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张弼士新农本理论及其实践探讨

基于张弼士新农本理论及其实践探讨

张弼士新农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张弼士新农本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他的基本观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主张农工商业皆本,强调农业与民生关系,把农业看做是中国与西洋商战的基础,并且主张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等。1、主张农工商业皆本。张弼士认为,无论从国家经济发展还是国计民生的角度来考虑,农工商业三者都不能偏废,因此,应该说农工商业皆本。他指出,农业是财富之源,是经济之本:“天下大利必归农,农田水利实富国富民之大本,而利赖及於万世者也。 ”但是,农业不能脱离工商业单独发展,就好像工商业也不能脱离农业而单独发展一样。兴商务,不兴农务,则根本已失。民食不继,天下之民也没有生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相互支持,协调发展:农业需要商业的资本,工业的设备,而工商业也需要农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农工商业三者皆国家经济之本。2、强调农业与民生关系。张弼士认为,农业之所以是国家之本,是因为农业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保障。清朝人口极多,而财富稀少,人民群众生活无法保障,许多人流离失所,甚至成为盗贼, “近年内地无业之民流为盗贼,杀戮之惨,实不忍言。”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人民没有生业,无法创造财富,要使人们不会沦为盗贼,就要为人们找到谋生的职业, “诚欲使民畏而不为盗,亦为民谋生业耳矣。 ”什么是人民的生业?也就是农工商业,只有发展生产,获得物质财富,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张弼士把财富理解为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的物质条件。他多次强调, “目前,在中国贫困与不幸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发展商贸,人民就无法维持生计。但是,如果在发展商贸时而忽略了农业这一基础,我们就将没有粮食,人民也将无以为生。 ”3、农业是中国与西洋商战的基础。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于过去有不同的形式,除了军事侵略外,经济侵略成为重要形式。为了抵抗经济侵略,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商战口号, “挽回利权”是近代兴办实业的最激动人心和最有号召力的口号。郑观应认为,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侵略实际上是围绕着对外经济侵略进行的,是为商战服务的。他说:“彼之谋我,噬膏血匪噬皮毛,攻资财不攻兵阵。 噎噎故兵之并事故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 ”据此,他提出了“习兵战不如习商战”主张。

张弼士认为,自从外国人进入中国后,商战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形式,在一定时期内,天下的财富有一定的数量,由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年年出超,每年都达六七千万两白银,中国的财富都流向外洋, “今乃括二十二省之精华,岁输之外洋,中国财力几何能堪此稩削乎。 ”这是中国既贫且弱,受外人欺凌的原因。怎么办呢?他认为,“挽救如何,振兴商务已矣。 ”眼 远 演 孕猿他认为古代寓兵于农,把农业与军事结合起来,平时是生产单位,战时就是军事单位,相互支持,以农业提供战争资源,以战争保护农业的发展。张弼士仿照这种方法进行商战,认为商战之道,必寓商于农,寓商于工,寓商于路矿,也就是说,把商业与农业、工业和运输、矿产等产业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商业为农业、工业、矿业提供销售渠道,获得市场,农业、工业、矿业则为商业提供销售产品。商战包括下列二方面的内容:首先,商业是与列强商战的最直接的形式,也是最前沿的战场, “如欲抵制洋货,力顾利权,舍商更无他法。 ”必须向国外大量出口,或者减少国外商品的进口才能减少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血脉才不至被列强搜刮殆尽。其次,商战以国家生产发展为基本条件,而农业在商战中地位尤为重要,是商战的重要基础, “盖闻致强之道以富国为先,理财之原以经营种植为先。 ”农工路矿兴,则人力可以尽,地利可以开,物产可以丰,不特出口货物可以旺,内地财力可以纾,而且国家赋税可以增,百姓生计可以足,数十年外溢之利权可以挽。

