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运动论文范例

户外运动论文

户外运动论文范文1

摘要:

高校体育教学是为了能让学生在有关体育学习中实现继续锻炼的观念培养,将终身教育观念贯彻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目的。该文立足于终身教育视角,指出了终身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其当前存在的弊端,并提出相对应的策略研究,旨在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终身教育;高校体育教学;策略研究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贯彻终身教育理念,主要是指让学生在高校受到较为全面、系统化的体育教学并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始终保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终身教育中实现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终身教育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能够使学生在校园生活和以后的工作中都能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确保体育教学能够贯穿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生涯,实现体育教学的一体化和可持续性发展。

1终身教育视角下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弊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国家对于教育事业也越来越重视,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等都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育的发展,终身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油然而生,但是在改革发展中还是存在一些弊端。首先,高校师生对于终身教育观念的意识不够。虽然高校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地方,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依旧存在师生对终身教育观念理解不足的现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体育教学中,我们都花费大量时间重视学生的成绩和身体素质,忽视了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点,再加上缺乏足够的终身教育观念宣传,使得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经常敷衍了事,最终影响了学生树立良好的终身体育教育观念。其次,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单调。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深入,高校体育教学的综合性越来越明显,不仅局限于传统的体育方式,显然以前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热情,而高校对学生开放的体育课程选项还只是包括篮球、足球、乒乓球以及健美操等简单的体育项目,未实现更多高质量体育项目的开设,使得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2终身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影响意义

2.1充分激发学生进行自主锻炼的积极性

受传统应试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只有通过期末检测才算完成体育运动的考核,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学生往往对体育运动和锻炼提不起真正的兴趣,更多展现的是一种被动学习的态度。而终身教育理念则不同于传统体育教学,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之中完成体育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热情,实现被动向主动学习的态度转变。

2.2充分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意识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普遍在接受完体育教育之后就结束了体育锻炼,传统的体育教学并未使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观念意识,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走向社会的毕业生,一个良好的身体状况是最基本的,所以从学生身体健康方面来说,高校坚持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不断对学生进行终身教育观念的培养,让学生不管是在校园还是步入社会,都能坚持进行体育运动和锻炼,拥有良好的身体状况。

2.3充分促进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坚持以终身教育观念为主要理论支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能力,还能强化学生自身身体素质和其他课程方面的学习能力,高校也能在终身教育观念中不断完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规章制度,使学生在高校体育可持续发展中实现自我整体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3终身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具体改革策略研究

3.1加强师生双方有关终身教育理念的培养

终身教育理念有助于高校教师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持续的体育锻炼,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该寓教于乐,结合娱乐教育和健康安全教育,使得师生在娱乐的教学情境下既能提高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水平,还能在掌握体育锻炼方式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高校学生在体育学习和其他综合学习方面都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在加强师生双方终身教育理念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重点从重视成绩的传统应试教育转为娱乐和健身为一体的新型教育模式,吸引学生更主动、更自觉地参与到高校体育教育中。通过加强师生双方有关终身教育理念的培养,使得高校学生对体育教学有一个全新概念并且越来越喜欢体育锻炼,促使高校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有效提升高校体育整体教学水平。

3.2加强高校体育教学制度体系的建设完善

加强高校体育教学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可以促进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程,具体完善措施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首先,建立相关激励制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校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应该采用科学且合理的激励制度对学生体育学习成绩和表现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并对不太擅长体育运动的学生进行语言或是行动上的鼓励,让不论是表现好还是表现一般的学生都能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完成体育学习,从而更加喜欢体育课程和体育锻炼;其次,完善相关学生体育运动方面的考核制度。在进行高校学生体育学习考核时,不应该局限于对学生成绩上的考核,还应该将学生平时在体育课上的表现以及课余之外的体育锻炼都算入考核范围之中,强化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3.3加强终身教育理念和高校体育实际教学相结合

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时还应该注意将终身教育理念和高校实际体育教学相结合,使终身教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学生通过终身教育理念的真实含义得到启发性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上也要时刻注重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将跑、跳等枯燥单一的体育形式转化成丰富生趣的团队合作娱乐项目,在让学生提高自身参与热情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以及协调。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拔河这项简单的团体合作运动来达到营造轻松的体育学习环境、分析拔河运动原理以及提升学生之间合作能力这三方面的教学效果,这种举一反三的教学手段加速了终身教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推进。

3.4加强终身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上的创新

教学内容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实现良好的体育教学改革,就需要不断进行体育教学内容上的创新,从体育文化中提炼不同元素渗透到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在体验体育运动不同文化环境的同时实现体育运动水平的提升。中国自古就有许多传统体育运动文化,如舞龙、舞狮、武术等,高校学生可以在了解这些传统运动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对强身健体的思想认识,并且在综合自身兴趣爱好的同时扩展获取体育文化知识的途径。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了解体育文化之后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让学生欣赏国内外的体育作品,观看国内外体育比赛的视频,有效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同时还可以加强各地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发扬中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还能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上的创新。

4结语

总而言之,终身教育的实际意义就在于高校学生在完成相应体育学习之后还能继续坚持进行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终身教育理念随着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人心,所以我们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时应该始终如一地贯彻终身教育理念,以实现学生通过终身教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及高校提升体育教育整体教学水平的目的。

作者:史俊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继红.终身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4(26):194,203.

[2]尹刚.基于终身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3(25):83,85.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学采茶舞的文化植入

摘要:

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和影响,健身操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形式单一且不能很好地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为丰富我国的传统健身操的内容,本文以采茶健身操为研究内容,从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点与传承价值,高校中开展采茶健身操的可行性分析,采茶健身操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以及高校中开展采茶健身操的实施策略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

赣南采茶戏;采茶健身操;教学目标

当前,我国的健身操形式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且对强身健体的作用也没有很好地科学根据,不能较好地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将赣南采茶戏文化与我国的健身操相结合不仅能丰富我国健身操的内容,而且在专业团队的合作下,结合我国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将赣南采茶戏中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运动与健身操相结合,以适应不同特质的学生,健身操与赣南采茶戏文化相结合,还有利于传统的民族文化的传播,赣南采茶戏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其特有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文化特色,将其与健身操相结合有利于赣南采茶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从文化传承的的角度来看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本文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了在我国高校中开展采茶健身操的可行性。

1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点与传承价值

赣南采茶戏起源于明代,是我国客家族的传统民族舞蹈,在我国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其明显的民族特点和文化特征在2006年被列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采茶戏作为客家族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由于其传承的悠久性,特点的地方化以及形式的独特性,是一项极为宝贵的精神文化,对赣南采茶戏的传播和发展,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当地人的本土认知感,增强客家族的民族认同感以及自豪感和自信心。另外赣南采茶戏是由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的,能够较好的贴合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能被普通大众较容易地接受。对赣南采茶戏的传播,不仅能够增加人们的愉悦感,而且使接受者能够体会到劳动人民身上的善良品质,让学习者在体会艺术的同时受到人性美德的感化。赣南采茶戏的传播,不仅能使接受者在生活之余进行娱乐和强身健体,而且可以让接受者感受采茶者的日常劳作的内容,从而体会农民以及底层劳动人民的辛苦和不易,对提高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也有很大的影响。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渐趋缩小。因此,为加强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赣南采茶戏作为我国少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需要多加保护。为了使保护“中国元素”有法可依,需要全国各地都积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现并申报。剪纸、武术、木偶戏、茶、赣南采茶戏……这些极具中国传统特色,在历史的演变中成为瑰宝的“中国元素”正在被社会各界日益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依靠口传身授予以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立法保护已经是迫在眉睫了。立法的形式应当以行政法规来实现。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具有以下几种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等,对其进行保护势在必行,除了靠公民的自觉传播外,更需要政府拿出诚意制定法规,对赣南采茶戏文化形成全面保护。当然对赣南采茶戏文化的保护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操之过急,只有人民万众一心,才能真正的实现赣南采茶戏文化的保护工作。

2高校中开展采茶健身操的可行性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要积极地开发利用课内外各种资源。因此,在高校健身操中融入像赣南采茶戏具有深远的意义。赣南采茶戏是由明末清初开始形成经过四百多年的传承流传下来的,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因此,从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来说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时代的学生应该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身操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门学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健身操作为一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其教学形式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形式过分重视教学模式的设定,多是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形式来完成的,这种以教师为主题的教授模式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对健身操产生了抵触情绪。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健身操也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改革,健身操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拉伸韧带,活动关节等的活动项目上,而是将很多课内外有益于身心健康和身体放松的活动都应用到了健身操中,这样不仅丰富了健身操的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主要的是随着健身操内容的丰富性不断增加其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作用,明显高于传统的简单的韧带拉伸和关节活动的健身操。赣南采茶戏很适合融入到健身操中,赣南采茶戏以我国客家族采茶的劳动活动为基础,必然包含很多的易于身心健康的劳动动作,而健身操的精髓就在于动,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符合健身操的基本要求。传统的赣南采茶戏中包含很多的舞蹈动作,例如采茶、炒茶、开荒等内容涉及到了小碎步,十字步等舞蹈动作,这些动作既富含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又简单易学、丰富新颖,很适合用于对健身操的改编。要想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赣南采茶戏作为当地较为熟知的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特色,必然跟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将赣南采茶戏引入到学生学校生活的健身操中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民族文化独有的魅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本土认知感,因此,在高校中开展采茶健身操有很高的可行性。

3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

健身操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动,但是其指导思想也很重要,它关乎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新课标标准在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的指导下,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赣南采茶戏引入到健身操中,主要是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赣南采茶戏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将其融入到高校健身操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体育的热情,而且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并且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学生们的本土认同感。同时由于传统的采茶戏内容丰富,与健身操相结合能产生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在学生看来属于通俗易懂的内容,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在了解本土的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感受到采茶戏的文化魅力,促进传统的采茶戏文化的传播和推广。第二,由于现如今在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文化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很多学校对健身操的认识不够深入,虽然在教学大纲中设计了健身操的环节,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重视力度不够,很多学校还未能接受教学改革,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一些学校甚至取消了类似于健身操这样的课程,这些做法都使得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健身操由于受到政府的支持,能够使学校在一定程度得以重视,而且赣南采茶戏作为传统文化,也是校领导乐于推广和传播的,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校改变传统观念,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4高校中开展采茶健身操的实施策略

高校中开展采茶健身操的实施必须遵守以下三个原则:第一,要尊重赣南采茶戏文化的原有的地方特色和我国客家族的传统,在把赣南采茶戏文化与健身操相结合的时候要注重保持采茶文化原有的传统的民族特色,以求达到两者的平衡和协调;第二,要尊重健身操的健身规律,健身操的最终目的还是强健学生的身心,所以,在把赣南采茶戏文化与健身操相结合的时候,要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核心,深入融合赣南采茶戏文化中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动作和运动,建立全新意义的有氧运动;第三,要尊重我国高校的教学原则,健身操作为教学的极为重要的内容,是为学生而开设的,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手段,因此,在将赣南采茶戏文化融入到健身操中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改编,针对不同年级,不同身高,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进行改编,以提高健身操的效率。

结语

赣南采茶戏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的民族文化,是我国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将赣南采茶戏文化融入到健身操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健身操的积极性,而且将赣南采茶戏引入到健身操中,能提高学生体质,另外,也能起到传播文化的作用。赣南采茶戏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将其融入到高中健身操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借助资源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本土认同感。

作者:李继锋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体育部

参考文献

[1]杨艳莉.采茶健身操的创编及其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

[2]刘晨.有氧爵士舞引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杜利坤.我国广场健身操(舞)原创作品实例剖析[D].首都体育学院,2015.

[4]李海.社会需求视域下健美操专选课程优化设计与实践[D].武汉理工大学,2012.

[5]兰玉珊.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形成、演进与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6]沙玉芳.仫佬族民族健身操创编的实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4.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学茶文化应用

摘要:

在高等体育教学发展的过程中,茶文化的融入不仅弥补了体育教学的不足,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本文从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价值进行分析,并分析了茶文化的作用,对茶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

茶文化;高校体育教学;应用

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也显得更加重要,体育拓展训练的形式也更加丰富,为了促进体育教学形式与内涵的创新与发展,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充分利用茶文化这个有力平台,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与此同时还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完善学生人格,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真正实现体育与文化的整合,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价值分析

研究茶文化对体育教改的影响,将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对于茶文化在体育教改之中的价值体现。

1.1修炼大学生心性的价值

近年来,存在很多的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因为压力大等问题发生的意外事件,针对这样的事情,大学生应该在步入社会之前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好,能够适应就业时带来的一些压力,并且在职场中能够轻松的将自己的长处展现出来,大学生心态的调整也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就业时能够选择一个自己具有优势的工作。这种心态的改变应该在大学中就开始调整,包括面对就业难的心态和与人交往的心态,这样在走入社会时才不会被所遇到的困难打败。

1.2平复大学生心绪的价值

在很多的职场中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有很多的大学生在校时表现优异,既是学生会干部又是社团的领导,但是在职场中的表现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就是大学生们在其工作中没有将自己的情绪控制好,以为会与在学校中一样,不会引起一些不好的事情,没人去在乎这种情绪的传递,然而正是这种负面情绪会深深的影响着大学生在职场中的工作,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而茶文化具有一种平复人情绪的功用,当然这个功用是需要大学生在进行品茶时候自己去体会和感悟的。

1.3增进大学生感悟的价值

职业素养是在不断的学习和经历中逐渐的累积起来的,最终才能够形成自身的职业素质能力,而大学生在学校中并不能够进行一个良好的社会实践,所以大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是比较缺少的,学校应该针对大学生的这种职业素养缺失的现象进行相应的一些措施,学校不能够帮助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却可以通过引入相关的茶文化来让大学生进行相应的感悟,这样大学生能够在这种茶文化的引导下了解一些社会中的情况,减少在之后的社会实践中能走弯路的情况的发生。

2茶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下面对茶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

2.1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将茶文化融入到大学生中,一方面能够丰富高校的体育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帮助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系统化。虽然现在高校都有一个自己的教学体系,但是这个教学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当茶文化融入到高校的体育教学时,茶文化这种新元素的加入会引起高校的体育课程一系列的反映,对高校的体育教学有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茶文化融入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高校的体育教学的体系救护有所丰富,其教学方法和整个教学体系的评价也会有所依此出现,从多角度的完善了高校的教学体系。同时茶文化中的淡泊的文化内涵对于当代的学生有一定的重要意义,能够洗去学生因为体育赛事而引起来的功力之心,让学生能够平心静气的接受比赛结果。

2.2促进茶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优美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名花,然而,茶文化却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受到一些冲击,面临着可能出现断层的危机,在这个多种多样的社会下遭受着一定的生存打击,这对茶文化来讲是不公平的,之前的历史变革都没有将茶文化给泯灭,那么在这个和平社会又怎么将茶文化给抛弃呢?在高校中引入茶文化,一方面能够通过茶文化的引入来缓解学生们面对考试的压力,同时茶文化再以一种课程的出现能够让学生们对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们对茶开始喜欢,这在无形之中也是对茶文化的一种弘扬和传承,当学生对茶有所喜爱之后,那么茶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另一方面,高校中的学生通过对茶文化中的内涵的理解,对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也会有所帮助。

2.3拓宽学生的知识而塑造其良好的品格

茶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之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结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标志。茶文化中蕴含了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文化,融合了道家的万物归一的顺其自然的文化,融合了佛家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的文化,茶文化中还具有一些与茶相关的一些物质精神,像茶艺、茶具等的表面物质精神,还包含着茶学、茶歌等的精神文化。茶文化中所包含的这些茶的知识对于学生有很大的益处,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加学生对于茶文化的兴趣。茶文化中蕴含的坚韧不拔和淡泊名利的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点传承和弘扬的,这对高校的学生带去了一丝阳光,能够温暖高校学生因为社会中一些不好的事情所带来的内心的伤痛,使得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不逃避,勇于去解决问题,在大学中树立一个良好的价值体系,有一个好的品质,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3茶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为了推动当代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明确茶文化的重要性,充分挖掘茶文化的教育价值,制定科学的教学规划,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国素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3.1构筑完备的茶文化理论体育教学系统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茶文化,使得体育教学中具有一种文化的内涵,然而在体育中融入茶文化的重点是,在原本的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加入茶文化,这需要学校有一个比较完备的茶文化体育教学体系,来帮助茶文化的融入。首先要建立一个茶文化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其次在目标的基础上设置一个理论框架,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添加一些课程的内容和有效的授课手段,通过这几个步骤将茶文化体育教学的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在针对茶文化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行相应的评估,促进茶文化体育活动能够有效的开展。

3.2完善茶文化体育教学活动的硬件设施

当代我国各大高校中都有一个完备的体育器材和训练场地供学生使用,所以,在茶文化融入到体育教学时,也应该进行相应的体育设备和器材的设置,还有专业的场地供学生和老师的使用。学校的这种行为也能够让学生明白学生对于茶文化的重视,自然学生自身就开始对茶文化有所关注,在茶文化正式的走到学生面前之前渲染一种神秘感。在茶文化体育活动的场地中应该对训练中所用到的器材准备好,这样让学生能够对体育产生兴趣,在之后的学习中才会更加积极主动。所以高校在进行茶文化的融合之前应该针对相关的设备的花费做好预算,学校在设备的购买时有足够的经费。

3.3加强茶文化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创新工作

其实茶文化走入校园已经不是新鲜事,只是走入体育课程之中是第一次,所以茶文化在体育活动中的融入对体育活动是一种创新,很多的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都采用一种只讲不听的教学方法,导致老师一个人讲课完全投入,学生的思绪已经飘到异国他乡的现象滋生,老师的这种对学生的忽略,导致课堂之中变得低沉,使得学生对于课程逐渐的失去好感,最终对课程内容一点也提不起兴趣,所以在茶文化融入体育中的这一契机,老师应该改变之前的教学方法,通过茶文化的引起能够将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帮助学生重新找到对于课程的兴趣。老师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让学生在对茶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展现出来,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对茶文化的内涵的领悟能够更加深刻。茶文化的融入对于体育的课程内容的改革是一个机会,学校应该抓住这个机会,针对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要求进行新的课程的设计,使得茶文化能够在体育课程之中充分的展现,发挥新课程的最大效用。

3.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茶文化体育实践活动

虽然茶文化与体育活动相结合之后,学生对于茶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使得在一定的时间里,课程中所对茶文化的内涵展现的并不多,所以,高校针对体育茶文化的这种教学现象,应该进行同时为学生组织另一种茶文化体育的实践。比如可以看展一系列的关于茶文化的历史的课外选修课,将课程设置在学生的业余时间,这样学生就能够有时间去学习这些茶文化,同时也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另外也可以搞一个关于茶文化的联谊活动,其中可以设置许多关于茶文化内涵的故事和题目,使得茶文化在校园中能够很好的传播,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学校中开展一些比赛活动来增强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还可以组织一些有兴趣的学生到相关的茶文化基地去实践学习。

结束语

传统茶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合,能够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体系的完善,同时也能够实现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普及与传承。这就要求当代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承担起这份责任,积极去开发茶文化的教育价值,借助茶文化这个有力平台,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人文道德修养,使其能够成长为更加优秀的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以及文化发展更好的服务。

作者:拓万亮 单位:塔里木大学

参考文献

[1]汤凯.“茶学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2):187-188.

