于第四层次,该层次内期刊引文数量、被引次数、自引次数位于学科内较低水平,表明该层次期刊研究内容与其他层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引用网络结构简单,稳定性较低,但6本期刊的存在扩充了学科的研究领域,增强了学科引用网络的稳定性,对学科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内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EugeneGarfield曾指出“引文能够把全部科学论文编织成一个统一的网系”。因此以期刊为节点,以期刊之间的引证关系为联系,可以得到期刊间的有向网络关系图,进而发现学科内部期刊的引用特点及关系。为此笔者构建了该学科的二维期刊引用网络矩阵,如表2所示,其中行标题代表来源期刊,列标题代表被引期刊,主对角线数据代表自引数据。姜春林等[14]认为作为有向网络的期刊引文网络,节点的度数分为出度和入度。出度越大,说明引用其他期刊次数越多,入度越大,则说明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次数越多。据此,笔者统计了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内26本期刊的出入度,以衡量学科内知识流向。需要特别说明的是:(1)5年内两种期刊之间学科引用总次数或学科被引总次数大于10次,视为相互连通,出度或入度增加1,反之不连通。(2)期刊自引视为不连通,因此26本来源期刊出度或入度最大为25。首先从连通度的角度对表2的数据进行分析:如果代表26本期刊的26个节点能够完全连通,那么共可以构成650条有向边。表2数据显示,26本CMSCI来源期刊的连通度为296,表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内部期刊之间相互融合度较低,学科内多个研究领域具有差异性。其次从出入度的角度进行分析,依据出入度的差值将26本来源期刊划分为3类:(1)出度高于入度5次以上的为第一类,有:《环境与职业医学》和《中国妇幼保健》两本期刊。对比两本期刊,其入度值相同、出度值相当,但《环境与职业医学》期刊被学科内期刊引用次数为305次仅占《中国妇幼保健》的51%,表明《中国妇幼保健》对学科内其他期刊的影响强度较强。(2)出入度基本平衡,期刊对学科内信息的输入、输出基本相当的为第二类。该类期刊种类高达20种,表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发展较为成熟。其中《中国公共卫生》期刊的出入度均达到了25,为该学科内最高水准,显示出该刊在学科内部处于核心地位。《现代预防医学》出入度水平均高于20,说明该期刊对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的出入度水平位于学科内最低,表明该刊研究内容与学科内多数期刊有明显的差异,处于学科内相对边缘的位置。(3)出度低于入度5次以上的其他4本期刊归为第三类,该类期刊最明显的特点是对学科内其他期刊的影响较大,但吸收借鉴较少。其中《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学科内他引次数高于引用他刊次数446次,学科自引率高达91%,说明该刊较为注重本期刊的发展,吸收信息的渠道单一。

为了更形象展示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内部期刊的二维引用网络矩阵,笔者将表2数据输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Pajek,生成期刊引用网络图谱。其中每个节点代表1种CMSCI来源期刊,两个节点之间的有向连接线粗细代表对应相互关系的强弱。据此我们发现:26本CMSCI来源期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聚集现象,形成了多个聚合子网。子网内部各期刊在研究内容上具有高度一致性:(1)《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卫生经济》及《中华医院管理杂志》构成的子网相对闭合,期刊之间的有向连接线较粗,表明期刊之间联系较为密切。这可能与这3本期刊载文的研究内容较多涉及卫生学与管理学有关,与学科内其他期刊明显相异;(2)《工业卫生与职业病》、《中国职业医学》、《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国职业医学》和《环境与职业医学》5本期刊构成一个子网,5本期刊主要以职业病为选题,因此自然形成了关系子网;(3)《生殖与避孕》、《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及《中国妇幼保健》3本期刊所刊载的论文主要涉及优生保健,相互借鉴成果较多,形成了子网;(4)《中国公共卫生》、《现代预防医学》、《中国学校卫生》、《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本期刊之间的有向连接线最粗,形成了整个网络中联系最为密切的子网。该子网的形成表明:流行病依旧困扰着学校等公共场所,因此成为了现代医学预防的主要对象。

三、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与其他学科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为探索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互程度,笔者统计了该学科期刊与其他学科期刊之间的相互引用数据如表3、表4所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共收录了256本医学期刊划分为17个学科,其中综合性医药卫生学科期刊所刊载的论文综合性较高,无法隶属于某一特定学科,笔者未将该学科作为讨论对象。此外,将口腔医学、眼科学及耳鼻咽喉科学三个学科合并为五官科学,因此纳入讨论范围的最终有14个学科。分析表3、表4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5年内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期刊引用及被引总次数逐年上升,该现象一方面说明该学科注重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借鉴和吸收,另一方面说明该学科对其他学科的渗透能力逐步提高,学科融合度逐步提升。综合分析表3、表4,依据5年合计引用次数指标,将其他13个学科分为3类:第一类为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强相关学科,包括临床医学、内科学及基础医学3个学科;第二类是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部分相关学科,囊括药学、中医学、儿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及妇产科学6个学科;其他4个学科为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弱相关学科。#p#分页标题#e#

