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观光农业特色资源运用

彝族观光农业特色资源运用

本文作者:陈景 关文灵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19世纪初观光农业首先在一些发达国家兴起后迅速发展,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并向各个国家地区逐步拓展。农业与旅游业是观光农业的两个基本特性,决定了其本身的特征,即具有明显的农业产业特色、强烈的地域特色。云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具有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其中彝族悠久历史,积累沉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有利于营造观光农业的地域特色景观,使其更具自然独特的魅力。

1云南少数民族人文资源———彝族文化

民族资源优势在云南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也在国内外颇负盛名。每个地区有不同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从而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多种类型进行挖掘,为云南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约有444.6万人(1997)[1],历史悠久,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把彝族的文化特色加入观光农业中,以其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吸引力,为观光农业的景观刻画增添一份独特的景观表现特征。彝族多信仰原始宗教,其文化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对图腾的崇拜。彝族崇拜的对象多种多样,如自然界中树木、山石、走兽等都是他们的崇拜对象。在其先民遥远的记忆中,有那么一种意识:“人处于自然之中,是自然生命机体的一个分子,从这种直觉的原始态度导致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态度,将理性顺应于自然[2]。”从神秘奇特的各种民间艺术中衍生的图腾崇拜,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彝族文化的另一特点就是植物文化。植物不仅在彝族的生活中为人们提供生存与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还被寄予许多文化内涵。彝族人们崇拜被其视为神灵的植物,保护象征生命的树和拟人化的植物,他们以这种独特的植物文化反映出了世界万物皆有灵的思想,并保持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态度。融入彝族文化资源的景观最根本的特色在于景观中处处充满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气息,运用民族文化的魅力提升观光农业景观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

2云南彝族文化元素在观光农业中的运用

根据云南独特的自然环境,云南适宜农作物的立体开发,形成多生物、多层次、多时序的立体复合型农业结构,加之各农业区中特色鲜明的农业生产和劳作方式,辅之以当地鲜明奇丽的少数民族人文资源,将使云南观光农业的发展更具魅力和前途[3]。

2.1彝族特色建筑

彝族建寨时常常遵循“上面宜牧、中间宜居、下面宜农”的布局形势[2],他们把房屋建于山腰,朴素的建筑风格与山林融入一体,仿佛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彝族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思想在村寨的这种布局形式中都有很好体现。土掌房为云南乡土建筑[4],一种极富特色的建筑形式。乡土气息浓郁的彝族建筑,可以改造成民居客栈,提供给游人住宿。例如敦厚、朴实的木楞房;彰显着敦实、粗犷的石头民居;以全身的泥土带出泥土芬芳气息的土掌房;仿佛一株山野的青棚,建筑简洁拙朴,以几根松枝和带丫口的木棍组成,造型简洁而有特色;木骨坡顶建筑以木结构为其结构支撑体系。在建筑景观的塑造中将这些建筑各自的筑造特色改造成休闲亭、廊,分布于园区中供游人休闲观景。彝族特色的建筑可为观光农业增添一份自然原始的野趣,吸引游人观光、休闲、度假。

2.2彝族图腾与色彩崇拜

2.2.1彝族图腾崇拜与景观造型自然崇拜的发展和深化演变成了图腾崇拜。虎图腾是彝族最早的图腾崇拜,而后随着发展又出现其他图腾,如:索玛花图腾、竹图腾、青蛙图腾、狗图腾等。这些图腾的背后大多有着民间故事或传说,如索玛花图腾,彝族民间称索玛花为“玛苇”,就是汉族说的“杜鹃花”。《勒俄特依》(系彝语音译,意为“传说历史书”)中说人是“雪”演化而成的,“雪族子孙十二种”,人是其中的一种。而十二支的祖先都是用索玛花神枝蘸成,于是将其视为神灵文化,并绘制在建筑构件上作为装饰[5]。在观光农业的景墙、座椅、雕塑等园林小品造型中运用图腾文化,以独具匠心的设计更添动人生气。在园区出入口等的建筑外墙上绘制彝族图腾装饰可突出其地域文化特色氛围(见图1)。

