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猪养殖环境整顿启发

国外生猪养殖环境整顿启发

本文作者:廖菁 单位:北京斛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丹麦是世界猪肉出口第一大国,其养猪业已成为丹麦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其产业竞争力的来源除了先进完善的育种体系、一体化合作组织系统以及专业化服务水平以外,丹麦对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严格的养殖环境控制与治理措施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随着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养猪规模化集约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但同时也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据测,一个万头生猪养殖场日排泄物约150t,大量的猪粪便污染物如果不能被充分处理,可能会对水体、土壤以及大气等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还可能会导致生猪免疫力下降、发病率上升。因此,对生猪养殖环境进行治理,对于有效控制动物疾病,确保生猪质量安全,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推动养猪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针对生猪养殖环境进行有效治理呢?丹麦严格的环境立法规制、先进的科技研发与高水平的产业链一体化服务体系等都是中国在生猪养殖环境治理方面值得借鉴与学习的经验。

1丹麦养猪业基本情况

丹麦是世界公认的“养猪王国”。2010年全国有养猪场5800个,出栏生猪2500万头,屠宰加工猪肉产量150多万t,人均占有量280kg。猪肉产量次于中国、美国、德国、西班牙、法国、巴西等大国,位居世界第7。尽管猪肉产量仅占世界的1.8%,但却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出口国,猪肉出口量占全球猪肉贸易总量的30%,年创汇33亿美元,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猪肉产量的80%出口到欧盟和日本、美国、中国等。可见,养猪业已成为丹麦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劲的竞争力。丹麦养猪业的特点首先是重视种猪培育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丹麦的种猪主要有丹育大白、长白猪(又名“兰德瑞斯”)、汉普夏和杜洛克等4个举世闻名的优质品种,各项生产指标均居世界前列。丹麦培育的种猪以生长速度快、产仔数高、抗病能力强闻名于世,但为了保持其持续的竞争力,丹麦政府仍非常重视种猪的选育和改良,并建立了高效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即育种核心群、繁育猪群和商品猪群三级繁育体系)组织实施“丹麦种猪育种计划”,其目的就是改良丹麦的种猪品种。为加快育种进程,育种所需的资金来源于商品猪的生产/屠宰税,即每生产/屠宰一头商品猪,农场主缴纳4.9克朗的会员费和5.5克朗的屠宰税,每年大约有2.5亿克朗的预算用于育种、科研、健康控制、屠宰技术的研发、市场活动等。

丹麦养猪业的另一个特点是科学的饲养方式。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的生猪生产部,承担猪饲料营养的综合研究。通过混合饲料和对饲料成份的检测分析,为养猪的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和最好的经济效益。丹麦的猪饲料以谷物为主,主要是大麦、小麦、黑麦、豌豆、豆粉等。另外,加少量油饼、动物脂肪、肉骨粉、蛋白等添加剂。丹麦法律严格禁止饲料中使用催长剂、荷尔蒙等生长激素。猪的饲养以科学的配方为指导,提高饲料转换率,丹麦养猪的料肉转换率在2.3以下,平均日增重900g左右。饲料输送全部自动化,猪每天的进食量由电脑控制,根据不同生长期定时、定量喂养。饲养1000头生猪,仅需0.3个劳动力。由于采用科学的饲养方法,丹麦猪的体重、身长、身高、瘦肉率基本相同,所以能在标准的自动生产线上进行屠宰。丹麦饲养肉猪达到屠宰体重所需天数约160d。该联合会还非常重视猪舍改善和改进生产体系等基础设施。其目的是提高猪的生产效率、改进猪健康条件和福利,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同时,他们还注重对养猪农民的技术培训,定期进行专业学习和发送技术资料。通过多年的努力,丹麦基本消灭了各种危害猪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如口蹄疫、典型非洲猪瘟、猪水疱病、伪狂犬病、病毒性脑炎、脊髓灰质炎、结核病和旋毛虫病等,保证了猪群的健康。

2丹麦生猪养殖环境治理的先进经验

严格的环境立法规制、先进的环境技术以及高水平的产业链一体化体系有效地保障了丹麦生猪养殖环境治理效果,增强了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经验,下面予以分别介绍。