(一)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强相关学科

预防医学卫生学着重在保持、促进与维护社会大众、特定群体或一般个人的健康,并包括预防传染病、疾病、残疾、癌症、其他身体组织变异、与过早死亡的发生,因此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与其他多个学科的研究内容存在交叉。临床医学引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次数高达4386次,是第二位的内科学2倍多,百分比高达33.06%,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临床医学次数为3881次,表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和临床医学两个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程度高,关系紧密。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重点在于利用现代科学手段诊断并治疗疾病。预防医学对疾病进行预防的同时,需要借鉴临床医学的诊断经验、了解疾病发病的机理,因此两个学科内部期刊相互引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两学科关系紧密,相辅相成。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内科学次数及被内科学引用次数均位于第二位,引用百分比均不低于15%,两学科相互渗透程度很高、关系较为密切。内科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研究存在交叉,两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融合度较高。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强相关的学科还有基础医学,其引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及被引次数均位于第三位。基础医学学科内被引较多的期刊为:《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及《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其研究内容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似,因此学科实现双向互动,联系紧密。

(二)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基本相关学科

儿童是患传染病高危人群之一,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内《中国妇幼保健》期刊引用儿科学次数较多,儿科学引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最多的也为《中国妇幼保健》,因此两学科通过《中国妇幼保健》形成良好互动。《现代预防医学》及《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引用药学期刊《中国抗生素杂志》、《中国药学杂志》次数较多,反映出现代预防医学预防疾病依赖于抗生素等药物的运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药学及被药学引用的次数均位于1000次以上,因此两个学科相互渗透程度较高。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由来已久,到现代逐步演变为预防医学,《现代预防医学》较多引用《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等描述中药药理特性的期刊,表明现代预防医学研究热点为如何利用中药预防、治疗常见传染病。外科手术通常需要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预防传染病的重要过程之一就是隔离传染源,同样需要无菌的环境,学科内《现代预防医学》引用外科学次数最多,表明隔离技术已经成为现代预防医学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外科学引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较多的期刊为《中华男科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5年共引用外科学1198,而被引仅为439,说明两学科信息传输不对称,与该学科类似还有妇产科学。心脑血管疾病是近年来预防医学与卫生学防治的重点,该类疾病病因与人类饮食习惯联系紧密,因此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期刊中被引最多的期刊为《中国行为医学科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约为其被引次数的两倍,反映出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对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影响较大。

(三)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弱相关学科

由于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研究规律、对象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肿瘤学、五官科学、特种医学及皮肤病学与性病学4个学科被引用次数较少,但是其对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与临床医学、内科学、基础医学、药学4个学科引用与被引次数较多且基本平衡隶属于双向强引用层次;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儿科学、妇产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次数远远高于其被引次数,属于单向强引用层次;中医学、特种医学、五官科学、肿瘤学及皮肤病学与性病学引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次数、被引用次数均相对较少属于双向弱引用层次。

四、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外文期刊分析

对外文知识的借鉴程度是衡量学科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了考察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与国际接轨程度,笔者统计了2004-2008年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各期刊引用外文期刊次数如表5所示。对表4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1)2004至2008年度我国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引用外文数量总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前3年增长趋势较为缓慢,2007年较2006年度增长次数多达10291篇次,实现了较快增长,2007至2008年度增长趋势仍然持续,但增长幅度较小,该现象说明2007年为该学科发展的重要时期。(2)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5年篇均引用外文高达18.66远远高于学科内其他期刊,该现象是由于该刊主要是以综述、编译及简讯等形式报道国外卫生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自然对外文期刊引用次数较多。

