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展中农业教育的必要性

乡村发展中农业教育的必要性

本文作者:陈志伟 谢志忠 单位:福建广播电视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指出,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只有农业和农村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的生活得到显著提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才不会落空,才能最终实现全国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高等农业教育作为农业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对农村发展建设有着重要的责任。高等农业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的重要“导师”,能够加强深化农村人员文化教育程度,丰富农村基层社区文化建设,为广大农村培养一批立志农村、安心农业、服务农民的高级人才。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进程,才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中有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阐述,提出要“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2]。高等农业教育在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社会发展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大量优秀的农村基层工作者由高等农业教育培养出来,奠定了高等农业教育作为农村科技、文化传播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的基础。高等农业教育是农村发展建设的动力源泉。

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影响因素的Logistics分析

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研究这些制约因素,分析这些因素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部分,为进一步发挥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改进建议是十分有必要的。为此,对福建省部分地市农村进行问卷调查。

从区域属性上看,福建省可以划分为闽东、闽西、闽南、闽北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的差异。但从农村发展的角度上看,闽东、闽南地区属于沿海地区,渔业产业在其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闽西、闽北地区偏向内陆地区,传统的种植业在其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文章研究中国农业高等教育支持农村发展这一主题更多地偏向于农村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鉴于此,在闽东、闽南地区只选取了泉州市作为样本对象,而在闽西、闽北地区则选取了龙岩市、南平市作为样本对象。文章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统一的问卷,并结合面访式方法进行调查。其调查的人员对象为:基层单位工作人员、乡镇企业、个体户、农业大户等农业产业从业人员。调查问卷回收情况:泉州市调查发放问卷30份,有效回收26份;南平市调查发放问卷20份,有效回收20份;龙岩市调查发放问卷20份,有效回收20份;总计发放问卷70份,有效回收66份。文章针对受访对象的基本资料,选用分类型变量构建逻辑回归模型对中国农业高等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将各评估因素分别定义两个等级以分析其对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程度的影响。

调查显示(见表1),农业从业人员男性比例较高,接近2/3;女性约占1/3。被调查对象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5~45周岁,人群主要属于青壮年,正处于人生事业的上升阶段。可以判断当前农村的发展建设,这一年龄段的人群是主力军。学历层次的构成是比较均匀的。被调查对象虽然处于农村,但由于主要是针对农村较高层次的从业人员,因此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都达到一定高度。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学历基本在大专以上,个别是高中(中专)学历;企业和其他类型单位的人员主要是高中学历,且呈正态分布。可以看出经过中央多年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农村的农业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有所改善。被调查者的主要身份是一般办事人员,负责人(包括企业等单位的负责人)则较少。因此,主要被调查者从事的是一线的涉农工作。从在农村的工作时间来看,超过1/3的人员在农村工作10年以上,5年以下的也占1/3。因此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能够长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而在近年来,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才来到农村就业,可以看出支农的人力资源引导有一定成效。1.模型的建立与变量的选择。为定量分析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影响因素,文章利用调研数据,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这些因素对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是否有效的影响程度。令Y=1代表“认为高等农业教育可以支持农村发展”,令Y=0代表“认为高等农业教育不可以支持农村发展”,建立逻辑回归模型。

从样本回归函数可以看出,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X2,X4,X5,X6,即农业劳动者素质、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服务农村、高等农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建设、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其中工业基础和交通地理因素在对自变量筛选时被放弃,说明工业发展和地理因素在统计意义上对高等农业支持农村发展有效的概率没有显著影响。这与中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有关,中国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地理条件已不再是限制农村发展的瓶颈;中国工业的发展与农业发展结合并不紧密,二者也没有直接沟通联系。值得一提的是,将工业基础和交通地理因素两个自变量在逻辑回归模型中被剔除掉,这似乎与现有的研究成果存在相背离的倾向,究其原因,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释。一方面,总体而言,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福建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整体的工业化发展态势良好,或者可以认为支持农村地区发展的工业化水平目前是具备的,而正是因为已经具备相应的工业基础,该变量在逻辑回归模型中类似于常量而被剔除出去;另一方面,“要致富,先修路”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农村致富名言,就福建省而言,整体的交通状况良好,从省会城市到各个地级市4个小时内均可以达到,特别是动车开通后,速度又有所改进,而就各个县(市)而言,交通状况也基本可以满足正常物资供应需求,因此,该变量在逻辑回归模型中也类似于常量而被剔除了。

