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农业推广决策心理研究

农民农业推广决策心理研究

本文作者:赵建社 张建荣 魏祯 刘水平 张兰英 李敏侠 单位:陕西省西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西安朱雀农产品市场有限公司

随着西安都市化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西安农业人口的区位出现明显不同的格局,而不同区位格局的农民在农业推广中的决策心理发生了相应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农业推广的策略与措施也应作相应调整,才能保持西安市农业的不断稳定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现代都市服务。

1不同地理区位对农民决策心理的影响

1.1城中村(原本的农村被包围在城市或城市雏形中)

城中村农民大多数家中有较多自建房产,有可观房租收入。一些村、组的农民年终还会领到分红,他们是农民中的中上等较富裕农民。他们身份是农民(注册农民),却长期处在城市的氛围熏陶中,其工作内容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除身份外,几乎成为完全城市居民[1-3]。农业出力大,收益低而且不稳定,家庭青、壮年劳力基本不种地,多选择从事农业以外的行业及工作,如入股商业、投资企业,或经营家庭旅社、超市、餐馆、浴池,或做其他生意。其对种地的意愿普遍很低,不论土地多少,首选出租获得收益。如不能出租,就选择将土地荒芜不种。在此情形下,即使政府推出农业项目和推广组织的服务,也发挥不了影响力,农民种地愿意较低。

1.2中心城市近郊或卫星城市周围(雁塔区、未央区、新城区等)

这部分农民所处区域大多临近大专院校、居民社区、大型超市、高新区、企业群以及高速路、公路等,其经济状况少数优越,大部分处于一般水平。其土地已少量或大部分被政府征用,或建成企业群区。现有土地大部分或部分以小组(农村中最小行政级别)名义或家庭名义出租。凡公路两旁及主干道两侧土地,依据当地商、企规模发展趋势,大多以集体或家庭形式,或建商业性门面房(商铺)待租,或小规模进行围墙圈地招租,或高密度栽植高档或普通苗木,期待获得征地、买地单位的地面附着物赔偿。这是目前城市近郊及其周边农民对道路两旁土地的基本处置方式与开发模式。这些农民认为土地迟早会全部被政府征用或被开发商购买,按相关安置政策可获得房产和安置费。家中青、壮年劳动力或在企业打工,或自谋其他工作。而依然从事蔬菜及粮食种植的农户,只是少数,而且多是简单化的一般性生产,设施性、高效性、高档性生产很少。这些区域的农民,其对行政部门和推广组织的项目和技术,基本淡漠了兴趣和信心。

1.3城郊和区县(长安区、高陵县、阎良区、户县、周至县等)

这些区域距离中心繁华大都市较远,人均土地面积较大。当地目前城镇规模化网络尚在初级阶段。农村大部分家庭经济一般水平或较差。绝大多数家庭中有青壮年劳动力。其中除少数劳力有条件、有能力就近从事各种行业及工作,或到较发达城市打工外,大多数家庭劳力或因要照顾老小,或因年龄偏大,或因不具备技术及培训条件,以及其他种种原因,需要留守家中。这些农民唯一且最大的资源和优质,是有较多的土地、有充沛的精力和农事操作能力。这些区位农民尤其是青壮年人,希望通过土地及其劳动而致富的愿望极其强烈,其对高效的农业项目和新技术有强烈的需求。只要配备基本生产条件后,有明显经济效益,即使用力气换收入,该地区农民也会采纳政府推广的种植、或养殖、或农产品加工等项目,接受推广组织的技术。实践已经证明在项目和技术的实施中,这些区位中的农民会全心全力配合农业推广组织,而且容易使项目和技术获得预期目标效果。

2对不同区位农民决策心理的应对方略

2.1城中村

由于城中村区位农民,没有土地或仅有少量土地,这些区位已蜕变为城市化拆迁、改造的对象和重点,农业项目和技术的推广已显然失去了条件和意义,不会起到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农业推广工作应完全转移出城中村区域。

2.2中心城市近郊或卫星城市周边

这些区位农民土地部分或大部分被市政征用或被企业购买。现存土地目前大部分出租或整理后待租,或进行以获得赔偿为目的的苗木、果树种植。而真正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已经很少,而且难以提升到高效模式。这些区域及其农民已不具备再作为农业推广的重点条件。除非他们村组组织提出项目及技术的要求和申请[4-5],否则不宜在该区位大面积推广新技术和项目。

2.3城市远郊或区县

这些区位相对土地资源多、面积大,农民经济水平一般或较差。农民渴望通过自己的土地和劳动致富,比较容易接受政府的农业项目和推广部门的高效农业技术。这些区域是农业推广人员主要的工作领域,是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是农业推广组织及其工作的战略性区域。而农民也是农业推广组织最为可靠、最为忠实的合作伙伴。在此重点区域开展农业推广工作,农业行政部门和农业推广组织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即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鱼则渔、宜耕则耕的因势而行的原则。

二是完善基本生产条件。对经济基础差、缺水源、电力设施不配套生产路以及街道硬化不达标的村寨,应给予一定的资金和物资支持[6]。

三是建立销售网络和信息网络。建立区位合理的大、中、小农贸市场,以及高效畅通的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7]。

四是对较重大项目和技术给予扶持。对龙头企业给予低息贷款便利及工商减免优惠。对设施性项目和技术给予一定经济补助,以推进规模发展。

五是发挥资源优势、打造地方名牌产品。生产地方特色优质安全传统产品,争取进入国际市场。

六是抓好示范点工作。做好技术示范户工作,以点带面,推动全局。

七是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对自然灾害和疫情尽可能做到及时准确预报,以减少和避免生产损失。并指导和帮助灾后生产恢复工作。八是做好培训工作。利用课堂、现场及操作示范等教学方式,对农民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指导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