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与时代特征

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与时代特征

建国初期的民族声乐作品有其显著的时代性及思想性,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风貌,而且还形成了一定的风格特征和创作特征,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时代性

“音乐的时代性,要求音乐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的主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声乐创作的主流就是沿着三四十年代聂耳、冼星海等音乐家开辟的创作之路发展而来的,三四十年代的声乐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革命精神,代表了社会进步力量,如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聂耳)、《黄河大合唱》(冼星海)等。五六十年代民族声乐作品创作进入了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代,此时民族声乐创作把握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旋律,体现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思想情感和心声,如当时具有代表性及引领社会发展主流的红色歌曲《歌唱祖国》、《社会主义好》等,表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人民从心底里对社会主义、党和国家充满热爱之情。五六十年代民族声乐艺术无论是在创作内容、手法,还是在体裁方面都比建国前有了显著的提高和发展,如《长征组歌》、《东方红》舞蹈史诗等作品的出现,推动了民族声乐创作向着新的领域发展,同时民族声乐在写作技法上还大胆地借鉴、融合了西洋声乐的创作理念,从而使民族声乐创作跨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声乐创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现实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意义:新民族声乐作品的产生,更加激发了当时人民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建设新中国的冲天干劲和奋斗精神,进而适应了当时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为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文艺、文化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风格特征

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

1.民族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声乐在形成和发展中重视民族性,因为“民族声乐如果缺少甚至没有民族性,也就失去了民族声乐的生存根基,割断了民族声乐发展的原始基因和历史传承”。民族声乐的民族性是情感与语言的体现,情感表现在民族情节方面,语言则是歌唱性口语,民族语言是民族声乐的核心,也是声乐作品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2.地域性

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地方色彩,是民歌风格的特点之一。“我国有56个民族,这一点构成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决定因素。各个民族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传统文化背景、人文心理素质、地方语言、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应该是多姿多彩、各有所长的”。五六十年代的民族声乐作品创作也体现了千姿百态的地域性特征,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给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带来了无尽的音乐资源。如:藏族歌曲粗犷奔放;云南民歌委婉纤细;青海花儿②高亢嘹亮、山歌风格浓郁;东北民歌开朗诙谐等。这些各具特色的歌曲,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这时期声乐创作者们重视地域性和民族性,从民间音乐素材中挖掘、整理、加工和改编,创作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个性鲜明、异彩纷呈的声乐作品。例如:东北民歌《乌苏里船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族歌唱家郭颂自己参与作词、作曲,并且首唱的抒情优美的民歌改编歌曲,其音乐素材取自生活在黑龙江支流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人所流传下来的民歌《嫁令阔》③。歌词富有民族性和地域特色,表现了赫哲族人的生活习俗及在开阔的江面上捕鱼劳动的场景。表达了赫哲族人的幸福生活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纯朴情感,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优美旋律贯穿歌曲的始终,让人感到美不胜收。《乌苏里船歌》不仅深受五六十年代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家喻户晓,而且还成为了驰名中外的民歌珍品。

歌曲《克拉玛依之歌》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吕远创作的一首反映石油工业建设的歌曲。它通过对戈壁滩上克拉玛依城新旧社会不同景物的对比描述,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新疆地方色彩和风格特征。歌词形象生动,旋律优美抒情,经过作者反复的推敲加工,形成了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抒咏技法。整首歌曲有着叙事性特点,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为流传。以上这些民歌都是具有不同民族特色、不同地域特色的民间歌曲,经过作者改编后得到了创新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的新民族歌曲。这是五六十年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一大特点,也为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我国的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滋养着民族声乐作品的生存和发展。民族声乐从早期人类简单的歌唱逐步发展而来,其作品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代各族劳动人民的心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独具艺术魅力的民族声乐作品,深受新中国人民大众的喜爱,它激发了亿万劳动人民的情感共鸣,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向上的推动作用,也为现代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作者:李光一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