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运动论文范例

定向运动论文

定向运动论文范文1

 

东林党议以万历癸巳京察为端,至崇祯甲申亡国为限,五十余年间,日出水火,风波赫赫,“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政治的变革、思潮的喷涌、社会的急剧裂变,由之而对晚明文坛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以东林书院起家,论文学,则激攘流派之勃兴,与公安、竟陵为伍;论学术,秉承儒家道统,尊程朱以辟王学;倡道德人格,以伦理、道义与西学结盟;以濂洛程朱之学转尚实学,倡经世致用,开启明清实学思潮之端绪。   晚明主流文学发展的脉络是清晰的:后七子文学复古———公安三袁为主的公安派———钟、谭为首的竟陵派———复社、几社的“复兴绝学”运动。因之其重心的转移也是明确的,即由吴中———湖北———江浙。   一、吴中文学复古   万历二十年以前,文坛上依然弥漫着文学复古的习气,作为后七子盟主的王世贞退居吴中,周围聚集了一批作家,比较著名的为万历十一年所论定的“末五子”,即赵用贤、李维桢、屠隆、魏允中、胡应麟。此外,还有汪道昆领衔的“新安诗群”,吴国伦隐居兴国,与山人、文士广为交流切磋。明史有云:“求名之士,不东走太仓,则西走兴国。”[1]即是说当时王世贞和吴国伦分居吴中和湖北,形成两大文学复古的中心。   值得称道的是,无论是王世贞还是吴国伦晚年文学复古都产生了新变,真正实践了前后七子复古倡导“格调”、“尊情”的原则。王世贞所居之弇山园成为诸多文人雅士集聚之地。万历十二年甲申,吴国伦也曾越三千里访王世贞于弇园。王世贞在《祭余德甫宪副文》中有所记载:“今年甲申之春三月上巳,吴明卿自武昌过我……”[2]万历十九年,吴国伦再次入吴祭悼王世贞,并有诗数首。   吴中文学复古大体集中于万历十八年(王世贞即世)之前,而这短短十八年间以万历十年为限,分为两个阶段。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万历十年之前为张居正改革时期。在张居正改革的十年当中,复古成员仕途大多不得志,文学复古处于低潮。万历十年,张居正殁后,云雾一扫,舆论顿时活跃起来,复古活动也出现了转机。文学复古虽然有所气色,但已不见了昔日的辉煌。伴随着王世贞万历十八年离开人世,二十年,公安派主将袁宏道初仕吴中,带来了文学革新的思想,文学复古逐渐走下了舞台。   作为身兼东林党魁和文坛宗主于一身的钱谦益对文学复古颇有非议:“自弘治至于万历,百有馀岁,空同雾于前,元美雾于后,学者冥行倒植,不见日月。甚矣!两家之雾之深且久也。”[3]不过钱氏对复古的评价并非一无是出。其对于王世贞“晚年定论”的提出,获得了学界一致的认可,“弇州四部之集,盛行海内,毁誉翕集,弹射四起,轻薄为文者,无不以王、李为口实,而元美晚年之定论,则未有能推明之者也。元美之才,实高于于鳞,其神明意气,皆足以绝世。”[9]钱氏此论虽有其合理之处,但未必确切。事实上,倡导“格调”与“尊情”也是文学复古所提倡的,虽然王世贞晚年有近“性灵”之说,但并不十分踽牾。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一,王世贞晚年逃禅。吴国伦说:“王郎中岁欲逃禅”。[4]其二,吴中士向来以情见长,前有徐祯卿可为先导。事实上,这二者是可以协调的。其三,由于阳明心学当时的影响,使其对王守仁有了再认识,“盖当王氏之为诗,少年时亦求所谓工者,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衰于法;晚节尽举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所累,不能浑而出于自然。”[6]   二、湖北性灵文学革新   万历二十年到天启初年,湖北文坛上,公安派和竟陵派先后登上舞台,高举“性灵”大旗,逐渐造成了全国性的影响。这一时期同时是东林党初登历史舞台的时期,主要伴随着思想的论辩和对王学的纠弊展开。张居正死后,王守仁获得从祀孔庙的无上崇高地位,但王学内部已发生了重大的分化,“在朝”、“狂侠”、“乐学”、“会通”四派角立,命运各殊:随着王守仁从祀孔庙,在朝王学全面得势,但却日益腐化;狂侠派因张居正的打击而一蹶不振;乐学派的平民讲学局处于三村四落之间,逐渐暗昧不彰;以罗汝芳、李贽等为代表的会通派获得了最好的发展机会,但是这派的立场不定,放言无忌,同时追求思想和精神的解放,因而遭到东林学派的强烈反对。   万历二十一年后围绕“无善无恶”进行的两次大的论争中,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学派和冯从吾为首的关学形成了反对会通派的联盟。顾宪成、高攀龙力批李贽,反对狂禅,高攀龙屏阳明于儒学正宗之外,声称“文成不甘自处于二氏,必欲篡位于儒宗”。[7]与此同时在京师发生了攻禅运动,东林人士对李贽等的异端学说进行了批判,并借助政治的力量肃清了京师的“异学”之风。作为狂禅派的代表李贽也因东林党人张问达的弹劾,而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标志着王学的全面让位于东林学派。   在东林学派兴起的江南地区,包括吴中和江浙一带,顾宪成和高攀龙为首的一大批儒学名流,以东林书院为坛坫,“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著”,[8]一时轰动江南,震惊庙堂。是时,“天下君子以清议归于东林,庙堂亦有畏忌”,[9]面对首辅王锡爵的责问,顾宪成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和东林的态度,反斥“外人所是,庙堂必以为非;外人所非,庙堂必以为是”,喊出了“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的口号。   学术和政治的双重努力,使吴中和江浙地区很快成了东林学的天下。顾宪成曾评价说:“李卓吾大抵是人之非,非人之是,以成败为是非而已。学术到此真成涂炭。”[10]失意的王学以李贽为代表转移到了湖北,同时也将其“狂禅”与自由解放的思想传播到了湖北,形成了与江南对峙的两大区域思潮。万历七年,张居正请诏毁天下书院,王学受到沉重打击,狂侠派何心隐亦死于狱中。时李贽出任姚安知府,将子女托于湖北黄安耿定理处。时耿定理之兄耿定向为在朝王学的代表,万历九年之后,李贽依耿定理在黄安居住。十二年,耿定理去世后,耿定向开始以诱坏其弟侄的名义驱逐李贽,遂起冲突,而李贽对耿定向的抨击是乎更为猛烈。二人交恶之后,李贽徙居麻城。万历十九年至二十一年间三袁先后四次访学李贽,学界称之为“龙湖之会”。当时其他学者如焦竑、刘东星、梅国桢、丘长孺、无念、杨定见、潘雪松、陶望龄等也与李贽交往过密,并同时与三袁也有往来,逐渐形成了远离江南的倡导“性灵”的文人群体。这一时期学术的主流在东林学术统治的江南地区,然而文学的主流却在李贽左派王学影响下的湖北地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心学追求自由的性灵思想更适合于晚明文学的革新。从某种意义上说,李贽的狂禅与京师的攻禅运动既成就了公安派,也使公安派迅速衰落下去。嵇文甫认为狂禅“波及”了晚明一批文人,“如公安派、竟陵派以至明清间许多名士才子,都走这一条路,在文学史上形成一个特殊的时代。他们都尊重个性,喜欢狂放,带浪漫色彩”。[12]京师攻禅之后,李贽惨死,公安派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在此后的十年间,公安派主要人物相继亡故,逐渐失去了其在文坛上光耀一时的地位。而随后崛起的竟陵派由于党争的日益加剧,处于政治的恐怖之下,其文学风格由狂放而内敛,表现出幽深孤峭的诗风。这是嵇文甫描述不当之处。#p#分页标题#e#   三、江浙复兴古学运动   天启中至崇祯亡国时期主要突出了文学社团的勃兴,这一活动的中心在江浙一带。伴随着东林党与魏宗贤阉党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体现了东林党人“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在东林党的影响下,许多文人社团相继出现,这一时期的文人社团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是以往社团所不具备的,是在东林党议这种特殊背景下的产物。所谓“朝之党,援社为重;下之社,丐党为荣”。[14]晚明社会的裂变是明中后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的自然演变,是整个明王朝政治腐朽和经济衰退的必然结果。在明王朝由裂变而走向灭亡的时期,文人结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现象。   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里,各种文人团体超过二百多家,是明代此前两百余年文人社团总和的两倍,其中规模最大者人数有数千之众,声势之大,震撼朝野。这既是文人结社的至高峰,也是古代社团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历史时期。由于受到晚明社会背景的影响,这一时期文人结社有了一些新的特点:社党一体化,干于时政,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倾向;结社与讲学论道相结合,成为传播学说扩大思想影响的基本途径;诗社衰退,继之以文社的兴起,社事活动由诗酒唱和、怡情自娱变而为控制选政,操纵风气。结社在晚明学术的演变中起到了具体作用,而晚明学术的演变,撮其大要,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万历中叶前,李贽为首的狂禅派,承传左派王学,推奉三教合一,以禅释儒,肯定自然人性,与程朱理学构成某种意义的对立。二、万历中叶后,狂禅派在政治威劫下走向衰落,顾宪成、高攀龙率众讲学东林,宣扬程朱之学,批评‘异端’学说及侈谈心性的学风,倡导‘用实’,以求振兴世道,迨明末,这一思想渐占上风。”在为数众多的社团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娄东二张”,即张溥、张采所代表的复社了,时人目为“小东林”,先后统合了十五个地区的十七家社团。《复社纪略》卷一云:“是时,江北匡社、中州端社、莱阳邑社、松江几社、浙东超社、浙西庄社、黄州质社与江南应社,各分坛坫,天如乃合诸社为一,……因名曰复社。”[17]这些文社之间交流频繁,关心时政、切磋时文、交流思想,不断扩大影响。复社的尹山大会、金陵大会、虎丘大会规模之大,令人瞩目。崇祯二年的尹山大会标志着复社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复社作为全国性社团的地位。陆世仪说:“按目计之得七百余人,从来社集未有若是之众者;计文二千五百余首,从来社艺亦未有如是之盛者。嗣后,名魁鼎甲,多出其中,艺文俱斐然可观,经生家莫不尚之,金阊书贾由之致富云。”   崇祯三年的金陵大会,时社中人士张溥、杨廷枢、吴昌时、吴伟业、陈子龙、彭宾、万寿祺、吴继善、吴克孝等人同时中举,张溥因此号召在金陵召开了此次大会。蒋逸雪认为,娄东声气益广,乃“本年白下之会启之也”。[18]崇祯六年的虎丘大会标志着复社进入全面发展的全盛时期。此次大会之前,社中人张溥、吴伟业、杨廷麟、马世奇、杜麟征、姜埰、左懋第、夏曰瑚等俱中进士。张溥归里后举行了此次大会。除南直以外,山东、江西、湖广、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社友数千余人应邀入会,其声势之盛,“三百年来从未一有此也”。[17]此外,自崇祯三年以后,每逢秋试之期,复社都要集“十四郡科举士及诸藩省隶国学者”为会,称国门雅集。此外,崇祯八年的桃叶渡大会、十一年顾皋等一百四十人上《留都防乱公揭》,都掀起了反对声讨阉党阮大铖的声浪,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所有这些努力都扫清了前进路上障碍,使“复兴古学”的运动成为当时全国性的文学思潮。