2.1严格的环境立法规制

丹麦当局拥有世界上最严格的农业控制系统,其环境立法风格,超越了欧盟的要求条例。例如,丹麦的耕地最多可施用氮形式的猪粪140kg/hm2,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如英国是170kg。丹麦的养猪业已经确立了一些环境指标。到2015年,猪粪尿氨蒸发量将减少40%。其他减半的目标包括磷,减少氮的排放量的13%。此行业目前正在研究技术解决方案,以减少猪异味和氨的排放单位。法律也对农场的面积和农场主可拥有家畜的数量进行限制,一般农场在达到一定规模时,相关部门和机构就要对其环境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其是否能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譬如,在养猪气味的散发上,附近居民会受到影响,丹麦的养猪户必须严格遵守气味的限制,只有远离环境易污染和那里的邻居不会受到气味影响的地区才给予批准。丹麦政府当前正在实施一套绿色政策。2011年1月1日起,自然条件脆弱地区的氨气标准提高。对于特定类型的自然条件,法规将根据畜牧生产总氨气排量来制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根据计划扩张造成的额外氨气排量进行评估。其中,Natura2000生态保护网规定的自然环境下,最高氨气总量标准将改变为0.2~0.7kg/hm2,具体取决于周围畜场的数目。荒漠中,最高氨气总量标准将改变为1kg/hm2(Natura2000规定之外的地域)。根据当前立法,这些地区允许排量需要评估。当1kg/hm2的配额用完之后,相关的生产设施将不再可能有任何的发展。

2.2先进的环境技术

丹麦养猪研究中心(PRC)参与了多项环境技术的开发和测试,养猪生产者采用这些技术来降低氨气和异味的排放。目的是确保这些技术在环境影响方面切实有效,并且在经济上也划算。丹麦环保署的“技术清单”当中列出了现在已经经过充分测试的系统(见表1),而PRC则继续针对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行测试。具体就空气清洁技术而言,主要包括空气清洁机、生物空气清洁系统等,其原理是通过过滤单元即3个垂直蜂窝过滤器,来过滤空气,其中为保证所有过滤器的空气负载均衡,在第1个过滤单元之前加装了孔式空气分配板。多年来,丹麦养猪生产者一直在用“农场洁气生物系统”,PRC试验结果显示,夏季从猪舍排出的空气当中异味浓度降低30%,冬季降低50%,氨气浓度从4~9mg/kg降低到1~2mg/kg。这套清洁系统的构造是一根不带过滤单元的管道。清洁机底部的喷嘴向气流当中喷射酸水,对空气进行清洗。系统顶端有一个滴水捕获装置,可使酸液留在空气清洁机内部。粪浆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粪坑通风、清理以及酸化。氨气和异味来自粪浆,而PRC正在研究,能不能通过粪坑通风,利用高效清洗系统在这个阶段将大部分污染物质捕获。如果能这样的话,就有可能实现大幅的减排。在每猪位粪坑通风量16和54m3/h的情况下分别研究了粪坑和顶棚排气口排放的异味和氨气。剩余的通风量,直到最大通风量(100m3/h)由顶棚排出。结果显示,当粪坑通风量16m3/h时,61%的异味排放和70%的氨气排放出现在粪坑通风当中。当粪坑通风量54m3/h时,90%的异味排放和94%的氨气排放出现在粪坑通风当中。与粪坑通风量16m3/h相比,这种情况下粪坑通风当中的异味和氨气的量显著提高,高于预期。因此,最实用的办法是把粪坑通风量设置为最大通风量的10%~20%。#p#分页标题#e#

2.3高水平的产业链一体化体系

丹麦猪肉产业链一体化体系,为生猪产业环境治理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丹麦合作社的发展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合作社的起源是从养猪和乳制品行业开始的;丹麦养猪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组织,形成了高水平的产业链一体化服务体系。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是一个合作社性质的农民自助组织,该联合会负责种猪育种、生猪饲养、屠宰、市场营销、检疫防疫、猪舍建设、动物福利等各方面的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生猪产业供种、饲料、养殖、加工、营销各环节主体,互相渗透、互为股东,真正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作为猪肉产业的协会,其宗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障该产业农民的利益,是养猪行业的代言人,代表该行业与相关机构对话;与其所属的技术委员会和董事会密切配合,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开发新产品,为农场主提供各项技术服务;开展产业内部合作,推动养猪产业一体化中各环节的协调与合作等。譬如为了提高本国猪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政府与市场要求严格控制养殖环境,提高动物福利,保障食品安全,那么该协会就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机制来促进生猪养殖环境治理的改善。

3对中国生猪养殖环境治理的启示

加强生猪养殖环境治理,对进一步提高生猪产业发展水平,保障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丹麦在生猪养殖环境治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得到以下几点启示。1)重视专门的环境立法,加大环境规制力度。生猪养殖环境的改善不仅可以提高生猪生长质量还可以降低环境污染等带来的危害。通过立法来加强环境规制力度,可能会进一步加速散户退出市场的步伐,促进养殖产业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更直接的就是可以规范生猪养殖产业发展,增强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重视专门的环境技术研发,提高环境治理效果。鼓励生猪养殖环境技术的研发与投入,从技术的角度有效提高或改善生猪养殖环境,不仅可以增强生猪自身免疫力,保障生猪质量安全,还可以提高动物福利水平,提升猪肉产品品质,以增强猪肉产品国际竞争能力。3)重视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利益分配与协调,鼓励生猪养殖环境治理。生猪养殖环境治理对整个产业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协调产业链条各个环节之间的利益分配,提高养猪户在链条中的分配额度,鼓励其为生猪养殖环境治理做出努力,以保障养殖环境治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