中医外科论文范文6

1最早的期刊中医学论文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至清嘉庆六年(1801)的《吴医汇讲》,既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杂志,也是中华第一刊[3]。该刊相继发表41位作者的94篇医学文章。其中发表在《吴医汇讲》卷一王云林的《祷告药皇誓疏》,叶天士的《温证论治》,以及唐大烈的《张、刘、李、朱后当以薛、张、吴、喻配为八大家论》(图1)已经具备了中医科学论文的基本特征。该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发表的王云林(1645—1710)《祷告药皇誓疏》是迄今所见中国继承传统医德以来最早的医者誓词,亦即中国版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传承了孙思邈(541—682)《大医精诚》的内容,也在“忍辱安贫”方面丰富了其内涵;但更重要的是它将其条理化、誓言化,标志着我国医德作为一种准则、一种信条、一种规范的表述,开始萌芽和生发,是中医业逐渐走上成熟的标志之一。“药皇”,即药王,《吴医汇讲》指韦慈藏、启玄子、王冰,后世供奉的药王也有唐代名医和我国医德的提出者孙思邈;“疏”,即分条陈述,祝告文。它在形式上,已有篇首刊眉(《吴医汇讲》卷一)、骑缝刊眉、按篇编码(便于重新分类再版)、主编者(长洲唐大烈立三氏纂辑)、审阅校对者署名(门人沈文燮玉调氏校订)、作者署名与简介(王云林:“讳家瓒,号缄斋,?赠文林郎,徐州府学教授。年六十六岁,殁于康熙庚寅。此篇系令曾孙绳林授梓。绳林名丙,号朴庄,吴县恩贡生,世居包衙前”)[5]、论文篇名(《祷告药皇誓疏》)、文末附载孙岱东、唐大烈的审稿意见和编辑评语等。在立论、举例、分析、论证上,第1步,提出问题,依据文中注类型的参考文献,如“窃闻《诗》云……《书》曰……又曰……此列圣所垂之明训也”,引用了《诗经•大雅》和《尚书•大禹谟》有关善恶吉凶的论点,并由此提出是否会“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6]即是否行善即有百祥,作恶即有百殃,从于道德有福,违反常道就会有凶咎?第2步,分析问题,以作者自己命运多舛,一线单传,6个儿女皆殇,到无论贫富,先怀悲悯,兢兢业业于中医外科家传而相继得二子的例证,说明《诗经》《尚书》所言不谬。第3步,解决问题,提出结论性建议,即“王家瓒七誓”,要求儿子谨守此誓,并专门救济“贫病无告,烟火不继之家”和“每有不堪之惨”的患者。由此可见,其论证有理有据,论文的基本要素皆已具备。其选题也符合“发前人所未发”的求新原则。这篇《祷告药皇誓疏》的宿命论或佛教因果报应说自然应予批判,但也有谋事在人、劝人向善、多做好事的积极成分,“谋事”就是要有医德。郭月霞也认为“虽文字不免掺杂迷信,然本意在宣扬医德”[7]。唐大烈门人顾景文在随同温病学奠基者叶天士游洞庭山时,在舟中口述笔录其言谈,并特约发表的《温证论治》一文,最早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8]的认识,形成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诊治方法,将其发展变化分为卫、气、营、血4个阶段,渐成外感温病和辨证施治的金科玉律,从而与《内经》的热论、张仲景的《伤寒论》一样,均成为论述外感热病证治的划时代的代表作,也是温病学说走向鼎盛的奠基之作。该文经唐大烈修改润色后,首刊于《吴医汇讲》。此后,《临证指南医案》《医门棒喝》《温热经纬》等医著竞相转载,奉为圭臬。其弟子吴鞠通、章虚谷、王孟英等,以及儿子叶奕章、叶龙章等,也都传承光大,成为著名医家。《祷告药皇誓疏》《温证论治》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3篇农业栽培论文相比,在引经据典、推求本源、解释疑难、论断推理方面有许多共性;但不同的是其载体形态开始由图书向连续出版的期刊过渡,出现了署名、作者简介、连载、特约稿、编辑评语、同人评审、随到随镌等新的形式,文体也有了口述笔录、述评、短评、讲稿、遗著再整理等多样化体裁,除引用经典以外,也以自己亲身经历为例,特别是其“发前人所未发”“两说并采”等做法,成为我国图书论文体向期刊论文体转化的一个标志。

2最早的期刊数学论文

清同治十一年(1872),同文馆在北京创刊的《中西闻见录》相继发表了中国数学家的一批数理天文学论文,在我国期刊科学论文演化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其中,以1872年第2、3、4期连载发表的中国数学家李善兰的《考数根法》(图2)[9]一文最为重要。它标志着中国人对素数问题,即费玛定理最早的研究。李善兰在翻译《几何原本》后9卷时,开始沿用《数理精蕴》的译法将素数译为“数根”。伟烈亚力从李善兰处得到一个判定素数的方法,将其译成英文,并于1869年5月10日给香港的一家英文杂志《有关中国和日本的札记和答问》(NotesandQueriesonChinaandJapan)写信,附上李善兰所得的这个定理,当月,便被冠以“中国定理”(ChineseTheorem)发表于该杂志,即若2p-2≡0(modp),则p为素数,亦即费尔玛(PierreFermat)定理的逆定理。当然已知其定理不真,但它引发了许多讨论和争论。李善兰采纳欧洲人对“中国定理”的意见,发表了《考数根法》,从而成为我国素数研究第一人[10]。在该文中,李善兰并未列入“中国定理”,想必已知费尔玛定理的逆定理不真,故给出了自己的素数判定定理,又给出了4种判断素数的方法,得到了相当于费尔玛小定理的理论。他在全然不知西人素数论的情况下,独立地获得了近似结果,虽说晚于欧洲,但亦首开我国数论研究之先河,功不可没。1897年,《湘学报》转载该文,同年又被收入《西学新政丛书》之《算学名义释例》《中西算学九种》之四、《湘学报类编》本和《湘学报大全集》本等。此外,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国数学家戴煦(1805—1860)的《求表捷法》,涉及幂级数、对数和三角函数造法,运用级数计算对数和常用对数,得到了与牛顿相同的结果,遂由传教士艾约瑟(EdkinsJoseph,1823—1905)译成英文,在伦敦刊行,也堪称19世纪中期我国数学家的重要成就之一。传教士所办期刊科学论文体的特点是科学消息报道、科学问答、科学论文翻译、科学论文编译等体裁的大量使用,甚至是百科全书、教科书上科学知识的选择性连续介绍,很少有纯粹的科学论文体,即便有,也是以社论、评述等形式出现的一些有关科学与社会问题的论述。因此,在此背景下李善兰发表的《考数根法》等原创性科学论文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它虽然在科学论文的论证方式、符号体系使用、公理化概念的建立等方面还是落后于西方,但这毕竟标志着中国学者促使科学论文体走向近代化的重要进步,特别是在号称“科学之母”的数学领域获得突破,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3最早的期刊声学论文