定向运动论文范文2

高校国防教育是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体,具有两者的共同属性,不同于初等国防教育,其外在表现形式具有国防教育的一般特征和高文化的层次特征。鉴于此,高校国防教育的外延就应该包括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高校国防体育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高校国防教育社区建设。这四种高校国防教育实践构成了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可分割。高校国防教育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行为系统,其发展动力来自于现代大学职能的践行。现代大学职能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历史表明,大学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演进是大学适应社会的结果。大学三大职能在国防教育领域的践行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人才培养上,高校通过国防教育应该提升大学生的国防素质,增强他们国防观念和意识、传授国防知识和提高国防技能。其次,在发展科学上,高校通过对国防教育研究领域理论体系、出现的新问题等进行研究,以形成新思想、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方法。最后,在社会服务上,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一部分,高校要充分发挥师资等资源优势,为社区国防教育服务。因此,如何将高校国防教育所包含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大学社区建设整合,是构建高校国防教育发展模式的关键。正是大学这三大职能在国防教育领域的践行,推动着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它们是高校国防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构建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的基本依据。

模式内容:“四位一体”

在充分认识高校国防教育的内涵、外延以及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职能关系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教学、科研、训练、群体”四位一体高校国防教育发展模式。“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具体内容为: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大学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水平的主要标志。学科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它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构成科学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二是在一定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三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的人员队伍和设施。国防教育学是研究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并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这一科学认识明确了国防教育属于教育学的范畴。国防教育学对国防教育规律的探索所产生的新知识,是国防教育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专门知识。从教育部体卫艺司国防教育办到省教育厅国防教育办,再到普通高校的武装部军事教研室,已经形成一个体系庞大的管理、教学和科研网络体系。可见,国防教育学已具备一门学科所必须的三个要素,具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何为学科建设呢?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对于一个研究领域,学科建设主要是通过理论体系的构建使其制度化,然后通过学科设置、学科建制等过程建立起该学科的训练制度与研究制度。

对于一个具体的学科或院、系而言,学科建设主要是指学科群的建设,即通过学科划分、学科设置、学科建制,从而使得一级学科下面的分支学科不断增多,建制不断扩大,研究的经费更加充足,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而对一个学校而言,学科建设则主要涉及学位点设置,学科门类、学科结构与体系,交叉学科的形成等一系列更为宏观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些有影响的学科群或一流学科,以此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是大学学术组织围绕“国防教育学”而进行的所有建设活动的总称。尤其是指设置专门的学术组织进行制度化的体育科学研究。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通过前面分析,学科建设是整个学校发展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的龙头部分,只有通过学科建设才能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学科建设是宏观层面的,学科建设一般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因此,课程建设是学校实现其教学与科研发展的核心。何谓课程?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国防教育学课程是指以促进全体学生国防素质提升为目标,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总和。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涵盖了国防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教材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师资建设、课程改革和研究等。其主体部分是教学,教学的完善与改进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高校国防体育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国防体育是我国国防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高等教育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当代大学生国防体育教育对培养未来国家合格的建设人才,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防体育高水平运动队目前主要项目有定向越野运动和射击等,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关键是训练机制和竞技机制的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国防教育体系还不是十分完善,在开展大学生国防体育教育活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需解决。高校国防教育社区建设。高校国防教育社区建设是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建设以学校学生、教职工为主体、周边居民参与的“校园———社区”一体化的国防教育体系。它能够将学生的课余国防教育活动、教职工的国防教育活动和周边居民的国防教育活动整合在一起。这一措施有利于大学国防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充分整合大学国防教育工作中的教学、科研、训练、群体等工作的同时,将大学国防教育的外延一一涵盖,并将各项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以上四个部分工作内容侧重点不同,学科建设以科研为重点,课程建设为教学为关键,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以训练为基础,而社区国防教育建设则为群体为服务对象。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教学、科研、训练、群体”四位一体模式。科研活动能促进国防教育教学和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水平的提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能接触并创造新思想、新知识和新信息,并在教学和训练活动中传播给学生,有助于改进和丰富教学和训练活动,提高教学和训练水平。国防教育教学和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也可以促进科研发展,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能发现教学和训练内容、手段、方法、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科研活动可以围绕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活动。有了以上科研、教学和训练的基础,高校就可以充分整合并利用相关资源为社区群体提供优质国防教育服务。#p#分页标题#e#

模式存在的问题

“四位一体”国防教育发展模式丰富和发展了高校国防教育的内涵,从内部理顺了各构成部分的关系,有利于大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大学国防教育整个系统的综合功能。但目前“四位一体”国防教育发展模式还存在以下问题。国防教育学学科定位不清。学科定位是国防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只有对国防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任务、学科目的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有科学而准确的总结,国防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才有了出发点和落脚点。尽管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已经开展了30年,但国防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原因是学科定位不清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很多高校很难形成一支高水平国防教育科学研究的师资队伍。目前军事理论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级、课题申请、等都没有自己的学科依托,往往需要挂靠其他学科,这些不利因素使部分有志于投身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师望而却步。因此,国防教育要摆脱目前这种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强学科建设、学科发展的道路。

定向运动论文范文3

通过在羽毛球运动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使得羽毛球教学的效果有了极大提升。本文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针对多媒体技术在我国普通高校羽毛球运动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解决在羽毛球教学中学生感觉技巧难、入门难等难题。

关键词:

普通高校;羽毛球;多媒体技术;应用;调查

随着近几年我国民间羽毛球运动的不断发展,羽毛球这项运动逐渐成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广大学生锻炼的首要项目。羽毛球这项运动对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都非常有帮助,而且学校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羽毛球运动比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从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学情况来看,还是有很多的学生在高校之前很少接触羽毛球,有的学生甚至都没有碰过羽毛球,此次针对羽毛球运动技术复杂细腻等特点,对体育教学中的羽毛球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要求的提出也给普通高校羽毛球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是在当前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学的现状基础上,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在羽毛球运动中的应用。

1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兴趣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一种,兴趣主要是指对一个人认识某种事物或者从事某种活动过程具有的引导作用,兴趣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去思考问题,主动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并且在兴趣的引导下敢于探索和创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教学领域一直不变的话题,如果教师在某一种教学方法上缺乏兴趣,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不会被提起来,这种教学方法存在的意义就不太大。所以学生对某件事物的兴趣越浓厚,学生此时的注意力就会越来越集中,其观察力和想象力也会更加丰富,进而呈现出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

2多媒体技术辅助羽毛球技术教学满意度调查

针对当前普通高校羽毛球运动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了满意度上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我国普通高校的大部分学生都对这种辅助教学持支持的态度,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学校来说,对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满意度都是非常好的。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室教学能够生动形象的展示羽毛球教学中的规范动作,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羽毛球的运动轨迹,知晓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法,理解起来也更加简单。多媒体技术将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被激发出来,从而更好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辅助羽毛球运动教学的方法对提高羽毛球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都非常有帮助。

3多媒体技术教学具有空间与时间的突破优势

在学生学习羽毛球技术教学中,如果体育教师只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羽毛球教学势必会出现教学漏洞,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来讲解羽毛球技术的时候,则可以很好的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将羽毛球教学中的各种技术动作进行充分的分解和细化,学生也会看到更加直观形象的演示。因此,在羽毛球技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要比相对单一的、传统的示范讲解教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教学的内容,掌握更多的羽毛球技术,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除此之外,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还能够脱离体育课程的集中教学模式,学生此时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复习教师所制作的羽毛球课件,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来进一步加深对羽毛球运动的理解。

4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为学生创建清晰的动作表象

在羽毛球教学过程中,很多技术动作的完成过程在向学生讲解的时候,难度非常大,采用传统的讲解示范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尤其像羽毛球技术中腾空飞起等技术动作,教师很难用语言来向学生进行表达,学生也很难理解教师说话的含义以及技术要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给羽毛球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阻碍。而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之后,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羽毛球技术动作的各项要领,而且还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让学生更好地记住动作的结构,从而更加便捷的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对于提高学习羽毛球技术动作的效率非常有帮助。

5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加速学生羽毛球动作技能的形成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羽毛球运动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的运用,能够增加学生输出的信息量,提升了学生的五官感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立体的接受专业知识和羽毛球技能,不断加深学生对各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除此之外,由于学生对羽毛球技术的理解程度不同,所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还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放慢羽毛球的技术动作,这样也顾忌了理解程度低的学生学习羽毛球技术,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羽毛球技术的多元化发展。

6结语

通过在羽毛球运动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使得羽毛球教学的效果有了极大的提升,不管是从技术达标方面还是从技术评定上,都要比传统的羽毛球教学强很多,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展示,让学生对形成羽毛球的基本技术也非常有帮助,符合当代羽毛球技术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在羽毛球运动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在羽毛球运动中,要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机整合,二者在互补的基础上摒弃无用教学内容,不断优化羽毛球教学的内容,提升羽毛球教学质量,这样一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第二,多媒体技术在羽毛球运动中的应用,其教学的内容结构,技术组织形式也要适应多媒体教学的基本要求,培养教师要在具备羽毛球专项技能的基础上,还要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强羽毛球技术方面的培训和理论学习,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羽毛球运动人员。第三,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只有分析羽毛球运动中的具体问题,准确把握好多媒体技术的切入点,才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好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第四,羽毛球培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对象和教学的要求来设置教学内容,及时收集教学反馈信息,在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之后,才能够找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在找出问题之后,及时调整教学的速度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准确掌握羽毛球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羽毛球运动的全面发展。

作者:张洪凯 周琦 孙毅红 单位:黑龙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林.虚拟定向运动的研究[C]//2006年全国体育仪器器材与体育系统仿真学术报告会论文集.2006.

[2]崔学臣.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应用[C]//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2002.

