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的创造教学

音乐教育的创造教学

 

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个分类,一个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还能提升学生的艺术涵养,给予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培养。一堂成功的音乐教育课,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释放学生的创造能力,并且能使学生充分运用各种相关音乐材料来学习音乐,这就是所谓的创造教学方法。   一、播种期———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创造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对安全、自由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畅所欲言,充分抒发自身的情感,感受愉快的教学气氛,身心愉快的教学更容易唤醒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沉睡的思维。教师应在课堂中营造一个轻松和谐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让他们大声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说出听到音乐时心里面的感受,用动作或者语言描绘出听到音乐时眼前展现的图景。比如:在教授《小青蛙找妈妈》这首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小青蛙、小蝌蚪,并依据自己的想象画出小青蛙的妈妈,然后告诉他们小青蛙从出生到长大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在歌曲中感受小青蛙成长的喜悦,感受大自然神奇的进化力量。在歌曲学习完毕时,还可以让学生们角色扮演,分别饰演小青蛙和小青蛙的“各个妈妈”,这时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积极参与到游戏中来,最后在游戏里面轻松愉悦地完成课程。这样一堂学生敢唱、敢说、敢做的音乐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施肥期———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   在信息浪潮翻飞的时代,多媒体的广泛运用,无疑是一把利器,为教育教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多媒体技术有着传统教育没有的诸多优势,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文字与图片、声音与图像相结合,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与形象性,它在音乐课堂上的运用,极大增强了音乐课的魅力,提升了音乐课堂的效果。   1.音形结合,让音乐尽情“舞蹈”。比如在教授《采蘑菇的小姑娘》一课时,我们可以抛弃以往的唱歌教学:学生听完完整的音乐,然后跟着教师的琴声学唱歌曲,这样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创造性的音乐细胞,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不能理解和体会音乐真善美的内涵,而多媒体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短板。《采蘑菇的小姑娘》整个歌曲充沛着儿时情趣,节奏明亮高快,旋律活泼跳跃,一个活泼可爱、勤劳勇敢的小姑娘形象跃然纸上。在这个课程中,可以用多媒体设计一个精美的课件: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的动画形象、各种各样的小蘑菇和大森林里奇形怪状的动植物造型,然后配上音乐。在这样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在色彩缤纷的动画形象里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整堂课上学生热情高涨,活力四射,沉浸在音乐给予他们的快乐之中。   2.音画结合,给音乐以美感。音乐是一门渲染美的艺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仅从对音乐的旋律与歌词的学习中来感知音乐的美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如果有多媒体技术的倾力加盟,那么效果就会大大不同,学生能从丰富的教学素材中更好地把握音乐的美好情感。比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就可以使用相关多媒体视频,如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人们尽情嬉戏、奋力划浆、愉快歌唱的欢乐情景,鸟儿在天空飞翔的美好瞬间,风指弱柳的美好画面……让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完全重合,内心产生美的情感,积极向音乐审美的教学核心靠近。   三、浇水期———给学生创造的机会   在音乐教育学习中学生创造的机会无处不在,歌唱、欣赏、乐器、舞蹈教学均可以成为学生创造的舞台。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可以放宽“权限”,不再局限于即定的旋律,让学生自我创造力,比如可以把熟悉的旋律改版成流行旋律,也可以按学生的喜好改动歌词,还可以把歌曲改成方言版等;而在欣赏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用语言、歌声或者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独特理解。比如在欣赏《牧童短笛》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陷入想象的世界:一个调皮的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短笛……   四、成长期———让学生体验创作的快感   教育学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好记心不如烂笔头”,意在强调动手的重要性,在音乐教育中同样适用。音乐艺术的培养如果仅在教师的口授之下进行,那么学生学到的只是生涩难懂的音乐理论知识,丝毫不能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的快乐和美好,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不会有良好的音乐素养。音乐教育要注重教学过程而不是所谓取得某种成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要为培养一个成功的音乐家而战,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创造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成就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