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教学人才培养思索

农业教学人才培养思索

本文作者:黄仁跃 晏丕振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中心

全省仍然有近70%的耕地“靠天吃饭”,会议强调,高原特色农业要重点建设夯实高原粮仓,发展特色经作,发展山地牧业,发展淡水渔业,推进高效林业,打造开放农业“六大内容”;全力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精心打造粮食、畜牧、烟草、蔗糖、茶叶、橡胶、果类、蔬菜、咖啡、蚕桑、淡水养鱼、花卉园艺、生物制药、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农产品品牌创建,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培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城乡流通服务体系提升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等“八大行动”;在优化农业布局,强化支撑保护,加强农业装备,转变经营方式,培育市场主体,创新体制机制等六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云南省农业教育有着上百年的历史积淀,设置的专业有数十个,先后培养出具有科学情操、大地情怀、农民情结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数十万。如楚雄农校毕业、现任楚雄州农科所水稻育种栽培站站长的李开斌,35年来孜孜以求,共育成经省审定合格的“楚粳”系列品种23个,品种选育成果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应用面积达4600多万亩,增产稻谷30多亿公斤,为农民增收60多亿元。2009年,“楚粳28号”百亩方验收平均亩产988.77公斤,创粳稻百亩平均亩产世界纪录;2010年,百亩方验收平均亩产1002.11公斤,再次刷新了该品种此前的世界纪录;2011年,在连续三年干旱的气候环境中,百亩验收平均亩产依然达到977.07公斤,创造了高原水稻育种史上的奇迹,为打造高原粮仓作出了巨大贡献。

实现增产增收是目的

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是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首当其冲的两个重点。我省对粮食生产的部署是,除认真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等政策措施外,要求继续抓好高产创建、间套种、测土配方施肥、良种推广、农机耕播收、地膜覆盖、水稻集中育秧和旱育秧、玉米集中育苗、病虫害综合防治、晚秋农作物等十大科技措施。全国实施千亿斤粮食增产计划以及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项目,实现了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收入增长“九连快”;云南省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以及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项目,同样实现了粮食生产“九连增”和农民收入的较大幅度增长。我省农业教育系统和农业科技部门共同承担完成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的光荣任务,并且农业教育系统是负责完成滇西北和滇东北两个自然禀赋较差、农耕条件相对恶劣片区的相关工作。通过连续几年合力攻坚,取得了预期的增产增收效果。对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具体工作方案是,要突出抓好多种多收,养殖增收、良种增收、良法增收、提质增收、防灾增收、加工增收、直销增收、打工增收、租地增收、农机增收、补贴增收、合作增收、保险增收、减负增收等农民增收措施,有15项之多。

都说农民增收内容复杂繁琐,确实步履维艰,正如老话讲的“挣钱好比针挑土,用钱犹如水推沙”,于此可见一斑。如会泽县金钟镇小乌龙村委会686户2690人,有128户在外承包果园,搞技术输出,年收入近千万元。由农业科技教育系统研发推广的生物多样性种植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已经收到增产增收的成效;葡萄成熟期病害通过盖膜或套袋,避免果穗直接接触雨水,起到了成熟期防病和提质增效的作用。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正是农业教育当仁不让的职能、职责和长项。农业教育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中,要朝着“顶天立地”的方向奋力拼搏。顶天,就是要把农业教育的研发水平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提高到国际研发、创新的前沿;立地,就是要把文章写在大地上,科技送到农户家,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搭起一座“钱粮桥”。据悉,在国务院部署的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新十年扶贫攻坚中,教育部挂钩联系帮扶我省滇西边境山区片,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拟在滇西建立产业研发基地。云南农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又面临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将如虎添翼,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作出更大贡献。

办好农业教育是支撑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已经发出14个以“三农”为主题的1号文件,每一个文件中都有关于农业教育的部署和政策引导,为我们把握农业教育的时代脉搏、发展目标和具体政策指明了方向,是发展农业教育的尚方宝剑、领航灯塔和运行准则。农业教育体系大体可以分为人才培训、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面。人才培训。包括知识青年和基层干部培训,使之掌握一两项本地区适用的先进技术;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就业创业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农;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把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贯穿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始终。义务教育。积极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县级及乡以下农村的中学要设置农业课程,有的可以改为农业专科学校;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和省级政府要更多地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实施中西部农村和边疆地区骨干教师远程培训计划,选派和组织城市教师到农村交流任教,鼓励和组织大学生到农村学校任教。职业教育。

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扩大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加大对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类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减免种植、养殖专业学生的学费;从2009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实行免费;加快构建县域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发展城乡一体化的中等职业教育;鼓励涉农行业兴办职业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农村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高等教育。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切实增加农业科研投入,重点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加强产学研密切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振兴发展农业教育,推进部部共建、省部共建高等农业院校,实施卓越农业教育培养计划,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加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涉农学科(专业)生均拨款标准;加大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对高等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倾斜力度,提高涉农专业生源质量;加快高等学校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力度;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实行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因地制宜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践证明,中央振兴和发展农业教育的总体部署和一系列具体的政策规定,极大地促进了农业教育的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民全面小康产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深远影响,也必将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持续强劲的科技和人才支撑。#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