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足球比赛中人墙排列及动态变化规律

论足球比赛中人墙排列及动态变化规律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南非世界杯和2010—2011欧洲冠军杯的118场比赛的522次前场任意球人墙防守情况为观察统计对象。以西安体育学院院足球代表队队员为实验测试对象。

2.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影像观察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全部118场比赛的522次任意球人墙防守情况进行录像观察,并逐次进行统计。以寻找足球比赛中人墙排列的特征,为实验测试提供理论依据。统计区域分为A、B、C、D、E,5个区域。(见图1)统计的内容包括:人墙的跳起、原地站立防守次数;人墙距球门线的距离;人墙的跳起情况;筑墙队员搭配组合形式;横向移动的状况等。测试对象与罚球队员均为一级足球运动员,平均年龄20.5岁,身高184.17±3.87,体重73±5.10。测试前,没有对被试采取任何暗示或特殊要求。以足球从头顶越过的队员为数据记录对象,每个位置测试获得3次有效数据,取平均值。依据观察法得到的足球比赛中防守人墙排列的规律,选择有代表性的防守人墙排列场景为测试内容,探寻人墙防守时的动态变化。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选择了表1中具有代表性的人墙排列场景作为测试内容。采用卡西欧EX-FH100照相机两台,对被试进行现场高速摄像采集,拍摄频率为120p/s,曝光时间为1/1000s,主光轴高度1.2m,两镜头距离拍摄点分别为15m和25m,两镜头间夹角为90°。现场具体拍摄位置如图2所示。摄像机1采用定点定焦拍摄,并将获得的视频资料通过APAS软件进行处理(采用日本男性人体模型,数字平滑采用低通滤波法,截止频率8Hz),以获取任意球射门不同位置球的速度与高度及该条件下人墙的跳跳高度、移动距离等数据。摄像机2采用跟随拍摄,记录足球运动员从脚接触足球到足球被射进球网这段时间的飞行轨迹、时间等数据。对统计获得的数据运用EXCEL2007统计软件处理。

结果与分析

1.人墙排列特征的统计分析

1)单人人墙防守统计分析

表2统计显示比赛出现单人墙防守169次,占统计总数的32.4%。从人墙与球门线的直线距离来看,单人人墙在23m~35m之间。从人墙跳起和原地防守比例来看,两者分别为54.3%和55.7%,几乎各占一半。比赛中可以发现防守队员常会认为在30m外的任意球距球门较远直接射门得分的机会很小,比赛中在这个区域绝大多数进攻都采用的是传入罚球区抢点形式。那么只要对罚球形成威慑即可,因此采用一人筑墙防守的形式[3]。另外,单人筑墙防守的形式还有减少或封堵对手采取向前渗透性进攻的战术意图。

2)二人筑墙防守统计分析

两人筑墙防守158次,占统计总数的30.3%。主要集中在C、D、E区,分别是43次、48次、44次,占到两人人墙防守总数的82.3%,见表3。两人人墙距球门线直线距离为31m至5m之间。从人墙跳起和原地防守比例来看,前者为57%和43%,采用跳起防守的略占多数。从现场观察可以看出,两人排人墙队员间相互干扰较小,能够充分的起跳,从而减小射门的角度,增大空中的防守面积,迫使对手运用有难度的踢球技术,从行动上和心理上起到干扰罚球队员的作用。统计显示双人人墙组合搭配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身高基本相同,另一种是一高一低,后者在数量略多于前者。其中,C区和D区运用高低组合筑墙的最多,占39.2%。筑墙队员的位置排列与球距球门的角度有密切关系,角度越大,防守中选择平均身高筑墙的几率就越大,角度越小,采用高低搭配筑墙几率越大。因为双高、高低搭配人墙能尽可能的封堵直接踢向球门的路线,并通过主动跳起防守的不同形式,如双人全力跳,1人全力跳等形式,减小射门的角度,增大空中的防守面积,迫使对手运用有难度的踢球技术,从行动上和心理上起到干扰罚球队员的作用,以期获得人墙封堵成功和罚球威胁性的降低。

