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知识传播的语言艺术

课堂知识传播的语言艺术

 

高雄飞教授是暨南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博士、硕士生导师,广东省思想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理事,出版有探讨中国国情和文化的《当代中国概论》。高雄飞教授教学经验丰富,以其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思维和幽默风趣的语言而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高教授开场白就展示了他幽默风趣的风格。他说自己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参加了考试,由于当时年纪偏大,他自嘲地称自己是新版的“范进中举”,以其优异的成绩被各所大学拒之门外。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还是如愿以偿地上了大学。他谈到自身比较喜欢大学的环境,对教书育人工作乐此不疲,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心得和一整套教学经验。高教授热情地和大家分享他对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独特感悟。   课堂教学是传播知识的一种方式,每个教师都希望能讲出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课。评判一堂课、一个老师的标准不好定,学生的评价只是一方面,要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是长期积累、磨练的过程,要慢慢地体会。如何让听讲者接受自己的观点?靠什么力量提高讲课的说服力?如何才能具备课堂的征服力?高教授以自问自答的方式为大家解答了这一系列问题。他提纲挈领地指出教师应具备四种力量:真理的逻辑征服力,教师的人格魅力,面对现实的力量,语言的感染力。随后,高教授对这四种力量逐一作了精辟的讲解。   一、真理的逻辑征服力   首先,就大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而言,抽象思维已经形成。当代大学生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知识爆炸,信息传播迅速,这使得大学生思维有了新变化,他们快餐式地享用知识信息,习惯于浏览型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能明辨信息的真伪,把握好知识的正确性,坚持真理。教师本身对理论是否有把握,自己是否清晰地梳理理论体系,对初上讲台的教师来说未必能做得到,以己昏昏难以使人昭昭。教师自己首先要对所授的课程有清晰的逻辑性,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说服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逻辑本身具有征服力。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即可说明这一点:人是要死的,张三是人,所以张三也要死。逻辑推演在教学中之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是因为按照逻辑规律规则的推演说理,从基本概念的展开,理论基础的铺设,到论证方法的采用,范式的确定,再到理论预期目的的实现与解决,都是逻辑连贯的,经得起质疑的。真理的逻辑征服力就在于它既给予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正确方法论,又能据此回答和解决现实社会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教师的人格魅力   人格的高低本属于个人修养问题,但是却跟教学活动息息相关。同样讲真理,从不同修养的人口中说出来(如:从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口中和一个品德低下的恶棍口中说出)效果就大大的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讲台如同教师的舞台,学生不可能去查询每个任课教师的档案材料,他们通常会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言谈举止对老师的品行作出判断,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大学生把老师的学问和人品作正确的区分。大学生还保留着中学时代的一些心理特征,可能会由对教师的爱恶导致对该门课程是否感兴趣。因此,良好的个人修养是高校教师岗位的需要。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端正治学态度,以提升学术修养和道德水平,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   以上两种力量中,真理的逻辑征服力较之教师的人格魅力更为重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起到辅助作用的力量。因为即便是人格完美的人,也不能拿谎话来让人信服。为了说明这一点,高教授形象地举了下面这个例子:鲁迅出一个题目,让古人回答“人饿了怎么办?”岳飞答:打嘴巴。秦桧答:要吃饭。   诸葛亮答:吃饭是为了发热,打嘴巴也会摩擦生热,所以打嘴巴也可以不饿。很显然,以上三个古人的答案,只有秦桧的回答是正确的,而岳飞和诸葛亮的都是错误的。众所周知,秦桧是千古罪人,而岳飞是流传千古的民族英雄,诸葛亮则是集智慧和高尚品德于一身的旷世奇才,但由于岳飞、诸葛亮的回答违背了真理,所以即便品德再高尚,也无法改变答案错误的事实。   三、面对现实的力量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有的时候会和理论不符,这些纷繁复杂的现实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很困惑,而这正是学生关注的、有兴趣的,但他们却没有足够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时就需要老师来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这些现象。