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园林的特征及运用

新中式园林的特征及运用

 

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格素雅精巧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其造园手法独特、造园意境深邃。它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伴随着社会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融合交流,各种具有地域性的设计风格逐渐进入中国且被人们接受并将其运用到各行各业,一股股欧陆、地中海、东南亚风充斥着人们的眼球,纯粹的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界已经遭到巨大挑战。新中式风格早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时期就出现了,随着欧陆风情、地中海风情等各种地域文化的出现,它们影响着人们的欣赏风格的转变。新中式以全新的风格脱颖而出,它传承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中国古典设计手法与技巧的跟进和变通,以及在新材料新内容上的运用,出色的表现出含蓄而秀美的中国风情。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与新中式园林风格的对比与解析,分别对具有新中式风格的居住区、公共建筑、公园等不同类型的设计进行举例和分析,来探讨新中式风格在中国风景园林中的应用前景。   1、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荣誉。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作为一种艺术,其造园艺术历来与中国的文学艺术相通,相互之间有着深远的渊源,尤其受唐宋时期以来的写意山水画的影响,在整个园林建造上处处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明清时期的园林达到中国园林的成熟期,无论在造园手法还是造园技巧上都达到了纯火炉青的地步,造园活动无论在数量、规模或类型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此时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都已经发展成熟,尤其是在当时士大夫文化影响下的私家园林,造园艺术与中国古典文化一脉相通,是模拟自然山水园林的典范。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兼有实用与审美双重属性的艺术作品,其在营造要素上,主要包括了山水创作,建筑经营,植物配置,动物生趣,天象季相,景线布局,装饰陈设,诗情画意等八项因素相互融合贯通来表达相关意境。明清时期的园林既是中国造园史上巅峰时期,也是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史的总结,私家园林又被称为文人园林,风格朴素、淡雅、精致而又亲切。皇家园林则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为后来皇家园林的鼎盛打下基础。总结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建筑方面,园林建筑按照所属性质和地域的不同,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雄伟的皇家气派。而江南园林建筑突出了“玲珑、活泼、通透、淡雅”的特点,将秀丽小巧、含蓄雅致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植物配置方面,中国传统园林追求返朴归真、向往自然,因此在植物搭配上,造园者喜好在园林中模仿自然山林植被景观,将亭、台、楼、阁等建筑与山、石、花、树等自然因素相互协调融为一体,充分运用植物色彩来体现和渲染园林环境。通过借助自然气象的变化和植物的本身的生物特性,来创造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从而表现出园林景观中植物所特有的艺术效果,打造成一座“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山水园。在意境方面,中国传统园林主要表现在园林中的厅堂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方面[1],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利用空间变换从而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技艺手法,不仅使园林在富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更为丰富多样,而且在现代设计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对历史的渗透,通过对其文字的解读,通过对空间变化的感知,在景物的观赏与体会中达到审美的高层次。“诗情画意的中国园林”是对中国风景园林意境的最好表达,同时也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普遍认知。   2、新中式园林的特点   新中式园林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一种提升,同时也是对古典园林精髓的一种与时俱进的表达。它并不是盲目的照搬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某一处场地,而是在理解传统造园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通过古典设计手法与现代场所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运用叠加的手法,有机的对现代园林景观进行再创造。新中式风格并不是单纯的套用中国传统元素,它是将新古典元素和具有中式风格的元素进行叠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吸收,将社会的现代元素和中国传统元素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欣赏水平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事物,让传统的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的体现。新中式园林将中式元素与现代材质的巧妙结合,将传统造园的气韵和意境保留在环境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对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灵活运用,充分考虑对景、框景、近看、远眺等多层次的空间视线组织,步移景移,在视线的开、闭、转、合等方面进行精心打造[2],运用现代材料对古典韵味的诠释以及在植物配置上古为今用意境的表达,都是新中式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的继承与发扬,表达出其唯美不奢华,含蓄不张扬,精致不造作,亲切质朴,自然人性化的特征。   