定向运动论文范文4

以“陀螺的进动”为例,从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策略的优化和教学过程的实施与评估,讨论了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军校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并就研究型教学模式对军校学员研究能力、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研究型教学;陀螺效应;军校;创新能力

一、引言

研究型教学模式已经在国内外大学课程中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大学基础课程老师的认可与推崇。所谓研究型教学,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1]: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将学习、研究和实践三者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员高度参与,达到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标。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研究型教学模式通常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和基于问题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工作。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变教师为引导者,学员为主体,同时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了学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员的研究能力,受到诸多大学特别是工科院校的青睐。在军校基础课程中开展研究型教学非常必要。目前我军正处于新军事变革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培养未来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必须对军校现有教学方法进行适当改进。以“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为例,这就要求教员必须针对原有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研究型教学模式强调以学员为中心、教师为引导,教学内容注重研究的深度,在强调学员个性化思想的同时,特别注重学员发散性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也逐渐成为军事院校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物理”研究型教学的基本策略

大学物理是培养军事院校生长技术军官和指挥军官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学员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理论基础,在学员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2]。从目前国内大部分工科院校所采用的《大学物理》教学大纲看,其涵盖的知识模块多,从普通物理学的力、热、光、电到量子力学,再到相对论,公式推导多,理论性强,是历年来本科学员心中“始终不可逾越”的一座大山。在大学物理传统教学模式[3]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突出了知识的传授、注重打牢基础,缺乏军事应用教育,这与目前所强调的“要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4]”是有所偏离的。因此,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做进一步改革[5]。大学物理有其鲜明的课程特点,即物理图像清晰,内在逻辑严密,基本物理规律大多来源于生活等,这为我们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开展研究型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当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整个大学物理课程也面临很多问题诸如课时多、内容多、学员人数多并且基础参差不齐等,如何开展研究型教学是一个巨大挑战。特别是在军校,学员军事训练任务重,课余时间不足,活动场所受限,学习资源(如网络)有限等不利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开展具有军校特色的大学物理研究型教学是值得广大基础课教员思考的紧迫问题。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到学员各专业的特点和未来学习的需要,我们近年来在大学物理研究型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初步尝试。首先,我们根据大学物理知识点较多的实际情况,依据学员的专业方向合理选取部分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型教学。例如,在《力学》中刚体力学部分,我们选择“陀螺的进动”开展研究型教学,在相对论力学中选择“尺缩效应与动钟边慢”开展研究型教学,再比如电磁学中的导体部分、力学中的碰撞问题、热学中的多方过程以及光学中的折射衍射等等。这些知识点蕴含的物理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很容易切入并被学员接受。这样,大学物理每一个知识模块都可以选取1~2次课(2~4学时)来开展研究型教学,原来被“耽误”的内容可作为选讲或者略讲,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学员创新能力培养上。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在课程的评价和学员的最终考核上不能以偏概全,因此要在顶层上作进一步设计,如将研究型教学中学员的互动和学习报告甚至学员的某些奇思妙想纳入最终考核,同时在闭卷考试部分加入对开放性问题的讨论,减少对纯粹知识点的考核,注重对学员创新能力的考察。下面,我们就以力学中“陀螺的进动”为例,探讨如何在军校大学物理课程中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型教学。

三、“陀螺的进动”研究型教学设计

“陀螺的进动”是大学物理“刚体力学”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大学物理的基础理论与军事高新技术紧密结合的具有重要军事应用前景的知识点,对于军事院校部分专业如导航、定位和激光陀螺等学员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一)教学对象与教学目标

授课对象为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军用光电和信息光学两个专业的全体本科生,掌握好“刚体的进动”基本知识对于这批学员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及理学院部分专业也从事惯性导航相关基础研究,努力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员未来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和熟悉相关武器装备十分必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概述: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行进中的自行车和陀螺倾而不倒的生活案例出发,在知识获取上使学员能了解刚体进动(旋进)和定向性的基本知识,理解进动角速度公式的推导方法,让学员进一步掌握对抽象物理问题做简化模型选取的研究方法,这是在知识层面学员要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学员创新能力培养上,我们希望通过“陀螺的进动”的学习,使学员能够灵活运用进动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解释摩托车转弯的问题、枪膛来复线的问题等等,培养学员独立思考的习惯、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最后在军校学员基本素质的拓展上,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员针对一些前沿开放性研究课题,特别是武器装备如直升机旋翼的问题、导弹定位和惯性导航等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进一步拓宽军校学员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我们始终注意对学员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格的科学作风和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使学员在领会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会用”。

(二)教学内容与实施

考虑到学员已经在前面系统学习了刚体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好的基础,在学习“刚体的进动”及陀螺的定向性等内容时,我们力求将重点放在进动的应用上。同时,作为研究型教学的课程内容,必须将教学内容与学员的生活体验、专业特点等密切结合才能让生硬的物理知识充满“灵气”,构成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整体。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接地气、重思考,挖本质、学能力”的原则来设计教学内容:

1.生活案例引入。自行车行进和陀螺倾而不倒的问题。首先通过行进中自行车不倒而静止的自行车很容易倒下的生活实例,逐步引导学员思考内在原因,从而引出陀螺的进动基本概念。在讲授陀螺的进动时,可以采用演示实验和视频播放的方法,让学员亲眼看到高速转动的陀螺倾而不倒的神奇之处。

2.基本知识传授。陀螺的旋进。不考虑空气阻力,由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定理得出陀螺的重力矩和角动量垂直。然后与匀速圆周运动作类比,自然引出结论:与角动量垂直的力矩并不改变角动量的大小,但会引起角动量方向的变化,从而产生刚体的旋进现象,即进动。

3.思维拓展训练。摩托车转弯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对上述知识点的应用和有效拓展,要引导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利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学员对科研的兴趣,我们给出美国《Science》上发表的有关自行车进动与稳定性的科研论文[6],让学员瞬间感受到生活中的物理竟然如此“高、大、上”,只要注意观察,身边处处皆物理。这部分教学内容在历届学员中反映效果良好,可以让他们对看似枯燥无味的力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

4.军事高科技应用。枪管中的来复线、响尾蛇导弹、三轴陀螺仪和激光陀螺。这部分内容与军事装备密切相关,是针对军校部分专业学员量身定做的。一方面,陀螺的进动会提高子弹精准度;另一方面,陀螺的定向性在军事上有重要应用。同时,作为拓展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让学员知道,陀螺惯性导航系统的转子转速高达每分钟数万转,如果转子稍不对称就会对各个支撑轴产生巨大的作用力而使其损坏。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无转子陀螺如激光陀螺等高科技前沿,进一步拓展学员的科学视野。

5.探究性学习。通过前面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案例的讲解,我们列出一些前沿开放式研究课题供学员分组讨论,这些课题包括但不限于:地面摩擦力、空气阻力和轮胎变形等对自行车稳定性的影响;陀螺效应在直升机飞行过程中的作用;陀螺进动的同时伴随的章动及其应用等。这些研究课题紧扣生活实际和军事前沿,既结合了学员专业特点,又有着浓厚的军校特色,不但可以进一步巩固学员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每次课题讨论分为蓝方和红方,针对课题研讨内容互相提问,共同提高。对于研讨后的论文和报告,我们要求学员通过学校图书馆、军网MOOC平台、互联网等广泛调阅资料,分工合作,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队长由成绩较好、具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的学员担任,并与教员保持密切沟通,随时报告学员反映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并尽快解决。

(三)研究型教学的成效与评估

为了对比研究型教学的实际效果,笔者在2015年两个教学班做了对比实验。这两个教学班都采用相同的教材,学员基础相近,入学成绩和生源分布都基本一致。其中一个教学班我们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员主要是“预习、听课、练习、考试”;另一个教学班针对部分课程内容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型教学,以学员讨论和回答问题为主,教师引导学员主动学习。笔者在施教的过程中很明显地感觉到,研究型教学班的学员学习兴趣被极大的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员回答问题络绎不绝,基本没有瞌睡的现象。一个学期下来,初步统计有25%的学员课堂回答问题超过30次,约80%的学员一个学期回答问题超过15次,全班所有学员至少参加了一次课题讨论、调研和实验设计。这与传统教学班完全不同———回答问题基本靠点名,上课有相当部分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打瞌睡,期末考试部分同学靠突击。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开展研究型教学,学员广泛阅读资料,调研文献,知识面得到了拓展,同时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对于一些前沿科学问题和新概念武器问题,部分学员思维十分活跃,提出了一些“奇思妙想”,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令督导组专家和教员本身深受启发。谁又能否认,未来战场上这些“奇思妙想”不会实现呢?这不正是我们军校需要培养的科学素养吗!最后,对于如何评价研究型教学,我们在施教过程中也做了初步尝试。首先,在平时成绩的考核部分,我们采用积分制,将学员的讨论和发言包括回答问题做统计纳入平时成绩。同时,每次课题讨论包括论文都按照等级打分,纳入考核。在期末考试部分,我们力求增加开放性课题作为附加分。实践表明,通过开展研究型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初步具备了从事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研究型教学的初步尝试虽然还存在或多或少的实际问题,比如,某些知识点讲解不够透彻,理论推导不够详细,部分内容还有删略,学员课余时间占用过多等等,还需要在以后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做进一步优化。

四、结束语

研究型教学对于新型高科技军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以“陀螺的进动”为例,从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策略的优化和教学过程的实施与评估,讨论了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军校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实践表明,这种有针对性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可有效培养学员的研究能力、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

作者:余同普 邹德滨 银燕 邵福球 黄明球 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卫东,李明.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J].计算机教育,2009(4):3-5.

[2]蒋耀庭,潘丽娜.军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1):105-107.

[3]白宏刚,刘建平.军校合训学员大学物理教学加强实战化军事应用的探讨[J].物理与工程,2016(3):59-62.