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对策建议

高等农业教育与农业发展互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政府行为、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科技水平等,构建二者互动的平台,对推动新农村建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高等农业院校与农业之间的信息、人力、科技、管理、生产等各个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供现实条件。其次,政府政策决策行为可以在高等农业教育与农业生产的互动过程中获取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这样的互动机制能够及时提供最新最先进的配套技术,直接推动农村发展建设。第四,与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的发展路径。只有确保行政、法律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调整优化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结构,才能有实现农业大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制度体系保证,才能稳固农业在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平稳发展。#p#分页标题#e#

目前中国农村农业相关产业从业者科技文化水平仍然偏低,高等农业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农业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其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培养新型农民的主渠道就是高等农业教育。通过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平稳运行,不断拓展高等农业教育多种渠道通向基层农村和农业生产,充分发挥其培养和输送合格建设人才的重要职能,为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实干型人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中国农村发展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使高等农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多层次、高层次的农业人才,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要适应现代农村具体发展水平,要适应高等农业院校自身的发展能力和办学规模。首先,要加大农业核心技术人才的培养。只有掌握了农业核心的生产技术,才能逐步开展农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具体措施包括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设一批重点学科项目,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结合科技发展课题项目,在项目建设中带动人才培养,逐步产生一批科研骨干和学科学术带头人。其次,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培训。通过进修班、培训班以及继续教育等方式,对农业学科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合格的农技推广员,在农村建设中,长期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与农民接触面广泛而深入,在推广技术的同时,也提升了农民的科学素养和技术技能。第三,要对农业企业家进行教育培训。农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主要采取“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企业加工生产与农户种植、养殖生产紧密联系。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作为企业负责人,会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农业企业家,在农村发展建设中,对普及新品种、改良新技术,提升农民思想素质和技术水平有较大促进作用。第四,多种措施促进农村学生进入高等农业院校就学。当前中国实行高等院校入学全国统一考试,而中国广大农村在教育资源、教育水平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对培养农村籍高等农业人才存在较大障碍。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引导农村学生报考高等农业院校。第五,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要针对不同的农业从业人员的具体特点,开展不同类型的农民教育。例如开展农业骨干农户的高等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支持该类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接受新理念、新技能,进一步在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中发挥示范效应。整合社会力量,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民培训体系,建立高等农业院校及其科研单位培训农民的制度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农民培训事业,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体系。第六,推进高等农业教育自学考试和成人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大多数农民,目前的高等农业教育成人考试入学门槛较高,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支持,选拔农村的优秀农民,使他们在制度上和经济上都有机会参加高等农业教育。只有将自学考试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向广大农村拓展,才能真正为基层农村培养扎根农业、建设农村的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人才。

