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的科学管理

体育产业的科学管理

随着体育事业的产业化日益完善,体育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可供娱乐的消费品。为了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的需要,专门从事体育服务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人也越来越多。体育产业就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经济政策是政府管理、调节和发展体育事业的准则手段。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加强了对体育事业的管理力度,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增强体育事业的发展活力。这为调整和改革我国体育经济政策,引导我国体育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一、发达国家的体育管理体制和体育经费的来源形式

目前世界上的体育管理体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国家管理型”,东欧国家普遍采用这种由国家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体制;第二种是“社会管理型”,美国及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过去均采用这种主要依靠社会组织实施体育管理的体制;第三种是国家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结合型管理体制”,即采用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相结合的方式管理体育运动,政府负责制定体育方针、政策,做出体育经费预算,规划体育场馆的建设,鼓励公民参加体育运动等,而体育组织(一般为体育联合会)则负责具体组织训练、准备比赛、选拔代表队及解决有关场地和器材,聘请教练员、辅导员和筹集活动经费等日常事务。

相对应的,各国体育经费的投入形式也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与“国家管理型体制”相对立的“拨款型”经费投入形式,即体育经费主要来自国家经济计划中的体育拨款,以行政手段定量下达。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体育投资总额由国家预算统一掌握,可以使体育工作保持与国民经济相适应的水平;体育部门有固定和相对稳定的经费保证,可以提高工作的计划性,可以对体育经费分类进行指令性使用,保证各类体育工作按比例均衡地发展;还可以根据人口分布等社会因素综合平衡,保证所有居民都能在均等的经济条件下从事群体活动。但是,这种经费投入形式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如经费由国家大包大揽,体育部门易产生依赖性,不注重价值规律的应用,体育经济效益较差等等。第二种,是与“社会型管理体制”相对应的“筹款型”经费投入形式,即政府不承担体育组织的活动经费,一切开支均由体育部门自行筹集,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政府才给予临时补助。这种经费投入形式的优点在于可以迫使体育组织发挥经营主动性,提高体育的经济效益,并扩大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但缺点也十分明显,如削弱了政府对体育的领导权;受经济形势和市场行情的影响较大,体育经费难以有稳定的供给保证;体育组织易受赞助财团的控制,自主性受到侵害等等。第三种,是与“结合型管理体制”相对应的“结合型”体育经费投入形式。

采用这种经费投入形式的国家,政府对体育组织给予必要拨款,保证其基本开支,其余活动经费由体育组织自行筹集,必要时,政府从政策法令上予以协助。目前看来,“结合型”经费投入形式的优点较多,如政府给予必要拨款,可以确保体育组织的基本工作条件和国家体育计划的实施;能够引导体育组织强化自身的经济功能,调动其利用体育办体育的积极性;有助于体育组织与社会各界密切联系,增加企业团体的社会责任感,并对体育工作质量实行自发的监督;由于体育部门吸收居民的资金,增多了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和权力,有利于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应该说,把国家拨款与社会资助结合起来,灵活地采取“结合型”体育经费投入形式,是目前大多数国家在发展体育产业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二、建国以来我国体育经济政策的演变及作用

1.强国战略下的体育经济政策及作用。新中国诞生不久,为了摆脱“东亚病夫”的称号,我国政府把发展体育事业提上了议事日程,提出了建设“新体育”的要求。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我国体育的基本指导方针由建国之初的“使体育运动普及化和经常化”逐渐演变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经济、文化落后和体育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党和政府一方面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一方面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竞技体育的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出现了全面发展的势头。不但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的成绩也出现了质的飞跃,不少项目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与之相对应,当时我国实行的是统包统管的供给型体育经济政策。即根据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强化计划手段,以供给的方式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不可否认,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统包统管的供给型体育经济政策对于重建我国体育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之迅速崛起,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获得了比较平衡的发展。但这种统包统管的供给型体育经济政策也存在弊端,不利于调动和发挥体育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对体育的政治功能与政治价值给予了特别的关注,限制了体育的经济功能和娱乐功能的发挥,影响了体育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2.社会化发展战略下的体育经济政策及作用。1984年11月和1986年4月,国家体委先后下发了《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通知〉的意见》、《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两个文件,确立了以社会化为突破口、以竞赛和训练改革为重点的新的改革思路及新的战略指导思想。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保持中国体育高速发展的势头,满足广大群众对体育日益高涨的期望和要求。

在上述改革与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下,国家包办一切的旧模式被打破了,我国体育经济政策也随之进行了改革。为了缓解体育经费不足的矛盾,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一方面继续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和扶持体育事业单位充分利用业务优势,广开财源,集资创收。不少体育部门就此开始涉足市场,通过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积极创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体育事业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但这一时期国内对体育经济功能的认识普遍还比较肤浅,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

3.产业化发展战略下的体育经济政策及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体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改掉原有体制中阻碍体育发展的弊端,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提出体育要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建立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建立并完善国民体育测试系统。进一步改革体育管理体制,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要推行协会实体化和俱乐部制,形成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体育事业的格局,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p#分页标题#e#

在社会化、产业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我国的体育经济政策演变为了社会化、产业化的经济政策,支持和鼓励体育事业单位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体为主、多种经营,充分挖掘体育的经济潜能,坚定不移地走体育社会化、产业化道路。

三、继续调整我国体育经济政策和拓宽体育经费投入

回顾历史可以看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体育事业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体育经济政策也作出了相应调整。尽管我国目前根据国内实际情况,采取了“结合型”体育经费投入形式,但是我国体育产业在实践中还存在产权关系不明,资产管理不顺和主体投入不足,市场发育不全,经济人才不多,管理不善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经济政策和继续拓宽体育经费投入。

1.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政策扶持。要推动体育产业更快更好发展,就必须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政策扶持。

事业、产业分开发展,逐步放开相关领域,同时按照市场化的模式来进行运作,政府在其中主要扮演服务、监督以及适当管理的角色。

近日通过审批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意见》,就是国家层面上出台政策支持体育产业发展,这表明我国体育事业到体育产业之间的观念转变已经成熟,事业体制与产业体制可以同步发展。

2.拓宽体育经费投入的措施。体育运动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体育经费的提供条件。增加体育开支,扩大投资比例,是我国发展体育产业的当务之急。

(1)继续加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由于我国经济市场运作处于一个起始阶段,市场经济还不发达,加上我国体育管理的政府集权,因此要短期在社会上筹集发展体育产业的巨额资金是不可能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还需要在财政预算中加大资金的投入。

(2)在体育经济政策上给予相应优惠,引导民间资本向体育产业的汇入。比如在税收政策上向体育产业倾斜。同时,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的投融资机制。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打破行业壁垒,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种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体育产业。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份上市、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

(3)通过发行、吸收捐助、出售电视传播权等途径获得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在社会筹资的体育经济政策方面,除了体育的发行外,还应建立健全体育发展基金征收制度,鼓励境内外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赞助体育事业,鼓励各类体育机构通过提供有偿体育服务筹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