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策略

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策略

本文作者:王凤忠 欧百钢 晁伟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专业学位教育处副处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农业推广硕士(MasterofAgriculturalExtension)专业学位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的,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该学位的设立适应了我国农业发展,完善了我国农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自2000年开始招生以来,学生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农业推广硕士报考考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全国共有13283名考生报考农业推广硕士,录取考生7528人。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全国有70所高等农业院校、科研单位招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其他专业学位相比,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起步较晚,但各培养单位在国务院学位办和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在招生方面认真实践、积极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暴露了部分问题。

一、录取现状分析

1.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录取比例基本平稳

全国报考农业推广硕士的人数由2001年的3209人增加到2008年的13283人,2007年报考人数首次突破1万人(见图1),9年来总报名人数为62236人,平均每年递增34.9%;录取人数也由2001年的1611人增加到2008年7258人,总录取人数为39140,平均每年递增38.9%;录取率由2001年的50.2%增加到2009年的54.6%,其中2003年曾经达到86.1%,而后几年逐渐降低,平均录取率为62.9%。经过10年的发展,农业推广硕士报名人数、录取总数都在逐年增加,其品牌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加,而录取率也由发展初期的引导型回归理性。

2.招生单位增加迅速,单位招生量略有起伏

农业推广硕士招生单位从2001年的首批24家,发展到2009年的70家,分布于除西藏、青海两地之外的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培养单位从最初的以农林高校(研究机构)为主到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理工科类大学,有农学学科或涉农学科的单位都可以招收农业推广硕士生。其中,非农高校34所,占全部招生单位总数的48.6%。每年单位录取数总体持平,2001~2009年平均每年每单位录取人数为92.9人,2009年单位平均录取人数为104人,比2008年增加近10人。

3.招生单位录取规模不一

自2001年始,由于各招生单位招生宣传和重视程度不同,录取规模严重不一。超过100人的单位和低于20人的单位数以及录取规模在20~150人之间的招生单位数基本各占30%。2008年,招生单位在录取规模分段图上呈“W”型分布,即录取人数超过100人和低于20人的单位最多,在50~80人数区间的单位数呈现一个小高峰。2009年,在70个招生单位中,录取人数排前10名的单位合计录取2996人,占总数的41.3%。录取人数在100人以上的单位共有28个,合计录取5756人,占录取总数的79.3%。录取人数少于30人的单位共有21个(占单位总数的30%),合计录取242人,占录取总数的3.3%。

4.招生领域快速拓展,领域间冷热不均

2001年首次招生时,农业推广硕士学位共有4个领域,分别是种植、养殖、林业、渔业,2002年增设农业机械化领域,2003年增设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2005年分解种植领域为作物、园艺、植物保护、农业资源利用4个领域,养殖领域分解为养殖与草业2个领域,于2006年新增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农业信息化、食品生产与安全3个领域。到目前为止,农业推广硕士共有13个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各个领域中,实际报考、录取情况表明各领域间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传统农业领域,技术性强、专业性强的领域报考人员少,“软科学”领域报考人员多。2009年全国总共有403个领域点,平均每个领域点录取人数为18人,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平均录取65人,林业领域平均录取27人,最少的草业领域仅平均录取4人,难以进行课程教学。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录取人数占总录取人数的45.8%,林业领域(10.1%)和作物领域(7.2%)为主要招生领域,3个领域合计录取全部人数的63.1%。而植保、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草业4个领域2009年总共录取人数只占9.8%。同时,各招生单位的招生领域分布也不均匀,2008年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招生单位总数为51家,养殖41家,作物39家,园艺35家,而草业和渔业分别为12家和16家。

5.招生对象复杂,传统领域弱化

由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设置的领域多,具体领域并没有明确的、细化的职业背景要求,近年来生源职业背景有进一步弱化的趋势,报考生源毕业于非农(林)高校、非农(林)学科的人多,从事非农业推广、农业技术开发、农业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多,行政干部比例较高,在工作一线的报考人员少。2009年以前考生来源主要分为行政干部、科技人员、教师、现役军人、其他等五类,2009年考生来源相比往年更加分化。据统计,公务员、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是报考农业推广硕士的主要群体,三类人员合计占2/5以上。

6.考生年轻化趋势明显

录取考生平均年龄连续两年下降,2009年比2006年下降了3.4岁。录取考生中最高年龄与最低年龄历年相差不大。录取考生的平均工龄同样连续两年缩短,2009年比2007缩短3.8年。报考农业推广硕士人员年轻化已成为趋势。2009年录取考生的工龄以1~5年最多,占46.1%;其次为6~10年、11~15年、16~20年,分别占20.7%、16.1%、10.2%,工龄在20年以内的考生约占录取总人数的93.1%;应届毕业生占1.7%。

7.录取考生的学位学历逐年上升

2009年录取的考生中,无学士学位及专科人数的比例较2008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有学士学位者比例增加。通过比较3年录取考生的学位状况,学士学位的比例逐年增加,2009年已达到59.4%。

二、对策分析

1.加大宣传力度,拓宽生源渠道[2]