中国科学家徐寿发表于《格致汇编》第3年第7卷(1880年8月)的《考证律吕说》一文,亦为我国有重大影响的科学论文之一。《格致汇编》的主编者傅兰雅,本来把此稿寄到英国,请一位声学家评审,但这位声学家对中国科学家的研究颇为赞赏,结果被推荐到英国《Natuer》杂志,于1881年3月10日以《声学在中国》为题发表。徐寿对乐律学有独特的爱好,青年时代即曾复制古乐器,晚年热衷于律管的管口校正实验,研究律管的半黄钟与正黄钟不相应的问题,得出“两支相差八度的同径管,其管长比为4/9”的最新结论,推翻了黄钟律管与长为其一半的半黄钟管应该刚好相差八度音的传统说法,从而攻克了困扰人们上千年的一大难题。晋代的苟勖(?—289)和明代的朱载?(1536—1611)都曾对此有所研究。徐寿在朱载?“理虽近似”,但“尚未密合”结果[11]的基础上,缩小管长,用九寸长(1市寸=3.3•cm)的开口铜管实验,发现按传统做法截去其一半并不能得到八度音,但再截去半寸稍长一点,则能准确地得到八度音。他反复截取不同管径的铜管进行验证,所得数据均完全一致,从而否定了弦管同律论。然而,这与英国物理学家丁铎尔(J.Tyndall,1820—1893)《声学》(徐建寅,傅兰雅译)1874年由上海江南制造局刊行的有关论述不符。清光绪六年(1880)十月,徐寿让傅兰雅将此结果译成英文,向丁氏求教。同时,他们将信件也寄给了《Nature》杂志。最终,徐寿的研究结果虽然使用的实验材料最简单、最原始,但却得到了与英国物理学家瑞利(LordRayleigh,J.W.Strutt,1842—1919)勋爵在《声学理论》(《TheoryofSound》)中发表的理论推算公式相同的结果。1881年3月10日,徐寿的实验结果以《声学在中国》为题在《Na-ture》杂志发表,并以“编者按语”宣布“一个古老定律的现代科学的修正已由中国人独立地解决了”[12]。徐寿用中文在《格致汇编》发表的《考证律吕说》和《格致汇编》主编者傅兰雅在英国寻找专家评审,并推荐到《Natuer》发表一事,加之傅兰雅要将《格致汇编》打造成“中国的《科学美国人》”的办刊抱负,使《格致汇编》渐成19世纪中国文明进程的标志,不仅发表了诸如关于巴斯德细菌学说的科学家演讲体、傅兰雅考察英国工业的考察报告体等一批新的科学论文体裁,而且论文所涉内容也越来越广泛,遍布于数学、热学、光学、电学、力学、化学、天文学、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工程技术,甚至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自然科学史等各个领域,大大丰富了我国期刊科学论文的题材体裁。

中医外科论文范文7

关键词:中医临床专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三阶段一体化”培养方案

中医因其自身的复杂性,导致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符合自身的正确规划,各个阶段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不能实现临床课程、规范化培训和科研论文三者之间的平衡,因此实行临床教学改革、制订独具特色的阶段性计划培养教学方案刻不容缓。对中医专业学位类研究生来说,经典学习、师承教育、临床实践缺一不可。因此需要改变传统临床教学模式,制订以“中医为本,师承为主,创新为先”的指导原则,以临床实用性为评判标准,以提升学生自身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改革方案,推动未来中医事业发展。故针对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尝试联合多种临床教学方式,设定阶段性计划培养目标,对此进行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现总结如下。

1中医临床教学背景

现代医学教育标准化改革始于美国1910年的弗莱克斯纳报告(FlexnerReport)[1-2]。在医学学科高速发展和医学生就业压力逐年递增的背景下,教学改革同样是大势所趋[3]。2015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在全国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研究生学位教育并轨的“双轨合一”模式,研究生学历教育和毕业后教育同时进行,我国正式进入“双轨合一”的新时代[4-5]。但目前存在部分高校重临床而轻教学,忽视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和科研能力的建设;部分高校重教学而轻临床,偏重于教学管理方面的发展,忽视医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因此改革现有的临床教学模式刻不容缓。为了保证国家规培政策顺利落实,中医类临床教学需要根据中医自身特点,制订出具体的适应于不同科别研究生的临床阶段性计划培养方案。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公共卫生事业、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创业压力、就业压力的增大,给每一位面临就业的医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2现阶段中医临床教学方案

