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灌溉进展规划

河流灌溉进展规划

 

我国西南地区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但这些河流往往跨越不同的纬度带,气候条件差异较大,上游高寒,下游干热,地形地貌形态复杂,地高水低特征明显,水资源利用难度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频繁发生的旱灾不断给该地区农业灌溉、农牧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带来极大危害。2010年该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其持续时间之长、发生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造成损失之重,均为历史罕见。鉴于此,中央要求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西南地区受地形条件所限,基本不具备粮食外送条件,但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全局来看,维持该地区粮食自给自足极为重要。本文以西南地区某流域为例,从流域特点出发,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考虑了区域粮食安全、农牧民增收和生态安全等需求,研究提出了流域灌溉发展的宏观布局。   1流域概况   所研究流域发源于青海省,由北向南纵跨纬度13°,流经西藏和云南等省、自治区,流域面积16.4万km2。区内地势高亢,地形起伏变化大,山溪河流纵横,气候差异明显。根据2008年资料统计,流域内总人口670.5万,农村人口491.5万(所占比例达73.3%)。流域内农业总产值177.5亿元,现有耕地125万hm2,粮食总产量230.7万t,大小牲畜1078.5万头。   2灌溉发展现状   流域内地形以山区、半山区和峡谷丘陵为主,其间穿插一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坝子。上游为高寒牧区,以草地利用为主;中下游地区光热条件较好,是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和经济作物种植区,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有烟草、油菜、橡胶。按2008年统计资料,流域内耕地中水田、旱地比约为2.4∶1,粮田95.4万hm2,占耕地面积的79%。   2008年,全流域农业总产值为177.5亿元,粮食总产量为230.65万t,人均344kg,大小牲畜1078.5万头,烟草、油料作物产量分别为4.8万t和17.1万t。流域中下游大理、临沧、思茅、西双版纳4地(州)粮食产量达200万t,占流域粮食产量的87%。以小康社会人均400kg的粮食占有标准,流域尚不能达到自给,其中,上游地区相差甚远,下游地区略有盈余。由于流域地处西部边远山区,土地利用普遍比较粗放,再加上耕地中坡地多、平地少,土地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过去为片面追求粮食产量,过度开荒,现有的125万hm2耕地中,不适宜面积35万hm2,占28%;勉强适宜面积56万hm2,占45%;适宜和中度适宜面积共34万hm2,仅占27%。区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不仅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了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粮食产量仍然难以提高,而且还制约了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起步晚,利用程度低。流域内现有灌溉草场面积1.7万hm2,仅占草场总面积的0.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万hm2,耕地有效灌溉率仅为20%。以灌溉为主的各类水利工程设施总计4.25万座(处),现状供水能力总计27.6亿m3。其中,蓄水工程4661座,总库容9.9亿m3;河道引水工程3.69万处,总引水规模为438.6m3/s;提水工程901件,总提水规模75.1m3/s。   总体看来,流域内灌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能适应流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流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灌溉基础条件差,旱灾发生频繁,成灾面积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足。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该流域也是重灾区。(2)现有水利工程中,缺乏大中型骨干工程,而且类型分布不合理,以引天然径流的引水工程为主,加之病险工程多,致使灌溉保证率很低,这与“适时适量”的供水要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制约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3)灌区基本上是地面灌溉,工程建设标准低,布局不尽合理,许多水源距耕地远,引水工程线路长,再加上田间配套工程远远滞后,致使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很低,不能满足高效节水要求。(4)流域各地区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灌区管理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不能适应灌区经济发展及水资源的管理要求。   3灌溉发展需求分析   3.1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流域粮食产量的2/3以上出自灌溉耕地,根据对流域1980~2000年粮食产量与有效灌溉面积的数据分析,流域粮食总产量与有效灌溉耕地面积之间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这说明,粮食供给安全要求水利为农业提供灌溉保障,而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必须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从而提高单产和复种指数。由于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已成为制约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再加上耕地不可避免地逐渐减少,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就有赖于良好的灌溉基础设施。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预测,规划水平年(2030年)流域总人口将达到789万人。结合我国国情,并适当考虑旅游地区旅游人口的粮食问题,预测规划水平年流域粮食总需求量为344万t。这样,根据上述相关关系,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流域规划水平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需求量为31万hm2。用这种方法预测的成果与《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研究的相关成果相比亦较为接近。   