农村条件恶劣、环境艰苦、农业技术人才极度匮乏,许多地区仍然保持原始的耕作方式,靠天吃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稳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调选聘生计划,引导广大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踊跃到农村的广阔天空去发展,为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农民民主意识的培养和锻炼,势必对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大学生的许多新颖做法也为农村带来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势必促进福建省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缓解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为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对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通过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促进学会对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经济增长意义的领会和理解。进一步促使学生对人类行为方式、人与自然和人生意义的自我思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高等农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本质上是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农业接班人,只有从这样的战略高度出发,开展农村教育教学实践项目,完善创业指导,做好典型范例宣传工作,才能培育和增强当代大学生献身“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基层政府、服务机构、社会团体建设,为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搭建奉献农业的完备舞台。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建设农业人才市场,成为农村工作中优化人才结构、沟通农业人才交流的重要枢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遵循市场引导、政府扶持的基本原则。要加快农业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构建人才交流网络体系,完善政府服务功能,拓展高校毕业生献身“三农”的服务领域。政府和高等农业院校要加强学生的创业服务教育,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为农村带来知识、技术、设备、资金等等。有效拓宽人才通向广大农村的渠道,为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农村发展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近几年各校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表明,虽然不同的农业院校有不同的定位和发展道路,但高等农业院校向多科性、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高等教育综合化既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体现,更是人全面发展的召唤,因而,综合化对于单科性的高等农业院校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3]美国密歇根州州立大学校长M•PeterMcPherson在第二届全球高等农业教育与研究联合会上指出:“发达国家的农业大学已变为生物学和生命科学学院,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学院。我们不仅应该鼓励选择这种模式,而且还要特别加强与社会科学的联系。为了更好地完成今天所赋予的使命,为了继续保持和获取公众的支持,高等农业教育必须拓展其学科、专业、角色和使命”[4]。高等农业院校要深入分析当前的发展形势,结合自身的发展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定位,确立发展目标,例如建设综合性大学、建设科研教学型大学、建设专业性大学,综合发展思路,坚定发展方向。现代农业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协调发展的农业,是一、二、三产业界限模糊化的农业,是直接为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服务的农业,是广泛运用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的农业。[5]现代农业产业链在发展中不断延伸,传统农业科技支持第一产业生产发展作为基础,加大引导农民转入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就业范围和就业方式的大拓展。因此高等农业教育要及时调整农科专业布局,加强社会科学、经济管理、信息管理、工科等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的部分的建设,培养复合型农业经管人才。专业设置格局不但要坚持满足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人才需求,而且还要侧重向设施农业、新能源农业不断拓展。在专业拓展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偏离发展方向,防控专业非农化,坚持培养面向农产品保鲜、深加工、贸易、销售、农业经济管理、农业企业管理、农业机械研发、农业信息化建设等涉农专业人才。学科安排和专业设置紧密围绕三大产业发展的现代农业需求,不断扩大高等农业教育的社会影响范围和影响层次。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树立适应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发展的教育理念,改革教育结构,拓展教育方式;创新教育服务意识,强化主动性和适应性意识。高等农业院校作为独立法人,也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要以市场为导向,学校办学要以市场供求规律为基本出发点,紧密结合农业企业化进程和农业产供销过程。深入推进传统学科改革,构建多种类型的高等农业教育方式,促进高等农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更加贴近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更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p#分页标题#e#

政府农业部门要加强领导,省农业厅和各个县市农业局及其下属的推广中心,要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中坚力量,要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在农业推广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将农业教育、科研、推广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确保最新的研究成果能够及时得到转化和推广,不断促进中国农业工作向前发展。高等农业院校通过培训教育手段,把新思维、新信息、新技术灌输给农业劳动者,促进农民素质有效提升。在农业生产中,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农业生产率得到提升。在农业科学研究方面,要重视实验室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科学研究要切实结合农村农业的发展需求,以提高科研成果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进而保证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率。高等农业院校要积极与地方政府联系,通过组建社会中介、兴建农业科技示范园等渠道,寻找科技成果与农民创业的最佳结合点,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创业企业,通过为农民创业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成果孵化和培训服务,使之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物质支持。同时通过创业企业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增强创业企业的竞争力。[6]高等农业院校作为技术孵化基地,每年都形成大批的农业科研技术成果,要加快建设形成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主体,联系各级政府农业部门、相关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部门有效合作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教学、科研、推广、生产一脉相承,建立专家、学者直接下到田间的平台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科技下乡,与农民面对面交流,深入农业生产基地,把新技术、新成果及时应用到生产当中,尽快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真正实现农业科技的“无缝”推广,提高产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支持农村发展。

结论

从支持农村发展的角度来定位高等农业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角度,为高等农业教育的精确定位,紧密联系农村、农业发展,贴近农业生产第一线,为解决教育与实践生产相脱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但是农村发展的支持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高等农业教育的支持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还受到其它方面因素的制约,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的研究尚属于探索阶段,不足和缺憾之处在所难免,有待进一步、更准确的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