第一阶段通科轮转,研究生的必选轮转科室包括中医内科(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相关疾病和肿瘤、内分泌、血液、神经、风湿等)、中医外科(肛肠、皮肤、疮疡等)、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推拿科、康复科、中医骨伤科、中医五官科、辅助科室(心电图、影像、中药房等),轮转时间为24个月。第二阶段专科培训,主要是第二专业方向相关科室,轮转时间为9个月。研究生入科前,医院规培办提前组织研究生及以导师为代表的指导小组共同制订33个月的轮转计划,学术导师、规培导师、规培基地、学院、研究生处依次审批。为保证临床培养的合理性和独特性,前3个月为“导师制”培养,重点是跟师学习,通过病案讨论、专题讲座等,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个体化培养,再从内、外、妇、儿各科室整体出发,合理规划轮转顺序。关联度较高的科室安排在一起轮转,有利于学生对此类疾病的整体把握;病房的轮转安排在门诊之前,了解基础用药后才会随证加减化裁;急危重症科室安排在后期轮转,学生基本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治后,在面对各种多发疑难危重病情时,才能迅速正确地采取紧急处理措施。轮转结束后主要以试卷考核和现场技能操作方式来检验研究生临床培养是否合格,同时参考每一轮转科室日常病案书写和临床技能水平及出科考试评分,主客观考核相辅,决定最后是否同意出科。

3“三阶段一体化”培养

临床医学属于应用性、衔接性很强的学科,就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来说,还存在中医、西医双重临床任务和患者治疗方案个体化差异性的难点。因此可将研究生3年划分为3个过程,同时不能忽视整体性特点,实行“三阶段一体化”培养方案。2013年国家卫计委联合多部门印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将研究生规范化培训与学位培养进一步衔接,贯穿研究生教育的始终[6]。规培轮转与临床教学两者的矛盾是教学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三位一体化”培养方案实行的最大挑战。在国家规培计划的要求下,有的科室存在轮转时间不足、接触患者数量较少的问题,这就会造成研究生的整体知识体系遗留空缺,为将来临床工作埋下隐患。合理的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弥补这一不足,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临床常见病、典型病,避免学业与规培两者间的矛盾。具体可以通过各科室协作,增强师资力量,制作培训案例,提高教学效果[7]。另外,可以创造随时可学的条件,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案例教学深入研究生的日常,或将案例教学与学生标准化病人相结合,角色互换,既能加深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又可减少教学支出,让学生体会真实病例诊治场景,提高医患交流沟通能力,克服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8-9]。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以临床任务形式对案例教学项目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把临床胜任力作为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及考核体系的标准[10],对于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和中医类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1第一阶段———夯实基础

临床实践建立于理论基础之上。对于第一阶段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应以重视基础学习为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深入研究所学领域的过去和现在,总结现代医学对本专业方向的认识,同时要精读古籍,探寻所学专业方向的发展历程及历代医家治疗此类疾病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总结。另外,要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建立正确的时间、知识、心理观念。随着学业要求的提高和社会压力的增大,应重视研究生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建立对学习、生活正确的认识,合理规划时间,在遇到变故时能及时应对处理。同时,重视跟师学习,在学习导师处方用药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患者交流的方式方法。通过初步问诊掌握患者病情,辨出疾病类型及相应证候,总结导师所开立方药中的基础方并分析其加减应用,同时要养成及时整理典型案例的习惯。跟师学习期间接触的典型患者,要在总结的同时进行分类,找出同类患者中的差异之处,善于发现某类疾病特有的指标,或者某些指标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关系,进而统计得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临床数据。我校在研一期间同时开设了为期5个月的日常培训课程,包括心电图、X线、CT、MRI的检查及判读,中医基本技能培训操作,临床技能培训操作,急救技能培训等,课程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优势,不占用研究生日常的临床实践训练,合理安排授课时间,使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此类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整体性把握,并在临床实践中及时应用,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现阶段我国各类医学院校基础知识的教学仍以讲授法为主,即教师单向传授,通过板书、PPT、口述等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该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易造成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等问题[11-12]。广大一线教师对讲授法的弊端有所共识,但因多方面原因限制很难放弃,因此急需探索多种教学模式灵活结合应用的新教学方法,拓展出新的临床教学思路[13]。如案例式教学联合经典传承教学,以案例式教学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寻找中医古籍中的理论支持,在临床学习的同时总结探寻古代医家治疗这一疾病的理论原则,分析对比古今差异,融会贯通得出自己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或将问题导向式教学与学生主导式教学相结合,由导师提出问题及思路,以学生为主导展开学习,使其由被动变主动。同时,也可探究全新的结合模式,如情景模拟教学与互联网技术、临床路径式教学相结合,将教学工作与现代技术融合,转变教学理念,由单纯学习为主的方式向理论应用和创新与研究相结合转变,提高临床思维的教学效果。临床教学与其他教学模式联合的改革,将为中医研究生临床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无论哪种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均是在打牢基础之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应充分发挥各种模式的作用,让多种模式结合的教学方式参与到医学教育改革中去[14],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规范中医临床教学方法,突出中医理念与思维,强调临床实用性与规范性[15],寻找出更适合于中医临床研究生的新的教学模式。