当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生源不足的现状,与“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不相适应,与社会发展对农业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存在较大反差。加强农业推广硕士教育,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发挥教育部、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招生培养单位各自优势,把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重要性、培养目标、与其他学位的区别等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途径加以宣传。加强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的招生宣传力度,强化对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宣传,扩大各类农业从业机构(企业、教学单位等)的宣传。据初步估计,全国现有农、林、水、牧系统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干部280余万人,研究生学历人员还不到1%,本科生占15%左右。按照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报考条件要求,全国约有42万名农业技术干部可作为后备生源。稳住31~35岁生源,同时加强对36岁以上生源的宣传,重点对中级和初级职称人员进行宣传,此类生源正活跃在农技推广的一线,也是我国农技推广的主力。另外,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条件的变化,加大对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招生宣传,加大应用型学位的研究生教育,通过宣传,吸引大批有志于从事农技推广的优秀毕业生报考,有利于农业推广队伍的建设。其次,各招生单位要探索“联合办学”、“合作培养”的新思路,拓宽生源渠道,与政府部门或企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干部继续教育结合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截至2007年底,农业部门所属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业、农机化四个系统共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0.5万个,按照行业划分,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机构数分别为2.64万个、3.45万个、0.44万个、1.65万个。由于我国农业管理体制原因,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大多存在于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如果能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县市政府部门、农业教学机构等合作办学,培养一批基层既能用得上又能留得住的高层次人才,就能有效解决基层部门高层次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云南、福建、西藏、黑龙江、辽宁、湖北等农科院合作招收农业推广硕士生,把北京的专家和各省的优秀师资队伍结合,培养了一批优秀农技推广人员。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密切联系了部级农业科研机构和地方科研院所的关系,同时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构建了师生之间的合作平台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平台,有效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p#分页标题#e#

2.严格控制招生领域及招生单位增长

我国农业推广硕士目前招生单位已经达到了70家,包含13个领域,领域点已达到403个,而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虽然与工程硕士、法律硕士等其他专业学位招生单位数相比较少,但由于农业推广硕士生源特点,增加招生单位只能增加招生成本与招生压力,且现有的招生单位并未达到招生饱和状态,有些领域存在招不到考生的现象,很多招生单位招生数量严重不足,难以形成一个班型,无法进行系统教育[3]。以草业领域为例,2008年草业领域共招生49人,分布在12个单位中,平均每个单位仅招收4人,这样的招生规模影响了培养单位的教育投入,影响教育质量;反过来由于学生难以得到高水平的教育,导致其对招生单位的负面宣传。目前的农业推广硕士已经涵盖了的农业、林业、农业管理、农业工程等几个领域,对应于学术性学位的农学门类、工学门类、管理学门类等,几乎是无所不包。现有的领域已非常饱和,不宜再增加新的领域,为保证各领域的有效招生,应考虑将现有领域中相当于二级学科的领域进行合并,如草业与养殖领域合并;将部分相近的一级学科领域合并,如植物保护与作物、园艺与作物等。2009年招生单位平均录取人数为104人,虽说比往年有一定的增加,但是各单位录取人数严重不均。录取人数在30~100人之间的单位共有21个(占单位总数30%),占录取总数的17.4%;录取人数少于30人的单位共有21个(占单位总数的30%),合计录取242人,占录取总数的3.3%。最少的仅录取1人。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大部分单位录取人数低于100人,甚至30%的单位录取人数低于30人。录取规模偏少,导致了各高校对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工作的不重视,相对于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此项工作也难以成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建议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慎重批准新增单位,把工作重心放在规范培养与提高质量上来,通过提高质量,创建品牌,吸引更多人员报考农业推广硕士,而不是通过扩大招生单位数与增加招生领域达到扩大规模的目的。

3.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基层农技人员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

虽然农业推广硕士的大门向所有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敞开,但由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管理的人员待遇低、工作任务重,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没有部门的支持,依靠个人力量难以承受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成本,那些想读书者无能力者只能望而却步。从近几年招收的农业推广硕士生的来源看,科技人员大概占1/3,教师与行政干部大概占1/2,其他人员大概占1/6。科技人员中一般来自市区级以上的农科院及农科所,教师主要来自职业技术学院,真正来自基层一线的科技人员很少。根据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的统计,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编制内人员75.88万人,按照行业划分,种植业36.93万人、畜牧兽医21.45万人、水产20.57万人、农机化6.77万人。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25.1万人,50岁以上11.4万人。从学历、职称上看,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34.8万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45.3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5万人、中级职称的16.2万人。这些人员是振兴“三农”的技术骨干,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力军。提高这部分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和知识层面,是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也是农业教育机构必须承担的光荣使命。农业部从2009年举办基层优秀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以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队伍素质为目标,以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为培养对象,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教学组织平台,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单位和相关科教项目的作用,培养一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国家应统筹考虑农业发展与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安排资金,制定攻读学位计划,将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上升到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提高政府的行政推动作用,鼓励优秀的基层人员攻读农业推广硕士,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从而使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真正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