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管理竞争力特点与路径

高校图书馆管理竞争力特点与路径

 

1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条件下信息的产生、、传播、接受、交流等机制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由于信息是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础,互联网的不断成熟将继续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影响。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图书馆生存发展的环境,对图书馆的继续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当Google、微软、亚马逊等各大网站推出线上书店、图书馆时,“Google正在架空图书馆”的惊呼得到了很多回应。事实上,互联网恐慌引发的“狼来了”在电视、纸媒、图书出版界都已经喊过,颇类似于上世纪电视问世时一些人对广播行将消失的预言。   图书馆是否将被互联网取代,关键在于图书馆有没有区别于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简单而言,即指图书馆是否具备资源、能力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2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分析   学界对高校馆核心竞争力的分析较少,且多关注馆藏资源优势这一显性层面。需要指出的是,优势、独特性都不直接等同于核心竞争力,而只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要件。单就信息资源的专业性优势而论,商业性信息机构乃至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的网站也可以达到。   1997年美国管理科学家Thomas•Davenport首次提出“信息生态学”的概念,探讨如何设计一个自组合的信息生态系统,以实现建立在数据、信息、知识和思想自由流动、相辅相成基础上的信息平衡。   信息生态的概念超越了纯粹技术层面的关注,更加强调人的因素和组织能力。信息生态系统是由信息资源、信息主体和信息环境三元素组成的和谐、动态均衡的自组织系统。一个成熟的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结构合理、流向明确、流动顺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持续的成长性,通过与外环境的动态平衡,实现信息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高校馆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于其独特的信息生态系统。高校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但高校的使命和职能决定了高校馆信息生态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其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2.1信息流的纯粹性   高校馆在信息选择上有明确倾向,即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以支撑科研教学为目的,以专业性学术性为特征的信息流。事实上,在互联网之前,高校对于其信息环境的纯粹性也一直保持着高度重视。   高校向来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在舆论导向和信息引导上投入了很大精力,事实上在信息环境的建构上也确实见到了成效。目前高校信息环境再次引起专家学者忧虑,很大程度上在于互联网的强渗透力。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多向传播和终端控制的灵活性,都给高校抵御信息污染,确保科研教学信息主流地位提出了严峻挑战。但得益于高校强大的组织和信息管理能力,通过加强高校馆及院系资料室等主流信息源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在信息管理上正本清源、树立导向,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增强区域网络资源监控,控制信息源,杜绝信息垃圾,依然能够确保高校馆等信息源的主流地位,使专业性、学术性信息流在高校内保持强势地位。   2.2信息链的完备性   在供给方面,高校馆具有馆藏资源的优势;在严肃性、权威性、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资源积累上积淀深厚。这正是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短板,而且互联网难以解决自身过度娱乐化和“无聊经济”的缺陷,在可预期的相当长时间内难以形成对高校馆的竞争力。同时,专业性、学术性信息绝大部分还将继续以印刷性出版物为主,也保证了高校馆优势的延续。需求方面,高校师生是专业性、学术性信息需求的最大群体,对于这一需求,互联网是错位的,高校馆是对位的。高校馆贴近高校师生,在把握师生需求上具有先天的优势。在渠道方面,高校馆服务本校学科建设和科研教学,与高校、院系、师生之间沟通便利,双方有对接供需的共同诉求。在书籍的采买、数据库的引进、报刊的订阅等方面有良好的沟通和流通渠道。在此基础上,作为信息供给者的高校馆、作为信息消费者的高校师生、作为信息再生产者的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作为信息沟通渠道的高校专门管理部门和院系,共同构成了一条完整高效的信息生态链,使信息流能沿着“数据-信息-知识-思想”的路径不断成长。   2.3系统的开放性和抗御力   一方面,通过与出版社等信息生产者的合作、对网络资源的选择保证了系统的开放性,不会成为“信息孤岛”;另一方面,系统对信息的需求和偏好以及强大的自组织能力,形成了抗御信息噪音、避免信息超载、降低信息污染、确保信息安全的“防火墙”,具备了稳定、持续发展的条件。另外,高校馆信息生态系统的抗御力还体现在信息竞争者的缺席上。目前我国90%以上高校为公立,不以盈利为目的和生存基础,作为信息供给者的高校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高等学校应保证图书馆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经费和物质条件。高等学校图书馆的经费列入学校预算。”而学术性、专业性强的网络资源多以盈利为目的,在缺乏利润刺激的前提下,参与竞争的愿望并不强烈。不可忽视的还有图书馆作为物理性存在的优势。图书馆不仅仅提供信息,也是场所、空间、传统、氛围的凝结。博尔赫斯在《天赋之诗》中写道:“我总是在想像着天堂/是一座图书馆的模样。”①作为物理性存在的图书馆的硬性空间和软性魅力,更是网络无法取代的。   3在推进高校馆数字化建设中实现其核心竞争力   3.1分清手段与目的,深度组织馆藏资源   超越技术和手段的表象,克服“网吧化”和“网站化”的不良倾向,积极应用互联网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对馆藏资源重新布局。在资源统筹和渠道安排上,以内容为原则,以载体和介质为参考,着眼并服从于高校馆发展的整体目标和持续发展,进行资源的深度组织。一方面,根据互联网影响程度的不同,对传统馆藏资源有保有压、有增有减,继续增强丰富“深阅读”资源,扩大专业性和学术性优势,实现和互联网的错位发展;对受互联网冲击较大、替代性较强的馆藏资源调整压缩,以避免闲置浪费,提高经费、空间、设施、人力使用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增强电子数据库选购的针对性,加强馆藏虚拟资源建设,完善高校馆网站和校园网建设,延伸服务触角,扩展服务渠道,提高服务效率。#p#分页标题#e#   3.2围绕学科建设完善信息生态   以服务本校学科建设为主线,深度开发信息资源,积极完善高校馆信息生态系统建设,推动“数据—信息—知识”的高效嬗变。同时,动态关注相关学科前沿进展,确保馆藏资源的专业性和更新的时效性,为服务本校科研教学提供强大信息支撑,确保高校馆信息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持续性。   3.3加强交流沟通,畅通信息渠道   加强和高校、院系、师生的沟通交流,深入把握高校、院系导向和读者需求,最大程度地避免馆藏资源的无效配置。   3.4摒弃门户之见,开门办馆   加强与院系、兄弟院校馆、公共馆和其他信息情报机构的合作,降低拓展资源和馆藏资源数字化的成本,同时提高馆藏的使用率和高校馆的影响力。   高校馆不仅拥有专业性、学术性资源,最重要的是拥有使专业性、学术性信息自我循环、不断成长的能力,而要具备这一能力,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信息生态。正是基于高校馆信息生态的独特性,决定了某种程度上,高校馆信息生态系统的不可复制性。这一优势,即使在互联网时代也不例外。当然,高校馆要保持发展,决不能闭门造车,固守优势只能导致优势的丧失。只有积极融入外在信息环境,利用互联网技术成果对高校馆进行新一轮资源拓展,更好地把握师生需求,进一步丰富沟通渠道,不断提升日常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才能保持系统内外的信息动态平衡,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在现阶段,高校馆增强核心竞争力、完善信息生态的一条可行途径是加快数字化建设,积极谋求成为互联网全球信息的重要节点,以在新的阶段、更大范围内强化信息优势,并对整个信息大环境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