他的结论是,发展生产,获得财富是挽救危局的基本方法,通过发展现代农工商业,创造财富,增强国力,与外人一较长短,挽回利权而达到国家强盛,富强之基实系于此,战胜之道也在于此。 “利权既挽,主权自尊,战胜之机,固不尽在折冲间矣。 ”这就是其实业兴邦、实业救国的思想。4、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张弼士重视农业,把农业放在国家经济之大本的地位,但是,他所理解的农业不是传统的农业,而是以西洋商业思想和科学思想加以改造过的现代新农业。其现代化新农业思想有如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强调科学,重视农业技术和水利建设。他认为中国粮食不足,不是由于土地不足的原因,而是水利未兴的缘故,所以他强调水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独此农田水利实为商务之根本,可以足国,可以足民,且垂之千百世而犹食其泽,乃未闻有以是请者。 ”因此发展农业必须先修水利。由于个人没有能力兴修水利,而国家又财力匮乏,他建议招商设立公司,凑股兴办水利。政府必须保护招商公司,平衡各方的利益。并且提出东南水利重在已垦之田,西北水利重在未垦之田的国家水利战略。他重视农业技术,引进了拖拉机等农业机械。选种栽种,进行土壤改良,推广西洋科学种植之方法,设立农务学堂与试验场,以提倡农业科技。第二、以种植园的形式经营农业。传统农业是一家一户经营,张弼士在南洋学习了西洋大农业的经营模式,在东南亚实践取得成功后,他把这种农业经营模式引入国内,建议清政府招商人经营农业,兴办种植园,并且保护商人的垦植。他认为招商承办兴垦山利种植,以商业的形式来经营农业有六个好处: “随山植物,国无旷土,向之山荒,变为沃壤,利一;裒多益寡,有无相通,土著之民,贷以资本,则穷者兴勤,以工值,则惰者勤,民有生业,饥寒可免,利二;耕植之余,加以牧畜,牛羊蕃滋,地以丰富,利三;山无草木,泉源枯竭,沙土崩塌,河流日淤,种植繁兴,盘根深固,土脉潜通,土膏流润,水源滋长,足资灌溉,利四;耕植日广,人烟稠密,蛇虫豺虎,种类消灭,瘴气不作,民无夭札,利五;中国民食,只恃土田,山利已兴,足辅农田之不足,利六。 ”所以有意富国强兵的人,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种植园。第三、重视经济作物的生产。张弼士认为,中国土地数量有限,而山林广阔,主张开辟山林,种植经济作物,山林可以植树、种茶、木薯和茶子,他尤其主张种果树,认为利润最为丰厚, “而利之尤者莫如树果。 ”包括橘、柚、橙、苹果、梨等,他特别推广种植葡萄,认为中国以粮食酿酒,不仅酒性烈,对人的健康不利,而且浪费粮食,国外都以饮葡萄酒为主,如果中国能够发展种植葡萄,以葡萄酿酒,不仅可以节省粮食,还可以出口外洋,挽回利权。#p#分页标题#e#

张弼士新农本的主要实践

张弼士穷苦出身,小时候只读过猿年的私塾,后来一直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他的理论是从实践中体会出来的,他的新农本思想在实践中取得很大的成功,因此,比较其理论,他的实践活动更加有意义,也更有特色。

1.农业种植园的实践

张弼士的新农本实践是从东南亚开始的,1866年,张弼士首先在荷属葛罗巴埠,创办了裕和垦植公司,招募民工,开垦荒地,种植椰子、咖啡、橡胶、胡椒、茶《等热带经济作物,并在垦植区间种杂粮。 1875年,他又在苏门答腊的亚齐创办了第二个垦植公司,开垦土地的面积,以及种植规模比首办公司大一倍。 1877年和1878年,他在荷属怡里的裕业垦植公司、爪哇日里的笠旺垦植公司有规模很大的橡胶园,雇用民工近万人。

在国内,张弼士在山东开辟了葡萄种植园,这是他中国推行垦荒和种植业的开始。 1891年,张弼士回国后,应盛宣怀的邀请,到烟台考察投资事宜,了解到这里南山北海,土壤肥沃,气候温润,乃是垦植葡萄园得天独厚之所,遂着手投资白银三百万两,创办“张裕酿酒公司”,购地近千亩,雇工两千,开辟葡萄种植园五处,从美国买回葡萄苗,聘请美国园园艺专家指导培植。其葡萄种植园面积发展很快达三千余亩,拥有名贵葡萄一百余种,共二十五万余株。张弼士还先后兴办了惠州实业公司,普生农牧公司和雷州机械火犁垦牧公司,从事开垦种植业。

2. 张弼士提倡农业科学技术, 引进和培育、种植经济作物,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早在1890年,张弼士便大力引进欧美优质葡萄,在烟台大规模购地种植。在20世纪初年的中国,经济家们多强调棉铁的发展。当时,粤督岑春煊从美国获得大本棉种,寄粤劝种,张弼士向岑要来一些,在其房前屋后亲自进行试种,以探求其中的种植技术。他又亲自写信向外国购买棉种,以详求其培植的方法。他大量购买外国植棉之书,让人翻译成中文,并分类编辑为六,名为《棉业丛书汇译新编》,以推广此种植之法。这本书是当时介绍西方农业种植的典型的代表作之一,它给当时广东各地人民带来了新的种植方法,使当时棉花种植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张弼士还在广东设立农务学堂与试验场,以提倡农业科技。

张弼士新农本思想的历史影响

早在1869年,张弼士就成为拥有超过8000万两白银的华人首富,声名远播。加上他回国后受到清政府的重视,所以他的新农本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历史影响。