定向运动论文范文5

1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

1.1学术期刊的传播劣势

学术期刊是传播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期刊的传播方式始终比较单一,不管是通过大型的数据库出版商,还是建立期刊自身网站,其最普遍的做法是纸刊内容原封不动地数字化,而且在传播方式上与纸刊大同小异,主要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库出版商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大,呈现出海量化的特点,学术期刊经历着从以纸版出版向网络出版再到知识出版为主的转变,科研工作者在搜索学术文章时,不再关心出自哪一本期刊,而是在哪一家数据库出版商可以查询到更多的相关知识点。这种传播的转变也使得学术期刊的品牌在削弱,内容特点很难有效地凸显出来。

1.2学术期刊的内容优势

“内容为王”是办刊人追求的目标和采取一切办法、措施与行动所得到的结果,尤其学术期刊的内容是经过多层把关才进入发行渠道的,其优势主要依托3个方面:一是投稿文章具有较好的学术质量。目前,高等院校的师生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是学术期刊的主要作者群,他们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确保了文章的高学术质量。二是强大的评审专家队伍。学术期刊在选用文章时,通常采用同行评价的办法,只有通过同行评价的文章才能刊登,这就从评价体系上确保了刊登文章的学术质量。三是编辑部选题策划及“三审制”。优质的文章是基础,优秀的编辑是主体,良好的选题策划和出版制度是保障。这3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学术期刊不同于其他期刊的优势所在。

1.3新媒体对学术期刊的影响

新媒体作为开放平台,是一种技术。传播环境的改变一方面给学术期刊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也为学术期刊的信息沟通、传播模式提供了新的手段。学术期刊刊登的文章,反映着作者思想、观点、数据、实验分析、结果及结论。不同于传统学术期刊,新媒体可通过文字、图片、源程序、视频、音频、超链接等多种方式丰富文章的表达内容,拓展传播方式。期刊编辑又可在多方面挖掘内容深度,增强与作者、读者、审稿专家之间的互动,全面掌握所刊发内容的最新研究进展,了解研究热点,实时调整组稿重点,打造具有权威性和前瞻性的内容产品。

2《机械工程学报》新媒体融合探索

《机械工程学报》根据机械学科实验多、数据多等特点,积极探寻新媒体条件下学术期刊快速发展的新路子。深耕内容和快速传播是学术期刊提升影响力的根本。2016年初,本刊组建了新媒体部,成员共4人,下设电子刊、微信公众号和网站3块业务。新媒体部的发展定位为:关注机械工程领域,做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学术媒体平台。

2.1电子刊

自2011年起,编辑部开始探索以电子图书的形式展现期刊,推出了《机械工程学报》《Chi-neseJournalofMechanicalEngineering》的电子刊,这2刊的刊登内容与纸刊完全一致。随着刊登内容量越来越大,2013年编辑部率先在电子刊领域尝试按专业分专辑出版,全年出版6期,每期5类专辑。尤其是在专辑内容安排上,充分考虑编辑部出版2刊的特点,将中英文论文混合出版。2016年,编辑部进一步明确电子刊的定位,即全方位展示科研成果,做好科研成果的传播者,并继续在电子刊出版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尝试。根据这2刊刊登内容的特点,编辑部深挖文章内容信息,包括实验过程视频、实验数据、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验室或团队介绍、研究成果应用等。例如2016年刊登的《一种高性能花瓣廓形胶囊机器人》一文,结合电子刊技术,我们除了将作者的文字、图片数字化,还通过与作者沟通,围绕胶囊机器人的运动,作者着重将机器人在羊肠、猪肠、空间螺旋肠道等环境中游动的视频作为文章的附加信息提供出来,提高了文章的内容质量和可读性。作者可以更全面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读者可以看到研究成果的实际演示过程。经过1年的实际操作,编辑部共收集到约5GB的附加信息内容,这为本刊与新媒体的融合打下了基础。

2.2微信公众号

微信的出现改变了信息的接受和传播方式,也给学术期刊的定向、精准传播提供了机会。截至2016年1月15日,533种CSSCI来源期刊中共有164种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本刊2016年2月29日开始正式运营微信公众号,以期刊为基础,聚焦内容,将其定位于传播正能量,做机械工程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编辑部微信公众号突出服务于学术交流的定位,结合电子刊收集到的文章增值信息,主要设置了论文推荐、科技论文写作、走近科研团队、专家苑等内容板块。例如论文推荐,为了能让更多人了解,编辑和作者共同努力,通过科普的形式引出研究内容,而又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这些研究内容能为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什么。与之前简单将文字的PDF版信息放在网站上相比,提高了可读性,加速了传播。目前一篇论文推荐内容,2~3d的阅读量远远高于同期数据库下载量。通过与作者同做一件事,编辑与作者的情感加深,为进一步获取刊登优质的研究成果打下了基础。这就打破了之前作者与编辑的联系仅在某篇文章发表阶段的格局,建立起长期的沟通渠道。“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作为由我国台湾地区上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共同设立的奖项,旨在加强高层次机械制造领域人才的培育工作。新媒体部抓住这一契机,持续跟踪报道。与第6届获奖博士生、导师进行了良好的沟通,为本刊积累了作者和审稿专家资源。

2.3网站

网站作为编辑部最早的传播平台,主要承担采编系统、专家数据库管理等功能。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站的集成功能越来越重要。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都拥有自己的采编系统平台,但是如何有效利用刊物刊登的学术文章,提升文章的影响力,而不被淹没在茫茫数据海洋里,一直是期刊人亟待解决的问题。XML文件的出现,使得定义电子文件结构和内容描述成为可能,同时加速了学术期刊从网络出版转变到知识出版的进程。本刊正是看到了XML这种跨平台的、依赖内容的技术,编辑部将文章资源、附加信息资源和专家资源相集成,建立起涵盖投审稿系统、增值出版、多媒体信息检索等为一体的学术交流平台。

3与新媒体融合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不仅给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机遇,而且具有挑战。本刊在探索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3.1编辑人才

在现有办刊体制下,编辑部的编辑数量是根据纸版期刊按时保质出版核定的,如今要面对媒体融合转型,短时间没有经济效益这一局面时,编辑部难以扩充人员队伍。在此情况下,势必要对现有编辑提出更高要求[14]:编辑不仅需要了解刊登的文章的内容,而且要从中找到读者除了文字内容最想看到的内容是什么,并且要与作者沟通什么样的附加信息才更能充分展示研究成果。在获取附加信息后,还要思考如何用读者比较喜欢的文字和形式将刊登的文章推广,并且能够在较大范围传播。本刊新媒体部目前虽然有4人,但都是从原有纸版出版人员中根据个人兴趣选定的,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在内容创作上与专业媒体人有很大差距,在运营上也基本没有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尝试。

3.2传播环境

与大众类媒体不同,我们的读者定位是机械工程领域的工作者。在1年多的探索过程中,本刊也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学术信息,如何能让这些信息快速传播得更广,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最初的想法是:通过作者、审稿专家来传播,这是最能直接达到传播效果的办法;但是,实际操作中作者对这种方式的接受度不完全一致,一般30~40岁的作者容易接受这样通过社交平台宣传自己研究成果的方式,而50岁以上的作者则不太接受。

3.3技术和资金支持

媒体融合所涉及的技术相当庞杂,比如视频剪辑技术、数字出版技术、网站搭建技术、检索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单单依靠学术期刊编辑部的力量难以支撑,只能依靠技术提供商;但是,目前像玛格泰克、勤云、中国知网等几家比较大的技术提供商只是专注大多数学术期刊的需求,而不能与本刊在媒体融合方面完全契合。这样,就需要期刊根据自身的需求与技术提供商合作,将期刊的优势与提供商的技术优势合并来完成程序的单独开发,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目前情况下,本刊只能将与新媒体融合分阶段来做。

定向运动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等教育;选修课;纳米材料导论;科学世界观

高等教育突出专业教育,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的性质和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各个专业设置相应课程来完成专门人才定向培养。高校课程根据对专业的适用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前者是重点讲授本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相对稳定性,后者则是作为必修的一种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特长,系统构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高校教育目标实现过程中,高等学校教学原则始终处于指导地位。教学规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教学过程实施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是成功进行教学活动必须贯彻的准则。如何在教学实践环节中,灵活运用、落实高等学校教学原则,是高校教师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纳米材料导论是苏州大学材料专业开设的选修课,重点介绍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着重介绍纳米粒子、纳米薄膜、纳米固体等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基本性能。该课作为材料学专业重要选修课之一,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践行高等学校教学原则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一、教学实践中选修课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本科教育过程是专业科学知识体系构建过程,同时也是本科生世界观逐步确立的过程。高等学校教学的首要原则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科学性要求教学要客观传授专业科学理论,而思想性则要求教学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纳米材料导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纳米材料特性这一章节中,重点揭示材料构效关系中所蕴含的哲学原理,即利用唯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关系原理引导学生认知纳米材料特性。材料是人类赖以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材料是客观的物质,纷繁的材料构成了多彩的物质世界,层次的划分使复杂的物质世界变得清晰而富于条理。物质可分为若干层次,每个层次又可分为若干个亚层次。目前,三层次理论为人们所共识,即以典型尺度划分,物质可分为微观、宏观、宇观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物质服从不同的运动规律。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尺寸的划分不应当是截然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即它们之间必然存在一个介观,处于介观领域的物质其典型尺寸为1~100nm(小于1nm为微观世界;大于100nm为宏观世界),该范围也称为纳米尺寸范围。这一过渡区域的特点表现为宏观规律和微观规律的互相交叠。一方面,牛顿经典力学的规律尚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量子力学的各种效应已十分显著,其结果是出现了新的尺寸效应。其中,既有本构特性变化的尺寸效应,又有新的物理和化学机制出现的尺寸效应。具体表现为宏观块状物质的本构特性与特征尺寸无关,而当物质的特征尺寸减小到某一临界值时,其本构特性变成与特征尺寸相关,或者出现新的物理和化学机制,即纳米尺寸效应,其包括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团聚是纳米材料制备过程中材料尺寸控制的关键。纳米材料在制备过程中容易发生团聚,造成团聚发生的内因是由于纳米材料尺寸极小,比表面过大,比表面能过高,使材料体系处于不稳定状态,有自发通过接触团聚增大颗粒尺寸,降低比表面能使体系趋于稳定的趋势。造成团聚的外因是材料制备或煅烧过程中存在着范德华力、氢键和毛细管效应。这里小尺寸,高比表面能是团聚发生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纳米材料团聚发生的基本趋势;而范德华力、氢键和毛细管效应是团聚发生的外部条件,它是第二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促进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通过辩证分析,在掌握教学知识点的同时,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实现了纳米材料教学实践中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二、纳米材料导论教学中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本科教育过程是知识的传承,更是科学研究方法的领略,通过个性的抽象思考,领悟共性的哲学精髓,将会开启本科生的创新之路。高教理论研究表明,探索、研究的本质是对未知领域的求索,而教学是已知的传承,二者的区别在于认识的客观对象不同,任务也不一样。但是两种认识过程又是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的。在专业选修课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在传授系统知识的同时,有必要向学生传授一些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在学生的兴趣中埋下探索的火种,实现科学思维的启迪。尖晶石型氮氧化物是一种新型的陶瓷材料,具有出色的光学性能、力学性能、热学性能、介电性能等,但氮氧铝制备相当复杂。尖晶石型氮氧化铝合成有三种方法,最普遍的方法是碳热还原氮化氧化铝法;第二种方法以金属铝为原料,借助燃烧反应来氧化氮化制备氮氧化铝;第三种方法是用气相反应合成氮氧化铝。这些方法的共同的特点是制备过程必须在高温下进行,高温、氮气、金属铝是合成不可缺少的条件;碳热还原氮化氧化法中,高温、氮、碳是必备的条件,因此,只要具备上述两种条件,就能够合成氮氧铝。经典爆轰理论表明,含能材料TNT爆轰,瞬间可释放出很高的能量,形成高温、高压、强冲击波能量场,高温、氮、碳均已具备的条件下,适当引入铝粉,就可以实现氮氧铝的制备。通过对自己课题组已有科研成果的介绍,将具体的思考方法传授给学生,经过综述、归纳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创新不光是靠偶然的灵感和顿悟,是有章法可循的。这种将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相互渗透的方式,能有效启迪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高等教育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多元化

