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力

生物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力

 

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快捷,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想,大胆地去做,注重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开拓精神的创造性人才。为此,笔者以生物实验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为例,谈谈一些做法。   一、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生物学的诸多理论或者结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实验探究,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更能使学生领会实验的设计思路,学会用实验验证规律,领会探究生物学规律的方法,向学生渗透创造技能和思维训练。因此,上好实验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实验教学比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宽松,学生可以在实验中,通过实验验证已掌握的知识,甚至在实验教学中,可以改变已有的一些结论。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时,教师准备了多种实验材料(如洋葱、青菜叶、树叶)进行对比,发现实验效果最好的仍然是紫色的洋葱表皮细胞。蔗糖溶液的浓度,可选用不同的浓度,在实验中,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不拘泥于课本上提到的方法。由此,可以启发学生是否可以用其他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于是,他们想到了葡萄糖溶液、硝酸钾溶液。再例如,在“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时,我们这里没有黑藻,选择了其他实验材料(如蜈蚣草、金鱼草、白菜、菠菜等)进行验证,发现蜈蚣藻的叶片由一到二层细胞构成,而且叶片大,便于观察,实验效果最好。我们这里的学校在做这个实验时,正值初冬季节,气温比较低,植物细胞的细胞质流动很慢或者几乎不流动。于是,教师把蜈蚣藻放到光线充足的地方以提高温度,结果,蜈蚣藻经强光照射后,叶绿体全部集中在细胞中央,反而很难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把载玻片放到手心,用两手捂起来加热,效果最好,学生能够很好地看到细胞质的流动。解决了难题,发现了新方法,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做实验的兴趣大增。这种探究式的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搞好第二课堂,在实践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局限于日常的课堂教学和实验课的教学,而且应该扩展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为爱好生物和科技的学生创造了进行实验的空间。在活动中,学生用智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探索生物的奥妙,激发起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主动地去观察周围的各种有趣的生物现象,使生物学知识能够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得到进一步升华。   “生物实验园”的种植,就是给学生一个运用知识和实验创新的很好场所。在“园地”内,学生把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加以验证和加深理解,把知识学活,而不是死记硬背。例如,学生观察到这种现象:如果给植物施肥太多,植物就会发生萎蔫现象,如果再浇水,萎蔫现象就会消失,不浇水的植物会变黃死亡。这种现象很好地说明了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还有的学生对叶的形状、叶脉的种类、叶和花的着生位置、直根系、花的结构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各种植物花、根的结构都与它的生活习性相适应,表现出多姿多彩的植物界的奥妙无穷。学生惊奇地发现玉米是单子叶植物,它的根系并不强壮,但高大的身姿依然亭亭玉立,因为它的茎的基部不断长出有2-3圈的支持根,向外扩展到土壤里起支持的作用。倭瓜茎上生出的不定根,扎在土壤里又能长出一株倭瓜;西红柿的茎爬到地上也长出许许多多不定根,这样,就有利于植物吸收更多的营养和水分。在进行嫁接的时候,他们发现,同一科同一属的植物,嫁接成活率高,同一种不同属的植物嫁接成活率低。例如,蕃茄和马铃署属于同科同属的植物,在园地内学生把蕃茄成功地嫁接到马铃薯上,结出了果实,这些内容在课堂上讲,学生很难想像和理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教师种植的圆白菜没有喷洒农药,长势也特别好,而农民种植的圆白菜往往要喷洒农药。这是因为校园内树木茂盛、池水清澈、环境优美是鸟类栖息的好地方。鸟类是虫子的天敌,因此,教师种植的圆白菜没有被虫子吃掉,而农民经常喷洒农药毒死了鸟类,破坏了食物链,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恶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污染了环境。顺着这些思路去启迪,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更多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创新的乐趣,逐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应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拓宽知识,检验和评价知识,并学会观察、分析,做到教、学、用三者的统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