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的社会文化和伦理思想

设计艺术的社会文化和伦理思想

作者:林莆程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一、设计艺术文化符号的传播与社会权力的实现

设计艺术被认为是消费社会中的文化符号或索引,设计作为规划与造物的创造性活动,在改变物质特性的同时,也创造了符号价值和文化价值,并赋予其“文化的权利”;当符号的“所指”涉及社会伦理思想,或者携带某种政治信息时,就成为一种符号。设计符号不仅是传递社会信息的媒介,而且还是表达政治情感、思想和信仰的工具,是社会制度、社会人物、社会观念、行为或态度等抽象存在的具象展现。

设计艺术中的社会语意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将符号与文化经验或其他符号相联系而获得的。在历史的变迁中,对于文化符号的解释,以各种各样深奥或浅显的姿态构成社会信息的重要元素,以图像或其他视觉模式,传递着社会价值和政治观念。设计是融合物质文化、智能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综合体。设计艺术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意识形态产物,必然要反映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迁。潘尼•斯芭克在其著作《20世纪设计与文化》中企图在设计运动的背后找出设计演进的推动力,力图把设计运动与社会演进、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设计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文化的进步,既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也是社会文化的外在表现。良好的设计能够体现出时代、民族、地域的文化烙印,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同步,并凸显出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问题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与之相适应,社会文化是反映全部社会现象的文化总和,即社会意识形态中反映一切政治现象的意识形态部分的总和。

社会文化是作为社会大文化的组成部分,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社会文化的延续性可以通过政治社会化使不同国家、地域、民族之间的文化得以世代相传,呈现出长期的差异性。同样,设计艺术中的社会文化也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化媒介和途径来实现传习和传播,作为政治符号广泛应用于达成政治识别、沟通、明示权威和决策合法化等政治策略,透过符号行为的意义和情感有目的地灌输社会意识、政治价值,激发个体对政治群体的热情与忠诚。设计艺术的社会文化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政治稳定,是实现社会设计理念的关键点,进而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长远的影响。我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建构起与之相一致的新型社会文化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明、推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是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也是设计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

随着国际政治舞台由国内向国外自由扩展,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的政治权力产生了直接的制约与影响,直接受制于管理经济的权力,以经济作为主导,全球化使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形成,就是美国动用经济文化手段干预政治的结果,正如好莱坞电影在把西方资本主义的优越与西方意识形态通过美国精神或美国神话传播到世界各地一样,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交锋呈现出严重的不对等状态。符号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在社会文化的传播方向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中,设计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力来自于符号产品所含意义的被接受程度,在当代媒体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下,传播媒介的丰富多样,跨文化、跨语言、跨种族的设计语言符号,使沟通更为顺畅更加便利。设计和建筑不仅实现了高质量生活状态的生存环境,而且是增强民族认同和树立国家形象的必要手段。“设计是生产力”不仅是指设计对于一个国家的工业与经济发展的推动,更重要的是设计对于人文精神的塑造。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传播和信息交流方式,设计艺术应关注于人格塑造和人文精神的提升,塑造国家形象,打造政治平台,营造国际政治交流空间。在国际上发挥政治文化的影响力,需要国家政策和强大经济后盾对设计艺术的支持,确立设计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关系。

根据设计符号与设计对象的关联,设计艺术中的政治符号具有维护政治权力的功能,政治领袖凭借政治符号的传播与权力特征,使被统治者信任、尊敬,并受其支配。如先秦青铜器的重要代表鼎,本来是一种食器,在奴隶社会却演变成权力的象征符号,被当作“明尊卑、别上下”,体现等级差别的礼器。“藏礼于器”,其象征功能已经远远超越了原来的实用功能,具有统治阶级意志的教育和启示功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设计对社会的影响力来自于符号产品所含意义的被接受程度,随着当代媒体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设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将变得更加隐蔽和复杂,设计艺术不再作为一种简单的政治宣传,而是以符号化的载体渗透在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符号的传播也将发挥更强大的语言功能,成为伦理思想、政治文化构建的重要手段和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设计伦理思想的提出与设计社会语境的关注