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的最终归宿,“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到实践中去”,理论知识才有望夯实、提升并得到发展。课堂教学以纲要为引领,以教材为蓝本系统地传授专业知识。教材具有通识理论的普适性,但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实践历练,很难对经典的理论有深刻体会,课堂教学所构建的知识体系难免平面化。如何使知识体系鲜活、立体,则是教学实践中必须直面的问题。如今,科研已成为高校教师教学实践之外的实践活动的主战场。立足这一优势,结合教师科研课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可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加深对教材基础理论的理解。纳米材料导论这门选修课在苏州大学2008级材料化学班开课期间,作为选修课教师,我将自己的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让学生从课堂走进实验室,立足选修课,申请校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课题,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印证,这种实践训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本科生科研创新精神。经过训练,苏州大学2008级材化专业周秀峰同学在本科三年级便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SCI收录论文,四年级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获批,因成绩优秀顺利保研;本科毕业论文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一等奖。同届参与实验锻炼的2008级材料化学班的朱艳菁同学也发表了国际性的学术论文,顺利保研。实践证明,本科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既开阔了视野,更实现了理论和实践对接,使知识体系由平面化向立体化丰富,顺利完成理论知识从书本中来到实验室中去的跨越。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高等教育方法,有助于高校教师按照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从事高教工作。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有机地融合在教育实践当中,以高等教育教学原则为准则,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为引导,借助课堂教学和实验室辅助实践教学相结合,可有效完成构建本科教育专业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学生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05.

[2]曹茂盛.纳米材料导论[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08.

[3]张立德,牟季美.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

定向运动论文范文7

1预印本库与传统期刊合作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起源于纸本时代的传统期刊,建制化和规范化是其主要特征,而作为开放获取运动的产物,以自存档为核心理念的预印本则相对随意自由,二者本是不同的学术交流体系,有着各自的服务目标与定位。进入21世纪,传统期刊生产已经全面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出现了单篇出版、优先出版、公开评议等具有网络交流特征的新型出版方式。同时,随着预印本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普及程度的提高,其规范化建设和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在质量监督、注册控制、永久典藏等方面形成了类似正式出版物的管理机制。可见,预印本和期刊在出版方式和规范化运作方面正处于相向而行、逐渐趋同的态势,二者在服务理念、技术框架、制度规范等方面的契合度也显著提高,这都为二者的接轨合作奠定了基础。从交流模式和运作方式来看,预印本与传统期刊分别具有对方所不具备的优势,然而相对而言,这种优势又是各自的劣势。二者的结合可以有效规避彼此劣势、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双赢,形成全新的学术交流体系和出版模式。一方面,预印本越过同行评议提前的模式,虽然使科研成果免于在漫长的同行评议过程中丧失时效,有助于作者在更加开放公平的环境中收获反馈意见,但是,在同行评议仍然是学术价值评判主流规则的背景下,内容质量监控机制的缺失显然不利于优质成果的甄别和推广,势必形成“预印本孤岛”现象,进而阻碍预印本库的可持续发展。与传统期刊合作,接续同行评议和传统期刊出版,可以提高预印本作为科研成果的完整性和可信度。换言之,传统期刊的介入也激活了预印本在学术界的推广应用,并助推预印本交流模式向体制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传统期刊这种必须经过同行评议科研成果才能发表的出版模式,虽然能够维护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声誉,但是也造成了科研成果交流明显的延迟,在科研成果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的当下,传统期刊的出版模式难以满足科研人员加速交流的需求。借助预印本的优先发表机制,结合自身的同行评议传统,传统期刊能够在保证学术质量、维持业内声誉的前提下,大幅提高出版效率,从而抢占发展机遇,保持领先态势。预印本功能的加入不仅优化了传统期刊出版模式单一、线性的运作方式,也推动了不同交流模式的复合联动、优势互补,进而产生增值效益。

2国际预印本库与传统期刊合作案例分析

2.1bioRxiv与期刊的双向传送模式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ColdSpringHarborLaboratory,CSHL)筹资创办的bioRxiv已成长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央预印本库,该平台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持续上升,每月的投稿量、摘要浏览量、PDF下载量分别突破了2500篇、400万篇和150万篇[5]。在它的带动下,预印本交流模式在多个学科领域得到推广,预印本库建设掀起了第二波浪潮[6]。目前,生命科学领域大多数期刊对预印本再发表持支持态度,而对于作者来说,在预印本库和期刊投稿系统分别提交稿件耗时耗力,为此,bioRxiv创新性地推出了直接传送计划(DirectTransferprogram)[7],以吸引本领域内支持预印本的期刊加盟,并在预印本库和期刊之间搭建稿件双向传送机制,实现了稿件共享。借助该机制,作者只需要一次性上传稿件,并输入稿件信息元数据,就可以同时完成期刊投稿和预印本存缴。直接传送计划包含B2J(bioRxivtojournal)和J2B(journaltobioRxiv)两个通路。B2J是作者在向bioRxiv提交预印本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拟投稿的期刊,bioRxiv在存缴预印本的同时,将稿件自动递交到期刊的投稿系统;J2B是作者在向期刊投稿时,可以选择在期刊正式录用前,先将稿件以预印本的形式在bioRxiv上,通过直接递交,存缴可以自动完成。加盟期刊可以选择仅开通一个方向的通路,也可以选择双向开通。对bioRxiv公布的加盟期刊的统计显示,在加盟的170种期刊中,仅开通B2J通路的期刊共136种,占比较大(80%),这反映出,大多数期刊倾向于把预印本库当作辅助投稿平台,其余34种期刊则选择了双向开通。综上,直接传送计划的实施为合作双方带来双赢。一方面,传统期刊增加了来稿渠道,以PLOSONE为例,其2014至2019年间发表的论文中,共1827篇源自bioRxiv[8]。另一方面,有了定向的接收期刊,预印本后续发表也获得了一定的保障。据不完全统计,bioRxiv预印本约70%最终被期刊接收发表,且预印本流向的前20种期刊中,超过半数(12个)为加盟期刊[5]。直接传送计划得以成功的关键机制,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预印本库执行与所对接传统期刊相统一的稿件初筛标准,除了智能的学术不端检测外,还聘请专职研究人员对文章报道范围、用语规范、撰写格式、伦理规范和作者身份等进行合规性审查,确保预印本在时就达到传统期刊送外审时要求的稿件水平。第二,制定稿件跨系统传输的标准协议,在数字出版技术供应商HighWire的支持下,bioRxiv开发了一套标准体系和系统架构,实现了预印本库与不同期刊投稿系统的对接以及稿件文件和元数据在两个端点间的快速传输。bioRxiv的成功实践推动了稿件交换通用方法(ManuscriptExchangeCommonApproach,MECA)的诞生[9]。目前,该方法已经获得美国国家信息标准协会(NISO)的批准,成为跨系统传输稿件的通用标准,这使稿件在预印本库、出版商、稿件处理系统以及知识服务工具之间自动流转成为可能。

2.2ESSOAr的一键式预印本传输模式

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mericanGeophysicalUnion,AGU)是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非营利性国际学术组织,其主办的专业期刊由出版商Wiley负责出版发行。2018年,在Wiley的大力支持下,AGU委托出版技术服务商Atypon开发建设了地球与空间科学开放典藏库(TheEarthandSpaceScienceOpenArchive,ESSOAr),旨在为全球的地球、环境和空间科学研究人员提供预印本服务。为了彰显ESSOAr的权威性,AGU召集领域内其他知名学术组织的代表,成立了咨询委员会,以指导ESSOAr的政策制定和发展实践,同时还组建了国际化的编辑委员会,负责制定编辑政策并监督稿件筛查[10]。ESSOAr除了面向整个社区提供开放交流空间以外,还具有特殊功用——作为统一平台,集中AGU旗下期刊收稿的预印本。通过将基于eJournalPress的期刊采编系统接入预印本库,AGU开创了“一键式预印本传输服务(1-clickpreprinttransferservice)”模式[11]。在该模式中,作者在向AGU旗下期刊投稿时,如果有意预印本,可以在投稿表单中点选“传输稿件”选项,由此,稿件经过期刊编辑部初审后,采编系统会自动将稿件元数据发送给预印本库,预印本库接收到稿件后,将以电子邮件的方式通知作者,并引导作者前往预印本库继续完善信息,基于预印本库与期刊采编系统执行统一的作者身份认证标识(ORCID)和元数据规范,作者信息和稿件信息可以在两个系统间顺畅交换和自动关联。预印本在正式之前,还要经过ESSOAr编辑委员会的筛查,一旦,预印本即被CrossRef收录并获得DOI,进而可以作为完整的文献被引用。在期刊外部评审过程中,作者可以根据专家意见不断修改、完善稿件,并将修改稿作为预印本副本上传到预印本库,预印本的DOI具有唯一性,不同版本之间也可以通过后缀的版本号进行区分。稿件通过传统期刊的评审和编校流程得以正式发表后,预印本库可借助DOI自动解析技术,将预印本的DOI及时更新为正式发表版本的DOI。即使作者因原期刊退稿而转投其他期刊并最终发表,ESSOAr也能根据作者更新的投稿信息,利用定期搜索技术,完成稿件的匹配和不同版本的关联。通过营造专属的预印本库、贯彻执行统一的出版规范,AGU不仅实现了预印本与传统期刊出版的无缝衔接,还打造了预印本库与期刊集群协同联动发展的全新出版模式,其优化后的出版流程大致可以描述为:作者投稿——编辑部初审——预印本——专家评审——作者修改—期刊发表。目前,AGU旗下绝大部分期刊参与了一键式传输服务,AGU也正在积极协调领域内其他学术组织,希望将这一模式推广到这些组织主办的专业期刊,并将ESSOAr打造为本领域内研究成果正式发表前公开交流的统一场所[12]。