3、新中式风格在园林中的运用   3.1新中式在居住区中的运用——以万科第五园为例   第五园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坂雪岗片区南部,原地形东南高、西北低,地势起伏较大。万科充分考虑当地地域特征,以岭南四园为创作母本,吸收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精髓,将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与现代材料有机结合,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居住片区,同时也在中国的房地产业开创了新中式居住区的新篇章,成为国内打造新中式房地产业的领跑者。第五园通过对空间,色彩,植物的灵活运用,恰到好处的表达了古典园林低调内敛、含蓄幽静的意境(图1)。在空间上,第五园借鉴了岭南园林的建筑风格,通过院落式构成来设计居住区的空间序列,住区中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安排合理,从不同空间层次上满足了业主的心理需求;运用传统的处理手法,通过一系列的漏景、障景、框景、借景、对景等多样设计方式,尽可能的在小场所表达大空间;运用岭南园林的设计元素,在庭院和巷弄的处理上借鉴了广东地区天井、碉楼冷巷,从本土地域特色上完成对主题景观的诠释。在色彩表达上,第五园宛如一副水墨画,整体建筑包括所有细节全部运用“黑、白、灰”这三种无色系列进行渗透[3],整个园区在色彩上表现出浓郁的江南风情,风格淡雅而恬静,置身其中,让身心在片刻间获得宁静(图2)。在植物上,大胆运用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竹,品种以刚竹属的刚竹、紫竹居多,窄街深巷、高墙小院在大量栽植的竹再现了岭南四大园林之一余荫山房“翠竹夹墙”的景象,行走其中让曲径通幽的意境更为丰富(图3)。第五园是人们在居住区中寻找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完美契入点,它成功的打败了被西风所充斥的中国地产业,让人们以全新的视觉来解读新中式园林景观,同时也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并更深层次的去感受中国传统园林的神韵和魅力。#p#分页标题#e#   3.2新中式在公共建筑中的运用——以苏州博物新馆为例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中国的又一经典作品。它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恰到好处了处理了新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更在于建筑本身的设计风格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贝聿铭先生在接手这个项目时,曾深刻的考虑到新馆所在地理位置的敏感性,整个设计既要把握当代设计艺术的精神脉搏,又要跟这片蕴含中国传统园林精髓的历史文化圣地相协调,非常具有挑战性。将新中式的设计风格运用到博物馆新馆的建设中,巧妙的解决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并把新馆的设计思路定位为“中而新,苏而新”,简洁而明了的诠释了新馆的灵魂所在(图4)。新馆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采用改良后的院落式结构,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首先,成功的与周边环境关系相融合。由于博物馆新馆地理位置特殊,在建筑外观颜色的定位上选择延续江南水乡的风格,继承粉墙黛瓦的传统色调,同时在材料上进行创新,采用“中国黑”花岗石做屋面取代传统民居的小青瓦,这样既保证了建筑的功能实用性,又强调了建筑整体效果的统一性。其次,虚实变化的建筑空间。贝聿铭擅长利用光来做设计,在新馆的设计中同样巧妙运用光线,将改良后的立体几何形天窗与其下的斜坡屋顶成折角,呈现优美的三维效果,各走廊也采用木贴面的金属条排列而成(图5),自然光线穿透进来时交织成了不同空间的明暗对比和层次变化[4];在设计中特意缩小了新馆的建筑面积,留出一大片的庭院和水面,并以粉墙为背景,绘以假山,如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映入眼帘(图6),这片庭院造成的虚空间与周围的实体建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虚实相间的空间构成手法和传统的中国画留白所创造的空间形态手法是相似的;再次,建筑对历史的尊重与表达。新馆的建设将中国传统元素运用其中,无论在形态构成上还是在色泽调度上都充分尊重了建筑的场所精神,并运用了古典园林的各种处理手法巧妙的完成了拙政园与新馆的过渡。整体庭院的布局,植物的搭配以及对空间的处理,使得在朦胧的江南烟雨下的新馆有根可寻,呈现出一副新中式的水墨画意境。   3.3新中式在开放空间中的运用——以世博园公园亩中山   水园为例上海世博亩中山水园由易兰规划设计事务所设计,位于黄埔江南岸,占地面积约2.7公顷,在世博会期间作为沟通两岸世博园区的渡轮码头之一,是重要的人流聚集、停留、转换的中转地。方案通过将“亩”与“园”结合,以亩为载体,以山水为主题,以现代的理念结合传统元素展现中国园林的过去和未来,创造了最具魅力的人性空间,形成以古言今的新中式园林典范(图7)。亩中山水园的设计构思主要以亩为单位,放入了9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主题小园林。通过对传统园林元素的运用(图8),对具有中国特色植物的选择,通过现代表现手法来向世人展现全新的中国式风景园林。整个公园不仅在平面构成上进行反复推敲,更注重了竖向空间在园林中的应用,利用廊架、植物和假山石块等传统造园要素进行了合理巧妙的布局,灵活的利用墙体和廊架划分出“硬空间”,竹林草地划分“软空间”,营造出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并结合现代材料,去繁就简的提炼出富有现代气息的景观空间(图9)。亩中山水园是对创作“当代中式”景观的又一次大胆尝试,,将中国传统园林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不是简单的挪用堆砌,而是追求将中国园林的文脉精髓通过现代的表现手法加以继承延续下来。“中”与“新”有机结合,才能赋予景观创作合而不同的现代生命[5],才能满足现代人对园林景观功能和美学的共同需求。   4、小结   新中式风格在现代风景园林中的运用,是对传统园林的尊重和继承。梁思成先生曾指出:“创造我们的新的、时代的、民族的形式,而不是盲目地做‘宫殿式’或‘外国式’的形式主义的建筑。我们不仅可以如此做,而且绝对应当如此做,而且自信可以创造出这个新形体[6]。”这种新形体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新中式风格,所谓“中而新”,即不仅要继承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内涵,又要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国际接轨,做出独具中国场所精神的中国式现代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