2.2.2彝族色彩崇拜与景观色彩从彝族的服装饰品和建筑装饰可以看出,彝族人对于颜色的应用是绚丽多彩的,在众多的颜色之中彝族人尤为喜爱黑、红、黄3色。可能是源于对火和生命本源的崇拜,其中又以黑色为最。热情如火的红色在彝族象征着光明,同时红色也被彝族视为生命的象征。黄色是我国历朝历代皇家贵族的崇尚,彝族人也对其倍加钟爱。黄色在彝族是光明、宝贵的象征,它代表月亮,同时它也如红色一样象征着吉祥。在观光农业中,重要的景观节点如集散广场可考虑以黑色为底色,形成以黑色的基调色彩。红色运用于观光农业的中心景观之中,能起到十分醒目的引导或突出主题的作用。可以在园区中的景墙、座椅、雕塑等园林小品中加以红色、黄色点缀运用。把黄色恰如其分的点缀在黑、红2色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除常见的硬质景观中红色、黄色的常见用法外,可充分利用有色的农作物,如黄色的油菜花、红色的桃花等,运用农作物的色彩营造大背景色。也可在深色植物背景下用黄色、红色的观花、观叶植物散落点缀其中,或自然种植形成纹样,借此与彝族色彩特点相互映衬。在观光农业中对红、黄、黑的3色搭配于艺术中形成彝族独特的色彩魅力。

2.3彝族特色植物的应用

乡土树种的应用最能体现植物景观的地方特色,换而言之就是适地适树原则。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性,每个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民族钟爱的植物种类,这些植物,有的独具姿态,有的被人们赋予某种象征意义,有的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在植物配置时要筛选观赏价值高、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种类。如在彝族村寨周围葱郁茂盛的森林,在房屋周围经常能见到可食用的植物,但这些植物并非都适合园林运用,应选择适合景观塑造需要的植物种类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应用。此外,在观光农业的植物景观设计中还应特别注意某些特殊植物的象征意义。如:茶花在彝族是爱情的象征,被视为“佛花”;彝族广为流传的有关于祖先起源传说有关的植物,如葫芦、竹等;侧柏四季常青,其枝叶喻示家庭永不衰败;米饭花被当地人认为是“鬼树”,形状怪异,其茎弯曲,冬天落叶后仅为附着灰白色壳状地衣的茎枝,其叶片的颜色随季节而变化,春夏为绿色,秋为黄红色;小漆树由于叶的颜色红艳,含有毒素,容易引起人皮肤过敏,也被认为是“鬼树”[6]。彝族对马缨花的感情尤其炽烈,认为马樱树具有保护氏族的作用,有了它,氏族昌盛繁荣,没有它,氏族衰败零落[7]。在彝族社会中“神树”、“神树林”普遍存在,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他们自己的“神树”和“神树林”,许多彝族地区称之为“密枝林”[8]。“密枝林”在彝族还有着爱情保护伞之称,彝族青年男女可在“密枝林”里互诉衷肠,进入“密枝林”的情侣他们的关系将被正式认可。“神树”或是“密枝林”在彝族人心中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任何人都不能随意砍伐。彝族人以其对自然的敬畏不但促成了对大自然环境的保护,更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例如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神树”树种,仿照“密枝林”的空间形态特征,打造一个不仅具有一定私密性,还具可观赏的探究性的休闲绿色空间,为观光农业中增添一份民族特色的绿意。#p#分页标题#e#

3结语

大力发展民族特色资源,突出景观地域特色是观光农业发展的长足之道。在云南观光农业的设计中,以彝族文化为基础将彝族传统文化要素提炼、升华使之成为观光农业设计的元素,以创造出独具彝族特色的观光农业景观,只有具有了自己的鲜活特色才会被赋予活力,才能在农业旅游市场中占稳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