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环境创新思索

高校文化环境创新思索

本文作者:陈光军 单位: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

研究高校文化生态环境的积极意义

据媒体报道,2012年4月26日,武汉大学校园迎来史上最大“赏樱团”,游客多达20万余人,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文化景观、文化生态对于一所高校的重要性是不可小觑的。当你到达一所陌生的高校,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朗朗的读书声和琳琅满目的宣传标语也许未必就能使人和高校发生亲密的关系,而一些也许看似破败的旧校区、看似散漫的小雕塑、看似落寞的名人纪念馆(故居)、看似普通的小憩绿地,却更能牵引莘莘学子的脚步。这就像自然界的各种生命体之间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一样,高校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也是有生命的。说到底,高校其实就是一个微缩的充满书香的社会,一个小型的播撒文化的生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高校文化生态环境,就是创新高校的昨天、现在和未来,创新高校的战略制高点和核心竞争力,因而和高校精神、高校质量一样,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高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是人类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它富有时代气息的高品位文化去影响、带动社会文化,对社会文化起示范、导向作用,具有强烈的文化反哺功能。校园文化生态是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状态,强调校园生态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谐发展的关系,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作为高等学府,文化与知识高度集中的区域,应保持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生态,创新一所大学的独到审美与品位。文化生态建设是当今高校的发展趋势和历史潮流。研究高校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对指导高校文化建设、打造高校文化景观、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各地的高校校园建设得到了飞跃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精神和生活环境的追求在从量到质、从低级到高级地进行转变。目前,我国高校现状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校园生态环境、对文化精神的需求,也与大学的整体人文风格和可持续性发展有很大的差距。例如,水木清华,钟灵毓秀。作为我国高校翘楚之一的清华大学,在原来皇家园林基础上建筑起来的老校园,堪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经典杰作。但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清华在校园东区相继建造了大批新建筑,都以白色为主要色调,设计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

当年朱镕基总理就批评新校区弄丢了清华的灵魂。类似的情形值得我们反思。文化是高校的灵魂,是一所高校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高校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一所没有文化底蕴的高校,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高校;一所缺乏文化个性的高校,不可能成为令人仰慕向往的魅力之校。文化建设既是高校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保障力量。高校文化建设,既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中社会资源的文化类型,包括人与历史关系中人文资源的文化类型,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中生态资源的文化类型。高校文化生态建设,就是要在高校从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展示良好的外部形象入手,从自然景观和衍生物(包括建筑物、雕塑、标志性景观等)着力,从人与自然和谐角度出发,创新校园文化中的生态环境。

高校文化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

现代生态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着眼点是解决环境、资源、发展问题,目的在于通过生态环境的优化,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最大的生态功能。文化生态建设以人为本,从人的活动和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的关系出发,把人的需求放在最中心的位置上加以考虑。高校文化生态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目标,就是以校园生态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环境取向,着力营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校园,满足人类自身进步需求的环境,文化气息浓郁,富有生机与活力。文化是生态高校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高校的灵魂。这种和谐性是高校文化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是先进文化的发源地、传播地,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文化支持。21世纪的高校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让生态文化注入校园人的心灵之中,谋求人———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造就校园文化生态的良性环境,推进现代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可持续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生态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高校暂时的“繁荣”,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努力把校园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崇尚节约、开放民主、健康向上、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根据高校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个性形成机理、构成因素和生长发育条件,高校文化生态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立足自然和人文基础建设校园,让校园与自然和人文环境有机融合、和谐共生,依托原有的自然和人文特色,从而形成高校鲜明的个性特征。培育高校个性特征的根本,在于搞好高校文化生态的开发、保护和改善,留住高校的文化记忆标志,塑造特有的文化生态环境。防止强势文化的同化、低俗文化的污染和流行文化的冲淡,保持高校“文化植被”的生态平衡。让校园每个角落都散发出高校荣耀的历史、不俗品格和鲜明的个性,时时展现出现代高校的科学、文明与进步。“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不同的自然物质和校园历史,逐步的发展形成各自独特的高校景观风格。良好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绿化美化以及环境中蕴涵的人文气息,有着自然、生活、艺术、人文、科技生态等的审美环境,是无声的育人载体,对陶冶师生情操、启迪智慧、积淀高雅的校园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文化生态建设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充分赋予校园内包括楼堂馆所、花草树木等在内的建筑、设施和环境以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校园文化生态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对健全学生人格、启迪学生思维有着巨大的作用。

