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生态环境创新思路

地方生态环境创新思路

本文作者:杨通和 单位:纳雍县水利局

1.县情概况

纳雍县位于黔西北,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是滇东高远的延续部分,地跨东经104°55′40″-105°38′04″,北纬26°30′16″-27°5′54″,东西长56公里,南北宽48公里,总面积2444平方公里。东靠大方县,东南邻织金县,南毗邻六枝特区,西与水城赫章相接、北抵毕节。全县最高海拔2476.4米,最低海拔1052米,相对高差1424.4米,土地多集中在海拔1400-1900米之间。地层为三叠系和石炭系,有部分侏罗系、二叠系及震旦系,地貌类型属中山山地地貌。全县年平均温13.7℃,≥10℃积温4062℃,低于0℃日照天数27.6天,无霜期262天。全县土地总面积2444平方公里,流失面积1530.35平方公里。

2.取得的成效

我县至1995纳入长江上游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以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2.1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

通过对荒山荒坡实行封育治理,防护林、经果林体系建设,梯田配套水系建设以及推广液化气、沼气池、节柴灶的使用等生态修复工程设施,收到了良好的生态修复效果。不仅减轻了自然灾害对塘库堰等水利设施的淤积,有效地保护了水土资源,而且明显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项目区正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象。

2.2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转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和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提高了人们的水土保持意识。在开发建设项目中,单位和个人申报水土保持方案的自觉性普遍增强。

2.3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通过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发展具有特色的伏淡季水果基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生态修复区的群众带来了实惠,农村各业总产值由1990年的13361.5万元增长到56680万元,农业人均纯收入由137元增长到1675元,我县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内的群众正逐步向富裕之路迈进。

3.主要做法及经验

3.1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做到五个突出

一是突出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上。二是突出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水土整治,提高土地生产力,以较少的土地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综合治理中建设高标准农田,配套相应的水利设施。三是突出尊重群众的意见,因地制宜,因水制宜,采取恰当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四是突出大力发展经济林种。五是突出严格实行六制,即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合同制、承诺制和公示制。

3.2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注重五个加强

一是加强依法治理水土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和建立相应的地方性配套法规;二是加强预防监督,督促生产建设单位认真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坚决遏制人为水土流失;三是加强各类水土保持违法案件的查处,依法保护治理成果;四是加强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广大群众的水土保持法制观念;五是加强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建设,努力造就高素质执法队伍。

3.3创新机制、加快水土流失治理

纳雍县在水土流失治理中,注重创新机制。一是建立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融资、群众投劳,形成多层次多渠道投资机制。二是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专业大户和各行各业参与治理水土流失。

3.4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我县水土保持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乡镇在实施水保工程时,同村社签订水保工程责任书,采取“定任务、定质量、定补助、定奖惩、定时间”的五定责任制,将各项治理任务进行分解下达,按县水保办统一的规划、统一的质量标准实施。对重点治理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及相关领导实行分片包干,现场指导,检查督促,解决疑难问题,责任落实到人头,做到统一计划,统一放线,统一质量标准,分类给予资金补助。

3.5广泛宣传、加强舆论监督

宣传是搞好执法工作的基础,是维护治理成果的根本,推进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关键就是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宣传,为了搞好我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工作,我们始终把水土保持宣传工作置于首位,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作为重点来抓。以城镇为中心,以点带面,面向开发建设项目单位,面向重点治理区,采用宣传车、墙报、专刊、论文、标语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使全民水保意识得以提高,法制观念更加增强。

3.6科学规划,综合治理

(1)按流域内不同部位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布设防治措施,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保证。我县在实施过程中,一是打破村界、社界,全面安排治理项目;二是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以工程措施为主,乔、灌、草混交;三是山、水、田、林、路一次到位,形成具有“保土、保水、保肥”功能的综合防护体系。2002年在英底小流域治理中,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一坡双制”的治理模式。“一坡双制”就是对坡陡、土层较厚、滑坡的坡耕地实施石坎坡改梯、对坡嵴地采取大窝种植果树的办法,并合理布设沟、凼、池、路等小型蓄排工程。由于规划合理,措施得当,工程质量高,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一坡四制”既节约了资金,又达到了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

(2)以点代面、点面结合,1995年以来,我们认真总结“长治”第三、五期工程的经验教训,坚持用科学观点治理水土流失,推动小流域治理向高层次发展。在流域治理工作中,我们注重了突出重点,以重点带动全面的做法。首先,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选择了有典型代表的小流域进行治理试点,新房小流域突出经济果木的种植与管理,英底小流域突出坡面治理工程。通过试点,及时解决了治理中存在问题,提高了治理标准和质量,然后总结经验,积极推广,扩大治理面积。目前,已治理的小流域,各项治理措施的拦蓄效益良好,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已日益明显。

(3)强化监测,健全管护。把监测、管护工作贯穿于治理的全过程,严格监测是水保工程验收的重要环节,监测工作实行一套人马、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治理到哪里,监测到那里,治理面积逐块丈量,造林植树抽查清点,工程设施随时抽样检查。凡是有问题,该返工的返工,该完善的完善,直到达标。不达标工程,坚决不予验收。健全和完善各项管护制度。对小流域治理的各项措施,分别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制度,对责、权、利作了明确规定。#p#分页标题#e#

3.7预防监督常抓不懈

县政府、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同时建立了水土保持行政岗位执法责任制度、监督检查制度、举报制度、执法考核制度、执法错案追究制度、执法责任报告制度。做到了执法主体、执法行为、执法程序、执法行式,“四合法”。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公开、透明、高效,保证了公众的知情、参与和监督权。在案件的查处方面做到了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

4.存在的问题

(1)由于水土保持工程无后续管护经费,我办在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管护措施的落实到位尚存在相应差距。

(2)在水土保持执法监督中,仍有行政干预的不良现象发生,给执法工作的开展造成了相当大的难度。

(3)由于在生物措施的实施过程中,没有林业退耕粮食补助,很难落实;即使实施后,复耕的比例较大,导致工程的保存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