[2]吴俊芳.民间采茶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福建茶叶,2016(6):235-236.

[3]白帆.茶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16(7):220-221.

[4]吴炜.采茶健身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采编研究[J].福建茶叶,2016(7):238-239.

[5]田造轩.采茶健身操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8):224-225.

第四篇: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

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适应人才培养模式与要求、深化高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主要是: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重视体育教学设施建设和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

【关键词】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要性;存在问题;改革对策

探讨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的创新,对于弘扬体育精神、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高校体育教学的理念也不断地更新,教学方式也有所创新,但是实践中,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仍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存在不足之处,本篇论文以此为视角展开了研究,提出了优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

一、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其本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也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高校体育教学正发挥了新时期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2、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需要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体育价值观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之处,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不仅有利于促使新时期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为大学生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身体素质与条件;而且有利于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全民身体健康素质。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高校体育教材和教学内容陈旧

高校体育教材是体育教师开展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参考与依据,教材内容的及时性与科学性,有利于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具体体育项目训练方式。然而实践中,由于图书出版周期、编者思维方式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教材的内容未能及时更新,未能与新时期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吻合,未能体现时代特色。其次,传统教材的编写往往是以单项训练为主,忽视了学生的集体参与性,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同时,教材的编写未能考虑到新时代学生的个性与特点,不利于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发展适合于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

2、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模糊

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与基础。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应坚持“健康第一”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将培养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相结合,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实践中部分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某个体育项目的训练任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未实现学生心理、身体、个人特点、个人价值的全方位结合。

3、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

合理的体育教学评级机制,是对教学目标情况有效的评测方式,也是对于学生学习效果与成绩的评价,督促学生不仅仅在体育课堂上积极锻炼身体,掌握运动项目的技巧,而且在课后也能养成长期锻炼的意识,目前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中,主要以单项运动项目的技能测试,平时出勤率,日常表现等为主要依据,主要针对学生个体,缺乏对于团队的考核机制,同时对于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没有一套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需要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优化与健全。

三、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1、完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是教师开展体育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与参考,新时期,体育教学的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推陈出新,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学生的新特点进行更新,并且尝试将多种项目的体育运动相结合,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将体育兴趣转换为长期的爱好。部分高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在传统的体育项目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在体育选修课中增加了武术、体育舞蹈、现代舞、太极拳等项目,一方面增加了体育课程学习的吸引力,也增强了学习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实现全面发展。

2、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体育教学实现三个转变:由传授型向引导型转变,由形式型向实效型转变,由枯燥型向快乐型转变。为了达到以上目的,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不断更新知识,开拓新学科,探索新领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体育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发现式、互动式、探讨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例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课前准备部分往往增加一些体育游戏,这个环节具有集体性、趣味性、动态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可以营造出一种愉悦、宽松、奋进的学习氛围。

3、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高校体教学评价体系,是对体育教师依据教学原则,实现教学任务情况的督促与评价,也是对于大学生学习体育项目技能成果与收获情况的反馈。对于学生的考核、测评,不仅仅要考核其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而且要将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体育知识等全面纳入考核的范围,实现全方位的考察与测评。传统的评价机制只注重对于学生的测评,而忽略了对于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应该在学期的期中、期末,组织学生对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吸引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教学过程中的态度等进行评价,教师之间进行互评,从而达到发现不足,不断改进的效果和目的。在体育教师进行互评过程中,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方式的改进。

4、重视体育教学设施建设和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需要合理利用充足的体育场馆和器材,还需要一大批学历高、知识渊博、业务精深的专家和一支爱岗敬业的体育教师队伍。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施,还需要一批符合新世纪发展的新型体育教师人才。高水平的体育教学设施支撑高水平的体育教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有所创新与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对于人才标准多样化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仍然存在的一定的不足之处。本文就存在的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陈旧、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创新体育教学内容、优化评价体系等具体的措施。

作者:于广鹏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贾绍峰.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

[2]孙家忠.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当议[J].科技创新导报,2013.

[3]陈松松.基于课程范畴理论的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3.

[4]文祥.合作活动学习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5]马金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

第五篇:高校体育教学创新及改革

摘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其次阐述了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有效帮助高校体育教学实现创新性发展的策略。认为完善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构建完善的科学的体育课程考核体系,培养健全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是重要的改革方法。

关键词:

高校体育;体育教学;创新

在高校教学中,体育学科属于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大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学习与活动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体育教学不仅具有与其他课程一致的属性,而且课程本身也具有鲜明的特征。近年来,随着新教学改革的推进,为满足社会体育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体育教学创新与改革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一、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一)体育教学方法过于落后

一方面,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不够重视。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主要倾向于传授体育技能,授课地点多选在篮球场、操场等户外场所。这种教学环境人多、喧闹嘈杂,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采用方便观察和学习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示范演示,学生模仿与学习。体育教学理论知识对技能知识起到基础作用,学生通过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技能要点。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只顾技能不重视理论,在教学中很难取得显著的效果。另一方面,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贯彻了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通常只重视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往往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所发挥的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当前,随着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并行推进,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使高校学生故步自封,很难进行创新和改进。通常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处于被动、消极和被压制的状态,甚至部分高校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抵触。体育教学本该是富有活力与生气的课堂内容,但是学生在课堂中却缺少积极主动性,由此不仅不能促进高校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而且导致学生失去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利于其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体育成绩评判标准不合理

在我国高校体育中,主要以成绩检测作为课程考核的方式。换言之,体育教育者以特定的一项体育技能作为测试项目,并设置相应的达标要求,测试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于学生个体不同,自身素质水平也不同,其体育技能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性。例如,高校体育教学中一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虽然体育学习很努力,但是体育成绩仍然未能达到教师设置的标准,从而不能达标,不能通过考试。导致得不到教师认可的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学习积极主动性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对体育课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

(三)体育教学硬件条件不完善

高校体育课对硬件设施的要求相对比较高,特别是大学体育课教学包括体育技能的学习与讲授,因而需要提供给师生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场地、器材。例如,体育教学中培训学生的篮球技能,那么就需要提供篮球场地。不过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最突出的问题为资金投入短缺,体育教学的场地与器材不完善,造成高校体育部分课程无法正常开展,有些学校采用视频录像的形式教学,或者放弃这部分体育课程,严重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一)引导体育教学方法变革的重要基础

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方法,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所获得的效能与作用由不同的教学思想指导与决定。在体育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思想不同,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体育教学思想也随之变化与创新,教学思想的变化创新继而影响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当前高校体育教学逐渐向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方向,以关注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用,转变为推动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高校体育教学须坚持现代化的教学思想与教育理论,基于先进的教学思想、科学地教学原则和正确的教学方法。此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决定了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变革成为必然。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人文基础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基于在民主、平等、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脱离传统的管与被管的关系,建立在主动、协调、双边的关系,教师不再是传统体育教学中的说教者和领导者,他们扮演的更多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引导者,双方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未来良好的体育创新环境必须以新型师生关系为前提,在丰富且具有创新性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还要转变教学中以讲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与个性,使其成为体育教学中课堂的主体。高校体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教师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创新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三)体现现代化信息设备应用价值的重要方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之对传统单一课堂教学格局产生巨大的冲击,现代的教学技术在高校体育课堂中的应用逐渐取代了传统课堂教学方法。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现代化科技作为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由平面转为立体,由静止变为运动,将枯燥的文字转变成生动的声音影像,极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并且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计算机、多媒体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切实改变了体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主动获取、运用及处理知识的能力,并创造超越时间、空间的课堂形式,对体育教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与改革的突破点

在大健康背景下,我国教育与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加之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发展,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高校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体育发展的需求,改革与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才能满足全球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需求,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无缝对接。关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与变革的突破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着力点。

(一)完善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

教学成果与教学理念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体育教学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将塑造健康身体与健康体魄融入到教学中。首先,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实现快乐教学;其次,以培养学生的健康身体素质为目标。随着社会各界对健康的日益重视,特别是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身体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造性,需要抓好大学生的健康体育思想教育,顺应体育教学情境,在各个体育教学环节中融入体育教学思想。针对不同的大学生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与体育专业知识,促进实现学生学科知识、技术与技能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刻不容缓。最后,健康的身体是完成学业和参加工作的基础,是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当加强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并将之作为最终教学目标。

(二)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方法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首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现运动的精彩内容,提高体育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校体育教学对启发式教学的引入,将有效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并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最后,从固有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基于教学实践创造出适合高校体育教学需求且更有效地教学方法,重视其灵活性、综合性及适用性等特性。为了凸显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根据教材内容,在教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通过添加组合或精简省略的方式创新教学法。譬如,在练习法的基础上组合多个练习,形成循环练习法。二是改进创新法,在分组教学法的基础上,使用一种小型指导性分组和自有资和自由组合形式组织学生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构建完善科学的体育课程考核体系

对比传统体育成绩考核评判的方式,采用更客观、更科学的综合评价方式。结合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实际情况,尊重个体差异,照顾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改革现有的体育课考核方式,构建完善、科学的体育课程考核体系,综合评定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课堂表现。同时,还可以将体育理论知识列入考核之中,实现体育课程考核的公平性、规范性、科学性。在落实体育课程考核工作过程中,要以学生的体育健康能力为考核重点,注重形成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同时,还要将动态性考核和静态性考核有效统一,确保体育课程考核的动态性。在考核过程中,要制定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显性指标是学生的理论成绩和运动成绩,隐性指标是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精神等,还包括社会性发展这类非体力因素。以此考核学生,应强调对体育教学的人文思想、体育文化进行综合评价。

(四)培养健全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

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又受体育教师综合素养的影响。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基于体育教学内容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不仅满足大学生思想、心理健康、技能技术、健康意识等全面发展的需求。还有体育功能的多样性,也迫切需要一支具备综合素质强的师资队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承担着不断研究教学方法的使命。在教学中不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逐渐实现体育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发挥教师的最大作用,实现体育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对此,学校除了加强建立健全体育教师队伍的同时,还应当加强体育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教学经验丰富与专业综合素养强的教师。

四、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是体育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不断创新变化,需要教育人员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探索与革新。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创新与改革面临问题的详细介绍,指出其在现代化科技迅速发展背景环境下创新变革的必要性,并寻求找到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与改革的突发点,以期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与革变,最终实现为社会生产与发展培养更多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综合型应用人才的目标。

作者:吕建平 单位: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雷合中,宋静.浅谈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217,219.

[2]郝海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及创新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马金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2):105-109.

[4]张平平.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科技资讯,2016(17):98-99,101.

[5]王森.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技资讯,2012(12):191.

[6]韦斌.浅谈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才智,2013(14):73.

[7]孙建雄.对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3-74.

第六篇:高校户外运动体育教学实践

摘要:

通过社会体育的发展现状和户外运动进行分析,近而提出如何把体育专业在教学中的目标转向户外运动的发展方向,以更好地解决社会在户外体育人才方面的缺失问题,为方便大学生就业拓展更多的途径,更好地促进社会体育专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户外运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加户外体育的人数也逐年递增,由于其是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这就要求带队的导游教练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目前我国在户外运动方面的形式就是缺乏专业的户外体育人才,活动开展的形式不够专业,在旅途中的安全性也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因此要想更好地促进户外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要解决户外人才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人们对户外运动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社会体育是专门向社会培养输送体育人才的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好社会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在培养人才的方向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户外运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体育专业必须要解决好在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问题,把握好社会的发展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

1我国在户外运动方面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发展户外运动时,一般都是由户外俱乐部来开启的,而具体的专业技术推广还是要由专业的户外体育人才来进行,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在2011年时参加户外运动的人数就已经突破了7000万,而大部分运动都是由户外运动俱乐部来组织进行的,而俱乐部的专业技术水平与参与者的人身安全又有着密切的关系。

2我国在体育人才方面的发展现状

2.1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给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也带来很大的契机,受国外在发展大众体育事业的启示,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在体育事业方面的需求,在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首个创办了社会体育专业,而目前我国的体育专业举办的校点更是数不胜数,在这样一个全民体育的时代,如何确定好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设置,是目前我国体育院校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国社会在培养体育人才方面的目标定位就是其在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承担教学科研、项目研发、体育指导、赛事裁判等多方面的全能型人才,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培养体育复合型人才的院校有97所,这些院校当中一些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有重合的部分,而一些院校把培养体育人才定位在社会公共领域方向以及健身指导的院校有34所,单纯地定位于中小学体育教育方面的院校有22所,而具有明确地培养特色的院校仅仅14所。在培养体育人才的方向上很大程度上与课程的设置有关,而一般的体育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是按照术科和学科来进行分类的,把体育专业按照主修和辅修两部分来开展教学,在术科体育课程的设置上主要包括蓝球、排球、羽毛球、网球等,一些户外体育运动的项目只有30多所学校开设,而在这些院校中,专门培养户外体育人才的院校更少,这一现象表明,体育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并不是十分重视户外运动,有的只是当做选修课程来进行安排。在学科方向的设置安排时,很多都是以俱乐部经营、赛事管理、康复按摩等进行设置的,在这些方面的教学中虽然在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比较系统,但是由于学习氛围以及经济状况的影响,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很少,而一些社会体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很多又与其他体育专业的性质相同,近而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机会都被缩减,使得社会体育的教学在知识结构和人才培养能力方面都难以适应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

2.2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社会体育是近几年随着社会体育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其在培养体育人才方面的理念是以满足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宗旨,通过相关调查显示,在发展过程中的情况并不是十分乐观,一些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低,而且在就业学生当中,专业对口的更是很少,而且在半年内离职率很高,其薪资水平要低于全国范围内的所有毕业生的平均水平,使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面临这一社会窘境的原因主要是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没有真正认识到社会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从第一个成立社会体育专业的时间开始算起,已经有20几年的时间了,在这期间我国的经济建设速度十分显著,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一些传统的培养体育人才的方法已经不再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更好地获得就业的机会,促进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就必须要认清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人们对社会体育的实际需求,来转变教学的方法。很多学校在开展社会体育教学时,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大众的参与度,忽视了户外运动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社会现状,户外运动发展的速度十分显著,而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很难适应户外运动的发展现状,存在极大的矛盾。目前我国的户外运动事业在发展速度上正处于上升的时期,相关的组织机构越来越多,参加的人数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在户外体育专业人才的供应上与社会的实际发展现状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很多时候为了临时解决户外运动的高峰情况,都会短时间培训一些临时的户外教练人员,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对户外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由于其是集训式的培训方式,很多时候在专业技术与专业的户外教练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使得户外运动教练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服务的质量也得不到保障,使得参与者的满意度极低,其自身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长此以往,极大地降低了参与者对户外活动的热情,近而影响户外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很多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中,都没有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如果可以让其在就业的方向上有所转变,就会很好地解决这一社会现状,使得社会体育专业和户外运动事业得到共同的发展。

3转变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思路

3.1针对社会需求转变培养观念。无论是那个专业在培养学生的宗旨都要人尽其才,只有找到适合其自身的发展方向,才能够培养出真正的优秀人才,虽然社会体育学生毕业的就业率水平比较高,但是专业对口的就业却很少,而且离职率很高,所以在培养社会体育人才时,要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使得学生可以在工作岗位中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可以让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样才是正确地培养人才的观念。高校在开展社会体育专业时,一定要充分地考虑到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在培养人才的观念上加以转变,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来确定人才的培养方向,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社会体育专业是近几年随着社会体育的发展不断发展起来的,其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学科,因此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要以社会实际的发展规律相结合,转变人才的培养观念,才能不断地为社会体育的发展注入新鲜力量。

3.2优化原有课程结构。目前,随着户外运动行业的不断发展,在设置体育课程时,要把握好社会的实际发展方向,以及社会经济建设的整体方向,把其整合到课程结构当中来,由于户外运动是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的,而地理面积十分辽阔,地形多种多样,所以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把握好户外运动对专业性的要求,对于一些学校在户外体育教师力量薄弱的现状,可以和一些户外运动的机构进行合作,聘请一些户外运动经验丰富的专家,通过专家的合作可以更好地为体育教学专业定位,也更好地适合了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可以为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专业的人才。

作者:张忠子 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体育部

第七篇: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探索

构建高校完整的体育教学理论体系应该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合理的评价体系、体育锻炼的目标等相关因素,引导学生从体育锻炼的过程当中将基础理论知识、锻炼的方式、掌握的技能以及各项运动的感悟以书面的形式描述出来,使大学生增强对体育知识架构的理解能力,在平常的运动中运用体育锻炼的基本技巧,增强个人的身体素质以及健康的意识,满足大学生的身体成长需求,进而达到使学生树立终身运动锻炼的意识。