2.3SSRN的期刊预印本专区模式

社会科学研究网络(SocialScienceResearchNetwork,SSRN)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领先的学术资源库和在线社区[13],于2016年5月被出版商Elsevier收购,成为Elsevier知识服务版图中重要的一员,并与学术出版、文献管理、文献计量等服务联通,合力支持科研绩效评估[14]。被收购后,SSRN迅速向STM(scientific,technicalandmedical)领域拓展,目前SSRN积累的学术论文覆盖应用、健康、人文、生命、物理和社会6大学科门类,并被划归在不同的主题研究网络(SubjectAreaNetworks)和虚拟电子期刊(SubjectMattereJournals)内[15]。除了为研究社区提供普适性服务外,SSRN还开发了一系列可定制化产品,用于研究机构、出版机构、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的品牌宣传。其中,FirstLook就是专门为学术期刊打造的一款产品。FirstLook可译为“一睹为快”,该项目借助SSRN在预印本服务方面的运作经验,通过开辟专区的方式,为加盟期刊提供预印本存缴的托管服务,这在满足投稿作者预印本需求的同时,降低了传统期刊的开发和运营成本。加盟期刊在SSRN平台不仅可以拥有自己的专属主页,还可以定制专区名称和标识,此外,SSRN集中展示期刊接收稿件的预印本,预印本的完全遵从作者意愿,并且必须经过初步审查达到SSRN统一的标准才能刊出,一些期刊还要执行额外的审查,使自身符合期刊的要求。论文一经刊出即被SSRN数据库永久保存,并按照所属领域和研究方向,被收录在相关研究网络和电子期刊中,读者可通过搜索引擎查找。SSRN还为期刊的预印本增加了状态提示功能,可显示稿件在期刊出版流程中所处的阶段,如“已提交(Submitted)”“评审中(UnderReview)”“已接受(Accepted)”,这便于读者跟踪稿件动态和判断稿件价值。此外,期刊的预印本专区还实现了用户邮件订阅和作者定向投稿功能。目前,FirstLook项目已经吸引了8种期刊或期刊集群加盟,包括著名的《柳叶刀》系列杂志和《细胞》系列杂志。《柳叶刀》系列杂志的预印本专区PreprintswithTheLancet于2018年6月上线,迄今已了4400余篇预印本[17]。细胞出版社(CellPress)早在2017年3月就开始尝试利用科研社交平台Mendeley的群组功能,分享旗下期刊正在接受外审的稿件,并命名为SneakPeek(先睹为快),这也是预印本托管模式的雏形。FirstLook项目推出后,SSRN正式接管了该项目,并推出了升级形式的CellPressSneakPeek2.0,以支持细胞出版社20余种期刊的出版前公示,并将此作为公开评论平台为论文收集修改意见[18][19]。

3总结与启示

通过对上述典型案例的梳理,大致可以将当前的预印本库与传统期刊的合作实践归纳为3种模式:①学科预印本库与本领域期刊的稿件互传模式;②围绕期刊集群,建设专属预印本平台模式;③依托第三方平台,开辟期刊预印本专区模式。这些模式尽管在发展方略和实施路径上不尽相同,但共同特征是,都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通过对接合作,或者能够简化用户操作流程,实现预印本存缴与期刊投稿的合并处理;或者能够占据预印本服务的主动地位,打造全链条、一体化的出版服务体系;或者能够降低开发成本,减少因分散存缴预印本带来的版本重叠、信息过载和引用分流。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时期[20],亟须变革生产方式、拓展服务空间、丰富产品结构。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学术出版机构应尝试引入预印本模式、优化期刊出版流程,这对提升期刊的出版效能和服务水平,为我国科研人员提供更加开放、自由、公平的学术交流环境,把握创新成果的首发权,均具有重要意义。建议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推进预印本库与传统期刊的接轨合作。

3.1接纳包容,政策公开

预印本库与期刊合作的基础是期刊对预印本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出版集团、学术出版机构和学术期刊均出台了预印本相关政策,允许作者在向期刊投稿之前或同时存缴预印本,并且出现了专门的数据库(SHERPA/RoMEO,TRANSPOSE)[21][22]和维基百科词条[23]负责收集陈列这些政策信息。反观国内,制定并公布预印本政策的期刊和出版商十分稀少,政策的消极、模糊或难以查询,都在无形中阻碍了愿意进行预印本的作者向期刊投稿。因此,建议广大期刊出版单位尽快制定并公布预印本政策,同时组织力量开发专门的期刊预印本政策数据库,或者利用公共维护的百度百科词条进行集中收录和展示。

3.2多条路径,按需开发

从合作路径上看,拥有期刊集群的大型出版机构可以借助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开发建设自己的预印本库,与期刊集群联动发展,构建“预印本+传统期刊”一体化的出版模式;而不具备开发实力的单刊或小型出版机构,可以考虑与国内现有的预印本库签署合作协议,在预印本库开辟期刊专区,获得预印本托管服务,同时构建稿件互换机制,鼓励作者在投稿期刊的同时存缴预印本,支持传统期刊从预印本库收稿。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科研机构或学术组织创办的学科预印本库因其强大的专业背景和天然的权威属性,更容易获得领域内研究人员的青睐,因此,建议国内科研机构或学术组织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学科预印本库的建设,这不仅可为本单位主办的期刊提供预印本服务,也可以团结本领域期刊共同升级出版模式。

3.3开放互联,规范运作

合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技术和制度层面的保障。国际上不同学术交流方式的融合发展向我们昭示,学术出版需要摒弃独立、封闭的运作模式,向更加开放、协作的方向发展。稿件交换通用协议的出现,更是提示我们,应加强各类学术交流服务机构之间、各类数字出版和知识服务平台之间的互联对接,强化不同实体、不同系统之间文件传输、数据交换、信息共享的操作性。在推动新型交流模式向主流学术出版体系靠拢的过程中,预印本库应尤其注重贯彻出版行业规则,健全规则对接机制,在元数据规范、出版伦理与学术诚信规范、文件版本控制、开放获取内容版权处置、数据库索引与持久标识、作者身份标识与作者贡献声明、参考文献著录规范等方面与传统期刊出版接轨,以构建标准化框架体系,这也是当前国际上预印本库运营商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定向运动论文范文8

一、采矿工程专业英语现状分析

(一)各类学生英语水平及学习兴趣不一致

专业英语是在完成基础英语教学基础上进行的,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以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为例,学生分统招二表学生、统招三表学生、定向学生、专升本学生,且全部是男生。二表学生英语基础较好,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三表学生和专升本学生则英语基础较差,专业知识也比较匮乏;定向学生的工作单位已定,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够,认为专业英语的学习对他们的未来没有什么帮助。尤其是男生,在语言学习上本身比较困难,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不高,因而学生整体水平较其他专业学生偏低,英语水平不均衡性明显,英语思维能力弱,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专业英语教师素质不均衡

教师素质是影响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在问卷调查中发现,50%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教师无法用英语授课,而英语教师又解释不了一些理工方面的知识,英语和专业脱节。专业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应该是一个综合型的人才,首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英语功底这两个基本条件,此外,还应该具有良好的知识整合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及教学技巧。而目前的状况是大多数专业英语教师很难达到这个标准。专业英语教师大多来自于专业教师,要么缺乏较高的英语能力,授课时过多地讲解专业知识,要么过多地讲解英语语法知识。从而使得授课形式单一、枯燥、缺乏科学性、趣味性,学生逐渐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丧失了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在专业英语课堂上,不认真听课、逃课等现象明显多于其他课程。

(三)选用教材不合理

目前采矿专业英语的教材类型比较多,在教材的选用上就显得比较重要。采矿工程专业知识面宽,它涵盖了煤矿地质和测量,矿井设计和开拓、井巷工程、岩体结构、矿山压力、巷道支护、采煤法、矿井的运输、提升、通风、排水、供电和事故防治、特殊条件下采煤、露天开采、深海开采、矿山事故等专业知识。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也是包含了这些内容,比较全面地涵盖了采矿的基本知识。因而教材相当于一本英语采煤概论。专业英语一般课时设置较少,三十课时左右。教师在授课时会从中选取一部分内容,课文的选取上可选性较大,甚至大部分授课内容为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内容单一。目前,很多版本的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材没有给出参考译文,课文中的很多长句难句没有注释。书中课文的专业知识偏难,内容过于陈旧,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不符,学生的自学难度很大。

二、改进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专业英语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工具,专业英语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英语知识,而且是专业课核心知识与英语交际能力的综合提高,从而达到从事该职业对英语的要求,最终帮助学生以英语为工具从事相关专业的职业。选用教材要体现出语言和专业的结合,要使学生找本专业相关的词汇与理论,要使学生体会到专业英语的工具特色,要使学生学习翻译并搜寻外文资料的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强烈参与专业英语教学的愿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专业英语应该是用英语学专业,为学生提供一种积极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用英语思考、解决专业问题,从而使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从根本上来讲,英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英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但是,培养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人才是不能光靠专业英语来实现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有相应的新教学内容。根据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大纲和相关教学文件的要求,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来源和现状,调整教学内容。对于统招二表的学生,由于很多学生计划考研,毕业后继续学习深造的欲望强烈,除了让他们掌握基本的采矿工程专业英语词汇外,还应侧重对学生进行专业论文的培养,基本掌握如何阅读一篇专业论文,了解论文的基本结构,再从进行论文摘要的模仿学习,到整个论文的主题写作练习。对于定向、三表和专升本的学生,大部分毕业后直接就业,应侧重于为采矿工程专业服务的目的,迎合社会需要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基本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以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采矿工程专业文章为标准进行培养。

(二)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

结合笔者几年来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专业英语授课的经验,在教学时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授课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授课方式。

