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改革教育探索

临床医学改革教育探索

作者:王玉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在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历经百余年。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正面临着新的考验,主要表现为“三个不适应”,即医学教学不能适应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课程的建设不能适应现代学科的融合、交叉与拓展;培养的医学人才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新的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世界医学高峰会议提出“为21世纪重新设计医生”的战略决策,不仅是对医生的重新定位,更是对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方法手段的重新确立。为了主动适应科学创新体系构建的需要,教育部已将改革医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列为面向21世纪的重点改革计划项目之一。这些将对临床医学创新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临床医学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临床医学教育要做到“五个面向”,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经济社会、面向市场,进而树立明确的科学发展观、人才培养质量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因此现行的教学将面临来自四个方面的挑战。

1.1“第三次医学革命”的挑战

人们将医学模式的转变,即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称为“第三次医学革命”。其意义在于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医学教育观念;改变经验医学的“习惯性”、老专家几十年一贯制的“权威性”和医学生的“附和性”;改变应试教育的被动性与对创新能力的压抑性。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医学生不能理解新模式的深远意义,专业课程教学中缺少“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科学内容,这些“隐性学科”急待增添。

1.2医学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挑战

随着医学科学发展,传统的实验结果、理论基础和医疗技术已被新的科学结论和新技术所取代;经验医学已被循证医学所取代;经典的立论已被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所取代;“一花独放”已被不同的学术观点和不同学派的“百家争鸣,推陈出新”所取代。随着社会的进步,“疾病谱的迁移”和“新疾病谱的发生”对医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近几年来,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当代人体健康的“三大杀手”;SARS、AIDS和禽流感对人类构成了新的威胁;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和克隆技术成为治疗和预防疾病新的手段。然而,在我们的传统课程体系中强调了“三基”,却缺少了“三新”,即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

1.3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中卫生需求的挑战

军队面对新时期军事斗争的准备,军事医学教育必须承担起全新的课题。例如:对现代条件下的军事卫勤保障;满足大联勤需求,实施特种作战部队的卫勤保障;围绕军事医学相关的高新理论与技术等。现代战况告诫我们,军事医学课程亟待作根本性的调整,不仅要有常规“阶梯治疗”的救护组织形式;更重要的是要增加针对“立体交叉作战新技术”的应变能力。

1.4知识经济的挑战

“知识是生产力”的观点提示了医学教学体系要打破与理工科学、人文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壁垒。为了应对社会需求,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医学科学知识,而且要学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知识的交叉融合,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医学生在校时侧重于“符号性学习”(如听课),较少参与“活动性学习”(如实践课),接触社会的机会也比较少,因此了解社会和融入社会需要更多的引导。

2临床医学教学创新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动力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以传播专业知识、培养高级医学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了各学科“以学科为中心”,追求自成体系的学科发展观。此种教学模式的实施造成了“二多三少”,即课堂理论讲授课时多、课程间交叉重复内容多、知识应用性实践课程少、自学选修课程少、创造性应用医学知识进行课外活动少。医学教育的创新就是要从继承和传播知识向运用、发展、创新知识的方向拓展,因此在认识上、实践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2.1创新是医学教育改革的灵魂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有很多弊端,如过弱的人文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我们在贯彻落实学校“高等医药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造就适应21世纪高素质人才———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的过程中,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一是教学内容的改革。针对上述四个挑战,实现“四个应对”:自觉实践医学模式的转变,应对“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医学新模式;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应对新形势、新技术的挑战;提高军事素质,抓住军事医学研究对象的相对局限性和卫勤保障的独特性,应对军事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新格局;融合医学教育与理工科学、人文科学、社会学等学科,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的功能,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应对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课程体系的改革。采用对于众多课程的“撤、并、改、建”相结合的办法,做到“三个结合”即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智力开发与非智力作用结合。三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是课程结构与教学体系的内容、方法、手段改革的具体体现,核心是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包括教育的功能观、素质观、学习观和效益观。

2.2创新是学习化社会的自我更新

“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已被视为教育四大支柱的创新人才建设模式。它包括人才环境、专业教育、课程教育、实验实习等诸多方面。我院在教学中始终不懈地强调“三个教育”,即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以我校新时代大学生优秀代表张华和华山英雄抢险集体为榜样,在教书育人中突出“四个育人”,即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将培养硕士生、博士生的做法延伸到学士生培养阶段,实施了学校制订的“本科生指导教师制度”,使得本科生的课外科研和其它属于创新范畴的“第二课堂教学”有了制度保证。在院内建成了多个部级重点学科、全军研究所、全军专科中心、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国家专病中心以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为促进国际交流,与国外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如与美国哈佛大学AIDS研究中心和Case大学神经研究所、英国牛津大学生殖医学中心和眼科研究中心、德国癌症研究中心以及日本京都大学肿瘤研究所等都有密切合作关系,为培养医学生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户。#p#分页标题#e#