1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理论构建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促使学生增强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锻炼的好习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高校的体育教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构建思想是指以大学生的身体、心理为根本的立足点,以传授体育理论知识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当下的社会人文环境以及人体的成长规律。从身体的成长规律角度讲,大学生处在身体发育成长的最终形成时期,一般来说,女生的身体成熟时期为17~23岁,男生的身体成熟时期为18~24岁;从社会人文的角度讲,大学生已经对现实社会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判断事物的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课堂中,体育教师应该按照更高的教学标准设计体育教学内容,使学生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在新时期的背景下,高校的体育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在体育课程环节中合理地安排课程结构;应在不断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同时,强化体育课程环节的调整力度。由于我国体育课程体制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课程都会受到其他文化课程的影响,没办法实现一套完整的、具有体育课程特色的教学方案。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依旧遵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现代化的体育教学工作,这会使得学生减弱对体育学习的需求和兴趣,导致教师没办法对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学习进行分析,就不会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起到积极主动的作用。在对体育课程进行编排时,教师并未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使用的依然是传统的比赛游戏或者简单地跑步练习等。对于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而言,大多数学生在课上都是被动地学习,许多学生不喜欢主动参加体育活动,而且体育活动大多数是由教师来安排内容,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活动缺少趣味性和个性。所以,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创新型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是高校体育创新教学法的重要所在。

2我国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概况

2.1没有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现阶段体育管理体系不完善

由于我国传统的体育教材课程的内容比较繁多,而且体育课堂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缺乏创新,使得体育的教学理念没有依据时代的变迁及时地更新,限制了体育教学课堂的发展进步;其次,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课堂中,没有充分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缺少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将学生的身体锻炼、心理辅导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但是,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师仍然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实际的体育课堂中无法规避体育教学的弊端,如有的体育教师只重视体育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个体的发展差异,缺少高校体育的培养特色,使得体育课堂过度地重视体育技能的培训,相应的体育管理体系不完善,致使高校体育的真正价值并未在课堂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体育运动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而且对健全学生良好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强化学生的体能,为学生提供社会经验。

2.2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没有依据时代的转变更新体育教学理念

体育是一门能够增强身体素质、吸引学生的重要学科,但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使其失去了原本的生命力。面对体育课堂枯燥乏味的体育训练内容,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了厌烦心理,大多数的学生失去了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甚至有的学生纯粹地为了考试来应付体育课堂,且教学评价体系缺少科学化、合理化地制定,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以及心理发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时,没能及时地与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兴趣沟通,使得学生的体育学习得不到很好的突破。通常情况下,教师会根据文化课的课程安排来开展体育教学,造成学生对体育教学不重视;其次,体育课的单一性、教学设施的不完善也会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受体育教育的成效明显下降。现阶段,我国高校要高度关注体育课堂当中人文主义的缺失现象,传统的教学思想不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阻碍我国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随着现代化发展节奏的步伐加快,高校体育的发展也应该融入更多的现代化内容。丰富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促进我国体育课堂多元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在实际的教学内容中融入更多的时代特征,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

3大数据背景下构建我国高校体育创新教学体系的新理念

3.1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体育评价体系太过绝对化,缺少人文关怀,且教学课堂枯燥乏味,使得高校的体育教学存在诸多的弊端。若想创建高校体育的新思路,就应该活跃高校体育课堂的氛围,融入教师的人文主义精神。高校的体育教学不单只是强化学生的身体训练、增强体质,还可以在不同的锻炼、游戏等活动中增加与学生、教师的情感交流,在体育锻炼中体验课堂的乐趣,进而促使学生喜欢融入到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来。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增加人文主义精神,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与三观,并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经验。实践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因素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的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环节中利用体育课堂规律,为学生提供一个活跃的体育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让其在体育课堂中体验教学带来的快乐;教师应摒弃以往硬性的体育评价体系,观察学生对体育教学课堂的反应,对学生因材施教,通过兴趣引导的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体育锻炼的意识。

3.2高校的体育教师应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开拓体育教学新思路

高校的体育教师应该拥有创新的体育课堂理念,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丰富教学形式,使体育课堂更加富有吸引力。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践行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重视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兴趣教学方法,关注每一名学生的表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有限的体育教学时间内完成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

3.3创建高校体育课堂的兴趣小组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别成立体育兴趣小组。在不同的兴趣小组中,学生会有相同的学习兴趣和体育爱好,这样会使得体育学习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一同推进。为了能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教师可以开展自由式的兴趣小组活动,还可以将一些与体育相关联的内容增加到体育活动中来,使体育活动更加具有趣味性。例如,将实验课与体育课同时进行,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看哪一组的兴趣实验与体育活动结合得最好、最吸引观众,从而培养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热情。此方法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文化课趣味性的一面,既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3.4在游戏中丰富体育教学

高校体育教师要针对学生好动、好奇、求知欲望强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改变学生对学习厌烦的心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设计教程,最好是将游戏融入体育教学中。游戏是最受学生喜爱的娱乐方式,将游戏与体育教学进行融合,可使平时不爱参加体育活动和没有兴趣的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新的认识。体育教学当中加入游戏元素,是针对高校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案,体育教师在开展游戏教学活动之前,应该对学生的实际兴趣进行调查,依据实际的调查结果做好体育课堂教学的准备方案,以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

4结语

高校应不断地完善体育教学体系,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与创新手段。体育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充满着兴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未来的社会发展,还会对学生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所以,新的创新体系会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进步。

作者:王永风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

参考文献:

[1]冯伦.新常态下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的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5(35).

[2]侯圣苍.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

[3]王满.面向阳光体育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体系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9).

户外运动论文范文2

【摘要】

本文在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缺失表现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策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交往中的引导作用;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加强教学制度建设;逐步转变教学价值取向;为师生创造自由平等的思想环境。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教学交往 缺失表现 原因 建构策略

所谓教学交往,主要是在教学课堂这一平台的支持下,由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结合教学主题进行交流和互动,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交往过程中,教师始终应坚持生本原则,尽可能地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并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进行交流,促进教学氛围的和谐,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因而作为教师必须注重教学交往的应用,并切实将其作用发挥出来。

一、高校体育教学交往缺失的表现分析

当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交往中还存在诸多缺失,具体来说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交往形式方面,由于交往的形式较为简单,导致教学交往缺失。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制度,看似这一方式能促进师生交往的效率提升和交往对象的扩大,但是又限制了学生群体与个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进而逐渐疏离和淡化师生交往关系。二是交往主体方面,具有较强的单边性。因为很多时候的教学在课堂上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则更多的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输的知识,所以师生在交流和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使得教学交往的主体具有较强的单边性问题。三是在教学较为机制和载体方面,虽然教师将技术知识全面的传输给学生,但是在传输过程中并没有促进师生之间相关了解,而双边的关系更多的是被制度化,在整个教学交往中,学生并没有与教师处于相同的地位,尤其是在传统模式的束缚下使得教学交往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缺失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高校体育教学交往缺失的表现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交往的构建,就必须对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导致高校体育教学交往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所导致。因为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在与时俱进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努力的地方,尤其是传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得教师在课堂中完全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指示完成学习任务,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性和互动性较差,而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教师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导致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下降,最终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二是学生的性格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而教学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因而教学活动能否顺利的开展与学生性能有着较大的关系,而正是由于学生性格的多样化,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对学生的性格掌握不足,而导致教学交往的针对性较差。三是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时往往是接受教师的照本宣科,所以在教学理论实践过程中往往难以实现师生的互动和交流,所以教学内容的束缚使得教学交往较为缺失。

三、具体的构建策略

一是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必须着力提升自身素养,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交往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构建教学交往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应在教学态度和理念以及方式与内容等方面进行更新,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教育教学理念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促进自身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交际舞教学为例,教师就应尽可能地丰富教学舞步,并紧密结合时展的需要,对其赋予更深层次的含义,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与技能的提升,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解答,做到释疑解惑的同时为教学交往的实施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学交往的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将自身的见解表达促进,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升。二是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践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践行新课改理念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构建合理的教学交往,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以篮球教学为例,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并引导学生通过实战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则应及时的进行引导,从而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篮球技巧,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之中,通过实践对理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为实践提供支持,并在这一过程中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更好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实施。三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本原则,尤其是在构建有效的教学交往时,只有坚持生本原则,才能促进学习主体的发挥,并始终坚持这一理念,在促进教学交往开展的同时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际学习中面临的困难,并引导其以良好的体育精神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以乒乓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邀请技术水平高的学生向别的学生传授经验,通过现场演示,能引导学生掌握其技术要点,而且钙能促进学生表现欲的提升,并引导学生成为整个课堂学习的主人,对于表现积极的学生应及时的进行表演,加强对学生鼓励,切实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切实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为教学交往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加强高校体育教学制度的建设,在制度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将柔性管理与其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为制度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学方式应尽可能地灵活多变,注重生成性教学评价的开展,并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成效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师生反思的同时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制度的完善。五是逐步转变教学价值取向,这就需要的对高校体育教学价值进行有效的明确,从传统的物的培养转变到人的生产上来,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强化人才的培养,所以在整个教学中应注重价值取向的转变,紧密结合学生的特点注重新课改的实施,在整个体育教学中应朱总高效课堂的打造,尽可能地为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实施提供机会和空间,并尽可能地将学生的素质水平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六是为广大高校师生创造自由平等的思想环境,需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是要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措施建设并发展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这给拥有不同体育活动经验的师生来说,有了平等对话的权利与外部环境。其次是采取措施教导学生与教师在对话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在行为与言语的碰撞中改变过去不利于体育教学发展的内容与形式,逐步形成意义关系与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主观世界与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进行探讨能有效的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所以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师,必须紧密结合新课改实施的需要,切实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在教学交往中强化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更好地促进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

作者:赵茜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钱钧,史兵.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体育学刊,2010.01.45-49.

[2]赵明昱.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科技展望,2015.16.184.

[3]杨旭东.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12.121-122.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网络技术应用和发展前景

摘要:

网络技术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应用中一方面迎合了现代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提升了教学效率及质量,一方面也缓解了由于扩招而带来的高校教学压力,使得高校未来教育发展更加规范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本文就以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的网络科技应用为例,开发了基于体育项目的网络课程实例,并为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

网络教学 高校体育 教学管理 应用设计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应用网络化迎合了我国新世纪以来科教兴国的远大战略,也满足了对新一代人才的全面素质教育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中的全面实施不仅优化了校园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师资力量的投入,也让师生适应了新时代的教学模式发展潮流,所以这于国家教育未来快速发展是极其必要的。

一、网络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一)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可以说,互联网网络技术改变了高校体育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对知识的应用思维,它也改变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单一、设置毫无新意的传统现状,逐渐将教学内容设置丰富化,例如某高校就设置了包括足球、篮球、排球在内的三大球网络教学模式,其他还有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以及健美操、游泳、武术等十余项较为冷门的体育科目。该高校为体育教学设置了两学年共180学时的教学课时,基本可以满足每周两次课程的课时要求。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介入,该校的体育教学课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兼容并包,也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时间,同时也使学生在不受空间的限制下实现了异步教学模式,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本文以排球为例,探讨了该校在该科目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应用设计。

1.学习资源的设计。

在设计体育教学应用之前,教师应该先在网上建立数字化信息库,这其中包括了视频音频教材、电子文本以及各种介绍排球的教学网站等。然后通过“校园网”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归纳到信息库当中,实现它们的资源共享功能,这样也方便师生可以随时随地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做到教学方面的分工调剂,同时也可以建立社区,为师生提供交流空间。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建立基于排球的Flash课件,例如“排球的发球”,其中包括了图片、文字与视频三种方式来介绍排球发球的手势、方法过程以及语音讲解。只要用鼠标点击“发球”文字就会显示排球发球的流程图,并且辅以视频及语音讲解。

2.基于互联网的排球课程课件制作及教学流程设计。

根据高校排球教学的教学大纲,从实际教学目标出发,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制作相关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在素材准备方面,主要做到以下所提到的几点要素。图像获取方面,采用扫描仪在排球教学课本中扫描截取运动员发球手势图片,通过光影软件对图片进行处理,再借助Snaglt软件对网上的视频录像进行剪辑,最后再利用Powerpoint自带的剪贴画功能来进行图片的相关功能编辑。音频获取方面则主要利用到了录音机和软件PremiereProCS3,从视频中获取需要的教学资料。在课件制作过程中,首先通过Flash软件进行“追帧”制作,完成二维及三维动画内容的制作,例如排球的发球练习、垫球练习等。然后用AdobeAudition与Premieret对所收集的视频进行压缩、裁剪和音像处理。再用Photoshop对图片编辑之后就可以用Dreamweaver整合课件资料,形成一套完整的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排球教学课件。

3.基于网络技术的排球课件理论教学课程流程。

在排球理论课堂上,主要采用课堂多媒体示教的模式,实现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方式。基于排球理论和多媒体课件控制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组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当存在问题意见时及时反馈给教师进行进一步解决。4.教学效果。主要是希望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教学模式实现快捷高效的教学成果,并让学生体验新鲜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对于学生而言,Flash、Authorware、Powerpoint这些软件技术的加入也让课件变得更加丰富、声情并茂,对于体育这种极为注重实践的科目而言也更有参考性,提升了排球理论教学的直观性与实践度。

(二)在体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1.课程管理。

学校会根据体育项目教学的科目进行基于网络系统的课程数据库构建,其中包括了体育科目的名称、代码、内容、学时、学分、考试制度、上课时间及地点等,全面管理所有体育科目课程的日常安排和课程设置。在课程信息子系统中会建立课程与课堂、班级之间的各种关系并自动生成报表来反映课程中的教学状况,真实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时数据。

2.选课管理。

选课管理针对体育科目的选修课程来展开,它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因此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注册用户名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该功能包括了选课、课程退选、二次重选等,选课系统未对年级、专业、自然班级进行限制,而是希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能力和兴趣来自由选择课程内容,哪怕是跨年级、跨专业的课程也可以自由选择。另外,该系统还拥有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和搜索引擎,在登陆注册用户后可以随时查询学生的学籍内容及相关成绩数据,这也为教师的体育课程规划制定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参考,相当人性化。

二、基于网络技术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应用发展前景展望

互联网信息技术固然是未来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高校应该更加注重技术硬件及软件的建设,体现它的优越性,并做到以下三点。第一,鼓励校内教师力量积极采用网络技术来丰富课程理论内容教学,使得体育科目的理论教学更加生动直观,这也有利于体育的实践教学推进。因此学校应该定期组织互联网培训,提升教师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第二,合理运用网络资源。网络技术融入体育教学管理应用中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当今网络教育存在弊端,容易让青少年在学会网络应用后陷入沉迷。所以教师有义务教会学生在专业之外应用互联网的正确方法,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身心的干扰,并教会他们主动探究互联网,提高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的能力。第三,教师应该在基于网络技术的体育教学管理中端正自身与学生、与网络之间的关系,明确信息网络技术只是体育教学应用的辅助工具,它不能取代教师也不能取代传统教学。例如在本文中所提到的排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角度出发,适时适度地利用多媒体课件,从而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避免过度使用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课件而导致课程教学的本末倒置。

三、总结: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应该只是体育教学管理应用的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而不是替代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这一点,注重对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丰富,以体现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做到对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的互补互助和有机结合,将体育教学管理的各类应用实效化、智能化、灵活化。

作者:冯冶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祝峰.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策略研究[D].包头: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刘晓兵.现代信息技术在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教学的应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3]丁俊,胡启良.网络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3):215-216.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摘要:

贝登堡创建了举世闻名的青少年组织——童子军。他的户外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体育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2)体育教育与户外运动相结合;(3)体育教育与军事训练相结合;(4)体育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然而作为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教育家,其思想必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推行通识教育和体育教学改革的今天,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开发体育的社会化功能;要关注身心健康;提倡户外教育新概念。特别,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中要结合实际多引进一些与生活、生命和生态相关的课程内容来充实目前单调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贝登堡 户外教育 高校体育教学 改革

由于长期从事户外运动教学和研究,近期又醉心于青少年户外教育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了解到目前童子军是世界上最大的青少年活动组织,有心深究。然而一个伟大的组织必有一个伟大的创始人,所以要研究童子军,必先研究贝登堡,研究贝登堡,重在研究他精髓的部分——户外教育思想。罗伯特•贝登堡(RobertBadenPowell),在公元1857年2月22日出生于一个英国伦敦家庭,他的一生精彩而充实,并以创建童子军而闻名于世。贝登堡的户外教育思想体系主要包括3个组成部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即以培养有责任感、有品格、能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健康公民为目的;以体格、手艺、品格和服务训练为内容;以户外活动、拓展训练和野外生活实践为手段。此思想体系有着务实和寓教于乐的特点,切中社会、家庭和青少年本身三者之间利益和需求的焦点,为青少年的健康全面成长开辟了一块新天地,为社会开创了一条成功的青少年户外教育之路[1]。本课题探索了贝登堡户外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历史评价和局限性,旨在参考和借鉴贝登堡户外教育思想以更好地推进我国当前的户外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1贝登堡户外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综合研究发现,贝登堡重视以人为本,认为人的本性应当包括意志、智力和身体3个方面,而且这3个方面应该是互相促进的。所以他认为的体育,目的就是通过户外教育使人准备好接下来的生活,成为一个品格高尚、体格健壮、劳动技能熟练、能服务他人的人。贝登堡十分重视体育对实现教育目的和完成教育内容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生活教育同智育、德育及体育是紧密在一起的,他指出人的每一种生存能力都来自于自然的赐予和生活的磨练,这是体育的基础。

