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进展途径

文化创意产业进展途径

 

一、北京地区高校服务首都文化创意产业所面临的形势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后现代社会。由于劳动力的技能普遍提高,高端劳动力在商品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增大,因而财富的增加由主要靠科技含量转变为科技含量和设计者管理者的创意并重,从而使得高端劳动力所获得的收入占公司、企业总利润中的份额越来越多。西方发达国家把低端的生产基地迁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而将研发设计创意中心和管理总部留在本国。承担繁重的低端生产任务者仅仅获得总利润中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利润则被研发设计创意中心和管理部门拿走。这就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文化引领经济的阶段。   中国为了使自己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创造大国,实现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均衡发展,开始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并将“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国务院于2009年7月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且强调北京要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首都城市功能的定位,首都城市所承担的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国内外市场对中国优秀文化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给北京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2006年以来,北京市出台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一些列促进和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增长点。2011年12月26日正式公布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按照首善的标准,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重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的重任。世界进入文化引领经济发展时代,国家和北京市关于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北京地区高校服务首都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同时,也赋予了高校文化强国和产业振兴的历史使命。   二、文化创意产业对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叫法,英国叫创意产业,美国叫版权产业或娱乐产业,日本叫感性产业或注意力经济、体验经济、休闲经济等,上海称创意产业,香港称文化与创意产业等。[1]虽然名称有些不同,定义有些差异,但通过仔细分析,仍可以把握其核心内涵。   文化创意产业,有学者将其简单地概括为将创意变成生意,使智慧带来实惠。既然是产业,就必须注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能够满足大众化需要,能够按照标准生产、再生产,需要对其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因而也是充满了风险的一个产业。不过,它是文化产业,因而文化元素、人文元素是其主要内容,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娱乐需要。这些我们都容易理解,关键是如何理解创意。创意就是一种大众追逐的时尚,是一种可以直观的意境,是一种可以共享的理念,是一种能够感染大众的魅力。时尚、意境、理念、魅力在传统文化产品中都是极具个性化的东西,因而变成了所谓的高雅,需要有深厚文化积淀和艺术修养的受众才能欣赏、体验。但对于文化创意产品来说,时尚是大众化的,意境是可以直观的,理念是公共性的,魅力也是大众化的。这要归功于科技的功劳,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的中介作用。这是在这一意义上,文化创意才要突出设计,将传统的文化资源转变成了现代的文化创意产品。例如,MTV的出现,使我们能够直观歌曲的意境。古典小说拍成电视剧,使我们直观了故事的情节。动画片《猫和老鼠》、《喜羊羊与灰太狼》,老少皆宜,就是因为其蕴含了大众所普遍认可的同情弱者的理念。   由于文化创业产业是市场、文化、创意和科技的有机融合,因而其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复合型的,而且是团队型的,更重要的还要能够引领时尚潮流。具体来说,高校培养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既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还要懂市场、善公关、能合作、领时尚;专业和学科设置应是宽口径的,能够融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这无疑对我们相关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高校在办学思路、资源整合、教学模式、研发平台、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有所作为,并能取得实效。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因此,高校在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要“内容为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将来创造的文化产品不能有产品无人文。相关课程设置要以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当代改革开放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内容。教材的内容要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国家、民族的主流价值和人文关怀;体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能适应新的文化业态,注重人才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使其毕业后能成为既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又善于创新创造的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文化创意人才能引领当代中国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的时代潮流。#p#分页标题#e#   三、北京地区高校服务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途径   由于高校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因而高校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的途径也无非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关键。因此,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都要着眼于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以及研发平台的搭建都要围绕人才培养进行。总体上看,现阶段,北京地区高校在服务首都文化创意产业上还存在文化创意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高端复合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文化创意产业科研薄弱、与市场结合不紧密、科教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科学研究、加强政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加以解决。   高校人才培养主要是以学科专业为依托,学科专业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类型与规格。文化创意产业学科专业的规划与建设直接影响着该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北京地区高校,尤其是市属高校来说,专业规划和学科建设要和北京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战略规划进行对接。《意见》确定,到2020年,把首都建设成为在国内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著名文化中心城市,成为全国文化精品创作中心、文化创意培育中心、文化人才集聚教育中心、文化要素配置中心、文化信息传播中心、文化交流展示中心,发挥好首都文化中心的表率引领作用、辐射带动作用、提升驱动作用、桥梁纽带作用、荟萃集聚作用。北京地区高校的相关专业规划和学科建设只有服务于这一目标,才能更好地服务首都文化建设。当然各高校的对接不可能是全方位的对接,要根据自身能力优势,实现有选择性的对接。   截至2010年12月,北京地区普通本科高校开设了音乐学、新闻学、传播学等59个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本科专业。首都文化创意相关本科专业中以文化艺术类和计算机应用类为主,占到了专业布点总数的54%,广告会展、旅游休闲以及广播、电视、电影类专业所占比例较小,仅占15%左右,而辅助服务类专业则基本没有布点。[2]根据“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的学科专业建设差异化原则,基于现有的学科建设的资源与实力,结合北京建设先进文化之都的目标,有条件的高校应早日谋划艺术品交易、文化商务(经纪人、组织策划)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设置与建设,这些专业在北京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是北京地区高校的潜在优势所在。通过学科专业规划和建设,扭转文化创意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学科专业建设离不开科研的引领和支撑。北京地区高校,尤其是市属高校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要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准确把握首都文化建设的任务。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和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要联合攻关、协同创新。通过建立创意实验室,综合应用跨学科的系统研究理论和实证量化的研究方法开展大项目大课题的合作研究。《意见》部署了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九大工程: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率先建成城乡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利用工程,彰显古都文化魅力;实施文化创新工程,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实施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工程,率先建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文化科技融合工程,让科技助力文化的大发展;实施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科学建设和利用互联网;实施文化名家工程,建设首都文化人才高地;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面向上述工程,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无论对于提升北京地区高校的研究能力,还是服务于学科专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人才培养,高校可以通过政产学研结合,直接参与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展示出一派光明灿烂的前景。高校拥有比较宽松的环境和人才、学科、科学技术优势,通过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学校、研究机构联手合作、协同创新,可以将文化创意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进文化创意成果市场化、社会化和大众化,使文化内涵在产业化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这就要求通过搭建校级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平台,一方面落实一批学校自己立项的项目,打开市场;另一方面争取尽快落实一批合作研究开发项目,包括与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合作研发项目。再进一步,建设政产学研一体化实体,可采取“行业引领、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学校主体”四位一体的模式,逐步形成集团军,形成品牌,带动教学、科研、产业开发形成紧密有效的运行机制,使高校真正具有产业研发中心的功能。   高校还可以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文化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文化的核心是道德精神,文化最好的体现是服务于人。《意见》提出实施思想道德引领战略,践行北京精神,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高校通过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学生,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学生,使学生在文化创意活动中既能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又能创作出引领时尚潮流的好作品。   “北京精神”是首都北京这座城市的灵魂,经过征集、提练,它表述为“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是民族凝聚力的最重要特征。“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是一种海纳百川、雍容大度、博采众长的精神境界。“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尚礼、厚道、宽容、助人是北京文化的历史传承。因此,北京地区高校在落实国家及北京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开拓创新,以开放包容意识,把厚德作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标准和要求,切实践行“北京精神”,助力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为首都北京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