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人才培育思考

艺术设计人才培育思考

 

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而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过渡到大众化阶段这一背景下,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培养的人才,我们在衡量他(她)是否具有高素质、高质量时应该区分情况、综合对待。由于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就应积极体现职业需求。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的大时代,科技发展、知识更新、社会变化不断加剧,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同时也需要艺术设计人才有很强的适应性。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此提出,以求教于专家。   一、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转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传统观念,在人才的知识结构上,强调其复合性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实行通才教育。做为艺术设计专业,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艺术设计学的交叉学科属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来落实和完成。从课程设置上看,除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外,专业课程大致可以分为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设计理论四大块。   专业设计课程,包括电脑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过去是分专业招生、办学。而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以及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言,必须打破这种专业界限,把细分的专业统筹起来,在艺术设计这一大的学科范围内,进行包括不同专业方向在内的系统化、多元化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了各个不同专业方向的训练,毕业创作时可以任意选择某一专业方向进行毕业设计。   (二)专业的设置和教学密切与当地的生产和职场相结合,建立有地方传统特色的设计专业设计毕竟是以物质文化产品层面为主要对象,设计教育要积极地与区域经济和区域产业结构相结合,这是设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必然。把设计学科建立在强有力的市场经济支撑之上,可有效解决诸如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困难,并可使设计学科建设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专业特色定位上也有更多的空间。   (三)改进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方法。专业基础教学与项目教学结合,在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条件下,培养学生的相应的综合设计实践能力。   项目包括模拟和与企业结合,一学年完成一个大项目(如一个主题的VI设计包括:标志设计、封面设计,包装设计等,这个课题的完成涉及艺术、技术、文化及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所有课程和技能)。项目教学不但可以优化课程结构,更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综合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整合自己各方面的知识,系统考虑设计问题。   教学方式采用小组讨论、课题分析和专题讨论等方式上课,整个过程中教师承担策划者、引导者的角色,由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法转为“启发式”教学法,将课程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向提高素质和培养综合能力为主的方向转化。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对话,教师要利用自身的知识结构优势引导学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采用学生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公开展示,接受公众评价,教师打分,在互动中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能。   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实行专业交叉与整合复合型的人才知识结构是新世纪的需求,在制定教学计划中应充分体现这个需求。教学计划是办学思想、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人才知识结构的平台,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中应该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按照拓宽基础、整合课程、强调系统性和科学性,注重专业融合的原则设计教学计划,使教学计划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求,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课程设置应强调系统性、互通性,强调专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同时课程体系中各阶段要突出教学重点。在高职教育三年的课程体系上,初步设置为三个阶段,“大一”年级为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大二”年级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大三”年级为实践阶段,利用一年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方面学习,在面向设计市场的环节中注重增强知识的整合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增设选修课,开设有地方传统特色的设计专业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地方生产基地,如以“一汽”为中心的长春汽车生产基地,上海、江苏等地的轻纺、轻工基地等等。另一方面,作为现代文化、艺术资源的工艺,在地域上仍保持其特色,如苏州刺绣,无锡泥人,扬州、福州漆器,佛山陶瓷、景德镇陶瓷、淄博陶瓷等等。各地都有相当品类和数量的传统工艺和民间工艺,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尊重和运用当地的传统工艺、设计艺术资源,并密切与当地的生产和生活相结合,较好地理顺专业设置和教学,如结合地方轻纺工业的染织、服装、纤维艺术设计专业;结合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剪纸等开展民间艺术设计专业,不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艺术修养,而且可有效解决诸如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就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还可为当地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三)加强主干课程建设,增强课程的系统性,进行项目教学设立以主干课程为主的“课程环”,每个课程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课程链条,完成知识的系统培养。每个“课程环”构成一块相对完整的知识内容,解决一个层面的设计问题。这种课程设置方式整合性强,便于学生接受,学生每学完一个“课程环”,就能获得解决该层面的知识和能力。每个“课程环”相互链接渗透,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能力综合为一体。通过设计教学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将整个“课程环”中的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和提高。   (四)加强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设置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两条线,互相交融,相互印证,力促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在校外,安排社会实践,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使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市场、贴近社会,增强实战能力。(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推行系统性,使学生通过设计构思、设计方案、设计发展、设计讲评几个教学环节,完成对整体教学内容的掌握;教师通过此教学程序,达到引导学生、挖掘潜能的目的。在教学方法中实行个人辅导、小组讨论、集中讲授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p#分页标题#e#   三、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   根据职业院校现行的教学大纲设置原则,将艺术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的课程设置制作了相应表格(略,备索)。   在课程设置上大体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限选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实践教学课五部分。其中,公共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英语、计算机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内容(计416学时,共26学分);专业课强调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合计1476学时,共92学分);实践教学课以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为主线贯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课合计399学时,共26.5学分)。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大力提高专业课和实践教学课比例,以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专业课设置采取分段教学。专业课模块进程表含:素描、写生、色彩、设计素描、艺术概论、构成、Pho-toshop、图形创意、Coredraw,Pagemaker,字体版式、广告、书籍装帧、包装设计、网页设计、VI策划、人体工学、家具设计、室内设计基础、CAD,3DMAX,室内设计、材料与工程预算、展示设计、室外设计、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29个环节(课标),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此种课程设置重在培养“两专”多能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具有以下基本素质:   第一,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第二,具备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勤奋敬业的专业素质。经过一年的顶岗实习,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实践能力,毕业后可直接投入设计一线,为企业创造价值和利润。   第三,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文字处理能力、工作表编辑能力、数据库应用能力,熟悉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应用技术,通过国家规定的计算机等级考试。   第四,具备美术造型能力、色彩感受与应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较高,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对色彩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掌握艺术色彩的规律,能够熟练的运用色彩语言进行艺术表现。   第五,具备平面形式的组织和表现能力。能够熟练运用Photoshop,CorelDraw等软件进行平面设计(如:大型广告招贴画设计、企业VI设计、网页设计等)。   第六,具备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软件进行效果图制作,了解室内设计的基本程序(如:家装、餐饮空间、办公空间等空间的设计)。   由于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对高级实用型、技术型的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得非常迅速,很多是从普通艺术院校(系)转变过来的,其中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依然跟普通艺术设计院校相似,教育特色不很明显。因此,众多职业院校也正在对其改革进行积极探索,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