1.1体育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1929年,贝登堡写成《童子军与青年运动》一书,书中提到他的最重要户外教育思想就是“为生活而准备”,并以这一观点探讨了户外运动对德、智、体产生的结果[2]。贝登堡所谓的生活,不仅是指如何才能得到生活的意思,而是要通过学会生活技能教人怎样去构建和享受生活,使生活更有价值,并从中能得到幸福和快乐。贝登堡认为教育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一个自然人是通过群居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和影响别人的。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贝登堡认为体育应该回归自然和生活,让体育真正走进青少年生活,实施体育生活化教育。在童子军成立之后,贝登堡制定了与青少年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体育训练内容,并且根据自己的成长体验和生活积累,不断完善了这些内容实施的方法。童子军训练的内容较多,约有上百项,大多都是日常生活中需要实际用到的项目,如游泳、自行车、烹饪、医学救护、划船、帐篷搭建等[3]。针对目前青少年生活能力缺失的现状,如何通过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依据当下学校的课程计划开展具有生活内容的体育课程内容,值得思考。

1.2体育教育与户外运动相结合

贝登堡针对童子军训练晚上无所事事的现状,写出了《童子军游戏》一书,增加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户外游戏,主张青少年要多走到户外去露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实用技艺。《童子军游戏》还强调,教育要在野外自然环境中进行,教育必须激发和发展童子军热爱自然的天赋和力量[4]。因此无论从童子军的训练内容还是课程设置来看,户外运动特别是露营活动占据了贝登堡教育思想的重要地位。贝登堡户外教育思想认为青少年不是只仅仅依靠课堂书本获得知识,它是要引导青少年走到大自然去呼吸新鲜空气。贝登堡把户外运动看作是促进人和谐发展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主张在户外运动中强身健体,在户外运动中培养人格品性。他认为户外运动的任务,就是要把潜藏在人身上的与生俱来的各种力量,全部发展出来[5]。众所周知,童子军所有教育目的的实现都是通过户外运动来实施的,贝登堡根据平时的观察和年幼时的经历,设计了一些符合青少年亲身参与并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一些户外运动内容。

1.3体育教育与军事训练相结合

当贝登堡在当骑兵队长的时候,他把那些军营中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战斗精神的士兵集结起来,进行基本素质的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后,贝登堡结合幼年经历把他训练士兵的实行方法和讲解内容收集起来写成《童子警探》一书[6]。后来,此书被不少学校采用为教材,用来教育青少年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体育诞生于古代军事需要,而古代军事战争往往意味着侵略与征服。古希腊时期的竞技体育掺杂了大量暴力色彩浓重的军事体育项目,这些特性影响了整个西方文化,也深刻地影响着贝登堡的户外教育思想。因此,贝登堡认为军事活动是体育的重要一部分,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童子军的创建和训练非常鲜明的体现了贝登堡的这一思想,创始之初贝登堡带着20个男孩来到英国的白浪岛,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封闭性露营训练。在整个过程中,主要是按军事化的方式来进行组织和开展的[7]。贝登堡所处的时代,体育内容还不是十分丰富,军事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军事和体育结合在一起也是在所难免。在中国,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比如中国少年先锋队(前身叫中国少年儿童队),在成立之初就是将军事体育活动训练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让少年儿童承担起一定程度的辅助性军事任务,为今后成长为革命者做好准备。直至今天,军事体育活动仍然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重要活动内容,只是目前国泰民安,大家没有怎么去关注罢了。

1.4体育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贝登堡在《童子军与青年运动》中写道:“我认为童子军训练在教育这方面的功能可以综合成一种主题思想。就是青少年不论年龄和性别,通过在人格方面、健康方面和技能等方面的训练,能使他们成为快乐、健康和有用的公民”[8]。贝登堡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十分关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他时常告诫孩子们:“富有不一定会快乐,任性放纵也不一定会快乐。”贝登堡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青少年在活动中的心理特性和思想动态。青少年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宣泄旺盛的精神、缓解沉重的压力,进而从开放性的户外活动中,学习各种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自己的思想始终走在正确的轨道上。贝登堡曾说过,我们对童子军进行体育教育,要追求更崇高的目的,不要以为技术重于品格,拓荒者的行径,野外军训的效果,露营乃至远足的技能,以及在世界露营大会中所结交的友谊,这些都是我们训练童子军的方式,而不是其最终目的,童子军的最后目的就是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良好公民[9]。

2贝登堡户外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2.1正面评价

品格、健康、技能和服务等,正是这些生活中最平常的内容,却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情况往往就是这样,越是平凡和被人们忽视的地方,往往越是人类重要的事业所在,这就叫做“于平凡之处见伟大”。贝登堡在历史上是因童子军的创建而著称的,后人在评价贝登堡和其所创的童子军时这样说道:“童子军本身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只是集合了各种思想的精髓,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种制度,最终上升成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思想——户外教育思想。”贝登堡对体育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在当时有关青少年教育、户外运动和军事体育的许多资料还不存在的情况下,提出了许多设想并付诸实践,这是令人惊奇和敬佩的。他根据自身生活的成功和积累,提出了为生活而准备的科学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欧美国家的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于现代各国的体育教育仍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总之有诸多的事例可以证明,贝登堡的这种教育理念是成功的。童子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热爱生活的世界公民,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世界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就是从童子军中走出来的。这也就不难理解,军旅出身的罗伯特•贝登堡在被誉为“世界童子军之父”的称谓外,何以还被推崇为世界上最成功的青少年教育专家之一。

2.2负面评价

贝登堡是成功的,童子军是成功的。但是贝登堡的户外教育思想产生于19世纪初期的资本主义国家,受英国传统宗教思想和帝国殖民主义的影响,必然有其自身的一些局限性。笔者认为局限有二:(1)贝登堡的思想过多的受宗教的影响。户外运动是童子军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走进和亲近自然是户外运动的重要内容,然而贝登堡认为通过户外运动可以让青少年认识上帝这个造物主的神奇和伟大。在其创建的童子军中,他还要求每个都加入一种宗教,并且能参与该宗教的礼拜等工作;(2)贝登堡的思想过多的掺杂了军事的元素。在有关的著作中贝登堡就明确提出,童子军教育是一种初级的军人教育,在平时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培育童子军的军人精神,使其将来能成为一个为国家和英后尽忠职守的军人。事实上,在童子军的教育课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军事训练内容,如射击、军步、骑马、旗语、探险、侦察和警探等。这也就造成了童子军传入中国后,很快异化为国民党的一个军事组织。总之,我们要了解贝登堡的户外体育思想产生的特定个人经历和历史背景,理解其必然存在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我们一定要用批判地眼光来看待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3贝登堡户外教育思想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启示

也即,贝登堡发现了生活即教育的规律,他所提出的青少年教育思想是一种寓青少年教育于健康生活的理念,促使了欧美各国的青少年教育改革,推进了户外教育的发展进程。笔者认为针对目前的青少年教育现状,贝登堡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地方。(1)要重视青少年的早期教育。贝登堡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认为儿童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将会影响一生。体育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贝登堡强调儿童要以团队的形式来开展体育教学内容,多参加一些带有游戏性质的户外运动项目,不能过早地从事某项专门的体育训练。(2)要开发体育的社会化功能。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诞生之日起就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就是一个典型的小社会,青少年在学校所参与的体育运动就是一种社会竞争与合作的典型表现。要他们像童子军一样,在体育组织中担任不同的角色,要让他们回归“本真生活”,学到一些真正的生活技能,为以后踏入社会做好各种准备。(3)要关注身心健康。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过分的追求人们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人们的心理追求。贝登堡认为体育是获得身心健康的最有效和最科学的手段,透过身体的野外磨练可以培养人勇敢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有学校和家长认为,青少年在户外进行体育活动,是十分危险的,可是事实上刚好相反,童子军告诉我们只要有组织、有方案的进行户外活动,其实是在分散和消除以后可能发生的危险。(4)提倡户外教育新概念。目前在国内,对于户外教育的研究还很少,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贝登堡对童子军的培训就是一个十分成功和典型的户外教育模式,我们可以借鉴过去,让青少年通过与自然环境的实际接触学习到与自然相处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并在生活中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历史的演化与社会不断的发展中,教育的各种分歧得失都逐渐清晰的反应在不同的课程理论中,任何一个教育时期的重大教育改革,追根溯源都要涉及到课程领域。多年来,我国高校体育开设的课程项目大多是西方竞技体育的“舶来品”,比如健美操、网球和足球等就占据了体育教学内容的大半江山。当然这种“洋为中用”的做法在学校体育发展初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繁华背后我们也有必要静下心好好省查一下,这些缺少“原生态”属性的项目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急切需要增加一些出自本土的体育项目,并且这些项目还要具备以下特点:(1)体育教学内容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贝登堡认为教育源自生活,教育是为生活服务的,因为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日常生活技能的教授。比如可以开设高校野外露营选修课,或者采取冬夏令营的形式组队外出露营,让大学生们衣食住三事自行料理,并且限时限量让其完成任务。在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合理利用当地实际,开发和设计出一些学生喜欢的户外运动项目,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熟练的掌握一些生活必备的户外技能。(2)体育教学内容要与大自然相结合,因为大自然是一所给人了解和观察千变万化世界的最好学校。另外,在大自然中进行野外宿营和户外拓展等活动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这些项目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由先前的游泳、烹饪和生火等项目,增设了攀岩、定向越野和岩降等等。(3)体育教学内容要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贝登堡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青少年在活动中的心理特性和思想动态。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但缺乏责任感,而且心理极其脆弱。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通过一系列切身体验来增加大学生的责任感和抗压能力。

4总结

总之,本研究意在通过对贝登堡户外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揭示出我国体育教学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创新新时期我国的体育教学内容。贝登堡户外教育思想影响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和多因素的复杂工程,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和研究它。

作者:傅钢强 冯?中 周红伟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体育军训部

参考文献:

[1]刘玉兰.贝登堡“生活的准备教育”思想与童子军的建立和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7:11~15.

[2]贝登堡.童子军与青年运动[M].赵邦荣译.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10~61.

[3]EdwinNicholson.EducationandtheboyscoutmovementinAmerica.BiblioBazaar,2006Nov10.

[4]李刚.评析卢梭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特质[J].体育科学,2012(4):77~83.

[5]应菊英.竺可桢.体育思想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2011(4):88~91.

[6]裴吉尔特•白尔福.童子军首创者贝登堡传[M].程育德译.上海:世界书局印行,1945:45~65.

[7]于雪娟.童子军运动及对中国教育的启示[D].中国政法大学,2009:9~13.

[8]孙玉芹.民国时期的童子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8~39.

[9]贝登堡.成长的哲理:世界童子军创始人贝登堡将军给青年人的信[M].北京能量文化传播中心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55~78.

第四篇:高校体育教学差异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摘要:

高校体育教学中会面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此要树立差异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运动需求,使每一个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这是差异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可通过设定挑战性的学习目标、选择开放性学习内容、进行分层和分组教学、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并进行多元化评价等措施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差异教学 高校体育 实施策略

1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呼唤差异教学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学生的体能素质与运动技术能力令人堪忧,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工作来改变这种状况成为了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很多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和指导实践过程中,不管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个性心理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如何,都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例如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同样的教学进度和终结性评价方式等,这虽然有利于教学组织和管理,但是对于学生个性培养和适应不同学生的运动与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方面捉襟见肘。要想促使广大学生有效进行学习和运动锻炼,就必须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差异教育,避免体育教学模式的“一刀切”现象,要注意每个学生的不同风格,关注差异,争取使每一个学生的运动需求得到满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使其能够从每一次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差异教学对于解决当下高校体育教学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施差异教学的策略探析

2.1树立差异教学理念

学生个体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的生活成长环境不同而存在各种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认识到这种差异,承认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并能够正确对待,牢固树立差异教学理念,做好有关差异教学的理论研究工作。在具体教学工作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寻适合每个学生有效学习、锻炼和发展的教育方式和途径,使每个受教育个体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实现体育教育公平。

2.2调查和检测学生差异状况

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自身的差异状况是进行差异教学的基本前提。在实施差异教学之前,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向学生、辅导员、家长等人群发放有关体育教学的问卷或者查阅学生档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身体发展状况、体育运动经历、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基本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1]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体能、机能测试来了解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和运动机能情况,这样有利于对今后的教学进度和课堂中的运动负荷做出准确的判断,便于教师对教学过程和学生锻炼活动的及时把控;第三,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交流谈话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差别、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等状况,这样能够为有差异的学生制定与学生本人相适应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等,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2.3对学生、学习目标、评价方式实施分层教学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经过前期的调查和了解,教师已经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等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就需要根据学生个人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因为每个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是不同的,对于掌握一项教学内容的速度和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任务的难易、学习速度的快慢、学习目标的高低、学习方法的优劣等,将学生分为强、中、弱三层,在每层采取不同的任务和形式,例如,属于较弱层次的要允许学生学习较易接受的任务,减缓教学节奏,同时在学习方法上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在此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分层的管理是动态的,主要是便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影响。其次,对目标进行分层。在对学生运动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教师要为所有学生制定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即设立不同级别的学习目标,[2]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挖掘学生的信心和动力,并满足不同水平和类型学生的学习与运动需要。教师可以精心设计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目标,高层次的目标则要求学生拓宽技能,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意识;中层次的目标则要求学生熟练基本技能,逐步提升技术意识;低层次的目标则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采用激励、赏识的方法,使他们快速的找到完成动作的方法和技巧,并逐步增强难度,使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有序提高。通过这样的方式是为了保证目标的设定能够处在大多数学生的运动技能最近发展区内,这样,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低要求,并在这此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地发展。在每次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都要设定不同的目标,不但要让体育基础较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地达到更高的水平,还要让哪些体育基础较差、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能够完成对自身具有提高性的目标,有所进步和提高。第三,实施评价分层,采取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要正确使用评价方式,教师进行评价时,要以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和提高为目的。[3]可以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议、教师讲评、期中评定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既注重过程性评价也注重结果性评价,把评价作为手段,以此来促进教学与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差异教学需要我们在测评时要采取不同的难度标准,并及时了解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并通过信息反馈的方式传达至每个学生,让学了解自身学习的进步和健康素质的发展。

2.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在制定了不同的体育教学目标以及了解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有针对性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对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要讲解要多一些,对技能水平不高的学生要动作示范要多一些,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个别指导要多一些,并及时与学生对教学内容、练习形式进行交流与探讨。只有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状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能让学生对运动学习产生兴趣并克服懒惰心理。在实施差异教学中虽然倡导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些方法要以充分引导和调动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前提,并根据学生的差异状况有针对性的加以运用。

2.5变换不同组织形式,实施分组教学

在对教学进行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小组教学、个别指导、集体教学、教学比赛等不同组织形式。分组有组内分层和组间分层两种方式,前者分组后组内学生有差异而组间学生无差异,后者分组后组间学生有差异而组内学生无差异,但是在进行分组时,教师要注意采用隐性分组的方式,既要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要鼓励和激发体育差生的学习动机和体育兴趣。通过分组教师向学生提供多样的、不同层次的教学,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对每个层次每个小组的学生提供适合于他们的教学组织和形式,让不同学生的特长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小的团队,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帮助,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例如通过小组间教学和学习比赛,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使学生能够为了大局考虑,能够敢于牺牲自己展示的机会,从而使团队更加强壮,学生会产生对集体的归属感,这对学生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6加强教学互动,融入合作学习

教育社会学的“互动原理”指出:在一个教学群体中保持一定的差异,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互动是维系人际关系、促进交流和形成集体的重要因素。[4]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和学习策略,它能够有效促进合作者之间相互交流对话,相互尊重,既充满了人文关怀,在客观上又有效地激励了学生的竞争精神。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各抒己见,发挥各自的潜能,促进每个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持续发展,又可以通过合作共同面对挑战,共同攻克难题,并相互取长补短满足了学生个人对群体归属感的需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举行一些教学比赛,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差异分组,让学生面对不同的竞争对手,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还可以变换条件和增加难度,满足学生更高的技能和技术要求,以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达到更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3在实施差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教师决策和正确的指导。首先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的起点,并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过程,密切关注学习任务与学生认知、情感状况以及运动偏好之间的适合程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并通过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教师要合理安排弹性的时间,并根据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状态进行适时调整,例如针对体育差生,在示范、讲解、练习和指导上应安排一些时间和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和运动技能水平提高的成就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技术。

4结论与建议

实施差异教学可以改变当下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并能够满足和适应不同学生的运动需求及兴趣爱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和主体性,更好的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完善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差异教学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议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不懈追求的理念,紧跟时代脉搏,加强学习和交流,不断更新体育教学观念,并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做好差异教学工作,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相信,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差异教学将真正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服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和谐、健康地发展。

作者:潘宏伟 段庆忠 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毕荣君,刘伟,刘凤勇.差异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J].教学与管理,2009,(12):152-153.

[2]黄世伟.“差异教学”在体校排球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3):171-172.

[3]王红蕾.论新课标下体育差异教学的理念与策略[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6):130-131.

[4]刘言.改革教学管理适应学生差异[C].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2006:246-247.

