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嘹歌的发展模式推广

壮族嘹歌的发展模式推广

 

伴随城镇化而来的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保持的负面影响已为学者所关注,但对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如何融合、共生问题仍缺乏研究,本文以壮族嘹歌文化为例对城镇化背景下嘹歌文化的传承与保持、融合与共生问题作探讨。   一、嘹歌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   壮族嘹歌文化是以唱嘹歌而得名,“嘹歌”的含义,大体上有五种说法[1],大意是指明清时期以及在此之前壮族民众所编唱的形成固定内容和篇章,程式化结构及曲调,并形成了某种“版本”而世代流传下来的带“嘹———嘹———”衬词拖音的民歌。嘹歌文化的活态化载体是呈现在以平果太平镇歌圩为中心的传统18个歌圩之中,主要分布在右江、红水河、邕江流域。嘹歌文化的书面载体,是由《三月歌》、《日歌》、《行路歌》、《贼歌》、《建房歌》5部传统长歌和多部传统短歌,以及新近由农敏坚、谭志表等学者搜集整理出版的9卷本集古壮字版、壮文版和汉文版于一体的《平果嘹歌》丛书,共4万余首,16万多行。这些嘹歌书籍呈现给读者的是嘹歌博大精深的内容和精彩生动的唱词,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体现了嘹歌文化的厚重与深远。古老的《嘹歌》是用古壮字抄写,为五言四句式,以押脚韵为主。按内容,《嘹歌》可分为抒情、叙事两类,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形态、乡情民俗、伦理道德、审美爱好等内容,“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梁庭望)。但其核心主题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情”字。可以说,“嘹歌”、“嘹歌”,为爱情而歌,是爱情的赞歌(蓝阳春);按篇幅可分为长歌、短歌、中歌三种;按歌唱的时间,可分为日歌和夜歌两种;按曲调,可分为“那海嘹”、“哈嘹”、“嘶咯嘹”、“的咯嘹”、“长嘹”、“喝酒嘹”6种。2008年平果嘹歌文化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嘹歌文化名声远扬。把嘹歌当作一种文化进行研究的首推《壮族嘹歌研究》,该书由著名壮学专家、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覃乃昌主编,2009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是2004年4月覃乃昌、郑超雄、潘其旭、覃彩銮、范西姆、蓝阳春、滕光耀等广西多位民族文化专家、学者应平果县政府邀请前来考察研究嘹歌文化后,汇编成书的学术研究成果。该书深刻阐述了嘹歌文化丰富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梁庭望教授在为该书写的序中认为,该书“把嘹歌提高到文化的层面,……揭示了嘹歌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美学价值……是近年壮族歌谣文化研究的一个亮点。”覃彩銮研究员认为嘹歌文化的审美价值是嘹歌文化世代传承不衰的首要原因。“嘹歌文化的音乐艺术之美是通过优美的旋律来体现;而文学之美则是借助精美的诗歌语言来塑造典型艺术形象或意境,形象生动地反映生活和丰富的情感。人们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地加工提炼、整合、完善与升华,使得《嘹歌》无论在音律上还是在歌词的内容和韵律上,都达到了比较完美的境界,达到反映人们心声和思想感情的效果。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均能获得美的愉悦与满足,进而激发出更大的创作、欣赏和审美热情,使得嘹歌文化在其民族文化的沃土中深深扎根,开花结果,世代传承不衰”。[2]   二、平果县的城镇化促进了嘹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不可否认,在城市化背景下像嘹歌这样的乡村文化也难免受到城市文化的激烈冲击。壮族青年人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现代化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审美需求不断提高,40岁以下的年轻人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逐渐淡化,传统节日逐步被现代节日代替,田间地头吟唱嘹歌的人群中不见了年轻人的身影,祖辈父辈们昔日以歌怡情和择偶的风俗不复存在。种种迹象表明像嘹歌这样的乡村文化的保持也难免受到城镇化的影响。然而,平果县政府及其精英团队充分意识到了城镇化对乡村嘹歌文化的不利影响,探索出了一条消除城镇化不利影响的新路子。事实也证明嘹歌文化在平果并没有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消亡,相反现存的12个歌圩在政府的鼓励和大力支持下,逐步发展繁荣。每年农历二月二之后,平果县多个乡镇都会轮流举办民间歌会,成千上万的群众会自发聚集赶歌圩,参加唱嘹歌比赛。特别是哈嘹乐队把现代流行音乐元素与传统嘹歌完美融合,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融合使嘹歌唱响了世界,嘹歌文化也由此成为壮族乡村文化的奇葩。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在于:   (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平果县城乡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城乡经济文化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平果县在铝工业快速发展的带领下,已成为广西第一财政大县,2009年平果的财政收入达到了14亿。由于财政实力雄厚,城镇化也快速发展,在2003年平果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平果县的城镇化作了这样的定位:“桂西次中心城市,国家重要铝工业基地、地区性物资流通中心和现代化森林山水生态城市”,县城区面积已由1998年的6.5平方公里扩展到2009年的17.