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歌在音乐课堂的运用

河南民歌在音乐课堂的运用

 

河南民歌是中州音乐的代表。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郑声”章,这也说明河南境内的民歌由来已久。而至宋朝时期,中原文化艺术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潮期,以开封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开始与更加世俗化的杂居话本进行结合,为今后豫剧的诞生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目前的河南民歌分布,主要流传于河南周边山区、交通不顺畅的乡野村落等少数地区。较为集中的有如信阳地区的大别山区,南阳地区的桐拍、伏牛山区,洛阳地区的熊耳,崤山等山区。河南民歌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和文化史料价值。但是在目前的保护和发掘的状况上看不容乐观,河南民歌正在一步步的走向濒临失传的危险。拯救和保护这种宝贵的民间瑰宝与当前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该说,只有将传统的艺术教育从小抓起,才能给这些面临生存危机的民间艺术一个崭新的希望。   一、河南民歌在当地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的现状   (一)通过教材解析河南民歌收录情况   笔者通过对河南省内目前使用的中小学音乐教材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发现这些教材中对于河南省民歌的介绍与涉猎很少,很多的教材中根本没有对河南民歌做出介绍,更别说刊登谱例进行日常的教唱训练了。在这些中小学的音乐教材中,对于中国民歌的介绍不在少数,但是所选用的谱例大多为民歌特征较为突出西北民歌、江苏民歌、湖南民歌和部分少数民族歌曲。在正是出版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只有2004年7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一书的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民歌”中提及了“中原音乐”,并附上一首河南歌舞曲《王大娘钉缸》。在为数不多的学校中,由内部音乐教师刊印另外几首较为代表性的河南民歌《编花篮》等作为教材补充出现在音乐课堂中。除此之外,任何教材中都没有提及“河南民歌”这一名词。另外,作为河南音乐代表的豫剧,也少量的出现在部分教材中,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的《艺术欣赏•音乐》一书中,就选取了豫剧《花木兰》的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相较于出现频率较高的陕晋民歌、江苏民歌、云南民歌、湖南民歌,河南民歌在全国不同地区音乐教材的集体缺失,成为了一种遗憾。一方面使得独具中原韵味的河南民歌无法得以传扬,另外一方面也给河南民歌的发掘和保护带来了一定的障碍。笔者简单分析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首先是河南民歌缺少一首或几首具有传唱性的作品,正如提到陕晋民歌就会想到《三十里铺》、《兰花花》,提到江苏民歌就会想到《茉莉花》一样,这些代表性传唱性极高的民歌作品已经蜚声国内外,这给当地的民歌发展带来了契机;其次就是缺少一定梯队的文化挖掘团队进行保护和推广,河南民歌一直以来都处于于世隔绝的状态,而对河南民歌的保护和传承也逐渐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渐消磨殆尽;第三就是缺少一个教育的补充推动力,以江苏民歌为例,2001年11月由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音乐第二册》初中教材中,教学中心为“中国民歌”,单独划出“一课”专门教唱江苏民歌,选用曲目包括扬州民歌《茉莉花》《唱唱扬州三把刀》、靖江民歌《打麦号子》、无锡民歌《无锡景》和昆山民歌《搭凉棚》。相比之下,河南省内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对于河南民歌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二)具体分析河南民歌教学在中小学中面临的问题   社会的变革不断的发展,现如今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已经不似改革开放以前,现在的社会更加的多元化。而当前的中小学生则都是出生在网络时代,便捷、快速、开放、多元的网络世界使得这一代的中小学生思维更加的跳跃,也更加的多变。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难免会有缺憾的地方,在中国,对于文化的保护和发扬上,还远远没有达到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这就导致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道德熏陶有了一定的脱钩。而在文化中处于弱势群体的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与现代社会相去甚远,甚至是渐行渐远。生活在现代都市社会和新生代社会关系的中小学生更加不会对这些宝贵而珍稀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河南民歌在河南省中小学中的“消声灭迹”也就有了深层的原因。艺术教育讲究“兴趣”。而我们现在浮躁的社会环境和一成不变的教育环境恰恰抹杀了学生的“兴趣”,甚至直接抹杀了艺术的熏陶力。优秀传统艺术可以更好地给学生提供审美的标准,也可以培养学生更为高尚的情节操守。河南民歌在中小学中所遭遇的困境并不是一个个案,而是整个中国教育现象的缩影。   (三)音乐课堂对于河南民歌传承和发展的作用   中小学校开设音乐等艺术课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审美素质以及对于文化的认同感。但是当前中国教育方式的严重滞后,使得这种艺术课程的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境地。从日本的中小学教育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传统文化教育占据了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比重很大,日本的学生几乎是从小就接受了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客观的说,日本学生所表现出对文化的归属感是强于中国学生的。为什么中国现在的艺术教育课堂如此轻视艺术,摒弃传统文化呢?微观的说,河南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为什么会对河南民歌如此不重视呢?“一方面,民间性的音乐正日渐萎缩,缺乏良好的教育传承机制,后继无人,受众日蹙;另一方面,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中,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缺乏基本的认同和尊重,形成了民族音乐文化主体意识的失落”。   由此可见,正是因为我国自上而下的一种教育轻视,才导致这种情况必然的发生。笔者认为,文化的传承应该从小抓起,这一点上,我们周围的国家,比如经济较为发达的韩国、日本正是如此,甚至是经济发展并不突出的泰国,也将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南旺舞和笙舞纳入到了中小学的课程中。目前中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对于传统艺术的重视几乎为零。传统艺术之所以会濒临灭绝,主要的原因就是“后继无人”,在中小学去普及河南民歌,也是很好提升其自身群众基础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