第五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

我国现在一直强调的是"终身体育”的意识,希望通过体育的方式可以培养国人的健康体魄。高校体育是我国体育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如果在高校阶段养成学生的运动意识,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形成"终身体育"习惯。现在的高校教育在推动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改革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将从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出发,分析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来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更好的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改革 现有问题 对策分析

按照现在的素质教育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应当是高校教学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进行高校教育改革过程中,应当做好相对应的体育改革。现代的快节奏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时,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工作能力,同时也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来保证工作效率,因此做好高校体育改革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高校体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开设课程种类多样,但教学存在不足

在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多数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种类并不是特别多,并且绝大多数是以球类运动为主,比如说排球、篮球、足球等运动,开设这些课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球类教学更加简单,同时便于开设教学活动。这些运动虽然也可以满足学生的一定要求,但更多的学生的并没有得到满足。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时候,很多高校认识到了教学中的不足,针对自身的特色增加了相对应的体育教学科目,这样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现代教学的要求,但同时这样的改革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能适应过多的教学科目,现在很多高校在进行教学改革中,增加了太极,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多种类的教学活动,这些体育科目受到了学生欢迎,但却增加了教学难度,因为这些科目都需要专业科目的体育教师来进行教学。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师团对建设方面投入的力量不足,因此导致了很多教学活动缺乏专业的教师,所以使得体育教学出现了“多而不精”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也制约了教学的发展。

1.2、教学要求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

在以往的教学观念中,除了体育专业的学生需要在体育学习中投入巨大的努力外,其它专业的学生的体育运动都应该是比较轻松和简单的,但现在的体育改革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重视,很多高校都加强了体育学习要求和标准,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提出了一定的达标规则,比如说选择田径的同学,一定要达到规定时间,并且时间的制定往往是比正常的标准要好。这样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重视,增加了体育教学效果。但现在的很多学生由于高标准而丧失了学习体育的兴趣,认为高标准使得体育学习丧失了趣味性,把趣味的体育运动变成了体育达标测试。现在很多学生甚至恐惧体育学习,认为体育学习是困难和乏味的,所以在进行课程学习时也带有一定的负面情绪。

1.3、教学过程没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在长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方式和教学理论一直是比较传统的,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也坚持的是“教师中心”的课程教学方式,在课程上依然延续示范学习的方法,教师在队伍前做动作,学生进行模仿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也可以推动教学前进,帮助学生进行动作学习,但却忽视的学生的主体特征和个别差异性,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利于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同时在进行教学时,高校体育几乎没有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很多高校都是在实践中偶尔穿插理论教学。虽然体育教学是以实践教学为主,但并不代表体育不需要理论支持,因此来说,高校体育的理论知识是非常匮乏的。体育教育教学并不是片段的,这也需要系统的知识学习,但现在对高校体育教学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2、高校体育改革的对策

从现在的素质教学要求来看,高校体育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同时在改革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结合高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2.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师资团队

体育学习和其它类型的学习还存在一定的差别,在进行体育学习中,除了学生自主的努力外,也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指导意见,比如说太极等动作变化大,动作多的体育运动,如果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很难学习到精髓。现在很多高校都实行了扩招政策,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但教师数量却并没有相对应的增加,这也导致了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也实行了大班教学,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想推动体育改革,就需要对教师队伍进行改革。在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学习项目时,首先需要的就是配置相对应的师资。因此高校必须要增设相对应的教师岗位,在开设体育课程之前,需要对体育教师进行一定的专业知识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对体育教师进行定期集训,从而保证体育教师拥有最新的教学知识,保证体育教学不仅仅是种类多样,更多的是体育精品课程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保证体育改革进行的更加顺利,同时也可以增加学校体育的教学水平。

2.2、合理定位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强调体育教学,这给体育教育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高校在进行体育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体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国家进行高校体育改革是为了强化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从而增强国民身体素质。体育改革不是为了培养国家运动员,而是为了培养健康的公民,因此高校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要求,但不是用高标准去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校体育改革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制定教学目标,合理的定位教学目标。合理的目标制定可以让高校体育改革稳步前进,从而提高改革的质量。结合学生情况制定的目标也不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从而实现体育改革的要求。

2.3、完善高校体育教学理论体系

高校体育在开展过程时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体系支持,而不是简单的“为了改革进行教学”。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改进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体育教学改革需要适应素质教学的要求,因此首先需要的就是改变课堂教学观念,从“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真正的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的让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不仅仅是利用示范教学法,还可以加入“分组教学法”,“体育游戏”法等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从而更好的完善教学方法。同时,为了增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体育教学改革可以加强理论教学,利用多媒体讲解,或者是互联网公共平台的方式,让学生一起学习体育理论知识,从而也可以保证学生的实践课程进行的更加顺利。

3、结束语

新时代对国民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场所,面对新的时代要求,高校需要做出一定的体育教学改革,这不仅仅可以增强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可以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进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王绍闻 单位:绥化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浩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01.

[2]周新梁.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04.

[3]肖新桥.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对策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15.

[4]田造轩.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4,36.

[5]胡超.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3,02.

第六篇: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适应发展要求

摘要:

在21世纪的今天,所谓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让青少年具备强健的体魄,必须从体育教育做起,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伴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也需要重新调整,本文将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如何适应发展要求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内容 适应

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国人民不断继承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雄健的国民。培养国民的艰苦奋斗精神,首先要注重当代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奋斗精神,高校体育教育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打造学生吃苦耐劳的品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持学生身心健康,高校体育教育也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外交局势越来越复杂,我国非常重视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需要丰富的科学文化修养和崇高的美德,还需要拥有健康的身体,这样才能全心全意的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做贡献。体育教育能够丰富社会文化,提倡文明,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国民的体质,促进人体的血液流通和肌肉的收缩张力,同时有利于国民的身心健康,提高国民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倡导下,现在的中考和高考等升学考试中也都增加了体育考试,因此,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每个高校做好体育教育的需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我国构建文明的和谐社会和民族复兴历程的重要标志,奥运会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体育精神,融合了中西文明,树立了良好的外交形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我国在兵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花样游泳等竞赛项目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弘扬与发展中华文化,继承中国体育精神和奥运精神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为了祖国的荣誉,必须加强体育锻炼。奥运会彰显着人文奥运精神,提倡公平、友谊与和平的理念,竞技体育的内容丰富精彩。为了祖国的良好形象和国际交流,需要培养更多的运动健儿,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尤为重要,教学内容也需要更新,教学方法也需要改革。

二、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体育教育中,运动项目比较单一,只有田径、跳远、乒乓球和羽毛球,没有体操、游泳、健美操等运动项目。而且体育器材设备也很少。有的学校虽然也有乒乓球和羽毛球的设备和场地,但是不够学生使用。很多农村学校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也缺少必要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例如没有篮球场地和足球场地,没有足够的篮球供学生练习。老师的教学方法也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传统的教育中以教师一个人为主体,老师有时候没有为学生做好榜样,也没有和学生互动。很多学校的体育老师在课堂上简单的说几句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自由活动,自己就回办公室了,这种教学模式必然不能引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的老师在寒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不让学生去室外上体育课,让学生在教室里学习。还有的学校不重视体育教育,甚至在初三和高三都没有体育课,让学生一直在教室里学习或者参加模拟考试。要让高校体育教育适应时展的要求,必须改革以上的教育问题。

三、高校体育教育内容如何适应时展

1.转变教学方法,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时候,要运用正确、健康的指导思想。有的学校还存在体育老师体罚学生的问题,当一个同学的体育技能做得不够标准,会遭到老师的批评和体罚,例如体罚学生做50个俯卧撑或者仰卧起坐,绕着操场跑5圈,或者在操场上站一节课。显然,老师这样做是不对的,既不能让师生友好相处,平等交流,也会让学生厌恶体育、反感体育教育。教师首先要做好榜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带领学生一起做体育游戏,教学生怎样能把铅球和标枪投得更远,教学生跳健美操和交际舞,既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教育的乐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理应和蔼可亲,不再扮演非常严肃的教师角色,对于体育技能做的不标准和体育测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多加鼓励,教导学生做好每一种运动项目,辅导学生练习体育技能,完善经济水平。老师理应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告诉学生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多给学生讲一些奥运健儿的故事,例如王军霞每天坚持练习跑步,即使生病了,即使刮风下雨也要坚持。邓亚萍克服身材矮小的劣势,为了练习打乒乓球,在双腿上绑两个沙袋每天坚持练习。叶乔波刚做完手术就去参加比赛等,要用奥运精神感染学生,让学生了解奥运理念,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用“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口号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对体育的兴趣。

2.增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奥运会的运动项目丰富多彩,作为体育老师,理应弘扬和平、友谊,弘扬绿色的人文奥运精神,做一些必要的体育游戏,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教育的快乐。与此同时,要增加有趣的体育教学内容,例如探戈、华尔兹等交际舞和健美操,有条件的话,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游泳,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增进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3.学校理应重视体育教育。

很多学校不够重视体育教育,导致体育教育因为缺少教育资金而缺乏场地和器材。因此,学校必须支持体育教育的发展,为学生购买优质的体育器材设备,修建篮球场地、足球场地和游泳池等。学校也应该多举办体育技能竞赛,例如田径比赛、羽毛球大赛、跳远比赛、跳高比赛、乒乓球比赛等。

四、结语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而且要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让高校体育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必须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增加体育教学内容,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学生的奥运精神,体育教育才能日趋成功。

作者:杨琳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云.中学体育课改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创新[N].读写算,2013(4).

[2]姚卫,田婵,李晶晶.新课改理念下中学体育课准备活动教学模式创新研究[N].剑南文学,2012(8).

[3]黄俊.新课改理念下中学体育课准备活动创新研究[N].体育活动,2012.

[4]申光辉.试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新中学体育课教学[N].教师,2013(3).

第七篇: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途径分析

摘要:

高校体育教学在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必须将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作为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促使大学生在毕业后成为终身体育的锻炼者。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目的为实现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 意识 途径

一、引言

终身体育作为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提倡的体育观念,是以人为出发点,从哲学角度探讨了人、体育及社会三者的关系,目的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切实提高人的素质,从而实现体育锻炼对人类及社会发展的功能。终身体育是一个人一生接受体育教育并从事体育锻炼,从而实现身体健康、终生受益。高校体育作为学生体育的最终阶段,体育课程除了满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及原则,同时还需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所以,高校体育教学中注重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在高校接受体育教育的大学生,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这个关键阶段若施以科学的体育教学,可有效能促进他们对体育的认识与认同,从而为其一生的健康生活打下良好基础。高校体育教学中需努力促使大学生认识到高校体育并非其体育实践与身体教育的终结,只是终身体育锻炼的某一阶段,帮助大学生提高对高校体育的认识层次,从而成为自我体育锻炼的指导者及终生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二、认识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指的是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并接受体育指导与教育,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指从生命开始至结束,人一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使体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其次,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以体系化及整体化为目标,为不同时期的人在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体育锻炼机会的实践过程,其目的是促进人体健康,并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

1.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

伴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愈发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体育课程革作为培养大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需要从教育入手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运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实践锻炼加以巩固,在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中,可以发现锻炼的效果,才可以对体育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最终形成稳固的体育兴趣。

2.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

动机作为推动并指引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内在动因。体育锻炼作为一定动机唤起,并指向活动目标的行动过程,动机是唤起人们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并坚持体育锻炼的一种内在动力。大学生良好的体育动机需要有意识去培养:首先,需从激发需要入手。大学生若对体育没有需要,或主观体育意识非常低,则难以形成积极的体育动机,高校体育教学中应该激发大学生的体育需要,即传授终身受用的体育保健知识及方法;其次,体育教师需积极创造环境。在满足需要的环境条件之下,需要才能转化为活动动机;第三,促使大学生享受到体育的快乐。大学生通过积极体验获得良好的体育动机,从而产生出浓厚的体育兴趣,进而自觉参与体育锻炼,调整运动行为。

3.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某一内涵及指向的客观精神,需通过某种载体来表现。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如学校每年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使大学生从而获得不同形式的教育及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并转化成体育行为,继而使其经常化与固定化。在校园体育文化创建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切实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民族自豪感,并激发大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热情,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其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

4.实施课内外一体化:

课内外结合作为完成高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高校体育一贯强调教学手段及方法的优化,却忽视大学生对体育深层次的理解,未能促使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及能力。所以,有必要建立个性化的锻炼模式,将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有机结合,所以,需要将课外体育锻炼纳入课内计划,促使大学生真正从观念及行动上确立终身体育观。

5.充分发挥体育协会的带动作用:

环境可以影响人的视觉、心情及行动,所以,不同的环境能够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建立各种项目的单项协会,并通过协会来组织大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比赛,积极营造体育运动氛围,提升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达到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6.大力开展体育知识讲座活动:

各高校利用课余时间举办体育理论知识讲座,作为对体育理论授课的有益补充,可根据体育教学的目标、文化教育的任务来组织知识讲座,具体包括体育理论、竞赛、保健及体育欣赏等方面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反过来也可以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可通过举办与体育知识相关的竞赛活动,来促进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使终身体育意识落到实处。

7.着力提升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作为高校体育教师,需具有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不断扩展知识面,唯有如此,体育教学实践过程才可以得心应手,从而赢得大学生的信任与认可。随着多媒体及网络信息等先进手段进入课堂,作为体育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学习,进一步提高运用先进教学手段的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对创新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与客观的评价,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创新性。此外,还要具备较强的科研意识与能力,将促使大学生感受到体育的知识性,从而对体育产生兴趣。

8.创建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的成功体验,而此成功体验具体反映在体育技能的提高方面,还反映在通过体育教学与锻炼,大学生提高了身体素质、增强了意志品质及带来良好的情感体验等方面,这就要求实施体育教学评价与考核时,不仅仅要考虑大学生掌握的体育技能,更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并对其参与程度及协同能力等各个方面实施综合评价,从而实现体育教学评价发挥出推动每一个大学生积极锻炼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的发展趋势应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而终身体育着眼未来,其核心是实现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为其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坚实基础,终身体育不只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体质的需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需充分利用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有利时机,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体育考核机制,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与动机,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能力。

作者:晁嘉文 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艺术部

参考文献:

[1]沈洪钧.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强化[J].中国成人教育,2006.

[2]吴伟.谈高校体育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3]赵专,李平.论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J].四川体育科学,2006.

[4]尚俊梅.浅谈体育课上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职教论坛,2012.

[5]周琪.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5.

第八篇:高校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理念结合研究

摘要:

终身体育是人一生持续接受体育教育和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将终身体育理念有机融入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不很能够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还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健康观、运动观、休闲观,进而促进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本问首先简明扼要地解释了终身体育的内涵,再介绍了高校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理念结合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

一、终身体育的含义解析

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体育成为人一生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是为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终身体育作为一种现代体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人体发展变化的规律、身体锻炼的作用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对人提出的要求,伴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近两年来,“终身体育”一词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很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已经将其作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总策略”。可以说,终身体育是现代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人类生存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自身切实追求健康幸福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理念结合的必要性

纵观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不难发现,依然存在以“技能训练为主,以思想指导为辅”的教学观。固然,这种教学观能够在有限的大学时间里,教育出一批体育技能扎实、过硬的体育人才,但他们离开大学后,往往由于缺乏终身体育理念的指导,从而在很短时间里就会放弃体育运动,致使自己的体育技能不断减弱,身体素质也不能得到稳定发展。有鉴于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理念的结合尤为必要。当前出现的问题并不可怕,只要高校认真面对问题,及时解决,高校体育教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国内的高等院校,应该明确体育教学目标,有效地将终身体育的思想灌输给学生,使终身体育思想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真正得以实现。当然,高校也不能“闭关锁国”,更不能“固步自封”,而是应当勤于交流,彼此之间取长补短。

三、高校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理念结合的具体措施

1.高校领导与体育教师在思想觉悟上要对“终身体育”理念高度重视高校领导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制定者与组织者,而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直接主导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高校若要切实地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终身体育”理念,高校领导与体育教师必须在思想觉悟上要对“终身体育”理念高度重视,尤其是体育教师,更加应当在思想觉悟上不断深化理解“终身体育”理念的含义、内容、原则与作用。高校可以通过组织体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来提高体育教师对“终身体育”理念的深刻理解。另外,高校还可以组织体育教师进行关于“终身体育”理念的公开课、说课、教学案例、反思等评比活动,促进他们更好地在思想觉悟上对“终身体育”理念进行消化吸收并提炼出新的教学观点。

2.体育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渗透“终身体育”理念在教学内容上,体育教师可以开设多样化、更具趣味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快乐体育”,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下使他们理解“终身体育”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方法上,体育教师应当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如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在教学评价上,体育教师可以实施“以考代练”建立“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两种评价体系,使体育教学评价更加严谨、客观、科学合理。值得一提的是,体育教师在上述教学活动的同时,必须坚持一些重要的教学原则,如“理论联系实际”“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

3.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强化学生的“终身体育”理念高校领导与体育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多样的体育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进而不断强化他们的“终身体育”理念,具体措施有以下三种:第一种,高校可以在硬性规定和柔性激励结合下,规定学生除在正常的体育课程中参与体育运动外,还必须参加每周至少2次,每次至少1小时的体育运动。对于学生的执行情况,作为体育成绩考核的内容之一。第二种,高校应积极开展校内体育竞赛,如篮球竞赛、羽毛球竞赛、乒乓球竞赛等,也可以组织地区性的体育竞赛,如北京市海淀区高校篮球竞赛,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与国家、国际举办的大型比赛活动,如中国大学生篮球竞赛、中国大学生足球比赛、亚洲青年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第三种,高校实行体育俱乐部制,实现学生学习体育的“三个自主”——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高校体育俱乐部使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使体育教学变成动态的、发展的、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另外,体育俱乐部的环境和条件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体育锻炼的适应能力,为他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朱景宏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文德.终身体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实施策略[J].才智,2015(5)

[2]杨亚玲.试论终身体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运动,2015(2)

[3]李新.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3(21)

[4]杨鹏.浅谈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4)

第九篇:高校体育教学有效互动交往建构

[摘要]

互动交往教学理论在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学生被提升到与教师同样的主体地位,学生与教师平等,没有主客体之分,教师学生可以平等交流。将互动教学应用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优化体育教学的方法,教师要积极的应用这一理论,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互动交往 建构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高校体育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加强对高校的体育教学互动交往方面的研究,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重要意义。