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至14万人,城镇化率达28.68%。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有力地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平果铝业带动了铝加工业的迅猛发展,也给平果县带来无数商机,由此带动的房产业、饮食业、旅游业蓬勃发展,城市框架逐年拉大,这些无疑为平果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占地6 000亩的平果大学城的崛起,并已经成功地引进了2所高校,使平果的城市功能得到改善,城市的文化品位、档次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城镇化使嘹歌文化传承的主要场地得以改善,如江滨公园、文化公园、马头山公园等景点设施不断完善,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而乡下早已完成了公路、电视、电讯网络的村村通工程,现有的11个歌圩的道路改造和歌圩周边环境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城镇化的普及使群众有了大量的时间和物质基础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嘹歌文化就成为了群众自觉的文化需求,每逢节日,群众都会自发聚集广场、公园等文化设施处演唱嘹歌,可以说,现在的平果县是处处嘹歌飞扬。#p#分页标题#e#   (二)以城镇化为推手打造嘹歌文化的保持与传承的新模式。平果县政府及其精英团队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充分意识到了嘹歌文化在经济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注意地方特色的嘹歌文化的保持与传承问题,积极探索嘹歌文化的保持与传承新模式,并制定了总体的发展思路,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歌圩文化的发展,组成了由政府主导、专家精英参与、嘹歌艺人积极响应的嘹歌文化保护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嘹歌文化品牌:2008年平果嘹歌文化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团体哈嘹组合响应政府弘扬地方民族艺术的政策,将嘹歌原生态音乐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使嘹歌声名远扬。可以说城镇化带给平果的不是乡村嘹歌文化的湮灭,而是繁荣和发展。嘹歌文化主推手农敏坚在百色学院讲学时专门介绍了平果县在打造嘹歌文化品牌上制定的总体思路。一是“三部曲”。即“书、歌、节”:“书”即出版继续收集到的歌目、研究理论书籍、翻译书籍;“歌”即继续创新原生态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合;“节”即每年10月举行“壮乡天籁•歌圩艺术节”。二是“三对接”。即把嘹歌文化对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接东盟;对接高校。三是倡导“四个理念”,即市场理念、传承理念、精品理念、知识产权理念。四是“四个一”,即一支队伍、一套机制、一批设施、一批精品。近年在嘹歌文化品牌的打造上,平果县政府的态度和政策导向对民歌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关系重大。以哈嘹组合为例,哈嘹乐队能走红中央电视台和悉尼歌剧院就与平果县政府的政策导向密不可分。成立于2005年的哈嘹乐队,在农敏坚的建议下,将壮族嘹歌等原生态音乐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进行融合,创作出了嘹亮、优美、动听的原生态旋律及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的新音乐作品,代表作《月亮》、《乐逍遥》等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和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大型文化晚会上演出。2010年6月哈嘹组合又参加了第14届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继在团体比赛中帮助广西电视台夺得历史最好成绩第12名后,他们又以个人赛前30名的成绩参加个人组流行唱法决赛,最终夺得本届央视青歌赛的第15名。这是目前广西流行歌手在央视青歌赛上取得的最好成绩。值得一提的是哈嘹乐队在2007年11月20日还应邀参加了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举行的“澳洲金花选秀活动”并担任特邀华人组合演出嘉宾,成为中国第一支登台亮相澳洲悉尼歌剧院的流行乐队,一时光华闪耀,蜚誉国际流行乐坛。平果县自2008年以来,已成功举行两届“壮乡天籁•2010”歌圩音乐节,2010年7月25号举行了第三届,全称为“‘壮乡天籁•2010’歌圩音乐节”。在百色市2010年文艺汇演中,7月28日的平果专场《嘹歌飞扬壮乡天籁》中,嘹歌文化通过舞台展现出了传统嘹歌艺术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舞台艺术的精美融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有突出特色的节目是广受赞誉的哈嘹乐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月亮》,在这首歌中,古老的哈嘹曲调“那海嘹”和流行摇滚乐完美融合,曲调悠扬意境优美。有歌剧形态众人演唱的《嘹歌曲调》以赶圩的形式,把哈嘹最流行的6个曲调汇合起来,让8个歌手对唱集中呈现了嘹歌的原汁原味的韵味。无伴奏童声合唱的小雨点合唱团演唱的《蝉鸣声连声》,体现了嘹歌文化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传承后继有人。种种迹象表明平果县政府正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打造、传承和保持嘹歌文化。   三、城镇化背景下嘹歌文化保持和传承应注意的问题   在城镇化背景下打造嘹歌文化品牌、保持和传承嘹歌文化方面,还存在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   (一)注意克服政绩化和形势化   比如由政府官方主办的山歌节往往会因为大众传媒或政府方面某种程度的包装,对所唱嘹歌的思想内容一般要求健康和有时代感,使民歌活动中属于民间的“俗”文化的成分被冲淡,歌手在传统的相对小范围的人际传播中所展现的私人体验色彩和个性化特征,在众多的现场观众和各种媒体报道乃至电视直播中,必然策略性地隐藏或淡化,从而使山歌的艺术性被消减。