3.2第二阶段———提升科研

临床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全方位应用型人才。在“双轨合一”背景下,基于临床实验证据的精准化医疗成为当代医学的主流方向[16-17]。第二阶段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以提升科研思维能力、提高论文写作水平为主,训练实验思维的逻辑性和写作表达的准确性,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学位论文水平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18],也是一个人整体知识结构是否全面、科研思维能力高低的体现。此阶段应倡导学生通过看、读、感来寻找由知识结构所决定的专业方向中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阅读相关论述专著或教材,掌握基本概念的内涵,从选题—研究—撰写—答辩每一阶段提升学位论文水平。通过问卷星对本校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问卷调查发现,78.89%的学生一半以上的时间精力用于临床,80.12%认为毕业时很难,且其中的73.65%的学生更倾向于综述类写作,60.12%的学生的开题报告为对某一方药理论、临床现象的观察,仅有8.79%的学生为新方向、新理念的研究探索。从统计结果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时间投入不足,科研思维意识不强,学术能力训练缺乏,这一现象的出现让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培养背离其基本理念,研究生的学术身份被弱化,中医的特色被忽视,培养出来的是纯粹的“看病医生”,而非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医学人才。针对此现象,我校于2018年进行教学改革,对2019级临床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发表刊物档次进行提升,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为基本要求,科研选题需紧密联系临床,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同时组织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开展临床科研方法、论文写作教学,训练研究生的临床科研思维。同时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及讲座,并在导师带领下以团队为单位开展临床前沿性临床科研项目,要求各科别导师组定期和学生进行前沿学术方向探讨,开拓研究生科研思维。

3.3第三阶段———全面发展

第三阶段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实战能力出众的专门人才为目标,与第一、第二阶段不同,此时临床教学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应转变,采用与时俱进的精英教育、高端教育。培养学生向临床医生角色转变,临床初诊患者时,针对患者的特点,先由导师为患者确定治疗方向,再由学生为其开具具体的药物用量,导师审核后执行。这一措施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临床处理能力。后期再与导师讨论诊治过程中开立方药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的提高。实行名老中医跟师学习计划,中医是一门十分重视传承性的医学,口传心授成为继承中医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精髓的必经之路。随着从业时间的积累,工作30余年以上的名老中医在诊治疾病时除了基础方的加减应用,还形成对某些疾病的原创方和涵盖本人思想的理论体系。师承教育是中医传道授业解惑模式的精髓[19],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直接教学,目的性强,效果明显,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医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但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仍表现出来一定的不足:部分院校师承教学只重过程,缺乏考核;门诊学生呆板抄方现象严重,缺乏思考;理论临床两者不能有效衔接,最终导致师承学习只流于形式。师承教育虽多为个人传授,但应以院校教育基地为基石,兼收并蓄、博采众长[20],计划性实施学生培养教育方案。对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传承为基、创新为先,以“重经典,多实践”为指导目标,将短期交流与定期轮换相结合、效果评价与实践考核相补充,改变传统模式,推进学生长远发展。

4结语

中医外科论文范文8

作为一名医学期刊编辑,从工作的第一天起,我们就不断地被灌输“以读者为中心”“作者至上”的观念,秉承“为读者服务、为作者服务”的办刊宗旨[1];然而,处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后的市场经济初期,医学期刊被赋予职称评定、科研成果鉴定等评估职能的条件[2-3]下,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主动从读者、作者利益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服务读者和作者的办刊方向和举措,恐怕是口号多于行动,纸上谈兵者众。本文第一作者曾在《美国骨与关节外科杂志》(TheJournalofBoneandJointSurgery,JBJSAm)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NEJM)出版社短期学习,有感于这些一流医学杂志为读者服务、为作者服务,甚至是为患者与公众服务的编辑出版理念,记录一二,与同道分享。