一、互动交往教学

(一)互动交往教学的概念

相互交流、沟通、理解是人类交往的主要形式,并根据这这种交往形式对彼此产生影响。在人类交往中。能够互相传递一定的知识、情感、信息等,由此来不断地改善自身的形象与素质。师生之间的交往,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在交往中回馈教师,以达到协同教学的目的,称之为互动交往教学[1]。在互动交往教学中,没有主客体之分,教师与学生均处于主体地位,并不强行划分哪一方更为重要。教师与学生关系属于相互交流、作用的关系,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是教学的主要方法。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进行交往时,也应该保持互相理解的态度,同时,尽可能地减少由教学目标所带来的压力,从而增加课堂和谐氛围,从而使教学过程转变为互相理解以及平等沟通的师生交互过程。

(二)互动交往教学的理念

互动交往教学理念,推崇的是一种近似平常对话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师生之间通过平常对话,将各自的见解、知识带进彼此的思维世界,以达到互相理解,互相促进的作用。这种观念是十分民主的教学观念,这种理念,利于师生合作与互动,更加重视师生在课堂上的沟通、理解、反馈,让师生在轻松的心态下,互相传递知识,达到师生之间真诚、平等的交流,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

二、高校体育教学互动交往的基本形式与实践构成

(一)基本形式

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互动的形式大致分为两种:单方面沟通、双向沟通。单方面沟通主要在体现在教师利用语言、动作,相关的体育器材等方法向学生传递与课堂相关的体育知识、技能[2]。沟通方式是教师单方面与学生的沟通,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虽然这种沟通传递的知识量较多,但是学生接受方面却较差,忽略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影响,影响教学效果。建构互动交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有促进作用。

(二)时间构成

在研究过程中对笔者所在的计算院校的体育教学互动交往构建的主体以及互动实践的资料进行了采集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都能够意识到互动交往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在运动方法的拓展以及体育器材和各类设备的使用方面,也大都能够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及时总结和采纳,但在研究中发现,师生互动占据了整个互动时间的半数以上,而生生互动的功能则未被应用,这说明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虽然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了相应程度的重视,但并未能将其主体地位全面体现出来。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各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多,由于受到场地以及器材和时间等多个因素的限制,加之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惰性思维,使得师生互动这种最基本且最方便的单一做法比比皆是,但由于班级的学生数量较多,使得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难免会顾此失彼,削弱了高校体育教学互动交往对学生和教师双重发展的社会意义。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缺失的原因

(一)受传统教学的限制

大多数高校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课堂上一般采用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模式。教学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要跟随教师的思路去思考、理解问题,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被大大削弱。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下,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这是教学互动缺失表现之一。

(二)教师自我意识过剩

许多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将自身价值不断地扩大化,重要化。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需要跟随自己的思路,遵循教师的指导接受知识就好。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考与质疑。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平等地位。造成了学生不愿意和教师交流,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识的现象。教师的这种自我意识过剩的心理在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阻碍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三)高校教育理论不完备

目前,高校中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育教学理论体系。现行的理论体系,大多适合中小学的使用,并不适合高校大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4]。教育理论的不完备影响了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四)学生个人学习方法不当

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倾向于个人独立个性的展示,不喜欢接受教学内容的限制与束缚。对体育理论性的学习兴趣索然,甚至抗拒,更加偏好于活动课。这也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了阻碍。学习方法不当与长时间的自我意识过剩的心理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显得更加孤立,但由于个体的力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学习效果欠佳,严重阻碍了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发展。

四、高校体育教学有效互动交往的建构方法

(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构建教学交往策略

高校应明确互动交往教学的目标。教学目标是高校教学组织与教学活动的方向。根据互动交往教学的概念及理念,教师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要满足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双方面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看待,教学活动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营造平等、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二)改革教学模式,发展互动教学

高校体育课的设置一般在大一、大二学年。大一期间,教师要注意培养和学生之间的信赖感,这是今后和学生进行互动教学的基础[5]。因此,教师应重视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意识,彻底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自我意识。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均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给学生发表自我观点的空间,与学生探讨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教学成效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制定小组竞赛式的教学方法,在竞赛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三)建立完善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高校应该重视教学理论的创新,让教学理论变得更加将具有广泛性、启迪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创造和谐民主的互动交往氛围。

(四)完善选课系统,体现学生主体性

针对高校中个性较强的学生,高校应完善选课系统。根据学生自身的需求,选择学生喜欢的科目,为教师、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创造条件。高校应开设多样化、多层次化的课程,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自身基础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学科。体育学科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素质进行分类。根据学生自身素质和基础分为多层次的班级。完善高校的选课系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对高校教学互动交往模式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充分发挥互动交往教学的激励功能

互动交往教学方法还应具备较强的激励功能,一方面,多维的评价能够帮助高校学生对其自我锻炼的意识进行巩固,从而保证其自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始终处于较为良好的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发挥互动交往中的激励功能,又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自我锻炼的意识,提高学习效果并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互动交往教学中的激励功能不仅要体现在体育教学的开始和最后阶段,而且还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得以体现。对于教师,要规范自身言行,并以标准的言行对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强化,从而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格力量,使其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会因偶尔的失误而受到损伤,同时,也不会因一次成功而轻易满足。在学生方面,除了需要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外,还需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通过互相分享在体育课程中的学习心得,以达到经验共享和优势互补的目的。

五、总结

综上所述,师生在互动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理解学生,根据互动交往的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隋志宇 杨波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沈阳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闫莉莎.有效互动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7(4):141-142.

[2]钱钧,史兵.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体育学刊,2010,6(1):45-49.

[3]卞会泉.论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D].成都:四川大学,2005.

[4]陈永兵,王萍,祝建甫,高志才.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运动,2014,2(9):81-82.

[5]邹继美.新时期优化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发展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5(34):415-416.

第十篇: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

摘要:

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高校体育教学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而且在持续发展的教学改革中已经获得新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对体育教学有重要意义,教师借助自身的指导对学生提供帮助,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体育技能的兴趣,能够使得学生的能动性得到提高进而推动体育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本文就将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创新与实践措施,希望能对高校有所帮助,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教学方法 创新实践

教学方法需要的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默契合作,互相配合,通过有效合理的形式来实现教学目的。很明显,体育教师的指导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可以看作外因,而学生自身的勤奋程度和天赋属于内因。教学中的“教”与“学”是双向的,两者互相促进、互相推动,“教”通过“学”完成、“学”通过“教”实施。身为体育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对体育动作技能要领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关心学生身心发展,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而做到这一步,就必须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来完成。

1、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学方法都处在竞技教学桎梏中,很少停留在传授技术要领这一方面,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讲解、教师演示、辅导答疑、学生训练几个方面来完善的。在新课改要求下,高校体育教师与教学目标之间仍需要长期的磨合才能适应,由此也引发了不少的教学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1)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国体育教学大多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教师讲授,不注重学生练习。教学方法以教师和教材为主,学生和训练退居二线,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只会一味强调组织和纪律,导致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受到压制,不利于学生掌握动作技能,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也变得消极且被动,所以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情绪很难调动起来,降低教学效率。(2)教学方法太单调。现在仍然有不少体育教师没有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对教材上的知识点生搬硬套,不加以修饰和简化,语言晦涩难懂;教师示范时只是追赶教学进度,并不认真要求学生掌握要领,使得教学方法枯燥乏味。在新形势下,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再满足学生需求,也很难保障教学效果有所提升。

2、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2.1、制约因素

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是主导因素也是制约因素。高校体育教学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以及学习兴趣是分不开的,学生不喜欢体育,不热爱体育,就算天赋异禀,也很难有所成就。对学生来说,兴趣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当然也是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动力。一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学习时就能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了,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意志力,还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因素是非常有价值的存在。教师自身能力水平的高低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多少有直接影响,还会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和运用。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极可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利于学生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身心发展都要有一个掌握,为学生的体育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的自身特长,组织学生科学有效的参加体育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条件的制约。教学设施、学校操场及体育馆等教学场地的不足也使得高校体育教学难以实现创新。和其他学科不同,体育教学必须具有相应的教学设施和教学场地,要是没有这些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很难独自开展。体育设施及器材的辅助对体育教学的影响是直接的,教学器材的数量和质量都关系到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难易程度和教学进度问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先进教学设备对强化学生理解并记忆能起到强化的作用,还能在课堂上营造活跃的气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2、掌握教学方法发展情况

高校体育教学的普及和发展,以后教学可能更多倾向于启发性、创造性教学,传统教学模式限制学生太多,将会在未来“以学生为本”的环境下被淘汰。高校体育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和训练,达到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家长宠溺,导致他们的独立自主和吃苦耐劳精神有所欠缺,所以教师应该适当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和逆境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力。

2.3、教学方法与新课改要求相适应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区别较大,新课改对体育教学的内容也涉及到不同学科领域,非常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发展,希望能促进学生健康意识、体育意识的养成。高校体育专业应该增设新的教学项目,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当然,高校的体育教师也应该转变教学方法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不断学习才能更好的进行体育教学工作,做到高校体育教学的与时俱进。

3、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实践

3.1、自主性教学方法的运用

自主性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的自主意识,这种教学方法使得以前都是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将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方法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拼搏意识。自主性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讲解体育技术时应该更加注重技能要领的讲授,并且针对各个技术的理论知识都要详细介绍,尽量在教学中减少强制干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拓,提高学生自信心。

3.2、探究性教学方法的运用

探究性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实际生活和所学内容为基础,让学生自己选择探究问题,通过调查、实验等形式开展探索,最终掌握需要的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自己探索出来的学习方法也更适用于自身,这一教学方法比较科学合理。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做到推陈出新,不拘泥于常规的限制,敢于与传统教学模式反抗,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和答疑,和学生一起积极认真的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展现学生的潜力,而且还要穿插理论知识教学,强化体育动作的技术要领,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纠正,保证学生体育动作的定型。

3.3、合作性教学方法的运用

合作性教学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对考核的方法和内容都作出了改革和创新,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性。合作性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团队意识的养成,帮助学而思认识不同观点,取长补短,最终创造性的完成教学任务。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积极意义。高校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对体育教学成功与否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以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学实际为基础,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体育人才,进而提高我国的人口的综合素质,推动社会的发展。

作者:刘子奇 单位:绥化学院

参考文献:

[1]施晓鸿.试论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J].湖北体育科技,2013,09.

[2]何冰.浅析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J].科技资讯,2013,07.

[3]呼钊.浅析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1,27.

户外运动论文范文3

1.1研究对象

以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情况为研究对象,选取仓山区50名专职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上网登录中国知网,从中查找有关体育教师锻炼对教学效果影响的论文总集等相关内容。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问卷发放与回收:通过向仓山区中学专职体育教师发放问卷,共发放50份,回收42份,有效问卷42份,回收率84%

1.2.3数理统计

将调查的有关数据整理,运用体育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1.2.4归纳分析法

对统计的指标数据,分别进行列表对比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形式

由图1显示,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方式依次为间歇性有氧运动(45.24%)、跑步登山等户外(38.1%)、观看视频静力性拉伸(26.19%)、健身房锻炼(16.67%)、趣味舞蹈(14.29%)、以自己的专项为主(11.90%)、八段锦太极拳(9.52%)、其他(0)。数据表明,中学体育教师这一群体有课余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强,这与体育教师的训练和工作习惯有密切关系。据调查得知,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方式多样,随着年龄的递增锻炼方式趋于简单。25-35岁的教师选择锻炼的方式更倾向自己通过网络和健身房锻炼,41岁以上的教师更多的选择自己的专项,跑步登山等户外运动,间歇性有氧运动及太极拳八段锦。年轻女教师选择趣味舞蹈和健身房进行锻炼的较多,部分女教师还选择看视频静力性拉伸。球类专项的教师大部分选择与家人一起,通过自制运动器材、选择自己的专项进行锻炼。没有参加锻炼的教师年龄大多在36-41岁,这部分教师多因没时间,上课时间长需要休息。体育教师课余锻炼的方式,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专项选择不同的锻炼方式,大多因兴趣爱好,运动习惯等原因所致。

2.1.1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的目的

根据图2得知,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的目的明确,以保持身体机能(83.3%),增进免疫力、预防疾病(80.20%),为学生中考做准备(60.9%)为主,辅以减肥(32.5%),其他(21.8%),娱乐(17.1%)。说明,此群体教师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强健的体魄投入到工作中。

2.1.2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的效果

经调查结果显示,(100%)中学体育教师在课余锻炼后都能够感觉身心愉悦并放松。说明此类教师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合理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够让人们增强体魄,还能愉悦心情,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很大程度上将会提高教学效果。

2.2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强度及参与的区间

从数据可得,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有3个时间模块,30min以内25人占比59.52%,30-60min13人占比30.95%,60min以上4人占比9.52%。锻炼时间男教师较女教师长,在30min以内的以女教师居多。锻炼强度心率大都在80-120次/min,三分之一的教师心率在120-150次/min,这部分教师锻炼时间大都在30-60min及60min以上,且锻炼时间在60min以上都是男教师选择下午进行锻炼。锻炼区间分为3个,早上3人(7.14%)、傍晚24人(57.14%)、晚上15人(35.71%),早上参与锻炼的教师年龄分布在25-30岁和41-45岁。选择傍晚和晚上锻炼的教师,是由于在当天上课时间少,锻炼环境舒适且有自己的锻炼习惯的氛围下进行。

2.3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情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情况对教学效果是如何影响的呢?众所周知,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体育教师需要对教授的动作进行示范,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而体育教师示范的好与否,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我区83.33%的中学体育教师有进行合理的锻炼,保持了正常的身体机能,维持了原有的教学水平,能够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基础。相反,我区极少数中学体育教师没有进行课余锻炼必然会使身体机能下降(体重增加,心肺能力降低)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仓山区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情况较好,锻炼人数占比83.33%,少数教师没有进行锻炼,主要原因为没有时间及上课时间长。(2)仓山区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方式多样,年轻教师多采用网络和健身房锻炼,年长教师更倾向于自己的专项和太极拳等。锻炼目的较明确,即为了保持身体机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及为学生中考做准备。说明我区中学体育教师有较强的自我锻炼意识和职业责任感。(3)仓山区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强度相对较好,锻炼时间在30min之内,区间大多在下午及晚上,锻炼后心率在80-120次/min,但女教师锻炼时间较短,需科学加强锻炼强度。

3.2建议

(1)坚持每天锻炼,灵活选择锻炼场地及时间,立足小场地、小时间、小情景模拟,随时随地进行锻炼,比如可采取跳绳、室内足球、健身操等体育项目。(2)灵活采取多样化锻炼手段,例如采用现代化锻炼方式或做家务、学习抖音APP舞蹈短视频、家人集体游戏等方式进行锻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2011.

[2]覃强.桂林市高校体育教师锻炼情况调查分析[J].贵州体育科技,2008.

[3]鲁晓璐.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D].河南大学,2010.

[4]蔡木明.昆山市小学体育教师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D].苏州大学,2018.

户外运动论文范文4

关键词:需求;产品设计;女性;关怀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直到现今的21世纪,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性别关系,始终是人类永恒探讨的话题之一。1因为人类一直处于父权制的大环境中,在这种意识形态的长期影响之下,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较弱,没有得到重视和应有的尊重,女性的需求因而也被忽视。但是随着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女性地位逐渐上升;女性的意识也在慢慢觉醒;涌现了很多杰出的女性设计师在设计界提出想要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于是女性消费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多方面的需求开始被设计师们重视,随后就逐渐出现了很多关怀女性设计的产品。

一、女性设计的概述

女性设计开始逐渐被重视,最早应该从女性主义兴起开始说起。这一场女性主义运动是为了结束性别的压迫,促进男女平等的一场运动。因为我们长期处于“男性”为中心的一种状态,思想和行动上受到了束缚,以男性的视角来划分人的角色和地位,男性在社会中居于主角的位置,而女性则仅仅只是个配角,是一个衬托男性的地位的附属品。女性是配角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绝大部分大企业公司的高层领导大多数都是男性具有主要决策权力,女性在高层的只是一小部分能有话语权力的更是寥寥无几。再比如,男性和女性布置了同等的工作量去完成工作,但是两者获得的报酬却不一样。这都是在以“男性”为主导的世界里自带的优越感去主宰社会,却对女性产生歧视和偏见。这种思维模式成为了束缚女性的枷锁,正是在这种束缚之下出现了一批有着先进思想的女性,她们开始对自由平等产生了渴望。有句话说“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女性主义运动后,相继出现很多理论的著作去批判男权主义同时为女性主义去提倡追求平等自由。随着经济的发展,男女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当今社会的女性受关注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她们接受良好教育模式、有很强的工作效率、再加上社会新媒体和网络的宣传和推动,使得女性社会的地位的得到提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女性设计师提出了使设计要能够充分考虑女性的需求,站在女性消费者的角度设计产品使产品给予女性关怀和爱护,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的快乐。从女性设计师角度来说:女权主义运动之前,女性设计师常常被埋没掉,都是躲在男性设计师的身后默默的独自设计,连在大众面前正式出现的资格都没有。在女权主义运动后,女性提出要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所以一批批优秀的女性设计师自己的女性的形象站了出来,散发着自己的光芒。从女性消费的角度来看:在女权主义兴起之前,绝大部分的设计产品都以男性化的标准去设计,带有男性化的偏见男性的感觉,在女权主义兴起之后,女性地位的提高,不得不让男性产生来来重新认识女性的意识并且重视女性,会考虑到女性的精神文化需要,使得男设计师也能设计出为女性所考虑的优秀设计,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很多设计越来越为女性考虑。所以我们要鼓励和支持有更多的女性设计师站出来,发表自己的言论使得社会去重视女性,然后也让男性设计师能多多关心女性消费者,从女性的角度设计出更多关怀女性的好设计。