[3]一些民间文化一旦被政府过度包装后,往往会使其流于表面形式,变成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官员的政绩服务的工具,就会损害民间文化艺术的自发性和通俗性,所以只有克服政绩化和形势化,保持嘹歌原生态元素的完整性和民间文化艺术的通俗性及其传播组织方式的自发性,才能确保原生态嘹歌文化的良好保持和传承。当然如何利用嘹歌来宣传主流文化,并最终融入主流文化仍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二)落实、创新嘹歌文化的保持与传承方式   1.在现有哈嘹组合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挖掘原生态的嘹歌文化元素,充分吸收西方现代歌剧舞台艺术形式,展示嘹歌的艺术魅力。哈嘹乐队将壮族嘹歌等原生态音乐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进行融合,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的新音乐作品,此乃非常大胆而成功之举。但为了使嘹歌原生态音乐和现代音乐能全方位的结合并得到良好地发展,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一些。平果嘹歌和西方歌剧其实是有着共性的。嘹歌和西方歌剧一样,是以歌传情,运用“歌唱”来叙事的。西方歌剧按演唱方法划分成高、中、低音,演员的演唱风格是根据曲子和自己演唱的“声部”来决定的。嘹歌男女歌手双方在演唱时分别分有主声、和声两个声部,这和西方歌剧也有相似之处,如《贼歌》所唱的是男子征战的题材,从故事发生的开始、高潮和落幕,都是以歌代言,以歌叙事,抒情性和情节性完美结合。可以说嘹歌具有西方歌剧的特点,西方现代歌剧舞台艺术形式对嘹歌应该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两者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应该有很大的结合空间。当今在西方歌剧中注入中国元素是流行趋势,近年来一批具有独特中国元素的西方歌剧在国际上首演,包括谭盾的《秦始皇》(2006年)和郭文景的《诗人李白》(2007年),这些做法也造就了西方歌剧样式微妙的审美变化,从近来上演的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元素加入后的震撼效果。西方歌剧的宏大传统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融入,可以充分展示嘹歌文化的原生态与现代城市文化融合后的审美效果,在不同文化层次和背景截然不同的群体之间引起强烈的共鸣。#p#分页标题#e#   2.打造传统与现代传媒平台,扩大嘹歌文化的传播渠道。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完善通向歌圩的交通设施,方便乡邻群众与外地游客自由进出;改造现有的乡村歌圩,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在每个歌圩建立歌圩广场,配备现代化的音响、音像设备,让群众在优美的环境中享受嘹歌文化大餐。此外,还要打造现代网络影视传媒平台,传播嘹歌艺术。可以建立嘹歌网站,网民可以在线观看嘹歌演唱,可以把嘹歌当作音乐铃声下载到手机。让嘹歌爱好者更方便快捷地听到自己喜爱的嘹歌,还有助于让更多的音乐爱好者有机会感受嘹歌、学唱嘹歌,让嘹歌这个独特的原生态音乐广为流传,为更多人所了解和欣赏。   3.开发、整合平果县境内现有的山歌光碟15个制作组,形成嘹歌文化产业链。嘹歌是标准的五言四句“吩”(壮语,“山歌”之意),歌词内容在音乐表现上有所不同,各种不同旋律在地域方言土语上也有差异,加上不同风格的歌手在演唱时的自由发挥,经过千锤百变,嘹歌形成了有明显区别不同唱法的曲调,极富于抒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悠扬动听的旋律,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关注。这些民众明显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大的群体,而市场上能找到的、技术含量普遍不高的嘹歌光碟远远不能满足这个群体的需要。要大力开发、整合现有的嘹歌光碟,并配上汉字歌词大意甚至是对应的汉字歌词,选取各系列精华,按内容、曲调、演唱风格等分类,使嘹歌文化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唱嘹歌、欣赏嘹歌、弘扬嘹歌文化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政府必须要把农村居民转为享有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政治权利的城镇居民。特别是要针对嘹歌艺人大多在50岁以上的年龄特点,建立50岁以上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借鉴广西制定的60岁以上农村人口每月领取100元补贴的社会保障制度,把5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他们的衣食之忧,使他们更好地享受唱嘹歌的乐趣,使嘹歌的文化成为民众的真正精神和审美享受,进而更大更深程度地影响年轻一代,在年轻人的心中唤起弘扬本土文化艺术的自觉性,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同时充分发挥嘹歌艺人的特长,举办各种形式的嘹歌培训班,培养嘹歌文化传承人,让嘹歌这种独特的乡村文化得以代代传承。   四、结语   嘹歌文化与布洛陀文化是壮族文化的两大代表作,它们都承载着壮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寄托了壮民族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壮民族文化。城镇化背景下以民间歌圩与官方主办嘹歌文化艺术节相结合的形式,结合嘹歌特点所创立的乡村嘹歌文化与以现代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城市文化的完美融合的新模式很值得研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