3)三人人墙防守统计分析

表4显示三人人墙防守共66次,占统计总数的12.6%。主要集中在E区共33次。距球门线的直线距离是30m至5m之间。其中采用跳起防守的略多,占63.6%。三人人墙防守中,原地防守24次,跳起积极防守42次,比例与2人人墙相近。三人墙筑墙组合采用“人”字形和陡坡形,人字形人墙组合即身高最高的队员在中间,另外两名队员在两侧的排列形式。运用“人”字形人墙,两侧队员一般要求其判断敏锐和弹跳出色,以弥补身高的不足。陡坡形人墙组合即身高最高的队员封堵近门柱,其他队员依次向内侧排列的形如“陡坡”的排列形式,这种身高最高队员站在外侧,矮个队员站在内侧的排墙方式,可使高个队员最大面积地封锁远离守门员身体那侧的球门空间。

4)四人人墙防守统计分析

4人筑墙共计71次,占统计总数的13.6%,见表5。人墙位置距球门线最大距离是25m,最小距离是11m。四人人墙防守时,原地防守7次,而起跳防守64次,由于距离较近,队员通过起跳来干扰任意球飞行的弧度效果较明显,因此积极主动的起跳是其主要特点。四人墙组合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字形,第二种是“陡坡形”。“山”字形人墙站位是将身高最高队员位于从球门柱向内侧数第二的位置上,这种组合形式在实践中被大量运用,比例高达91.5%。罚球区弧线附近出现大量“山”字形人墙排列,分析原因有两个,第一由于距离较近,弧线球射门时,球从位于外侧第二名队员位置上飞过的可能性大于从最外侧飞过的可能性。第二在最外侧设置相对较矮队员,是为封堵成功,防范对手的二次进攻做准备,这显然是对传统陡坡形人墙搭配的修正。2.1.5五人人墙防守统计分析表6显示5人筑墙共计48次,占统计总数的9.2%。人墙位置距球门线最大距离是23m,最小距离是10m。采用起跳防守的次数明显多于原地不动防守的次数,与四人筑墙的特点基本相同。五人人墙的组合形式变化较多,比赛中各种人墙排列的组合形式都有运用。统计结果显示“山”字形组合人墙共运用了40次,占83.3%,这说明随着射门距离的靠近,“山”字形人墙的效果逐渐显示出优势来。

6)六人墙的防守

6人筑墙共计10次,占统计总数的1.9%。人墙位置距球门线最大距离是25m,最小距离是8m,全部采用跳起防守,见表7。人墙组合全部采用“山”形组合,组合自由度较大,变化较多。需要六人排列人墙的任意球对防守方来说是巨大的考验,由于射门角度大,距离球门近,其攻击面相对于其它区域要宽阔得多,对球门形成的压力非常大[4]。因此排列人墙的队员必须清楚各自将要做什么,每名队员必须严格执行全队的战术计划。此时,利用主动跳起防守能够扩大防守面积,迫使罚球队员运用有难度的踢球技术追求更为刁钻的飞行轨迹,从而增加失误和被封堵的可能性,从而减低任意球的威胁。#p#分页标题#e#

7)人墙横向左右移

动比赛中罚球队员是通过各自特长的脚法和经验采用“绕过”人墙的方法主罚任意球的,因此排人墙队员会选择向左右移动[5]。比赛观察统计人墙横向的左右运动共20次,占总数的3.8%,主要在1人、2人、3人人墙中采用,其中1人人墙最多。人墙的左右移动指位于人墙两侧的队员,判断球的运行路线,选择向自己同侧移动,从而干扰球运行的身体移动。此时,防守队员进行横向运动,首先是判断任意球会从自己左右飞过,往往罚球的地点较远,在球门正面的较少,在球门的两侧较多。

2.人墙跳起特征的统计分析

实践证明人墙跳起高度、左右移动的幅度及起跳时机,是决定人墙防守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墙跳起移动与人墙排列各自具有特点和相对独立性,但他们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文献中,此类研究还未见报告。为此,根据观察研究的结果,本研究通过模拟实验测试,探索人墙跳起移动的特点,是全面了解和完善人墙防守规律的重要内容。