二、设计的性别差异化

设计一直以来都是具有性别性的,在设计上性别上的差异会影响不同性别的消费者,而设计师所要做的就是在设计出产品前后要充分了解消费者的生理状态及心理状态,以便及时反馈信息。而这边我所要侧重的角度是女性生理和心理层面,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女性的需求。男女生理层面差异:男女的生理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会产生不同的需求,所以设计才会要区分男女,如果界限很模糊,通常来说使用者会感觉的到不舒服、不便利。例如:在现代社会的厨房里,男性和女性都会在厨房进行烹饪,在生理方面通常女生力气很小,但因为男女身体构造不同,烧饭的铁锅对女性而言比较沉重,而大饭店的烹饪师傅大多为男性他们是用铁锅驾轻就熟,可是对于在厨房的女性而言,一顿饭烧完会比较辛苦,这锅的设计就是设计师没有考虑到男女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带来了不便利,而只是让女性去适应重的铁锅而不是解决男女间的平衡使铁锅都能被用的很方便。又比如:老式的鼠标是根据男性的手掌大小去设计的,很大不适合女性的使用,但是目前有设计师设计出适合女性手掌大小并且色彩鲜艳、造型可爱的鼠标去满足女性的需求。同理笔记本的设计也是,笔记本的尺寸一般都是基于男性得标准设计,所以给女性感觉很重很重,但是就比如苹果公司设计出了Ipad、Ipad迷你、和小型的笔记本,都是为了减轻重量让女性使用更加的舒适,这是一个关怀女性设计的很好的例子。男女心理层面差异:通常来说男性是比较理性的生物,逻辑思维强、比较灵活、直观,我们可以把男性形容成是直线,而女性是比较感性的、细腻,做事认真仔细,富于同情心,理性较弱,我们把女性就比做成曲线。例如:男性就会选择比较稳重、大气、刚硬的感觉看着比较能够显示出地位的车子类似于SUV类型的比较直观,我要什么?要的是显示出身份的车子,而女性则会选择线条柔美委婉造型丰满圆润小巧的类似于小轿车的感觉。再比如巴宝莉的香水包装,女性的香水瓶子都是用象征着女性的曲线去表达柔美的、优雅、温柔的感觉与女性的感性心理相贴切,而在男性的香水包装设计中,会采用有棱角的直线去表达阳刚、刚劲的感觉,给人以稳重厚重的感觉,是一种比较直观的体现。

三、关怀女性在产品设计中的表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消费也迅速地增长,女性的地位的提高,女性设计师的出现,使得社会开始重视女性的需求,女性消费群体也在大大的提高,她们以追求美为目的,对产品的品位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出现了许许多多为满足女性需求所开发的产品设计体现设计的关怀,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女性的关怀在设计上的具体的例子。专门为女性设计的椅子:瑞典设计师MonicaFörster设计了叫做Lei一款办公椅,是第一款专门为女性设计的椅子,以女性的人体工程学为角度去设计的。而上班的白领们经常喜欢跷二郎腿,应为会比较舒服、让自己放松,可是椅子如果设计的不合理,翘二郎腿的坐的话可能会引发静脉曲张,再严重可能或造成脊柱侧弯。Lei这款专为女性设计的椅子,从生理层面考量,设计出了能让女性们既能够保持健康又美丽优雅。椅子十分舒适,布面采用经编面料材质,可以快速去除汗湿。这款椅子就很好地体现了为女性的健康着想的设计体现了设计者细致的关怀,让女性消费者感觉到温暖。专门为女性设计的键盘:女性的手通常就比男性的手掌小,手指也短,而电脑的键盘则是跟上文提到的鼠标和笔记本一样都是基于男性的生理标准而设定的,所以会给女性带来不便,试想如果缩短键盘的宽度,女性在使用电脑的效率将会大大提升,此外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其他相似的产品如冰箱、洗衣机、电饭煲等,在尺寸设计时考虑要比现有产品尺寸略小,适合单身女性人群使用。

四、结语

在当今社会科技和生产力的不断的进步、快速地社会的经济的发展进程,使得女性的地位产生巨大的变化,从女性主义发生之后,到现在的当今社会,先是有了更多的女性设计师,她们在设计界奋斗者,并且去为获得设计的话语权而努力,同时她们也运用自己的设计力量来使在男性为主导的社会里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女性的消费者,而女性消费者的女性意识也在慢慢觉醒,女性重视平等的群体在一点一点变大,所以社会对女性的尊重也提高了,我也这篇论文就是基于女性的视角来倡导希望在当今社会中能够会在设计中就出现更多关怀女性群体的好的女性设计的产品,去满足女性生理和心理的多层面的需求,去关怀女性、关爱她们,让女性消费者感受到设计的温暖和乐趣。

参考文献

[1][英]彭妮•斯帕克.《设计与文化导论》[M].译林出版社,2012.

[2]霍春晓.性别差异化设计研究——户外运动用品的性别差异化设计[D].无锡:江南大学,2007.

[3]李建民,张蓓蓓.针对单身女性的产品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

[4]刘力,沙强,李进.设计的性别差异化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

[5]张野,纪托.香水包装设计中的性别差异化研究[J].包装工程,2014.

[6]张黎.现代主义设计的身份偏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

[7]李砚祖,张黎.设计史的身份之争——性别话语的修补与重塑[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

户外运动论文范文5

关键词:幼儿教学;游戏化课程;实践调查

一、实践调查主要对象及使用方法

本次实践调查选择的主要对象是一些一线幼儿园教师以及学前教育方面的专家,主要采取以下几种调查方法。

(一)文献调查法

主要是浏览和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相关的论文和一些书籍。这些内容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对整个调查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访谈调查方法

主要是对相关学校的一些学前教育专家进行请教,让他们对幼儿园游戏化课程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同时,向市里的学前教育教研员访问相关的情况,深入了解他们对于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看法。并对计划访问的学校中一线幼儿教师进行访谈,对幼儿园学前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实地的考察方法

如果想要真正了解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具体情况,需要亲自到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校区进行考察。本次调查对多地进行相关调查,到一些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共访问了数十位幼儿园教学一线的教师,并对相关的市教研员进行拜访。

(四)问卷调查方法

问卷设计原则和基础主要是以幼儿园游戏化课程为核心。对幼儿教师、家长设计出两份不同的调查问卷表格,在相关的考察学校进行问卷发放。

二、实践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专家调查形式结论分析

许多一线的幼儿教师对于现有的学前教学模式并不是很满意,他们一致认为当下的教学课程中的内容和教学模式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化。但是因为时间和个人精力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做出大幅度的改变和创新。相当多的幼儿教师会在自己的学前教育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加入游戏教学活动,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情境性游戏能够明显调动幼儿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这充分表明游戏在幼儿园的学前教育课程教学中已经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在调查中发现,一线的幼儿教师都认为在学前教育活动中加入民间的情境性游戏以及结合本土资源来丰富幼儿教学活动,提升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引入情境性游戏中,幼儿教师一般是在学前教育课程的开始阶段或者是结束阶段。虽然如此多的一线幼儿教师对于民间的情境性游戏比较重视,但是调查结果却表明他们对于情境性游戏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只是知道大致是怎么玩这个学前教育游戏而已。

(二)在家长中调查结论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的家长比较关心幼儿的学前教育课程,认为这对幼儿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希望通过这些学前教育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家长在有时间的情况下会陪着孩子一起在户外运动。这充分说明家长对于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情况极为重视。他们对于身边存在的一些情境性活动或多或少都有了解,认为这些情境性游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果条件和时间允许的话,他们愿意和孩子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情境性游戏,与孩子一起互动。调查结果显示,相当多的幼儿并不喜欢现有的教学模式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觉得教学活动枯燥无聊。几乎没有幼儿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一些活动任务,这说明幼儿对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不感兴趣,也就无法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身体健康。幼儿普遍认为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所开展的活动内容无法调动他们上课的学习兴趣。有许多幼儿不喜欢相关的学前教育活动,甚至有点儿排斥,表示对学校的各项学前教育活动都不愿意参加,缺乏一定的兴趣。他们认为学前教育课程是一种负担,对课程上的各种活动存在一种害怕心理。在学前教育活动的学习中,有相当多的幼儿会选择放弃,部分幼儿放弃的原因是学前教育学习的内容枯燥无聊而且太过复杂。这直接导致他们产生不喜欢上学前教育课程,甚至是厌恶学前教育课程的消极心理。

三、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具体途径

(一)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改变教学方式

这主要可以利用当地特色建筑以及风俗习惯。我国地大物博,许多地方都有属于当地的特色建筑,它们所处的自然环境较为不同。因为这些特色建筑在历史上曾发生过某些故事,最终在当地得以保留下来,它们富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气息。了解这些建筑,可以作为让幼儿快速认识家乡的第一步。幼儿园中的孩子刚刚步入学校,他们对于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希望不断了解这个新奇的世界。对于本土文化中的建筑文化,他们能够在实践活动中直观地感受到,形成深刻的印象。教师生动巧妙地介绍这些名胜古迹对幼儿进行教育,带领他们了解曾在这里发生的事件,让他们知道这些建筑遗迹有着辉煌的历史,从而激发他们对于家乡文化探究的兴趣。让幼儿去观察家人、身边的邻居的生活习惯,使他们意识到只属于家乡特色的风俗文化,这对幼儿精神层面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带领幼儿去一些有着特殊文化继承的老人那儿体验本地的风俗习惯,让那些老人来讲述那些文化遗产背后的精彩历史,使幼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些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精神魅力。尤其是那些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与其他区域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风俗习惯,是祖国灿烂文化中宝贵的一部分。幼儿在不同文明习惯带来的冲击下,会对自己生活的环境产生与众不同的认识。将幼儿带入利用本土教学资源开展的实际活动中,让其产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通过不断健全自己的价值观念,来加深对家乡浓厚的热爱之情。

(二)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信息时代,音乐教学手段已不再局限于过去单一的“老师讲、幼儿听”的模式,无论是情境教育、角色互换、分组讨论等线下实践活动,还是知识点播、远程课堂、大V名师等网络教育,都能够使课堂的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学资源比较单调和枯燥,由于网络的出现,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那些传统的教学设施和单调的学习环境已经无法满足幼儿的当下需求,利用网络开展的新型教育,使幼儿所能接受的音乐教学方式不断增多。在歌曲教学中,教师在以“朋友”为主题教学时,需链接教材内外的歌曲,将《找朋友》等富有童趣的歌曲穿插在教材的主题歌曲中,同时,科学引入《朋友》等经典歌曲,在课堂中正确引导幼儿认识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朋友观。在幼儿时期,孩子富有好奇心,但同时也十分好动,自我约束力不足,需要教师多加注意。因此,假若幼儿对于音乐课程不感兴趣,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听课,这样也就无法学习到有效知识。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创建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音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幼儿可以主动参与进来,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会明显提高。在游戏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音乐核心素养。

(三)加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师生互动教学是指在现有条件下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增强课堂上教师和幼儿的互动环节,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认知行为本身就具有“由我及他”“由具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这些特点在该学龄幼儿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在幼儿学习阶段,教师必须以大量的形象化、具象化的内容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帮助他们理解音乐学习的内容和音乐逻辑体系。从幼儿熟悉的知识面入手,启发他们展开思考。把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案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从具体的情境案例出发,引导幼儿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反过来,再将音乐学习经验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四)提升学前教师的综合素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目前对于保育员的要求越来越专业化,其高素质能力已经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门槛。不断的培训以及资格认定都表明,专业化的发展形态已经成为学前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虽然目前保育员的整体文化层次偏低,但专业化的队伍建设成为教育的发展方向。保育员在工作过程中会涉及许多不同的幼儿教育知识,如心理、卫生管理、生理以及基础教育等等。这些知识需要保育员持之以恒地去学习,在大量知识中选择重点内容去熟悉并掌握。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在一起。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行之有效地进行教育指导。

(五)让课程贴近生活

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幼儿可以从日常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魅力。通过课堂中的知识学习,让幼儿简单明了地理解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课堂游戏,将实践活动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幼儿学习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运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发挥想象力去尽情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使他们的学习认识和思考在这样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符合生活实际,提高自我的表达以及创造能力。有时教师一味地在课堂内讲述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美术教师可以合理安排教程进行课外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一体化综合素养。

四、结语

目前,许多幼儿家长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学前教育活动非常重视。家长对于幼儿在学前教育中的培养情况有着较高的期望,希望幼儿园的相关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和科学。所以,幼儿园要提升幼儿课程的游戏化,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化指导,为他们将来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芳芳.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8).

[2]吴璐珺.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应用[J].好家长,2016(7).

户外运动论文范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太阳能光伏材料及应用;创新思维

2010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加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为明确的任务要求。在2020年9月的科学家座谈会上深刻阐述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同时也强调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加强科技创新力的重要作用。2021年五邑大学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和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强化课程教学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基础功能,要在所有理论和实践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因素,将课程学习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青岛大学党委书记关于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生动形象的比喻: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没有专业教育背景,创新创业教育就成了无根之木;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没有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专业教育就会缺乏活力。五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毕业生工作五年左右能够具备本专业工程师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可以通过终身学习顺应行业发展,适应团队合作的工作环境,能够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特别是电池产业、电动汽车以及其他新能源行业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需要加大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以提高学生对行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虽然目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37%,但实践常以传统的命题式实验居多,对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支撑度仍有待提升。因此,探索在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对于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太阳能光伏材料及应用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固体物理导论、材料科学基础和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等课程。在此先修基础之上,通过太阳能光伏材料的理论学习理解太阳能光伏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应用,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阅读前沿文献与课堂讨论、创新实践、开放新课题课程论文撰写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课程紧跟前沿科研成果与科技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课件,为学生构建与时俱进的专业知识体系。其中在创新实践环节融入了大量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且此环节占最终课程考核的35%。本课程每年会根据具体的选课人数来更新创新实践形式。下面着重介绍在本课程中实施过的实践形式与具体案例,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师为课程教学不断加入新的内容,融入新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

一、虚拟作品的创新设计

选课人数多于50人时可选择虚拟作品的创新设计作为实践形式。要求根据所学的太阳能电池种类,通过资料检索,创新性地设计一个包含太阳能光伏应用的作品。要求分组提交完整的作品说明书,要体现作品设计的研究背景(明确作品设计的目的和意义)、作品设计的详细方案(需要有自己利用软件绘制的结构图,对作品的每部分功能进行详细说明;如果有简单的电路,可以画出电路图)和作品说明(通过以上的方案来详细阐述作品设计的优缺点)。虚拟作品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弱化作品的可行性,而突出强调学生的创意。学生提交了诸如太阳能户外运动服装、太阳能太空电站、太阳能电池驱动锂离子电池供电系统、柔性太阳能电池与生命特征监控系统的集成可穿戴设备等作品设计说明书。在完成这一实践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自主查找文献资料、软件绘图等技能,并能通过不同太阳能电池的性能综合判断其在不同场合的应用可能性,同时通过将太阳能电池与具体实际应用的联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

二、太阳能电池作品的制作

选课人数多于25人少于50人时,可以依托学院的科研平台,选择太阳能电池作品的制作为实践形式。例如以“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制作与性能表征”为项目任务,学生自主分组完成项目。实验方案和流程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资料来确定,可以选择天然染料或者商用染料,选择的天然染料可以源于水果或植物等,学生在材料的选择上具有多样性和自主能动性,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材料性能和实验过程了解的积极性。项目完成过程中需要学生明确项目分工,作品报告需包括电池的结构示意图、每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材料说明、实验过程、得到的性能数据和演示情况、遇到的问题及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及评价。学生通过分组自主完成太阳能电池的方案设计与实验过程,培养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解释的能力,同时也能掌握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基本性能表征手段与分析方法。下图为某组学生的实验过程流程图和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实物图,体现学生通过调研对实验的流程和细节已完全掌握。例如某组学生在报告中描述实验遇到的问题:(1)用2B铅笔涂电极不均匀导致电池无法驱动蜂鸣器,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是碳含量过低导致电子传输性能较差。(2)电解液的量过多时,在封装电池器件时容易导致电极短路。(3)电池效率会随着电解液的挥发而下降,分析是由于没有密封封装所导致。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反映了学生对实验过程与现象有了深入的思考。此外,学生还能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太阳能电池作品制作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确定实验方案、制作太阳能电池、测试电池性能、撰写实验报告、分析问题等,加深对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学生创新性地将电池用于蜂鸣器、电子手表、小风扇、LED等小型电子产品的驱动,提升了对太阳能电池应用范围的认识,并通过团队合作增加集体主义荣誉感,促进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三、微课视频的制作

如果该学期选课人数不多(一般少于25人),可选择微课视频的制作为实践作业。选择某一章节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某个知识点作为微课视频的主题,也可以将内容扩充到课程大纲以外的相关知识点。利用视频录制软件录制时长不超过10分钟的微课短视频,制作相应的课件并以讲清知识点为原则。通过微课视频的制作,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全面的认知与理解。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点时,学生被动接受不容易理解并记住,但是通过查找资料制作课件,不仅可以梳理知识点的内在逻辑性,而且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提高对知识点的记忆。此外,学生在微课视频制作过程中还可以学习如何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通过剪辑、动画、案例等素材丰富微课视频,提升视频的可观性。总之,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专业理论课程学习,补充实践教学环节对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的不足,对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程的教学团队不断在尝试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学习兴趣。选修过本课程的学生有较大比例主动加入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积极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材料创新大赛等比赛。本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也为其他专业理论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胡金焱.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制度与平台[J].中国高教研究,2018(7):7-11.

[2]田娟,陆强,张兆臣,等.“双创”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343):141-142.

[3]赵硕.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1(2):93-94.

[4]金凤,梁贞文,范怡清.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导师制对培养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究[J].科教文汇,2021(15):2-4.

