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农业职教办学研究

乡村农业职教办学研究

本文作者:兰新林 单位:云南省临沧市农业学校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国家和各级各部门的重视下,随着国家、省市支持职业教育各项强有力政策的出台,职业教育出现了兴旺发达之势,但农业职业教育受到就业观念、社会偏见、行业艰苦等因素的制约,依然受到招生困难的问题的困扰。对此,应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延伸到乡村办学是一条有效途径。今年云南省校在村公所开办中专教学点,实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对破解以上难题有了一定的突破。下面就在农村开办农职业教学点的若干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

一、当前农村青年和农民素质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如临沧市目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在全市100多万劳动力中只有6.7万人,占6%;职高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4.5万人,占4%,合计全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1.2万人,仅占总人口的10%,低素质的劳动力很多。由于农民文化程度偏低,直接影响了农民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掌握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滞后

在农村,劳动力一般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滞后,很少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技术教育或职业培训,主要靠长辈的言传身教和生产实践获得农业技术,而现代农业主要依赖科学技术,对农民的科技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农业科技水平的低下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致富。

(三)农村劳动力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一是封建的小农意识。受数千年来中国农民传统习惯的影响,部分农民思想禁锢、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不愿离开土地从事其他行业;二是愚昧的封建陋习。有些地方逢年过节就烧香求神,修坟建庙,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聚众现象屡见不鲜;三是不安的仇富心态。少数农民顺应市场潮流,抓住机遇,成为农村的“先富”群体,一些不善于研究市场、致富无方的农民,由于受计划经济“均富”观念影响,对先富起来的农民抱有仇视和敌对的心态。

二、延伸乡村办学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近年来,临沧市农业学校在部分村公所开设中专教学点,实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解决了学校的招生难的问题。学校先后在临翔区南信桥村、永和村、文华村和云县粟树大田山村开办了四个教学点,共招收学生715人。通过两个月的教学实践,这种校村联合、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农职业教育模式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农民群众高兴的说“不出村寨我们就可以学到想要学的农业科技知识,感谢党的政策好,感谢临沧农校到我们村办学”。这样的办学模式受到各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临沧日报、临翔区电视台、临沧电视台、云南日报、云南卫视新闻联播等媒体分别进行了报道。这种延伸到乡村办学的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可大大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新农村建设偏重于农网改造,道路硬化、水利、房舍等农村基础设施的硬件,而对于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增强农民整体素质方面明显薄弱。缺乏各类信息,综合素质不高,要比农民经济上的贫困更可怕。靠给钱给物只是暂时发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所以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最好的帮扶措施是进行观念、能力、科技、信息的帮扶。在村社开办教学点为手段,进行中专学历教育,广泛开展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农民提出的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讲、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只有培育好一代新农民,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农业中专学历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证,是农民增强和脱贫致富的需要。

(二)可大大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程度

通过在村社开展中专学历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从而提高农村精神文明程度。一是在学历教育中开设法律课,对参加学习的农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农民法律素质。二是坚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要求来规范参加学习群众的道德行为,大力倡导农民诚信,切实提高农民诚信度,做到以诚为农,以诚发展。三是通过开展中专学历教育,吸引农民群众积极参加,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使群众远离“黄、赌、毒”等不良行为。

(三)可极大地促进家庭和睦与农村稳定

在农村成立教学点后,通过认真组织,积极吸收新学员,农民的学习积极空前高涨,不但传播了科技文化知识,还极大地繁荣了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在办学点出现了“三少一多”,也就是农民群众参加的少了,参加打架斗殴的少了,酒醉不归家的少了,家庭和睦的多了,保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同时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真正达到教育公平,增强农民致富本领,实现农村社会公平,从而消除农村不稳定因素,保持农村长期稳定。

三、延伸到乡村办学应把握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制定好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是保证村社教学点教学效果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坚持着眼乡情实际,提高当地农民群众素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围绕产业化、专业化、基地化、示范化的发展思路,广泛征求群众的学习需求,确保教学计划的针对性。为此我们采取模块式教学、学分制管理的方式来制定教学计划。

(二)建设好能提高技能的实习实训基地

建设好实习实训基地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可采取校内校外结合的方式进行,除充分发挥学校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外,要重点在办学点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具体做法是:一是发挥农村专业户的作用,将专业户的生产场地和设施作为办学点的实习实训基地和设施;二是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参学人员家庭作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对象,在科技和资金上进行扶持,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既可提供学员开展实习实训,又能起示范带头作用;三是让每个学员根据授课内容在自家生产基地上,开展试验性生产活动,达到实习实训之目的;四是积极向当地涉农企业联系,充分发挥当地涉农企业的作用,建立校企联合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

(三)选择好符合当地生产实际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不同耕作季节,不同地域,从事不同产业的人群,需要不同的教学内容作为载体。它既要以教育目标为核心加以设定,同时又必须顾及到当地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一方面,我们必须对所有参学农民提出统一的要求,同时也要对不同的参学农民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标准。由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以要实事求是地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内容设置。根据我市农村的实际情况,教学应选择农作物种植、园林果树、养殖、经济知识四大模块开展教学。通过实际教学表明,四大模块知识很受农民群众欢迎。#p#分页标题#e#

(四)抓好生产和教学的紧密结合

教学中,要将教学内容和学员的生产紧密结合,生产中干什么,农民需要什么,课堂上就讲什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学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双向提高,使其在生产实践中,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成为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成为合格的知识型新农民。同时课堂教学要与现场示范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现场示范,学员学会后即刻运用到生产中去,立竿见影,学员遇到什么问题,带到课堂上咨询,教师解答,有必要再到现场指导。做到教学促进生产,生产提高效果,达到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五)设计好符合实际的评价体系

评价就是评定价值的高低,给于某事物或人以价值上的判断。教育教学评价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具有评价、监督和导向的功能。因而,设计农民参加学习的评价指标体系,既是提高培训水平、管理水平和学员质量的重要举措,又是使中专学历教育在农村顺利进行和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乡村设立教学点,学分制管理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除按教学计划组织统一考试外,还要根据教学阶段和学习内容及时进行技能测试,同时将学员生产活动纳入考核范围,通过对学员的农业生产产量、生产效益考核,从而评定学员的学习成绩,可极大的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将农业教育延伸到乡村,让专业课教师深入田间地头学习指导,把农业实用技术送到农家门口,切实把农民培养成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新型农民,可以使农业科技和信息即时传播到农民手中,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量、速度和水平。总之,农业教育延伸乡村办班,送教下乡、服务“三农”是农职业教育工作创新的新途径,是突破农职业教育招生难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