1.成为近代华侨东南亚创业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巫乐华在《南洋史话》一书中提出“中国人是在公元7世纪即唐朝开始移居南洋的。 ”朱杰勤则认为,根据荷兰考古学家德窑弗玲斯研究印尼出土的中国陶瓷器得出结论,认为远在两千年前中国人已漂洋过海,踏上印尼国土,有的可能在万丹定居下来, “如果确是如此,则汉代在印尼已有定居的华侨了。 ”可以确定的是,明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沿海许多百姓到东南亚谋生,到19世纪中,华侨人数达到500多万,每年汇回银元5千多万圆。华侨对东南亚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黄遵宪说: “南洋群岛殖产矿业,为华人所占者十之七八,欧洲、阿拉伯、巫来由人仅占十之二三,而其主权分隶于英、荷者为占多数。入市商人,尽属华籍;垦地种稻,皆我华人。 ”中国传入东南亚许多技术,如农业生产、制瓷、造船、”铁和建筑技术等。东南亚也给了华侨一片创业的天地,从大唐总长罗芳伯,新福州港主黄乃裳,许多华侨在东南亚创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现了许多大企业家和富翁,如爪哇糖王黄仲函、万金油大王胡文虎等,张弼士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都是近代华侨东南亚创业的重要代表。他们以中国传统农本思想为基础,吸收了西方重视工商业思想,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在东南亚的经济实践中大显身手,使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2.是中国近代新农本思想的重要代表

北宋以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传统的农本政策不断受到质疑,陈亮认为,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上下相恤,有无相通,民病则求之官,国病则资诸民。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适也认为,抑末崇本,非正论也。鸦片战争后,对农工商三者关系的争论又起,有传统农本的坚持者,如龚自珍,他提出农宗理论,把农业看做是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是政治、文化的根本。他说: “礼莫初于宗,惟农为初宗。 ”他认为,在农业与工商业关系上,君主应该与百姓有不同的看法, “有匹妇之忧,有城市之忧,有人主之忧。匹妇之忧,货重于食,城市之忧,食货均,人主之忧,食重于货。 ”也有主张工商业为本,如冯桂芬、王韬;也有主张以工为本,例如张之洞,他认为, “工者,农商之枢纽也,内兴农利,外增商业,皆非工不为功。 ”在争论中,逐渐兴起了新农本思想。新农本思想既坚持了传统农本思想的精神,有吸收了西方的积极因素,观点持中,容易被接受,成为影响最大的一个思想派别。张弼士的新农本思想,理论深刻,又有实践上的成就,成为中国近代新农本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3.对近代中国农业现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正如郑观应说:张弼士自南洋返国所创实业, “如酿酒厂、玻璃厂、织布厂、砖厂,及开垦荒地所费总共数百万,诚有功于国。 ”张弼士对近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是最早大规模投资农业的华侨。他在山东、广西、广东等许多地方承包山林土地,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其次,他是种植园农业的最早的提倡和实践者。早在1891年,张弼士便开始着手在山东烟台创办葡萄种植园,并很快付诸实施。在他影响下,1895年张謇才萌生在通海进行垦植的想法,并且在圆园世纪初大生纱厂办有成效时开始在通海植棉。清末两广地区的农牧垦植公司则是在南通张骞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的影响下兴起的。再其次,他引进西方农业机械、肥料和农药,使近代中国农业走上机械化、科学化道路。他的种植园有拖拉机,使用进口肥料和农药,培养良种,在农业现代化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结束语

以农为本还是工商业为本:一场没有完成的争论20世纪20-40年代,中国思想界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中国应该以农立国还是以工商立国的争论,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认为,中国的问题不是政治问题,也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文化和教育的问题,因此中国不需要任何制度性根本改革,而应该返回农本社会、伦理本位社会,他们内部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包括培植大规模的农村工业,实行“振兴农业以引发工业”的发展战略(如郑林庄《我们可走第三条道路》),有先发展工业,振兴工业以救济农村战略;还有先农后工战略和农工并重战略。翁文灏提出的“以农立国,以工建国”口号把这场争论作了一个综合,结果,农工商皆本的新农本思想取得了广泛的认同。新中国建立后,把工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同时又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改革开放后的口号是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农不稳,本质上都是强调农工商三者皆本,其思想框架仍然是新农本的路子。当然,这个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三者都是本,是不是也容易理解为三者都不是本?在实践上如何突出重点?在理论上是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重点论有悖?这些都可以讨论,也需要讨论。张弼士作为新农本理论和实践的先行者,他的探索为我们的讨论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值得我们研究。近年来,文化软实力的理念深入人心,各地都纷纷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客家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丰富,特别是近代客家人大量出洋到东南亚,对西方殖民文化有深刻认识和切身感受,他们最先把西方商业经验融入中国人的思维和实践,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这在中外交流史上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并且进行现代化转换,为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p#分页标题#e#

本文作者:林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