2.3创新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保证

为造就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必须实行“三个转变”。一是废除“多而全”观念,树立宽口径、重素质的教学观。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体制,促进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创新型转变。树立宽口径的教学观顺应了21世纪对于人才的需求,既有利于将来从事医科专业学生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又符合高质量医学人才成长的规律性。我院在教学全过程始终贯穿这种新型教育观,在开课前的动员会上院领导讲清现代教育指导思想;在教学的组织实施、管理和督导中,机关职能部门与督导组专家检查落实情况;在教学总结评比中讲评前阶段执行情况,提出阶段性目标与任务。二是废除“以教师为主体”的旧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模式,有利于学生发挥创新精神、主动获取知识、培养科学思维以及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三是废除“单科独进”或“多科齐头并进”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树立学科间的渗透、交叉、融合的现代教学方法。我们在教改中精减了重复或不必需的课程,增加了《急诊医学》、《老年医学》和《临床免疫学》等7门必修课。新建学科不但引入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多学科间知识交叉渗透所形成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能;而且体现了人性的关怀,表达了医学发展的最新进展,反映了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又如《急诊医学》中有关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是本院的特色项目,不但在平时的病人急救中积累了成功经验;而且对未来战争中可能发生的有机磷生物毒剂的预防及救治有很大裨益。

3临床医学教育创新要有自己的特色

由于临床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创新的特色,我们在临床教育实践中坚持实践“五年不间断”教育:即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军事科学技术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英语教学、计算机教学、以医学科学进展为重点的高科技知识教育、体育与军事体育训练、自学能力培养、社区医学知识教育等。其主要做法如下:

3.1重组与优化教育要素———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

课程综合化是当代世界各国高等院校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根据医学科学进步和现代社会的需求,调整、提炼、浓缩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支持优势学科,开设新兴学科课程和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做到课程间内容衔接、交叉渗透,并能更好地体现学科的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优化教育要素,挖掘和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不断拓宽专业知识面,树立临床学习的适应意识、整体观念意识、超前意识和终身教育意识,使培养人才的社会价值、群体创新与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例如: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与神经生物研究所、神经解剖教研室综合成新型的神经学科,解决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分家,临床与基础脱节的问题。将放射科与介入放射科、核医学科、超声诊断科和放射治疗科等综合成为影像诊断学教研室,不但在临床上实现X线、PET、CT、核磁共振和B超等图像的互传与融合,有利于资源共享,而且在教学上可以进行影像技术的综合分析,有利于融会贯通和鉴别比较。还有不少课程进行了重组与优化,得到医学生的认可与赞同。由于进行了课程改革,考核教与学绩效的评价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施行教学督导制是保证评价体系优化的重要条件。我院在教学实践中,充实教学督导组人员,制订督导组工作章程,改进督导办法。督导组较好地发挥了“三个作用”,即: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制订与完善教学评估体系,以评促建,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合格军事医学人才方面起到了参谋作用;在督促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爱岗敬业、提高业务水平;督促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方面起到了督察作用;在参与教学人员评比性活动以及教学全过程的业绩考核、推优罚劣等方面起到了评价作用。

3.2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

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生都能成为创新型医学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如对医学事业的强烈热爱和追求,对医学现象的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具有较强的自学成才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对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的人,才能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所以完善学生的个性,发挥个人的潜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必要条件。我院为优化教学质量,牢固树立为军民服务的思想,近几年来,组织了28批267人次教员下部队医院进行帮教;在院学生参加了由学校组织下部队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全院承担了大量的部队官兵收治和查体任务;为部队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基金班学员、进修医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从而使得师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有明显提高,也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我院医教部还专门建立了创新绩效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与学生分别给予“金师奖”和“金钥匙奖”。以上措施对于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3开设医学思维和创造力培养课程

创新教育内容应包括科学涵养与专业素质的结合,人文教育与文化素养的养成,心理个性与社会责任的融合,创新精神与应变能力的培植。课程体系应包括医学思维、创造性思维、技法训练、创造力培养与品德修养。创新科学理论修养和创造思维能力是创新科学理论的核心,分析问题不能就事论事,要从整体上进行归纳、概括、分析和综合;具有预见性和想象性,从已知推断未知,从现象深入本质,这是科学思维水平的高级能力。从逻辑上来讲,从形象思维发展到逻辑思维,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这是认识和思维从低级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以实验诊断学教学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大纲》中增加了对于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实验结果的归纳和综合分析等要求。教研室自编了《实验诊断学若干进展》和《医学实验论文写作》等教材,不但体现出教材的新颖性和学术上的创新性,而且以此引导学员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在实验课上,将常规的“病人化验报告”改变为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以及医学决定水平报告(属于循证医学范畴)。吩于一定病例数的系列化验检查,组织学生书写小型论文。学生反映:通过学习实验诊断学可以在思维上达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上的二次飞跃。通过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学写了不少综述、译文和论文,其中有1篇题为“人体24小时心纳素的节律性变化”在英国杂志《Lancet》;另有4篇论文分别发表在国内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临床医学教育创新是历史性改变,任重而道远。由于教育观念的更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学方法的锤炼、教育技术的革新和教育体制的改革等还将继续,我们必须不断地努力学习、勤恳工作,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而奋斗。#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