1为读者服务

为读者服务主要体现在满足读者需求,向读者提供科学、新颖、实用、便捷的信息。设置读者感兴趣的栏目,建立方便读者阅读和使用的平台,吸引读者,占领市场。

1.1科学的读者调研方法《JBJSAm》《NEJM》在市场化运作方面投入很大,聘请专业策划公司(如TBICommunicationsLtd)为其制订市场政策、品牌策略及销售计划,进行国际化的市场推广。市场策划包括市场调查、目标决策、运作方案及成果分析等项目,一般3或4年作一次调整。依托专业学会登记会员档案开展市场调研。例如:《JBJSAm》的市场大小分析,通过调查美洲、欧洲、亚太及其他地区各类矫形外科学会的会员人数(2004年约12万)将其潜在的目标市场评估为17万;市场需求分析,通过调查美国矫形外科医生的基本情况,如平均年龄(51岁)、美国矫形外科学会会员中近期接受基金资助个人所占比例(50%)、最感兴趣的专业(成人膝关节52%、关节成形术51%、运动医学13%等)、最关心的话题(保险、赔偿、论文、起诉、健身)等来评估潜在目标对杂志及论文的需求性,制订杂志报道重点和主要栏目为成人膝关节及关节成形术,并为发行政策提供直接证据。利用网络建设积累用户数据,建立用户数据库是更直接的市场调研途径。网上点击率统计包括点击、访问、页面浏览、文章需求、搜索、文摘浏览、目录浏览等。通过这些数据归纳用户最感兴趣的题目、搜索最多的词,并以用户的不同国家、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进行分层分析,动态调整杂志的报道重点。只有通过科学的调研方法才能获取及时、准确的读者信息,有的放矢地在选编稿件、栏目设置和销售环节中体现读者的利益。

1.2多元化、实用性强的栏目设置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读者兴趣所在,设置实用性强的栏目。《JBJSAm》有一个国内医学期刊讳之莫深的《临床实践伦理学》栏目,栏目中阐述的伦理学问题都是临床医生在每天的工作中可能遇到并密切关注的(如比较敏感的器官捐赠和移植涉及的伦理学问题)。这类文章会针对容易引起伦理学争端的领域及相关法案、医生应承担的伦理学义务及具体的执行方案予以分析,指导临床医生工作。评论性文章和教学类文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Commentary》《Editorial》《Perspective》等栏目。此类文章可占全部版面的30%左右。由编辑部邀请医学专家或由编辑撰写,配合每期重点推介文章,引导读者阅读。综述由编辑部定期约稿,一般不接受自由投稿。综述内容渗透专家的观点和评论,保证文章的高质量和导向性。一般只引用3年以内的文献(如《Currentconceptsreview》栏目),甚至全部是1年以内的文献(如《Specialtyupdate》栏目),保证读者在第一时间内获取最新的医学研究信息。《给编辑的信》栏目(Lettertoeditor)为读者开辟了一个对近期刊出文章提出异议、发表感言、报告病例及展开讨论的园地,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互动性栏目,甚至有审稿人对稿件的不同看法与稿件同期刊出的情况,极大地调动了读者和同行评议专家的参与热情。杂志社每年可收到大量的《给编辑的信》栏目的投稿,刊出率居各类栏目之首。2004年《NEJM》刊登论著213篇,刊出率为5%,而读者来信达982篇,刊出率为26%[4]。

1.3形式多样的外延服务措施杂志社注重增加外延服务措施,以服务带动效益。在纸版杂志中插入订阅明信片,方便读者订购。在广告等不重要页码的背面印有刊出研究类论文的摘要,裁下后可制成卡片。文章题名、作者署名等相关信息均以文献检索的格式著录,目的是方便那些有制作读书卡片习惯的读者归类整理。杂志社受执照委员会委托,一般都设有继续医学教育《CME》栏目,由编辑部拟定与当期刊出论文内容相关的测验题目,读者提交答案后可获取由专业学会颁发的继续教育学分。无论纸版或网络版都设有书评、商品服务、医疗市场、人才招聘等大量信息类板块,为读者提供各类服务信息。如早在2004年《NEJM》每年刊登的医师招聘广告就多达2万4000多条。杂志社对网站建设和电子版的投入远远高于纸版,网站上的服务措施灵活多样。如《JBJSAm》与美国矫形外科学会合作在网站上开设了矫形外科手术录像(VJO)板块,是延伸纸版报道内容的增值服务产品。手术演示的选题均来自纸版报道文章:如果读者对纸版中某篇文章里的手术技术感兴趣,可以登录网站观看Video中的手术操作演示;如果用户关注Video演示手术技术的适应证及并发症等问题,也可以再去购买并阅读原文。提供全文HTML和PDF格式,HTML格式能够实现各种超链接,便于报道内容的二次利用。用户可通过“Podcasts”“Audiosummary”“Video”等板块将文章摘要和评论等延伸报道内容下载到iPod或掌上电脑收听和阅读,激发用户对纸版期刊的阅读兴趣。近年《JBJS》还专门成立了“jbjsjobs.org”网站,它并不局限于工作职位信息,还能将矫形外科企业雇佣者和求职者的需求进行匹配,有助于双向选择。