1.通过实体和图形讲授专业英语。比如煤的等级这些专业词汇的学习中,泥煤(peat)、褐煤(lignite)、烟煤(bituminouscoal)、无烟煤(anthracite)、变质无烟煤(meta-anthracite),这些从低等级到高等级煤的变化中,用每一种煤的标本,然后标出词汇,这样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便于记忆。如岩体的结构,有褶皱(fold)、节理(joint)、断层(fault)等,可以通过现场图片学习。再如,在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课文:Therelativemovementalongthefaultsurfaceoftheequivalentstrataoneithersideiscalledth“edisplacement”andisrepresentedbythedistanceEFinFigure2.Theverticaldisplacementoftheequivalentstrataiscalledthe“throw”andisrepresentedbyED,whilethehorizontaldisplacementFDiscalledthe“heave”.Theangelthatthefracturemakeswiththevertical,angleFED,istermedth“ehade”.Whenthestrataonth“eup-throw”sideprojectoverthoseonthe“downthrow”side,theprojectionACinFig.2,istermedthe“fault-scarp”.[任一侧同层位的岩石沿断层面的相对运动称为“位移”(断距),。同层位岩层的垂直断距称为“落差”,用ED表示,而水平的位移FD称为“水平断距”。断裂面与垂直线相交的角FED称为“断层余角”。]对于这段课文,可以先让学生只看图示,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分析各标注的名称及含义,再看英语,这样就能比较容易掌握文章的含义。采用电化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来配合教学,将文字、图表、动画、现场施工工艺录像剪辑等教学信息通过屏幕投影设备呈现给学生。这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受到直接的刺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状态。通过动画演示,配有英文的讲解,显示其形成过程,这样就会非常直观、通俗地理解这些概念,也易于学习。这也是弥补专业课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不足,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2.着重分析课文中的长句、难句。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文章中会出现一些比较长,语法又比较复杂的句子。应该详细分析语法结构,所表达的含义。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应该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文中所表达的含义,形成专业思维方式,这对于学生准确获取专业知识至关重要。如教材采矿工程专业英语中:Whenasmuchcoalaspossiblehadbeendugfromoneoutcropasearchwasmadeforanotheroutcropanditwasoftenfoundthattherewereseveralseamsoneabovetheother,separatedbylayersofotherkindsofrock.这是并列复合句。and是并列连词,联结asearchwasmadeforanotheroutcrop和itwasoftenfoundthat…两个句子。在第二个句子中,it是形式主语,that引导主语(真实主语)从句。在这个从句中,separatedby…是过去分词短语作定语,修饰seams。另外,在第一个句子中,when引导一个时间状语从句。全句的意思是:当一个露头挖出了尽可能多的煤以后,就设法另找一个露头,而且常常发现好几个煤层,一层压着一层,中间被其他的岩层所隔开。

3.拓宽授课的知识面。专业英语的学习,旨在增加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及时并准确掌握该专业的发展动态。因此,在授课内容方面,不能单一地依赖教材,只讲教材中的内容。应该选取一些论文,而这些论文,应该以综述性为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此外,学生应该掌握一些论文的基本模式、结构。如IMRD法(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如何从论文中准确、快速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并模仿学习一些简单的表述方式。以此加强学生阅读专业英文论文的能力,为他们以后从事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4.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交流能力。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专业英语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作用就是便于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讨论专业知识。因此,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勇于发言。由教师提出一个该专业的热门问题,如冲击地压的防治、放顶煤开采的优缺点等,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中,允许学生同时使用中英文。也可以以一篇论文为例,如“ApplicationofRockMassCharacterizationforDeterminingtheMechanicalPropertiesofRockMass:aComparativeStudy(MahmoudHashemi,Sh.Moghaddas,R.Ajalloeian)”一文,让学生提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RQD、RMR、RMi以及Q等几种岩体方法的定义,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的适用范围。最后由教师给予点评,可以作为最后成绩评定的一部分。

(三)完善课程设置

在英语学科内设置“专业+英语”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先进行科技英语学习,然后再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可以是外语开设的专业、专业倾向或专业知识课程,也可以是专业课程英语授课。本文通过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现状的分析,提出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学习的一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通过这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转变,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提高专业英语的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科技的高速发展。

作者:尹小军 孙广义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二)

一、实践能力培养新举措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方案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我校实践教学中地质实习、测量实习、采矿CAD设计、采矿识图、通风设计,各1周;现场实习分认识(1周)、生产(4周)、毕业(4周),三大类;毕业设计(13周)。

2、完善实验平台

实验室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之一,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我校与淮南矿业集团共建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岩层控制实验中心、工程测试中心等,改造、研制、更新了一批大型实验仪器设备,为采矿专业学生开展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提供条件。与此同时,除常规性实验外,增设了设计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使学生能做到自主实验,并将实验教学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加强实习基地内涵

煤矿企业为了安全,不太愿意学生下井实习,或只让学生在井底车场附近进行参观实习。为了保证实习的质量与地点,我校与煤矿努力合作共同建设实习基地,我校提供技术对现场进行指导,煤矿提供实习平台,双方本着互利互惠原则加强与煤矿企业的联系。在实习过程中聘请矿里相关人员进行临时性实践教学指导,并邀请矿里资深工程师举办矿山地质、采煤方法、运输提升等专题讲座,并进行讨论、分析。目前,我校已与两淮的煤矿企业签订了26个实习基地协议,为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物质保障。

4、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的实践能力决定着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为此,我校与淮南矿业集团、山西西山煤电和霍州煤电建立了学校青年教师到煤矿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通过到煤矿企业现场挂职锻炼,一方面使教师更加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积累了实践经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参与科研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又能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结束语

新形势下的煤炭经济效益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实验条件、加强实习基地内涵建设、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煤矿企业需求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

作者:孙建 赵光明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

(三)

一、现行采矿工程专业实习体系存在问题分析与探讨

1.矿山企业对实习态度的转变

计划经济时期,矿山企业职工是生产劳动的主体,在校生可以通过企业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参加实习,通过跟班劳动获得工作技能。随着经济体制转变,矿山企业作为监理方和施工监督方将工程实行承包制,以往跟班实习就显得不可行。矿山企业对学生实习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矿山企业实行承包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矿山企业与承包方之间在安全监管、风险分配、工程进度等方面的职责矛盾。由于涉及安全、利益、职责分担等因素,导致矿山企业不愿接收实习学生。

(2)近年来,经济高速持续发展带动了能源行业的发展。矿山企业抓住机遇,不断加大生产任务与力度,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实习一定程度上打乱了企业本身的生产进度与计划。学校由于经费问题,也难以作出一定的经济补偿。矿山企业在得不到现实利益的情况下,不情愿接收学生实习。

2.学校经费问题

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大部分高等院校没有自办企业或社会捐款。随着高校教育成本、运行成本的提高以及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大部分高校经费比较紧张。在此情况下,采矿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实习经费就显得捉襟见肘。矿山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不会像计划经济体制下那样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经费支持。两种因素的叠加造成实习经费成为一个瓶颈问题。经费不足直接导致实习形式化、简单化,实习效果不佳、质量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3.招生数量不断增长与实习基地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高等教育招生数量连年增长,随之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采矿工程专业有着好就业、工资高、应用性强的特点。在能源行业大发展的背景下,矿上企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毕节学院为例,采矿工程专业是该校新兴工科龙头专业,采矿专业在校生连年增加,在校人数的增长迫切需要增加实习基地。但是近几年,矿山企业为追逐经济利益,尤其是国有大中型矿山企业为完成生产任务与进度,对学生实习叫苦不迭。部分小矿由于安全及采矿作业操作规范问题,也不适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习基地建设的局面难以打开,迫切需要改革现行实习体系。

4.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内在因素是直接影响到实习效果的内因。认识、生产、毕业三大实习环节需要学生自身巩固和加深已学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应付差事;学生自身水平良莠不齐,造成实习实际效果参差不齐;个别学生心理素质较差,难以克服受井下环境影响的心理因素;学生对实习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相当部分学生认为实习等同于观摩。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实习的实际效果。

二、新型采矿工程专业实习体系建设方案

现行采矿工程专业实习体系面临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构建适应新形势的新型实习体系。新型实习体系建设打破了以往实习必须深入矿山的现状,将灵活的教学方式与实训基地实习相结合;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融入平时教学;将毕业实习提前纳入学生签约工作,实行顶岗实习的方式。型采矿工程实习体系实施保障措施新型采矿工程专业实习体系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来保证实施,否则也是一纸空谈。针对新型专业体系的三大实习环节,提出针对性地保障措施如下。

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学模式应该由传统单一课堂授课模式向多媒体、虚拟教学平台、实验室互动课堂、课外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转变。提高教师对新方法、新思路、新模式的认识,加强教师综合教学素质的培养。实现校内互动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积极推行“双师制”教学,加大与矿山企业合作力度,选拔一批现场实践经验丰富、表达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挂职教学。

2.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是完成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重要保证。应积极与学生签约单位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为学生实践搭建平台;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承担企业员工技术培训的任务,加强校企合作。同时,校方也应积极发挥智囊作用,为矿山企业存在的技术难题排忧解难。改变以前总是依赖矿山企业进行实习而企业没有受惠的传统观念。实现校方与企业互利共赢,建立长期有效的互惠机制。

3.建立多渠道、多角度的实践机制

首先从思想上改变以往实习必须去现场的传统观念。现行采矿工程专业的实习普遍存在时间短、效果差、形式化等弊端。应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如暑期社会实践、专业技能大赛、工程实训中心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其次教师也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这样既可以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又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与培养研究思维的能力。

4.实行(3+0.5+0.5)模式

毕业实习关系到学生能否尽快适应矿山企业工作,能否满足“来之能用,用则好用”的要求。现有实习体系,毕业实习由于时间较短,学生还没形成培养理论用于实践的观念,就匆匆离开矿山,可谓事倍功半。校方应积极与签约企业对接,提前将签约学生纳入实习工作锻炼阶段。在此阶段,实行分段顶岗模式。学生进行长达半年的实习,有经验和实践做毕业设计、相关课题研究。同时,建立校企安全责任共同担责的机制,解除企业一部分后顾之忧。五、结语采矿工程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搭建实践平台。本文从现有实习体系现状着手,剖析了现有实习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依据时展形势,构建了新型实习体系,并提出了相应地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推行新型实习体系,为培养出一批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适应矿山企业要求、紧跟时展的专业优秀人才而努力。

作者:汪华君 朱恒忠 范育青 温良霞 单位:毕节学院矿业工程学院,贵州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四)

一、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本情况

1.各高校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近年来各高校采矿工程专业采取了多项措施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比如重庆大学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组建了虚拟矿井实验室,模拟了开拓过程和巷道布置方式,使学生通过模拟现实,掌握专业知识,并通过感官认识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加科技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动手、动脑的习惯。实施实物组件式教学模型,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物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河北工程大学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校内实训基地同步进行建设,其中采矿实训基地由校企共同建设。在实训基地装备了一个长30米左右的采煤工作面,并安设了采煤机、液压支架和刮板输送机。制作了各种模型,学生在校内就可以进行参观学习,这些模型还可以为机电、安全等专业进行服务,实现了资源共享。此外该校还利用校友关系联系实习地点、请矿工程技术人员作报告、带学生毕业设计、有科研的教师在搞科研过程中带学生下井等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西安科技大学与神华宁夏煤业集团、陕西煤业集团、山西阳泉煤业集团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大学生实训基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川煤集团和陕煤化工集团等的合作,深入推进已获批的教育部“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弥补校内基础实验和科研实验平台资源不足,提升专业实践训练条件。

2.采矿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创造了平台。201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了首届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提高采矿工程专业学

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逐步满足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目前,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已成为各高校展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平台。(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较低。目前,煤炭类院校采矿工程专业大多采用“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公共课、基础课课时比例较大,实践教学课时减少,学生对专业基本技能掌握不足。