1)人墙跳起高度

排列人墙的队员通过跳起来提高人墙的“高度”,使得罚球队员要提高踢出球的高度,才能越过人墙,增加了罚球的难度。模拟实验数据统计见表8。

①人墙跳起高度与排人墙人数

一般认为人墙跳起的高度主要与队员弹跳力有关,但录像观察发现,排人墙人数较多时,部分队员准备姿势不充分,就会影响到人墙跳起的高度。图3显示了模拟实验中人墙跳起高度与排人墙人数关系,从中可以看出随着人墙人数的增加,人墙跳起高度在降低的关系。弹跳力是决定人墙跳起高度的基础。我们认为产生这一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人墙要求队员间排列紧密,队员间的身体接触,影响了起跳前的准备姿势,使得起跳蹬伸动作不充分;第二,筑墙队员两臂保护自身的要害部位,不能正常摆动配合起跳。因此,人墙跳起的高度比队员个人纵跳的高度低。

②人墙跳起高度与罚球距离

图4显示在20m至34m的罚球距离内,当近距离和远距离罚球时,人墙跳跳高度相对较低,随着距离的增减,人墙跳起高度逐渐提高,在25m时达到最高。可以发现人墙跳起高度与罚球距离之间,存在如图4的“钟型”关系。录像观察发现比赛中当罚球距离较近时,主罚队员主要采用大力射门的方式,运用弧线球射门的较少。为了提高人墙的高度,同时防止罚球队员利用人墙跳起后,从人墙下方射门,排列人墙的队员经常采用踮起脚尖或轻跳的的方式来提高人墙的高度,所以在距离较近时,人墙跳起的高度相对较低。当距离较远时,对球门的威胁也降低了,排人墙的人数较少,通过起跳来干扰主罚队员的罚球方式和球的运行轨迹的可能较小,所以在距离较远时,人墙跳起的高度相对较也低。在25m左右的罚球距离,主罚队员采用弧线球射门的较多,防守队员能够充分的发挥起跳对主罚队员罚球方式和球的运行轨迹的干扰功效。因此,起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跳起的高度相对较高。

2)人墙起跳时机

防守队员在起跳时,希望达到的最佳效果是当跳起最高的同时球正好从头顶飞过的。由于处于排人墙的状态下,人墙起跳的高度是有限的,相对于跳起高度,人墙最高点时球刚好从头顶飞过才是队员首要考虑的。从实验看,一般在罚球队员脚触球前或摆动腿前摆时排人墙队员完成起跳前的预备姿势。当罚球队员脚触球时排人墙队员开始起跳。根据表9的数据,人墙起跳的时机在罚球队员脚触球后0.1s至0.24s之间,平均为0.14s。图5以人墙到球门的距离为横轴,以“时间差”为纵轴,图中显示两者有人墙离球门越远,“时间差”越小的关系。这主要是因为罚球地点离球门越远,要将球踢到球门,球速也要加快的原因。

结论

(1)人墙排列的人数在26人之间,排列人墙的人数与罚球地点与球门的距离和射门角度有关,距离越近,角度越大排列的人数越多。(2)防守人墙采用起跳防守的次数多于原地不动防守,防守队员积极主动的封堵和干扰射门的意图明显。距球门越近的多采用起跳防守,距离较远的任意球才考虑采用原地不跳防守。(3)人墙的组合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山”字形人墙组合最多。(4)排列人墙的人数越多,人墙起跳的高度有下降的趋势。应引起教练员的关注。(5)人墙跳起的高度与罚球距离的关系呈“钟”形。罚球距离距球门较远和较近时,人墙跳起的高度较低,罚球距离球门25m左右时,人墙跳起的高度相对最高。研究结果显示人墙跳起的高度在0.42m至0.48m之间,平均为0.45m。

本文作者:杨钢 王琨 席海龙 马俊 黄文芳 唐铁锋 高巍 宋辉 姚远 单位:西安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