1.4个性化的价格体系根据读者的需求和阅读习惯,杂志社一般实行多版本、多渠道发行和多元化定价体系的发行策略。以《JBJSAm》的多元化价格体系为例,对美国矫形外科学会会员与非会员、期刊用户与非期刊用户、美国用户与国外用户、医学学生与住院医生、个人与机构、现刊与过刊、网络或纸版或网络+纸版的定价不同。其中医生和医学学生的定价相差2倍多,而机构和个人的定价差高达4~5倍,目的是保证不同知识层次和收入水平的读者都有能力购买杂志。

2为作者服务

作者是出版业的第一资源,为作者服务是编辑的天职[5]。为作者服务集中体现在缩短时滞,帮助作者赢得成果的首发权和科技竞争的主动权,取得作者的信赖;在文章的修改过程中充分尊重作者、信赖作者、帮助作者[4]。正如《NEJM》主编Dr.Drazen所说:“我们的办刊方针是识别出好的研究工作,并将其公诸于众,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作者以及作者的工作。”[6]。在稿件出版周期中,直接受编辑部控制的时段是审稿和医学编辑时段。审稿时段一般包括作者补充材料,副总编初审,同行评议,编辑汇总审稿人意见,总编、副总编或定稿会终审及方法学审查,这一系列流程《JBJSAm》平均只有1.5月,《NEJM》平均为1月,是出版周期中最短的一个时段。编辑部尽量缩短作者等待审稿结果的时间,以免耽误作者另投他刊。杂志社特别强调审稿期间审稿人要对稿件的内容保密,如未得到编辑部的许可,审稿人不得复印稿件或把稿件内容透露给他人。审稿人也不得与作者本人或他人讨论审稿意见。如果审稿人和论文作者有个人的、专业上或经济上的利益冲突,要告知编辑部并申请回避,确保作者的文章在发表前得到保护和公正的评判。网站上的“在线同行评议系统和编辑管理系统”具有各个工作组之间衔接灵活、往返便捷的特点。除了可时时追踪稿件的审理状态外,还对审阅大样文件提供支持,高效服务于作者的稿件投送及修改环节。《JBJSAm》《NEJM》不收版面费(文章中有彩图者除外),资金主要来源于专业学会会员费、印刷版和在线版订阅费、广告费。在他们的办刊理念中,作者选择了杂志作为媒介发表其研究成果,并将版权予以无偿转让,杂志社靠这些文章才得以生存,所以不应让作者为其发表文章付费。费用应该由阅读并使用这些信息资源的读者支付。作者正式投稿前编辑部要求作者签署图片资料声明,注明每一张图片是否已经发表,发表过图片的原版权持有者及出版信息。编辑部提供向原版权持有者获取使用授权的服务,一般可得到免费使用的许可,或由编辑部支付版权转让费。在与作者沟通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作者的感受。在《JBJSAm》杂志社,任何一封写给作者的信,无论是修稿信还是退稿信,其全职主编都会阅读修改一遍。他曾说:他非常尊重编辑的审稿意见,并不担心编辑的某些学术观点有失偏颇。他修改的重点是措词及文法,删去评论性和不礼貌的用词,改正语法及拼写错误,甚至包括标点符号和字母的大小写。不会让作者感到编辑的轻视和浮皮潦草,他们与作者平等对话,充分体现了出版人对作者及其工作的重视和尊重。#p#分页标题#e#

3为患者服务

游苏宁等曾撰文[7]强调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即科技期刊对知识传播、科技创新和受众利益负责,而我们一直在讨论医学期刊的读者意识、患者意识,却很少考虑医学期刊对患者承担的责任。在办刊过程中时刻考虑方便患者阅读。在《JBJSAm》的一些文章中,如“TKA”“THA”这类缩写在文中每一次出现都注明全称。虽然“THA”“TKA”对矫形骨科医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专业词汇缩写,但对一个要寻求医疗援助的患者来说,阅读中不时出现的缩写会减慢阅读速度甚至造成误解。对是用全称还是用缩写这样一个简单的规定,它们不仅考虑国际规范,而且考虑特殊读者(患者和公众)的阅读习惯。《NEJM》的决策者认为,虽然医学期刊的主要读者是医学工作者,但必须考虑医学期刊对公众的影响。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患者和公众可以很方便地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搜索和单篇订阅。如它们的《Perspec-tive》栏目,全部聘请专家撰稿,内容与其说是向医学工作者介绍医学动态和前沿,还不如说是写给公众的科普文章。遣词造句非常简单易懂,但文章观点所依托的医学数据却都是最新的研究发现。如一篇题为《让你的孩子远离全球性增长的气喘病》的文章,以一个患儿的故事开头,分析了气喘病的发病因素有基因、污染特别是以木材、农作物残渣和橄榄油核为燃料、吸二手烟等,比较分析了中低收入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病情况和全球性的增长,并介绍了最新的诊断、治疗特别是预防建议。文章不仅拓宽了医生的知识面,就是普通读者也从中受到很多启发;因为慢性病患者或是家中小孩得了重病的公众迫切需要与专家交流,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