3.2优化种植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农业结构调整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而发展灌溉是实现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保障。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灌排自如,才能满足作物多样化要求。由于灌溉发展滞后,流域内许多地区因缺水而导致广种薄收,种植结构调整受到很大的制约。由于缺乏水利设施,牧区牧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低下,而且引发草地大面积退化、沙化,根本无法实现对草地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3.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流域内60%以上的耕地分布于山区、半山区,存在大量的陡坡垦殖,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质量下降,进而形成较难利用的荒草地等。在这些生态脆弱区,耕地中坡度大于25°的陡坡轮歇地,应该逐步退耕还林、改园、还牧。灌溉发展到一定程度,有限的耕地能够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才能有效地抑制土地的过度垦殖,并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适度压缩粮食生产,大力发展林、草、畜牧业。此外,流域不少地方与东南亚邻国接壤,有较长边界线和边界河段,因地制宜地发展灌溉面积,切实改善边境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兴边富民”,对稳定巩固边防,保障国家安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p#分页标题#e#   4灌溉发展规划   4.1发展目标   2011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通过上述分析,灌溉发展目标就是统筹协调区域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为流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水利保障。围绕规划期各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及耕地产出率(单产、复种指数、种植结构等),在对流域土地资源进行配置时应考虑发挥流域农牧土地资源的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注重土地的适宜性与生产力(或经济效益)和土地开发对土地本身及其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土地配置的基础上,紧扣上述3个安全问题,并落实到焦点,即在“水”上作相关文章,由此提出了流域灌溉发展的具体目标:到2030年,流域总耕地面积达到117万hm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1万hm2,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26.8%,作物复种指数达到140%~190%,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   4.2发展布局   紧紧抓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全面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加大投入,加快流域水利发展,以云南省“润滇工程”规划为基础,广开水源,新建一批中小型水库工程,并加快现有水库续建配套与除险加固步伐,配套灌区、增加灌面、节水增效。   (1)上游山区,受地理位置限制,难以修建规模较大的农田灌溉工程,不宜兴建大中型灌区,应围绕改善生存和生产基础条件,以引水工程、雨水集流工程建设为主,因地制宜,分散布置。大力发展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引水沟、小抽水站等“五小”工程为主的山区小康水利建设,狠抓中低产田改造,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粮食单产,加快生态农业建设,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牧区应充分利用比较丰富的天然草场资源、高原特色的动植物资源以及无污染的高原生态环境,开发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加强小型化、多样化以牧区水利工程为重点的草原基础设施建设,以现有工程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为主,发展天然草场灌溉和人工饲草料基地灌溉,搞好挖潜配套。   (2)中游地区,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扩大灌溉面积,建立粮食、甘蔗、茶叶、烤烟基地,提高单产。大、中、小、微型水利工程并举,蓄、引、提水工程相结合,以蓄水工程为主,增加调蓄能力,完善渠系配套工程。规划新建秧琅河、南河、芒丙等4座大型水库和50余座中型水库,改、扩建耿马大型灌区以及兴建一批中型灌区,此举可新增灌面8.7万hm2,改善灌面8.4万hm2。大力推广节水措施和省水工程技术,走旱作和节水农业的路子,把水利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坝区以治旱治涝为主,以中低产田地改造为中心,加快园田化耕作区建设,山区以“五小”工程为重点,加快坡改梯建设,围绕蔗、茶等特色产业,实施“蔗水、茶水、烟水”工程。   (3)下游地区,结合云南省委、省政府正在实施的“兴边富民”工程,加快水资源开发,建设“润滇工程”所规划的勐宋水库等10余座中型水库和以一大批小(一)型骨干水库为主的蓄水工程,改善供水结构,提高保证率,改扩建勐海大型灌区,增加及改善灌面超过2万hm2。大力发展热作、热林,建设橡胶等多种热作和名贵药材、珍贵用材林、特种经济林基地,加强茶叶基地建设,努力发展柑桔生产,建设特色农业园区和商品粮基地。   4.3实施效果分析   灌溉规划实施后,流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将得到改善,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流域粮食安全将基本得到保障,人均粮食占有量将能够达到400~500kg,实现粮食生产自给有余,并略有储备,一些地区还能够满足外调需求。另外,随着耕地质量和单产的提高,有限的耕地能够满足农业生产需求,从而能够有效抑制土地的过度垦殖,逐步实现退耕还林,这将有力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生态安全。   5结语   西南地区在我国区域发展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社会后发势头强劲。该地区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和区域粮食安全的最大问题,水利设施薄弱是区域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西南地区旱灾愈发频繁,水利面临的形势愈发严峻。因此,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编制流域综合规划,合理确定流域灌溉发展目标和灌溉发展模式,把发展农业灌溉与水利扶贫相结合,使区域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相协调,切实有效地加快推动西南地区水利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