现代设计史中,西方学者对设计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形式与功能的角逐,现代设计先驱们的思想始终关注于道德伦理、人文精神和社会主义思潮等社会问题,并将自己的设计思考融入设计的实践。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巴纳克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版了《为真实世界设计》一书,率先提出了“设计伦理”的概念,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3个问题以强调设计的目的性:第一,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特别应该为第三世界的人民服务;第二,设计不但应该为健康人服务,同时还必须考虑为残疾人服务;第三,设计应该认真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的使用问题,设计应该为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资源服务[1]。维克多•帕巴纳克将设计问题纳入伦理的角度,提出了为全人类而设计的最终目标。这本书的问世,对于当代设计的发展和设计伦理的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相对于“真实世界”,资本主义商业所追求的利润,则代表着虚伪和虚假。正如丹尼尔•贝尔在他的著作中指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心理层面的欲求,而非生理上的需求”。帕巴纳克的设计伦理旨在研究“为人的需求而非欲求设计”,在他看来,消费社会以享乐为主题的生活方式,造成对欲望的不断要求,不惜代价要得到满足。权力与金钱在资本主义的双重矛盾中,最近几十年建立的时尚与时髦的庸俗统治——对文化界来说是“多样性”,对中产阶级来说是享乐,对大众来说是色欲追求。而时尚之本性,正是将文化浅薄化[2]。汽车、住宅、服装以及奢侈品,以时尚的姿态影响和诱惑着人们的消费理念和对生活方式的态度,炫耀消费、物欲横流,这种“无限的需求”正是能源浪费、资源破坏、生态失衡的根源。欲求的结果是消费,而在装饰、样式与风格等外在表象引导下的设计,正在充当这两者之间的中介,使美感在利润的追逐下朝着虚假的方向发展,漠视了真实世界的真实需要。#p#分页标题#e#

人类近5000年的设计发展史是一部为权贵服务的设计史。早在150年前,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就曾提出,设计的中心是人而不是机器。莫里斯发起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对社会性设计最大的贡献是认识到了设计的社会属性,强调了设计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用设计艺术表现人道主义的社会责任感。现代主义在思想上强调设计的民主倾向和社会主义倾向,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及工业文明的洗礼,平民化的概念逐步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现代主义设计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要改变设计为权贵的这种数千年的历史,让设计为普通的大众服务。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文化重构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精神状态和凝聚力的具体体现,既是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民族生存和奋发向上的灵魂,其中,社会文化是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凝聚,社会文化传播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美国国际战略专家、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广泛分析了当代文化现象,并指出未来文化冲突将取代经济冲突,成为全球矛盾的集中体现,并带来全球政治的不稳定,因为当代文化显示出的力量,比历史上的任何阶段都更为强大。同时,这种文化的力量可能对世界产生支配性的结果。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强权组织、传播与符号构成工业资本主义的新一轮扩张,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竭力阻止与资本主义政治观念相悖的意识形态在全球传播的机会和可能,同时通过对本国社会文化观念在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传播,为取得经济利益寻找机会,并凭借自己文化霸权的地位,通过设计、文化等手段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而美国文化艺术霸权主义的形成,则是美国动用政治、经济、文化手段干预政治的成果。21世纪的世界文化格局应该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对话,达到某种程度的融合,进而在充分尊重各个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打造宽容的、和谐的、符合全人类利益的全球文明大有机体系。全球化不应以强势文明吞并或取代弱势文明,全球化的生活和全球化的视野应该以全人类的利益为重,以保护和发展多元化的世界文明为重。“超越狭隘的国家意识、地域观念、民族情结、宗教隔阂;放弃一切自我中心主义、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的偏执;充分认识到这个世界既是多样的又是一体的,各种文明既是独立的又是联合的。”[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众传媒的国际化进程,设计成为文化符号的制造者和载体,传播着包括政治观念和政治文化的意识形态,表现方式更加直接、更大胆,在全球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符号化形成文化,文化形成权力,权力决定发展,发展促使文化进一步占据主导,设计艺术对于全球文明大有机体系的建造重任,责无旁贷。

四、波普设计与后现代主义符号

波普设计最早在英国得到充分发展。英国的设计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的政策失误,使得设计失去了“工艺美术运动”之后的先驱地位,远远落后于德国、美国、意大利以及斯堪的纳维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现代设计,赶超现代主义设计对英国来讲,变得十分困难。但是,受到美国大众文化的影响,现代主义设计已经不被战后新一代的消费者所认可,显得陈旧过时,而且缺乏个性。英国设计界敏锐捕捉到青年一代的心理需求和文化立场,决定发展波普设计以形成本民族的设计文化与设计风格,反抗被西方视为正统的现代主义设计和在美国发展壮大到世界范围的国际主义风格,因此可以说,波普设计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的反抗性与背叛性。