2.实习经费不足。采矿工程专业普遍存在实习经费不足的情况,无奈之下,只能靠削减实习时间来保障实习,在短时间内学生对实践技能掌握较少,致使实习效果下滑。

3.学生实习下井次数难以保障。教师大多是通过个人关系联系实习地点,企业领导考虑校友的关系接待了实习,但是考虑到学生入井的安全问题以及矿井的安全生产,多不愿意安排学生到井下参观学习,因此学生的下井次数难以保障,一般每次实习能下井一到两次。

4.学生顶岗实习较难实现。一是煤炭企业没有假期,每天都有生产任务,将学生安排到煤炭企业的科室以后,企业领导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学生的实习,但同时又有自己的工作需要去做,因此不能完全把时间投入到带领学生实习上。二是由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尚未完全掌握,实际操作设备能力及其有限,不能跟随工作人员到井下跟班作业,导致不能完全实现顶岗实习。三是学生如要顶岗参与煤矿工作,必须与煤矿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在实际中很难实现,学生在实习期一旦出现安全状况,无法受到法律保护。因此,顶岗实习难以实现。

5.井下实习效果不理想。由于煤矿井下空间有限,噪声大,学生人数多时会有部分学生听不清,自己对实际的内容又看不懂,所以下井实习多是走马观花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实际生产中的环节了解少。根据对煤炭企业的调研了解到,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薄弱。

6.青年教师缺乏煤矿现场实际工作经验。青年教师大多都是连续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在读研究生期间参与过科研项目,但是在煤矿现场工作的经历很少,缺乏煤矿实践经验,在指导实习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

二、实践教学模式优化措施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运用任务导向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例如:一是任务导向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煤矿生产实际,将学生分成4-5个调研学习小组,每组学生分配专项调研任务,并有一组学生专门与煤矿的采区设计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等途径来完成任务,形成专项调研报告,使学生能够撑握全面的专业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讨论法。各调研学习小组将调研的成果进行相互讨论和学习,实现调研成果的共享。每次升井后,组织学生对下井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及时查漏补缺,提高学习的效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时时跟踪指导,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构建“多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建立“多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考核方法,全方位实施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通过设计不同的任务和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身体素质、道德素质等,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与煤炭企业联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为学生在煤矿现场的实习提供便利条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煤矿的生产系统、采煤工艺;学生可以分配到各个科室轮流进行跟班学习和锻炼。例如:学生可以到采煤队、掘进队、通风科、矿压办、瓦斯抽放科、计划科等,学习各项专业技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查找各个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通过调研、查阅资料等途径,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以科研项目带动实践教学

充分发挥采矿工程专业教师科研项目多的优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科研项目一般多针对煤矿中某一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学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知识,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项目组中有多名科技工作者,有学科间的交叉,可以对学生进行多个方面的指导。学生根据具体参与项目内容,可以申请大学生科研立项,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科研项目带动实践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实习地点少的情况,同时可以加强实践教学的效果。

(五)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是做好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一是青年教师在参加工作后可以去煤矿进行不定期的挂职锻炼。例如:教师可以每年安排不少于一个月时间的挂职锻炼,参加挂职单位全过程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在进行实践锻炼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对挂职单位提供科技服务。二是青年教师可以进驻校内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自身实践水平。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煤炭行业技术和装备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煤炭企业对采矿专业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为我国煤炭工业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作者:代少军 林井祥 张继忠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五)

一、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规律的独特认识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倡导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增加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转变。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研究性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采矿工程专业大力推行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采用过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分析法、三向提问法、形象教学法、立体教学法、网络助学法等,采用讲课、大作业、小论文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这些方法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取得良好效果,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案设计

对专业课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依托创新实验区建设,重点对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探索创新实验区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索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评价方法,最终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研究将遵循PDCA循环,即:调研收集资料———理论研究———调研与分析———方案制订———教学实践———效果评定———改进提高。研究将首先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然后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课堂教学加强实用性、加强实践性、加强实际性;通过“三教”(教会学、教会用、教会创)强化能力培养;建立创新实验区,为学生创新提供技术平台;成立学生科技创新小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的过程性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区在教学中的作用,使二者有机结合,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紧缺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

1、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

教学与科研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学与科研既不相互矛盾,也不能相互代替,没有科研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没有教学的科研不是高等学校中的科研,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出题,科研求解,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教师近几年科研成果丰硕,教师在获得良好的科研成果的同时,很多教师积极探究课堂教学规律,探究科学发展前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将自己的科研内容融进了课堂教学之中,结合现场实际理解课堂内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科研对人才培养起到了切实的促进作用。

2、分类教学的实施及在教改中起到的促进作用

2009年6月,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组织召开了“关于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修改的座谈会,根据此次座谈会及历届毕业生的反馈意见,采矿工程专业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与培养模式出发,全面修改了教学计划,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矿工程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招生的方式不同和学校办学的定位,我们确定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主要用于正常的统招学生,分类为制定。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定向生,专门制定了《定向生培养教学计划》。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教学

为了切实改善教学效果,我们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实验仿真课件、模型制作、电化教学、多媒体、CAI课件等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秦涛 康健 林井祥 刘志军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

(六)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

1、实现途径

制定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具体方案,整体思路是:以理论、实践课程体系优化整合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1)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按教育部通用标准和专业行业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我校采矿工程专业教师前往用人单位(开滦集团、潞安集团等)及煤炭院校(中国矿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就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就业去向、能力要求、专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随后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论证,以此确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

(2)以“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整合重组课程体系

着力改变单纯以学科的系统性为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的观念,密切结合现代工程技术发展和企业需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设计课程体系。

(3)加强实践教学和企业学习环节改革

校外实践教学是改革的重点,将知识传授、能力与素质培养各项人才标准以及相应的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课程和教学环节。例如:毕业设计环节可与相关实习环节统筹安排,一部分实习实践环节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

(4)“工学结合、校企互动”,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立足煤炭行业,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使其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要求。对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优化设计,聘请煤矿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积极探索由煤矿管理技术人员讲授采矿专业课程新模式。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

吸收国外工程教育先进理念,实现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化,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努力使人才培养方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

(1)“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理论教学改革

①构建理论教学六大知识模块

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规格要求,我校采矿工程专业构建起数学力学、矿山机电、采矿领域前沿、计算机应用、矿山管理及监察、国际化视野等六大知识模块。

(2)“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环节改革

实践教学是综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过程,已成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我校采矿工程专业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依托,初步构建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采矿学生的实验技能、采煤工艺操作能力、矿山工程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

①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以矿井灾害防治河北省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加强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近两年来,我校采矿工程专业紧跟矿业类高校实践教学和煤矿行业发展新趋势,对实验设备进行持续更新换代。2012年建设完成了综掘仿真实训系统、综采工作面仿真实训系统、岩石力学电液伺服三轴试验机系统,2013年筹划建设数字化矿山实训平台等。在管理方面,本着“时间换空间”的管理思路,对仪器设备实行集中管理,多课程共享使用,提高设备利用率,绝大多数仪器设备利用率在90%以上。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①与国内大型煤炭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成果显著。采矿工程专业积极与煤炭企业联合,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前基地总数达到6个(开滦集团荆各庄矿、范各庄矿、吕家坨矿、钱家营矿、林南仓矿以及西山煤电集团屯兰矿),正在建设中的3-4个(冀中能源邢台矿,山西潞安集团王庄矿、五阳矿,中煤平朔井工一矿等)。这些实践教学基地采取“产、学、研”联合运行模式,以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需要。②与潞安、开滦、冀中能源等大型骨干煤炭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协议,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发挥品牌实践教学基地人才培养的辐射作用,逐步将潞安、开滦、冀中能源等一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部级实践教学平台。

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探索新型实习模式—“就业单位”实习。采矿工程专业实习指导团队主动与毕业生签约单位的人事部门沟通,让已签约的大四学生前往“就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并做相应矿井的毕业设计,学生们以“准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全心投入。到目前为止,潞安集团、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国投新集能源有限公司、成都地奥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松澡有限责任公司、河北保定铜源矿山设计院等单位均接收过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已签约的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在实习期间,各大集团指派技术人员跟踪指导,并为学生提供住宿。实习过程中,学生下井、地面广场参观、各科室轮换、参加班前会、劳动模范讲座等各个环节安排得井井有条。2011届、2012届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赴就业单位毕业实习人数比例分别为59.7%、47.2%,见表3。实践证明,“就业单位实习”是一种积极、富有成效的实践教学模式,这样的实习模式,无论对我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还是对煤矿企业发展,都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2)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无缝对接,培养学生真实情境下的工程设计能力。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种类较多,如何与毕业设计有效衔接一直是教师与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例如:《矿山设计与优化》课程设计重点锻炼学生矿井开拓设计的能力,关注点是矿井全局的掌控,《采矿学》课程设计重点锻炼学生采煤方法与工艺设计的能力,关注点是采区和工作面局部场所的设计与运行,两个课程设计相结合,再辅以《矿井通风》、《矿山机械》、《井巷工程》课程设计,可与毕业设计实现有效衔接。在毕业设计方面注重过程掌控: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选题、动员、教师指导、直到毕业答辩、补答辩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并制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学生互督卡》。另外,聘请煤炭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及答辩工作。

(3)科研能力培养。为提高采矿“卓越工程师”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特意成立“科研创新小组”,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科研创新小组”负责选拔高年级优秀本科生,推荐给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具体参与内容包括:现场观测、仪器设备安装、调试、简单的数据处理、室内相似模拟实验、岩石力学实验等。近几年来,参与过教师科研的本科生比例一直保持在20~30%。(4)创新能力训练。采矿工程专业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知识模块和实践体系为载体,选择合适的创新项目,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例如,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大赛、采矿年会大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实践能力实训大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作品大赛,锻炼创新能力。3)实践教学环节质量评价在实践环节教学质量评价方面也进行了相应改革,从过去的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考核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例如,学生实习环节的考核,由带队老师、煤矿领导、系主任共同完成,指导教师和煤矿现场技术人员针对学生实习期间表现分别打分,然后综合考虑、评定。下图为实习单位回执及实习鉴定表。

二、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效果分析

1、面向煤炭行业需求,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2009~2012年,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培养本科毕业生598人(包括统招本科生477人,单招班121人)。除了部分考取研究生之外,基本都就业煤矿一线生产单位,就业率达到90%以上。毕业生能快速适应煤矿工作岗位,许多学生在工作两年时间里已经走上了矿山中层领导岗位,当上了区队科室的队长、科长,成为煤矿企业的技术中坚力量,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实现了采矿工程专业不断为煤矿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2、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成果

学生在公开发表科技论文、科技创新作品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例如:在校本科生每年发表科技论文3~4篇;在第二届(2012年)、第三届(2013年)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上,学生作品共获二等奖、三等奖各三项。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