创新高校文化生态环境的实现途径

校园规划是高校发展的蓝图,是校园建设的“龙头”。高校高品位首先是规划的高品位。高校规划肩负着统筹安排高校空间及土地资源、创新高校个性特征、提升高校品位的使命,必须有足够的前瞻性,对未来要有洞察和预见。否则必将给未来的发展造成极大的浪费,或者说是阻碍。高校文化生态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原则,合理地组织各种文化生态要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高校。校园文化生态规划不仅是形式与功能设计,更是整个高校办学特色与人文精神的历史延续。应该着眼中国传统文化视角,融合高校所处地域的环境文化特色,把高校功能、高校环境与高校文化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到高校标志性建筑物、广场的总体风格,小到具体文化设施建设,如校徽、铭牌、雕塑、纪念亭、绿地座椅以及路名、店名等,都要搞好文化策划,体现人文内涵,创新高校个性,并力求与学校整体发展思路和谐、统一。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年来大学的扩招、高校的扩张,我国不少地区正在花大气力建设统一、集中的大学城或者某所大学的新校区,这对营造浓郁的高校文化氛围,促进城市的发展繁荣很有意义。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容易丢掉各个高校的文化积淀,泯灭高校的个性特征。如何延续文脉、扬长避短,这些都是在文化生态规划中应该加以注意的。山西省高校新校区秉承“儒雅高校、秀美河湾,拙朴晋韵、时代风景”的规划设计理念,力求实现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地域与时代精神并重。在自然地形、地貌基础上,充分还原地域独特的人文环境与自然文脉特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素有“东方剑桥”美称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新校区所在之处,环境优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该校在规划上围绕“水”字作文章,张扬“以水筑镇,以水筑园”的校园个性。利用原有水系,将水系的营造与各功能分区相结合,突显自然山水、诗意杭州的地域风格,创造独特、舒适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p#分页标题#e#

特色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没有特色就没有魅力。同样,一所高校如果没有自己鲜明的文化生态特色,人们就不可能留下一份独特的文化生态记忆。高校文化生态建设以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为目标,赋予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创新高校鲜明的文化生态特色。具体讲,就是要从学校的物质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活动中心、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食堂;到学校的生态环境,如学校的道路、大门、校训展示建筑、人物塑像、人文景点、警示牌、宣传橱窗甚至是校园的山水和林木花草等入手,通过精心的点缀和细致的布置,来塑造校园的文化生态形象,将“无声”的校园办学特色、校园精神融入到“有形”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中来,从而对人才培养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北京林业大学被称为“中国林业和生态环境的最高学府”,拥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生态特色———“知山知水,树木树人”。通过积极营造林业院校生态文化氛围,包括用一束鲜花、一张贺卡、一声祝福来传达对感恩的绿色心情,不仅给广大师生以视觉的愉悦,更给他们以情操的陶冶和现实的生态文化教育。该校倡导的以关注中国环境变化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长征活动,更是蜚声中外,影响深远。沈阳建筑大学则大胆地营造国内少见的生产性景观———稻田景观,以其独有的方式将人工环境和生态系统之间的摩擦力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且赋予景观空间以生产功能,产生了更积极的效用。中国的“耕读”传统在这里被赋予全新的内容,中国的农业文化得到了活生生的展现。

每一所高校都有一部自己的发展史,有自己的历史传统。高校文化生态建设就是要加倍珍惜、合理利用,有效地开掘历史文化,把文化开发与文化保护有机统一起来。文化遗产是高校文化生态的基础,是高校发展的宝贵财富。科学地保护、利用、开发好高校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按照避免破坏生态、力求改善生态的要求,进行合理的保护性开发。特别是老校园景观的历史环境,是高校不可再生的的文化生态财富,在高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该尊重传统,修旧如故,让校园的历史环境以物化的形式凝固在校园景观之中。北京大学是高校的一面旗帜,这些年,北大在古建筑上的保护力度很大,一般不会轻易拆建,然而,这些保护成果也是在经历了一些弯路之后才取得的。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北大当年的大饭堂被拆除事件。为了百年校庆纪念活动,北大拆掉了这座亚洲最大的无梁木结构建筑。当时许多人呼吁要保护,但没有保护下来。这座建筑不仅承载了北大人的许多美好记忆,从生态建筑学的角度来讲,也是非常有环境价值的,拆掉非常可惜。北大南门附近的老建筑拆除,也曾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没有永远合理的建筑,但有永远珍贵的记忆。创建于1905年的我国第一所私立大学—复旦大学,于2004年12月底复建了当初的老校门,与校园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现代建筑相映成趣。老校门是复旦历史的见证,是复旦精神的象征,也是复旦文化的标志。当年,一批又一批的学子从这里走出学校,投身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在百年的奋斗中,复旦大学凭借她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发展壮大,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老校门修复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种怀旧。

高校文化的创新,不仅是一所高校的人文精神、办学质量的宣传,而且是外在的生态环境、活动形象的展示。高校文化生态环境创新,特别要善于以名山、名水、名园、名亭、名宅等文化生态景观为载体,通过文化旅游和文化活动,巧打对外宣传牌,充分展示高校最美的文化生态环境。高校是一个城市的标识,到一个城市首先去看她的大学,看看人文环境和自然风光,是很多人的习惯。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南开大学就已成为天津有名的风景游览区。当时,诗人柳亚子在南开大学赋诗称道:“汽车飞驶抵南开,水影林光互抱怀。此是桃源仙境界,已同浊世隔尘埃”。近年来,随着大学旅游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还在上中小学的孩子涌入心目中的“圣地”,希望孩子们能够提前“感受最高学府氛围”,树立今后的努力目标,可谓用心良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都已经对外开放,并成为国内旅游的热点。

高校依托优美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结合师生特点和学科优势,举办或参与举办文化体育活动,也对提高高校的美誉度、打造高校文化品牌,很有帮助。如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北大—清华”的赛艇比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攀岩锦标赛等活动,均已成为这些高校的文化品牌活动,影响深远。总之,高校文化生态建设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现代高校科学发展的趋势。我们要通过创新高校文化生态环境,不断营造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提高高校的办学内涵和教育质量,进而引领社会风尚,促进高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