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及教育方式

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及教育方式

 

媒介素养教育源于1933年,英国学者ER•李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发表的文化批评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简要地说,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1]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属于媒介素养教育范畴。互联网与社会的融合,使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显得极为主要。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意在提高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能力,以及面对互联网中各类信息时的辨别能力、认知能力、批判能力、利用能力、创造能力。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在不同的网络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   一“、自媒体”的兴起与网络传播的新特点   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发展,使其共有媒体的特点得到更显著的体现。尤其是基于数字技术的,集制作者/消费者/销售者于一体的新信息系统诞生,博客、播客、新闻聚合、社交网络、论坛、即时通讯、手机短信、电子杂志等等应用技术的相继出现,使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模式面临刻变革。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形象地将这一时代称作“自媒体”时代。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在《WetheMedia:Grass-rootsJournalismbythePeople,forthePeople》一书中对“自媒体”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开放性、易用性、高时效、互动性强是其最显著的特点。”[2]“自媒体”的崛起使互联网信息传播格局正发生变革:   (一)传播大众化   互联网进入众声喧哗的时代。论坛、播客、博客、社交网站等“自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被认为是大众传播者崛起的标志。“自媒体”技术的不断涌现,互联网成为普通民众可以任意使用的“零门槛”的传播工具。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类型的信息。随着“自媒体”工具应用日益广泛,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学习并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活动中。大学生是规模庞大且最为活跃的“自媒体”应用群体。以社交网站为例,学生用户的比例达到50.3%,其中绝大部分是大学生。[3]   (二)传播模式多元化   在报纸、广播、电视主导的大众媒体传播环境下,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地位清晰,传播者制作信息,信息的传播过是以一种自上而下、由点到面的单向性传播传输模式。“自媒体”时代,网络传播中人际传播效应凸显,主要表现在网络用户之间一对一的互动传播以及基于用户人际社交圈的一对多的网状传播在互联网的信息传输中影响力日渐增大。[4]   (三)互联网用户的新角色   传播学者怀特在卢因“把关人”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该模式显示“媒体的信息传播活动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选择、取舍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5]互联网时代,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使传统媒体机构对信息的把关、控制能力被大大削弱。基于人际关系网络的信息分享模式,对互联网信息传播影响不断增大。大学生网民数量大、关系紧密,大学生“把关人”的角色越来越明显,信息进入大学生社交传播渠道,很容易在互联网学生社交圈子的作用下,不断放大成为学生中的热点甚至社会热点。   (四)信息质量良莠不齐   “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使用门槛低、操作简便、快捷等特点强化了互联网信息流动的自由度。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信息的有效监督审查手段,用户可以使用“自媒体”随心所欲的信息,导致互联网信息监管难度加大,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大学生是社交网络中数量庞大且最为活跃,其可能受到负面影响也最大,因此提升大学生对互联网信息的判断、识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自媒体”应用的普及,给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二、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   一位大学生,如果具备高程度的网络媒介素养,表示他有以下的能力:1.网络媒介认识能力,即了解网络媒介的功能和传播特点、对网络的影响力有警觉性和鉴别力。2.懂得分析网络传播的信息。3.善用网络,即懂得运用网络表达意见,又能够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存在一些不足:   (一)网络媒介知识和运用能力不足   夏洪文等在调查中发现“在报纸、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介中,大学生平常使用最多的媒介为互联网(84.5%)和报纸(51.3%),其次是电视(43.6%)、广播(17.2%)。”[6]大学生对互联网的高使用率并不代表其具有高度网络媒介知识和媒介使用能力,我国大学生互联网媒介知识和使用能力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在媒介运用与操作方面,获取信息、休闲娱乐是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目的,重消遣娱乐,忽视学术营养的主动汲取,是大学生网上活动的常见现象,大学生利用媒介学习和制作媒介产品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清华大学新闻中心调查发现“清华大学大学生对新闻传播知识不是很清楚的占47.0%。”[7],李安英等在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中也发现“上海交通大学有48.15%的理工科同学未参加任何形式的媒体内容制作。这说明我国大学生缺乏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媒介训练”。[8]   (二)深度解读能力、批判质疑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处于较薄弱水平#p#分页标题#e#   张宁、阳翼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总体处于偏弱水平,具体反映在深度解读能力、批判质疑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三个方面的能力不足。其中,在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学生在与媒体接触中,还是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显然这种能力还是很欠缺的;深入解读能力方面,大学生对媒体的报道还不能够深层次挖掘,充分了解信息的内涵,寻找报道的核心价值;批判质疑能力水平令人担忧。同时该报告认为大学生对媒体报道和客观现实的区分还不是很清楚,容易盲听甚至盲从。”[9]   (三)对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存在一定的认识,但是媒介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处于较低水平   大学生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李安英等在其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媒介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有待提高。对于访问色情网站是否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同意的仅占39.35%,而不同意和说不清楚的比例高达62.37%。调查还显示,半数左右的大学生浏览过黄色网站(50.49%)。同时,还存在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不强,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不甚了解,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虽有认知,但自律意识薄弱。在使用媒介时,存在比较严重的失范行为。”[10]大学生处于求学和成长的关键时期,长期生活在较为自由的环境中,加之缺乏必要的鉴别、思考、解读、判断和批判等必要的能力,大学生在网络信息的选择和使用上可能受到负面影响也最大。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大大落后于网络技术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其正确处理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的信息过滤和吸取问题。   三、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方式   我国大部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还处于初级水平,这与我国当前蓬勃的互联网发展速度是极不相符的。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互联网发展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要求。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更重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从多方面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无论何种方式,最重要的是要有大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方能达到一定的效果。笔者认为,除了课堂教学外,我们可以考虑使用以下几种方式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一)讲座、论坛、竞赛   通过开展主题讲座、论坛、征文比赛的形式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邀请相关网络媒体专业教师、学者或从业人员,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面向在校学生举办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相关主题讲座、主题论坛。举办媒介素养教育主题讲座、论坛与专门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相比,在形式上较为生动容易被学生接受;摆脱教材的束缚,在内容上灵活度更大,能够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嘉宾与大学生近距离交流对话还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竞赛活动不为一种可行的手段。以征文竞赛为例,学生在完成征文的过程中,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信息,文章写作的过程也是媒介教育的过程,这种形式即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亲身的经历能够留给学生们更深刻的印象。   (二)大学生社团活动   大学生社团受学校或者学院相关部门的领导和监督,有着完整的组织结构,通常由参与社团的学生们自我管理。大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最有活力的学生组织之一,大部分大学生都有过加入各种学校社团的经历。社团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兴趣爱好,自愿走到一起,社团内同学之间的交流氛围轻松、自由、活跃。学校负责制定媒介素养教育总体方案、安排阶段实施目标,各学生社团根据学校的目标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决定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同时,学校可以派遣大学生辅导员参与社团的具体活动中,给同学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也方便学校对计划实施展情况进行跟踪和效果评估。   (三)校园社交网络元素   校园社交网络主要指的是大学网站下的学生论坛,如:武汉理工大学经纬论坛、湖北工业大学湖工大在线、武汉大学珞珈山水。学校官方微博,如:武汉理工大学官方微博、湖北工业大学的湖工大在线微博、陕西示范大学的微博。校园论坛、学校微博是大学生在网络上关注的热点。以它们为平台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首先,可以利用学校的论坛、微博,对重要事件、新闻及时信息,引导学生舆论;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关注度、留言内容等进行调查、统计,及时发现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