户外运动论文范文7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公共体育部;学科建设

1前言

公共体育部(以下简称公体部)是指我国大学组织结构中面向普通学生,开展学生体育教学工作、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余训练等为主的体育教育工作,不具有培养高级体育专业人才的职能,也很少承担科学研究任务的部门(陈希、梁竞文和彭庆文,2005)。尽管部分开展学科建设的公体部更名为“体育学院”、“体育系”,但明显不同于传统体育学院的运行特征、组织结构、业务职能、师资力量和发展战略,它们依然属于公体部学科建设的范畴。公体部作为我国体育学科建设的新载体和生力军,特色明显,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将扩展体育学科建设的研究范畴,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获得新的理论成果,对体育学科建设问题形成新的认知观念,研究成果将为我国体育学科建设特色化、多元化提供积极的理论参考。

2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包括湖北省内正式成立了体育科学研究机构、招收体育专业学生的高校公共体育部。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公布的截止2015年6月5日数据,湖北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26所,其中11所高校公共体育部开展了学科建设,包括10所公办高校和1所民办高校,有硕士点4个、联合培养硕士点2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2个、体育科学研究所4个。研究者收集整理我国大学公体部学科建设资料和湖北省普通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信息,归纳总结公体部学科建设经验,在此基础上,就相关问题采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商学院、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普通高校公体部领导和教师,具体了解各公体部学科建设情况。

3湖北省普通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现状

3.1专业建设情况

总共有6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承担着体育本科和专科专业建设,从专业特征看,均融合了校本特色,呈现学科多元化。专业创办紧密联系社会需要,注重体现自身优势,所以社会体育是湖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创办本专科层次专业的主要选择。

3.2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受工作任务和师资来源的影响,相比于体育学院,师资队伍建设长期处于弱势。由于公共体育教学、高水平运动队和群众体育工作对科研型教师的需求较弱,所以普通高校长期忽视体育教师学历选拔和培养。湖北省普通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单位师资队伍中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率普遍超过20%,但是教师博士化比率还比较低,最多只有9名博士,比率最高的是22.5%,只有2所高校公体部拥有博士后工作经历的教师。此外,部属高校和学科建设水平较高的高校公体部比较容易吸纳高学历教师,同时985高校、没有本科或硕士点的高校、以及办学层次较低的高校公体部吸纳博士学位教师相对困难。

3.3实验室(研究所)和图书室建设情况

在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实验室、研究所、图书室等可谓是学生日常获取前言知识的主要平台。调查发现,目前11所开展体育学科建设的普通高校公体部中有5家成立专门研究机构,体育产业是主要研究方向;3家培养体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单位成立了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湖北中医药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武汉商学院休闲体育产业实验中心;7家单位建成了体育专业图书室。综合而言,体育学科平台建设水平比较低:(1)缺乏成熟的研究团队;(2)缺乏高层次学科带头人;(3)缺乏稳定的科研成果产出;(4)发展方向比较模糊,所以这些平台还不是创新平台,主要功能满足专业学生课程教学。

3.4科研产出情况

从近5年承担部级、省部级课题情况看,部属高校明显强于普通高校,武汉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部相继承担5项国家社科基金,近20项省部级课题,相形之下非部属高校中只有湖北经济学院主持了部级课题。论文产出普遍较低,年均发表CSSCI期刊论文皆不足5篇,人均发表CSSCI论文皆不足0.5篇。除了教学成果奖,近5年11家单位无人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社科成果奖。

4湖北省普通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4.1师资队伍建设困难

首先,由于公体部的身份属性,各高校并不重视公体部教师学历和科研能力,所以在师资队伍建设时通常不会考虑公体部学科建设的需要,很难引进高水平学科建设型人才;其次,公体部学科建设时间较短,加之受到公体任务要求教师能力以技术见长,所以现在需要理论见长的教师时跟不上学校整体师资队伍建设的布局,各高校很难降低标准来迎合公体部学科建设的需要,“外引内培”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在实践中困难重重;第三,公体部在人才培养链中处于下游,上游体育学院培养的人才首先会留在体育学院,其次会满足其它优势体育学科建设的需要,再次进入提供优厚待遇的高校,最后才有可能来到公体部学科建设单位,这也阻止了体育专业毕业生进入公体部学科建设单位;第四,公体部虽然开展了学科建设工作,但主业依然是公共体育事务,在科研、学科建设方面也缺乏知名专家和成熟平台,缺乏人才成长空间。

4.2课程建设困难

师资是课程建设的基础,由于公体部师资长期不务专业课程建设,所以公体部一旦开展学科建设,就会出现“有课无人开,开课无人上”的局面。首先,现有成熟师资队伍多年的教学经验是公共体育教学方面的,而在专业学生培养方面缺乏经验。其次,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虽然承载着学科建设的责任,通常不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成熟学科建设力量。第三,成熟的课程和课程体系都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出来的,但公体部开展学科建设缺乏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第四,教学场所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由于公体部的办公地点通常是学校的主体育馆,而前期体育馆建设时没有考虑到专业学生教学需要,所以满足公共体育工作的体育场馆设施难以满足体育专业学生教学的需要。第五,由于公共体育部师资力量和学科建设资源有限,所以招生规模较小,一方面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另一方面过小的招生规模限制了课程开设。

4.3招生困难

首先,招生规模小。学校为了控制全校生源质量和培养水平,分配给公体部的招生指标比较少,本科生通常可以招1个班,硕士生不超过10人。其次,公体部学科社会声誉比较低,目前既没有具备强劲吸引力的名师,也缺乏热门专业,所以考生不愿意报考。第三,部属高校对生源质量的超常限制影响了公体部招生。第四,招生质量不高,因为北体、上体、武体、华师体育学院等单位形成了招生垄断,而在硕士研究生招生体系中公体部硕士点又缺乏一个像体育院校那样的生源库,所以公体部在招生体系中处于下游,很难吸收到优秀学生。

4.4学科发展空间有限

公共体育部开展学科建设并非错事,武汉商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的体育学科建设已经成为学校学科建设的一面旗帜。但是随着国家对高校学科建设管理力度收紧,高校学科建设面临较大压力,各高校为了保证优势学科和潜优势学科的发展,对于体育学科这种成效不明显的学科支持力度自然降低,在资源分配时有的高校已经开始暗地里引导公体部放弃学科建设,转而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公体教学、群众体育方面的工作。另外,现在高校竞争已经趋于进行学科竞争,大学建设从“全”走向“精”,像体育这种拖后腿的学科建设不仅难以得到资源支持,甚至被嫌弃,所以公体部学科建设的生存空间被压缩。

4.5新老师资交替陷阱

业务导向决定了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公体部学科建设期间对理论和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比较青睐,但受制于人才引进待遇不足,所以新近教师综合素质有待商榷。随着公体部师资队伍新老交替的出现,新教师的业务能力能否承担公体部的公共体育教学、群众体育、运动训练等主干业务的需要?目前公体部师资队伍结构相较于体育学院和传统的公体部,处境尴尬,这将为公体部将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5湖北省普通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5.1依托优势学科创建特色体育学科

普通高校公体部进行学科创建时在传统体育学科领域缺乏与专业体育院校抗争的实力,必须突出特色,走“人无我有”的道路。湖北省普通高校公体部在学科创建之初很好的落实了这一点,由于公体部底子薄,在利用本校优势学科资源上并不顺利,经过初期的蜜月,转而纷纷依靠公体部自身力量支撑学科建设,毫无疑问的造成了巨大的学科建设压力。但是本校优势学科依然是公体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也是公体部学科点走上“人有我精”道路的必然选择,因此:(1)公体部应积极与其它学科合作办学,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引进优势学科的课程,因而将优势学科的师资为我所用,这样可以解决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2)通过聘请优势学科优秀讲师举办讲座的方式将优势学科的学科建设资源引进来培养专业学生;(3)向优势学科聘请讲座教授、合作导师,利用他们的优质师资联合培养专业学生;(4)争取优势学科的支持培养专业教师。

5.2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湖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学科建设应:(1)兼顾学校发展规划,立足自身特色和体育学科特色,制定符合自身优势和前景的体育学科发展规划。有些公体部仿照学校5年发展规划制定体育学科发展方案,无异于作茧自缚,因为学校发展规划主要重视优势学科,公体部拥有“楚天学者”、主持国家重点课题、发表多篇SCI论文等指标是不切实际的;(2)公体部要拿出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抱怨学校职称评聘、人才引进制度不合理是徒劳的,因为公体部从来就没有拿出一个完整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学校政策调整没有依据;(3)公体部学科建设最终目标是行业特色,或是国内一流,或是国际知名,应该有个明确的界定,现在很多公体部学科建设如无头苍蝇,处于随波逐流的发展状态;(4)特色,是公体部学科建设最宝贵的特质。特色是什么?如何把特色转化为学科优势?公体部应该制定切实可行、贴合实际的发展规划。

5.3加强科研的驱动力

传统体育学科之于公体部学科建设的借鉴价值有限,公体部必须重视科研,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特色体育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1)集合现有优质师资成立研究机构,使科研工作从公体部整体工作布局中体现为一项重要的业务。(2)制定培育性的科研管理政策。公体部目前还没有形成良性科研成果生产机制,鼓励性政策是加强科研工作的关键举措,如果能够让师生感觉到科研工作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才有可能调动广泛的科研积极性。(3)构建科研与学科建设的联系机制,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这既是“学研结合”的现实体现,也能够增强教师的工作成就感,同时满足学生学习的新鲜感。(4)增加科研投入,激发科研产出。学科是知识积累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没有科研,就没有知识,学科建设就是无本之木,缺乏长远发展的动力。

5.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必然是公体部学科建设的排头兵,不管是公体部开展学科创建工作,还是扛起公体部学科发展的大旗,都得依靠教师,因此:(1)可以选聘高素质硕士研究生,对聘任的优秀硕士研究生给予大力培养,争取短期内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做法;(2)柔性引进专家学者,以他们为学科带头人,带领公体部中青年教师发展;(3)吸引与体育专业相关的本校优势学科师资进入教师体系,作为兼职教师,提高课程水平和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5.5重视专业建设

专业可谓公体部学科建设的着力点,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体部学科建设的存亡,所以公体部必须:(1)加强专业学生培养,使他们德才兼备,在就业市场上占据主动,赢得良好的社会口碑;(2)扩大专业社会宣传,通过社会服务、实习等工作将专业实力展现出来;(3)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增强学生就业率,保证本专业学生不拖学校就业率后退,从而赢得校内支持;(4)严格专业管理,在课程建设、教学质量、学生培养质量评价、毕业论文等方面均建立科学的管控制度,从过程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5)专业特色化的具体体现是专业学生能力的特色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化,将公体部打造成特色化的人才培养平台。

参考文献

[1]陈希,梁竞文,彭庆文.近十年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发展探析[J].体育科学,2005,25(12):3-6,21.

[2]李绍成,聂东风.非体育院校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6):75-77.

[3]彭庆文.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角色定位研究[D].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第三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EB/OL].

[5]冯岩,蔡楚元.体育教育训练学(户外运动方向)平台建设[R].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重点培育学科(方向)建设项目研究报告,2013.

户外运动论文范文8

关键词:微型讲座;临床医学专业;临床知识

刚刚进入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都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希望能成为一名妙手回春的医生。但是大一与医学有关的只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中医学概论,其他都是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因此学生常常会有疑问:“学习这些知识有用吗?我们是西医临床,为什么还要学习高深莫测的中医?”由于学习的知识与学生梦想相差甚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会大大降低。因此,面对厚厚的医学专业书籍以及许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时,学生往往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受挫感。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学生只有明确将来的发展方向,也就是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具体是做什么的,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占据主动。比如美国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入校一周就开始接触患者,包括角色体会、床边访谈等,对于临床专业学生的入门教育非常有必要[1]。但是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学生刚入校就去临床接触患者是不可能的。如何在大一学生中有效渗透临床医学知识,让学生在入门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接触到临床。我们学校是由辅导教师和班主任共同管理学生的工作,班主任主要从学习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和帮助。因此,为了让学生提早接触临床知识,我们班从大一开始就组织学生针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开设学生微型讲座,使学生对临床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1微型讲座的模式

大学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对学生拓展专业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学术讲座一般是专家将知识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演讲传授给学生[2]。学术讲座一般专业性很强,对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在“听天书”,达不到讲座预期的目的。我们组织的这种微型讲座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讲座,学生是主角,即由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然后自讲、自评、自我探究、自我总结和分析的小型班级讲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讲座的主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和交流,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与学术讲座有所不同,微型讲座强调的是小、实用和有效。“小”指的是针对一个临床小问题或一个知识点开展的班级活动;“实用”和“有效”强调的是讲座主题要围绕与临床或正在学习的医学基础知识展开,其目的在于消除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的疑虑和神秘感,减小学习医学的难度,了解医学基础知识是临床的灵魂,并充分体现了临床紧密结合的教育理念。

2微型讲座开设的步骤与方法

2.1选择合适的主题

在大一开展微型讲座,一定要选择好主题,所选临床有关的内容要尽量贴近生活,难度不能太高,要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理解和学习,才能有效达到学习的目的。第一次讲座选择了“感冒”这个主题。因为生活中“感冒”这种小病十分普遍,所有学生都有过感冒的经历,也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儿科疾病大多数都与感冒有关[3]。目前西医对感冒的治疗普遍使用抗生素加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也相当普遍[4]。在感冒并发细菌感染时,此类治疗方法是有必要的。但在感冒初期,滥用抗生素弊大于利。因为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会使细菌耐药性增加引起菌群失调和双重感染、腹泻、肝肾功能损害,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5]。中医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到的效果,尤其在感冒的治疗方面有很多疗效很好的良方。由于我们是中医药大学,学生在大一的时候正好在学习中医学概论,为了促进学生对中医学概论的学习,所以第一次讲座的主题确定为“感冒的治疗与预防”,讨论普通感冒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着重介绍感冒的中医药防治。

2.2分组准备资料

将班级分为4个学习小组,布置任务。教师告诉学生查阅文献的方法和途径以及怎样获取知识点。每个小组学生自主查阅与感冒相关的文献资料,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并准备,收集、整理资料和图片,并制成精美的PPT。

2.3微型讲座的具体实施过程

经过认真、精心的准备,第一次讲座在大一的第二个学期正式举行。学生积极性很高,由小组代表轮流上台汇报该组收集和总结的有关感冒的资料。第一小组讲解了感冒的主要病因:普通感冒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一般在受凉、淋雨和过度疲劳等情况下发病,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和腺病毒等引起,抵抗力低的人容易并发细菌感染,如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6]。中医认为感冒是指身体感受风邪或者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引起的外感性疾病[7]。第二组介绍了西医对感冒的治疗[8-9]:抗感冒西药主要是减轻感冒的症状,根据作用效果不同可分为五类:(1)收缩血管药物,如伪麻黄碱,可减轻鼻窦、鼻腔黏膜血管充血,解除鼻塞症状,常用的药物有新康泰克、力克舒和白加黑等。(2)抗组胺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等,可缓解流泪、流鼻涕、打喷嚏和鼻塞等症状,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嗜睡、疲劳等。(3)解热镇痛药,如果伴有发烧、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需要选择解热镇痛类药物,常用的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药物,该类药物对胃、肝、肾有一定的副作用。(4)抗病毒药物,由于感冒大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在感冒初期运用抗病毒药,可以抑制病毒增殖和释放,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副作用比较多,常用药物有金刚烷胺和盐酸吗啉胍等。(5)止咳祛痰药物,可选择右美沙芬等镇咳药物。第三组重点介绍了中医对感冒的治疗:中医将感冒分为实证感冒和体虚感冒两大类。实证感冒又可分为风寒、风热、风燥和暑湿四种证候[10]。中医对不同证候感冒的治疗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风寒型感冒是由于人体承受不了六气的剧烈变化,当天气突然转凉时就很容易感染风寒。其症状有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咳嗽、头痛、脉浮、无汗、畏寒与低热并存、吐稀薄白色痰、苔薄白等特点,治疗风寒感冒的原则应以辛温解表为主。传统方剂有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和小柴胡汤等,也可用中成药伤风感冒冲剂、感冒清热颗粒、柴连口服液和通宣理肺丸等药物[11]。风热型感冒通常有发热重、便秘、鼻窍干热或流浊涕、痰液黏稠呈黄色或带绿色、口干和喉咙痛等症状,治疗应以辛凉解表为原则。中医方剂桑菊饮可达到明显改善病情的目的,其主要功效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中成药如桑菊感冒片、板蓝根冲剂、银翘解毒颗粒、羚羊感冒片和感冒清胶囊等,同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12]。风燥型感冒要注意与风热型感冒区分,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风、唇干鼻燥、咽喉干痒甚至伴有疼痛感,舌苔薄白干或薄黄等,治疗应以辛凉宣透、润燥生津为主。用于该类型感冒治疗的中成药有杏苏止咳颗粒、桑菊感冒片和蜜炼川贝枇杷膏等。暑湿型感冒多发生在夏季,患者主要表现为畏寒恶风或发热、口淡无味或粘腻、头痛头胀和胸闷心烦等症状。主要治疗方剂有:新加香薷饮是治疗暑湿型感冒的良方,白虎加苍术汤既清热又化湿,为治疗暑湿病症之名方;中成药有六一散、藿香正气水和银翘解毒丸等[13-14]。第四组讲述有关感冒的预防[15]:一则需避免诱因,避免受凉、淋雨、过度疲劳,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年老体弱易感者更应注意防护,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时应戴口罩,避免在人多的公共场合出入。二则需增强体质,坚持适度有规律的户外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方法。

2.4教师点评和总结

学生汇报完后,教师对4个小组依次进行点评,挖掘学生汇报中的亮点,对学生给予鼓励,尤其是对学生整理的中医药治疗感冒评价非常高。同时教师也强调西医治疗感冒方法有限,而临床上治疗感冒的中成药较多,但是要运用中医理论分清感冒的类型,才能正确选择中成药类感冒药。如果辨证不清,错误选择感冒中成药,往往会适得其反。教师还与全体学生分享了自己或家人感冒时的一些治疗经验,使学生获益甚多。最后,要求学生将这次讲座以论文的形式进行整理和总结。

3微型讲座开设的收获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