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根雕艺术的生态美学特征

浅析根雕艺术的生态美学特征

奇,是奇怪、奇特。奇的形体、怪的状态。“奇”, 是能触动人心的外表形态特征,是一种超乎寻常、出乎意料的“形”奇。

根材奇怪形态的形成与复杂的自然生长环境有关,树根为了给干叶汲取和传输营养,因受土质、空气、温度、气候等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需不断地调整生长方向,从而形成一种无序的奇异的形状,诸如:树根的扭转、虬曲、盘桓、交错、粘结。作为雕刻材料的树根的取材上,根雕艺术家们以“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原则,不获取活树的根系,而采用“枯槁”、“死亡”的树根。很多优秀的根雕作品的根材,都源自于火烧、雷劈、洪水等破坏性的自然因素所至。比如,有“东方神木”之称的名贵的乌木根,是埋入河床的树木经过长时间的碳化形成。其复杂过程而产生了疤疖、瘤结、疙瘩、窟窿、纹理、线条、洞穴、裂缝、凹面等奇特形状。也正是由于其特殊的形成过程,而显示出独有“奇”的艺术表现力。

“韵”,是指意韵、气韵、趣韵、神韵。“气韵生动”,“韵”是蕴藏在自然根奇特形态中,经过心灵感悟的一种韵趣、韵味。“韵”生“奇”中,“奇”是根的生命,“韵”是根的灵魂;“奇”是“韵”的载体,“韵”是“奇”的体现。“奇”是发现之多少,“韵”是感悟之深浅。平凡丑陋的根材可以被看成一个废弃物,但善于发现的话,就会成为一件“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难得精品佳料。正如,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所言:“我们的眼睛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根雕作品往往是在稀松平常、丑暗简陋的形态中触发联想、激起情感的衍化,暗示出美与力的萌动,形成一种物我相通的气韵交流和碰撞。如:杜鹃木根的盘曲交错给人一种心灵的纠结、乌柏树的洞穴疤痕的沧桑感、幽木瘤结的包块内含萌动的力感,灰树根裂纹的流线型律动、竹根浓密根须有似生命体的毛发感等,各有奇处、各见韵趣。宋苏轼《题王晋卿画后》有云:“长松倒卧水中龙”,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与树木的情韵交流的生动写照。

巧,是人工巧智。即思巧、工巧。“无巧不成书”、无巧也不成艺。“巧”发“奇”中,“韵”随“巧”显。“奇”是形态的,具象的;“韵”是意象的、抽象的。而根雕创作中的“巧”,是依据根材“奇”的特征,“韵”的意象而约定的,随着时空的转换、思绪的变化,在“巧”做中点化出天成与人化的最佳艺术结合点。“巧”,是一种因材施艺、神通应变的技艺。根的选材、造型、刀法、作品的命名、配座都离不开“巧”的作用。

1. 选材巧。通过反复观察,感悟根材的深层的内涵意蕴而选定材料。如某些根材上的上小下大的树瘤的丑态,却也可以作为一种喇叭裙状的联想;而那些大大小小错落的包块,深究其内也是有花团锦簇的意象。

2. 造型巧。造型,就是塑造形象。形象,是一件作品生命与灵魂的窗口和展露思想内涵的载体。要巧于准确地找准立行达意的切入点,表露心中之立意趋向,以达到“立象以尽意”的艺术效果。通过以形就作、依形发挥、随势造形、遂意点化的方式,形成一个物我一体、和谐统一的艺术形象。

3. 刀法巧。刀法不仅是运刀的方法,其实质是用刀塑造各种形象的方法。不同的刀法可展示不同的感情色彩和趣味,对于不同树根,据其形状和主题,而施用恰当的刀法。如:要表达出老人的饱经风霜的面容和朴实憨厚的特点,可采用方形、粗拙的刀法,形成苍老感的刀痕和块面;在表达童孩的娇嫩纤滑和天真无邪,便可采用细口的刀法,产生细腻刀痕和块面。

4. 命名巧。根雕的命名,是文学性和艺术性的一种巧妙的结合。命名的巧处是紧扣作品的立意和形象,切意达意、含而不露、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命名犹如根雕作品创造过程中的“画龙点睛”的步骤,一个的好名称往往能很好地引导欣赏者,进入作品的艺术意境,理解作品的艺术思想。

5. 配座巧。基座不但起着平稳、支撑的作用,还起着衬托作品主题、补充视觉空间、丰富艺术感染力的作用。基座的材质、形态、结构、色彩、大小、高低等方面都应与作品的内容、形式、气韵协调统一,求其巧拙相生而相得益彰,不可有“喧宾夺主”、“画蛇添足”。

妙,就是美妙、高妙、神妙。“妙象为意”,妙是自然之奇和人工之巧结合而产生的审美情趣。仅有奇特的根材,没有相应的巧施;或有巧妙的工艺,而没有奇特的根材,都达不到神妙的效果。“妙”是“奇”、“韵”、“巧”三者的和汇聚点,是根雕艺术生命的闪光点。具备妙境、妙情、妙处的作品才能让人“迁想妙得”,感受到奇、韵的亲和力,感受到巧、妙的冲击力,而领悟根雕的神妙的艺术感染力。“

奇”、“韵”因天赋,“巧”、“妙”仗神工,“奇”能生“韵”,“巧”能生“妙”,“奇韵巧妙”的艺术语言互为生发,彼此深深溶入血骨相连的审美情趣之中。根雕中的“奇”无定格,“韵”无定数,“巧”无定法,“妙”无定论,以其深邃莫测的意蕴焕发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作者:湛蕙铭 周峰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