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水产养殖论文

水生植物水产养殖论文

一、材料与方法

1.选择本市各辖区10个池塘循环水养殖单位,主养面积5874亩,净化区面积540亩,主养品种分别为河蟹、青虾、翘嘴鲌、银鲫、青鱼、草鱼等。净化区分为池塘、沟渠两种类型,分别种植浮萍、水花生、空心菜、菖蒲、美人蕉、芦苇、轮叶黑藻等浮水、挺水、沉水类水生植物。根据包含的水生植物种类的差异,细分为单一型(单一类型)、双组型(两种类型)和复合型(三种类型),根据种植密度的差异,按30%以下、30%~70%、70%以上密度划分。净化区除种植水生植物外,还放养一定量的鲢鳙鱼、黄尾鲴、螺蚌等水生动物。

2.选择长荡湖网围养殖户3个,养殖面积55亩,主养河蟹,套养鲢鳙鱼、黄尾鲴、螺等,种植浮萍等水生植物。

3.主养品种放养规格、密度、饵料投喂、疾病防控、增氧换水、养殖管理等均按各自模式不变。

4.在8月初持续高温季节,对池塘循环水净化区净水口与网围养殖区进行抽样,委托检测机构检测pH、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亚硝酸盐等指标。

5.在9月初,对池塘循环水养殖单位、长荡湖网围养殖户及其周边养殖单位(户)高温损失情况进行统计;在11月,对池塘循环水养殖单位和长荡湖网围养殖户产量、产值、效益情况进行测产统计。

6.采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方差分析。表中数据以M(平均值)、SE(标准差)表示。

二、结果与分析

1.不同的种草水域中,pH值网围组高于池塘组,差异极显著(p<0.01),沟渠组高于池塘组,差异显著;化学需氧量网围组显著低于池塘组与沟渠组;氨氮网围组显著低于池塘组;总磷、总氮网围组最低,亚硝酸盐沟渠组最低,但各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

2.沟渠组、网围组高温损失低于池塘组,网围组高温损失最低,各组间差异不显著;池塘组与周边同比减损最高,沟渠组次之,网围组最低,池塘组与网围组差异极显著,沟渠组与网围组差异显著;总的亩均利润沟渠组高于池塘组、网围组,差异均极显著;成本利润率沟渠组最高,网围组次之,池塘组最低,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

3.pH值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化学需氧量水生植物单一型最低,与双组型差异显著,与复合型差异不显著;氨氮单一型最低,双组型最高,两组差异显著;总磷、总氮、亚硝酸盐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4.高温损失复合型高于双组型和单一型,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同比减损复合型最高,双组型次之,单一型最低,复合型与单一型差异极显著,双组型与单一型差异显著;总亩利双组型高于复合型、复合型高于单一型,各组间差异不显著;本利率双组型较高,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5.各组间pH值、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亚硝酸盐差异均不显著。其中30%以下组pH值最高,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最低,70%以上组氨氮、亚硝酸盐最低。

6.30%以下组高温损失最低,30%~70%组高温损失最高,两组差异显著;70%以上组同比减损最高,30%以下组最低,各组间差异不显著;70%以上组总亩利最高,30%以下组总亩利最低,差异不显著;30%~70%组本利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不显著。

三、小结与讨论

1.综合结果表明,池塘循环水养殖净化区与网围养殖区经水生植物净化后的pH、氨氮、总氮、总磷等水质指标均达到《太湖流域池塘养殖水排放标准》一级和《地表水水质标准》Ⅲ类水标准,COD达到《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和《地表水水质标准》Ⅴ类水标准,因此,经水生植物处理的养殖水符合排放要求,也可满足循环养殖用水要求。

2.湖泊网围水域水质优于池塘循环水净化区,池塘循环水沟渠型净化区水质好于池塘型。网围养殖高温损失、同比减损均较少,总亩利和本利率较高,可认为高温期间网围养殖水位、水温、光照条件的改变更适于水草生长,湖水自净能力增强,受高温干旱影响较小;池塘循环水养殖中,沟渠组高温损失较低,总亩利和本利率高于池塘组,同样是由于沟渠蓄水量大于池塘,加上水草的净化作用,保障了足量优质水源,而池塘组同比减损最高,表明在净化区水量偏少的情况下,种草仍然能够起到较好的抗高温作用。

3.水生植物单一型和复合型处理水质较好,单一型水生植物构成均为浮水植物,表明浮水植物处理水质效果较好,而双组型、复合型水质处理效果并不优于单一型,这与沉水类植物在富营养化的水质中生存能力弱有关。复合型同比减损显著高于双组型,说明复合型水草应对高温干旱天气能力强,但总亩利和本利率略低于双组型,说明种植和管护成本相对更高。净化区水生植物栽种类型仍需要深入研究。

4.种草密度对水质影响并不显著,高温损失30%~70%组显著高于30%组,且本利率最高,70%以上组总亩利最高,说明种草密度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在水源水质达标的情况下,主要受养殖品种、技术、管理等影响。

作者:何锦军 苏志烽 何玮 单位:江苏常州市水产技术指导站 常州市渔政监督支队 淡水渔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