老师如果没有面向现实的勇气,不能面对现实生活问题寻找答案,魅力就大打折扣。当学生问到老师时,老师不应以“这个问题很复杂”或“很敏感”来回避问题,而应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并敢于结合实际,科学地向学生阐述当前的各种社会现象。脱离现实的抽象说教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即“引而不发”,这样的效果要比灌输给学生一个抽象的理论要好得多。   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一种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尤其是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教师应该重视对这种科学思维方法论的教育,学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掌握这种方法。教师若引导得好,则可以缩短掌握这种方法的时间。理论本身是灰色的,是抽象的,生活之树是长青的,丰富多彩的。然而,现实生活和理论往往会不合拍,学生会感到困惑。学生天真地认为理论和现实应该划等号,有些学生由此对理论表示怀疑,认为理论和现实不符;甚至有的学生则可能会依据理论认为现实生活错了,对生活评头品足,这是书生气的表现。   例如:物理学所讲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是抽象的理论,而现实中没有这两种运动。汽车在启动时是匀加速运动,停车前是匀减速运动,行驶过程中是变速运动,也就是说,现实中的运动是上述多种运动的合运动。这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如果靠学生自己可能需要很久时间才能掌握这种方法,教师若引导得好,则可以缩短时间。   #p#分页标题#e# 四、语言的感染力   从概念到概念的推演,往往是抽象的,对学生来说晦涩难懂,会产生心理上的厌倦。高教授认为,真理不一定要板着面孔说,应该“寓哲理于知识中,寓知识于谈笑之间”,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轻松地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受,精心地设计课堂,在学生思维的白板上留下清晰的第一笔。讲不明白的知识不要再重讲,更不要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重讲,这等于是抹脏了白板,涂掉了再重来,无意中损害了学生的意志力。很可能因为你的第一句话把学生讲糊涂了,使其失去了信心。   逻辑的推演应辅之以形象的比喻和说明,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教授举例说,他曾讲过欧洲哲学史,在讲到德国古典哲学时,对于没有哲学基础的学生来说,该如何才能解释清楚“绝对观念以纯粹概念在发展”这一抽象的哲学理论呢?高教授用“鸡”和“蛋”这样形象而简单的例子巧妙地让学生轻松理解了这句话。   然而,高教授强调,仅有形象也不行,还需要有理论的提升。人的思想是至上的,同时又是非至上的,受客观、主观条件的制约。教师在授课时,要选取有趣的典型案例,但是,有趣不是目的,要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才行。而且“自己懂”和“让别人懂”不是一回事,有些理论教师自己可以理解得很透彻,但是却无法跟没有相关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的人讲清楚。要想把自己明白的东西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不作为负担,不想逃课,就要精心地准备,否则在课堂上就难免会急不择言,出现漏洞。高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在课堂上急不择言的病源不在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认真思考,而在于有时间时没有认真思考。语言混乱本质上是思维不清,而思维不清是理论不清,思考不深入。   此外,高教授还提到,除了以上四种主要力量外,考试的强制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普遍有惰性的一面。多彩的世界有很多诱惑,让学生完全自觉地学习是很难做到的,完全靠教师的魅力也不可能,因此,需要考试的强制力来帮助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   在听众提问的最后环节,大家就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同高教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高雄飞教授回答了关于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存在仇官仇富心态这一现实问题,高教授引经据典,以孟子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求恒产而失恒心者比比皆是也”这句话引申开来,进行了透彻而精辟的解答,让大家现场亲身感受到了他所具备的“面对现实的力量”。   高教授是暨南大学学校辩论队指导教师,指导过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的选手,与会的辅导员还就如何训练辩论队以及对那些心中有一种傲气和优越感的学生该如何引导向高教授请教,高教授毫不保留地将他多年来指导辩论队的丰富经验与方法与大家分享。他指出,辩论队的学生比其他同学素质相对高一些,骄傲是难免的,但是他们的知识体系仍然是不全面、不系统、不完整的,因此,指导教师要对他们进行集中训练。高教授的方法是:列出书单,要求队员系统而全面地读书(如:逻辑学、历史、哲学史、经济、伦理、法律等方面的书籍);   请专家高密度地上课;指导教师本身对辩题要透彻地理解。高教授结合妙趣横生的例子,将复杂抽象的理论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娓娓道来,使与会者享受到一次思想和观念的盛宴,大家深受启发,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