伴随西方社会进入后现代社会,后现代主义文化大众化的代表艺术——波普艺术,迅速成为消费社会和信息时代具有大众基础的商业化艺术形式。波普艺术之父汉密尔顿的作品《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别致,如此有魅力?》(见图1)和电影《爵士歌手》的海报,把美国消费文化的内涵以光怪陆离的艺术形式淋漓尽致地渲染出来,成为波普艺术的一种标志。波普设计受到波普艺术的极大影响,针对富裕的青少年市场,打破传统束缚,直接借用了波普艺术中的各种通俗的、短暂的或是具有刺激性的元素,体现出鲜明的艺术特征:波普设计具有时代感和潮流感,具有明确迎合大众的商业和娱乐目的,好莱坞明星、汽车、商业广告、摇滚乐队、霓虹灯甚至工业产品,都成为设计与被设计的对象;艳俗迷幻的色彩和花哨、大胆、怪异的装饰手法,为设计而设计,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刺激,却是商业社会消费刺激下的浮躁心理写照;作品造型的怪诞离奇充满了玩世不恭的游戏色彩,表现出对既往主流文化的的叛逆和嘲讽,也被看作是丰裕社会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急于与父辈时代划清界限,宣泄个性的一种方式。波普设计本身具有矛盾性,它源于大众,被看作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自然具备了迎合大众的亲和力,同时也促进了设计艺术的普及,使大众生活与设计艺术的联系更加紧密。波普设计不仅仅与商业、经济和文化紧密联系,当波普的形式与政治主题相契合,以具有政治含义的视觉符号相结合,则成为这一时期最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设计,被称为“政治波普”,与之有关的设计评论和设计展览在西方世界引起极大反响。被称为纽约“教父”的波普大师安迪•沃霍尔,曾在他的工厂里,通过机械复制,将政治人物的形象以一种戏谑的形式变成流行文化的符号,成功模糊了其政治背景和艺术特征,并将它推向大众与消费。

在精神内核上,后现代主义设计并没有抛弃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而是对现代主义的理念进行反思,并且表现出对现代主义风格的强烈不满。美国商业设计的全球影响和现代主义的冷漠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和文化问题,让全世界感到失望,人们开始思考怎样使设计除了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和销售的代言之外,还能让设计与社会、文化重组;设计师肩负的重任并非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还要去设计人性化的产品,用创造力去改变人类生活。除去粗俗、荒诞、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设计,从设计的批评和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后现代主义设计对现代主义设计的修正和超越,体现了设计史的进步,体现了在复杂政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下,设计本身勇于自我反思和勇于批判的精神与追求。在设计艺术形式上,“后现代主义设计并非一种特有的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在某种情境中,这意味着那被现代主义摒弃的艺术风格;而在另一种情境中,它又意味着反对客体艺术或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东西。”[4]20世纪的现代主义设计抽象化和几何化的表现,是为了适应机器化大规模生产的需要,是为了实现设计的民主化进程。强调功能,为大众设计的理想并没有错,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走向极端、千篇一律、高度理性化、单调而缺乏感情色彩的设计风格受到更多的批评。不同的市场反映了不同文化群体的需求,大众设计需要满足基本的心理和审美需求,需要赋予设计更多的情感和人文关怀,人文主义思想再次觉醒,因此,后现代主义也被人们称之为“第二次文艺复兴”。多种元素进行融合,“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成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p#分页标题#e#

后现代主义设计首先复兴了被现代主义抛弃的、蕴含在设计艺术中的情感和隐喻,一种源于历史,一种源于语境。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初期对历史与古典文化有着非常明显的继承,重新确立了历史传统的价值,体现出对传承历史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很多装饰元素虽然经历了变形,但是仍是传统元素的沿袭,后来逐步发展。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代表作,是意大利传统文化与美国新潮文化的结合。古罗马建筑的历史文脉通过古罗马柱式和拱券加以体现,霓虹灯和不锈钢的柱头则代表了美国当代的通俗文化,精美、浪漫又世俗、前卫,具有典型的折中主义风格特征。

以多元化来对抗现代主义的“纯粹”,以现实的复杂性来对抗乌托邦主义的“理想”,以历史的延续性来对抗先锋派的“断裂”,是贯穿在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中的一条主线。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崛起,向西方传统文化提出了挑战,将非西方民族的多民族文化与当代激进文化潮流融为一体,甚至以波普文化为代表,抒发自我情感和美学意识,大胆反抗现代主义传统。尽管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设计艺术受到很多批评和非议,设计师努力在作品中体现内心的愿望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更加自由大胆、无拘无束地形态构成,使设计艺术的发展一度彷徨,失去了方向,但后现代主义设计满足了人们心理上一种特殊的情感需求,也表达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情感需求代替功能至上的审美需求,同时丰富了设计语言表达的方式,并成功地在大范围内传播了充满斗争精神的设计理念,深度挖掘了设计文化的内涵。